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第八卷 内容: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第八卷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静虑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一尔时佛薄伽梵。 处种种摩尼宝王师子之座。 为无量无数大菩萨摩诃萨众之所围绕。 是诸菩萨或现天身天众围绕或现龙身龙众围绕。 乃至或现非人身非人众围绕。 或现菩萨身菩萨众围绕。 光明晃曜普及大会靡不周遍。 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圣世尊以大慈悲。 利益安乐诸菩萨众。 已说精进波罗蜜多。 唯愿哀愍宣说静虑波罗蜜多。 令诸有情起大乘行。 云何思惟云何修习。 如是静虑波罗蜜多而得圆满。 唯愿宣说我等乐闻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今能问如是深义。 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作如是谛念思惟。 佛道悬远无人能到。 唯有一法饶益有情。 所谓正定。 若诸菩萨未获此定。 其心未得清净不动。 生死涅槃无有二相。 由此义故为度众生。 以巧方便精勤修习。 相应静虑无相正智。 犹如虚空清净无垢常住不变。 复观此定犹如满月。 一切妄想犹若浮云。 又此正定如清凉风。 能除虚空一切云翳。 朗然清净光明照曜一切有情见皆生喜。 如是满月光明庄严能施有情清凉安乐。 如是静虑清凉之风。 能除性空妄想云翳。 正定满月出现世间。 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诸烦恼热。 使得清净安乐涅槃。 尔时薄伽梵而说颂言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供养读诵持施戒及安忍正智见不二无二何可得静虑为亲友究竟不相离世间一切法身殁皆相舍未来无善伴父母不能救况余诸眷属唯静虑能护舍此身命时如弃于土木亲戚皆相离唯禅定随逐此身不坚固散乱造诸恶若不修禅定死堕三恶趣如人理家务事毕应止息如牛践谷时被捶犹应食如盲还本处惯习不失路若人乐修定必归空寂舍众生妄心起如翳见空花唯定慧能治诸佛说如是众生心躁动犹如旋火轮若欲止息时无过修静虑若于一念中不勤修静虑如人遭贼劫身命难保全舍定修余业虽获大果报犹如杂毒药智者不应食财宝如尘秽盛色方驶流若不勤修定甘露门难启如薪火所烧壮年老所逼愚不修静虑为欲之所害一切无常吞皆由贪五欲禅定弃不修云何得常住如人煮少米惜薪烧栴檀舍定不修行散乱亦如是愚人耽睡眠流转生死海牦牛自爱尾贪惜丧其躯轮王寿尽时七宝皆散失大臣及妃后一切无随者唯有修静虑随逐不相离智者乐修行必到涅槃岸复次慈氏若菩萨摩诃萨。 欲修静虑波罗蜜多。 先当亲近大善知识。 复应远离诸恶知识。 世间不善及恶名闻由恶友生。 诸善法利名闻福德。 皆因善友之所生起。 以依善友受持净戒庄严法身。 破戒之人如燋谷种。 一切善法皆不得生。 况能滋长无漏深定。 如是知已应当一心奉持净戒乃至小罪应生怖畏。 宁丧身命不毁禁戒。 如净戒中已广分别。 复次菩萨摩诃萨欲修静虑先应舍离一切世间治生贩卖种殖根栽。 何以故若不舍离扰乱其心。 何能安住甚深禅定。 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 于四威仪断除妄想善摄其心。 设闻众声亦无动乱。 譬如毒蛇置竹筒内其身自直。 菩萨亦尔妄想回曲。 置静虑中正见端直。 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离诸邪曲。 若能如是善摄六根不令放逸。 眼虽见色而不取相。 安住甚深寂静解脱。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恒以正智观察思惟。 而此三业所作善根。 为是自利为是利他。 为益现在为益未来。 若无如是利益事者。 菩萨观察决定不为。 犹如世间安立石像。 身口意业不动亦然设遇嗔骂应起慈心。 