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行策大师《净土警语》 内容: 劝发真信念佛三昧。 其来尚矣。 自远祖崛起庐山。 肇兴莲社。 六时净行。 遂成千古芳规。 虽日功高易进。 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 良由信愿不专。 未能导其善行。 以要归净土故也。 今既广邀善侣。 同修净因。 若非谛审发心。 那知出苦要道。 凡我同人与斯法会者。 须具真实信心。 苟无真信。 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 祇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 当受乐时即造业。 既造业已必堕苦。 正眼观之。 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 仅差一间耳。 如是信心岂为真实。 所谓真信者。 第一要信。 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我是未成之佛。 弥陀是已成之佛。 觉性无二。 我虽昏迷倒惑。 觉性未曾失。 我虽积劫轮转。 觉性未曾动。 故曰莫轻未悟。 一念回光。 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 弥陀是究竟佛性。 虽无二位乃天渊。 若不专念彼佛。 求生彼国。 必至随业流转。 受苦无量。 所谓法身流转五道。 不名为佛。 名为众生矣。 次要信得。 我虽障深业重。 久居苦域。 是弥陀心内之众生。 弥陀虽万德庄严。 远在十万亿剎之外。 是我心内之佛。 既是心性无二。 自然感应道交。 我之苦切。 必能感。 佛之慈悲必能应。 如磁石吸铁。 无可疑者。 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也。 具如上真信者。 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 皆可回向西方。 庄严净土。 何况持斋秉戒。 放生布施。 读诵大乘。 供养三宝。 种种善行。 岂不足充净土资粮。 唯其信处不真。 遂乃沦于有漏。 故今修行别无要术。 但于二六时中。 加此三种真信。 则一切行履。 无烦改辙矣。 倘欲舍此度门。 别商元妙工夫。 则诸方宗匠如林。 剎竿相望。 正可随处问津。 不须投足兹社。 若果名心永尽。 素愿攸同。 时节因缘。 幸常集会。 依稀莲漏。 仿佛篮舆。 今古如斯。 遗风未泯。 庶他生为亲近之津梁。 即此世为助发之资具。 愿交勉焉。 申劝昔真歇和尚云。 佛佛授手。 祖祖相传。 惟此一事。 更无余事。 释迦老子住世七十九年。 说法三百余会。 独于净土之教。 谆谆赞说而不已。 得非以是为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乎。 然此法门诚易诚难。 夫执持名号。 修众福善。 至心回向。 即得往生。 苟得往生。 则横截五道。 顿超三有。 直阶不退。 不历多祇。 岂非简易。 倘若娑婆事业。 在在萦怀。 一暴十寒。 心不专笃。 遇五欲时。 如胶如漆。 遭逢逆境。 结怨衔恨。 而欲命终。 彼佛接引。 又必不可得之数。 岂非难事。 由此观之。 净土法门药也。 娑婆贪爱忌也。 众生业病。 教奉医王。 甫服其药。 复饱食其忌可乎。 及乎临欲命终。 重处偏坠。 净因微弱。 难脱苦轮。 翻谓医王误人。 佛法无验。 悲夫。 若辈颠倒极矣。 曷不思匡庐法社十八高贤暨百二十三人俱留瑞应。 具载方策。 古今日月。 古今山河。 彼既丈夫。 我岂不尔。 当知不尔者。 祇是重处放舍不下故也。 凡我同会。 缁白老壮。 宜各痛念。 娑婆险恶。 早求出离。 六道之匍匐。 九品之逍遥。 利害天渊。 大须猛省。 必也生大欣厌。 