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缁门崇行录十一 内容: 感应之行第十◎精诚感戒晋道进,张掖人。 诣昙无谶律师,求受菩萨戒,谶不许,令七曰忏悔。 忏毕再往,又大怒不许。 进退而竭礼忏,经三载,一夕梦释迦文佛亲为授戒。 明往见谶,欲言所梦;谶遥贺曰:“子已得戒矣! ”自是道俗从进受戒者千余人。 晋朝道进法师,张掖人,去拜请昙无谶律师求授菩萨戒,谶律师不答应,教他回去忏侮七天再来。 于是进大师回去竭诚礼忏七日七夜,第八日再诣谶大师求戒,谶大师又大怒不允许,进大师于是回去再竭诚礼拜忏业,经过了三年,有一天梦见释迦文佛亲自为他授戒(其夕同止十余人皆感梦如进所见,载高僧传)。 翌日去拜见谶公,想说出自己的梦境,还未走到,谶老遥贺道:“你已得戒了! ”于是道俗从进大师受戒的达一千多人。 ◎忏获妙音晋法桥,少乐转读,而乏音声,于是绝粒忏悔。 七日为期,稽首观音,以求现报。 同学苦谏不听,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彻里许。 晋朝中山帛法桥法师,年少时喜欢咏诵经典,但缺乏宏亮的声音。 于是绝食忏悔七天,每天礼拜观世音菩萨,祈求现世获得好音声的果报。 同学都苦劝他不要这祥,他还是不听,竭诚拜忏,到第七天,感觉喉咙内空洞开朗,要水来喝下,从此以后,他的声音嘹亮清彻,诵经时,一里多外的人都可以听到他的声音。 ◎誓师子座刘宋竺道生论涅盘经阐提皆当成佛,旧学法师以为邪说,摈之。 生誓曰:“若我所说,不合经义,愿现身恶报,实契佛心,愿舍命时,据师子座! ”遂往吴郡虎丘山,竖石为徒。 讲涅盘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 ”石皆点头。 已而,涅盘后品至,果称阐提有佛性。 后于庐山讲涅盘甫毕,众忽见尘尾堕地,端坐而逝。 赞曰:“圣人之言,有辞缺而意圆者;涅盘之论阐提是也,亦何俟后品之至? 盖达人会理,拘士执文,又不独阐提一端而已。 而生公正见不摇,坚如金石,死不违誓,辉灼古今,呜呼,壮哉! ”南朝刘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讲论涅盘经时,说恶知见无善根者最后亦可成佛。 (涅盘经佛性品云:“何等名为一阐提耶? 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那时只有北凉昙无谶法师译的大般涅盘经四十卷,还未有刘宋慧严法师等续译的三十六卷涅盘经。 一般旧学法师都认作邪说,排斥他。 生大师于大众中发誓道:“如我所说,不合于经典的义理,甘愿今生就受恶报;如我所说切实契合佛心本意,但愿临命终时,能坐在说法的狮子座上舍报! ”于是到吴郡虎丘山,竖立石头当作徒弟,向它们讲涅盘经,讲到阐提有佛性处,说:“我这样说,符合佛心吗? ”石头都点头。 不久大本涅盘经就传到南京,果然讲阐提有佛性。 后来在庐山精舍讲涅盘经,刚讲完,众人忽然发现他手中的拂尘落在地上,大师端坐正容而圆寂了。 赞道:“圣人的言论,有些虽文辞不足,但意义圆满通融;像涅盘经论阐提有佛性就是一个例子。 又何必等到大本涅盘经来到呢? 通达的人道理融会贯通,迂腐的人固执文句表面的意思,不只是阐提佛性这一件而已;佛经上有很多是这样的。 而生公正知正见不动摇,如金石一般坚固,临命终果如誓言据师子座,高明照耀古今,真伟大啊! ”◎梦中易首刘宋求那跋跎罗,中天竺人。 任缘游化,至京都,谯王欲讲华严等经,而跋跎自忖未善宋言,旦夕礼忏,求观音加被。 忽梦白衣人持剑擎人头来,问曰:“何忧? ”具以事对。 其人以剑易新首,豁然惊觉,备晓华音,于是开讲,大弘佛法。 南朝刘宋京师中兴寺的求那跋跎罗(此云功德贤),中印度人,随缘云游度化众生,到了京都。 