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55 内容: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金刚经主要是断疑生信,破除我们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开始到最后面,一直讲这个问题,后面讲菩萨四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说有我者,是名有我。 并不是真实有我;为什么佛陀不直接说这个相是假的呢? 最重要的是破四相,我们通常认为这个相是空的或者说不取相,我们就把这个相毁掉;说取相,就认为这个相是真的。 我们或者取相或者毁相,就不知道现前的相它具备二法,无住之体不能离开这个有住的相,要生起无住之心,所以心跟相本来是一如的,无住体。 所以呢,佛陀讲这个相:不舍不取,这个叫实相。 我们往往把这个四相呢,要不就是舍要不就是取,舍取的这个心还是叫四相,你见的这个相能生四相,你舍的时候还在四相,有舍取的这个心,还是四相;也就是说三种四相,都会在我们心中建立出来;所以呢,不取相不取非相,不取法相,我们不能够用心来会这个四相,你看啊“若心取相,若取法相”心取相就是我们现前的当下,“若取法相”就是你心里面建立的这个“所”;首先是能取相,所取法;能相、所相和法相空啊,故不可取相,佛说“不可取相”的心也不可以要;所以呢这个相还是俱生,不可思议的思维。 那么说这个前面讲三界,大乘小乘,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和凡夫和阿罗汉,因为他心中有很多的疑惑,是为了断除他这个怀疑的心,断除他这个四相来讲。 众生的四相在未成道之前,他本身是具足的,也就是说他在执著着。 过去的妄生才有众生的存在,如果没有过去的妄生,你怎么会有胎卵湿化呢? 怎么会有三界呢? 怎么会有六道轮回呢? 因这个四相已经建立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在四相未断之前,小乘和大乘发了菩提心的人,闻这个佛,见到佛,都会生种种疑惑;为什么呢? 因为他没有断相啊。 所以佛陀的三十二相好,持戒修福也好,众生执著于相;跟阿罗汉讲,苦空无常无我,寂静涅槃;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些都证到果位的人,还都执著于法。 对相的执著都是凡夫,像我们这些人就是;对法的执著,像四圣法、十二因缘法、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阿含经等,这一切法都是阿罗汉的法执,因为有法执在那个地方,是故他有魔相生起。 而大凡夫他还不存在这个修法,为什么? 他没证阿罗汉,他也没证到法空,他也没证到心空啊,他就从相上下手,它就着相,着什么相呢? 释迦牟尼佛的相好庄严,修福得福,持戒得福;讲持戒又对戒生执著,怕犯戒;做某一个善事将来得某一个果报,这就是众生相,众生的因果。 为什么要去持戒呢? 想作人或者升天;为什么要修福呢? 我要修五福,肯定比人家强。 见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庄严,生欢喜心,见相心生,是故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俱足,从色声香味触法来讲住色相,五阴魔自然生起,色相统摄了声香味触法;从布施来讲,布施法统摄六度,一般人布施因为不闻般若,它就容易求个什么,结果着相。 所以呢众生执相,罗汉执法,这二个都会四相生起,还有菩萨这些都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但还是有二种执著,一是我要成佛,一是我要度众生。 二相俱足自然而然的生起四相,像这些人有四相也会四相生起,不管是讲什么非法非非法,都会执著于一边,都会生相,都生四相,只要生起四相,就是凡夫;就与般若相悖;违背了般若,违背了你自己的自性、真性、佛性;违背你直心建道场,有很大的障碍。 前面首先讲了大乘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中间说了不可取相,现在直接说佛的果德,释迦牟尼佛以如来之果德,来问须菩提:“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它这里面有三个问。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这是明了无有定法。 前面是问“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如来有所得否? 如来有没有得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体呢? 如来说过法吗? 所以须菩提立即就说:“如我所解如来之意,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 ”这里面非常的细腻,文字上很浅,大家一看好象都明白;其实里面有很深的含意;我们可以很简单的把它解开。 如果你用很浅的意思来表达,可能犯了很大的错误;文浅义深;义是超越言辞,它是用言辞来断思断议,金刚经的文字是断你的思考,是断你的议论,断你的言辞;也就是说你现在看到的是文字,事实上里面它有一个不可说的文字在里面。 就像你的妈妈,和你的儿子,那您站的位置是什么? 在妈妈面前你是儿子,在孩子面前你是爸爸,那到底你是爸爸还是儿子呢? 没有定意。 你能定得下来吗? 你断定他是爸爸,那不变成住见吗? 佛陀所讲,他不直接说你是爸爸,还是儿子,不直接说你就是绝对的佛,你就是菩提,这样说是错误的;也不能说你是众生,说你是绝对的众生也是错误的。 