舍秽取净。 信此取舍与不取舍。 原非异辙。 毋骛虗名。 毋执空见。 毋受高帽。 禅和口头。 三昧惑乱。 毋求旦夕速效。 妄冀心外有佛来迎。 动诸魔事。 不论居家时入社时。 恒以念佛为正行。 以勉修众善为助行。 更于贪瞋习气。 刻意揩磨。 使重处得轻。 生处渐熟。 净念相继。 愿行相资。 自然千稳百当也。 其众行之中。 则放生一事为最善。 但应谛思。 彼虽同性。 犹属异类。 尚须救之。 况我同类之人。 障深业重。 有不久堕入恶趣者。 有现在地狱受苦者。 彼地狱苦。 剧于世间刀火。 奚啻十百千倍。 何容于此。 置之膜外。 不图拯救。 然其拯救之法。 亦惟在今日。 一心念佛。 以速生赡养。 然后乘本愿轮。 运大神力。 兴无缘慈。 扩同体悲。 分身散影。 于十方剎土诸恶趣中。 寻声救苦。 如观世音菩萨。 誓空地狱。 如地藏王菩萨。 拔一切众生苦因苦果。 与一切众生世出世乐。 摄一切众生。 同觐弥陀慈父。 到究竟安隐处。 具如是志愿。 方是丈夫汉。 若不具如是志愿。 则届期聚首。 悠悠从事。 虽念佛放生。 亦只是寻常社会。 岂曰无福非衲所望于诸上善友也。 幸审择之。 又申劝净土法门。 虽诸佛诸祖共所赞扬。 然当世士夫。 一代时教。 曾未经目。 苟非宿有灵根。 焉得闻而深信。 今为略举一二大经要论。 以概其余。 使知法门殊胜。 易生信乐之心。 祇如华严一经。 教门广大。 为诸经中王。 譬如杲日当空。 掩众星之彩。 须弥横海。 落羣峰之高。 其语世界也。 不曰恒河沙数。 而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 普贤菩萨以智通力。 一眼普观无边香水海无边剎土。 如掌中果。 从近至远。 随其方面。 一一指陈名号相状。 极乐世界在毗卢遮那本剎中。 剎有二十层。 上广下狭。 形如倒卓浮图。 娑婆与极乐。 同在第十三层。 此层内有十三佛剎微尘数世界围绕。 极乐世界。 其一数耳。 视本剎世界之多。 犹如尽赡部洲百岁所收之谷。 总为一聚。 其中一粟相似。 何况更视本剎外无边剎种所有世界。 尚可以言思计议哉。 如是广大经文。 于末后结束处。 乃以十大愿王。 导归极乐。 惟令生赡养世界。 惟愿见阿弥陀佛。 其专切劝发。 反复丁宁。 具在行愿品中。 兹不繁录。 又佛灭后六百年。 西天第十二祖马鸣大士。 应佛悬记。 重兴正法。 宗一百洛叉大乘经典。 造为一论。 名曰起信。 能令末世众生。 发起大乘正信。 譬如错众采而为锦。 酿百华而成蜜。 其建言析理。 穷微造极。 既备陈一切法门种种三昧。 令修习正信已。 复念一切法门种种三昧。 皆难修而易退。 乃于末后。 更示诸佛胜异方便曰。 复次初学菩萨。 住此娑婆世界。 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 或见不善可畏众生。 三毒所缠。 习行恶法。 菩萨在中。 心生怯弱。 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 生疑欲退者。 应发誓愿。 一心专念佛及菩萨。 以生决定心故。 于此命终。 必得往生诸佛剎中。 见佛菩萨。 永离恶趣。 如经中说。 善男子善女人。 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以诸善根。 回向愿生。 决定得生。 常见彼佛。 信心增长。 永不退转。 得入正位。 是知佛世时文殊普贤。 佛灭后马鸣龙树。 如是诸大士。 咸劝往生。 兼愿自往亲近弥陀。 他如宝积大集等。 诸大部经中。 称扬赞劝。 未易悉举。 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 经论偏指归极乐者。 略有三意。 一为彼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 无贵贱。 无贤愚。 无幼艾。 皆知阿弥陀佛号。 若有苦屈。 启口发声。 无不称其名者。 