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 内容: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闻般若之法本身就是大丈夫之事。 金刚经里面说一句话,为大乘者说。 金刚经本身就是跟智慧相应的,没有大丈夫之智,没有勇猛之心,对般若不感兴趣的人,很难趣入。 跟菩提心一定要相应,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并非是为下乘者说。 有人评论金刚经可能是小乘,其实金刚经是大乘教,圆成佛道,跟实相相应,跟空有相相应,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相应。 舍此经典,一切善法,因为金刚讲是我们的佛性,是我们的法性,是我们的根本。 所以为什么说有金刚经的地方就有宝塔,佛的宝塔在那个地方,显示出我们的实相,为象舍利弗、象须菩提,这些根机非常好的人,才能够闻信。 所以呢,这个金刚经需要很大的信心,不是随便的听一听,应该内心中,你想一想,六波罗蜜以般若为首,华严十波罗蜜还是以般若为首。 没有般若就像人没有头一样。 一个修行人,离开了金刚经就等于离开了般若。 而没有般若的话,就等于万物无头一样,像一个国家没有主席一样,那你修什么呢? 所以很多人不了解金刚经的本意。 为什么诵金刚经那么大的功德啊? 过去有一个公案。 有一个村庄,村庄有一个房子,那里常常出鬼,后来有一个法师常念金刚经的,到那个地方去住,老百姓叫他到那个房间去住,其实那个房子常常出鬼王,很多人进去住都被那个鬼王给搞死了。 后来请了一个密宗里面持咒的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结果进去还是死了,这个是一个沙弥,他常诵金刚经,他到里面去住就专念金刚经,因为金刚经观诸法实相啊,那个魔王一听,晚上半夜鬼王出来了,他一直在诵金刚经,是诸法实相啊,不着于相啊,一切相皆是虚妄啊,这样念念啊念,后来那个魔王在那里很大的身体又丑陋又难看,但是他还是念诸法空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直诵一直诵,他诵经跟他的心本身是相应啊,所以一切相就已经破掉了,那个大魔王在他面前现种种恐怖之相,诵的过程之中自然会感应到对方,对方的身体慢慢的就变小了,变成一点不可怕了。 因为魔王本身就有瞋恨心、有焦虑斗争的心在那个地方,但是念金刚经念念念,念得魔王的瞋恨心没有了,烦恼就没有了,斗争的心就没有了,坚固的心没有了,慢慢的魔王就给感化了,变成很小,就给度化了。 后来那个沙弥就问他,你为什么把前面那些人给搞死了? 魔王说我没有啊,是他们自己吓死的,就是魔王现恐怖相的时候啊,那些人要跟他斗,我要持咒子来度你,结果一持咒,想把魔王给灭掉,降伏住,结果没降伏他把自己给降伏了。 所以呢人就是这样的,其实不要想降伏别人,如果你的心没有降伏住,怎么去降伏别人。 那怎么样降伏其心呢? 金刚经就是降伏其心。 那金刚经讲的什么东西呢? 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是什么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见诸法空相就能见如来,是故一切法皆是佛法。 不管是任何一部经典,我们通达于般若的时候,一切法皆顺。 如果不通达于般若的时候,什么经典对你来说都是障碍。 般若系一切圣贤之根,是无为之核我们这么多年讲阿弥陀经,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我哪一天不讲般若呢? 你仔细想一想,以前我所讲的阿弥陀佛,哪一天不在讲般若智慧呢? 没有般若,一切经典都开显不出。 因为众生离开般若皆是五蕴,五蕴魔。 如果你没有般若智慧,你一切邪法都从五蕴里出来,就是魔王里显现出来,不是真实的。 唯有般若能破五蕴。 所以呢,如果对般若不感兴趣,东跑西波,都是在做一些五蕴魔的事情。 也就是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个无为是什么? 就是金刚经,实相,空性。 圣贤,是圣人,是贤人,完全是以无为而有差别。 有二种,一种是无为体,是实相,佛性,法性,是诸法空相。 众生不通达这个道理,就在魔中做事。 对无为的信心的力量越强,圣贤的境界越高。 无为有三种,阿罗汉是一种无为,菩萨又是一种无为,佛又是一种无为。 每个人境界不一样,都是圣贤。 不通达无为者,哪有圣贤可得呢? 第二种,以无为见种种圣贤之相。 无为是一,圣贤是诸法,一切境界以无为为根本。 如果没有无为这个根本,一切圣贤皆不可出,就没有圣贤。 所以呢,没有无为就没有圣贤,所以要知道这部经典的重要性,这部经典是根本,是根,学佛的根本。 如果这个根没有了,一切法皆不可得。 昨天晚上我们讲到,称法行。 四行法,这个称法行,法我众生,一切诸法没有众生存在,没有众生可度。 一切诸法里面没有我,就离我。 前面从一到四,都讲称法行,从相上来讲,就是禅定。 什么叫禅呢? 禅是外不动妄。 什么叫定呢? 内不动心,心不动了,称为定。 什么叫不动心呢? 就是一行,观诸实相。 就是你的心,觉性,了解了宇宙的空相,这个性,这个是我们的心性。 我们的心了解实相,自然不动,这叫定。 外面禅,一切外面的相,你已经了解了一相三昧嘛,一相三昧叫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是诸法空相。 心中生起一念觉性,实相与觉性,实相诸法空相,万象现一相,叫一相三昧。 生出这一念觉性,叫一行。 一相与一行,称法行起什么作用呢? 一相三昧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心中常安,心乐自在,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情,显示出无牵无挂的体,因为一切法本无挂碍,一切法生灭生老病死、春夏秋冬,法上是没有差别,这一切法了解了无障碍故,是故你心和这个法无障碍体相应,叫一相三昧。 