后来丞相南谯王镇守荆州,请师一同赴荆州,安止辛寺。 谯王想请大师讲华严等经,而跎大师自思量华语不太通晓,不克胜任,于是日夜礼忏,求观世音菩萨加被。 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有一个白衣人,手提着剑,拿着一个人头来,问大师说:“您老有什么担忧的事? ”跎大师把这件事完全告诉他,那人用剑砍掉跎大师的头,安上这个新头。 大师豁然惊醒过来,就完全通晓华语音义,于是开讲诸经,大弘佛法。 ◎废戒忏悔齐僧云,住宝明寺,以讲演着名。 四月十五日,临诵戒时,白众言:“戒乃人人诵得,何劳数闻? 可令一僧竖义,使后进开悟。 ”众无敢抗,遂废诵戒。 七月十五日,众集,忽失云所在,四出追觅,乃于古冢中得之,流血被体。 问其故,则云:“有猛士执大刀厉声呵云:‘僧云! 尔何人? 斯敢废布萨,妄充竖义? ’即以刀刽我身,痛毒难忍。 ”因扶掖还寺,竭诚忏悔;经于十年,至心尽敬,依式布萨。 临终之日,异香来迎,欣然而逝。 时咸嘉其即世惩革云。 赞曰:“今时尚经论而轻戒律,二千年来,半月诵戒无复有举行者,予不揣兴废坠于山中,人犹未之信也! 果报炳然,于云公有征,愿览者思之。 ”六朝时南朝齐邺下宝明寺僧云法师,住持宝明寺,以讲经说法出名。 有一次四月十五日,将欲诵戒的时候,他对大众说:“戒律人人都会读诵,何必诵这么多次? 可以叫一个人阐释演译,让后来的人,懂得戒律的本义就好。 ”大众没人敢反对,于是不再诵戒。 七月十五日解夏自恣日,众僧集会,忽然不见云大师,大家四出寻找,最后在离寺三里多的古墓中找到他,见他遍身流血,问是什么缘故? 云大师说:“有一个凶猛的大汉手执着大刀,厉声呵斥我说:‘僧云! 你是什么人? 胆敢废除佛制半月诵戒(诵戒能使比丘忏除业障,安住净戒而使善法增长)的戒律,妄自作主谈玄立义? ’说完用刀割我的身体,痛楚不堪。 ”于是大家搀扶他回归寺里,自那天开始云大师竭诚忏悔,过了十年,至心诚敬,依照每半月诵戒规则,从不间断。 临命终那天,有异香漫布,欣悦地往生了。 当时的人都赞赏他现生现世能受到惩戒,而改革自己的过错。 赞道:“目今崇尚经论而轻视戒律,二千年来至今,没有一个寺庙半个月诵一次戒的。 我不自量力,在我居住的山寺中,复兴这个已废弃没落的戒律(即云栖寺每半月诵戒),还有好多人仍不信这一件事的。 唉! 因果报应,昭彰明显,从云公我们就可以得到证明,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要三思啊! ”◎疠疾获瘳齐僧远,住梁州薛寺。 不修细行,随流饮啖,忽梦神人切齿责曰:“汝出家人,如是造恶,何不取镜自照? ”晓而临水,见眼边乌黯,谓是污垢;举手拭之,眉随手落。 因自咎责,痛改常习,敝衣破履,一食长斋,昏晓行悔,悲泪交注。 经一月余,梦前神人含笑谓曰:“知过能改,可谓智人,今当赦汝! ”惊喜而觉,流汗遍身,面目津润,双眉复出。 远身经二报,信知三世不虚,自后竭诚奉法,曾无退堕,遂为名僧。 南朝齐梁州薛寺僧远法师,住持梁州薛寺,不顾威仪细节,喜随世俗人饮酒吃肉,放荡不拘。 有一天忽然梦见一天神愤怒地斥责他说:“你是一个出家人,这般为非作歹,像什么样子,何不取镜子自己照照? ”次日早晨起来取盆水自照,看见水中自己影子眼眶黑暗,以为是染到污垢;举手去擦它,眉毛随着手擦落地上。 一时落得精光。 于是引咎自责,痛改前非。 穿旧衣破鞋,日中一食,不再吃荤,早晚忏悔礼拜,悲伤落泪。 经过一个多月,梦见上次的天神含笑对他说:“知过能改,可说是有智慧的人,现在理当原谅你! ”远大师惊喜得醒过来,满身大汗,面目光亮滑润,眉毛也渐长出来。 远大师亲身受到善恶二报,诚信三世因果,丝毫不爽,从此竭诚奉行佛法,从不退堕,终于成为名僧大德。 ◎勤苦发解梁道超,吴郡人。 见法师学解冠海内,心欲企之;辍寝忘味,以夜继日。 