二为法藏比丘愿力胜故。 摄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 总为极乐世界一剎庄严。 发四十八宏誓愿。 广接十方念佛众生。 来生其国。 葢诸佛果德。 虽实平等。 因中愿力。 任运摄生。 无差别中。 有差别故。 三为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 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 见一佛即是见无量佛。 生一剎即是生无量剎。 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 即为一切佛所护念。 以法身不二故。 生佛不二故。 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然诸经论虽广赞扬。 此国众生。 初无知者。 唯晋远公崛起匡庐。 肇兴莲社。 一时名贤巨儒。 不期自至。 如刘遗民及宗雷等。 皆服膺请教。 道遂大振。 继自唐宋以来。 禅学寖盛。 士大夫有智识者。 多雅慕宗门。 趣尚高异。 然上下千百年间。 其真能见性者。 不过杨亿侍郎李遵勖驸马及许式郎中辈数人而已。 余皆游戏门庭者耳。 遂令不思议胜异法门。 委为愚夫愚妇句当。 中间虽有三五尊宿。 递相祖述。 然未必多接高流。 广度羣品。 延及明季。 乃有云栖宏大师出。 承宿悲愿。 以醇儒脱俗。 专宏净业。 当世名贤归信者固多。 疑毁驳难者亦复不少。 大师以宏才妙辩。 百战不屈。 翻成法喜之乐。 由是缁素悦服。 几如远公复生。 永明再世。 净土之道。 复得大振。 是则起千余年已坠之法门。 厥功不既伟与。 乌呼乃今往矣。 末法昏衢。 众生垢重。 险恶道中。 失此良导。 可不为长太息者哉。 予生也晚。 弗获亲炙大师。 宝其遗言。 奚啻珪璧。 每一展读其书。 辄不禁涕泗横流。 心意勇发。 今住兹普仁以来。 常得羣贤聚首。 六时行道。 洽我素心。 然每遇一友与会。 不敢以俗士目之。 私心窃计曰。 莲华国土中。 复增一胜侣矣。 昔我释迦本师悬记。 此土有六十七亿菩萨。 往生彼国。 此必一数也。 虽知悠悠退堕者多。 然既发意念佛。 已入弥陀愿海。 如人食少金刚。 终竟不消。 纵勤惰迟速不同。 究竟必生彼国。 既生彼国。 究竟必获果证。 八相成道。 广度众生。 故今于甫入会时。 即以未来诸佛相期待。 非为虗妄也。 但不识众友自待何如。 苟能如衲所期待。 以自期待。 则凡现前善友。 皆吾莲蘂连枝矣。 然吾观今之富贵利达者。 或贪粗敝声色。 不知苦本。 或着蜗角勋名。 不悟虗幻。 或复爱殖货利。 会计经营。 现在碌碌一生。 将来随业流转。 彼佛剎中。 依正庄严。 无量胜妙乐事。 不闻不知。 从生至死。 未曾发一念向往之心。 反不如穷愚困厄之夫。 多能念佛。 从冥入明。 转生胜处也。 故今敬劝诸友。 既各标名莲社。 便是火宅优昙必也。 具真实愿。 发忻厌心。 视三界如牢狱。 视家园如桎梏。 视声色如鸩毒。 视名利如缰锁。 视数十年穷通际遇。 如同昨梦。 视娑婆一期报命。 如在逆旅信宿舍离。 惟以归家为务。 如意亦得。 不如意亦得。 舍得寸阴。 一心念佛。 果能如是。 若不生净土者。 诸佛皆成诳语矣。 愿共勉之。 起三年长期示众凡欲与期念佛。 令功行不虗者。 当发三种心。 以为方便。 第一发痛惜光阴。 心虽约三年。 光阴无几。 古人喻如连日疟。 发三度寒热。 期即告终。 若非勤策身心。 寸阴是竞。 未免见以为长。 若见以为长。 则悠悠岁月。 罔罔襟怀。 疲厌易生。 净功莫克。 岂不大可惜哉。 况命在呼吸。 安保三年。 纵越三年。 岂能长久。 所谓如囚趣市。 如羊诣屠。 但得前行步步近死。 直须孜孜昼夜。 矻矻暑寒。 一句洪名。 无时间歇。 不用弥陀接引净土。 决定可生。 凡我同行。 慎勿锐始怠终。 当视三年。 如一日如一剎那可也。 第二发专求出离心。 夫此三年功行。 非但不求世间福报。 