所以呢,你吃饭穿衣睡觉,你都进入甚深境界,于一相三昧相应故。 就像我们出家,寺庙非常安静,相上自然通达无我,非常自然而然。 内心中与法相应,内心很自在。 从一相三昧上讲,常常行走世间,内心无所牵挂,内心常常安住,常常安泰,毫无执着。 为什么呢? 了解一相三昧故。 安住在这个三昧之中,周游世界,内心中非常清净,没有任何牵挂,非常泰然,像泰山一样非常稳,在一相三昧里面。 一行三昧是什么呢? 心如铁壁,如如不动,心观察这个世间就像一面墙壁一样,定在那个地方,叫一行。 你有一行三昧就是无事不办,在这个世间什么事情都不办了,心看这个世界就像看到一面墙一样,心如墙壁。 心看到这个世界就像看到墙壁一样。 一相三昧叫做禅,一行三昧是定,叫禅定。 为什么呢? 禅是住于相,定是住于性。 什么叫禅呢? 在相上面,一切都是在禅,吃饭穿衣睡觉都是禅。 什么叫定呢? 安住诸法之本性,就是空性,如如不动,那个叫做定。 定于禅中,禅于定中,有禅必有定,有定必有禅,这个禅其实就是法界,禅就是真正的佛陀不二之佛性,定有很多的次第。 定由心来进入到一种境界。 你心如墙壁,定在那个本性里面,但是你的心会出现种种境界。 比如天人、人道、佛、菩萨、声闻,都属于境界范围,十法界由定境而生。 比如达摩大师,他常安住在定境,九年坐在那个地方,心如墙壁,常在定中,等待着一个人来传法。 对他来说已经无事了,他传什么法呢? 无法可传! 无法可传的这个法,才是真正的法。 所以呢,他就是等一个人来传这个法,等而无等,无等而等。 所谓等者,就是不等,不等是一念,十法界是一心,而这一心呢,等而无等,无等而等,所以他在定中等人,所以呢常行三昧,一行三昧。 相上来讲,这个就叫禅,所以叫禅定。 称法行有什么好处呢? 从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这中间都叫称法行。 报冤行起什么作用? 冤亲平等。 如果你真正的生起了报冤行的话,因为此世界为苦啊,你现在看到的所有的境界都为苦,了解苦,知道苦者,了解这一切法界本体就是一个苦的体,是过去的业报而来,是法平等,你看到一切冤亲平等了,你了解这是报的时候呢,就没有我了。 为什么呢? 全体是报,哪有我呢? 所以你就解脱了。 如果不是报冤行,就有我在,不能破我执。 不破法执,怎么能破我执呢? 所以呢,有众生在,有我在,众生亦垢我也垢。 如果你是报冤行呢,在那一刹那,那个就是妙德。 因为经典上常常讲,所谓业者,如水中之月,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样,它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产生过。 但是我们总认为水里有月亮,一旦你觉悟了,水里的月亮就没有了。 所以呢,一念觉即解脱,一旦觉了就已经解脱了,只要你真正生起报冤行的时候,你立即解脱。 为什么? 了知平等故,平等故就没有我了,我跟你都是一个业报而已,这个业力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样。 但是我们总认为:我们就这样的就可以成佛了嘛? 我们就这样诸法空相就可以成佛了吗? 那为什么诸佛还有种种相呢? 那我怎么没有呢? 那师父你为什么没有呢? 没有诸佛的境界呢? 是诸法空相,我们都是空的、虚妄的,我们都是不真实的。 等我们不真实的东西消失了,真实的东西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真正的东西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 现在我们不真实,你怎么知道我心里想什么东西? 你连我都没有了,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想什么东西呢? 没有我,谁想呢? 你想一想。 那诸佛菩萨知道,那诸佛菩萨在哪里呢? 诸佛菩萨就是我啊,什么是我呢? 我就是水里的月亮显现出来,它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它现在过去未来都在那里。 所以,在法性里面就知道,但是在那个虚妄的体里面,是靠意识。 这个意识,就是不真实的。 这个意识就像(双掌合击—啪)这个声音,啪,真实吗? 就像在空中叫一声,然后声音就传得很远,以为这个声音是真实的,你不断的叫不断的叫,这个声音不断的流转不断的流转,实际上这个声音是虚妄的。 所以呢,我们把这个声音当作是真实了,以为这个声音里面当作一个真实的,声音里面能看到我的心吗? 那个声音里有没有变化呢? 有没有境界啊? 这个声音是一种空气的摩擦,根本不存在的体,它是虚妄的东西。 所以我们现在的众生都是虚妄不真实的,我不会知道你的心,你也不会知道我的心。 即使我知道你的心,还是假的。 如果我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了我的心,那就真实了。 就是我知道你的心,还是我的妄想,你也不知道。 如果有一天我知道你的心,你也马上就知道我的心,那就见法身了,就不可思议。 就是说,有一天我知道你的时候,佛就知道我们是虚妄的,我们就是要把这个虚妄的灭掉,我们就是人道,我们这个地球、虚空都是不真实的,消失掉了。 等你心开意解,等你进入到法身里面,等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根本就没有。 就像那个云雾散了以后,极乐世界猛然的显现出来,你找众生找不到,没有众生。 所以我们现在完全是一个识,因为你不了解这个东西呢,我们就是在这个识里面,就是要转识,现在我们大家就是要开智慧,对未觉的众生讲智慧,对已觉的人不讲智慧体了,所谓智慧即非智慧,是名智慧,因为智慧是一种方便的名词而已。 如果把智慧当作真实,那就麻烦了,没有天上掉下来的东西,智慧本身就是方便立名。 