梦有人言:“法师,毗婆尸佛时已能讲说,君始修习,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不患不随分得解。 ”遂勤劬苦至,顷之洞彻。 南朝梁扬都灵基寺道超法师,俗姓陆,吴郡人。 见法师(扬都大师,见前清素之行)学问义解海内无双,心极向往,想要学得和他一样,于是奋发用功,废寝忘食,日以继夜。 有一天梦见有人对他说:“法师在过去毗婆尸佛时已能讲经说法,您刚学佛修行,怎能和他相等? 只要努力用功,不怕不随着自己的根器而有所解悟和成就。 ”于是刻苦耐劳,用功修行,不久终于大彻大悟。 ◎礼忏延寿梁宠法师,年三十八,遇道人法愿谓曰:“君年满四十当死,无可避处,惟有祈诚诸佛,忏悔前愆,或可冀耳! ”宠引镜验之,面有黑气,于是鬻衣钵,市香供,东抵海盐光兴寺,闭门礼忏,杜绝人事,昼忘食息,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其夜忏达四鼓,闻户外人言曰:“君死业已尽。 ”遽开户,寂无所见;明晨黑气已除,两耳生骨。 居常礼佛,百拜为限。 后有疾不能起,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年七十有四而卒。 南朝梁扬都宣武寺法宠法师,三十八岁时,遇到正胜寺法愿道人,精通相术,告诉宠法师说:“您年满四十必死,无法逃避。 惟有虔诚祈求诸佛,忏悔以前的罪愆,或许可望延长生命。 ”宠法师拿镜子照自己的脸面,果然发现脸上有黑气。 于是变卖衣服钵具,买香及供物,乘船东行,直到海盐光兴寺(宠法师初出家剃度之寺),闭门拜忏,杜绝一切人事,白天忘了吃饭和休息,晚上不脱衣服假寐。 到了四十岁,年底的一个晚上,忽然觉得两个耳朵又肿又痛,更加警惕,那天晚上礼忏到四更,突然听到门外有人说:“您该死的业报已完了。 ”宠法师马上开门往外看,四周寂然,没看到什么;次日早晨,脸上的黑气就完全消失了。 两耳生出骨头。 平日每天礼佛百拜,后来生病,无法起床站立,仍然坐在床上,每天时候到了就虔诚俯仰百次作礼,算作百拜,活到七十四岁才圆寂。 ◎诵经延寿梁智藏,吴郡人,住钟山开善寺。 遇相者谓曰:“法师聪明盖世,惜命不长,止三十一年耳。 ”时年二十有九,于是罢讲,探经藏得金刚经,竭诚诵读,礼佛忏悔,昼夜不辍。 至期,忽闻空中声曰:“汝寿本尽,以般若功德力,得倍寿矣! ”后见前相者,惊异莫测,藏陈其故,始知经力不可思议。 赞曰:“修短分也,礼忏诵经而寿延,则宿因之说废矣。 噫! 还带而夭相除,渡蚁而贵形现,人力尚可回天,况三宝不可思议力耶? 独恨精诚不能如二公耳! 鼓而为经,交杵碓而成体,亦何怪乎感应之无繇也? ”南朝梁钟山开善寺智藏法师,吴郡人,本名净藏。 住持钟山开善寺。 有一天碰到一位相命师,告诉他:“法师聪明盖世,可惜寿命不长,只能活到三十一岁。 ”那时藏法师才二十九岁,于是停止讲经说法,在经藏中找到金刚经,竭诚诵读,礼佛忏悔业障,日夜不休。 到了三十一那年岁暮,忽然听到空中有声说:“您的寿命本应该完了。 因为诵般若经的功德力,得两倍的寿命(即六十二)。 ”后来又遇见那位相师,相师大吃一惊,不知何以如此,藏大师告诉他原因,才知道佛经功德力量实在不可思议。 赞道:“寿命的长短虽是各人的命运,但礼忏诵经可得延长寿命,那么生死由命的宿命论可以推翻了。 譬如唐朝晋国公裴度,起初相命者说他命坏,会饿死。 有一天游香山寺,有一女人,其父冤被判罪,向人借了三条玉带,一条犀带,想贿赂大官救她父亲,她到佛前拜佛时,把这些带子放在栏忘了带走,裴度捡到还给她,终救一命。 后来那位相命者看见他说:‘你的命改了,一定是你做了什么阴德,所以短命相消失了,反之前程万里。 ’又如宋朝宋庠(即宋郊),雍邱人,与其弟宋祈,同举进士,世称大宋小宋。 有一天一胡僧惊问大宋(即宋庠)说:“您丰神尊贵顿异,如能救活数万人之命者,到底什么原因突现尊贵丰彩的相貌呢? ”宋庠先生想了一下,说:“啊! 