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95 内容: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须菩提。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是故说不受福德。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实就是直心,大菩提心。 菩萨就是四个字:慈悲喜舍。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里讲出菩萨为什么不受福德故,因为知于一切法无我成就于忍,这个才是真实的菩提心,才是菩萨所求。 菩萨发心很重要,你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前面讲到以恒河沙七宝持用布施,这个从相上来讲,是执着相,就偏于有。 但如果对它不持用布施,不需要布施不需要福德,就偏于空。 偏空也好有也好,都是不了义的。 不了义法不是菩萨所求处,也不是真实处,与实相不相应故。 或者空或者有都是俱生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若菩萨着相行于布施,不名为菩萨不是菩萨所求。 而菩萨通达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但是又不能够说不要福德,是不“受”福德,是因一切法无我故。 就是做一切善事了知诸法空相,缘起性空的道理。 为什么这个讲呢? 菩萨通达于般若故,知道缘起性空故,与众生能达一体,与诸佛共为一体。 何谓与般若相相应之慈? 无缘和大慈的关系? 慈者,叫无缘大慈,其实就是缘起性空。 我们在缘起里面攀缘,就不叫无缘了,叫有缘。 在一切缘起里面不攀缘是大空。 就是在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里面,生起无缘之心,叫无缘大慈。 只有无缘才称为大慈,通达于空性故。 与般若相应,与解脱相应,与究竟如来实相相应,没有佛可成没有众生可度,这个叫做无缘大慈。 慈一定跟般若相应,慈是跟众生解脱相应,慈是跟自己本身自性解脱相应,慈跟无住心是相应的,所以叫无缘大慈。 慈就是通达般若之体,如果你跟般若不相应,不达众生空故,不达十方诸佛本体空故。 十方诸佛无住的体不现前,那么十方众生之差别相不能寂灭,不能灭故不能通达于第一谛或者胜义谛或者了义,因为你本身就没有解脱,怎么去利益众生? 不能利益众生就不称为大慈,所以叫无缘大慈。 如何与佛菩萨相应(感应道交)? 菩萨如何与众生同体? 如何在同体中产生大悲? 平时散乱心求佛故很少能相应,至诚心恭敬心无我的心是感应道交的最好方法。 无求无住无念无相则自然相应,同为一体故。 第二个是同体大悲。 众生因为无缘大慈与般若相应故,于十方诸佛心相应故,必定就有同体大悲,它摄取了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心念,而这个念在他身上变成六度,就是所谓的功德。 如果你没有大悲,不能成就无量众生,不能示现无量大悲。 因为不能行六度波罗蜜,不能让众生的心进入佛陀的悲心,不能让众生生老病死一切相成就众生六度波罗蜜。 所以我们所有众生的相,在菩萨身上叫六度。 菩萨的心就是我们的法界,众生跟菩萨心是一体的,叫做同体大悲。 我们有求于佛菩萨,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跟佛是相通的。 我们有苦的声音来求于佛他是一定有感应的,因为佛菩萨确实就在我们当下的这个体里面,为什么有求必应呢? 真正的有求的话,求到真心的地方,一定有感应。 因为我们平时在求佛菩萨的时候,我们都是散乱的心不是一心。 真正达到一心,必有感应。 这个一心就是无我的大悲心。 你只要真正的了解了佛陀的大悲,你就没有我了,悲心自然现前。 乃至于对菩萨生起无上的恭敬心,把自己空掉了,达到真正的一心,叫至诚心。 至诚心就是无我的心。 如果念到无我心的时候,就会跟他感应道交。 上念于佛,不是说我自己达到无我,是心中的佛全部变成是你了,你的心变成大悲心。 所以我们现在每个动作跟菩萨心都是相应的,每个念头跟众生都是相应的。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菩萨就在这火宅里面。 我们现在这个三界都是众生相对的业力,但是菩萨就在我们当下的体上面,叫做同体大悲。 