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农历十一月十一 | 慧思大师诞辰纪念日 内容: 慧思大师是南岳佛教的开山祖师。 南岳佛教的历史,最早应从梁天监年间来南岳创建方广寺的惠海禅师开始。 但是,佛教真正扎根南岳,建寺立庙,讲经说法,开宗立派,让佛教与儒、道、民间信仰和谐共存,则是由陈光大二年(568)来南岳的慧思大师奠定的。 南岳佛教因慧思大师而被写进中国思想史和佛教史。 通过慧思大师及其弟子智者大师等人的努力,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创立,同时也启发和推动了后来其他各宗派的创立和发展,从而在中国思想史和佛教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慧思大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南岳衡山各处几乎都留有他的足迹。 他和弟子们当年在南岳所开创的道场,至今传承不绝。 如今的福严寺是他到南岳后讲经说法的根本道场(当时名大般若寺):藏经殿是他的潜心静修之处(当时名小般若寺); 上封寺是他建阁为其弟子上下经行听法之所,后受隋朝国主敕封建寺作为对他的纪念;大善寺是他唱道之地,后为其高足大善禅师住持之道场;南台寺是与慧思相投契的海印禅师开创之地。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关他弘法、创业的传说故事,如与岳神弈棋得地、岳神受戒、与道士斗法、三生佛缘、卓锡虎跑二泉润寺、千年银杏受戒,等等,在民间口耳相传,不断演绎。 今天是慧思大师慧思大师诞辰纪念日,让我们缅怀大师伟大的一生,继承发扬祖师大德的优良传统。 学习慧思大师,就是学习他为了续佛慧命,不畏生死,坚忍末法恶世,勇于开拓进取;学习慧思大师,就是要学习他信仰坚固,亲证亲悟佛法之精髓;学习慧思大师,就是要学习他慧眼育才,与时俱进。 只有如此,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在历史的新时期更好地绍隆般若,续佛慧命。 这正是慧思大师精神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慧思大师年谱515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一岁      慧思,俗姓李,于乙未十一月十一日生于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 少儿时,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称言,颂逸恒问。 尝梦梵僧劝令出俗,或见朋类读《法华经》,乐法情深,曾于空冢独观。 529年(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十五岁      出家修道,诵《法华经》及诸大乘, 精进苦行。 受具足后,道志弥隆。 迥栖幽静,常坐综业,日唯一食,不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 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7之间千遍便满。 534年(梁武帝中大通六年),二十岁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军阀混战不断,民不聊生。 慧思见世间无常,众生名死,为众生及为自身求解脱故,发菩提心,立大誓愿。 其后,因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便发心修寻定支。 乃遍亲禅德学摩诃衍,常居林野,经行修禅。 其间,闻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 谒文师后,咨受口诀,授以观心之法。 昼则驱驰僧事,夜则坐禅达旦。 历经二夏开悟法华三昧,明达大乘法门。 后往鉴、最等师,述已所证,皆蒙随喜。 研练逾久,前观转增,名行远闻,四方钦德,学徒日盛。 548年(梁武帝太清二年),三十四岁      在河南兖州界论义,遭诸恶比丘以恶毒药令食,举身烂坏,五脏亦烂,垂死之间而更得活。 这是慧思遭遇的第一次法难。 初意欲渡河遍历诸禅师,中路值此恶毒困药,厌此言说,知其妨道,即持余命还归信州,不复渡河。 心心专念入深山中,欲去之间,是时信州刺史共诸守令苦苦留停,建立禅斋说摩诃衍义。 频经三年,未曾休息。 550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三十六岁      北齐文宣帝敕召国内大禅师入都城供养,慧思以方便辞避不就。 梁州许昌而复来请,又信州刺史复欲送启将归邺城。 慧思意决不欲向北,心欲南行,即便舍众渡,向淮南山中停住。 二十至三十八岁,常在河南,习学大乘,亲觐诸大禅师,游行诸郡。 