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增壹阿含经 第七卷 内容: 增壹阿含经 第七卷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五戒品第十四(一)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是众中。 我不见一法修已。 多修已。 成地狱行。 成畜生行。 成饿鬼行。 若生人中。 受命极短。 所谓杀生者也。 诸比丘。 若有人意好杀生。 便堕地狱.饿鬼.畜生。 若生人中。 受命极短。 所以然者。 以断他命故。 是故。 当学莫杀生。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 我不见一法修行已。 多修行已。 受人中福。 受天上福。 得泥洹证。 所谓不杀生也佛告诸比丘。 若有人不行杀生。 亦不念杀。 受命极长。 所以然者。 以彼不娆乱故。 是故。 诸比丘。 当学不杀生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 我不见一法修行已。 多修行已。 成地狱行。 饿鬼.畜生行。 若生人中。 极为贫匮。 衣不盖形。 食不充口。 所谓劫盗也。 诸比丘。 若有人意好劫盗。 取他财物。 便堕饿鬼.畜生中。 若生人中。 极为贫匮。 所以然者。 以断他生业故。 是故。 诸比丘。 当学远离不与取。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 我不见一法修行已。 多修行已。 受人中福。 受天上福。 得泥洹证。 所谓广施也佛告诸比丘。 若有人广行布施。 于现世中得色.得力。 众得具足。 天上.人中食福无量。 是故。 诸比丘。 当行布施。 勿有悭心。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五)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 不见一法修行已。 多修行已。 成地狱.饿鬼.畜生行。 若生人中。 居家奸淫。 无有净行。 为人所讥。 常被诽谤。 云何一法。 所谓邪淫也佛告诸比丘。 若有人淫泆无度。 好犯他妻。 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 若生人中。 闺门淫乱。 是故。 诸比丘。 常当正意。 莫兴淫想。 慎莫他淫。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佛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 我不见一法修行已。 多修行已。 受人中福。 受天上福。 得泥洹证。 所谓不他淫。 身体香洁。 亦无邪想佛告诸比丘。 若有人贞洁不淫。 便受天上.人中之福。 是故。 诸比丘。 莫行邪淫以兴淫意。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七)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 我不见一法修行已。 多修行已。 成地狱行。 饿鬼.畜生行。 若生人中。 口气臭恶。 为人所憎。 所谓妄语。 诸比丘。 若有人妄言.绮语.斗乱是非。 便堕畜生.饿鬼中。 所以者何。 以其妄语故也。 是故。 当至诚。 莫得妄语。 是故。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 我不见一法修行已。 多修行已。 受人中福。 受天上福。 得泥洹证。 云何为一法。 所谓不妄语也。 诸比丘。 其不妄语者。 口气香芬。 名德远闻。 是故。 诸比丘。 当行莫妄语。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 我不见一法修行已。 多修行已。 受畜生.饿鬼.地狱罪。 若生人中。 狂愚痴惑。 不识真伪。 所谓饮酒也。 诸比丘。 若有人心好饮酒。 所生之处。 无有智慧。 常怀愚痴。 如是诸比丘。 慎莫饮酒。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 无有一法胜此法者。 若修行已。 多修行已。 受人中福。 受天上福。 得泥洹证。 云何为一法。 所谓不饮酒也。 诸比丘。 若有人不饮酒。 生便聪明。 无有愚惑。 博知经籍。 意不错乱。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第五地狱经  此名不善行五者天及人  令知次第数增壹阿含经有无品第十五(一)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知有此二见。 云何为二。 所谓有见.无见。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此二见习已.诵已。 终不从其法。 如实而不知。 此则非沙门.婆罗门。 于沙门。 则犯沙门法。 于婆罗门。 则犯婆罗门法。 此沙门.终不以身作证而自游戏。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此二见诵读.讽念。 知舍。 如实而知。 此则沙门持沙门行。 婆罗门知婆罗门行。 自身取证而自游戏。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更不复受有。 如真知之。 是故。 诸比丘。 于此二见不应习行。 不应讽诵。 尽当舍离。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有此二见。 云何为二见。 所谓有见.无见。 彼云何为有见。 所谓欲有见.色有见.无色有见。 彼云何为欲有见。 所谓五欲是也。 云何为五欲。 所谓眼见色。 甚爱敬念。 未曾舍离。 世人宗奉。 若耳闻声。 鼻嗅香。 口知味。 身知细滑。 意了诸法。 是谓有见。 彼云何名为无见。 所谓有常见.无常见.有断灭见.