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别译杂阿含经 第五卷 内容: 别译杂阿含经 第五卷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初诵第五(八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婆罗门。 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 在于佛前。 而说偈言云何戒具足威仪不阙减修习何等业成就何等法而能得名为三明婆罗门尔时世尊说偈答曰能知于宿命见天及恶趣尽于生死有三通并三明心得好解脱断欲及一切成就上三明我名为三明时婆罗门闻佛所说。 踊跃欢喜。 退坐而去(八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 阿难从佛向舍卫城。 时于粪聚窟中。 见夫妻二人。 年几老大。 柱杖战栗。 如老鹳雀。 佛遥见已。 告阿难言。 汝见夫妻二人极为老朽在粪窟中不。 阿难白佛言。 唯然已见。 佛告阿难。 如斯老人。 若年少时。 在舍卫城中。 应为第一长者。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应得罗汉。 若少年时。 聚积财钱。 应为第二长者。 若出家者。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应得阿那含。 若第三时。 聚集钱财。 应为第三长者。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应得须陀洹。 如今老熟。 亦不能聚财。 不能精勤。 亦不得上人法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少不修梵行亦不聚财宝犹如老鹳雀拪止守空池不修于梵行壮不聚财宝念壮所好乐住立如曲弓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老婆罗门。 年耆根熟。 先于往日。 多造众恶。 极为粗弊。 毁犯所禁。 不信福善。 不先作福。 临终之时。 无所依止。 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 世尊。 我于往日。 多造众恶。 极为粗弊。 毁犯所禁。 不能修福。 又不修善。 亦复不能先作福德。 临终之时。 无所依止。 佛言。 实如汝语。 老婆罗门言。 善哉瞿昙。 当为我说。 使我长夜获于安乐。 得义得利。 佛言。 实如汝说。 汝于往日。 身口意业。 不作善行。 毁犯禁戒。 不修福德。 不能先造。 临命终时。 作所怙恃。 汝于今者。 实为衰老。 先造众罪。 所作粗恶。 不造福业。 不修善行。 不能先造。 可畏之时。 所归依处。 譬如有人。 将欲死时。 思愿逃避。 入善舍宅。 以自救护。 如是之事。 都不可得。 是故今当身修善行。 意口亦然。 若三业善。 临命之时。 即是舍宅。 可逃避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人生寿命促必将付于死衰老之所侵无有能救者是以应畏死唯有入佛法若修善法者是则归依处佛说是已。 第二经无差别。 应求归依处。 大人宜修善。 第三长行别。 偈则不同。 偈言壮盛及衰老三时皆过去余命既无几常为老所患近到阎王际婆罗门欲生二间无住处汝都无资粮应作小明灯依凭于精勤前除于诸使不复生老死(八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老婆罗门。 往至佛所。 问讯佛已。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吾今朽迈。 往昔已来。 造作众恶。 未曾作福。 未更修善。 又所不行离于怖畏救护之法。 善哉瞿昙。 为我说法。 使我命终有所救护。 屋宅归依逃避之处。 佛告婆罗门。 世间炽然。 何谓炽然。 谓老病死。 以是之故。 应身修善。 口意亦然。 汝都不修身口意善。 汝今若能于身口意修于善者。 即是汝之船济。 乃至死时能为汝救护。 为汝屋宅。 为汝归依逃避之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譬如失火家焚烧于屋宅宜急出财宝以置无火处生老病死火焚烧于众生宜应修惠施赈众于贫穷世间金宝等王贼水火侵死时悉舍离无有随人者施逐人不舍犹如坚牢藏王贼及水火无能侵夺者悭贪不布施是名常睡眠修施济匮乏是名为觉悟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乌答摩纳往至佛所。 