我屋檐下有蚂蚁穴,为暴风雨侵袭,我戏编竹桥来渡蚂蚁,使免于覆亡吧! ”胡僧说:“就是这个大功德了。 ”由这两个例子看来,人力尚可挽回天命,何况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呢? 就怕不能像宠法师和藏法师二人那么精诚礼忏啊! 倘若是诵起经来,像吹小喇叭那样嗲声嗲气的念几声,毫不注重随文修观,或由文入理;拜起忏来,只是像杵臼打米似的,上上下下磕几个头,根本没有惭愧和至诚求哀忏悔之心,这样的诵经拜忏,又怎能怪佛菩萨没有灵应呢! ”◎扣钟拔苦隋智兴,居大庄严寺,职掌扣钟。 大业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从驾道亡,其妻梦夫谓曰:“吾至彭城病死,堕地狱中,赖庄严寺鸣钟,响振地狱,乃得解脱;欲报其恩,可奉绢十疋。 ”妻奉绢,兴以散众。 众问扣钟何以致感? 兴曰:“吾扣钟,始祝曰:‘愿诸圣贤同入道场。 ’乃发三下;及长扣,又祝曰:‘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 ’”严冬极冻,及裂肉皴,掌内凝血,无所辞劳。 隋朝京师大庄严寺智兴法师,居住大庄严寺,掌寺内扣钟之职务。 隋炀帝大业五年,同寺住的僧人三果师,有一个哥哥,随皇帝南幸江都,半路病亡,凶讯还没传到家里,他太太就梦见丈夫对她说:“我到了彭城不幸生病死了,死后堕地狱中,备经痛苦,幸赖庄严寺鸣钟,音振地狱,方能解脱;要报答这个恩情,就送丝绢布十疋给智兴法师。 ”。 他的妻子献绢帛十疋给兴大师,兴大师自谦无德,把布分给大家。 众人问他扣钟何以能有这么大的感应? 兴大师回答说:“我扣钟时,开始祈祷:‘愿诸圣贤同入道场。 ’于是短打三下;再来长打前又祈求:‘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 ’”寒冬极冷,手握钟槌,皮都裂开了,掌内出血又凝固,仍不辞辛劳地做这件事。 ◎天神护体唐道宣律师,姓钱氏。 初从师听律一遍,即欲游方,师呵曰:“适遐自迩,修舍有时。 ”抑令听十遍。 后持律精严,世所希有。 中夜行道山上,临砌颠仆,有天神介胄掖之,因问何神? 答曰:“博叉天王之子,张琼也。 以师戒德高妙,故给卫耳。 ”宣遂广问佛世,一一条对,及授宣佛牙,宝掌以表信焉。 号南山教主,澄照律师。 赞曰:“律非玄义,宣公非钝根,何淹滞乎十听? 良繇戒为道本,欲其沦肌浃髓而坚固不易耳。 今之受戒者,一受之后,束之高阁,尚莫能粗究其义,而况师十讲,弟子十听耶? 吾故知宣公之师非常人,而大贤之出其门有自来矣! ”唐朝京兆西明寺道宣律师,姓钱氏。 起初跟师父听戒律才一遍,就想行脚参方,他师父呵斥道:“行远要自迩,自知谦逊不足,受持置舍要恰当时候,你律学的火候还不够,还不到舍律学禅的时候。 ”强制他听十遍。 后来宣大师持戒律之精深严格,世上少有。 有一天半夜走在西明寺行道,碰到石砌而跌倒,突然有穿战甲的天神扶着他。 宣大师问他是何神? 神回答说:“我是博叉天王(毗留博叉,即西方广目天王)之子张琼。 (宋高僧传作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三太子那吒。)因为大师戒律德行高超,所以一直护卫您。 ”宣大师于是请问他佛在世时一些事情,太子一一回答解说;并且给宣大师佛牙、宝掌供养,用以征信。 宣大师久居终南,宏扬戒律,故号南山律宗教主,往生后皇上追封澄照律师。 赞道:“戒律不是很玄奥的义理,宣公也不是钝根器的人,为何要停滞听十遍呢? 因为戒是修道的根本,为的是要深入肌髓,浸渍日久而坚固不忘。 