事实上,没有智慧之名,没有所谓智慧的体,无非是你的识,无非是你的心而已,无非是你的觉而已。 所以呢,觉者无觉,没有觉体,你以为真的,我觉了,我将来要成佛了,认为有你觉的体吗? 没有觉体,是名为觉。 所以呢,你彻底的不存在,就是没有我也没有你。 所以在此世界,我知不知道你的心,你知不知道我的心,已经无关紧要了。 我知道你的心也毫无意义,因为我们现在用识啊,用识来做事,不是用真正的心来做事的,用识在做事的。 所以我们要从里面觉悟过来。 在报冤行里面,你了解了这个世界所有,包括你自己,这个世界就是两个体:我与法,还有两个体:一个是情,一个是物,就是器世间与情世间。 所谓的情,就是我现在的情。 无情叫做物,就是器世间。 器世间为法,情世间为我。 一旦你认识到这个世界都是我的报,是我的业在那个地方,你内心中,你的觉性里面感觉到我、法界是业,这里面你发现你自己平等了,冤亲平等了,转苦为解脱。 苦后面就是解脱。 为什么有极乐世界呢? 极者,是最究竟之意;乐者,解脱之意,最究竟的解脱。 所以苦是对于乐来讲的,苦后面就是乐。 贪心苦就是对于法身来讲的,瞋心是对报身,痴心是对化身。 这是一样的,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你转贪心,就变成清净法身。 如果你转瞋心,你就变成圆满报身。 如果你转痴心,你就变成用,妙用,就变成解脱,无明变成光明相,化身。 所以,贪瞋痴就是法身、报身、化身。 我们转我们的苦,这个苦转过来就是乐。 一旦你了解了这个世界是报冤行,法平等故,那我跟你是一个不是两个,又是一念,又是诸法之平等,就是中道思想。 从事上讲,灭什么呢? 灭诸法不平等体。 在这个世界我们内心中不平等。 如果你如是报冤行,观察到这个体的那一刹那,这个世界就平等了,真实了,叫称法行,或者叫空有不二之法。 什么叫空有不二? 能在这一念观察到不可思议的妙用,就是中道思想。 从相上面建立觉悟的体,了知是业故,知道是业平等故。 在这个苦里面,你就知道选择,你是选择生死呢,还是选择解脱呢? 所以对于这个法上决定的时候,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他自然会选择解脱。 一念菩提心,你选择解脱体就是菩提心,你不选择解脱体,你只能说我发了菩提心,不能证悟菩提心,你只能说是相似菩提心,你不能获得真实菩提心。 比如我在佛面前,我要发菩提心啊,那是假菩提心,相似的菩提心。 但是你这一念生起的时候,那是真实的菩提心,和你证的菩提心,比如实相你知道了,真实菩提心。 第二个,你去观行了,证悟菩提心,观行实相,实相就是诸法空相。 你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应无所住? 一切诸法无所住故。 “而生其心”就是众生。 一个讲法,一个讲众生。 一个讲无情,一个讲有情。 “应无所住”是为无情,它是无情体;“而生其心”是为有情。 如果你一切应无所住,这叫显体;而生其心,就是众生的念头,心与法相应合一,暗合妙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妙用,大情所在。 你这一念相应的那一刹那,是不可思议的妙用。 众生往往没有一个中道。 现在人迷,迷在哪里呢? 他不能中道。 他认为“应无所住”就是我不要分别吧,我应该生起不分别的心,只要我一心,没有诸法,不能中道,心里面想坐着不动,他不了解诸法,与法不能相应故。 就是说,他能够一心,但是不能达到一相,这个一心是什么呢? 是叫情见,不能进入大情。 进入大情的状态,像菩萨大觉有情,了知诸法空相,是为“应无所住”。 你的心与诸法空相,就是“应无所住”与“而生其心”,就是相体与你心里面觉性的体,刹那时间相应的那一刹那,中道思想就显现出来。 而这种中道思想,是体相一如,这个一刹那时间,才是真实心。 如果将我们的心性舍于诸法,在房间里坐着,然后自己搞那个心,所谓心者即是诸法,诸法就是你的心。 什么叫业呢? 业已经转为识了。 我们哪有心存在呢? 本来诸法空相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业还是我们的心。 我们的识是什么? 识就是三界。 什么叫三界? 就是我们的识。 三界外面还有识吗? 比如大家听这个声音,啪,这个声音是哪边的? 不是这边的,不是这边的,声音是幻觉,你感觉有声音,其实我们微细的观察,拍掌的时候,其实拍下去这两个掌还在拍不? 所以有声音。 如果这个声音我拍下去没有了,声音不会相续,就是我拍的那一刹那,这个声音相续过程中,是一直在拍,所以这个掌还在,这个手上的相是没有了,其实这个声音在,证明那个掌还继续在拍。 这个掌是看不到的,其实它的形体里面有一个空气的摩擦,但是不拍的时候就没有了。 所以我一掌拍下去的声音相续的时候还在相续,所以这个掌永远是两个掌。 这两个掌是什么呢? 业,也就是识。 这个声音就是识,这个声音就是两个掌,而这两个掌就是识,就是法界。 所以我们的识在哪里? 识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心里面。 识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识。 识是什么呢? 识就是业,业就是识,识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识,那业是什么? 业并不是有个独立存在,业它也是不二的。 所以呢,我们的分别越强,你的业力越转越重,这个世界战争啊,斗争啊,如果你的分别心越小,那外面业力,斗争啊就越来越松。 如果不改体,就是不改你这个东西,你想一想,你怎么改变? 这个东西你不改变了,这个世界永远改变不了。 如果你斗争坚固,你的妄想纷飞,那你这个世界就永远会吵架,永远会斗争。 一旦你了解这个解脱的,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业报,没有两个体,你现在看到全是业,你看到我看到都是业,所以每个人的业都不一样,心中的这个世界就不一样。 