有了无缘大慈,有了同体大悲,就应该有大喜。 菩萨在里面起方便故,以种种布施,或者用财布施,比如令我们得到的生活的依止,我们吃喝拉撒都是佛菩萨的财布施。 还有一个法上的布施,佛菩萨示现种种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种种法,在我们身上演变。 还有诸佛菩萨在空中说法,或者现前或显不显,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在里面示现,或者示现出家人示现在家人,在我们面前说种种之妙法,但是我们感受不到啊。 释迦牟尼佛说妙法就是菩萨的喜,所以叫大喜。 这个喜以众生在此世界的安住为乐,众生没有饭吃他给饭给你吃,没有衣服穿他给你衣服穿。 在这个此世界,哪一个地方不是佛菩萨? 你看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这里面都有佛菩萨的大慈大舍大喜。 喜,就是他的心中给予众生的。 我们的医院其实就是药师佛的本性。 它的性德里面其实就是药师佛。 你不要看这个世间大米、棉花、果实,都是佛菩萨在这里面示现出来的。 但是我们感受不到。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法的时候,就要我们知道宇宙的空相,本来是一种方便安立,令我们众生安住。 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本来是一个空体,是一个无相体,是一个如来体,是一个真实体,是一个解脱体,是清净体,是庄严的体,但是我们心中执着以后,它全部变了。 有一块钱想两块钱,有一件衣服想两件衣服,钱越多越好,名利越多越好。 所以这里面就产生了烦恼,这烦恼是因为你内心中不知足产生的,并不是佛菩萨没有给你,是你内心中没有闻法故。 我们无始以来对佛菩萨的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给我们带来力量。 晚上念佛在外面走路就不会害怕。 常常有父母牵着我们,我们内心就非常安。 大家到寺庙来,比在强盗的地方住要好得多,因为这个地方有无畏布施,有佛菩萨的无畏施,使我们在这个地方有安全感。 不管我们出家学佛的地方,世间像总理、公安这些都是无畏布施,这些人安住了我们,令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惊恐。 所以呢,很多的大菩萨,像男众在女众面前是无畏布施,女人在孩子面前也是一种无畏布施。 无畏,令对方站在你面前有安全感,就是无畏布施。 这三种法本身就是佛陀的大喜。 佛陀常于世间行大喜,就是令众生安住在法里面。 舍的究竟处:舍掉分别执著妄想是谓般若之舍,是谓真舍舍,舍与般若相应。 佛菩萨所做之一切事情从来不执着的,执着是众生的心。 什么叫舍? 就是说,菩萨救度于众生,从来没有说我要执着于那个众生,这叫舍。 菩萨度众生会有执着吗? 他度一切众生不去分别这个众生好那个众生不好,没有这种思维。 他无住就是安住在佛体里面,就是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 但是一切众生在度。 他安住在这个体里面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在菩萨教法里面,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已经安住了一切佛法。 何谓最大福田? 保谓最大福源? 何谓最究竟禅定? 最究竟功德? 无住之心是最大的福田,于事无住是最大的福源,于心无住是最究竟的禅定,事事无住念念无住是最究竟的功德。 你的分别取舍要回报要回避的心就是一切有住的根源,也是修行的重点,真正修行究竟下手处。 喜里面像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给我们的无畏。 持戒,菩萨持戒就是持菩萨戒。 什么叫菩萨戒? 做一切善法不住于相是为菩萨,其心清净则生实相。 他常常在实相里面住着,又不舍去众生。 所以菩萨他有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已经代表了他就是不受福德。 为什么呢? 他以无住之心福德自显,众生所有的福德都是他的福德,他自性中本身就俱足了。 所以他怎么会贪着于外面的这一点点福田呢? 所以菩萨是这样做的。 我们所做的善法,都应该想到这是我自性中的宝藏,我布施于众生。 