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现代社会对佛教,误会的人为何那么多 供的是他人,养的是自己供养,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 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而在初一、十五,寺院还要特别隆重地上供,以种种美妙饮食供养诸佛菩萨。 那么,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东西吗? 如果我们不供养,他们就会忍饥挨饿吗? 显然不是。 通过供养这一方式,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也是体现我们对佛菩萨的报恩之心。 佛陀教导我们,每一位佛弟子,不仅要“知恩”,更要懂得“报恩”。 恩有四重,分别是三宝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国土的恩德、众生的恩德。 因为有佛陀出世,我们才能了知人生蕴涵的巨大意义,才能认识真理、摆脱痛苦。 这种大恩大德,我们倾尽所有也报答不尽。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报答不尽,且佛菩萨并不需要,那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 须知,供养是积集福德资粮的捷径。 倘能以至诚恳切之心供养诸佛,在报答佛恩的同时,更在成就自身修行。 广修供养,即广泛修习供养,没有尊卑之分,没有亲疏之别。 我们不仅要供养诸佛菩萨,还要供养世间一切众生。 佛教认为,世间有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即有恩于我们的人,如父母、亲友等,应怀着感恩心报答。 《杂宝藏经》云:“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 ”佛陀还告诉我们:无佛出世时,孝敬供养父母,就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如果连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就不是合格的佛子。 二是敬田,即我们恭敬的对象,如诸佛菩萨、善知识及师长等,父母给了我们色身,养育我们成长,而善知识与师长则为我们指明了人生道路,使我们找到了心灵归宿。 三是悲田,即需要我们帮助的对象,如穷苦的乞丐、病人等,他们缺吃少穿,贫困无依,甚至生活无法自理,作为学佛者,我们应本着慈悲心积极帮助他们。 在佛教中,将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布施贫者称为培植福田。 就像农民种田那样,必须在春天播种、耕耘,秋天才能获得丰收。 否则的话,必定一无所获。 同样,福报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 有些人一生坎坷,什么好事都擦肩而过,于是怨天尤人,责怪老天不公。 其实,这不能抱怨他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造就的,是取决于我们的福报。 而福报并不是上天给予,也不是与生俱来,正是源于往昔的积累和培植。 若能常行布施,广修供养,努力耕耘恩田、敬田、悲田,福报自然源源不断。 事实上,这是最好的投资和储蓄方式,是任何人无法占有、无法夺去的财富。 发布时间:2020-05-14 15:21:29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6:15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8944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