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唯识论》卷七(校订版) 内容: 《成唯识论》卷七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 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 悔先不作,亦恶所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 是我恶作。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暗劣,一门转故。 昧简在定,略别寤时,令显睡眠非无体用。 有无心位假立此名,如余盖缠,心相应故。 有义:此二,唯痴为体,说随烦恼及痴分故。 有义:不然! 亦通善故。 应说此二,染痴为体,净即无痴,论依染分说随烦恼及痴分摄。 有义:此说亦不应理,无记非痴,无痴性故;应说恶作,思慧为体,明了思择所作业故;睡眠合用思想为体,思想种种梦境相故,论俱说为世俗有故。 彼染污者是痴等流,如不信等说为痴分。 有义:彼说理亦不然! 非思慧想缠彼性故,应说此二各别有体,与余心所行相别故,随痴相说,名世俗有。 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义类别故。 若离思慧,寻伺二种体类差别不可得故。 二各二者,有义:寻伺各有染净二类差别。 有义:此释不应正理,悔眠亦有染净二故。 应说如前诸染心所,有是烦恼、随烦恼性,此二各有不善无记。 或复各有缠及随眠。 有义:彼释亦不应理,不定四后有此言故。 应言二者,显二种二:一谓悔眠,二谓寻伺。 此二二种,种类各别;故一二言,显二二种。 此各有二,谓染不染,非如善染各唯一故;或唯简染,故说此言,有亦说为随烦恼故。 为显不定义,说二各二言;故置此言,深为有用。 〔诸门分别:〕四中寻伺,定是假有;思慧合成,圣所说故。 悔眠,有义:亦是假有,《瑜伽》说为世俗有故。 有义:此二是实物有,唯后二种说假有故。 世俗有言,随他相说,非显前二定是假有。 又如内种,体虽是实,而论亦说世俗有故。 四中寻伺,定不相应;体类是同,粗细异故。 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立三地别,不依彼种现起有无,故无杂乱。 俱与前二容互相应,前二亦有互相应义。 四皆不与第七八俱,义如前说。 悔眠唯与第六识俱,非五法故。 有义:寻伺亦五识俱,论说五识有寻伺故;又说寻伺即七分别,谓有相等;《杂集》复言任运分别谓五识故。 有义:寻伺唯意识俱,论说寻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识不共法故;又说寻伺忧喜相应,曾不说与苦乐俱故。 舍受遍故,可不待说,何缘不说与苦乐俱? 虽初静虑有意地乐,而不离喜,总说喜名;虽纯苦处有意地苦,而似忧故,总说为忧。 又说寻伺,以名身等义为所缘,非五识身以名身等义为境故。 然说五识有寻伺者,显多由彼起,非说彼相应。 《杂集》所言任运分别谓五识者,彼与《瑜伽》所说分别,义各有异;彼说任运即是五识,瑜伽说此,是五识俱分别意识,相应寻伺;故彼所引,为证不成,由此五识定无寻伺。 有义:恶作,忧舍相应,唯慼行转,通无记故。 睡眠,喜忧舍受俱起,行通欢慼,中庸转故。 寻伺,忧喜舍乐相应,初静虑中意乐俱故。 有义:此四,亦苦受俱,纯苦趣中,意苦俱故。 四皆容与五别境俱,行相所缘,不相违故。 悔、眠但与十善容俱,此唯在欲,无轻安故。 寻伺容与十一善俱,初静虑中轻安俱故。 悔但容与无明相应,此行相粗,贪等细故。 睡眠寻伺,十烦恼俱;此彼展转,不相违故。 悔与中大,随惑容俱,非忿等十,各为主故。 睡眠寻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故。 此四皆通善等三性,于无记业亦追悔故。 有义:初二唯生得善,行相粗鄙及昧略故;后二亦通加行善摄,闻所成等,有寻伺故。 有义:初二亦加行善,闻思位中有悔眠故;后三皆通染净无记,恶作非染,解粗猛故。 四无记中悔唯中二,行相粗猛,非定果故。 眠除第四,非定引生,异熟生心亦得眠故。 寻伺除初,彼解微劣,不能寻察名等义故。 恶作睡眠,唯欲界有,寻伺在欲及初静虑,余界地法皆妙静故。 悔眠生上,必不现起;寻伺上下,亦起下上;下上寻伺,能缘上下。 有义:悔眠不能缘上,行相粗近,极昧略故。 有义:此二亦缘上境,有邪见者悔修定故,梦能普缘所更事故。 悔非无学,离欲舍故。 睡眠寻伺皆通三种,求解脱者有为善法皆名学故,学究竟者有为善法皆无学故。 悔眠,唯通见修所断,亦邪见等势力起故,非无漏道亲所引生故。 亦非如忧,深求解脱故。 若已断故,名非所断,则无学眠,非所断摄。 寻伺虽非真无漏道,而能引彼,从彼引生,故通见、修、非所断摄。 有义:寻伺非所断者,于五法中唯分别摄,《瑜伽》说彼是分别故。 有义:此二亦正智摄,说正思惟是无漏故,彼能令心寻求等故,又说彼是言说因故。 未究竟位,于药病等未能遍知,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非如佛地无功用说,故此二种亦通无漏。 虽说寻伺必是分别,而不定说唯属第三,后得正智中亦有分别故。 余门准上,如理应思。 〔综合判摄:〕如是六位诸心所法,为离心体有别自性? 为即是心分位差别? 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 若离心体有别自性,如何圣教说唯有识? 又如何说心远独行、染净由心、士夫六界? 《庄严论》说,复云何通? 如彼颂言: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若即是心分位差别,如何圣教说心相应? 他性相应,非自性故。 又如何说心与心所俱时而起,如日与光? 《瑜伽论》说,复云何通? 彼说心所非即心故,如彼颂言:五种性不成,分位差过失;因缘无别故,与圣教相违。 应说离心有别自性,以心胜故说唯识等。 心所依心势力生故,说似彼现,非彼即心。 又识心言,亦摄心所,恒相应故。 唯识等言,及现似彼,皆无有失。 此依世俗,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诸识相望应知亦然,是谓大乘真俗妙理。 〔三门分别:〕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颂曰: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 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 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 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多少。 此等法喻,广说如经。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 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藉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 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不藉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少,现起时多,由斯不说此随缘现。 五位者何? 生无想等。 无想天者,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故六转识,于彼皆断。 有义:彼天常无六识,圣教说彼无转识故,说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说彼为无心地故。 有义: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然后命终,彼必起下润生爱故;《瑜伽论》说,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从彼没故。 