你有一份力有一份布施,千万不要执着,这是你自性中本来具有的。 不但你自性中现在具有这一点福德,你自性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无尽的把它挖出来,无尽的布施于众生。 所以对此世界任何收取都不要。 你越是无住,你的福德越广大。 为什么呢? 菩萨心中的功德已经充满了尽虚空遍法界。 只是菩萨有住而不能显。 我们为什么显现不出来我们自性中的福德呢? 是因为你有住。 有了住的心,你心里面就有一份闭塞,有一份闭塞你就少一份福田。 所以所做之善法,你内心中都要回报,世间人都要回报。 一旦有了要回报的心,那就变成虚妄,变成妄见。 你有一份不取,就有一份功德。 只要你无住,你这份功德就是广大。 如果你有住,这份功德就变成虚妄。 包括我现在出家建寺庙,这是我自性中本来具有的,本身就布施的,难道还要收回吗? 难道我自己心中没有吗? 所以我们心中空荡荡的、寂寞孤独现前的时候,这个寺庙好像是我的寺庙。 为什么说是我的寺庙呢? 因为你心中没有寺庙,所以才说是我的寺庙。 有一天你感受到,原来我布施出来的东西是我自性中本来具有的,你自然会断掉一切缘。 所以此是菩萨不受福德的原因。 如果你要在这个世间做这个福德,又要去受。 色受想行识,受是魔啊,你受福德就变成魔性,你的真心就失去了。 什么叫真心? 就是无住之心,无住之心你失去了,你的妄心就生起。 妄心一生起,五蕴魔就住在你心中,你就变成凡夫。 所以一念觉就是佛,一念迷者就是凡夫。 所以菩萨所做福德不应贪着。 贪着就代表你内心中贫穷了,就会贪着外面的东西。 我们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贪着了,贪着外面的东西。 你有一份取,你有一份住,你就有一份闭塞。 我们本来有无尽的宝藏,可惜把它闭塞住了。 所以有人在世间很苦,因为他内心智慧闭塞。 智慧一闭塞,他住的心越大,他内心智慧闭塞的就越强。 一旦闭塞了,你一点东西都没有,肯定向外面祈求,你向外面祈求,别人就打击你,你就很痛苦。 所以为什么会打击你呢? 是因为你有住嘛,很简单的。 你心中不住,你自性中具有宝藏,你怎么会向外面祈求呢? 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所舍的不要取回报,因为你自性中本来就是有的,你能舍得出来是你自性中本来就是有的。 你越无住你的功德就越大。 对于菩萨来讲无住则智,修福则悲。 你在布施的时候,是叫悲心,但是无住的时候是叫智慧,智慧与悲心叫悲智双运。 有悲有智,智者与慧相应,悲者与你的福田相应叫福慧双修。 没有福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没有智慧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烦恼。 我们的烦恼并不能责怪于别人,是你没有智慧。 我们为什么要到寺庙来,就是要求福求慧。 福,无住就福大,只要你做一切事情心无住就是福大。 怎么样达到无住呢? 了知实相。 怎么了知实相呢? 知道世间所有一切看到的见到的闻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你本来自性中的宝藏。 这一份宝藏是你一个部分,但是你为什么有贪着呢? 因为你有住了,所以就贪着,那你的福田就这么多了。 如果你不住,你的福田更加广大。 只要你不住心生起来,你的福田越来越广大。 所以无住就生福报,无住就生大智慧,有大智慧心就大,有大福报量就大,有心大量大,你福大慧大,在这个世界你就是不可思议的人。 一个没有福德的人,连点灯的钱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因为他无始以来心中闭塞。 没有福的人,没有智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 没有慧心量不大,你怎么会包容于众生呢? 你福不大,怎么去布施呢? 福有两种福,一个心中之福,一个是外面的福。 心福,你站在那个地方别人看着就很开心,这个就是你的福报。 你坐在任何一个地方,别人看到你就很安心,你心中有德啊,它也是一种福报。 外面的福可以行布施,可以做善事,这也是一种福报。 有福报的人,就可以广结善缘。 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如果没有福德怎么会来布施我们呢? 他不布施我们怎么救度我们呢? 