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88 内容: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金刚经从“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这是讲法身。 然后讲菩萨度众生,是讲没有众生可度的体。 第三个,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一直到 “菩萨若言,我当庄严佛土,则不名菩萨。 ”讲报身庄严,就是一个是对于心来讲,一个是对于法来讲。 对于法讲庄严国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对于心来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都是破我见,破法见,跟前面破我相,破法相,破我执,破法执,这是一路而来。 金刚经首先讲我法二执,然后破我相,然后破我念,就是离执离相到离念这个过程之中。 一直到现在,讲五眼六通。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 印度有恒河,释迦牟尼佛常常以恒河作为比喻。 恒河只有一条其沙无量。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经过西藏到印度。 恒河的源头在西藏甘雄,我们到甘雄圣湖去,经过那条河,当时我看到水是红色的,我当时问这个水流到哪里,他们说流到印度恒河。 一听说恒河二字,我内心马上很感慨,哇,我在恒河之源头上面! 因为释迦牟尼佛常说恒河啊,我一下有站在恒河之边的感觉,哇! 马上就感觉到一种亲切感。 我看到的恒河的水是很小的,但一年四季都在流。 到了印度的时候那个恒河就已经很宽很宽,比长江不知道要宽多少,看不到对岸的,里面有沙子。 “如来说是沙否? ”恒河是一,沙是无量。 须菩提就答:“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修行中的求异相的表现形式及根源,间断修行与气脉我们众生学佛有一个缺点是什么呢? 就是求异相。 看到的说没有看到,没看到的说看到了,这就是我们众生从异相里面追求。 如来问,这是沙否? “如来说是沙。 ”就是不违背众生心量上所看到的这个体。 金刚般若是通达一切众生心,是会于所有发菩提心的众生的心的,并不是说达到某一种境界才能够做得到,是每个众生都能够会的,也就是如来之实相。 只要我们无住之心,实相就是当下。 像虚云老和尚这些人经过几十年的修行,打坐啊,有名师的指点,有上师种种人在后面协助他,令他气脉、气血、身体比较调和。 但是我们没有师父在给你指点,很多地方接受不了善知识的亲自加持、亲自指点,我们修行稍微坐一坐就会头晕脑胀,念佛念得头很大很大。 为什么很多人会走火入魔呢? 你今天修一下明天不修一下,一定会出问题的。 比如练气功,今天坐得很正,过几天不修,明天再坐一下,其实你气脉没有通会头晕,全身无力,中气上不来,为什么? 是因为你间断修行。 人间断的修行一定会出毛病。 一口气下来是可以,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你把气脉打通了,那修行是很容易的。 如果作为像一个当家师、大和尚啊,他过去已经修了功夫以后,他可以坐。 就像我们现在,我都坐不到,我稍微用一点功,我以前怎么坐都没有事,但我现在坐稍微用两天功三天功,然后停下来,然后再去用功,就会头一点晕,就感觉到头有点闷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 我就想了半天,不但我是这样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头会这么重呢? 我头像锅一样,我头好晕,心很慌,或者身体不调,都是因为你歇一下坐一下,歇一下坐一下,不能够相续。 修行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必须要坚持,还必须要有善知识在旁边,如果你没有善知识诱导的话,一定会出问题的。 