所以它这个言词里面很重视众生的思维,怕我们有定解;如果你要是定解了某个东西,我们众生就是佛,你就变成贡高空执;你说我们就是众生,又变成情执,所以说情也好,狂也好,都是错误的。 你说你中道,中道在哪里呢? 你中道还离开这个相吗? 你离开这个体另外找中道,你入空,当下直指人心,你一切都不管了,可不可以呢? 这是又进入另外一种断见,到了非想非非想天的断见里面去了,所以我们众生要不到色界,要不到无色界,要不就到非想非非想天里面去了;想天,非想天,非非想天,我们很容易在这个体里面打转;不能够出来。 所以呢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超越三界,说易非常易,一念悟当体即是;说不易的话非常难,如果你依文来知解,肯定是有问题的,你一句一句的解那就有问题。 这一句里面,它有一个总的概念,就像爸爸儿子和孙子,爸爸儿子和孙子放在一块是个圆解,才能解释这个东西是什么。 如果你缺少了一个儿子,那么说你就是一个儿子的定解;同理爸爸孙子亦然;如果你选择一个体来解,比如从四相里面,第一“何以故,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我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无法相及无非法相,这个是正解,是它的体;第二“若众生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这是对于众生在取相来讲;第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这句话意思是,第一众生本来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第二众生因为执著于相了,所以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心取相了,才有我人众生寿者,第三取法相或取非法相了,才有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于是义故,他这三个是同体之说。 你不能把这句话拆开来了,一个是从果位上讲,一个是从众生因位上讲,一个是从破相上讲。 这个地方也是这样的,第一是讲相,第二个是讲法,第三从果位上讲,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就是“如来有所得吗? ”,“须菩提,于意云何? ”。 因为前面讲相,后面讲得失的问题。 释迦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不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为什么不说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为什么不说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众生都会有疑问。 什么疑问呢? 如果说是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是现在的化身佛,我们看得到的,能看到的这个体,它有来去啊,如果有所来去得失,释迦灭的时候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会失去呢? 如果说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是每个众生的自性佛,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它是同一类的,同一体的,佛得不就是我得了吗? 又是错误的。 如果说是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是谓人天之师表,是尊者,尊者是有大智慧,有尊者不就会有见的分别吗? 所以不能说是世尊,也不能说是释迦牟尼佛,也不能独立的说佛性;是故说如来,无所来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如来得? 如来怎么会得呢? 有所得心? 不能讲世尊,不能说释迦得,不能说佛得。 世尊才能得众生会怀疑以为只世尊才有资格,我们得不到;如果是我们自性,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生住想,什么住想呢? 我们众生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有得想有不得想,二者皆错;释迦得亦如想。 是故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无所来无所去,无所来就是不得,无所去就是得;所以如来得于不得,二相之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来无去,无得无失,没有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没有个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我们众生有一种执著,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所说法耶? ”有没有他说法呢? 有所说吗? 这里“有所说法耶”这个“耶”字什么意思呢? 它属于一种双重的意思,得否? 不得否? 说否? 没说否? 它没有一个肯定的词。 如果要肯定的说肯定是有毛病;有所说法吗? 不是有住吗? 无所说法吗? 不是还是住无说吗? 还是有说还是没说呢? 所以前面加二个字“如来”,这一加上就很好解了,如来无所来无所去,因为他无所来,没有一个来的体,就无有说法;他无所去,没有去的体,就叫说;说就是不说,不说就是说。 