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阴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 在五阴当中最粗显的就是我们的色身。 色在佛法当中叫做质碍,它有固定的形状,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叫做色。 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叫做色阴。 为什么叫阴呢? 因为色法现前之后,它很容易覆盖我们的真如本性,让我们忘失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会习惯性跟着色法而转,它有覆盖真如的作用,所以叫做阴。 阿难! 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将我们的生命分成了“不变的体性”跟“暂时的相用”。 色阴不变的体性其实色阴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所显现的,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 譬如有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他以一种非常清净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 这个晴朗的虚空就是我们真如佛性“如如理”,“如如理”当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种本觉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在我们一念的生死妄动之前,我们整个感受是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没有一点云雾,没有一点色法,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色身的。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 我们一念的妄动,所以“其人无故”,这“无故”——无缘无故,在整个修习止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你怎么会有色身? 为什么会有一念妄动? 这是没有原因的! 一个人起颠倒,颠倒从什么地方来? 没有原因! 如果无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实的,那就没办法断它。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没有实体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哪有什么原因呢? “无缘无故”这一句话,也就是说,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透过你自己的智慧去观照,别人也救不了你,因为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只有你自己有办法去解决它。 为什么佛陀不能帮我们解决颠倒? 因为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本来就没有,你一直把它想出来;佛法要改变你,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觉悟,你自己去改变你自己。 你看,佛陀没办法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你的心随顺道理去思惟,你自己觉悟,然后你自己从妄想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叫“自觉”。 为什么? 因为“妄想”是没有根源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不动目睛,瞪以发劳”我们内心当中以一种不动、很专注,没有眨眼的情况之下,然后产生了疲劳。 这地方是指我们在清净的真如本性当中,因为无始劫来的“一念妄动”,这个妄动是没有原因的。 这时就把真如本性转成“阿赖耶识”,微细的色法出现了,然后在整个虚空当中,“阿赖耶识”业力的显现,就在虚空当中出现狂乱飞舞的花。 虚空本来没有花,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力,我们自己发现了种种的狂花,还有种种乱动的相状,花在虚空中向东、向西地乱动,“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这地方很重要)。 我们在断烦恼有二种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你烦恼很重,来断烦恼,你就很难断烦恼。 因为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这是不对的! 一个人在忏悔业障,用什么心态,会让你很快地从烦恼中解脱?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烦恼的。 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那是后来的因缘乱动才有的。 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 西方的哲学家就认为我们人生本来就有烦恼,所以他的整个修学只是克制烦恼,他没办法断,他认为人性就是有烦恼,这种的思考模式没办法解脱的。 佛法中,整个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个修学动力,来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虽然我现在有烦恼,有罪业,那只是后来一时的因缘而产生的,是后来的。 你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没有烦恼的,你才可以真实地去断烦恼。 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本来也没有罪业,那是在一念清净的心中,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 它既然是因缘生,当然也可以用佛法清净的修学因缘把它消灭。 如果你本来就有烦恼,那你断不了,本来就有嘛!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很清楚,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在《楞严经》叫做“循业发现”,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你这个色身,它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 我有一个心得体会,提供给大家参考:去年,有一天回寮房的时候,我去开门,结果门撞到我的头,产生一个包包。 我那个时候刚好在讲《楞严经》,我们习惯外境产生一个相状,我们的心会跟着相状走,我们一般的思考是顺着因缘走,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我们会被因缘带动。 但是《楞严经》告诉我们,你要逆向思考,你要从因缘的根源去找。 我们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你有二种选择:一、跟着事情本身跑,那就完了! 那你就被它牵走了。 你应该要问这件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 ”。 我头上长了这个包包,是从什么地方来? 门撞到头,是门给我的。 门是一个物质,它怎么会产生包包呢? 门本身没有包包,是我的头自己产生包包,那么平常为什么不生呢? 一定要撞到才会有呢? 头也不生包包。 那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包包从哪里来的吗? 答案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它只就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我个人有这个“业力”,随自己的业力而发现,如此而已。 当我这个业力消失的时候,我这个包包自然消失掉。 如同前面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它是没头没尾,那么不真实。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当它业力还在时所表现出来的,的确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 站在这样的角度看人生,你才能够不否定、也不肯定,你才能够“无住而生心,生心而又保持无住”。 你可以假借你的色身修学,但是决定不能执着,因为它本来就是暂时的一个假相。 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没有色身的,那是无缘无故眼睛疲劳,而产生虚空的狂华,等到眼睛恢复了,这狂华也就消失掉了。 所以我们在思考人生,一定要站在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那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 这样的思考非常重要! 发布时间:2015-12-26 19:56:19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8:1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45113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