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以至诚念佛为正事,别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内容: 所说的甚深利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应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 这样才能不辜负这番三宝加被的深恩。 钟英宿根固然很深,但智识不开。 夜半念佛时,见到一位金甲神,因为怕是魔,就不敢再念了。 怎么会无知到这种地步! 凡是念佛的人,只要至诚恳切,一心正念。 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这些事情。 因为心如果归一,见佛见境界都不至于妄生欢喜。 于是得到很少的利益就觉得满足,而成退堕。 见不到佛,见不到境界,也不会欠缺什么。 心没有归一,就急着见佛见境界,别说所见到的是魔境,即使真是佛境,因为心生欢喜,就会受到损害(就是生欢喜而退堕)而不会得到利益。 应当以至诚念佛为正事,别存见佛见境界的心。 倘若正在念佛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佛像及菩萨诸天人等的像,只要心存正念,别生取著的心,知道所现的像,是心所变现的。 虽然历历分明地显现在眼前,但决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是因为心清净而现的这个景象。 好比水清净,月亮的影子就会出现在水中,丝毫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完全不生夸张欢喜的心,反而更加专一自己的心,认真念佛。 能这样,别说是佛境现前有利益,即使是魔出现了也有利益。 为什么呢! 因为不取著,心能归一。 佛出现,心就更加清净了。 魔出现,心因为清净而不取著,魔也没有什么干扰。 心就更加清净了,道业自然增进。 【原文】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 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 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 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 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 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 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 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 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 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 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 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 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 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 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 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 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 佛现则心更清净。 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发布时间:2015-03-03 13:06:34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8:38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42535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