亦并不求功德智慧辩才悟解。 与夫世世为僧兴显佛法等愿。 惟愿命终得生彼国。 脱生死苦。 此愿直须刻刻现前。 如昔人被覆。 在千尺枯井中。 受野狐诀。 注视磨孔。 一心欲出。 视之既久。 孔不加大。 身不加小。 任运飞出。 念佛亦尔。 专念彼佛。 一心求生。 念之既切。 佛实不来。 我实不去。 自然得生。 得此一愿。 则见佛闻法。 断惑证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百千三昧。 应念现前。 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大愿。 同时具足。 所贵谛信力行。 惟专惟一。 始克有济也。 第三发和顺守约心。 堂中既无多众。 早晚共住。 称同行善知识。 各宜防身护口。 谦恭巽顺。 互相砥砺。 互为标榜。 此三年内。 例如掩关禁足。 当以山门为界。 不得出外行走。 虽亲友病亡大故。 亦不得破例而出。 开他人效。 尤自便之端。 每日恒课。 不得懈怠废缺。 惟除病患。 不能饮食。 然或坐或卧。 亦须默默念佛。 葢病患中。 尤当急切也。 恒课外有余晷。 须自检点。 勿放身心空过。 不得闲谈杂话放逸戏笑。 误己妨人。 更不得披览外书吟咏诗偈。 非唯唐丧光阴。 亦乃孤负檀越。 本堂轮一人作监直。 五日一换。 挂牌交代。 有不守约不如法者。 监直师即应劝谏。 一谏辄听者善。 若三谏不听者。 白众议罚。 若监直师狥情容隐。 不谏不举者。 随事量罚。 若诸师自严自重。 各精进不放逸。 置规约于无用之地。 则弥善也。 勉旃勉旃。 起精进七期示众七日持名。 贵在一心不乱。 无间无杂。 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 但不缓不急。 密密持名。 使心中佛号。 历历分明。 着衣吃饭。 行住坐卧一句洪名。 绵密不断。 犹如呼吸相似。 既不散乱。 亦不沉没。 如是持名。 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若是真正道流。 直能体究万法。 皆如无有二相。 所谓生佛不二。 自他不二。 自他不二。 依正不二。 净秽不二。 苦乐不二。 忻厌不二。 取舍不二。 菩提烦恼不二。 生死涅槃不二。 是诸二法。 皆同一相。 一道清净。 不用勉强差排。 但自如实体究。 体究之极。 与自本心。 忽然契合。 方知着衣吃饭。 总是三昧。 嬉笑怒骂。 无非佛事。 一心乱心。 终成戏论。 二六时中。 [覛-见+页]毫发许异相不可得。 虽则至心偁念。 亦同肆口诃骂。 虽则精进修持。 亦是梦中苦行。 如是了达。 方是真正学道人。 一心精进持名也。 前一心似难而易。 后一心似易而难。 但能前一心者往生。 可必兼能后一心者。 上品可阶。 然此两种一心。 皆是博地凡夫边事。 凡有心者。 皆可修学。 同堂缁素。 切勿高推圣境。 甘处下劣。 各须勤策身心。 近则七日内。 远则一生中。 常作如是信。 常修如是行。 纵不证克。 为因亦强。 华宫托品。 必不在中下矣。 倘或七日之后。 置若罔闻。 熟处毕竟不生。 生处依然难熟。 无明业习。 牵合交缠。 仅欲邀功七日。 而此七日。 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地。 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 安望往生彼国。 致令金口诚言。 翻疑诳妄。 是谁之咎乎。 同七净众。 愿各自审。 而诫勉之。 料柬法门念佛求生净土。 释尊于无量法门中。 特垂胜异方便。 然念佛一法。 仍有多门。 约而计之。 不出四种。 一者念佛实相。 即本觉理性。 如大集等经所明是也。 二者念佛法门。 即种种三昧。 如诸大乘经所明是也。 三者念佛相好。 即胜劣身相。 如十六观经所明是也。 此三种念佛。 胜则胜矣。 非异方便。 葢必洞明事理。 深达境观。 上智犹难。 