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世界方能拥有幸福 通过学习《佛教的道德观》,我认识到,道德建立在哲学和宗教基础上,当人们认可这种哲学和宗教、认可道德带来的“提升自己内在生命品质”的价值时,才会主动践行道德。 从佛教的角度说,道德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天乘以五戒十善为道德,声闻乘以别解脱戒为道德,菩萨乘以菩萨戒为道德。 作为佛教徒,确定什么样的生命目标,就要遵守什么样的道德。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意思是说,有了目标,就有了承受的勇气。 而且,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进黑暗的地底。 意思是说,目标定得越高,需要承受的就越多。 可是,我学佛,虽然发愿以佛菩萨为榜样,要成就佛菩萨那样慈悲与智慧的生命品质,虽然知道要从遵守佛教基本的戒律即基本道德做起。 但是,我似乎没有严格执行基本戒律的决心,也不愿意放弃悠闲和舒适的生活模式。 为此,我感到惭愧并忏悔:首先是生活态度。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缺乏尊重心、感恩心、利他心。 按照“病者想”的话,我的病就是:严重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 通过本课学习,我决心改变。 多聆听不打断,平等沟通不强势。 决定做什么时应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坚决不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别人的烦恼或痛苦之上。 其次是生活方式。 主要存在两点问题: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 1. 关于饮食不健康。 作为佛教徒,不杀生是基本戒律。 我现在基本上能做到不杀生,但做不到吃素食。 其实吃肉也是间接伤害动物的生命。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首先要做到绝对不杀生,第二步做到只吃三净肉,再过渡到吃蛋奶素,最后做到全素食。 2. 关于作息不规律。 寺院的法师们每天四点半就起来做早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我每天7点的定课,还需要闹钟闹醒。 每天睡觉前总是捧着手机,东看看西看看,实在困了才睡觉。 对比佛教十善中的不贪、不嗔、不痴,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贪嗔痴的重病患者”,贪睡贪玩贪舒适,自律性很差,有限的时间都被浪费掉了。 所以,我反思自己,难道发愿只是妄语吗? 通过本课学习,我决心不再打妄语,从内心深处真正发愿,改变作息规律,精进修行。 最后是疫情对自己的影响。 关于疫情,看到的一切,不管正面、负面都想看。 觉察一下最近自己关注的新闻以正面为主还是负面为主,就可以推断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了。 反思自己,总体还算淡定,但还是有一些焦虑和不安。 自觉不自觉地会去关注疫情的变化,主动不主动地会为抗疫过程中的世间百态忧愁,心被外境牵着走,无法安住。 通过本课学习,我知道共业系统也是由众生的业力汇聚而成。 我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其中某个因缘,进而影响更多的因缘。 我决心安住修学,从改变自己做起。 导师说,没有一种慈悲是不智慧的,没有一种智慧是不慈悲的。 没有一种道德是不利益的,没有一种利益是不道德的。 道德是成就利益的因,而利益是道德行为的必然结果。 让我们一起遵守止恶修善的道德,自利利他,创建更和谐的社会。 发布时间:2020-02-24 23:18:51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6:41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8255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