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溪法师:月溪禅师问答录 内容: 佛法与宗教哲学科学之差别 佛法,是释迦文佛六通以后所说,真实不虚。 分众生为六道,是就现实的而说,不是凭空虚造。 拔苦予乐,冤亲平等,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戒定慧灭贪瞋痴;修人天福报则守五戒行十善。 修四谛则证小乘声闻果。 修十二因缘,则证中乘,缘觉果。 由因得果,不是迷信。 大乘菩萨修显教,则尽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 修密宗则自观为佛,佛慢坚固,即身成佛。 皆以度尽众生为旨归。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是平等。 一般宗教定有一尊或多尊神祇,不是平等,谁造谁,谁养谁,更是迷信。 且即其所言,最高成就亦不过到达欲界天,不能起出轮回。 哲学虽形而上,然缺乏戒行基础,犹如于虚空中捉迷藏,不能彻底。 科学于相对中求进步,于不相容时打倒车;往往徒苦众生。 虽佛法以文佛所说为宗,有似宗教。 精进研求,有似哲学。 循因得果,有似科学。 这祇可谓佛法亦宗教亦哲学亦科学。 不能谓佛法即宗教即哲学即科学。 惟攻宗教哲学科学者,如能自知不足,学习佛法,以戒行为基础,以利生为目的,精进研求,自能汇归于道。 --------------------------------------【注释】 六通 天眼通,天耳通,神是通。 宿命通。 他心通,漏尽通。 六道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十善 不为十恶。 四谛 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前生业报,中阴身不能自主,是为无明投生。 机缘成熟,随淫光而入,无远近的阻隔,无选择的智能,是为行,识就是投胎的业识。 在胎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故曰名色。 六根在胎中成长,故曰六入。 出胎则六根触着六尘,故曰触。 六根接触六尘以后就有领受。 就对于色境有所爱好。 有所取着,就有了业,故曰有。 若这生不能转识成智,即转为来生的生与老死。 这就是轮回的道理。 大乘显教,行六度,证识蕴无常,缘影之心为常德。 证受蕴之苦为乐德。 证想行二蕴无我为我德。 证色蕴不净之身为净德。 常乐我净。 密宗有作密宗,行密宗,瑜珈密宗,无上瑜珈密宗,修法不同,即身成就则一。 就是以烦恼为菩提。 贪西红妙弥陀佛 于未了达起悲心 瞋东蓝大不动佛 以自明智摧妄念 痴中白法毗卢佛 了达诸法圆平等 慢南黄平宝生佛 了达诸法高无上 嫉北缘成不空佛 平广不容有二执 三大阿僧祇劫 小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廿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 释迦佛历三祇方成佛道。 初从古释迦至尸弃,七万五千佛。 次从尸弃至燃灯,七万六千佛。 三从燃灯至毗婆尸,七万七千佛。 又以三阿僧祇配成佛进程。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资粮位,约占第一劫四分之一。 假定,暖顶,忍世,第一称为四加行,合为第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至七地,为第二大阿僧祇劫。 从第八地至成佛,为第三大阿僧祇劫。 十地卒即佛果也。 发布时间:2020-07-23 15:15:12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39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9548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