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精进-兔王求道舍身供养 内容: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告诸比丘:「昔有兔王,游在山中与群辈俱;饥食果蓏,渴饮泉水;行四等心[1]慈、悲、喜、护,教诸眷属,悉令仁和、勿为众恶;毕脱此身,得为人形,可受道教。 时诸眷属,欢喜从教,不敢违命。 有一仙人,处在林树,食噉果蓏,而饮山水;独处修道,未曾游逸。 建四梵行,慈悲喜护;诵经念道,音声通利,其音和雅,闻莫不欣。 于时,兔王往附近之,听其所诵经,意中欣踊,不以为厌。 与诸眷属,共赍果蓏,供养道人,如是积日、经月、历年。 时冬寒至,仙人欲还到于人间。 兔王见之着衣取钵,及鹿皮囊并诸衣服;愁忧不乐,心怀恋恨,不欲令舍,来对之,泪出问:『何所趣? 在此日日相见,以为娱乐;饥渴忘食,如依父母;愿一留意,假止莫发。』仙人报曰:『吾有四大[2],当慎将护。 今冬寒至,果蓏已尽,山水冰冻,又无岩窟可以居止。 适欲舍去依处人间,分卫求食,顿止精舍。 过冬寒已,当复相就,勿以悒悒!』兔王答曰:『吾等眷属,当行求果;远近募索,当相给足。 愿一屈意,愍伤见济。 假使舍去,忧戚之恋,或不自全! 设使今日,无有供具;便以我身,供上道人!』道人见之,感惟哀念,恕之至心,当奈之何? 仙人事火,前有生炭。 兔王心念:『道人可我,是以默然!』便自举身,投于火中,火大炽盛。 适堕火中,道人欲救,寻已命过;命过之后,生兜术天;于菩萨身,功德特尊,威神巍巍。 仙人见之,为道德故;不惜身命,愍伤怜之,亦自克责,绝谷不食;寻时迁神,处兜率天。」佛告比丘:「欲知尔时兔王者则我身是,诸眷属者今诸比丘是,其仙人者定光佛是。 吾为菩萨,勤苦如是,精进不懈。 以经道故,不惜躯命,积功累德无央数劫,乃得佛道。 汝等精勤无得放逸,无得懈怠。 断除六情,如救头燃,心无所著,当如飞鸟游于虚空。」 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1]白话解释如下:我阿难亲自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当佛陀游化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同在一起。 佛陀告诉在座的比丘们说:「过去有一只兔王,住在山中和一群同伴们一起生活;肚子饿了就吃野草果实,口渴了就喝山中泉水;牠奉行着慈、悲、喜、护四等心,并教导所有的眷属,使大家都能仁慈、和乐、不做任何坏事,死后得以解脱这个兔身之恶报,来世能得人身,就可以接受佛法的教化。 那时候牠所有的眷属,都很欢喜地接受兔王的教化,不敢有丝毫违背。 当时有一位仙人住在森林里,吃的是林中的瓜果,喝的是山中的泉水;独自隐居修道,从来都不曾游玩放逸过。 立定目标勤修四无量心:慈、悲、喜、护;他诵经念道的时候,音声通畅流利,音色和谐典雅,无论是谁听闻到了,没有不感到欣喜的。 那时候,兔王常常前往仙人的住处,听仙人诵念经文,心中总是非常的欣喜雀跃,从不会感到厌倦。 兔王和牠的眷属们,常常一起采摘果实来供养这位修道人,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历时将近一年。 时值寒冬季节,仙人想要暂离森林,返回人烟稠密的尘世去过冬。 兔王看到仙人穿戴整齐,手上拿着钵器和鹿皮水袋,以及所有的衣物;顿时生起忧伤烦恼,心里满怀着依恋和愁怅,不舍仙人离开。 面对着仙人,兔王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来,说:『您要去那里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天天见到您,这是我们最快乐的事,就连饥饿口渴时都会忘了要饮食喝水,就像是依赖着自己的父母一样;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请求而留下来,不要离开我们,好吗?』仙人回答说:『我这四大假合的道器色身,还是应当要谨慎的保养守护啊! 如今严寒的冬季已经到了,吃的瓜果已经完全没有了,喝的山泉水也都冻结成冰了,又没有岩石洞穴可以居住歇息、遮避风雪。 我正决定要暂离这里,而到人多的城里去,这样可以化缘托钵乞求食物,亦能住在精舍里暂得安顿与休息。 等到寒冬一过,我就会回来这里和你们相聚在一起,千万不要因为我暂时的离开而闷闷不乐啊!』兔王接着说:『我和眷属们,不论远近,一定会为您四处去寻觅果实,必定可以足够来供养您的。 希望您能委屈一下,改变您的心意留下来,以慈悲怜悯来救度我们。 假使您真的舍离了我们,那忧伤郁闷的思恋之情,可能会让我们活不下去呀! 如果现在没有食物可供养您了,那么就用我的身体来供养您吧!』道人看到兔王这般诚意,心里百感交集满是哀怜,除了以至诚的心接受外,还能说什么呢? 