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 瞿昙。 我如法乞财。 供养父母。 又以正理。 使得乐处。 正理供给。 得大福不。 佛言。 如是供养实得大福。 佛言。 摩纳。 不限汝也。 一切如法乞财。 又以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使乐。 正理供给。 获无量福。 何以故。 当知是人梵天即在其家。 若正理供养父母。 是阿阇梨即在其家。 若能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得乐。 一切皆遥敬其家。 若能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使乐。 正理供给。 当知大天即在其家。 若能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与乐供给。 当知一切诸天即在其家。 何以故。 梵天王由正理供养父母故。 得生梵世。 若欲供养阿阇梨者。 供养父母。 即是阿阇梨。 若欲礼拜。 先应礼拜父母。 若欲事火。 先当供养父母。 若欲事天。 先当供养父母。 即是供养诸天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梵天及火神阿阇梨诸天若供养彼者应奉养二亲今世得名誉来世生梵天(八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摩纳。 名优北伽。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婆罗门如法乞财。 聚设大祀。 教他设祀。 如是之祀。 为当作祀。 为当不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马脂及人脂牛脂并美食吸风开祀门此六名大祀作业虽广大仙圣所毁呰[牛*羊]羊及羖羊牛王诸小牛一切杀生类此不为正祀如是是邪祀众圣所不过若设正祀者终不恼群生不害有生命设祀断诸有是名为正祀若设如是祀大仙必往彼施及祀场余宜与彼应供清净心惠施时施施何处当施胜福田云何胜福田所谓修梵行若能如是施斯名广大祀设如是大祀以如法聚财净水手自与若能如是施诸天生信敬名为自他利必获大果报如是设大祀唯有智者能能生于净信亦得心解脱恼害不能加得世间众乐得生于胜处是名为智者所设之大祀佛说是已。 优北伽摩纳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摩纳。 名优北伽。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婆罗门如法乞财。 聚敛大祀。 教他设祀。 如是之祀。 为当作祀。 为当不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施设大祀具不扰害群生若能如是祀所作皆清净是名祀深隐梵行者所受现于世间中名闻极远者远离于战诤如是祀可赞诸佛所称善祀及祀之道以清净惠施宜施彼应供施时施何处斯名广大祀诸天所信敬以如法聚财净水手自与若能如是祀名为自他利必获大果报如是之大祀唯有智者能能生于净信亦得心解脱恼害不能加得世间最乐得生于胜处名为有智者佛说是已。 优北伽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九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摩纳。 名曰佛移。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为有几法教在家人处于家中。 得现报利。 并得利乐。 佛告摩纳。 有四法。 使在家人。 得现世报。 获利益乐。 何谓为四。 一能精勤。 二能守护诸根。 三得善知识。 四正理养命。 云何精勤。 随所作业。 家计资生。 或为王臣。 或为农夫。 或复治生。 或复牧人。 随其所作。 不惮劬劳。 寒暑风雨。 饥渴饱满。 蚊虻蝇蜂。 虽有勤苦。 不舍作业。 为成业故。 终不休废。 是名精勤。 云何名为守护诸根。 若族姓子。 如法聚财。 设有方计。 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 怨憎之处悉不得侵。 不生恶子。 是名守护。 云何名为近于善友。 若族姓子。 近于善友。 而此善友资性贤良。 终不奸盗。 亦不放逸饮酒醉乱。 吐出实言。 不为欺诳。 与如此人。 共为亲友。 未生忧恼能令不生。 已生忧恼能使灭除。 未生喜乐能使得生已生喜乐能使不失。 是名善友。 