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念佛 内容: 有人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一定要念佛。 这一观念是不对的,是极其危险的。 一、净土法门就是念佛法门经云:心净则土净。 一切净心的法门都是广义的净土法门。 中国净土宗所指的净土法门,与通途教理所指的净土法门是不一样的,是专指信愿念佛求生极乐的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指出:所谓净土者,即生信、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 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 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 (正编·与心愿书)印光大师还指出: 如来称此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决难信受奉行也。 (正编·乐清虹桥净土堂序)净土念佛法门,所依经典为净土五经一论。 不承认信愿念佛求生极乐,就不是这个特别的净土法门。 为什不提倡通途的广义净土法门,而提倡信愿念佛求生极乐这一特别的净土法门? 就是有佛力接引,易往生,易成佛。 这不是祖师的法门而是佛的特别法门。 其道理是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的。 如果没有宿世善根,决难信受奉行。 信愿念佛是一个统一体,绝对不可分割,分割了就违反净土五经一论。 印光大师指出:所谓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如教中明大开圆解,彻证一念灵智本觉理体也。 所以要亲见本来面目,方能算有禅,否则不能算有。 所谓净者,是净土三经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法门。 自心净,则国土净。 自力感,则佛力应。 第一要信得真,愿得切,行得精进勇猛。 所以须有决定不疑的信心,至诚恳切的发愿,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净土,否则不能算有。 世人每以为枯坐,看看死话头,就算有禅,悠悠扬扬的念几句佛,就算有净,乃是大错而特错了。 总而言之,有禅,乃是有明心见性的功夫,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这是最要紧的道理。 (三编·居士林开示法语)我们要坚定相信净土法门就是特指信愿念佛法门,不是求生唯心净土的通途净土法门。 信愿念佛人,无一不往生,它是从有门入道的特别法门。 我们要谨记印祖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这一至理名言,不念佛,不相信自己能往生,就是没有净土,就与净土大义相悖离。 二、念佛是正行,要坚持信愿老实念佛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是净土三资粮。 只要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人人必定当生往生极乐,住不退转,究竟成佛。 信愿是慧行是眼目,若无信愿则必定会走错路,会误入歧途,乃至会坠入深渊。 念佛是行走的脚,若无脚不能前行到达往生成佛的目的地。 信愿行三者如三足鼎立,缺一即蹶。 蕅益大师指出: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往生极乐必须念佛。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了无量光寿一切功德,建立依正无比庄严的极乐世界,也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 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 众生念佛为有感,弥陀接引为应,这是感应道交,是必蒙佛接引的原理。 《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的正因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观经》云: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持无量寿佛名。 净土三经都提倡称名念佛。 反对念佛就是反对净土三经,就是邪说。 净土经典都说要念佛,如果不念佛,岂不是应割裂或删去执持名号等经文吗? 净土念佛法门,如果不必要念佛,还是净土念佛法门吗? 如不提倡念佛就彻底否定了中国净土宗的根基,就彻底否定了佛经和净宗十三祖师的教诫。 有人说:有的经文并没提到必须念佛呀! 比如上三品及中二品,没有明确提到念佛,不是也能往生吗? 什么是念佛呢? 为什么不只提念佛呢? 念佛分四种:观想、观像、称名和实相。 以称名念佛最易故,故佛言祖语反复强调提倡。 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就是念佛。 回向极乐,发愿愿生极乐,就是心在弥陀极乐,就是在念佛。 《观经》上三品中二品都有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就是心心在佛,就是在念佛。 中品下生也是在闻善知识开示: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听闻而信愿,也是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因而能屈伸臂顷往生极乐。 下三品都是遇善知识后称名念佛往生的。 心不想佛,口不称佛,怎么能往生? 八哥、畜生乃至三恶道众生都有心识,都可以心心念佛。 