或侵利养不生忿恨。 或被打骂应舍本居。 自求寂静无患难处。 结跏趺坐正念观察。 以大悲心而为屋宅。 智慧为鼓以觉悟杖。 而扣击之。 告诸烦恼。 汝等当知诸烦恼贼从妄想生。 我法身家有善事起。 非汝所为汝宜速出。 若不时出当断汝命。 如是告已诸烦恼贼寻自退散。 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 以大悲真言令诸有情所求满足。 以方便慧而为大将。 用四念处以为守护。 本觉心王住第一义禅定宫阙。 安处不动犹若金刚。 以智慧剑斩烦恼贼。 破生死军摧伏魔怨。 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 尔时菩萨复语其心。 汝于昔时已发誓愿。 今当自勉令其圆满。 过去如来已记别汝。 当得菩提广度一切。 汝于尔时对十方佛三乘贤圣作是誓愿。 拔济一切五趣有情咸令解脱。 今诸有情无依无怙无救无归。 若入涅槃舍于生死违本誓愿。 凡诸世间濡行忠信言尚无二。 况汝昔愿而不依行。 汝于今者应当正念一心不动。 拔济有情出生死狱。 安置无上大般涅槃。 如是思已住于大乘甚深禅定。 是即名为菩萨摩诃萨。 修习静虑波罗蜜多佛告慈氏有十六种静虑波罗蜜多。 一切声闻独觉所不能知。 一者了达生死而无生死是菩萨静虑。 安住如来清净禅故。 二者于诸禅定不生味着是菩萨静虑。 不住一切定乱相故。 三者起大悲心是菩萨静虑。 除诸有情。 重障故。 四者增长正定是菩萨静虑。 不如三界见三界故。 五者成就神通是菩萨静虑。 能了有情诸心行故。 六者善调伏心是菩萨静虑。 不住调伏不调伏故。 七者依无相智得净解脱超诸禅定是菩萨静虑。 于色无色界得自在故。 八者寂静极寂静是菩萨静虑。 胜出一切声闻独觉诸禅定故。 九者无能娆乱是菩萨静虑。 了心清净本无动故。 十者对治毁禁是菩萨静虑。 除诸有情烦恼习故。 十一者入智慧门是菩萨静虑。 善达世间如幻梦故。 十二者知众生心是菩萨静虑。 了诸有情本性空故。 十三者绍三宝种是菩萨静虑。 能现如来出世间故。 十四者得法自在是菩萨静虑。 了一切法皆佛法故。 十五者常住不坏是菩萨静虑。 普门示现用恒寂故。 十六者遍照一切是菩萨静虑。 法界平等无不鉴故。 慈氏当知此即名为菩萨摩诃萨。 十六种静虑波罗蜜多。 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有。 复次慈氏。 菩萨摩诃萨于此胜三摩地。 如是发起。 如人要火取木作燧。 以手钻摇勤求不懈方得火生。 若数休息终难得火。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求种智火以定为燧。 安忍为手精勤不息。 便能发生一切智火。 是火生已烧烦恼薪。 以布施水沐浴清净。 用持戒香涂摩其身。 处大悲座受法王位。 雨大法雨利乐有情。 至大涅槃安乐解脱。 复次慈氏若诸菩萨心未纯熟。 于三摩地心有动转。 犹如恶马难可调伏。 当知是人退失禅定。 应于如是胜三摩地。 四威仪中无暂放舍。 若诸菩萨三种心生。 一者懒惰二者精进三非勤惰。 如是知已应善调伏勤加精进。 当除懈怠懒惰睡眠。 及世缘务治生艰难。 若离勤惰其心正直湛然寂静。 如人远行速即疲极缓即不至。 迟疾处中任运能达。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应以中道安止其心。 设身火然安处不动。 住三摩地亦无味着。 以大智力常住寂静。 于生死海拔济有情令得解脱。 应以十六种三摩地印记别其心。 于刹那中有少动念。 应当观察以正智钩。 制令止住精勤不息。 修行静虑波罗蜜多复次慈氏慈有三种。 一众生缘慈。 二法缘慈。 三无缘慈。 云何众生缘慈。 若初发心遍观有情起大慈心。 云何法缘慈。 若修行时。 观一切法。 名法缘慈。 云何无缘慈。 得无生忍。 无有二相名无缘慈。 慈氏当知此即菩萨摩诃萨。 住真法界大慈心也 发布时间:2022-09-07 12:43:11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38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252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