也就是如来他说的这个法实在是没有说,没有说的这个法,实际上就是说;说亦无说,无说亦说;所以说也不可住也。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无所住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住的体是无得故;不是得故,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不可住故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得即为有住,有住不名如来;(因无所得故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无住之心,是无住之体;无住是我们众生的根本。 我们在这个世间,后面会讲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要悟到般若,你就是贤你就是圣,如果你没有闻到般若,那你就有住,有住就有为,不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了,只有你在无为,闻到般若通达无为的时候,那你就是圣贤位,为什么呢? 因为般若无住啊,无住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呢,如来无所来无所去的这个体里面,已经摄取了所有的众生,并且不住;因为摄取了众生有来,无所来它就无住,无住的体就是有来的体,证明我们现在的这个体,又是无住的本体,又是住的体,住和无住都是名言而已,还是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会到这个道理,与般若相应的一刹那,你现在的当下就是无住,无住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那一刹那,你就是以无所得故,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呢,无住之体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即无得,什么都没有;为什么呢? 当体即是;空有不二;你当体的有就是无住之空,无住之空就是你现在的有,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模一样的;色空受就空,受空想行识皆空;那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只要你这个色空,一空全空,灯灭所有光没,一切自然。 所以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照见五蕴皆空;”我相一破,一切皆破。 在椤严经中讲“一节解百结即解”,“一根破一切根皆破”,我们不需要去找那么多的名相,直指明心,见性成佛;不需要搞那么些很多很多的学问,你一下子了解了这个体的时候,所有的结都打开了,你想想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当下寂空了,寂照双用,福德智慧自然具足,戒律福报全部现前,当体即是,你的持戒已经具足了,你的福德已经俱足了,福德跟持戒是什么? 是你的般若体,为什么持戒修福者闻此般若者,皆当能生信呢? 持戒修福,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所以讲到这个地方,就越讲越细,越讲越与我们有关系。 越讲我们的心就越单纯,前面讲还比较粗略大概,越到后来越是微细绵密;你看金刚经越讲就越深,越讲你的心就慢慢慢慢的没有了,就无住之体现前了;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意思,这句话就是释迦牟尼佛启发须菩提对所有的众生说,因为众生心中有疑啊,众生看到如来成道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如来说法49年啊,这个是说还是不说呢? 释迦牟尼佛的打坐成道,是证呢? 还是不证呢? 所以我们众生马上就生疑惑,释迦牟尼佛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呢,正是开显众生心中的疑,我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想成等正觉,但是呢现在不知道,前面法已经破了,但是心中还有很多的习气,很多的名言,很多的相,微细的相还没有破,众生都已经现前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了知众生的心,破他们心中的疑,这句话问出来,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正好是发起众生,破众生的疑惑而生信故;大家有没有疑? 我们众生不会随便的发起这个疑的心,过去禅宗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你要生起疑心,你不断疑你这个心,你现在不着相了吗? 不可能的事情。 我看到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难道你不生信吗? 当然释迦牟尼佛不在世,常福在说法,怎么大家都在常福这里听法呢? 常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常福在说法耶? 