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就得到真实了 内容: 我们若学菩萨,想离苦得乐,在你供养三宝的时候,下施给众生的时候,都要具足大慈悲心,这是根本。 所以在《地藏经》上,地藏王菩萨问佛,为什么同是一样的布施,有种种的差别,怎么样差别法呢? 说他施个财物,一生、两生、三生,就享受完了,财物功德就没有了。 那个人行布施时候,无量劫、无量劫他功德还在? 佛答复他,从他心上来分,不是物质来分。 心上,或他一个恭敬心,把众生当菩萨、当佛那么恭敬。 起码他供养人家的时候,他生一个尊敬供心,当三宝看待,那他功德就大了。 如果轻心、慢心,随便给人一点,这功德很小。 如果以物质有形有相、有自有他,不能达到空,那功德就小。 达真空义的供养,那就功德就大。 说若以大慈悲心,来恭敬供养的,供养给众生,这是真实菩萨。 大慈悲心是什么样子? 大慈悲心就是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不沾边,就是供养时候对色身香味触法不沾边。 我们没有这个念头,说心里头不染著、不执相,没有爱好,没有执著。 这是大菩萨心行的布施,这是真正的福田。 咱们讲着把《华严经》引来最好。 咱们讲《华严经》初住的菩萨时候,十信满了。 这回又发菩提心住初住的时候,这叫发心住。 发心住,就住在所发的心上。 因此一发心,就成正果。 说那个菩提心,初发的菩提心,跟成佛那菩提心是一个,这就是《华严经》如是讲。 说凡是做菩提的事业,属于菩提的事业,在任何时、任何处,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菩提事业。 因此说,初发心时成正觉。 所以这发心哪,非常的重要。 同时,不要把发菩提心理解错了。 怎么样叫理解错了呢? 发过就完了,我已经发心了,这不算是。 怎么样住在菩提心上? 念念时时。 一忘、一离开菩提心了,那就退了。 念念不离菩提心,念念住在菩提心上。 为什么到发心住才叫住菩提心上呢? 说那你不经过一万大劫呀,你发那个心哪,脆弱得很,风吹草动菩提心没有了。 见了可爱的、见了可贪的、见了可嗔的,你烦恼就来了。 那你菩提心还有了吗? 没有住啊。 说住在菩提心上,那你所做的全是菩提心,全是菩提事业。 这样说初发心时成正觉,是这样的含义了。 我们经常说,发菩提心要真实。 真实这两个字,含义非常深。 当我们讲《善恶业报经》的时候,我曾经讲过,讲过《善恶业报经》的下卷的时候,在你止观双运,止观双运就是一实境界。 一实境界是个什么样子? 就是咱们现在讲的无相福田。 这个福田不是有相的福田。 这一实境界说你布施的时候,这看着有能布施、有受布施、有所施的物都是妙有。 不是真实的,妙有没有。 在我讲妙,都要加个有。 讲空的时候,必须得加妙有。 不加妙的时候,就认为真空了。 妙有非有,妙有就是真空。 就是说,这有不是真有,这才叫真实福田。 那我们讲这个福田业,菩萨行布施的,大悲心行的布施是真实的。 真实在什么地方呢?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他不断地在世间行大布施,是大慈悲行布施。 若是不断世间的五欲,那这个大慈悲,不是真慈悲。 那这个菩萨,也不名为菩萨。 这个福田,也不是真正的福田。 这种道理一定得懂。 不但懂,运用于自己身心,那这个福德可真大。 你越不要的越大,越要想要的,越想求,得不到。 信吧? 一定要信。 有一个道友来问我,怎么样得大名闻? 怎么得人家多人供养? 我跟他讲,我说打广告没用。 你到这个上得一个网络上去,上它到处宣传没用。 他说那怎么的才有用? 我说你学我,我现在像得大名闻。 那怎么得呀? 你住到山里头去,你不要名闻,名闻才大,越要越没有。 信吗? 不要财富,什么都不要,越不要越有。 唉,它就那么怪。 这叫菩萨道。 求啊,求不到的。 越贪求越没有。 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贪求。 越不要他越给你,给你还你是不要。 不要怎么办? 那他给别人哪。 求名没得名。 你看我们古来祖师在山洞里头,一住几十年,等他一出世的时候,名闻利养都来了,那他还是不要。 这想得,你什么都不要得,就真正得。 若想得,什么也得不到。 经常想去吧,越是空的,越是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得到真实了。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发布时间:2021-01-14 16:46:05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1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10613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