一旦你觉悟了,了解诸法空相,报冤行显现出来,事上的一个法,它能够使我们,巧妙的让我们的业转为了我们的觉性。 了解我们这个世界是我们一个识,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我,识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样,根本不存在我跟社会上的对立,是一不是二。 业就是一体,叫一相三昧现前。 在这里面求解脱故,安住在这个体里面,然后你这个心跟这个体相应的那一刹那,那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呢,叫做平等,冤亲平等,能够转你冤亲不平等的体。 转掉了你就是解脱,转苦为乐,乐就是你的报身,就是你的庄严体。 没有庄严怎么会有乐呢? 乐是解脱体。 极乐,极是法身,是究竟处,本来处,有极才乐,乐是报身,叫极乐,究竟的体上面才有究竟的解脱。 就像电,就是极;光是乐。 它一个是体,一个是相,体相二用。 如果你认为极乐世界是你想像的那种极乐,肯定会烦恼。 转苦就是乐。 如果你是究竟,跟法身相应的,和无我心相应,跟究竟诸法空相相应,那所谓你的报身庄严的体就显现出来。 所以大家要知道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差别,一相三昧就是禅,一行三昧就是定。 第二个叫随缘行。 诸法无我就是要破我见啊。 如果你真正一切事情都是随缘,没有我了,就变成随缘行,破我执故,就是缘起性空没有我,破我执。 一个是破法执,一个是破法执。 诸法平等,冤亲平等,破法执,破我见。 随缘,我们的心不动,缘起性空,安住在这个地方。 佛教经典上面讲,诸法无我,一切法里面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 既然没有我,那一切随缘,这也叫做称法行。 社会上人讲放下,不会放下的,他不了解法性,怎么会放下呢? 他就不会随缘。 所以社会上的人往往是不随缘的,世俗的人,乃至于我们的习气当中,都不会随缘的。 没有利用这个法来救度我们,没有利用这个法来开显我们。 我们往往在这个世间不用佛法来开示我们,用我见来开。 佛法本身是解脱我们内心的执着的,法执。 而释迦牟尼佛讲法,不像基督教,基督教是在相上下功夫,而佛教里面直接讲实相。 你认准了这个实相,你了解了这个实相,直接的解脱你这个根本的问题。 你不了解实相,你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比如报冤行,你不知道这一切是我们的业,你就对社会上有不满。 为什么基督教说,你们这些人不信上帝都要堕到地狱永远不会出来? 二世因缘,下辈子你不信我就要堕到地狱永远不能出来,它有上帝来控制着。 在佛教里面呢,它没有你信和不信的问题,把实相告诉你,它说你这个业报不是上帝造的,是你心中的业,如果你把握了这种心,了解了它的实相,你把握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信任何一个人,信自己就可以了。 信自己并不是一个我见,信法性,了解真实的我。 所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的。 所以随缘行、报冤行、无所求行。 在这个世界如果你无所求的话,如果你没有所求,可以断除你的有所求的心。 我们在这个此世界,无所求的体,就是有所求的心。 我们求无所求的体,过去一个祖师说,他说什么叫清净? 什么叫修行? 修,修无所修,从无修到无无修,修行修无无修。 什么叫无修呢? 他说我没有修,他连无修都没有了。 无修后面那个境界,就是清净的境界。 就是说,我做这件善事,但是我不作做善事想。 比如我现在很清净,但是我没感觉到这个清净很执着啊,我没有执着于这个清净啊。 就像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我们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很清净,但是我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啊,这个清净是无常的,是不真实的,我不会执着于这个清净。 不执着于清净更清净,还不执着,意思是说清净后面还有清净,清净后面还有清净,就是从始到终都不要执着。 在法性里面,先是无所求,我们无所求无所不求,到后面呢,无所无所不求,很深的境界。 所以呢,无所求的状态,并不是我们世俗的随便,比如我无所求了,我不做事了,我不干活了,我就不劳动了不念佛了不打坐了。 这个无所求是执着于心,与相不能相应。 紧紧记住,只要和相不能相应者,都是与第一义谛不能相应。 比如离开此杯子,而说体相实相者,无有是处。 为什么呢? 业也好还是这个相,无我也好还是这个相。 这个相的体,我们有一个意识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还是有相,在有相里面建立无相,离开这个有相建立无相,就像你离开这个金子找金子一样,那不是头上安头吗? 虽然你离开了当下的事,再去找理的话,你找不到。 比如,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在无量寿里面,无量寿就在无量光里面,离开无量光哪来无量寿呢? 离开无量寿哪来无量光呢? 无量寿为理,无量光为事,它是理事圆融的法。 而大乘的教法都是理事圆融,离开事找不到理,离开理找不到事,它理事不可以偏离。 所以呢,很多菩萨悟到以后呢,常在事中寻找理见,理是信,为什么呢? 我们识为事,等你证理而无事的时候,事而无理,理而无事,理上无事者是阿罗汉而已,小乘教法;事上无理,你做那个事情没有理的话,你还是个众生,事上无理的话你就是六道众生,理上无事的话你就是一个阿罗汉。 要理上有事,事上有理,才是菩萨。 你想一想,为什么开悟的大师都要发广度众生的这个心? 因为他理事无碍。 离开此事就没有理可得,所以呢他要利益众生,行大悲之行,行六度万行。 