然说彼无转识等者,依长时说,非谓全无。 有义:生时亦有转识,彼中有,必起润生烦恼故;如余本有初,必有转识故。 《瑜伽论》说,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从彼没故。 彼本有初,若无转识,如何名入? 先有后无,乃名入故。 决择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灭,名无想故。 此言意显彼本有初,有异熟生转识暂起;宿因缘力,后不复生。 由斯引起异熟无记分位差别,说名无想。 如善引生二定名善,不尔转识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灭? 故彼初位转识暂起。 彼天唯在第四静虑,下想粗动,难可断故,上无无想异熟处故;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 及无心二定者,谓无想灭尽定。 俱无六识,故名无心。 无想定者,谓有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不甚光净,形色广大,定当中夭。 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虽甚光净,形色广大而不最极,虽有中夭而不决定。 上品修者,现必不退;后生彼天,最极光净,形色广大,必无中夭;穷满寿量,后方殒没。 此定唯属第四静虑,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无,由前说故。 四业通三,除顺现受。 有义:此定唯欲界起,由诸外道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有义:欲界先修习已,后生色界能引现前,除无想天,至究竟故。 此由厌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圣所起。 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 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 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 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速疾还引现前。 上品修者,毕竟不退。 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而无漏摄。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 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故。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后上二界,亦得现前;《邬陀夷经》是此诚证,无色亦名意成天故。 于藏识教未信受者,若生无色,不起此定,恐无色心、成断灭故。 已信生彼,亦得现前,知有藏识不断灭故。 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 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 有义:下八地修所断惑中,要全断欲,余伏惑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唯说不还、三乘无学及诸菩萨得此定故。 彼随所应,生上八地皆得后起。 有义: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余伏惑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 彼随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 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后不断退、生上地者,岂生上已,却断下惑? 断亦无失,如生上者断下末那俱生惑故;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 虽所伏惑有退不退,而无伏下生上地义,故无生上却断下失。 若诸菩萨,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 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能起此定;论说已入远地菩萨,方能现起灭尽定故。 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 无心睡眠与闷绝者,谓有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疲极等缘所引身位,违前六识故,名极重睡眠。 此睡眠时虽无彼体,而由彼似彼,故假说彼名。 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违六识,故名极重闷绝;或此俱是触处少分,除斯五位,意识恒起。 正死生时,亦无意识,何故但说五位不行? 有义:死生及与言显。 彼说非理! 所以者何? 但说六时名无心故,谓前五位及无余依;应说死生即闷绝摄,彼是最极闷绝位故。 说及与言,显五无杂。 此显六识断已,后时依本识中自种还起,由此不说入无余依。 此五位中,异生有四,除在灭定。 圣唯后三,于中如来、自在菩萨,唯得有一,无睡闷故。 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俱转;若起第六,则三俱转。 余随缘合,起一至五,则四俱转,乃至八俱。 是谓略说识俱转义。 若一有情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 若立有情依识多少,汝无心位应非有情。 又他分心现在前位,如何可说自分有情? 然立有情,依命根数或异熟识,俱不违理。 彼俱恒时唯有一故。 一身唯一等无间缘,如何俱时有多识转? 既许此一引多心所,宁不许此能引多心? 又谁定言此缘唯一? 说多识俱者,许此缘多故。 又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 诸根境等和合力齐,识前后生,不应理故。 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许多俱生,宁不许心异类俱起? 又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 又若不许意与五俱,取彼所缘应不明了,如散意识,缘久灭故。 如何五俱唯一意识,于色等境取一或多? 如眼等识,各于自境取一或多,此亦何失? 相见俱有种种相故。 何故诸识同类不俱? 于自所缘若可了者,一已能了,余无用故。 若尔,五识已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识了为? 五俱意识助五令起,非专为了五识所缘;又于彼所缘,能明了取,异于眼等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有分别,五识不尔。 多识俱转,何不相应? 非同境故。 设同境者,彼此所依,体数异故;如五根识,互不相应。 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余不灭故。 能所熏等,相各异故。 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异应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无定性故。 