你想一想,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修行的时候,如果他没有福德不跟我们结缘,那他成佛了度我们很困难的。 像我们放生,都要拿钱去买生命去放,没有钱你怎么买生命呢? 但是无住也很重要,无住之心就是究竟,就是你做了但是心中无住。 为什么呢? 你无住之体是智,做这些善事是悲,这是悲智双运。 没有哪尊佛不叫两足尊啊。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两足尊”哪两足呢? 就是福德和智慧。 没有哪一尊佛福报不俱足的。 他无量劫来修福。 他修福干什么呢? 不是为自己修福,是无住修福。 怎么无住修福呢? 做一切善事他无住。 因为无住跟智相应,有住就有烦恼。 有住之福是虚妄之体。 在此世界做任何有住的体是不能度众生的,只能够种一点福田而已。 如果你无住,那你这个钱施出去以后,这个人将来就是你成佛以后所度的众生。 为什么呢? 无住是成佛啊。 你所做的这个福德是无住之福,那这个众生就被你结了。 这个结什么缘? 这个叫断绝生死之缘,结无上福田之缘,这个结缘才是真正的结缘。 两个结,一个结是结束断绝生死之缘;另外一个结是结佛缘。 所以我们做任何善事,你心中无住,你就是结断生死之缘,结无上福田之缘,将来你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佛了以后,你所度的众生都是你过去世所结的佛缘。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教下,都是释迦牟尼佛断绝生死结了无上的佛缘啊! 我们无始以来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我们在此世界,不管我们修寺庙也好,砍柴运水也好,搬砖也好,你一定要知道结缘,不是结生死之缘,要断绝生死之缘,结上佛缘。 做的时候你内心中要起无染观,做一切事情心中无住,无住则清净。 越清净你做的时候力量越大。 就是此世界都会得大力,都会得大用。 所以过去一个皇帝问我修寺庙福德有多大,智者大师说,他说你就片瓦之功。 皇帝问我做了那么大的功德怎么只有片瓦之功呢? 大师说,有一天在金山寺的时候,看到人家在修寺庙递瓦,你在旁边就随手拿了三片瓦递上去,他说你只有片瓦之功。 叫人家做那是人家做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要自己亲手去做才对。 就像我一样,我不管叫你怎么修行,如果我不修行那也是没用。 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没有用,那只是有一点福报而已,这个福报是妄的,因为你有住。 所以要自己实际的去修行。 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是没有用的。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知道,一定要自己的实际修行。 所以皈依佛,是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法是代表清净的意思,是离开邪见、不正见,进入正确的知见,进入一切法。 佛法令我们离欲,并不是给你一个好奇的东西,只是让我们离开欲望而已法就是离欲,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离开欲望,不可能增加我们的欲望。 它是在无相无住的体里面,怎么会令我们生起欲望之心呢? 所以紧紧记住,佛法令我们离欲,并不是给你一个好奇的东西,只是让我们离开欲望而已,无住之心。 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出家人,出家人是人天师表,出家人就是代表佛,是代表释迦牟尼佛,也代表了法,代表着正确的知见,合和之意。 社会上现在讲叫和谐之意。 僧也代表清净,是代表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 我常常讲,何为出家? 心中无事才是真正的出家,无事就是无住,心中常无住故,生活在尘尘刹刹念念之中,心常无住。 心不要有住,不要认为我做了事,我出了多少年的家,我做了多少善事,我修了多少行,就不要讲。 为什么呢? 念念无住,不应贪着。 这个叫做舍,慈悲喜舍。 菩萨所做福德,不应贪着,因为菩萨为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心直接见自己的自性故。 