现在受戒的,一受之后就搁置一边,尚且不能了解其粗略的意义,更不用说是师父讲十遍,弟子听十遍这样深入的研究了,我因此知道宣公的师父不是普通人,而其门下出大德大贤,也是其来有自啊! ”◎感示净土唐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参访知识咨禀捷径法要。 天竺学者皆赞净土。 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 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说已忽灭。 日回长安,普劝念佛。 赞曰:“健驮之感观音,与竹林之感文殊,大略相类,皆诚极而应,无可疑者。 净土感应,事非一人,详具于往生集中,兹不复赘。 ”唐朝洛阳罔极寺慧日法师,乘船渡海,西行到印度,参访善知识请教修行的捷径和要诀。 印度的学者都推崇净士法门。 到了健驮罗国(今阿富汗乾陀弥城),城东北大山有观世音菩萨像,有至诚祈请多得现身。 慧日大师虔诚叩头又绝食,打算毕命在此也要见观世音菩萨,到了第七天夜里,忽然见空中观世音菩萨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日大师顶说:“你想弘法自利利他,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应该要知道净士法门胜过其它法门。 ”说完就消失了。 日大师回到长安后,普遍劝人念佛。 赞道:“慧日大师在健驮国虔诚感应观世音菩萨现身,和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法师(莲宗四祖),勤修诚感文殊、普贤二菩萨显瑞于五台山(照大师由善财、难陀二人引入寺门,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照大师入寺至讲堂中,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余,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照师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何法门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照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的情形大略相同。 都是极虔诚而后感应,没什么好怀疑的。 净士的感应,不只一个人有,详细记在往生集中,不再赘述。 ”◎甘露灌口五代永明寿禅师,初为库吏,用官钱放生,当死,吴越王释之。 出家为僧,尝行法华忏二十一日,备极精恳,梦观音以甘露灌口,遂得无碍辩才。 五代钱塘永明寺延寿禅师,起先未出家时是当督纳军饷的官吏,用公家的钱买物放生,罪当处死刑,吴越文穆王特赦他。 出家后,曾行法华忏二十一日,极尽诚恳,一夜梦见观世音菩萨用甘露灌入他口中,于是得辩才无碍。 ◎忏感授记唐昙荣,春夏讲教,秋冬坐禅。 因刺史送舍利三粒,乃誓求总获,遂得舍利四百粒。 行方等忏法,寺僧僧定者,见光明中七佛皆现,一佛顾荣云:“我是释迦,为汝身器清净,故来授记。 后当作佛——号普宁佛。 ”是冬,荣卒,异香绕室。 唐朝潞州法住寺昙荣禅师,每年春天和夏天讲经论教,秋天和冬天静坐参禅。 曾往韩州乡县延圣寺,立忏悔法,刺史风同仁送舍利三粒,荣法师告诉众人:“舍利之德,变化莫测,若虔诚消业祈求可得总量。 ”于是人人前别置水钵,加以香炉通夜苦求,至天明总获舍利四百余粒。 