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他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广解所变相等:〕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 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 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 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 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不离识心所法等。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 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 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前引教理已广破故。 是故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 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由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 由何教理,唯识义成? 岂不已说? 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已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教理。 如契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一、相违识相智。 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 二、无所缘识智。 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 三、自应无倒智。 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 四、随三智转智。 一、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 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真,宁随心转?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 菩萨成就此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 又伽他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 此等圣教,诚证非一。 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 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 此亲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 此等正理,诚证非一;故于唯识,应深信受。 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慈尊依此说二颂言: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此颂且依染依他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 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 定不定转,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何缘世尊说十二处依识所变,非别实有? 为入我空,说六二法。 如遮断见,说续有情;为入法空,复说唯识,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此唯识性,岂不亦空? 不尔如何? 非所执故,谓依识变,妄执实法,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无离言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说为法空。 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 应知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说前二颂。 若诸色处亦识为体,何缘不似色相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名言熏习势力起故,与染净法为依处故,谓此若无,应无颠倒,便无杂染亦无净法,是故诸识亦似色见。 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 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 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有故,说彼为无。 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梦所缘,不可执为是实外色。 若觉时色,皆如梦境不离识者,如从梦觉知彼唯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 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觉。 觉时境色应知亦尔,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至真觉时亦能追觉。 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 谁说他心非自识境? 但不说彼是亲所缘。 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 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 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 如缘他心,色等亦尔。 〔异境非唯难:〕既有异境,何名唯识? 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 不尔如何? 汝应谛听:若唯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 谁为谁说? 何法何求? 故唯识言,有深意趣。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 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结劝:〕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 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 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释诸妨难:〕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颂曰: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论曰:一切种识,谓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此生等流、异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种。 