看到这个相就看到我自性中的宝藏。 你眼睛打开的时候,就是你自性中显现出来的宝藏,你应当也发出慈悲喜舍之体。 慈悲喜舍是一切菩萨所共。 慈悲喜舍只有一,但为一切菩萨所共。 只要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一定俱足,因为慈悲喜舍是一切菩萨的共法。 慈,是通达般若是空性之意。 悲,是众生同体之意。 你只要通达于般若,自然会跟众生同体,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哪有众生存在呢? 没有众生存在,众生就是六度波罗蜜,跟悲跟般若跟智相应,跟众生自然同体。 因为众生之悲是菩萨之心,无住之智是菩萨之身,此身是为空,此心为六度,六度就是悲的意思,众生就是他的六度,所以他是同体的叫同体大悲。 菩萨的心在哪里? 是六度波罗蜜就是众生,众生就是六度波罗蜜。 离开了众生,还有六度波罗蜜吗? 比如你苦,我要帮助你,苦就是菩萨的六度,这个苦正是菩萨的悲体。 众生没有苦哪来的菩萨的悲呢? 所以众生的苦就是菩萨的六度,众生就是菩萨的心。 我问你,菩萨在哪里? 众生就是菩萨的心,没有一个另外的单独的菩萨出来。 众生是遍法界的,菩萨是遍法界的。 无住是菩萨的身体是空性,是佛的身。 菩萨的身是佛,菩萨的心是众生,叫悲智同体,是名菩萨,叫菩提萨埵。 菩提者,心空故,法界空故叫无住之心,这个法界就是六度就是众生。 众生是悲,诸佛是智,智悲同体,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从这个悲智里面,能找菩萨吗? 找不到了。 实在是没有菩萨,菩萨是表法的。 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你也是菩萨了,没有我了,你骂我正好成就我的六度,你骂我的声音我听不到,六度显现出来了,你听到了,六度就没有了。 你骂我干什么? 六度就没有了! 你骂我的时候是我的忍辱,你骂我的时候是我的空性,是我的持戒,是我的布施,是我的禅定,是我的精进,是我的般若,你骂我,这里面六度都俱足了,六度就是菩萨的心。 菩萨心是安在无住里面,只要你无住是佛身啊。 我身在哪里呢? 是空性啊。 菩萨的相在哪里? 佛的相在哪里? 所以我们天天拜菩萨,跑去拜相去了,不知道这就是菩萨心。 我们在哪个地方去找菩萨呢? 菩萨实在是无相的。 我们无始以来找菩萨的相,不知道菩萨相就在众生处,众生是佛的莲花,佛是众生之果,我们就像莲花一样,佛就是我们上面的果,叫做因果同时。 众生是佛的因,佛是众生的果,因果是同时的,这个中间是究竟无所得,这个叫菩萨。 你要有这样的思维。 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那你悲体也就俱足了! 如何在大家共同的心里光光互摄之中得到大喜? 所谓的喜,首先你自己意识到这就是我的财,你的布施就得到了。 就是说,一切众生在我这个地方吃喝拉撒,每个众生都认为这是在布施,啊,原来这一切法都是我心中之法,也就是你心中之法。 你看到的,是你心中的法;我看到的,是我心中的法。 法法相应,大家法互互相照。 一切都是大功德海,大家在里面都知足了。 财布施令我们有知足感啊。 每个人心中都充满财了,不就有知足体吗? 第二个法上庄严。 法界是我的心,你起平等想,庄严就显现出来。 第三个呢,无畏布施,无畏的体,你心中还有什么畏呢? 还有什么畏怖呢? 因为你无住,这个世界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哪有什么畏之心呢? 就没有畏怖了。 那你这个喜就得到了。 所以在此世界,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就是坐在我自己心里面,大家都坐在我心里面,我坐在你心里面,我坐在你心里面,你现在可以感受得到。 我坐在你的家里面,你坐在我家里面,大家都在做客人,大家是不是客人? 你想一想。 你现在观察一下,我是不是坐在你心里面? 你把心打开,你不要老是守着这个肉团是心。 我是不是坐在你的法界里面? 你心里怎么想我,我不知道的。 你想我是善,是出家人,那是你的事情,那在你的心里面。 谁在想什么都不知道。 我在你家里面做客,你在我家里做客,大家都是客人,感觉到没有? 我们大家都是客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心,心里面都有一个人。 我们这里一百个人都在我心里面,你也在我心里面,我也在你心里面,大家都是共同一体,我们都是客人。 