要是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常福肯定是边见;常福要是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常福就是凡夫;如果常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没有得,就是说我有你没有;如果是我的自性中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你的自性中也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我有所说法,那有我执;你看到我有说法,你有我见。 不在我这个地方思考,在你心中思考啊,你看常福有所说法耶? 如果常福有所说法的话,那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常福没有说法吗? 你又是个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到底说法没说法呢? 这里面是双重的说法,因为常福不是如来啊,我们就思维如来,如来是什么呢? 无所来无所去的体,你这样思维一下,反反复复的思维一下,讲这些东西,就是你心里面会到,要开悟,知道吧;要明了,悟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说:世尊得耶说耶? 释迦牟尼佛得耶说耶? 我得耶? 而是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世尊拿果位的真实,如来的法身来说这句话,后面会详细的讲到如来的体,所以呢,这里面发起众生的疑,建立众生心中的疑惑,破疑惑的这种等待,内心中想破得的这个等待,如果众生要是不去猜疑的话,众生他就抓住那个东西不放。 佛第一个要开显众生本来的自性,开显众生本来的觉,开显众生和佛本来无二无别的无上道,第二个令众生发心不着于相故,不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的这个体。 因为众生啊他很乐意着相啊,释迦牟尼佛讲法,是非常的细心的,非常的微密,不是说:“你们自性中都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当下承担就可以成佛了,”不是这样的,他还是要令我们真实的修行,依相而无住,一切处而无住之心。 不是说我们口上说一下,就变成一个我们的世智聪辩,是言辞的辩论;就是思量方面下功夫,议论上面下功夫,而不是在自性实体上面当下建立实相。 如来要现我们的实相,现我们的真如,现我们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的真实体,所以问得不好众生就会有错觉。 是故他问的时候非常的巧妙,以最浅的言辞,通达于甚深的妙意,我们通过对这个言辞的思维,就可以通向我们的自性。 所以呢“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这个“耶”字真是不可思议,耶就是双重语,这里面有三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还是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 这种疑问的本身就是我见,四种我相,众生同时破掉;这一句话问出来的时候,三相俱破:得破,不得也破,我见的得和不得亦俱破。 这个耶字具足三意,说法亦是。 “如来有所说法耶? ”有说法――错,无说法――错,你心中有“有说法无说法”还是错。 这句话一定要搞懂,要记下来,要认真思维。 你思维后就不会着相了,你就不会用有为法来修行了,也不会用断定的言辞,你把没有定法的名词放到你大脑里边之后,你就对一切法自然开解。 比如说:他错? 他对? 还有错对的体吗? 就像你骂我,是对? 是错! 是错? 也是错! 你心中在动念认为他“是对是错”还是个错! 这个时候无为法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超越言辞、当下解脱。 为什么呢? 因为无有定法啊,你定了还是错;他是对还是定法,你心中对啊错啊的胡思乱想还是你的定法,那不是有问题了吗? 是不是,大家开悟了没有? 所以不可以对来辨别于众生,不可以错来辨别于众生,也不可以用言辞和辩论来辨别于众生! 彻底的用心来会,这个时候没有定法的时候,说对亦错,说错亦对,对错无我,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没有言辞没有辩论,当下就解脱。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开悟啊,懂得这个意思真是不可思议。 所以啊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看直接告诉我们:无有定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有定法就是如来可说! 因为没有定法,如来天天说,天天没说;因为没有定法,所以说即无说,无说即说;如来说法也好,不说也好,这里面没有一个他的说法,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他的说法。 他说法我们执著而不知。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对上来讲是佛所证,“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他为什么不这样讲呢? 释迦牟尼佛问他“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世尊是从果位上来;须菩提说“如我解佛所说义”,从因位上来讲。 世尊常常这样给众生说法,他们二个人,一个是佛一个是众生。 义是什么呢? 就是中道思想。 义并不是一般的意,佛说义就是无有定法,什么叫无有定法呢? 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常常所说义字,“如我所解佛所说义”解者,众生为解,我现在给你讲,你会解吗? 