离开六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离开了这个事相要找理的话,想一想,有理可得吗? 没有理可得。 所以要紧紧记住,千万不要离开事而找理,离开了事而找理,这个人一辈子是虚幻的,虚妄之识。 现在很多人呢,以为知道了很多道理,在事上面不能思理,在理上面不能思事,废理执事,废事执理,叫遮眼法,像是修行,其实没有修行。 什么叫遮眼法呢? 说理说空性,事上面不能跟理相应。 为什么六祖大师顿悟之后,和神秀不一样呢? 神秀是渐教,他事上面不能融通,他理上就不敢当下承担,他理上他也不知道,但是事上不能跟理上当下承担,人就是这么一刹那时间,悟道不悟道就是那一刹那时间。 而六祖大师他珍贵在什么地方呢? 当下承担,一切事就是圆融理,理就是圆满的事,事就是圆满的理,他一切事圆满在理,一切理圆满在事。 所以一切事皆是理,一切理皆是事。 他是理事圆融的教法。 但是神秀大师就不一样了,他理上他也知道,但是事上不能圆融,所以事上有渐修,不能念念之间事与理应,就像一个人一样,你把事理不能圆融,他理离开般若,事离开理离开般若,而在事上寻求都是五蕴之法。 般若与实相相应故。 跟实相不相应,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他执着于次第,追求个什么东西。 他不知道念念之间与法相应,每一念每一念与法是不二的。 他的念有横竖之念,横就是周遍十方,竖就是一念相续。 就是说,现在过去未来一念相续,竖能与佛相应,横能周遍十方,没有选择我这个地方那个地方,选择所有所有的一切法。 所以呢,他安住在平常的? ?上面(51:18),建立无上的庄严,无上的信心,金刚信心。 而众生差别,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么呢? 事上面,竖不能现在过去未来,他常常说今天明天后天,今天不能做明天做,明天不能做后天做,他老是用那种相续的体,就是说我已经证到了我已经觉悟了,这个体在哪里,然后呢,我要去证它,然后在事上证,证证证,在事上面搞来搞去,还是证不到。 为什么呢? 你做这件事情本身的心跟法就不能相应,就越走越远。 但是我们一般人凡夫呢,总认为快到了快到了,就有这种感觉,感到自己要到了,感觉要到了永远到不了,为什么? 他这种思维是一个虚幻的思维,是一个不真实的思维,完全是一个五蕴里面的东西,离佛越来越远。 你抓住水里月亮说我快到月亮了,那是不真实的。 只有你一念相应才行,这一念不相应永远都到不了,这叫做业障障碍了。 我们只有把这一念断掉,才能相应。 很多人修行无量劫,还不如六祖大师那一念超越,一念承担。 我们往往用相续,用渐法去修那个顿法。 而理是顿的,过去祖师说:渐中无顿,顿中无渐。 顿里面无渐法,渐里面无顿法。 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安住渐里面,无有了期啊,就像一个圆圈,你转啊转啊,你永远没有了期。 既然顿中有渐,顿中所有的渐法都在这里面,祖师修行念念之间圆满故,从小到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都是在顿里面,他该渐即渐,该顿即顿。 就是说,在渐里面,今天趣入善法,他要修禅定就修禅定,我要做人就做人,我要做菩萨就做菩萨,虽然渐,但是他念念之间与菩提心相应故。 但是渐中有顿,顿里面有渐,只能先顿后渐,不能先渐后顿。 要先渐里面再去求顿悟的话,那就麻烦了。 所以呢,不明心见性修法无益。 你不知道这个道理,修一切法都没有利益。 所以差别这么大。 这个叫做称法行。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了顿悟。 就像我们讲阿弥陀佛,无量寿就是无量光,先有无量寿,南无阿弥陀佛,通达无量光,无量光即无量寿,无量寿即无量光,无量光是渐法,是事,无量寿是顿法,是实相,就是毗卢遮那佛,所以顿渐一如,理事双融。 众生的因就是此世界的果,这个世界的果就是众生的因,无量光无量寿,人人无量光个个无量寿,了解无量寿即是无量光。 《阿弥陀经》讲:什么叫西方极乐世界呢? 何名阿弥陀佛?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 直接把寿命和光明告诉大家。 他没有说彼佛就是阿弥陀佛,他没有这样说啊,但是我们众生呢,总认为是阿弥陀佛,不知道他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 先要了解无量光无量寿,你一念即生,一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这一念是觉悟的一念,是明了的一念,在禅宗是悟的一念,在净土法门是信的一念。 什么叫信呢? 就是如是我闻,闻的一念。 如果你没有闻到,哪来的信呢? 在你闻到的时候,即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为事,无量寿为体,无量寿为心,无量光为相,一相三昧遍法界故,一行三昧就是阿弥陀佛故。 此法界遍一心,即阿弥陀佛,此心遍于法界,叫无量光遍法界故。 所以呢,法界叫一相三昧,阿弥陀佛就是一行三昧。 禅宗的一行三昧跟一相三昧有什么区别呢? 跟顿教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无量寿,哪来无量光? 没有你心里的一念觉,那外面诸法皆是空寂。 没有悟到众生都是无量寿的话,你不能建立一心,不能建立一心,无量寿就没有了。 无量寿没有了,那你那个光明相无量光也不存在。 无量光没有了,因为没有一念觉性,没有无量寿就没有无量光,一念顿悟。 无量寿闻无量光,就是一相三昧,就是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为无量寿,一相三昧是无量光。 净土法门一行三昧就是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一相三昧就是清净的法界,光明无量,一行三昧就是寿命无量。 