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大觉世尊从大悲智海中流露出的,
充满智慧、仁慈、清凉的言教。
所谓正信的佛教,就是正确的信解、正直的信行和真正的信赖,是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如果一种宗教经不起这三种条件的考验,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信”是认识佛教最重要的入手处。《华严经》说: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大智度论》卷一也说: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因此,要想获得佛教的利益,一定要具备信仰。在佛教中,“信”是指身心如一、内外一致的崇奉、相信。信仰作为一种追求,是精神与感情世界的活动,很难用有形、有价的物质去比较。有人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主宰,不能使思想统一而产生力量,这是因为他本身没有信仰所致。信仰如同我们的家,使我们的生命有所依靠。每一种信仰都有信仰对象,佛教的信仰对象,强调真实、功德和作用。首先,相信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同时,释迦牟尼佛是功德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跟随这位人天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我们信仰的对象,还必须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且放诸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任何时空和人事,不受任何限制,因此是圆满的。佛教虽然强调信仰的激情,但也非常重视信仰的理性。透过考察与分别,了解到信仰的对象具有真实性,功德性和功用性,从智慧体认而陶冶信仰,理解愈深切则信心愈坚强。这种信心能引发我们向上向善,不但对信的对象有“高山仰止”之情愫,且进一步想达到同一境地。佛教包括了信仰要素,
当我们瞻仰庄严的佛像,
手捧佛陀的遗教,
神圣感会油然而生。
信心能涤除内心的贪、瞋、痴烦恼,使我们获得愉悦、安定和充实。但如果没有经过理智的陶冶,其信不过是盲目迷信而已。佛教的信仰经过了智慧观察,故无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的弊病。外界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佛法是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真理不从外得,而是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并由内向外,以人生现象作为自我体验之印证。对佛法的正确知解愈深,信仰也就愈坚。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信仰,好像很虔诚,其实非常浮浅。所以佛教主张从深解中起信仰,确信透过知识的信仰才是深固的。| 圣凯法师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
图片|弘媒中心
编辑|逸人
*声明:本平台非原创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仅作分享使用。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阿弥陀佛!
南普陀寺微信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