你意识到这一点,这个叫做喜。 大家在一块,你有无尽的宝藏,你有很多饭给他吃,你把他当作客人,人家睡觉的时候,啊,你安心睡吧! 吃饭的时候,啊,你要吃好,要睡好,大家互相关心,就是这么个体。 但是我们老是说,啊你在我家里住着,吃我的东西睡我的东西,跟他就打架、吵嘴、骂人、是非啊就出来了。 却不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光光互照,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体,就是叫喜,大家一起在喜,大家在里面就不会恐怖,还有什么恐怖可言呢? 还有什么畏惧呢? 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你内心中哪会没有正念呢? 所以在这里面一定要安住。 不住就是舍,舍跟戒相应,舍跟无住相应,舍就是真正的持戒,舍才能真正的利益众生慈悲喜舍,舍就是无住之意,跟般若相应,心中要了知,这个都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执着,我们的共缘所起,产生了六道轮回,你善啊恶啊好啊坏啊,产生六道轮回就转吧。 现在我知道了,这些都是我的心啊,我们一定要知道,不应该起贪瞋痴的心,不应该起财色名食睡的心,我们要通达般若进入无住。 你走了就走了,来了就来了。 在心中不要有住,不要有住相,因为都是我们心中的心想。 你要不住就是舍,舍跟戒相应,舍跟无住相应,舍就是真正的持戒,舍才能真正的利益众生,舍才能帮助别人。 舍里面有二体,上跟般若相应,下跟六度波罗蜜与众生心相应,众生就不会怕你,不会恐怖你,不会害怕你。 如果你不舍就与有住相应。 只要你有住众生就怕你,见到你就害怕。 为什么人家怕你呢? 见到你就怕是非呢? 跟你讲几句话就讲别人是非,别人就害怕了,这样都是因为有住了,你没有通达于般若,不能舍故,没有发无上菩提心。 你有住在这个世间就会搞是非,所以你就有贪着。 思维佛法之体中的不可思议功德? 佛法如何修持能自在快乐而不愁眉苦脸? 金刚经要把心静下来,在此世界慢慢的静下来以后如是思维,闻到以后思维一下。 你知道这个思维的体里面有无量的功德,那是不可思议的,不但里面很好玩的,并且里面很自在很快乐。 你想玩就在那里面玩好了,在般若里面玩,在里面做游戏好了。 在般若里面那种自在,那种开心,那种心量,那是不可思议的。 没事坐下来这样的思维一下,可能会有大受用。 如果你不思维,闻到以后就算了就没有办法了。 智慧者我一说即闻,一闻即信啊,马上就会开显自己的自性。 但是没有智慧的愚蠢的人,就需要我们讲这么长的时间,还一点反应都没有,那就麻烦了。 顿根之人七天就可以了,利根之人只要一天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讲了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效果,那就是可怕了。 所以我们应该有反应,要有反应来给我看一看。 好像我这个条件讲得太高了,事实上是很低的,因为跟般若相应确实内心中有大自在,有大快乐大安心的体。 我们不知道修学佛法那是多么自在快乐的一件事情。 我们现在学佛法个个都愁眉苦脸的,为什么学的这个样子呢? 就因为你不了解般若,不思维般若之意,不能够安住心。 我们无始以来刚强坚固啊,不能够思维般若之意,所以你静下来思维一下,并不是要你放弃,是要你更加圆满的思维。 那种思维更加解脱。 平时我们在世俗里面争名夺利啊得失啊,自己个人的这些东西搞习惯了,后来叫你放下好困难。 我们一生中,乃至于生生之中都在搞这些东西,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解脱。 现在好不容易闻到佛法了,就看你弹指之间能不能信入。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意。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若有人言,就是指我们所有的众生,若来若去。 如来者,如来本来就是无取无舍的,无取于众生的妄心;无舍于众生的真心。 真心就是法界,我们这个相的无住就是佛心。 这个佛心就是相相就是佛心,它是无来无去的。 如来者是什么? 如来分成三身,法身是清净处,报身是菩萨庄严处,就是绝对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到墙壁是相对而言,是化身住的地方。 