后来我就想般若跟这个肯定没有关系。 金刚经般若这个体,跟我们修行啊,禅定啊,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般若体直接与实相相应的,因为我们当下的体只要无住的话,当下的体不需要任何相续,不需要任何的境界,因为当体即是。 就是说,我是不是要达到很清净和清净的时候,那个叫做实相? 如果我不清净,那个就不叫实相呢? 不是这样的。 那个实相不是因为我们的境界变,它就不是实相了。 我们是人道是天道,人道有人道的实相,天有天道,都在实相的体里面。 我们在人道修诸善法持诸戒律,做一个正常的人,就是你该活动的时候就运动一下,不要强行的让自己定在那个地方,走一走啊,揉揉身体,爬爬山啊,这也是一个方便。 你不需要坐在那里,非要把气脉打通,打到你头昏脑胀的,到最后面走火入魔了。 如果实在气脉不通,你爬山也可以把气脉打通,也是一样的,只是说我们稍微有点躁动而已,但是你与法相应的时候,你不执着,这个东西也会接受一种力量,我们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助缘呢? 一相三昧的修法,我脸永远红润的原因,为什么说不间断修行是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个力量源泉,“爬山”中道处累住累是见不得“极顶”风光的根源,爬山中道之累唯靠登顶才可究竟解决在法上通以后任何东西都可以修道,吃饭的时候很正常的吃饭,全身放松,吃饭不打妄想,不思恶念不生分别,即使头摇一摇摆一摆也没有关系的。 如果你一心定在那个地方,吃饭也定在那个地方,到最后面气脉串不过来,就头发晕,好像是威仪第一,事实上你气脉没有通的时候应该活动一下。 我们讲威仪是可以,你气脉打通了你怎么坐在那个地方气脉都是圆通的。 但是一个人没有达到那个功夫的时候,你站在那个地方反而头晕。 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 就像爬山一样,爬到一半的时候你可能很累,你爬到山顶的时候就好了。 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的爬到山顶呢? 爬到一半的时候,爬又爬不上去,在中间难过。 你要爬上去,那你就断一切万缘,好好的修一通,那可以。 在那边有很多的杂事在障碍着你,这边又想修行。 就像吃晕吃素,你吃素就统统吃素,你不要又吃素又把那荤的搞来搞去,搞到最后脸色煞白身心无力,反而不好。 不如跟般若相应,以一个平常的心,该运动运动,吃饭穿衣睡觉很正常的,不要把自己搞得头晕脑胀的。 如果好好的用一番功,歇下万缘,真正的来用功,打坐不能够间断,真正的用功夫是不能断的。 如果今天修一下明天断一下,实在是没有多大的力量,会令你头晕脑胀。 像我们有般若之力,一牵引就过来了,般若的力量可以把我们的气脉一下子牵引过来,为什么呢? 那一念空就牵引过来了,一念无住就可以牵引过来。 特别是没有般若之力,这个力量一点都没有,靠你那个肉体在綳啊搞啊搞啊,搞了半天一点力量都没有。 像我们稍微的动一念般若之心,自己空掉了跟宇宙同为一体,你自己就融化了,然后气脉自通,自己会治疗自己的。 就是我不练功也自然身上有功,自然气脉通达,你看我脸永远是红润的,因为气脉通达啊,加上我过去又练过功,加上现在一动念了知般若的实相,我看到山河大地只要我一凝神,我就忘记了,身体在这个宇宙之中了,有宇宙来养,那真是忘我的状态(以宇宙之力养身)。 不通达般若,不了知法界就是我身心,把我对立起来,我想法界怎么样怎么样,想了半天头脑想得晕得要命,胡思乱想的就是在思考,越思考大脑就越出毛病,思考产生一种像机器一样的转,结果大脑精神衰弱这些东西都会出现。 所以尽量的少思。 我讲这个意思是如来都说这个是沙。 社会上任何一件东西,佛陀都不离这个名。 比如这个钟,钟不离体,体不离钟,是一体的,所以如来说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但是他会说是钟,“如来说是钟”。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以恒河沙来打比喻呢? 