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郎加上师 :佛法要义问答:善恶的本质是什么? 问:您可否谈一谈好坏善恶? 答: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好坏善恶是相对的,仰赖其他的因素。 一人口中之蜜糖,可能是他人眼中的毒药。 善恶好坏不是绝对的,我们必须依据情况来下判断。 通常所有可以带来快乐满足的行为或因素即是好的、善的;为我们带来痛苦的任何行为或因素即是坏的、恶的。 因此,对于好坏善恶的最终判定,还得根据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的心拥有最后的答案。 我认为,心的宁静安祥让我们感到放松,感到快乐满足,这对每一个人来讲,皆是不变的真理。 另一个方法是修持利他。 万事万物相互依存,我们的快乐满足极需仰赖他人。 如果他人──甚或动物──感到满足,流露快乐或良善的情感,我们也将感到幸福愉快。 因此,修持利他心乃是关键。 问:彻彻底底从负面自我中解脱是可能的,抑或只是一个神话? 答:不完美与缺陷并非心的固有本质;这种缺陷是可以被灭除的。 问:如果我们去除了身体与心灵,宁静的觉知因而显现。 在所有情众身上,都具备相同的觉知。 它是了悟自我本体的要素。 请加以评论。 答:一般来说,心的相续是存在的;所以,去除身体、心灵,然后获得自我本体是不可能的。 如我先前所提及的,根据大乘佛教的教授,即使在证悟的阶段,智慧也是从证悟者本身显露出来。 问:请解释诸如死亡、业等究竟现象的空性。 答:无论任何现象,空性是指现象缺乏自性存在的本质。 行为﹝业﹞与死亡也是现象,但不是终极的真理。 空性是它们的究竟本质。 了解死亡与业是重要的。 业是带着动机的行为,也包含了意的行为与身的行为。 有行为,必导致一个结果。 在佛教之中,业也代表了行为,将带来长期或短期的后果。 例如,我们可以说,在愤怒行为的背后,有一个负面的动机。 伴随着邪恶动机而来的粗暴的身的行为,以及负面的意的行为,制造了一种负面、令人不悦的气氛。 这是一个短期的后果;在这段期间,行为在心识中留下一个印记﹝或种子﹞。 这种印记停留在「我」身上,由心的相续或「我」承载着;当外在的因缘成熟之际,那个印记将发挥作用,使当事人承受业果。 死亡与细微心识的收摄有关。 在关于细微心识的八个阶段的收摄之中,对此有更精微的解释。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研究此一特殊的课题。 发布时间:2017-12-21 17:25:07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6:5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1384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