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二节 一念无明从何处来? 内容: 第一则某师云︰《一念无明、六根,从见闻觉知灵性来。 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六根皆变为佛性,所以一念无明不能断。》(月溪法师语录23页)又云:《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月溪法师语录12页)又云:《一念无明不可破,明心见性后变为佛性。》(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184页)又云:《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不同之点: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无善无恶,一无所有,是可以破的。 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 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破。 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是不可破的,悟后变为佛性。》(月溪法师语录12页、月溪法师著:大方广觉修多罗了义经疏15页)又云:《一念无明又名一念妄动性,是不觉的起了念头之谓。》(月溪法师讲:金刚经心经释要82页)辨正:第一点、他说“一念无明、六根,从见闻觉知灵性来。 ”这样的说法,和外道的说法相同。 一念无明是四种住地烦恼,它从阿赖耶识中烦恼种子来,不是从见闻觉知灵性来。 六根是由阿赖耶识以及父精母血三事和合而生,不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而生。 见闻觉知灵性是从有六根之后才有,因此见闻觉知灵性不能出生六根。 见闻觉知灵性是由阿赖耶识配合五根六识七识而生,见闻觉知灵性是因为阿赖耶识中一念无明烦恼种子业力的缘故,受取五蕴身而生。 见闻觉知灵性是从五蕴及阿赖耶识的种子而生,不可以颠倒说。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 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 起心惑,故名无色界住地。 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烦恼故,为始起四住地。 ”那就是说这四种住地烦恼都由阿赖耶识中四住地烦恼种子而生,不是从见闻觉知灵性来。 第二点、此师又说“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六根皆变为佛性。 ”这句话是大错特错了。 那么前面我们已经有说明了,这里再提出一些补充说明。 如果见佛性以后,一念无明及六根会变为佛性的话,那么佛性应非本有。 佛性既非本有,那就是修得。 如果是因修而得,不是本有,将来必定会散坏。 此外,“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及六根皆变为佛性”这句话有语病,因为经典中世尊所说的是佛性本有,既然是佛性本有,又何必要将一念无明和六根变为佛性呢? 如果见性以后要将六根和一念无明变为佛性,那么这些变来的佛性加入原有的佛性,那佛性就变成有增减。 如果有本有的佛性和见性后变来的佛性,那众生的佛性是二,由二合并为一。 这样的说法与理不相应,与佛说经典相违背。 既然是见性的人就不应该说这一种未见性的人所说的话。 …………………………………………第二则某师云︰《以上所述系中乘破妄念无明境界。 灭时是破,但一动念又生,总是被不了。 断妄念是暂时的,难持永久,更与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迥然不同。》(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38页)辨正:在佛法中没有妄念无明这个名词。 依照此师的说词,我们知道他所谓妄念无明就是指一念无明。 但是他不知道声闻阿罗汉与缘觉辟支佛的境界什么地方相同? 什么地方不相同?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阿罗汉与辟支佛的共道,都是同样断尽一念无明而取证涅槃。 两者的不共道在于声闻是从断烦恼及明五蕴空而得解脱,辟支佛则是深入十二因缘观,而了知生命轮回根本,乃是在于阿赖耶识的烦恼种子--无明,虽然知道有阿赖耶识,但找不到祂。 十二因缘观比起四圣谛、四念处观要来得深细,这不是阿罗汉之所能知。 但是不论阿罗汉或辟支佛都已经永断妄念妄想。 因为四住地的烦恼已经断尽的缘故;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缘故;如果说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之后,过一段时间又会生起妄念的话,这不是真正的阿罗汉与辟支佛,而是修定或者是自己幻想的境界。 在四阿含中世尊曾经明确开示:“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尽诸有结,心善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 ”所以不但小乘阿罗汉永断妄想妄念,中乘辟支佛也永断妄想妄念。 所以一念无明是可以永断的,不是此师所说的无始无终。 《大般涅槃经》卷34云:“烦恼亦尔,阿罗汉断,终不还生。 ”《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 ”所以四种住地烦恼如果已经断尽,永无妄想妄念,不可能断了又生一念。 是故,说“辟支佛断 一念无明之后还会再起妄念”的人,就是毁谤世尊,不解佛所说意。 发布时间:2022-11-30 14:14:14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32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8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