如果你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意识断了,而相不丢的时候这个相变成你的法界,就是报身。 而法身就是这个相,相的本体是清净的,这个清净的无住体叫做法身,法身外面的庄严叫做光明,这个光明就是相。 简单的讲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就是七宝如来,七宝即是其相,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末那识。 这个七识叫七相,由我们的身体发出来的,每个众生都有的叫七宝。 我们在跟诸法绝对的时候,那就是七宝如来是报身,七宝如来都在报身里面。 法身只有一个,就是清净处,是诸佛住的地方;报身尽庄严,是一切菩萨安住的地方。 我们看到这个墙壁,这叫相对体,是化身住的地方。 法身不离报身,报身不离化身,法报化是一体的。 我们现在是在化身里面,若人修行精进故,你把你的意识断了妄断了,你就可以进入到报身,可以见到如来报身,七宝如来现前,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模一样的,尽庄严处,那是报身庄严的地方,可以看到无量的大菩萨就在我们当下的体里面。 一相能显无量个菩萨的体出来。 一尘一刹能现无量世界,不可思议境界。 就是说,一个毛端的色里面有无尽无边的大菩萨,就叫做尘刹。 但是众生都在怀疑这件事情,你看他八相成道,佛菩萨不是来了吗? 他现在不是去了吗? 释迦牟尼佛不是坐在那个地方说法吗? 晚上睡觉不是卧吗? 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来,还有胎生,然后出母胎,然后打坐,转大*轮,然后示大涅槃。 这都是来去之相。 释迦牟尼佛平时讲法的时候也讲到来去之相,比如讲过去的因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未来的果。 现在为什么有点头痛呢? 是因为我过去世是个渔民的儿子,这个鱼的被村上的渔民吃了,我虽然没有吃,但对着这个鱼头敲了三下,说“你该死了”,所以我头痛三天;众生听了以后,一看释迦牟尼佛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那不是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体吗? 当然就会怀疑了,但释迦牟尼佛讲法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很多的方便,比如我直接给你讲如来无所来无所去,当体就是,众生听了后:当体就是佛? 我杀盗淫妄酒可不可以呢? 不可以,不可以,我非要杀盗淫妄酒怎么办呢? 那你就不能跟他讲这个体了,你用另外一个方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过去杀生,我诽谤阿弥陀佛,怎么样到地狱去如何如何的苦,他把他过去的因告诉他让他知道,我为什么受摩登伽女的诽谤? 为什么要七日吃马麦? 种种果报讲给众生听,众生听了后生起对因果的恐怖,然后令生善法;就是说我们这里有次第,像打坐啊念佛啊这里面都是次第,不可能没有次第,这个世界闻到金刚经就通达,那大家都是六祖再来了,怎么可能呢? 这里面肯定有强烈的次第,我们过去看金刚经如聋如哑;现在看金刚经还晓得一点小小的眉目。 那何况是你们呢? 你们听得懂这里面有次第,听不懂也有次第,不是没有次第。 不管你听懂没有,听懂多少都应该如法修行,因为跟六度是相应的,大悲故跟佛陀的无住相应故,大智故跟智相应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跟悲相应是利他,跟智相应是自利,你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没有,还谈什么? 现在的众生对于菩提心,不怎么感兴趣,都是嘴巴上发菩提心,其实心里发菩提心非常的弱,可以这样说。 我们现在末法时代,往往修行的力量非常的弱,不肯用功,见了佛法没有大勇大智的这个心出来,见了佛陀的庄严之相心里无所谓,看释迦牟尼佛肌肉发达,站在哪个地方非常威猛,我们看到只求他保佑我发财等等,都是这个体,不是说我也跟他一样,有几个? 刚刚发起这个心,哎呀我不能,我不能! !! 我没办法做佛,退出来了。 往往把佛陀捧得高高在上,作为非常神密的一个佛,然后自己跟佛产生一个距离,没有说我要去做佛,没有这样的心,没有这样勇猛大丈夫的心,那么我讲金刚经你也听不懂,告诉你这个东西很麻烦的。 