解到什么呢? 诸法如义。 什么叫诸法不如义呢?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肯定性的,如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肯定性的,得和不得是你心中的计量,他也是自己定的,有定之相,有你的定相,决定之相,因为这个相叫诸法不如义故,如我解佛所说义,也就是诸法不如义。 至于须菩提他已经会于佛心,会于释迦牟尼佛的本意。 那我们如果要会到本义,你也会这样说:“如我解佛所说义,”只能有众生来解如来之义。 前面讲“以此为实”,就是以此义为你的真实行,除此意之外,都叫偏行。 此义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肯定性质的。 它不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跟无有定法根本不能相应啊。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么叫无量寿佛? 名无量寿佛,“我自成佛道,立名无量寿,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叫“立名”无量寿。 换句话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无量寿佛,是一样的。 无量寿佛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可思议的,同佛心是相应的。 如果你思维跟这个了义不相应,自然有得有失,有心的计量,有可思议的心。 在这一段里面,讲如来本了义法,我相信金刚经就全部通达。 释迦牟尼佛讲任何法里面都有了义摄三不了义,一个得,一个失,一个你心里计量的得失,就这三心。 三心就是偏向于我执、人执、众生执和寿者执,三心俱足,有这三心就是我们众生意。 众生意跟诸佛如了义不相应。 所以如果你解如来真实义,你四相俱破。 有没有一个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呢? 没有的。 什么叫无有定法呢? 就是不可取,不可舍,可取可舍都是妄念,可取是执着,可舍还是执着,有可取可舍之心还是执着,所以叫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不是菩提,也不是无上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 大家想一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哪里? 阿罗汉叫正觉之心,菩萨叫无上正觉之心,佛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到底在哪里呢? 在金刚经里面是直指,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就是说,说有即空,说空即有,空有不二的这个体。 举例来讲,般若不闻可不可以? 不可以的。 持戒不修可不可以? 不可以的。 修福不要可不可以? 不可以的。 因为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啊。 既然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不可取也不可舍,不可取是无住,不可舍是一切法,在一切法里面不可取,在一切不可取里面立一切法。 也就是说,有空之间,对众生来讲是有相的,这是须菩提说啊,并不是佛说啊,怕众生偏执啊。 所以如来说,有法可说否? 但是如来这一切德,他以无住之心,法身已证;无住之用如来已得。 从体上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法身就是无住体;从相上讲,报身,也就是一切德,遍庄严故。 而一切庄严里面有无尽的诸佛安住着,在利益众生。 体里面有无量相,像华严境界,地位上的菩萨,乃至于极乐世界七宝庄严。 在化身来讲,世尊在此世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相都是如来所得的体。 说得而无得,法身无得故,说得无相故,报身无相,说得无用,以众生为用。 所以法身、报身、化身是一个无相体,一个清静体,一个妙用体。 这三相是一体。 如来果德上面是这样的,但是众生就偏相,以为了解法身以为解脱了就不要报身,在报身里面以为解脱就不立化身,很多婆婆们都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回来度众生了,都怕回来,不安立化身;在法身里面认为报身是假的,福德、功德也不要了。 所以对此世界会产生偏执。 法身、报身、化身是不可以拆离,如果拆离就生我见。 菩萨有众生可度,有诸佛可成。 阿罗汉安住清静可得。 众生是以化身而住,就是以这个“有”住,就是生灭而住。 菩萨以报身住。 佛是在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 所以呢,众生是佛之众生,菩萨是佛之菩萨,罗汉是佛之罗汉,对佛来讲都是无为体,以无为而有差别。 所以众生往往有偏执,有菩萨、罗汉、众生三体。 这三个体怎么来的呢?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是从这个“耶”里面出来的。 众生错解了,众生不解如来义,故生三心相。 一个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俱足有见,就像菩萨,上要成佛,下化众生。 一个是如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罗汉住的地方,不得是断见,就进入阿罗汉清静体。 