寿命无量一念觉,觉诸法实相,什么叫诸法实相呢?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断不常,这叫无量寿。 无量二字叫不可思议,什么叫不可思议呢? 就是大小之分别体,有大有小之差别,不叫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就是无量,无量二字不是我们说的多的意思,无量叫不可思议,无有分别之意。 无分别就是没有长短高低,没有好坏善恶,没有大小差别。 所以呢,寿者一切寿,有长寿有短寿,差别之意,怎么叫不可思议呢? 什么叫诸佛之见呢? 什么是佛佛相念呢? 什么是不会佛意呢? 会于菩萨会于众生之意嘛。 以长短高低这个心来思量,认为这个叫做无量,那你就是大错特错。 无量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超越十法界,超越众生心。 九法界众生都是超越的,都是分别,所以无量是超越之意,超越分别就无分别,不分别就没有长短高低,所以呢,无差别之体。 所以极乐世界是没有差别之体,光明里面没有差别体,只是我们信心里面有差别之体。 何为佛? 觉者即佛。 何为凡? 迷者即凡夫。 你觉悟了,全部法显。 你迷惑了,你就是凡夫,觉悟了当体即佛,不可思议境界。 你要悟到这个道理,所以叫称法行。 随缘行、无所求行,没有求的行为。 称法行,我们了解了法的真实相。 如果你称法行,在此世界随意行善,随意的断恶修善,你心中都是充满欢喜的。 在这个世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对你来说都是很简单的。 为什么呢? 你布施,你舍一切业,这个法界平等了,不平等就舍掉了,分别已经舍掉了,大布施。 如果你要是这个世界随缘的话,舍去我执,缘起性空,我执没有了,一切无所求的法,你的贪瞋痴慢疑都布施了,布施掉了就是持戒。 持戒对于心法来讲,是持比丘戒;对于法来讲,持菩萨戒,见一切诸法空相。 就是说,“应无所住”比丘戒,“而生其心”菩萨戒,都已经具足了。 如果你念念相应,你得体就得戒体,得此戒体,是真实受戒。 如果你不得此戒体,你即使受戒,戒体也不真实。 你了解了这个道理,戒体就圆满。 布施本来对于身体来讲的,我们的身口意,六度里面,佛布施不厌众生,他布施于众生从来没有厌倦过,我们布施会厌倦。 如果你安住于一个地方,如如不动,就是布施。 你可以舍命来救度于众生,这也是布施。 修诸善法,不起分别,这也叫做布施。 布施不是我要拿钱给你,你了解了如法修行的体里面,对于心来讲,心相一如,哪个地方的善法又与心不相应呢? 如果不布施,能得法吗? 你不布施,与相不能相应故,你怎么能得法呢? 你不可能得法。 你就有分别相。 离开法,无有体相,离开这个法没有心啊。 你讲那个东西是虚妄的东西,不真实的,离开相就没有心可得,离开此法没有诸法可得。 一本书叫《十不舍》,就是十种不舍法,身不舍,法界不舍,虚空不舍,妻子儿女不舍,一切善不舍,一切恶也不舍,都不舍,舍此法故,没有心,舍心没建立法,法能建立心,因法能悟道啊,以法而建立心,以心来改变法。 如果没有法就没有心啊,只有世间法才能集中我们的心,所以世间法没有了,不能离开妻子儿女,不能离开家庭,不能离开寺庙,不能离开做善事,不能离开恶事,不能离开地狱、饿鬼、六道,你离开了这个法界,你就没有心立了,心就立在这个事上面。 所以呢,我们这个一念的觉性,就立在这个事上面。 离开了这个事,就没有心立。 所以心是从这个事里出来。 但是我们觉悟的那一刹那,对一切法界平等故。 但是平等法是在这个相上面。 所以我们心在相上面的时候,离开此相哪有心立呢? 我们一定要对此相生起信心。 所以我们在此世界,不管怎么样做法,跟布施、持戒,与法相应的体。 我们要大忍辱,如果跟法相应的一念刹那时间,可以忍辱。 忍辱是在一切法里面显现出来。 忍辱对于明了的人很简单的事情,有大忍辱有小忍辱,大忍忍于法性,小忍忍于事相。 事相上的忍导致于跟法性相应。 相上不忍何为大忍呢? 在小上面不持戒哪来的大持戒呢? 小上不布施,哪来大布施呢? 你小小的布施,小布施里面建立大的信心,不可思议的。 小上不持戒,大上怎么持根本戒呢? 你小上不忍辱,小上不建立忍辱体,怎么在大忍上面建立信心呢? 就是一毛端的忍能建立大忍啊。 如果这个忍不建立,不可能建立另外的忍。 虚妄的忍,不真实的。 如果你住在深山老林里面,你一点忍都没有,你骂我我也骂你,如果不愿意布施,一分钱都不愿意施舍给别人。 真正的布施是没有情见的布施,有情的布施不是真的布施,跟法相应的那个叫布施,跟法不相应的不叫布施。 真正的布施是给跟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跟你有关系的还叫布施吗? 你是我的朋友我才布施,你不是我的朋友我不给你布施,布施叫做无缘而布施,没有缘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所以在这个世间很多的地方讲法啊,都要讲缘分,那个不是布施。 持戒,没有条件的持戒,不是有好处我就持戒,没有好处我就不持戒了,持戒是顺法顺着佛陀之意,佛陀怎么制,我就怎么持。 持戒与法相应故。 佛陀不在世了,释迦牟尼佛讲法,先是讲小乘法,后来大乘佛教跟净土相应。 大乘佛法其实都是精神不灭,菩萨是精神状态,而舍利弗、须菩提这些阿罗汉,那是人的境界。 讲大乘佛法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这个导致于我们一个什么好处呢? 佛法能长久住世,大乘的佛教才能长住于世,小乘的佛教根本没有办法,为什么印度的佛教不能够长兴于世呢? 因为没有大乘的佛教,不能够常住啊,把它灭掉就灭掉了。 但是大乘的佛教它精神在,观音菩萨在空中,所以我们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来,这都是精神世界。