贞观七年,清信士常凝保等请荣大师于法住寺行方等忏法(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所制,有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方等三昧与法华三昧皆为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 行方等三昧而忏悔六根之罪障也),法住寺有一个和尚叫僧定法师,戒行精固,在道场上见大光明,光明中七佛皆显现(七佛指过去七佛。 即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佛”,九百九十九尊“尸弃佛”,第一千尊“毗舍浮佛”,贤劫第一尊“拘留孙佛”,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叶佛”,第四尊“释迦牟尼佛”)。 有一佛对荣大师说:“我是释迦牟尼佛,因你身心戒行清净,所以来为你授记,你后来当成佛,即贤劫千佛之中的‘普宁佛’。 ”(亦为僧定法师授记,名普明佛。)那年冬天荣大师圆寂,圆寂时异香袅绕室内不散。 ◎口出青莲唐遂端,上应润寺,专精法华,十二时中恒诵不辍,老而弥笃。 威通二年,忽趺坐而化,须臾,口中出青色莲华七茎。 葬东山下二十余年,墓屡发光,开视之,形质如生,众迎还寺,漆饰之,今号真身院焉。 唐朝明州德润寺遂端法师,住在应润寺,专精研妙法莲华经,昼夜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常不停地讽诵,愈老愈勤勉,唐懿宗咸通二年忽然跏趺盘坐着圆寂了。 圆寂不久,口中长出青莲花七枝。 把他埋在东山下,二十余年间,坟墓常常放光,大家把墓打开,开龛看他的遗体容貌形态都没变,没腐烂,简直和活的人一样。 众人于是迎请遗体回到寺中,给他涂金披衣装饰,供养起来。 现在应润寺(宋高僧传作德润寺)叫真身院。 ◎施食师焰口施食,启教于阿难,盖瑜珈部摄也。 瑜珈大兴于唐之金刚智广大不空二师,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数传之后,无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 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三业相应之谓瑜珈,其事非易易也。 今印咒未必精,而况观力乎? 则不相应矣! 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而亦反至害己。 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 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 俄复来云:‘法师不诚,吾辈空返,必有以报之。 ’于是牵我臂偕行,众持挠钩套索云:‘欲拽此法师下地。 ’我大怖,失声呼救,一时散去。 ”越数日僧死。 盖未死前已与诸鬼为伍矣。 向非惊叫,台上师危乎哉! 不惟是耳;一僧不诚,被鬼舁之河中欲沉之;一僧失锁衣箧,心存匙钥,诸鬼见饭上皆铁片,遂不得食;一僧晒毡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诸鬼见饭上皆兽毛,遂不得食,各受显报。 又一人入冥,见黑房中有僧数百,肌体瘦削,颜色憔悴,似忧苦不堪状,问之,则皆施食师也。 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 瑜珈焰口施食法,是阿难受饿鬼恐吓,说他三天后要命尽堕饿鬼道,除非布施百千万亿无数饿鬼饮食,并供养三宝等方可免。 阿难问佛,如何方便施食,得免斯苦? 