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阳明的五大处世之道 内容: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纷扰,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欲修身,先养心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说出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深刻道理,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欲静心,先戒躁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 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的: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欲去焦,先宽心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这句的意思是: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欲心旷,先求简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相仿,但相对于老庄的无为之态,王阳明推崇的是无为之下的有为,即以退为进大道至简的本真心态。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 皆因内心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欲简泊,先意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取自《传习录》 王阳明)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这是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社会,当我们想尽一切方法武装外在的自己时,却往往忽略了御敌最强大的武器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胸膛里。 心越简单,世界越简单。 发布时间:2021-08-04 17:41:27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58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2807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