一个是如来“得”与“不得”菩提都是众生妄心里面出来的妄想,计量,言辞,完全是一个众生烦恼心。 证明这个三心取相都是有我、人、众生、寿者,所以菩萨是微细四相,阿罗汉是中四相,我们这些人叫粗四相。 此四相有什么差别呢? 全是一相。 但是呢有住粗,有住细,粗细同体。 你细了,很密密的在那个地方。 你粗了,就大概的在那个地方。 就像阿罗汉看到一条牛,就是一个大相,一个大牛;佛菩萨可以清晰的看到毛发毛孔;众生看到牛,要不就看到脚,要不就看到尾巴,看不到全部。 就像这个房子,菩萨可以看到整个的房子,佛能清晰的看清楚里面的一切东西;但是众生只能看到一边,要不就看这边,要不就看那边,要不看底下,要不看上面,看不清楚。 其实是一个体,但是呢看到的粗细不一样,所以众生认为自己跟菩萨有分别,好像菩萨是菩萨、我是我、罗汉是罗汉,不知道三相是一。 如果要有三相可分的话,那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独立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如果没有得失和计量的话,如果有计量就不是,如果没有计量那应该跟众生是同体的。 我们有计量,分出三相,但是应该知道,细的时候你就是菩萨,中粗的时候你就是罗汉,大粗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的凡夫,所以三相俱足。 因为三相俱足,粗细相俱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俱足,皆是凡夫,还属于是众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里面是没有的,没有众生。 所以我们闻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还有所修啊,也就是说,要我们安住在这个法上面建立无住之心,得戒圆满故,无住就是戒,清静故。 不舍当下,是福。 如果你以无住之心,此福大也;有住之心,此福就小。 有住就有相,有相你福报就有相;如果你无住,你这个相就无住,无住相叫无相,无相即报身,无住即法身,无得失即化身。 无住你念念之间就在化,你每天都在化,所以我们这个三心俱足。 所以我们持戒修福的体里面建立相出来。 不说菩提可证,单说持戒修福。 佛陀讲,若有法可得即为谤佛,有可证有可得的话你就为谤佛,彻底的把我们证菩提的心给断了。 但是他没有舍去持戒修福,证明说我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完全在我们因地,此因地之外再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就不存在。 证明我们持戒修福的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离开此体就没有可得。 就是说,你这一念悟,这个体里面还有另外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完全是谤佛了,所以不可以偏执,要诸法如义。 如来所说法,有能体、所体。 被所体,前面讲的布施的三轮体空,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 无住之心就是般若,布施就是行,布施能成就一切法故。 菩萨不住法而行布施。 前面讲,一切法皆是非法,就是无住之意。 如果你认识到无住,无住并不是说断这个法;相不违背我们的自性,不障碍我们的自性,如果有住就障碍我们的自性。 菩提的本体是障碍不了的,因为当下之相就是菩提,你当下的体就是菩提。 因为你有住就生相,你无住就是菩提。 如果离开此无住体,就是我见;无住之相就是佛。 此佛此相,无非此一念所成就,而菩提不离无住,无住就是戒,清静故,此清静体不离此佛故,就是相庄严故。 此相此体得到,就是无量的化身就现前,就是此用故。 就是得度,得度的体是什么呢? 首先降伏其心,就是这三心,了解此相无住体。 此相无相故,此相就是佛大身,此佛与我无对体是一不是二,无住就是此相,此相即是无住,所以无住为心,此住为体,此相为相,相体一如,它是不二的。 此相体里面和这个无住的体,它并不是我们心里面发出来的,不是我们的认识,是它当体即是。 此相此体,叫体相一如,是不二的。 一切众生都在这个体相之中。 此相此体建立了,你无住之心也就显现出来了,没有我的显现,没有我相了。 因为没有我相故,用就现前,就降伏其心,也就是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就是这样的降伏其心,这样的无住。 此福广大故,此体广大故,自性和法界就显现出来,这个德的果报自然现前,三十二相现前。 无住之体显现出来的时候,此相自大,三十二相自现前,但是一定是无住因根本因而发起的。 要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想福广大,要想这一念能圆一切菩萨功德,能安住十方诸佛,只有无住之心而得。 如果你有住,四相俱足,什么都得不到了。 所以呢,我们一定要在此当下,就是说,佛陀是这样的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如是心也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此心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心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它不是讲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心就有妄执,发菩提心还是有妄执。 为什么呢? 