这就是哑吧等为什么不称名念佛而以观想念佛也能往生的道理。 念佛就是今心,就是当下一心住在佛上,住在阿弥陀佛的功德相好及其极乐净土依正庄严上。 这就是是心作佛,则是心就是佛。 心不念佛,即心不作佛,则是心就不是佛。 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这是佛教的最高因果律。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或《十六观经》,以观佛念佛为纲宗,是专讲念佛修行的净土经典。 前十三观是入定观想念佛,后三观即九品往生观,是讲观佛念佛而往生极乐的。 第十四观叫上品往生观,第十五观叫中品往生观,第十六观叫下品往生观。 观佛就是念佛。 上中下三品往生观都是在念佛。 《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怎么能依文解义地以凡夫心推断上中品往生是不必念佛呢? 《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十大愿王,愿愿都在念佛,因念佛故速往无量光佛刹去疾速成佛的。 三、如不念佛,极难往生有人说:只要有信愿,念佛不念佛都可以往生。 净土经论乃至千经万论都在劝人忆佛念佛。 若不念佛,就是不念佛法界,就必念六凡夫法界。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佛法的根本理则。 念佛必成佛,念地狱造大恶,必入地狱。 念三途,必入三途。 念人天行善积德,必生人天。 凡夫心必有念,念什么法界就必生什么法界,这是绝对真理,是不容置疑的。 又有人说:我不念佛,读诵大乘更能上品上生。 念佛是净土法门正行,其他一切善行都是助行。 助行不能成为净土正行。 净土法门的正行只有念佛一行。 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念佛即是六度万行,念佛就是发菩提心,念佛就是普贤十大愿王,念佛时念念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契合。 念佛能将佛功德转为自己的功德。 念佛就是成佛的捷径,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 不念佛就会失去无上根本大利。 阿弥陀佛普度一切众的根本方法就是以名号度众生。 否定或轻视念佛,就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悖离。 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提出的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 就是《无量寿经》的纲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印光大师十分赞叹善导大师提出的专杂二修之说。 专修念佛则万不漏一,杂修诸善而不念佛,则百中难得一二往生。 印祖指出: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正编·复某昆季书)印祖谆谆教导我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 我们要坚信念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利益,专修净土,老实信愿念佛。 一切叫我们不必念佛,或贬低念佛功德力用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四、多多念佛 积习成性有人说:我也念佛,乃至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一辈子念了十句佛也就够了,何必那么麻烦,要我们天天念,上万句地念呢? 《阿弥陀经》那么简单明白,一辈子读一两遍就行了,何必要天天读诵呢? 念佛就是要现今当下之心在佛法界。 具体到净土法门,就是要心心在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 虽然只要有信愿,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极乐,但是凡夫心猿意马,是杂乱不净的。 心如不落在佛法界,就容易落在六凡法界。 凡夫的信愿也容易退失变换。 就是念佛多年的老修行,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比如知道自己已患晚期癌症,也有人不再想求往生,而是千方百计求良药,保性命,只想多活一段时间。 怎样才能保任净土信愿坚定不失不变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多念佛。 因为若无持名妙行,很难保任体现信愿的坚定。 所以,中国净土宗念佛法门要求多多念佛。 年青人工作太忙时,至少应每天念几次十口气念佛,有机缘者应多多参加打念佛七,或参加一日一夜的精进念佛,或参加十日闭关念百万声佛号。 对于退休人员有时间就多多信愿念佛,每天念五千、一万乃至三万、十万声佛号,更能保任我们能心心在佛,念念在佛。 长期坚持多多信愿念佛,烦恼自然更少,心更清净,这样就能积习成性,逐步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念佛三昧的高水平境界。 凡是提倡一辈只念几句佛号,只念几卷《弥陀经》的说法都是偏颇的,危险的,是对念佛人的误导。 我们千万不要听从这些凡夫的师心自用之言,以免误了我们往生极乐、快速成佛的大事。 发布时间:2014-02-25 20:37:29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9:2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39333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