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你不要以为我真的去世了,我在你心想里面,释迦牟尼佛把自己变成是到法界里面去。 所以法界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法界。 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就是大乘的思想。 如果以色见我,那释迦牟尼佛入灭就没有了,所以小乘的佛教很容易灭掉。 大乘的佛教不灭的原因,比如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啊,《观音菩萨普门品》一部经典传承下来,所以传到今天来。 如果我们要执着于那个观音菩萨,那就完了。 因为观音菩萨走了就走了,就没有了。 但是呢,那本书传下来,传到今天,它的精神在,所以菩萨属于是精神法门。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讲大乘教法就是要流传后世尽未来际,所以大乘佛法是不灭的,小乘佛法一定会灭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教法里面,会灭的法是小乘,不会灭的法是大乘,大乘的法是精神,是常住于世的。 释迦牟尼佛常住,它永远不会灭的。 所以佛法不会灭的,所有的大乘。 到中国的大乘佛教,在一本书上面讲,它说末法像法跟正法的差别是对印度讲的,对大乘法里面是没有这样说法。 只有印度的小乘教法才有佛法灭亡的现象,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和末法时代,这是在释迦牟尼佛原始佛教里说的。 但是在大乘佛教里面是永远不会灭的。 你想一想,佛和菩萨常住于世,它怎么会灭呢? 释迦牟尼佛横遍于十方,怎么会灭呢? 所以佛法在大乘佛教里面就不灭了。 要灭的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原始佛教,在末法时代可能会灭尽的,可能没有了。 我们现在这个大乘佛教,永远是正法。 如果真正体会了大乘的教法,其实永远是正法。 所以在经典上是这样讲的:五百年一正法,五百年一像法,五百年一末法。 我们现在是五百年之间,趋于正法。 为什么呢? 两千五百年,我们是第几个五百年? 我们不要把自己认为是在末法时代,其实我们还是安住在正法的体里面。 你悟到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正法,不要把自己认为是末法。 所以呢,大乘的佛教,紧紧记住是不灭的,永远不会灭的。 阿弥陀佛常在空中说法狮子吼,而令此法久住。 《无量寿经》里讲,我以此神力,令此法久住。 就是阿弥陀佛久住,阿弥陀佛久住就是金刚经久住,金刚经久住就是华严经久住,就是妙法莲华经久住,因为这些经典是非常通的,是通达的。 所以呢,你了解了《无量寿经》,自然会对金刚经有信心,自然跟你的智慧就是一念心是相应的,智慧相应了自然会让金刚经流传于后世。 忍辱,以小忍而成就大忍。 紧紧记住,大忍是法性,小忍是我们的忍相。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精进是对于法上来讲的,精进、禅定、智慧是对法上来讲的,就是对心地来讲的,布施、持戒、忍辱是对身体来讲的。 一个人不精进,精进有小精进与大精进,什么叫精进呢? 从称法行来讲,精就是般若实相,就是诸法实相,叫一相三昧;什么叫进呢,进就是心,只有心才进,我们心相续叫进,心不相续就不叫进。 心能够进入在禅定的体里面,有禅必有定啊,你有禅就遍法界,一相三昧,然后建立一行三昧,就是进。 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相应故,叫做精进,不住相上,不住心上,叫精进,在根本处。 一般人在此世界求于善知识,也叫精进;忏悔业障也叫精进;求出离心也叫精进。 内心充满了信心,这也叫做精进。 你内心中觉得无所谓,叫不精进。 你内心中对菩提心没有信心,叫不精进。 你内心中很淡然,觉得好淡,过一天算一天,哪还有什么精进可言呢? 所以精进与实相相应故。 所以我们要忏悔业障,要消除我们种种业障。 我们有烦恼障、业障、报障。 业障就是过去造的业,比如做生意啊、赚钱啊、开车啊,叫业障,这个业障碍了你求菩提心。 把这些业全部转过来,我们转不过来,又不能求无上菩提心,又不能对上供诸佛有无上的信心,又不求诸佛给你送来一个善知识,所以我们要求善知识很重要,开显我们的般若智慧。 所以你内心中有想求的心,我想开般若智慧这个心,如果你这个心一点都没有,或者以侥幸,就像我出家是父母打我烦恼来出家的,就像一个乞丐无意之中找到一块金子,那个时候我在庙里打坐念佛修行啊,但是没有精进啊,不知道忏悔业障啊,也不知道求善知识啊,也不知道什么叫般若智慧啊,刚刚出家的时候没有这种意识啊。 后来一些善知识告诉我,我们要开悟啊,我才想,开悟是什么东西啊? 不断在找啊。 修行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东西只能进不能退的。 当然每个人出家都不一样,吵架啊,考不上大学啊,病了啊,或者夫妻关系,或者家庭关系,或者是怎么样出家了,可以说大家出家的那个当时都是烦恼之时,不知道怎么出家的。 那出家以后呢,隔一段时间觉得很清净,找到这种感觉了,找到一种清净的感觉了,后来知道找善知识了。 到后面庙里居室吵架啊,出家人争名夺利啊,赚钱啊,就这样过日子吧,过一天算一天吧,在庙里过起日子起来了。 然后求法的念头就没有了,不但不学佛,慢慢就停在那个地方,不肯进步了,那就完了。 就像在庙里看庙的,看了一辈子庙,到最后面到哪里去也搞不清楚,对法上面没有进取之心,没有焦急的心,对法上面的思维。 所以我们要求善知识。 内心中放下自己的我见,跟善知识相应。 第二个,要忏悔业障。 我们有很多的业障,障碍了我们。 一个是烦恼障,贪瞋痴慢疑。 为什么会有贪心呢,是因为你下过地狱。 为什么有瞋心呢,因为你做过饿鬼。 你为什么有痴心呢,因为你做过畜生。 