云何名为正理养命若族姓子。 知其财物。 量其多少。 节其财用。 入多于出。 莫苟轻用。 譬如有人食优昙果初食之时。 树上甚多。 既食之已醉眠七日。 既醒悟已。 方觉失果。 宜处以理。 奢俭得中。 若有钱财。 不能衣食。 不能惠施。 极自俭用。 众人咸言。 如此之人死如狗死。 宜自筹量。 不奢不俭。 是名正理养命。 摩纳复白佛言。 修何等法。 令在家人现受其利。 后世得福。 佛告摩纳。 有四种法。 能获福报。 何谓为四。 所谓信戒及施闻慧。 云何名戒。 能行不杀。 乃至不饮酒。 云何名施。 施沙门婆罗门。 师长父母。 贫穷之者。 乞与衣食床敷卧具。 病瘦医药。 种种所须。 尽能惠与。 名之为施。 云何闻慧。 如实知苦。 知苦谛。 如实知习。 知习谛。 如实知道。 知道谛。 如实知灭。 知灭谛。 是名闻慧具足。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学者二五百千一百须陀随流修正道长不趣邪径不能具宣说诸道得果者所以不能说畏惧不信敬时梵主天。 说是偈已。 顶礼佛足。 还于天宫(一○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释翅迦毗罗卫林。 与五百大比丘众俱。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尽于后有。 无复结使。 正智解脱。 复有十世界大威德诸天。 来至佛所。 问讯佛僧。 于时世尊。 说于随顺涅盘之法。 有四梵身天。 各作是念。 今佛在释翅迦罗卫林。 与五百比丘僧俱。 皆是大阿罗汉。 诸漏已尽。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尽于后有。 无复结使。 正智解脱。 复有十世界大威德天。 来至佛所。 问讯佛僧。 世尊为其说于随顺涅盘之法。 我于今者。 当往于彼佛世尊所。 时梵身天。 作是念已。 即于彼没。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来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时第一梵身天。 而说偈言今于此林中集会于大众是故我等来正欲观众僧不以不善心坏僧破和合第二梵身天复说偈言比丘诚实心宜应务精勤犹如善御者制马令调顺比丘亦如是应制御诸根第三梵身天复说偈言譬如野马被羁系拔柱蹋堑安隐出诸比丘等亦如是拔三毒柱断欲堑世尊导师之所调能出是等大龙象第四梵身天复说偈言诸有归依于佛者人中舍形得天身时四梵身天。 各说偈已。 在于僧中。 敬心战栗。 作礼而去(一○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梵主天。 于其中夜。 威光甚明。 来至佛所。 尔时世尊。 入火光三昧。 时梵主天。 作是心念。 今者如来。 入于三昧。 我来至此。 甚为非时。 当尔之时。 提婆达多亲友。 瞿迦梨比丘。 谤舍利弗及大目连。 此梵主天。 即诣其所。 扣瞿迦梨门唤言。 瞿迦梨瞿迦梨。 汝于舍利弗目连。 当生净信。 彼二尊者。 心净柔软。 梵行具足。 汝作是谤。 后于长夜。 受诸衰苦。 瞿迦梨即问之言。 汝为是谁。 答曰。 我是梵主天。 瞿迦梨言。 佛记汝得阿那含耶。 梵主答言。 实尔。 瞿迦梨言。 阿那含名为不还。 汝云何还梵主天。 复作是念。 如此等人。 不应与语。 而说偈言欲测无量法智者所不应若测无量法必为所烧害时梵主天。 说是偈已。 即往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以瞿迦梨所说因缘。 具白世尊。 佛告梵言实尔实尔。 欲测无量法。 能烧凡夫。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夫人生世斧在口中由其恶口自斩其身应赞者毁应毁者赞如斯恶人终不见乐迦梨伪谤于佛贤圣迦梨为重百千地狱时阿浮陀毁谤贤圣口意恶故入此地狱时梵主天闻是偈已。 礼佛而退此卷末五经及第六卷初五经。 皆国宋本所无而丹本独有者。 第九是梵问经。 第十是度须跋经。 今捡梵问经者。 与彼大本杂阿含经第四十四卷之初同本异译。 度须跋经与大本第三十五卷十六幅已下同本异译。 则国宋二本无此经者脱之耳。 今依丹藏加之分入二卷焉 发布时间:2022-08-31 12:04:32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38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191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