佛告阿难:“有陀罗尼名曰‘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若有诵此陀罗尼者,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佗百千恒河沙数饿鬼及婆罗门仙等上妙饮食,如是等众乃至一一,皆得摩伽陀国所用之斛七七斛食。 阿难我于前世作婆罗门,于观世音菩萨所,及世间自在威德如来所,受此陀罗尼故,能散施与无量饿鬼及诸仙等种种饮食,令诸饿鬼解脱苦身得生天上。 阿难汝今受持,福德寿命皆得增长。 ”(详载“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是密教部收摄的经典。 密法由于唐朝金刚智法师及大广智不空法师二人大力宏扬而大兴盛。 能使役鬼神,移山倒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 传几代后,就没人能继承了,所剩只施食一法而已。 手结手印,口诵咒语,心作观想,身口意三业相应(又叫三密相印),叫做“瑜珈”,这件事不是容易的啊! 今人手印、咒语未必精通,而况最难的观想功夫呢? 如此身口意功夫不到就不相应了,不相应则不但不能利益饿鬼群生,反而害了自己。 昨天我们云栖山,有一位外来的挂单僧,病得很重,当天晚上寺外正作焰口施食。 这位僧人对看护他的人说:“有鬼要带我一同出去吃施食,我谢绝不去,不久鬼又来说:施食的法师没诚心施食,害我们不得食,空跑一趟,一定要惩罚他一下。 于是牵着我的手臂一同走出去,众鬼拿着挠钩套绳,要把施食法师拖到地下。 我非常害怕,失声呼救。 众鬼才散去。 ”过几天这个方外僧就死了,还没死之前就和鬼一起了,是将死之兆。 那次要不是他惊叫,台上施食师就危险了。 不但是这件事,还有一位施食师父不诚心诚意施食,被鬼抬到河中要溺死他;另一位施食法师忘了锁衣箱,心中老惦记着钥匙,诸鬼但见饭上都是铁片,终于不得食。 又有一位施食僧晒毛衣还没收进屋子里,刚好下雨,心中惦念这件毛衣,诸鬼看见饭上都是兽毛,也吃不得,这两人都受到现世的果报。 此外,有一个人曾在定中,进入幽冥界,看见有一间黑暗的房子中,有数百位僧人,形体瘦削,容色憔悴,好像非常忧愁痛苦的样子,问他们是什么人,才知道都是施食师啊! 施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此更加相信了。 ◎沸汤施食有自称西域沙门,作焰口施食法师者,其洒净也不用水,燃沸汤于瓶。 以手擎而洒之。 着人面不热,人异之,请施食者络绎。 予以为此甚不足贵也。 世之号端公太保者,尚能以红铁练缠束其肢体,利锋刃刺入于咽喉,况此沸汤特其小小者耳。 夫佛制施食,本为饿鬼饮食至口即成火炭,故作甘露水真言等以灭其热恼,使得清凉。 奈何其用沸汤也! ?此何佛所说? 何经所载? 惑世诬民,莫斯为甚矣! 或谓其能化沸汤为冷泉,故不必用水,审如是,则亦能化臭腐以为沉檀,而不必用香矣;化黑暗以为光明而不用灯矣;化瓦砾以为枣栗而不必用果矣;化草芥以为牡丹芍药而不必用花矣;化泥土以为稻麦黍稷而不必用斛食矣。 今何为香花灯果斛食一一如常法具办,而独于洒净一事则用沸汤乎? 明理者辨之! 有一位自称是西域来的,专作焰口施食的法师,他在作焰口时洒净不用水,煮沸水在瓶子里,用手拿着洒出,这水沾到人的脸面不会烫人。 大家都很惊奇,因之请他去作焰口的人相继不绝。 我认为这样很不值得欣赏。 目今世上号端公太保的巫术师(蜀人谓巫曰端公),尚且能用烧红的铁链卷捆自己的肢体,用锋利的刀剑刺吞入咽喉,何况这沸腾的开水,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佛设立焰口施食法,本来是因为饿鬼业力使然,东西到口就化成火炭,所以作甘露水真言等咒语仪轨,来消灭他们的烦热困恼,使得清凉。 怎么反用沸腾的热水呢? 这是哪尊佛所说的,哪本经典所记载的呢? 这些人用之来迷惑社会,欺骗百姓,实在罪大恶极,再没有比这个更坏的了。 