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缁门崇行录四 内容: 尊师之行第三◎力役田舍晋道安法师,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辨意经一卷,可五千言。 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更求余经,师曰:“昨经未读,乃复求耶? ”答曰:“即已成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更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将一千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经。 师令诵之,不差一字,方大惊叹。 赞曰:“安,清庙之圭璋也,置至耒耜而服勤不怨,今弟子才负寸长,礼貌衰则去矣! 况田役耶? 况久于田役耶? 吾于是三叹。 ”晋朝长安五级寺道安法师,十二出家,天生聪敏,但外貌很丑,不为师父所器重,叫他做工种田,这样做了三年,执勤辛劳,从没表现半点抱怨的形色。 几年后,才去见师父要求授经典。 师父给他辨意经一卷,有五千多字句。 安大师带着这本经去种田,休息时就读经,傍晚归来,再要求师父授其他经典,师父说:“昨天给你的经还没读完,就要求其他的经啊! ”他回答说:“我已经会背诵了。 ”师父虽然很惊异,但仍然不太相信;再给他一卷成具光明经,这本将近一万个字句。 安大师仍抱着经去种田,黄昏回来还经,师父叫他背诵,背得一字不差,师父方始大大惊奇赞叹! 赞道:“安大师的天才,就像祭拜圣贤或祖宗的宫庙里的宝玉一样,而叫他去耕田,但他仍辛劳不怨,现代的弟子们,稍具一点小才能,对他稍不客气就要离开了,何况叫他去种田服劳役? 又何况长久地种田服劳役呢? !想到这里,我不禁叹息不已! ”◎受杖自责晋法遇,事道安为师,后止江陵长沙寺,讲说众经,受事者四百余人。 时,一僧饮酒,遇罚而不遣。 安遥闻之,以竹筒贮一荆杖,封缄寄遇。 遇开缄见杖,即曰:“此繇饮酒僧耳,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 ”遂鸣椎集众,以筒置前,烧香致敬;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垂泪自责。 境内道俗无不叹息,因之励业者甚众。 赞曰:“噫! 使今人发安老之缄,其不碎筒折杖而谇语者寡矣,圣师贤弟子,千载而下,吾犹为二公多之。 ”晋朝荆州长沙寺法遇法师,拜道安法师为师,后来住持江陵长沙寺,讲演诸经,从他学佛的有四百多人。 有一天,寺内的一位僧人偷喝了酒,遇大师加以处罚,但没把他赶出山门。 道安大师在远方听到这件事,就用竹筒装一枝笞杖,封包起来,寄给遇大师。 遇大师开封见到荆杖,就说:“这是由于那个饮酒僧的事而来的,我的教诲和领导能力不够,致使在远方的师父担忧,而赐给我这枝笞杖啊! ”于是打楗椎把众人召集来,将安大师寄来的筒杖放在前面,燃香致敬;自己伏在地上,命执刑的维那师拿荆杖打自己三下,掉着眼泪自己责备自己。 这么一来,那地方的僧俗没有不赞叹佩服的,因为这件事而激发精进的人也很多。 赞言:“唉! 假使现代的人打开师父的封包的竹筒,一看是笞杖,不打碎竹筒,折断荆杖,谩骂出声的,恐怕很少了,像这种圣人师父,贤人弟子,虽时过千年至今,我仍然为这两位大师作不可多得之叹! ”◎为师礼忏晋法旷,下邳人,早失二亲,事继母以孝闻。 后出家,师沙门昙印。 印尝疾病危笃,旷乃七日七夜祈诚礼忏,至第七日,忽见五色光明,照印房户;印如觉有人以手振之,所苦遂愈。 晋朝于替青山竺法旷法师,下邳人,早岁年幼时就失掉了双亲,侍奉继母很孝顺,且孝顺出了名。 后来出家,拜昙印法师为师。 有一次印法师病得很重,很危险,旷大师于是七天七夜,虔诚礼佛拜忏,回向师父。 到了第七天,忽然看见五色光明,照射印大师的房间;印大师觉得好像有人用手抚动自己的身子,于是病就好了。 ◎立雪过膝魏神光,学解冠世。 达磨大师自西域至,往师之。 磨未尝与语。 一夕大雪,光立庭砌;及晓,雪过其膝,磨顾曰:“久立雪中,欲求何事? ”光泣曰:“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磨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今以轻心、浅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诲励,以刃断臂,置于磨前。 磨曰:“诸佛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求亦可在。 ”光曰:“我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磨曰:“与汝安心竟。 ”遂传法,为二祖。 赞曰:“二祖得法,良繇精诚已极,机缘已熟,乃尔。 针芥相投,非取必断臂也。 痴人效颦,将致力刀砧矣。 噫! 传法而必断臂,则诸祖无完肤;成佛而必燃身,则列圣无噍类。 断烦恼臂,燃无明身,愿禅者勉之! ”魏朝邺中神光(慧可)大师,学问义解当世第一。 达磨大师从印度来,神光大师到少室峰去,要拜他为师。 达磨大师面壁坐着,却不和他说话。 有一天晚上下大雪,神光大师站在庭院中站到天亮。 雪都积高到超过了膝盖,达磨大师回头来问道:“站在雪中那么久,想要求什么事? ”神光大师泪下道:“但祈求和尚慈悲,开演如甘露的法门,广度众生。 ”达磨大师说:“诸佛成佛的无上妙法,累劫长远地精进勤修,难做的能做到,难忍耐的能忍耐,这样地修行,尚且不能证得,你今天这样掉以轻心,一下子就想要得到佛法的真谛,那简直是作梦,徒劳无益啊。 ”神光大师听了这个教诲,为了表示自己不畏艰难求法的决心,马上用刀切断左手臂,放在达磨祖师的面前。 达磨大师说:“诸佛求道时都为佛法忘形躯,你今天切断手臂,也算可以求法了。 ”神光大师说:“我的心未能安顿,求师父给我安心。 ”达磨大师说:“你拿心来,我为你安。 ”神光大师说:“我就是一直找不到心啊! ”达磨大师说:“那么我已替你安完心了。 ”于是传他禅门心法,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 赞道:“二祖神光大师得授心法,乃是由于其心精诚已极,机缘已成熟了。 有如磁石吸铁针,琥珀拾芥子,一拍即合,一点即通。 不是一定要切断手臂啊! 愚笨的人,想模仿神光大师,不知学其精神,光学拿刀断肢体,唉! 如传法一定要断臂,那么历来诸祖师都体无完肤,各各残废;欲成佛必须要燃烧身子,那么先圣先贤没一个有命在。 真断臂是要断烦恼臂;燃身是要燃无明身啊! 祈望习禅的人要互相以此勉励! ”◎离师自责唐清江,幼悟幻泡,礼昙一律师为亲教师。 讽诵经法,触目而通。 识者曰:“此缁门千里驹也。 ”尝与师稍忤,舍而游方,遍历法筵。 自责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师者鲜矣! ”乃还师所。 当僧集时,负荆喝言:“某甲再投和尚,惟愿摄受。 ”时一公诟骂,江两泪忏谢曰:“前念无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 ”求哀再四,一公悯之,遂为师资如初。 一公殁,谒忠国师,密传心要焉。 赞曰:“舍贤圣而知非,当诟骂而不退,可谓明且诚矣! 终传心印,不有繇乎! 彼浅信之流,小嫌则长往不返,微呵则衔恨不忘,空遇明师,竟有何益? 如逢帝王,不获一官。 惜哉! ”唐朝襄州辩觉寺清江法师,早年就领悟人生世事如梦幻泡影,诸行无常的道理,拜昙一律师为师,亲近跟随昙一律师,读经学法,一过目就了解,明眼者说:“这个僧人是佛门的千里马。 ”有一段时候和师父昙一法师稍不投缘,于是离开师父去各地行脚参方,走遍每个讲经法会。 后来自己责备自己说:“几乎走遍半个天下,参访无数法师,能比得上我原先的师父昙一大师的,实在很少。 ”于是又回到昙一律师这里来。 当着大众僧集会的时候,他万分惭愧的叩头请罪,宣称:“我清江今再回来亲近师父,希望师父慈悲再收我作徒弟。 ”当时昙一大师责骂他,不答应他回来,江大师泪下如雨,忏悔道歉说:“从前无知,后来明白了,恳求和尚慈悲许我重回座下,满弟子的愿。 ”再三的哀求,昙公怜悯他,于是恢复当初师徒关系。 昙一大师圆寂后,江大师再到南阳拜谒慧忠国师,受到忠国师的器重,传授他心法要诀。 赞道:“觉悟自己离开圣贤是错误之举,受到痛骂仍不退心,可以说是明智而又虔诚了,后来又受忠国师的器重和得授心法,也是因为他这样明智而虔诚! 那些浅见薄信之辈,稍微对他不好,就要离开,一去不回头,稍微骂他几句,就一直怀恨在心,这样就算遇上高明的师父,又有什么用,好比平民幸运地碰到了皇帝,和他结交,而没得到一官半职的,多可惜啊! ”◎迎居正寝唐石霜庆诸禅师,得法于道吾。 后隐浏阳洞山,有浏阳古佛之语,学者多依之。 道吾将化,弃其众从诸。 诸迎居正寝,行必掖,坐必侍,备极敬养之礼。 唐朝长沙石霜山庆诸禅师,得潭州道吾宗智大师传心印,后来隐居在浏阳洞山,有浏阳古佛的尊称。 很多学人依傍他修道,道吾大师将要圆寂时,非常器重庆诸大师,以他为自己正传的衣钵,离开众人去和庆诸大师住。 庆诸大师把吾大师接到自己的正堂供养,走路时一定扶着他,坐着时必定侍候在旁边,极尽敬养的礼数。 ◎历年执侍唐招贤通禅师,少为六宫大使,因诣鸟窠求出家,不纳,坚求,乃为剃落。 执侍左右,勤劬不替,经一十六年,不蒙开示,欲辞去,窠问何之。 曰:“诸方学佛法去。 ”窠曰:“佛法此间亦有少许。 ”遂拈起布毛,忽大悟,号布毛侍者云。 赞曰:“人见侍者于布毛下悟去,不知一十六年织之力也。 匪多载辛勤,焉有今日事? 遇明师者幸毋以躁心乘之。 ”唐朝招贤会通禅师,年少时作唐德宗的六宫大使(宫廷王室的联络官),但无意于功名富贵,拜谒鸟窠道林禅师,求剃度出家,禅师不收,苦苦哀求,终于为他剃度,收为弟子。 服侍禅师,随从左右,殷勤不变,经过一十六年,没得到禅师的开示。 于是有一天跟禅师讲,要离开禅师,窠禅师问他,要到哪儿去? 他说:“想到各地方参学佛法去。 ”窠大师说:“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点。 ”于是拈起衣服的布毛吹了一吹。 通法师忽然大彻大悟;因于布毛下开悟,所以人称布毛侍者。 赞道:“人人只见通禅师于布毛下开悟,而不知道禅师先前一十六年精勤不懈,研习佛法,及日常受鸟窠禅师无形中的熏陶,已到了弦满弓张,一触即发的境界,如没有多年辛勤的功夫,哪有今日的开悟? 遇上明师的人,希望不要操之过急啊! ”◎谨守遗命宋怀志,金华人。 幼业讲,因一禅者激发,弃讲参方。 晚至洞山,得法于真净文禅师。 久之辞去,真净嘱曰:“子禅虽逸格,但缘不胜耳。 ”志拜受命。 至袁州,州人请住持扬岐,制肘而去。 游湘上,潭牧请住上封、北禅,皆不受。 庵于衡岳二十余年,有偈曰:“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晚投龙安,龙安处之最乐堂,遂终老焉。 赞曰:“显达,人之所欲,遵遗命而力拒诸请,可不谓难乎? 今天嗜名利,弃礼义,不请而往者纷如矣! 尚何忆乎师命? ”宋朝南岳石头庵怀志禅师,金华人,年青时学讲经。 由于一位参禅者的激发,放弃讲经,四方参禅,后来到了洞山道场(曹洞宗道场,渊于洞山良价祖师),得真净文(隆兴府宝峰克文云庵真净禅师)禅师的开示而悟道,跟随真净文禅师很久。 有一天他要离开文禅师的时候,文禅师告诉他:“你的禅学虽然高超脱俗,大有悟地,但是你度众的因缘不好,勉强化度只是引致毁谤,反而造业。 ”志禅师领命拜别,牢记在心。 到了袁州,州里的人请他住持扬岐寺,因受人阻碍而作罢。 后来游历湖南湘江一带,潭州牧请师住持上封寺或北禅寺,大师都拒绝了。 就住在衡山的一个茅棚二十多年。 有一首偈子道:“万事看破,万缘放下,我与世无争,装成一付痴呆憨直的样子;我遨游在山林中,偶而和野鹿一起玩,麻衣也不脱,拿拳头当枕头,曲肱而眠地睡觉,无量劫来沦于生死的我,有几生几世像今生一样,在苍郁山林中的茅棚渡过呢? ”大师晚年参拜龙安照禅师,照禅师安排他住在寺里的“安乐宫”。 