无断灭见.有边见.无边见.有身见.无身见.有命见.无命见.异身见.异命见。 此六十二见。 名曰无见。 亦非真见。 是谓名为无见。 是故。 诸比丘。 当舍此二见。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有此二施。 云何为二。 所谓法施.财施。 诸比丘。 施中之上者不过法施。 是故。 诸比丘。 常当学法施。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有此二业。 云何为二业。 有法业.有财业。 业中之上者。 不过法业。 是故。 诸比丘。 当学法业。 不学财业。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对曰。 如是。 世尊。 尔时。 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世尊告曰。 于是。 罗云。 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 便正身正意。 结跏趺坐。 无他异念。 系意鼻头。 出息长知息长。 入息长亦知息长。 出息短亦知息短。 入息短亦知息短。 出息冷亦知息冷。 入息冷亦知息冷。 出息暖亦知息暖。 入息暖亦知息暖。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 皆悉知之。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 又时无息亦复知无。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如是。 罗云。 能修行安般者。 则无愁忧恼乱之想。 获大果报。 得甘露味尔时。 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 罗云即从坐起。 礼佛足。 绕三匝而去。 往诣安陀园。 在一树下。 正身正意。 结跏趺坐。 无他余念。 系心鼻头。 出息长亦知息长。 入息长亦知息长。 出息短亦知息短。 入息短亦知息短。 出息冷亦知息冷。 入息冷亦知息冷。 出息暖亦知息暖。 入息暖亦知息暖。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 皆悉知之。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 有时无息亦复知无。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尔时。 罗云作如是思惟。 欲心便得解脱。 无复众恶。 有觉.有观。 念持喜安。 游于初禅。 有觉.有观息。 内自欢喜。 专其一心。 无觉.无观。 三昧念喜。 游于二禅。 无复喜念。 自守觉知身乐。 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 游于三禅。 彼苦乐已灭。 无复愁忧。 无苦无乐。 护念清净。 游于四禅彼以此三昧。 心清净无尘秽。 身体柔软。 知所从来。 忆本所作。 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 成劫.败劫。 无数成劫.无数败劫。 亿载不可计。 我曾生彼。 名某姓某。 食如此食。 受如此苦乐。 寿命长短。 彼终生此。 此终生彼。 彼以此三昧。 心清净无瑕秽。 亦无诸结。 亦知众生所起之心。 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 观众生类。 生者.逝者。 善色.恶色。 善趣.恶趣。 若好.若丑。 所行.所造。 如实知之或有众生。 身行恶。 口行恶。 意行恶。 诽谤贤圣。 行邪见。 造邪见行。 身坏命终。 入地狱中。 或复众生。 身行善。 口行善。 意行善。 不诽谤贤圣。 恒行正见.造正见行。 身坏命终。 生善处天上。 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 观众生类。 生者.逝者。 善色.恶色。 善趣.恶趣。 若好.若丑。 所行.所造。 如实知之。 复更施意。 成尽漏心。 彼观此苦。 如实知之。 复观苦习。 亦知苦尽。 亦知苦出要。 如实知之。 彼以作是观。 欲漏心得解脱。 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 已得解脱。 便得解脱智。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更不复受有。 如实知之。 是时。 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是时。 尊者罗云已成罗汉。 便从坐起。 更整衣服。 往至世尊所。 头面礼足。 在一面住。 白世尊曰。 所求已得。 诸漏除尽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诸得阿罗汉者。 无有与罗云等也。 论有漏尽。 亦是罗云比丘。 论持禁戒者。 亦是罗云比丘。 所以然者。 诸过去如来.等正觉。 亦有此罗云比丘。 欲言佛子。 亦是罗云比丘。 亲从佛生。 法之上者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 所谓罗云比丘是尔时。 世尊便说此偈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  一切结使尽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发布时间:2022-08-24 07:06:33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39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1295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