因为沙是多,沙代表众生的相,恒河是一,恒河代表众生的心。 众生的相无边无际,但是恒河只有一条。 它以恒河的一条河的沙,每个沙里面还有恒河,就是说每个众生有一个心但有万相,从心上来讲心性永远是一个,从相上来讲无量无边。 所以此沙此恒河它皆是一体啊。 所以我们不要有异相。 释迦牟尼佛说法,不离一心即一真;不离二谛就是圣义谛跟俗义谛;不离八法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这么一个体。 所以“如来说是沙”,这句话意义非常的深。 我们众生往往求于异境,不知所有的异境都离开当下的现实。 只有在现实、真如的体上面去觉,除了这一念觉之体之外,众生就会俱足二相:看钟不是钟即异相,看体又是钟即异相。 异相不得,看钟不得,看体不得,二不得违背真如。 因为他在钟后面有另外的体可得,认为这个钟不是钟此为异,体上不得,就是不能活在当下。 在当下的体上面有生心,还有自己生的念头。 从这个体上面看钟的时候,钟不动,相上也不动,从体上看钟也看不到,从钟上面看体他也看不到,在里面两个都有取舍,两面取舍都是妄见,彻底的离开了真如知见,离开如来实相。 此钟此体,如来说是钟,佛对于钟,只是无住而已,了知实相。 众生不一样,种种分别,种种思维,种种思考。 佛陀看到这个钟,只是不住而已,他了知此钟是不住体。 不住就是心,他心就是钟钟就是心。 这个性的体就是无住体,但是无住不离钟,钟不离无住。 就是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实在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也就是这个钟实在不是叫钟啊,是名为钟,名为钟就是无住之意。 无住是心中了知无所执故,就不执着这个钟,但是他还是说钟名为钟。 如来说是沙,是名为沙。 从第一谛来讲,一真法界,从相上讲,此钟是一切众生心。 菩萨有菩萨心,佛有佛之心。 我们人现在看到的是钟,鬼看到的,地狱看到的,畜生看到的,阿修罗看到的,都有不同的变化。 众生看到的这个体,实在是众生的相,众生看到的相并不碍性,妄不障性。 妄的体,我们看到的妄的相,并不障碍我们的这个性即是色相。 这个色是所,所不障碍我们的性。 但是众生执着了,不了知此色是无住之心,此色是一切众生之色。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心就是此色,一切色就是此色,如来知道。 所以看此色就是众生的心,众生的心不违本心的。 就是昨天讲了,大相小相皆是一体。 人心大则相大,心小则相小,心就是无生故,无生跟如来是无二故。 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代表沙子,恒河只有一条,是代表胜义谛。 沙子是代表俗义谛。 俗义谛跟胜义谛不二故。 什么叫恒河呢? 有水有堤,堤是土所植,沙所聚,所以叫做恒河。 没有水流哪有沙成呢? 没有堤哪有恒河可立呢? 诸缘合和,取名叫恒河。 恒河实在是没有体啊,叫做无住。 无住是整个恒河的体。 不管是多少的沙子,都是无住体都是缘起。 性空有缘起,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 缘生则生,缘灭则灭,缘起性空是没有障碍的。 如果有障碍不是有取有舍吗? 缘起就是性空,缘起是俗义谛,是代表法;性空是代表胜义谛是代表心。 心法难道有二吗? 难道法外面还有心吗? 心外还有法吗? 那不是完全是错解吗? 那不是偏执吗? 那跟唯识也不能相应。 所以心跟法不会有冲突,俗义谛跟胜义谛合为一真。 此沙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有众生可得吗? 性空就是此钟,还有佛可成吗? 就叫做一真法界。 一真就是说,钟里面看不到佛,佛那个地方看不到钟,在佛的体里面看不到众生,在众生那里看不到佛。 在法界里看不到一尊佛,因为法界就是佛;在佛那个地方看不到众生,因为法界就是众生。 法界是佛,哪有众生呢? 这叫一真法界。 一真见二谛,二谛就是法与心,心即法,法即心,缘起性空,是不二之法,叫做心不可得、法不可得。 法外没有法可得。 法有可得不是心中有法吗? 心有可得不是心中有心吗? 心中有心、心中有法不是念吗? 