大师就住在那里,一直到圆寂。 赞道:“人人都爱出名啊,能遵守师父的遗命,拒绝各方面的聘请的,实在难找啊! 现代的人追名求利,抛弃礼义而不顾,人家不迎请,自己跑去的很多啊,哪里还记得师父的训示呢? ”◎遵训终隐宋清素,得法于慈明。 在处隐众中,兜率悦公,时在众,因夜话,询知为慈明侍者,大惊。 明日具威仪参叩,往复开发,遂得大悟。 仍戒悦曰:“吾以福薄,先师授记,不许为人;怜子之诫,忘先师之戒,子以后切勿嗣吾也。 ”终身陆沉,人无知者。 宋朝清素禅师,得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传法后,隐居于群众中,兜率悦禅师当时也在一起;有一天晚上,大家夜里碰面谈话,问起来才知道素大师曾是慈明禅师的侍者,大吃一惊。 隔天整肃仪容去拜谒素大师。 以后常常去请教素大师,经过好几次的开示和启发,悦公终于大悟。 但素大师警戒悦公说:“我因为福报浅薄,先师告诉我不许传法度众,今天我怜惜你诚意赤心,忘了先师的告戒,希望你以后不要再传我的法啊! ”这样素大师终身隐居埋名,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开悟了的大德。 ◎兵难不离元印简,山西宁远人,八岁礼中观沼公为师,十八,元兵下宁远,四众逃难,简侍中观如故。 观曰:“吾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何当玉石俱焚? 宜自逃遁。 ”简泣曰:“因果无差,死生有命,安可离师苟免乎? ”明日城降,元帅史公天泽问曰;“汝何人? ”对曰:“沙门”。 “食肉否? ”对曰:“何肉? ”史曰:“人肉”。 对曰:“虎豹尚不相食,况人乎? ”史喜而释之。 元朝北京庆寿海云印简禅师,山西宁远人,八岁就拜中观沼禅师为师,十八岁的时候,元兵攻下宁远城,众人都逃难去了,简师仍旧服侍中观禅师,毫无逃意,观大师对他说:“我年纪大了,没什么作为了,你正年青有为,何必留在这里和我这老朽同归于尽呢? 你自已逃命去吧! ”印简师哭泣着说:“因果丝毫不爽,生死有命,我怎么可以离开师父,苟且偷生呢? ”明日宁远城被攻破投降了,元兵统帅史公天泽问简师说:“你是什么人? ”简师回答:“出家人。 ”史又问:“你吃肉吗? ”简师回答:“什么肉? ”史道:“人肉。 ”简师答:“虎豹这般凶狠的畜生尚且不会吃同类的肉,何况人呢? ”史听了很赞赏,因此释放了他。 ◎僧性空吴泗洲寺僧性空,弃应院,闭关尧封山,尝寄予所发誓愿,及禀告十方等语。 予嘉叹希有。 俄而魔着,遂癫狂以死。 予甚悼焉。 揆其繇,盖繇乍起信心,有信无慧故也。 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参师访道,出一丛林,入一保社,乃至穷游遍历,曾不休息。 得意之后,方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耳。 何得才离火宅,便入死关。 有过不知,有疑莫辨,求升而反堕。 又奚怪其然哉? 颇有初心学人,结茅深山,孤孑独君,自谓高致,虽未必魔癫,而亦顿失利益不少,明者试一思之。 吴县泗洲寺有一位法号叫“性空”的比丘,离开经忏的道场,到尧封山闭关。 曾经寄给我他所发的誓愿文,及禀告十方等等的话,我很嘉许赞叹他的宏愿。 但不久他却着了魔,疯癫发狂而死。 我对他非常的哀悼惋惜,追究原因,是由于初发信心时,有信心没智慧的缘故啊! 古人心地还没有开悟之前,不怕千里路远,参师访道,离开一个丛林,再进入一个道场,乃至穷遍天下地去参访,没有一时一刻休息荒怠。 直到心地明白后,才于水边林下隐居,以长保明心见性的功夫。 哪能像他这样,好不容易出家修行,才脱离了五蕴炽盛如火宅的世俗,便盲目地闭入死关,自绝慧命? 因为自己的过失在哪里还不明白,心地的疑惑还没分辨清楚,所以会弄巧反拙,要求进步反而堕落了,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有很多初发心的修行人,在深山搭茅棚,独自一个人住着修道,自以为清高了不起,虽然不一定会着魔发癫,但也因而不能知过,不得辨疑,大大不利修行啊,明眼者想想看。 ◎六群僧六群僧,如来所呵,诸大弟子所不齿者也,而古称佛世六群,犹贤于佛灭度后马鸣龙树诸菩萨等者何也,嗟夫! 夫子尝野仲由,攻冉有,小人樊须,具臣由之与求矣。 其在今时,则皆卓卓乎希世之贤守令,振古之良宰辅。 萧、龚、黄、杜、姚、宋、韩、范、富、欧之所未必能及者也。 而何疑乎六群? 故知初五百年,次五百年,次之又次后五百年。 解脱以至斗诤,渐久而渐漓,愈趋而愈下,羽嘉、凤凰、庶鸟、非虚语矣。 宁不为之三叹。 虽然,子舆氏之言曰:“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果若斯言,则众生之大幸、大幸也,予日望之。 佛在世时有六个比丘,名叫阐陀、迦留陀夷、文达多、摩醯沙达多、马师、满宿等。 结党捣蛋,多作不合威仪不如法的事,因此常被佛责骂,被诸大弟子看不起。 但是古来所谓的佛在世时的六群比丘,犹胜于佛灭度后的马鸣、龙树诸菩萨啊! 唉! 孔夫子曾经指责子路好勇粗鲁,冉求苛政虐民,说樊须是小人,然而如用子路与冉求为官治政,虽然比起当时孔夫子所称赞的人有所不如,但在今日,则是卓越而举世稀有的、贤能的太守或县令,了不起的宰相啊! 后来的名相如萧何、曹参、龚胜、黄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也未必能比得上啊! 如是六群比丘殊胜后人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所以佛在“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阎浮提品内说:“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距佛愈久而道愈浅薄,愈末法修行愈不如,“淮南子”坠形章也说:“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凤凰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 ”这不也表示一代不如一代吗? 说的实在有理啊! 怎能不因之哀叹三声呢! 虽然如此,但孟子说:“豪杰之士,虽然生来没有文王明君的重用,仍可自己创造出一番事业来。 ”如果这句话没错,那么是众生的大幸万幸啊! 我每天这样盼望着。 ◎总论古之为弟子者,师没而信愈坚;今之为弟子者,师存而守已易,所以者何? 良繇最初出家,实非欲依止真师,决择生死,盖一时偶合而已。 是以其心见利则易,逢恶友惑之者易,嗔其师之训以正也则易,甚而下乔入幽如陈相,罢释事道如灵素者有之矣! 又甚而太阳平侍者之流,未必其无人矣! 嗟乎! 悲哉! 古时候做徒弟的人,师父死了后,信仰更坚定,更不违师训,信受奉行。 今日做弟子的,师父还没死,信仰就动摇改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在是由于当初出家,并不是真正想依止正知见的师父,来了脱生死的,而是一时兴起,偶然巧合地拜师而已。 所以看有名利可图就离开师父了,或者遇到坏朋友迷惑引诱就离开师父了,或者做错了事,被师父教训而愤恨,就另投他方了,甚至有的好的不跟,反而跟上坏的恶知识,好像从乔木迁到幽谷一样,愈走下坡。 孟子滕文公篇记载,当时大学者陈良的弟子陈相,死了师父后却跟南蛮的许行学种田;还有灵业法师抛弃学佛去做道士求长生;甚至像太阳禅师的侍者(叫平侍者),把师父的遗体,从塔里挖出来毁尸破脑,自以为高明潇洒的也有啊! 师道沦亡,呜呼哀哉! 发布时间:2021-03-12 05:49:10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1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1549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