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禅病发相 一、四大增损病相 内容: 一. 心有五种佛教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是由我们的心来指挥。 我们的心性是什么样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作为。 这些作为有虚伪造作的;有习气自然的;有无明盲目的;有智慧觉悟的几种。 通过这几种心性的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会有千差万别的表现,演出我们千差万别的人生。 佛教中对心的描述有五种。 第一个是肉团心,这是无自性的物体。 第二个是缘虑心,表现虚妄攀缘的心性。 第三个是集起心,表现习气的心性。 第四个是含藏心,含藏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心性。 第五个是真如心,是我们的真正自性。 肉团心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身体里面那块会不停跳跃的肉块。 它是个物体,是无自性的。 它是我们生命的最基础的组件。 好比计算机硬件中的CpU。 是五蕴里面的色(物质)蕴。 缘虑心是指我们遇到事物后,根据自己的含藏(以往的知识)进行思考、分别、判断、觉悟等等的虚伪造作,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过程。 因为每一个人的含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不同、环境不同等等,对同一个事物的表现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甚至因为个体的情绪作用对完全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是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是要想办法断掉的。 集起心是我们无始以来所养成的心性表现。 我们所说的下意识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为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物的处理过于频繁,形成我们的习惯,或者叫串习,甚至到下意识。 比如我们眼睛一遇到自己感觉不对劲就会眨眼或者闭上。 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心性处理事情的时候是不需要去找含藏(知识)进行分别的。 这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心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切的修行才能改变人们心性。 使它接近真如心,它与真如心的最大区别是没有觉悟。 含藏心是我们无始以来全部的心的表现。 因为无始以来各种各样的心性很多,全部存在里面,现在因为隔阴之惑(注1)只能想起一部分,而且还是很少的一部分。 比如我们三岁以前的事情是想不起来的,很类似个人的“天性”。 我们遇到事物的时候就会在这个“模糊的数据库”里面查找,比较,分别,判断。 因为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再加上隔阴之惑,所以在外面的表现为无明或者是似是而非、难以确定。 被缘虑心所利用就产生妄想烦恼;被真如心所利用就表现为智慧、觉悟。 转变的过程就是集起心起作用的过程,或者说利用集起心的作用,使得它含藏有完整的“认识”从而转变我们对事物的处理态度。 所以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真如心是我们的真心,或者叫觉悟心,或者叫智慧、或者叫佛心、或者叫禅心等等,也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无明实性”。 它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 表现为智慧或者叫寂照,寂者巍然不动,照者明明白白,或者说如如不动。 因为它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所以表现为虚怀若谷,或者说心包太虚等等。 正是因为这样,含藏中的无明,因为“认识”的全面,转变成真如。 它是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注解: 1.“隔阴之惑”我们受身过程叫入阴,现在是前阴,死后是中阴,再受身后叫后阴。 隔阴就是前、中、后阴的转变。 因为转变的痛苦,所以我们的含藏里面的东西就会迷惑、忘记等。 使得我们表现出无明,有的人“隔阴之惑”不深就会记得其它阴中的事情,叫宿命通;有的人模模糊糊记得一点点,所以表现出某件事物似乎好像认识,模模糊糊等等。 后面敬请关注《五种心性可观察》 发布时间:2020-07-22 15:30:49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4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9540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