所以法不可得、心不可得,就是断念故。 所以不可得之法是我故身,不可得之心是我故心,此心此法就是我法身报身。 法身空故,报身亦空,我们现在看到有是我们的妄心在那里作怪,妄心是独立,是了不可得,你不需要管它。 了知于真心,妄心自断。 我们不能执着于我们现在的分别妄想。 因为了解你的真心在哪个地方,以真心为真实啊。 真心是没有我的。 法里面一切众生同一法相,所有十方世界的众生同一个钟,众生在哪里? 还有一个独立的众生存在吗? 所以众生是对立而来,所以二谛生八法,就是八对。 六祖大师三十六对,不可思议啊(六祖以三十六对来打你的妄想而已,实相必须自己会,一切祖师教言无非断除你的妄想,令你会入实相而已)。 如果你把三十六对搞懂了,你讲法无碍。 为什么呢? 一切法现三十六对。 不管哪一个法都可以现三十六对。 而三十六对来演变的话,那我们心里的智慧就无碍了。 因为我们讲法是一根筋,那当然人家这样讲你这样烦恼,那样讲那样烦恼。 如果你把一个法分成三十六对出来,你怎么讲都是圆满的,这里面不可思议。 你就是把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这个八法搞懂了,你讲法也是无碍的。 你把释迦牟尼佛一真二谛八法搞懂了,你到任何地方讲法没有障碍。 你静下来然后思维一法一八法,就像我们讲空,空里面有十个空,一个空里面说出十个空出来,那你不就无碍了吗? 如果你空里面就是一个空,那你不就麻烦了? 人家把这个空推翻了不能立第二个空。 为什么世间人叫他出家他不愿意出家呢? 因为他觉得我这个东西可以抓,你叫我不抓这个东西抓什么呢? 因为他只有一个空啊,他离开这个空他就恐怖啊,他就当然不愿意出家。 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不可思议啊,他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十个空,就是一个空里面就有十个空的变解。 把这十个空在你心里面安立以后,你讲法就无碍了。 这是讲法的诀窍。 把这个东西搞懂了,你会无碍,你虽然嘴巴讲不出来,但是你心中非常明了。 生灭的实相是什么? 不生亦不灭。 藕益大师讲,一生全生,一灭全灭,生灭两个是不聚的,这是一。 生跟灭本来是了不可得,但是为了方便于众生,所以有生灭之名字。 社会上不是讲了生脱死,因果同时。 不生是指无生之体,讲性。 不灭是相上体,这个体看到了就是不生不灭的。 现在这个钟有没有生? 它性不生。 灭有没有灭? 它实在不灭。 为什么? 相上不灭体上不生,是为不生不灭,这是一即是本心。 第二,一生全生,一灭全灭。 一旦生的时候哪个不是生呢? 我们从眼睛看到了,有生有灭,那是眼睛就是我见里面有生有灭,实在闻性里面是不生不灭。 这个生灭体,一生全生,了生即了灭。 就是说一往前走永远是一。 一有全有,在闻性里面来讲,我们都是在有之中,有就是生。 全部生的时候,一切都在生的时候,这个法界只有生,没有灭的,一直在相续。 一灭全灭,生跟灭不聚头的时候,生灭即断。 如果你生后有灭,必有生死,生后无灭,只有生。 生是如来出世,灭是如来入大涅槃。 一涅槃全部涅槃,从昨天到今天到明天都在灭,每天都在灭,涅槃常住,所以我们生活在灭的体里面。 灭者是法性就是寂灭,这个世界本来寂灭,哪一天不在寂灭之中呢? 哪个东西不在寂灭? 哪一天不在灭? 哪一天不往过去走? 我问你,我的手掌在哪里? 它灭掉了(手掌捏成拳头)。 那我问你,拳头在哪里? 它灭掉了(拳头张开成手掌)。 我问你,手掌在哪里? 灭掉了。 就是说,如果你要看后面的体,全是寂灭体。 当下处,撒手时,寂灭体,这九个字于你修行何益? 当观照之。 过去的大德说:百尺竿头再上一步。 那个就是寂灭体。 不管任何东西在有的那一刹那,其实就是灭的时候。 灭的体就是在悬崖峭壁上吊着,然后撒手。 你只要撒手就归到寂灭体里面去了。 但是我们因为执着不撒手,就不能够寂灭。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寂灭之中,只要你诸事不生,就是寂灭体。 一切处,你不管走到任何地方,只要你撒手,撒手就是寂灭体。 我们吃饭、穿衣、睡觉不要执着,就无生,无生即灭,所以叫寂灭体。 哪一天我们不在涅槃之中呢? 