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五蕴皆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内容: 照见五蕴皆空  本文要点笔记体会梦幻色法如梦,色蕴如梦。 只有用慧去观照,你才知道说:哦,这是外在的东西。 受蕴如幻。 受蕴是人的一种感受。 所谓如幻,就是不真实的。 想蕴如泡。 它是取相,然后给它安立种种的名言,这些和诸法的真实相是不能划等号的。 行蕴如影。 我们造的业如影随形,业就是我们的影。 识蕴,如露亦如电。 露水,它是事物的空间的表相;电呢,是时间上面的表相,所以就非常快速。 作如是观我们就要去思惟五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要“应作如是观”,一切的有为法都应作如是观。 所谓应作如是观,就是你是不是跟这种观相应。 你如果跟这种观相应,那么你才是佛法。 你如果如是观,才有办法解脱。 五蕴本空,谁肯一照《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什么叫做如梦,怎么叫如幻,怎什么叫如泡,怎么叫如影? 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 如梦,就犹如我们做梦一样。 所有佛菩萨、圣者看我们,我们都在做梦。 我们做梦的时候,自己不知道是做梦;我们醒过来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在做梦。 这个就说明“色蕴如梦”,就是我们看到色蕴本身,看到这个色法,我们会认为它是真实的;只有在第二个念头去作意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说:哦,它是物质。 你真正去缘它的时候,这个色法会变成我们内心上的一个形相,你会把它当成是我们心里的一部分。 你只有去作意,只有去胜解,只有用慧去观照,你才知道说:哦,这是外在的东西。 这就是如梦,色法如梦,色蕴如梦。 受蕴如幻。 幻就是有如变魔术一样。 变魔术就是无中生有,没有东西他能够变出一个东西——如幻。 受蕴,是人的一种感受。 人的一种感受,它是如幻的,所谓如幻,就是不真实的。 它这种感受是千差万别、千奇百怪的一些感受。 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吃什么昆虫、吃什么蚯蚓,等等,很多我们很难想象的事情。 世间上面人种种的生活的习惯、种种的追求,那么它都是一种感受。 有些人认为说这样子很快乐,有些人认为说这子很苦。 没有事的人天天打牌、搓麻将、打游戏机,他认为这个很快乐,而有些人觉得这个是玩物丧志,在浪费时间,这是一个很苦的事。 也就是,大部分人在从事这个事本身的时候,他不知道这个事情究竟是对还是错,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只有用我们的智慧去观照的时候,他才知道说:啊,这种苦也好,这种快乐也好,它都是如幻的;就是你快乐的感受是不实在的,你痛苦的感受也是不实在的,都是不实在的。 这样的话就是我们就可以解脱了受蕴。 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前生到今生,会随着我们自己的习性、我们的一种习惯,然后去缘那些我们感受比较好的,也就是比较快乐的感受,去远离那些我们觉得不快乐、痛苦的这些感受。 就比如说不愿意接触的人,我们不愿意同他接触;不会的东西我们不愿意去学;麻烦的事情我们不愿意去碰,就觉得这样很麻烦,心里面不好受,所以就不愿意去碰。 这样我们就不容易进步了,不容易会转变。 这是讲受蕴如幻。 那么想蕴如泡——泡沫。 泡,水上面起了一个泡、浪花,我们看起来这个水泡一个一个也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它很快会过去。 实际上面这个想蕴,它是取相,然后给它安立种种的名言。 那这些取相、安立的种种名言和事物的本体和它诸法的真实相是不能划等号的。 我们在想蕴上面无法做到这一步,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所认识到的、脑筋上的这些影像和我用语言来叙述和表达的是完全正确的,这样的话我们在想蕴上只有不断来坚固,怎么能够超越说这个想蕴是如泡的? 行蕴就如影——犹如我们的影子一样。 就是说我们造的业都有影子,犹如我们走路,在太阳光下面都有影子,如影随形。 业就是我们的影,我们造的业就是我们的影子,影子跟着我们。 这个业因为它如影,所以它可以忏悔;如果不是如影的话,无始以来我们造的业不知其数,多如恒河沙,尽虚空遍法界都容纳不下。 所以色、受、想、行它是如梦幻泡影。 识蕴,如露亦如电。 如露亦如电,什么意思呢? 如露——朝露;如电——犹如我们要下雨打的这种闪电一样。 露它是从空间上面来讲,那它我们都看得到,很快。 露水,它是事物空间上的表相;电呢,是时间上面的表相,非常快速。 透过时间和空间的表相,才能够使我们的心来认知万物,才有办法来认识。 但是自己的心本身都是如露如电的,也就是我们心念的生灭是非常迅速的、非常的无常的,我们一下这么想,一下那么想。 整个宇宙也是时间、空间,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我们自己心念也是宇宙,也是有时间,也是有空间的,并且这个变化是非常快的,宇宙的运行变化也是非常快的。 所以我们就要去思惟五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它要“应作如是观”嘛,一切的有为法都应作如是观。 所谓应作如是观,这“应”字不是说应该不应该,而是是不是跟这种观相应。 你如果跟这种观相应,那么你才是佛法。 不是说你要不要、你有没有,你有没有如是观。 你如果如是观,我们才有办法解脱;你如果不是如是观,那你只有积累负面的东西、世间法的东西、有为法的东西,只有越来越沉重,就不是我们这个佛法的用心的方法。 所以说“应作如是观”就是我们有没有相应,跟这种观法有没有相应,就是观五蕴皆空。 发布时间:2021-11-23 14:14:33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51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37648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