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018,让我们一起成长 内容: ——菩提爸妈亲子成长沙龙第一期文│道丰 图│慈一4月1日,在这个静候花开的日子,纳福胡同迎来了第一期菩提爸妈亲子成长沙龙。 有人说,现在的家庭组成是: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围着孩子转的老人。 在这种组成结构下,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变成了孩子的目标。 孩子,很辛苦;父母,也不易。 压力、焦虑,正是父母内心的真实写照。 成为父母后,我们自身需要不断地成长,而孩子是来陪伴父母一起心灵成长的。 在主持人慧喻师兄的娓娓道来中,沙龙拉开了帷幕。 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在做游戏时,请大家换位思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我们对孩子发出命令式的语言“不要坐着,不要低头”,孩子会紧张、不舒服;而当我们对孩子温柔地叮嘱“请站起来,请看着我”,孩子的内心是温暖的、舒展的。 曾经以为,是孩子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带着强烈的自我。 父母最高频率的话是:“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了。 ”这样的语言背后,彰显的是父母带着强烈自我的爱。 打分,生起惭愧心因为无明,我们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教育着孩子。 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来自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许来自社会的评价系统,它让我们看不到孩子背后的需求,更忽略了孩子自身。 作为父母的我们,想看到的其实是自己心目中想要的那个孩子的样子。 在一段“父母和孩子互相打分”的视频中,父母打出的分值停留在8、7……,而孩子给父母的是满分,甚至还有1万分。 孩子对父母只有满满的爱,没有期待,不会寻找过失。 孩子的心,如此的纯洁、简单。 在场的父母湿了眼眶,“其实我并不了解孩子”……这个世界是我们心的影像投射,“打分”,正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设定的。 我们忽略了,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个体,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征。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有一颗觉察的心。 了解“缘起”,智慧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身体和语言方面的变化,我们很容易看到。 可对于孩子的心理层面——认知与社会情感的发展,我们并不熟悉,导致我们无法真正看清孩子。 慧喻师兄特别举例:巴学园园长的小故事——爷爷奶奶来看孩子,爸爸做了一条鱼,并首先把鱼夹了一大块给老人。 孩子开始哭泣,边哭边说“夹回去、夹回去”,爸爸不理解,开始给孩子讲道理:“爷爷奶奶那么辛苦,应该让爷爷奶奶先吃。 ”孩子不听,口中仍然嚷嚷着“夹回去、夹回去”。 爷爷很疼孙子,就说:“来,给你吃。 ”孩子更不高兴了,“夹回去、夹回去”,爸爸很生气,要教训孩子……在这个故事中,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是这位爸爸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阶段。 孩子正处于“完美敏感期”,他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 而那条鱼被夹了一块,破坏了他心目中的完美。 另外,这位爸爸一直在给孩子讲道理,并没有注意孩子的感受。 亲子关系正是建立在感受之上,人与人的关系亦是如此。 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而生,亲子间的“缘”如何变成善缘,从看到孩子的感受开始做起。 陪伴、关爱、理解,静待花开当看到孩子有不当行为时,请不要急着发火生气,先检查以下三个方面:1.你和孩子目前的关系是否让孩子感觉安全,孩子是否感受到爱与关心;2.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是积极的、对他有支持有帮助的;3.孩子的行为是否是这个年龄特有的,也就是适龄行为。 “不当行为”是一种“信号”,让我们看到孩子内在的需求。 真正地陪伴、关爱、理解孩子,最后才是引导。 孩子与父母之间有一条隐形的线。 当父母带着强烈的自我、设定去“引导”孩子时,这条“亲子线”会很紧,甚至断裂。 纵然重新连接上,线上也打了结,回不到从前。 读懂孩子、觉知孩子,让亲子线上的“结”少一点,再少一点。 作为父母,别着急、别焦虑。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儿,他们的特色、成长时间表是不一样的,打开自己的时期也是不同的。 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等待孩子的成长时间表。 “上半场的亲子沙龙到此结束。 如果您有所感悟,可以为孩子写一张小卡片,在下面的插花环节,为孩子准备一份礼物,和卡片一起送给他。 ”主持人慧喻师兄微微一笑,引出后面的插花环节……后记:活动结束后,大家仍然意犹未尽。 智谷师兄收集了大家的反馈,为下次沙龙活动埋下伏笔:弟弟还没有加入三级修学,也没有结婚,但听完课,他开始对自我进行反思:觉得太自我,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很渴望改变。 这次课程中,我看到自己的心智模式:不愿意挑战、害怕失败。 尤其人到中年,很容易封闭自己。 进入三级修学后,从发利他心中,我一点点走出了这个闭环,开始突破自我,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开阔。 沙龙结束后,我去做义工了。 回来后,我发现孩子把花儿供在了佛前。 发布时间:2020-02-18 01:09:02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6:42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8195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