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昙鸾法师传记资料 内容: ●唐. 道绰《安乐集》卷下: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 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 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 ”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 未入地位,念力须均。 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 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 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旛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 ●唐. 道宣《续高僧传. 义解篇.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释昙鸾传》:释昙鸾,或为峦。 未详其氏,雁门人也。 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逸于民听。 时未志学,便往寻焉。 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 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 读《大集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便感气疾。 权停笔功,周行医疗。 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 由斯疾愈,欲继前作。 顾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诸经,具明正治。 长年神仙,往往间出。 心愿所指,修习斯法。 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时大通中也。 乃通名云:“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衲帽。 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余座。 径往升之,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 ”帝却衲帽,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余门,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侍,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 鸾曰:“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 ”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征不就,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 陶乃答曰:“去月耳闻音声,兹辰眼受文字,将由顶礼岁积,故使应真来仪。 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端襟敛思,伫聆警锡也。 ”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经》十卷,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无由得度。 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状如二十,来告鸾曰:“若欲度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法? 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 ”鸾寻顶受。 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寺。 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蒸业,今号“鸾公岩”是也。 以魏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春秋六十有七。 临至终日,旛花幢盖,高映院宇,香气熢勃,音声繁闹。 预登寺者,并同瞩之。 以事上闻,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建砖塔,并为立碑,今并存焉。 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言晤不思,动与事会。 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用为方轨,因出《调气论》。 又著作王邵,随文注之。 又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后。 又撰《安乐集》两卷等,广流于世。 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唐. 迦才《净土论》卷下:沙门昙鸾法师者,并州汶水人也。 魏末、高齐之初犹在。 神智高远,三国知闻。 洞晓众经,独步人外。 梁国天子萧王,恒向北礼“昙鸾菩萨”。 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裁成两卷。 法师撰集《无量寿经奉赞》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问答》一卷,流行于世。 劝道俗等,决定往生,得见诸佛。 恒请龙树菩萨临终开悟,诚如所愿。 此方报尽,半霄之内现圣僧像,忽来入室云:“我是龙树。 ”便为说曰:“已落之叶,不可更附枝也。 未束之粟,不可仓中求也。 白驹过隙,不可暂时留也。 已去者叵反,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白驹难可回。 ”法师妙达言旨。 如是告终,即半夜内,发遣使者。 遍告诸村白衣弟子,及寺内出家弟子,可三百余人,一时云集。 法师沐浴,着新净衣,手执香炉,正面西坐。 教诫门徒,索西方业。 日初出时,大众齐声念弥陀佛,便即寿终。 寺西五里之外,有比丘尼寺,并是门徒。 明相出后,集堂食粥,举众皆闻空内有微妙音乐西来东去。 中有智者告大众言:“法师和上,一生教人修净土业。 今此音声向东去者,必应多是迎法师来。 ”食讫,相命觐法师去。 庭前相待,未出寺庭之间,复闻音乐,远在空中,向西而去。 尼僧等相与至彼,乃见无常。 此依经论,定得生西方也。 ●南宋.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往生事迹. 后魏壁谷僧昙鸾》:昙鸾,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鸾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也。 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佛道有长生乎? 能却老为不死乎? ”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 ”遂以《十六观经》与之云:“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 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 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 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 ”鸾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 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 魏主怜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传甚广,号为“神鸾”。 一日,告弟子云:“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 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鸾西向闭目叩头而亡。 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良久乃止。 ●南宋. 宗晓《乐邦文类. 卷三. 后魏壁谷神鸾法师传》:释昙鸾,雁门人。 少游五台,因感灵异,誓而出俗。 三乘、顿、渐,具陶文理。 师性好方术,闻江南陶隐居有长生法,千里就之。 陶即以所学《仙经》十卷授之。 师喜跃自得,以谓神仙必可致也。 后还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意颇得之,问支曰:“佛道有长生乎? 其能却老为不死乎? ”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 道家何有焉? ”遂以《十六观经》授之曰:“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长往。 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 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 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 ”鸾承其语,骤起深信,遂焚所学《仙经》,而专《观经》,修三福业,想像九莲。 虽寒暑之变,疾病之侵,不懈于始念。 魏主怜其志尚,号为“神鸾”。 一夕正持诵次,忽一梵僧昂然入室曰:“吾龙树也,所居者净土焉。 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 ”鸾曰:“何以教我? ”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 ”言讫而失。 鸾以所见胜异,必知死期至矣。 即集众盛陈教诫,因令高声唱阿弥陀佛,鸾乃西向瞑目而终。 一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由西而来,良久乃寂。 魏主感之,敕葬汾西,条其行业以立碑焉。 ●明. 莲池《往生集. 沙门往生类. 神鸾》: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 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居《仙经》十卷。 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 ”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 ”乃授《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 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 ”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 寒暑、疾痛,曾无少懈。 魏主号为“神鸾”。 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 以汝同志,故来相见。 ”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 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 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颡而终。 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赞曰:黄冠者恒言曰:“释氏有死,神仙长生。 ”今支公谓佛有长生,仙无长生。 此论痛快简当,高出千古。 鸾法师舍伪归真,如脱敝屣,岂非宿有正因者哉! ●清. 彭希涑《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 魏昙鸾》:昙鸾,雁门人。 少游五台山,见神迹灵异,因发信心出家。 读《大集经》,以其词义深密,因为注解。 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周行医疗。 既而叹曰:“人命危脆,旦夕无常。 吾闻长年神仙,往往间出。 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 ”遂往江南陶隐居所,恳求仙术。 隐居授以《仙经》十卷。 欣然而还,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 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 ”留支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长年,少时不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 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 ”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 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 其为寿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 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 ”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 自行化他,流布弥广。 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 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敕住并州大寺。 晚移汾州玄中寺。 兴和四年,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 以汝同志,故来相见。 ”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 地狱诸苦,不可不惧。 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因令弟子高声唱佛,西向稽颡而终。 在寺者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 天乐盈空,良久乃已。 事闻于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 发布时间:2022-09-10 12:39:41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37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2784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