因为你做过地狱饿鬼畜生啊,所以你一定有贪瞋痴。 你不知道你自己有贪瞋痴,在无明之中,你在贪心的时候你还不知道自己在贪,你在恨别人还不知道自己在恨别人,你在痴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在愚痴。 所以在贪瞋痴里面迷惑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就是你无始以来烦恼障。 烦恼令我们不能对法生起信心。 世间这么多人不学佛的原因,就因为我的贪瞋痴很重,我不去学佛。 第二个就是业障,所做的一切事业都属于是你的业障。 如果你不能转的话,在此世界我做寺庙也叫业障。 业有两种,一个是叫愿业,一个叫流转之业。 什么叫大愿之业呢? 菩萨见到法身以后,可以转业成为愿业。 我们现在是分段生死,是流转之业,你造业障碍你的菩提心,障碍你对法的思维,障碍你求无上道的心。 在世间的人,想求菩提心是很难的。 可以观察一下,世间的人能随意的发菩提心吗? 世间的人说忏悔业障,他能够随意的能够忏悔得掉吗? 一个常常造业的人,怎么去消这个业呢? 说实话只有出家,在社会就要赚钱,要赚钱就没有办法,只能增加你的业障。 所以出家为第一道,出家即无事啊,只要你在世间,就有业,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讲法,善知识的诱导,法的珍贵处,像金刚经或者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面有巧妙的方法和手段,令我们圆满,令我们可以忏除业障。 你有这个忏除业障的心,你有这个观照,你有这个一行三昧,你就可以解脱。 如果你没有一行三昧,没有一行三昧就没有一相三昧,没有一相三昧你就是彻底的凡夫。 包括我们信阿弥陀佛,有人讲,我嘴巴上讲信阿弥陀佛,其实我心里面没办法信,山河大地既然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但是我心里面没感受到啊,因为你平时不念阿弥陀佛啊,你心不清净啊,你当然感受不到啊。 你天天坐在这个地方拼命打妄想,怎么会感受到当下的清净呢? 你当下的清净就得不到啊。 一相三昧忘记了,你的一行三昧怎么会现前呢? 你想一想,你平时不念阿弥陀佛。 如果你平时听了这个法以后,平时多念阿弥陀佛,安住在当下。 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消除你的妄想,你心清净了,自然法就显现出来。 如果你本身心就是狂躁的,你说观察于阿弥陀佛,那怎么可能的事情呢? 就像一个人像个机器不停在转,你叫他停下来去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他哪里有时间呢? 他心非常狂躁,像车轮一样,转得不亦乐乎,你叫他去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那是骗人的。 所以世间人要闻般若智慧,到西方极乐世界,一般中品和下品比较多,上品往生的人非常非常的少,你不要以为每个人都能往生到上品,基本上是中品和下品,不能到阿弥陀佛真实处,不了解无量寿无量光,跟阿弥陀佛的法不能相应。 就这样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听经不听经无所谓了,金刚经听不听也无所谓了,般若智慧相不相应无所谓了,我就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那只是一个善根而已。 但是你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得中品往生,可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有宫殿随身,但是见不到佛,只有上品才能见佛,上品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上品才是金刚心,上品才是华严经,上品才是妙法莲华经,上品才跟一切实相相应。 如果你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就无所谓了。 所以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求上品往生。 所以慧律法师讲,他不讲九品往生,我们都是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他说: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上品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家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要称法修行。 称法修行一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相应的,与般若相应的,如法修行。 明天我们开讲金刚经,希望大家用心,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有不可思议的威德,不可思议的力量,不可思议的信心。 般若智慧是我们的智慧与法界相应的一个真实法,所以大家不要随便的动念头,用心听,南摩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0-08-29 15:29:57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27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9868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