发菩提后面加了一个心字,这个“心”还是妄执,此心是你意,是你的妄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你的真如实相,就是你无住之根本,所以认识到这个就是不可思议。 所以一切法,法外无法,法外面没有一个佛可成,不要离开当下的这个法另外有佛可成,无住就是如来,相就是佛身。 无住之相就是报身,无住之体就是法身,而我们现前无住的这个法界,和众生身体是不二,我们的声音跟宇宙的声音是不二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在色声香味触法里,色声香味触法,就在无住体里面。 那无住体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 就修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体。 也就是说,你常常静坐下来,或者见一切相不生三心,不生得心,不生失心,不生计得失之心。 就是不以得失之心,思和议,不要思考,不要议论;我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一个思,我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是一个思,有思就有议。 如果无住了,那你就无思。 无住就是此相,你就无念,就没有另外的一个念头,当体即是。 你所有的思考也就断了,所谓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为般若波罗蜜。 不可以执名言,不可以执文字。 六祖大师讲,会读经人能转经书;不会读经的人被经所转,如果你转法,你就是佛、世尊、天人师,就是大丈夫;如果你被经所转,被法所转,那你就是一个彻底的大凡夫。 以这样的心才能够会到如来的本义。 所以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其实很简单,无住生心,做一切事情无住,生无住之心就对了。 就是说,做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一切处,都应该是无住之心。 无住之心有大信心故。 一念生净信者,如来实知实见。 所以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独立的呢? 是共有的呢? 告诉你,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众生的共有是无二无别。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维般若之意,生怕给大家讲错了。 如果你稍微偏一点,大家就偏执了。 这个言辞的淡,言辞的浅,但是呢意思深,深到超言辞超议论,彻底的超越我们的心。 禅宗叫教外别传,彻底离开教,依教而显真如。 虽然有教,里面含有无教之体。 有教之相是无教之体,你要悟到那个体,然后你再来讲法,那就是佛在说。 因为我悟到这个体,是如来所显,它是真实相,并非我说。 释迦牟尼佛说是如来说,并不是释迦牟尼佛说。 以世尊说也是错,以佛心说也是错,他以如来无所来无所去的体,跟众生心是相应的。 太当下了,不离戒福这个体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说如来体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现在的如来。 如果离此相另外找,到西方找阿弥陀如来,那就不叫如来了。 如果非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找如来,那你就麻烦了。 因为你有这个远方可得啊,你这个相跟如来不相应啊。 所以你跟持戒修福的这个体不相应,跟众生心不能相应,跟我们当下不能相应啊。 那个如来肯定就犯了毛病。 金刚经是直指,它这个修是如来所证之修,如来所证即是我所证,如来证而无证,是故我无证;如来所修无修,是故我无修;无修之修,无证之证,是个当下直指,没有什么次第,直接的,所以皆不可取。 我们应该把金刚经背下来,好好的思维一下。 不可取,不可说。 不可说是口,不可取是思,叫做不可议不可论,论为说,叫议。 不可取是心,心为思,可取叫思。 不可思不可议,叫不可思议。 什么叫不可思议? 无量义。 什么叫无量义? 它就是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寿佛,无量,就是不可思议。 佛跟佛在一块,叫不可思议。 不是我们说的不可思议就是不见了,这个是错误的。 不要想了,还是可思议;想,还是可思议;想与不想,都是可思议。 不可思议是不可议,不可思,不能用自己的心思不可以用口来辩。 用心来会,不可思议自现前。 因为每个众生本来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是你会如来义,不可思议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呢,不可说不可取,就是不可思不可议。 分别心是什么呢? 分别心就是生灭心,生灭心就是无住心,无住心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十方诸佛,就是毗卢遮那佛,都在这个体里面。 有为之相里面有无住之心,他的报身就是圆满的。 报身能建立化生度众生,我们这个化身就在他报身里面,报身就在法身里面。 所以呢我们有执,就是要度众生。 我们没有执着的时候呢,就是众生已经度尽。 本来没有众生,生灭无生,生灭的本体是无生的,哪有什么众生可度? 但是我们妄执,执指为月。 一空全空,一旦空了所有的众生本来就是妄,一解脱全部解脱。 所以菩萨哪有可得呢? 众生在行大悲心的时候就是菩萨。 证量上不一样,有八地菩萨、七地菩萨……这是他证量上的神通不一样,但是还属于是众生之类,或做大梵天王,菩萨不可能离开三界的。 