你一直这样的安住着,吃饭、穿衣、睡觉,无有执着。 你一直安住在撒手的体上面,撒手就是百尺竿头再上一步的体,那个体就是涅槃自性,就是涅槃体。 那个是什么呢? 常住寂灭,就是佛陀入大涅槃。 所以佛陀讲,常护佛法当入涅槃。 只要你护持这个法,你就是在涅槃体里面。 不管你在世间上面有什么是是非非也好,只要你不管它,你就是入涅槃。 你无生即是法身,无生即是佛、法,一切处皆是佛法。 只要你撒手,一切处皆是佛法。 为什么呢? 当下体,撒手处,就是佛法,佛法就在你当下,你以为真的还有一个佛法可得吗? 你撒手的地方就是佛法。 你在一切地方都是这样的过,那就是撒手处,就是放手的地方。 你就天天活在佛法里面。 若人护持此一心,乃至于拿刀拿枪来护持,一手拿刀一手拿剑护持这个,此人当入涅槃。 因为你此心就是涅槃体啊。 所以《涅槃经》里讲,不管你拿刀拿枪,只要你护着这个体,你就入涅槃。 不是如来救你,是你在涅槃体里面。 方便讲是如来救你到涅槃,其实是你的智慧体啊。 我们懂得这个意思,其实你就明悟了,就看你愿不愿意。 何为如来? 如来其闻智,如来从一真法界生起胜义谛跟俗义谛二法,这个二法从一,胜义谛就是俗义谛,俗义谛为钟,胜义谛即是它的本性。 比如恒河就是胜义谛,沙就是俗义谛,因为有沙有河,是为叫恒河。 有恒河有沙,是故为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从哪里出来呢? 从恒河沙中出,就是从一真法界中生,就是从一尘一刹中生,所有大千世界里都会生出一个如来出来,都可以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出来。 释迦牟尼佛从哪个地方出来呢? 就从我毛孔里出来,也从你毛孔里出来,在尘尘刹刹里面都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有无尽无边,只要众生有心就有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尘尘刹刹里出来,就是在胜义谛、俗义谛里面出来。 只要有众生就有胜义谛、俗义谛的差别。 我们看到钟生妄心,不了性故。 只要有钟出来了,胜义谛、俗义谛显现,就有如来。 如来来者,实在是无来。 释迦牟尼佛来了吗? 一真法界实在是无来无去,取真取假。 钟就是恒沙妙德,性是如来真身。 所以释迦牟尼佛其实是没有来,是因为众生有执,取文字。 在天台教里面讲,理字即佛,就是一真体里面,是我们没有学佛以前本身就俱足的这个体。 因为我们妄生的时候,才有这个相。 如来从一真法界里生,他实在是没有出来,但是在我们心中会显现出来这个相。 所以他出来就是起文字体,文字叫名字即佛,就是胜义谛跟俗义谛。 有名字即佛的显现令我们闻到,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令我们闻到,起观察故,称为相似即佛。 你要观察,不断跟实相相应,就有相似即佛,就是你一念悟性刹那那一念,就是你全部舍去身心跟法同为一体,相似即佛就是阿罗汉。 然后分证即佛到究竟即佛这个过程之中。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是沙,他有他的妙意。 在二谛里面讲“八不”,“不”是当下的这个心,不生亦不灭。 生灭是众生妄执生起的,其实它的本体是没有生灭的。 难道钟会灭吗? 钟灭了法界不就灭掉了吗? 因为钟是代表相啊。 此相灭法界就灭。 我问你,你现在看到此相,一切众生都看到此相,这个相一灭,所以众生相都灭掉了。 所以这一相是代表一切众生相,是不可以灭,因为此相是不灭的。 此相灭此心不就灭了吗? 那不就麻烦了? 那就等于是断见了。 你曾经或断或常过吗? 现在还有习性吗? 改好了吗? 不断亦不常。 不断就是不常,不常就是不断。 常的体是指变化的体,不常就是变化,不断就是相续,不断就是我们的无生体,它从来没有一个现在,没有一个过去,也没有一个未来。 它是不动体没有一个断。 阿弥陀佛不断光,其实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寿不断故,光就不断。 虽然光有种种变化,事实上它的体是不断的。 如果体断则相断。 