这位仙人因为奉事火神的缘故,所以面前正有生炭燃着一堆火,兔王心里想着:『道人应该是已经答应我的请求了,才会默不作声吧!』于是兔王就纵身跳到火堆里,于是火势就一时旺盛起来。 当牠才刚刚跳入火中,道人要去抢救时,却已经来不及,一下子兔王就已经死了;兔王命终之后,出生到兜率天,现菩萨身相,祂的功德特别尊贵,威仪也非常雄伟。 仙人见到兔王为了求道利众累积功德,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很悲伤的怜悯死去的兔王,因而更严厉的责怪自己,便开始绝食,过没有多久就死了,也转生到兜率天去了。」佛陀告诉比丘们:「你们要知道,当时的兔王就是我的前世,兔王所有的眷属们就是现在在座的比丘们,那位仙人就是定光佛。 我在菩萨位修行时,就是这样辛勤劳苦,一心精进不敢懈怠。 为了追求法道而不惜牺牲生命,无量劫来都是这样的累积功德,才能成就佛道。 你们大家都应该要精进勤劳而不放逸,不要松懈、怠惰。 努力断除六识的虚妄分别执着(即对「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情境的执着)之心,就像要解救着了火的头一样急切;心中没有任何执着,就像飞鸟翱翔于空中一样,不留痕迹。」众人听了佛陀的开示,没有不欢喜的。 ────────────────────────────[1]. :四等心慈、悲、喜、护(或译为舍),也称为四无量心、四梵行、四梵堂、四梵住;为生梵天之行业,故名梵行。 《增壹阿含经》卷21云:【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为四? 『慈、悲、喜、护』。 以何等故名为梵堂? 比丘当知:『有梵、大梵名千,无与等者、无过上者,统千国界,是彼之堂,故名为梵堂。』比丘! 此四梵堂所有力势,能观此千国界,是故名为梵堂。 是故! 诸比丘,若有比丘欲度欲界之天,处无欲之地者,彼四部之众当求方便,成此四梵堂。」】[2]《长阿含经》卷8云:【复有四法,谓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舍。】[3][2]:四大地、水、火、风,此四者广大,乃造作一切色法物质之基础,故名四大。 《坐禅三昧经》卷2云:【云何为色? 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谓色。 云何四大? 地、水、火、风。 云何地? 坚重相者地;濡湿相者水;热相者火;轻动相者风。】[4]《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1云:【云何四大? 佛言:「所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云何四大体相差别? 所谓:『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湿润为性,火以温热为性,风以轻动为性。』比丘! 是名四大体相差别。」】[5]《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云:【颂曰:「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能成持等业,坚湿暖动性。」论曰:「地、水、火、风能持自相及所造色,故名为界。 如是四界亦名大种,一切余色所依性故、体宽广故;或于地等增盛聚中,形相大故;或起种种大事用故。 此四大种能成何业? 如其次第能成持、摄、熟、长四业。 地界能持、水界能摄、火界能熟、风界能长;长谓增盛或复流引。 业用既尔,自性云何? 如其次第即用坚、湿、暖、动为性。 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暖性、风界动性;由此能引大种造色,令其相续生至余方。」】[6]────────────────[1]《生经》卷第4佛说兔王经第31(CBETA,T03,no. 154,p. 94,b3-c13)[2]CBETA,T02,no. 125,p. 658,c19-26[3]CBETA,T01,no. 1,p. 50,c23-24[4]CBETA,T15,no. 614,p. 283,a18-21[5]CBETA,T17,no. 763,p. 654,c6-10[6]CBETA,T29,no. 1558,p. 3,a27-b10 发布时间:2022-10-01 12:30:38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3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459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