儿戏其一
苏轼
大安法师
囚徒之歌
慧源圆怀
释大愿法师
「1893年,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化闻和尚来京请印大藏经,大师参与检查核对,而后受邀南下。几十年来,法雨寺环境清寂,无访客信札之纷扰,实为阅藏修行之绝佳静地。大师虚怀若谷,虽以眼疾为由不承认阅过全藏,但窥探其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辑录·《百丈清规》
「1913年,高鹤年居士往普陀,与大师再度晤面。某日大师见居士精神不足、行走不快,便说:居士如此,如何行脚?可止步休歇矣!纵欲广游,以神不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当作游访路程。宴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
「1890年,大师值而立之年,出家将近十载,四月份至北京龙泉寺任行堂师,某晨出寺门时,见夜间放焰口所烧的纸堆里有烧了一半的往生咒,便拾起来放到字篓中,以免被人扫成垃圾而致亵渎。大师开示:无论何法,皆须细心
「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辑录《华严经》·净行品
「常州陆根林,庖厨为业杀生无数,痛苦哀求,欲皈印光大师,师答曰:汝满身血光,先素食三年!根林听即奉行,三年后终满皈依之愿。自此精进念佛,劝进行者,创立莲社,请僧讲法,务期往生。1966年,虽患气喘,端坐持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净土诗韵》莲池大师普劝念佛往生净土诗·释演莲辑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辑录·《百丈清规》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辑录·《百丈清规》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净土诗韵》莲池大师普劝念佛往生净土诗·释演莲辑
「唯我如来,洞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故教令勿作杀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吾人过去父母眷属。《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
「大师在北京城中曾遇一少年模样的乞儿讨钱,大师悲悯,教其念佛并答应赠送钱币,但乞儿倔强,宁哭也不肯念,大师无奈施钱而去,此儿善根浅薄如此!不过,既已听闻佛号,便是种下了毕竟成佛的种子,此种子坚固不坏,
「难消之味休食,难得之物休蓄。难酬之恩休受,难久之友休交。难再之时休失,难守之财休积。难雪之谤休辩,难释之忿休较。」《格言联璧》
「人子荣亲之实际,在于立德行道。果能立德行道,则人自景仰其亲,谓之为贤。否则父母纵贤,人必以子孙不肖,致疑其亲之德有欠缺也。」辑录《印光法师文钞》·复徐平轩居士书二
「帝君说:蜀帝刚登位那一年,就碰上了大饥荒。有富农罗密,积蓄了五千余斛谷子,却闭仓不卖。而义士许容,竭尽家产赈济贫民。奉天帝旨意,我令风神将罗家谷子全部吹走,撒落给饥民。邑中人感念许容的恩惠,常常酬还
「历时近一月,大师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红螺山资福寺。资福寺环境幽雅,群山环抱,规矩严肃,修持严密。在此圣地,大师除念佛之外,深入经藏及诸净土著述,妙契佛心,径路修行,达到理事无碍之境界,自取别号曰继庐行者
「人心失衡,天道即变。譬如战争饥荒,不能只是怨天,人心才是根源。人与人的斗争,国与国的斗争,无论暂时胜负如何,结局仍是两败俱伤,暂时的胜利也终会归于失败。请翻一翻世界各国的历史,就知道赢棋的到底也都是
「若假借天冷身弱之名,实为图华美轻快,而穿丝绵者,乃不知惭愧之人,以所杀蚕命,实非小可。至于服阿胶,与吃肉有何分别?吃阿胶便不冷乎?倘日常礼拜,身体自然强壮,何用服阿胶?彼贫人亦曾过冬,谁曾用丝绵阿胶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
「苏州吕慧乔,画像为业,中年丧妻失子,痛念无常,始信佛法。于己寓所,设助念团,规章严格,为成就行人最后一著。又助办保安念佛堂,常年念佛打七。1957年农历12月28日晚,得同道朱慧锐助念,照料一切,合掌念佛,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