553年(梁元帝天正二年),三十九岁      在郢州,为淮南刺史刘怀宝所请,出山讲摩诃衍义。 是时为义相答故,有诸法师起大瞋怒,有五人恶论师以生金药置饮食中,令慧思食,所有余残三人啖之,一日即死。 慧思于时身怀极困,得停七日,气命垂尽。 临死之际,一心合掌,向十方佛忏悔,念般若波罗蜜,生金毒药即得消除。 从是已后,数遭非一。 554年(梁元帝天正三年),四十岁      欲背嵩阳,领徒南逝,往武当、南岳,高骛前贤,以希栖隐。 初至光州,值梁孝元倾覆国乱,前路梗塞,权止大苏山。 其地陈、齐边境,兵刃所冲,佛法云崩,五众离溃。 其中英挺者,皆轻其生重其法,忽夕死庆朝闻,相从跨险而到者,填聚山林。 慧思供以事资,诲以理味。 在光州开岳寺,巴子立五百家共光州刺史请讲《般若波罗蜜经》一遍。 555年(梁元帝天正四年),四十一岁     在光州境大苏山中,讲摩诃衍义一遍。 556年(梁敬帝太平元年),四十二岁     于光州城西观邑寺,讲摩诃衍义一遍。 是时多有众恶论师,竞来恼乱,生嫉妒心,咸欲杀害,毁坏般若波罗蜜义。 慧思于彼时,起大悲心念众恶论师,即发誓愿,誓造金字《般若波罗蜜经》及诸大乘,琉璃宝函奉盛经卷,现无量身于十方国土讲说是经,令一切众恶论师咸得信心,住不退转。 557年(陈武帝永定元年),四十三岁      在南定州,为刺史讲摩诃衍义一遍。 是时多有众恶论师竞起恶心,作大恼乱,复作种种诸恶方便,断诸檀越,不令送食,经五十日,难遭弟子化得,以济身命。 于时复发愿警造金字《般若波罗蜜经》,现无量身于无量劫为十方一切众生讲说是经。 发愿之后,众感比丘皆悉追教,发此愿已,即便教化。 558年(陈武帝永定二年),四十四岁      返回大苏山光州境内,唱告诸方,欲奉造金经,须造经者,有比丘名僧合,自言能造经,既得经首,即遍教化诸州朝史及土境人民、白黑道俗,得诸财宝持买金色,造作经用,从正月十五日教化,至十一月十一日,于南光州光城都光城县齐光寺,完成心愿,奉造金字《般若波罗密经》一部,并造琉璃宝函盛之,此后又造金字《法华经》一部,又请讲二经,即而叙构,随文造尽,莫非幽赜。 复自作《立誓愿文》一篇,以记其事,愿弥勒佛时,身及此经,一时出现,广化一切。 560年(陈文帝天嘉元年),四十六岁      智顗入光州大苏山,诣慧思禅师,受学禅法,慧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期间,又令智顗代讲《般若经》和《法华经》,唯于三三味三观智用以谘审,其余并任裁解。 慧思亲自听讲,评论他:“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567年(陈度帝光大元年),五十三岁      慧思付法于智顗,并命其往陈都金陵传灯化物,延续佛种。 智顗奉师严命,即与同道法喜等二十七人东下会陵,开始一生的弘法活动。 568年(陈废帝光大二年),五十四岁      光州当陈、齐为边境,烽火数兴,众不遑处。 六月二十二日,率僧照、大善等四十余僧径趋南岳。 于衡山掷钵峰下创建大般若禅林。 因慧思擅长于《般若经》,故以名之般若寺(今南岳福严寺)。 从此,陈世心学莫不归宗,大乘经论镇长讲悟,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 569年(陈宣帝太建元年),五十五岁      建般若寺后,讲经说法,法徒云集。 慧思想选择一更幽僻之地,潜研佛学,故在衡山祥光峰下建小般若禅林(今南岳藏经殿)。 慧思来南岳后率众建寺立庙,讲经说法,受到当时占据南岳衡山主导地位的道教信徒的嫉妒与排挤。 南岳九仙观道士欧阳正则假造证据,密告陈主,诬陷慧思为北齐密探,预谋造反。 慧思去金陵辩诬,面见陈主,敕寓栖玄寺。 查明真相后,慧思为道士求情免罪,受到陈宣帝赞许。 将行,宣帝饯以殊礼,称为大禅师。 及返归南岳衡山,说法倍常,神异难测。 每年陈主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盛莫加。 574年(陈宣帝太建六年),六十岁     五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次灭佛事件。 575年(陈宣帝太建七年),六十一岁     智顗率慧辩等二十余人,入天台山隐居,实修止观。 577年(陈宣帝太建九年),六十三岁     临将终时,从山顶下半山道场,大集门学,连日说法。 苦切诃责,闻者寒心。 六月二十二日,摄心谛坐至尽,世寿六十三,僧腊四十九。 示寂后,弟子们为其建墓塔于南岳掷钵峰前,即今三生塔。 在南岳,悟三生行道之迹,讲筵益盛,居止十年,世称“南岳尊者”。 清雍正十三年(1735),朝廷赐封为“圆慧妙胜禅师”,并遣官致祭。 发布时间:2022-12-05 01:25:52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32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8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