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满人身使用计划 曾经有一位虔诚的居士,经常到各个寺庙去供养。 她跟我说,她只有一个女儿,但女儿却没有善根。 她把女儿参加比赛的奖金都拿来供养三宝,说给她种福田,我们都很随喜她的行为。 可是有一次却听到女儿的朋友对我们说:居士的女儿很生气妈妈的行为,家里要装修房子,妈妈却把钱拿去寺院里了。 并且觉得妈妈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在外面慈眉善目,在家里独断专行,不顾家人。 当时听到这个事情,我很困惑,我觉得她们都没错。 学完《佛教的财富观》这一课,我豁然开朗。 以佛教的财富观来分析,母女的理财方法都有所欠缺,对财产没有以四分法来支配。 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母亲仍然把大笔钱财拿去布施,引起家人的不满。 女儿从没想过要把一部分财产用于行善布施。 在母亲的要求下去供养三宝,内心也是勉勉强强不甘不愿,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损失,将来福报成熟时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母女都有正确的理财观,可以互相协商,将布施的时间和金额做恰当的调整,就会皆大欢喜。 看来没有佛法的智慧,即便修布施也是会有麻烦的。 佛是福慧两足尊,福报的培植与智慧同样重要。 我们认为,为三宝做事,为他人服务,就是培福报。 可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对他人福报的随喜赞叹。 某些人有仇富的心理,quot;一家饱暖千家怨”是最好的写照。 当看到别人赚钱多,有名利了,心里就不平衡。 要么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要么觉得他的财富来源不正当,有一天会倒霉的。 如果是身边的亲人朋友发财了,就想去分一杯羹,觉得他理所当然要分我一点,不然就没朋友可做。 这是一个很可笑的观念。 福报是自己培植的,跟别人没有关系。 这样的心态只会损坏自己的福报。 培福报同样要注重心态。 如果以勉强不情愿,或者是泛泛的、无所谓的心态来培福报,那么福报在成熟后就会有quot;欠收quot;的情况。 相反,如果以欢喜心、难得心、殷重心来培福报,将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果报。 经典中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所以,我们不但要去布施,而且还要会布施。 布施最高的境界是佛陀所讲的quot;三轮体空quot;:将能施的我,所施的物和接受的人都安立在空性中,无能无所,内心清净。 发布时间:2020-03-01 07:31:47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6:4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8301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