除离系者,非种生故,彼虽可证。 而非种果;要现起道,断结得故;有展转义,非此所说;此说能生、分别种故。 此识为体,故立识名;种离本识,无别性故。 种识二言,简非种识,有识非种、种非识故。 又种识言,显识中种,非持种识,后当说故。 此识中种,余缘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转变。 谓从生位转至熟时,显变种多,重言如是。 谓一切种摄三熏习,共不共等,识种尽故。 展转力者,谓八现识,及彼相应相见分等,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 分别类多,故言彼彼。 此颂意说,虽无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及以现行八种识等展转力故,彼彼分别而亦得生,何假外缘方起分别? 诸净法起,应知亦然,净种现行为缘生故。 所说种现缘生分别,云何应知此缘生相? 缘且有四: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熏故;极微圆故,不熏成种;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 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 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 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多同类种俱时转故;如不相应,非此缘摄,由斯八识非互为缘。 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 入无余心最极微劣,无开导用;又无当起等无间法,故非此缘。 云何知然? 论有诚说:若此识等无间,彼识等决定生。 即说此是彼等无间缘故,即依此义,应作是说:阿陀那识,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无间缘。 下上死生,相开导故;有漏无间有无漏生,无漏定无生有漏者,镜智起已必无断故。 善与无记,相望亦然。 此何界后引生无漏? 或从色界或欲界后,谓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后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 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后引生无漏,回趣留身,唯欲界故。 彼虽必往大自在宫方得成佛,而本愿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 有义:色界亦有声闻回趣大乘愿留身者,既与教理俱不相违,是故声闻第八无漏,色界心后亦得现前。 然五净居无回趣者,经不说彼发大心故。 第七转识,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随第八识生处系故;有漏无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 善与无记,相望亦然;于无记中,染与不染亦相开导;生空智果,前后位中得相引故。 此欲色界,有漏得与无漏相生,非无色界,地上菩萨不生彼故。 第六转识,三界九地有漏无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无间缘;润生位等,更相引故;初起无漏,唯色界后,决择分善唯色界故。 眼耳身识,二界二地;鼻舌两识,一界一地;自类互作等无间缘,善等相望应知亦尔。 有义:五识有漏无漏,自类互作等无间缘,未成佛时容互起故。 有义:无漏有漏后起,非无漏后容起有漏,无漏五识,非佛无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异熟识相分摄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 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第八心品,有义:唯有亲所缘缘,随业因力任运变故。 有义:亦定有疏所缘缘,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 有义:二说俱不应理,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变者为自质故,自种于他无受用理,他变为此,不应理故;非诸有情,种皆等故。 应说:此品疏所缘缘,一切位中有无不定。 第七心品,未转依位是俱生故,必仗外质,故亦定有疏所缘缘;已转依位,此非定有,缘真如等无外质故。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于一切位能自在转;所仗外质或有或无,疏所缘缘有无不定。 前五心品,未转依位粗钝劣故,必仗外质,故亦定有疏所缘缘;已转依位,此非定有,缘过未等无外质故。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 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然增上用,随事虽多,而胜显者唯二十二,应知即是二十二根。 前五色根,以本识等所变眼等净色为性;男女二根,身根所摄,故即以彼少分为性;命根但依本识亲种分位假立,非别有性;意根总以八识为性;五受根如应,各自受为性;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为自性。 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除后刹那,无所未知可当知故。 二、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 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 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乐、舍为此根性;加行等位,于后胜法求证愁慼,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 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回趣大者,为证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空无漏;彼皆菩萨,此根摄故。 菩萨见道亦有此根,但说地前,以时促故。 始从见道最后刹那,乃至金刚喻定,所有信等无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 未离欲者,于上解脱求证愁慼,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 诸无学位无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 有顶虽有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诸余门义,如论应知。 《大正藏》:余伏或断,宋元明宫:余伏惑断。 《大正藏》:断下末那得生惑故,宫圣:断下末那俱生惑故。 《大正藏》:唯得存一,宋宫圣:唯得有一。 《大正藏》改为境若是实,宋元明宫圣原文为境若是真。 《大正藏》改为乃,宋原文为不。 《大正藏》改为现,宋元明原文为见。 古时见通现。 《大正藏》改为等,宫圣原文为导。 《大正藏》改为彼,宋元明宫原文为后。 发布时间:2022-05-17 13:22:18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4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5276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