或者有人说:他能把沸腾的开水化为冷水,所以不必用水啊! 仔细想来,如果这样,那么他应该也能把腐臭的东西变作沉香、檀香,而不必用香了;把黑暗变成光明,而不必用灯了;把瓦片石砾变作枣子、栗子,而不必用水果了;把小草变成牡丹、芍药,而不必用花了;把泥土变成稻、麦、黍、稷,而不必用斛食了(斛者古时装谷或盛饭器具)。 如今为何香、花、灯、果、斛食等一一照常办全,而单洒净这一项用热沸的开水呢? 明理的人要仔细分辨啊! ◎总论予录古行,以感应终篇,有笑于旁者曰:“道无修,无证;无修则感者空,无证则应者寂。 憧憧于感应,无亦计功谋利之心欤? ”予曰:“桴感鼓则应以声,水感月则应以影,谋与计安在? 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坚冰解,理也,奚足异乎? 使感应无繇,则因果荡然矣! 豁达空招殃祸,可勿戒诸? ”我纪录古德崇行,以感应篇作结束,有人在旁边笑道:“所谓道是不假修持,不假印证的,真如自性本自具足,无修则本无所感,无证则本无所应,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不定下,老惦记着感应与否,不是变成计较追求功利了吗? ”我说:“鼓槌对鼓的感应就发出了鼓声,水对月的感应就映出了月影,很自然的,哪有什么计较和追求呢? 所以后汉朝忠臣谅辅,在国家旱灾时,祷告山川上天,自曝中庭,为民祈福,发誓到日中无雨,要用他身体来谢罪,堆好薪柴,要自焚身,到了日中,天气转黑,雷雨大作,一郡沾润,世称至诚(后汉书,独行列传谅辅传)。 又晋朝孝子王祥,早丧亲,对继母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亲爱吃生鱼,一时天寒地冻,王祥脱衣卧冰上,冰忽然自解,跳出双鲤鱼,持之而归。 (卧冰出鲤孝子有三:一为王祥,一为王延,一为楚僚,均载于‘搜神记’中。)至忠至孝而感应,是很平常的道理啊! 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假如没有感应,就毫无因果报应可言了,永嘉大师证道歌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就是怕人偏于顽空,容易否定因果的存在,鲁鲁莽莽,悠悠荡荡,不知不觉招万劫灾苦、飞殃横祸。 修行的人,能不深加警惕吗? ”缁门崇行录跋崇行录者,履其尚朴,穷源达本之谈也。 矧末法群机,皆成孟浪,端心契理,无越于兹。 故我大师三藏总持,一心普运,大悲之极,爰启斯文,诚为济苦海之慈航,烛幽途之宝炬。 条分缕析,树义森严,恍若奏八音于清庙,而冲然逸响,悦可众心。 俾披览者,随分各足,而揭之曰某也忠,某也孝,某也繇清净而入道,某也以端谨而率众,某也行所难行,某也忍所难忍,而末彰以感应。 譬夫磁石引针,澄潭映月,必然之理,亦复无疑。 所谓激顽起懦,其为福利非小补矣! 后之学者,苟或乘之以慢,稍勉之,则曰:“彼圣也,我凡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 噫! 吾知其自安卑近,而欲冀无上佛乘,犹梦未着在。 弟子蠢然之余恭逢至教,阅未终卷,悲泪嗟叹。 惴惴焉罔知所自,心死神丧,顿失故步,徒有以挹清氛于下尘耳! 嘱笔受其录,悚仄谨书。 时万历十三年,岁在乙酉,仲冬日,弟子广和南跋。 发布时间:2021-03-28 12:50:47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5:07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1690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