离开了三界就离开了众生,还叫菩萨吗? 因为大悲心在三界之中啊离开了众生哪还叫菩萨呢? 离开了众生因找不到佛果。 离开了诸佛还叫菩萨吗? 因为大悲心就是佛身啊。 而众生的大悲心就是佛的身。 佛身里面必有佛心。 佛心在哪里呢? 在众生这个大悲体里面。 这个菩萨是究竟无所得。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菩萨不可能离开这个相,在这个相体了知无住就是诸佛,所以呢,下度众生,大悲心是;上成佛道,无住即是。 所以呢,佛已自显,佛已自成,众生已自度,大悲心圆满故。 无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这个佛里面光秃秃的,真正的显现在我们当下的体里面,不可思议的这个体。 真正你悟到了,在外面找不到佛了,当体即是。 那是不可思议,不可取,不可说,我们一取就麻烦了。 不可说。 释迦牟尼佛把如来这个心意给它解出来。 不可取就是我们的心的住,心有住叫取。 不可说,我们自己说,对别人说,自己心里想,也叫说,心里有想即住。 一念错全部就皆错。 有种烦恼叫寻思烦恼、四不定烦恼。 寻思烦恼就是自己在思维、在想,产生一个不定烦恼,不定烦恼就是业未定。 就是你在想一件事情,但是还没有决定,你到底是做呢还是不做呢,若你常定不下来,只能靠你临命终时那一刹那去定。 如果你不断的思维,今天听这个法这样思维,明天听那个法那样思维,老是有不定在显现,心中没有定解,常常没有一个决定性的抉择,你执着于这个金刚经真实的般若的话,就像我现在跟你讲,你现在不定下来,你的思维里面或者定或者不定,都叫寻思烦恼和不定烦恼。 持戒里面有不定罪,就是还没有定下来你到底犯了什么罪。 比如你到外面去把一个人杀掉了,但是你内心中是慈悲心呢还是嗔恨心呢? 自己有罪还是没罪呢? 你心中想到底是犯了还是没犯的这个罪? 比如我们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取呢还是不取,你思量的时候一取就定果,无论你得与不得或得与不得都不住,都是罪,你思量里面一旦定下来了你的罪就定了。 这是个微妙的体啊,所以一般人不会随意的动这个决定意,他要绞心脑力的把它想通,因为他决定以后就立罪福啊。 我们众生往往不知道罪在哪个地方。 比如在五戒里面就有这样的思维,喝酒,从相上讲,我想喝这个酒,或者我想你喝这个酒,然后把手伸过去拿这个酒杯子,只要你没有挨上去,罪不定,一挨上去就完了,就定罪。 所以我们有些思维在不定的时候,一旦你定下来了,罪福就成立,还在寻思之中,你觉悟了就没有关系。 一旦这个罪建立了,你想把它灭掉,很困难,就像人走火入魔一样,一旦走火入魔就麻烦了。 比如你不断的做一个小偷,你将来就是一个大偷,因为你那个小罪,时间长了以后就变成大罪。 平时没有显现,不断的积累不断的积累,越变越大。 因为你一旦定了以后,不可能马上就变了,你还有很长时间的熏习啊。 越来越坚固,到后来你想改变它很困难。 比如我喜欢吃糖,后来我要断掉很困难,如果你吃白粉就知道,就算你戒掉,你稍微吃一口马上就回复,很快的。 定业罪一旦定下来,想改变很困难! 就像瓶打破了,很难再把它拼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生活中不要轻易地就把这个瓶打破了。 我们修行就像一块白布一样,不要随便的在上面搞污迹,一旦有了这个污迹,洗就非常难洗干净,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自己,不要随意的让自己犯过失。 否则这个东西在你心中会产生现量的。 你现在隐藏在很深的地方,显现不出来,但是你对这个佛又没有定解,那你这个罪在里面是不断的翻滚的。 因为人在恍恍惚惚的这个过程之中,那个东西是提前显现出来的。 比如一个乞丐讨饭,他知道某一个人给他饭吃,他一定会到他家里去讨饭吃,因为他的意识里面有那个人有饭吃,如果别人家有饭他就不会到他家去,但是如果别处讨不到他立即就会想到他家。 所以人很多的藏在内心中的过失,这种罪啊,在你心中,如果你在恍恍惚惚没有定解的时候那个东西是提前出来的。 如果你对法上面有决定的知见,与金刚经般若相应了,你心中生出强大的定解,后来很多的过失不会现前。 就像一个太阳一个月亮,要找亮点一定会找太阳的。 月亮就是我们的过失,但是太阳太亮了,所以你在这里选择的时候你一定会选择太阳,所以那个过失就很容易销毁。 所以我们闻法非常非常的重要。 如果对法上面不感兴趣,就等于你这个太阳没有立出来啊。 你恍恍惚惚的有错误的知见,有舍和取在,不可取的你变成取的体了,在相上抓,或者在空上打转转。 非法非非法。 非法就是心,就不可住;非非法,不能离开法而有另外的无住之体。 说法不可住,不可以不住;不可以离开法另外一个非法可得。 佛说法不可说不可取,所说法是非法非非法,非法是断见;非非法是有见。 非法非非法是一个同体之说,两种解释。 所说法是一,非法非非法是二,它是以二相解一义。 你不能分开来说,非法放在一边,非非法又是一个体,执有执空,众生就是这样的。 人就怕在黑暗之处啊,人在阴暗的地方全是执着,人在光明的地方大家都不执着了。 我们要像关公一样,夜里带着刘备的妻子在暗处不生妄想,君妻不欺啊,君子就是君子啊,不会说啊我可以偷偷的去爱她一下不可以吗? 他没有这个偷心。 但是我们这个偷心不死就很麻烦了。 在这边嘴巴上说,啊这个很好;在背后呢,很多那些污垢的东西,很多不清静的东西在内心中爆发出来,有跟空互相有冲突,在菩萨戒里叫亦自欺狂,亦欺狂他人。 南摩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0-09-01 15:31:17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2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9894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