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涤华禅师:《心经注解》八 内容: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二】观自在菩萨。 “2”(一)论理。 观者、以自心眼、反观本觉、真心之中、有无尘相否。 有尘相者、即当、舍之断之、“灭之”绝之。 无尘相者、即为真心也。 真心者、到彼岸也。 观者、喻立大圆宝镜之前、当知、宝镜之中、之人是谁。 亦名、回光反照、照明本心也。 (二)自在者、真心无妄、无相、即得自在也。 自在者、空五蕴也。 自在者、无六欲也。 倘空五蕴、能无六欲者、即名、无一切相也。 无相者、见一切相、无生其心也。 无生其心者、身心无有、不自在、之处境也。 (三)菩萨者、普度也。 普度本觉、心内、心外、一切众生相也。 心内众生相者、四相飞腾也。 心外众生相者、六欲猖狂也。 倘无四相、与六欲之妄者、真心到彼岸也。 以经而证之、金刚经云。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终。 欲明经意者、希阅、金刚经、无名注。 释意。 论事。 若言“观自在、当用、观世音者、”而非是、非不是也。 非是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空五蕴、而无六欲、直至彼岸之捷径。 观世音、三字者、寻声救苦之意也。 倘将寻声、救苦之相、冠於全经之首者、弗可宜也、故名非是。 非不是者、寄名取义也、寄水行舟也、寄慈航普度也。 寄用观世音菩萨、名号者、之善也。 集句。 观自在菩萨者、佛说也、观自在、三字、适合本经之义也。 为纯为净也、为妥为当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3”(一)行者、菩萨在往昔之时、发菩提心、修无上道、誓坚而愿固。 行者、难行能行也。 行者、难为能为也。 行者、难证其觉道、而能证之也。 行者、经过、经历也。 经历者、遇诸恶魔、而不退转也。 经历者、遇诸迷惑、而不能动其心、更其愿也。 “迷惑者、情欲色迷惑也”。 “经历者、见诸生死、如幻泡也”。 “行者、见刀山火海、临刑夺寿时、心不更变也”。 (二)深者、愿也、誓也、信也、行也、证也、觉悟也、深而非浅也。 深者、而非一劫、二劫、三四五劫中、而种善根也。 是在、无量无数、无边劫中、所种如是、善根故、而为深也。 深者、行者、开卷阅读、如是经、见如是理、知如是义、行如是行、证如是道、能如是者、“行者”而不是、观自在、化身、应身者、不可能也。 集义。 行者、见如是经、入如是理、证如是体用者。 莫不是在、无量无数、佛所中、种诸善根者、焉能见、如是经、得如是报耶。 行者、复当再进一步、其名为甚深。 即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 (三)般若者、翻智慧也。 智慧者、人人具足、则因迷悟两途也。 智慧者、体用具备、妙用无穷也。 智慧者、明其本心、见其真性也。 倘得智慧眼者、与众所见、迥然不相同也。 倘得智慧眼者、尘劫可尽、本觉慧命、永无穷灭也。 得智慧眼者、视诸生死、如归故乡也。 “未得智慧眼者、不可共语也。 ”智慧眼者、所见所闻、无有不是、真如实相也。 得智慧眼者、见诸世间、无有不是、诸佛行藏处、无有不是、诸佛常住、之地也。 得智慧眼者、所见此岸、而与彼岸者、是一岸、实无分别也。 倘能见者、即名、智慧到彼岸也。 智慧眼者、智慧心也。 所谓心眼、如如也、此见者、正见也。 “非外道、所见者。 ”“外道所见、莲华、佛光、佛身相者”。 “是有为、有相也。 ”“亦名、见相不无、复名、见色当真也。 ”所谓、佛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是肉眼、见诸光彩、见色形相者、外道之见也。 ”外道之见者、是诸天、天人之道也。 而非彼岸、涅槃心也。 倘若心见、以眼导其心者、非外道也。 此人、名为、悟证、到地也。 到地者、到彼岸之地也。 (四)波罗蜜者、翻到彼岸也。 到者、非到为到、到为非到、本地风光、何到之有。 凡情分别、圣觉一体也。 彼岸者、觉地也。 觉者、明也。 地者、心也。 觉者、无所不觉也。 地者、明心见性也。 觉地者、心无四相也。 无四相者、“无相、无不相。 ”“觉地放光明也”。 觉地者、觉十方、明三世、遍虚空、尽法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 “亦无相也。 ” 发布时间:2020-06-30 15:17:55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5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9350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