我们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这个相灭的时候,我们死的时候你以为真的死掉了吗? 只是此相一个变化而已。 因为我这个相有心,无心则无相。 就是说你心里面有这个相,你以为相从这个单独的出来啊? 这个相由无生里面出来。 这个相本来是跟佛是无二无别的。 因为此心就是此相,此相就是此心,心相是不二的。 此相虽然有变化,每个众生看到这个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活的世界都不一样。 相上不一样,但是心是一个。 心是一个相就是一个。 因为我们不了解心是一个,所以认为相有众多。 好像你有你的相,我有我的相,互相争执烦恼就是斗争坚固。 不知道心是一个,相就是一个。 心是一体,哪有相不是一体的呢? 所以心不断则相不断。 它有不断才有不常。 因为不断是讲性,如果是相上不断的话,那一定是不正常。 因为相上不断则无变化,就代表着你没有自性。 比如大家看到一个钟,那我们大家现在看到一个钟,那我现在看到钟,只要我一个人看就可以了,何必要大家看呢? 要大家看,就证明此相在我心中跟你心中本身就是两个体。 既然两个体,中间必有断,有断必有常。 不断亦不常,要靠你的智慧去观察法界。 所以断常之体,众生要不就执着于断见,要不就执着于常见。 什么叫常见呢? 就认为我是寿命很长久的,这个世界我要抓住它不放,这叫常见,以无常为常。 众生把无常的东西当作常的东西。 人死没有了,当作断掉了,本来是不断的东西,反而当作断的东西,法界是跟众生恰恰相反。 你讲断的东西恰恰是不断,你讲是常的东西恰恰是不常。 所以不常不断,一切法界任何一个体都是这样的。 不一不异。 不是一也不是异。 如来者不一不异。 来者不一,如者不异。 什么叫不异呢? 我们现在这个本体的心,大家都是一心,都是从心里面出来的,都在我们一个心里面出来的。 不一,有东南西北分,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叫不一。 不一不异是如来体。 就是这个世界上不一样的东西,实在是不异。 不舍此相不离彼相,不取不舍,不取众生的妄见,就是自己的心念里面的妄见;不舍,不舍此相,因为此相是心故,是不异。 不一是众生之相,因为众生有很多很多的妄见,但是呢,众生的妄见是对立的。 众生把不一不异分开来了。 因为你分开来了,你就异是异,一是一。 我们来拜佛啊,我要成佛啊,这个是一。 但是这个世界我们认为要舍掉,是痛苦,你对我对,你好我好,这个叫做不一。 不一是异,大家都要成佛,但是在这里面,这个不一跟我们众生相隔离的,不一,我们在此世界是不一,在彼世界是不异;不一,因大家都要到极乐世界,不异在不一里面,不一在不异里面;你把不一跟不异分开来了,我们现在的众生修行是这样修的,不知道如来体是不一不。 不一就是说每个人看到不一样,沙有众多;不异都是心,也就是这个世界,恒河只有一条是不异,所有的人都在恒河里面。 而我们呢? 恒河是恒河,沙是沙,好像我在恒河里面,你在另外一个恒河里面,好像我们是二个恒河一样;每个人都讲自己的恒河怎么样怎么样? 互相争执争吵;其实我俩个都在同一恒河里面。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就是这个意思。 不来亦不去:无所来无所去,你不要以为找到了这里面有个去的体,其实不去就是来的体,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体是不去的,但是这个地方也没有一个来,来的体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相,这个相上就是你所谓要去的那个体,去的体就是现在彼的相,彼相就是此相,此相就是彼相,你离开此相到彼相,是有来有去,你有来有去跟真如怎么相应呢? 发布时间:2020-09-03 15:28:31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25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5991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