为什么说女众越谦虚越是受害? 如何增强一个当下承当的心? 如何得到诸佛菩萨加持的体? 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扭扭捏捏的,不能承当。 特别是女众喜欢谦虚,女众越谦虚越受害,在成佛方面是不能谦虚的。 我要发菩提心,我一定要成佛,这种志可能男众会很容易发出来,但是女众就很难发得出来。 动不动就讲这样的话,我很谦虚我是业障凡夫啊,虽然女众学佛的很多,但是女众的障碍也是很多,老是谦虚。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女众在男众面前都是现谦虚相,谦虚习惯了以后照葫芦画瓢,好像你谦虚很不错,其实太谦虚了(谦虚到失去勇猛承当当下承当的体)就会害你的,一个人谦虚过分了就变成假的了。 所以人不要太谦虚了,就是说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我要做佛,不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一定要去做佛;我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我就是要跟佛一样。 特别是我们出家人,常常示现佛相,我就是代表了佛陀到这个世界来,佛陀叫我出家,我就是要代表佛,我一定要无住,自己内心里就有一种加持力,克制自己,加持自己,如果你自己没有这种勇猛心,你就会放逸,社会上有种人,我做坏事我告诉你没有关系的,有人做坏事还不敢告诉别人呢,我做坏事我敢告诉别人,他认为自己敢告诉别人很了不起,这种人非常愚蠢的;起码人家不敢告诉别人还有羞丑之心,能够有遮止之心也很了不起,毕竟晓得这个事情是很丑陋之事,敢于遮止,也很了不起啊。 我心和此世界,我念与微尘、微尘众与此世界的关系,何谓以心会于此世界? 佛魔如何本是一念? “须菩提。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如来方便于众生;如来是化佛,就像那个鼓一样,本来无声,你敲一下他响一下,这个音是由众生敲出来的。 所以佛陀来这个世间,并不是他要来,是众生有敲必有应,是众生心里所感召来的,你今天能遇到佛法,都是你自己的感召,如是因就有如是果,你是善因就是善果,恶因就是恶果。 你是佛因就是佛果,佛因佛果是由你心来感召。 佛法他根本就无来无去,所以佛菩萨在不在你心里面就看你敲不敲,如果你不敲音声就不响,如果你敲了音声就大,所以我们要做那个响鼓,不要做那个闷鼓。 应该强烈的感受到佛陀就是我们的心中,你有心他就有应,你没有心他就应不到你心里面去,所以观经里面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佛心。 如果你认为是佛,你念阿弥陀佛你感应了。 如果你心力越大,佛的感召心就出来了,如果你听了以后就算了,佛菩萨只是在你面前逛了一下,就是错过了这个宝藏。 所以我们遇到佛法不但要听一下,还要去敲一下,敲重一点,这个声音会大一点,感应出来的一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是无所谓,听到以后不去敲,不去动他,这个鼓还是个死鼓,不会响的。 阿弥陀佛无尽庄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他的寿命是代表一切众生的心,十方所有的众生连在一起就是一个生命,生命叫无量寿,哪个众生又不叫无量寿呢? 无量光遍法界,大家都在这个阿弥陀佛光里边,一光现无量光,一个众生就有一道光,一个众生就有一个光的显现把我们应出来了,我们感受到大家都在一个光里面,光是无量光,寿是无量寿,要感受到一切众生在无量光里面,一切众生在无量寿里面,见每个众生都是无量光,见每个众生都是无量寿;无量光海,无量寿海,众生在无量寿就没有众生可得了,没有世界可得了,众生叫什么呢? 微尘;我们的念头叫做微尘;光叫世界,是世界是微尘,说世界非世界,说微尘非微尘。 微尘者心也,世界者相也; 发布时间:2020-09-03 15:20:09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2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99117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