钝根绝分故也。 四者念佛名号。 即一心持名。 如小本阿弥陀经所明是也。 惟此一门。 藉彼佛胜愿力故。 不论有智无智上中下根。 但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 七日乃至一日。 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即蒙弥陀圣众接引。 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护念。 又彼佛本誓。 若有众生。 欲生我国。 至心信乐。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是为不思议异方便。 惟其异故胜也。 所生净土亦有四种。 一曰常寂光土。 极果圣人所居。 断无明惑尽方得生。 二曰实报无障碍土。 别圆地住以上菩萨所居。 断尘沙惑方得生。 三曰方便有余土。 四果圣人及别教三贤菩萨。 圆教十信菩萨所居。 断见思惑方得生。 此三种净土胜则胜矣。 非异方便。 葢必断惑乃生。 还同竖出三界故也。 四曰凡圣同居土。 权实圣贤。 与博地凡夫共居。 惟此净土。 仗诸佛摄受力故。 不须断惑。 兼复带业往生。 但惟信愿前导。 感应道交。 浊障稍轻。 苦轮斯脱。 而又即此同居赡养。 竖彻方便。 实报寂光。 故上智即能顿净四土。 而下愚亦可三界横超。 无烦九次第修。 不俟三僧祇证。 是为不思议异方便。 惟其异故胜也。 如此最胜独异法门。 释迦善逝。 殷勤示劝于五竺遐邦。 恒沙如来。 广舌赞扬于十方剎土。 岂欺我哉。 龙树毗婆沙论云。 佛法有无量门。 如世间行路。 有难有易。 徒步则难。 乘船则易。 欲易行疾至。 应当念佛。 称阿弥陀佛名号。 疾得阿耨菩提。 又智者十疑论云。 在五浊恶世。 求阿毗跋致。 甚难可得。 譬如跛人步行。 一日不过数里。 若信念佛三昧。 乘彼佛愿力摄持。 决定往生。 如乘船遇顺风。 须臾千里。 又如劣夫。 从转轮王。 一日一夜。 周行四天下。 非是自力。 轮王力也。 乃世之驾言直指者。 多以西方为钝置。 谓此法门专摄钝根劣器耳。 苟能一超直入。 何假他力。 不思文殊普贤马鸣龙树。 及此土智者智觉。 咸发愿往生。 尽属钝根乎。 世尊于宝积会上。 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 皆生净土。 尽是劣器乎。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安有如斯曲径。 甫育莲胎。 便阶不退。 奈何反属廉纤。 若夫已悟心宗。 为垂警策。 犹曰生生不退。 佛阶可期者。 其难易迟速。 皎然可知矣。 而世之学者。 或疑或谤。 或耻谈而不屑道。 虽曰非愚非狂。 吾不信也。 九品略辩净土一门虽广摄诸根。 咸登不退。 而见佛久近。 闻法大小。 证果授记迟速。 不啻天渊悬绝。 大本经略分三辈。 不及观经九品为详。 总而论之。 上品以解悟为本。 中品以戒善为本。 下品纯恶无善。 惟临终遇善友。 一念信心。 灭罪往生。 析而计之。 上上生者。 所谓读诵大乘。 则宗说俱通。 修行六念。 则行解相应。 故弹指即生。 见佛闻法。 悟无生忍。 须臾历事十方诸佛。 亲蒙授记。 僧如远公智者。 俗如刘遗民杨无为辈。 足以当之。 上中生者。 虽未及读诵大乘。 而能解第一义。 是于己躬亦有悟入。 而行证未逮上上生者。 故经宿华开见佛。 因前宿习。 普闻众声。 皆说甚深第一义谛。 七日于阿耨菩提。 得不退转。 修诸三昧。 经一小劫。 得无生忍。 上下生者。 虽未有悟入。 而亦发无上道心。 自欲明见本性。 卒未遂志。 以求生者。 七日见佛。 三七日始闻妙法。 经三小劫。 住欢喜地。 中上生者。 乃在家净信男女。 持戒求生者。 临终见佛往生。 莲华寻开闻说四谛。 应时即得阿罗汉道。 以戒力专故。 华开证果甚速。 以未发无上道心故。 所闻但四谛。 所证但小果耳。 中中生者。 乃出家男女持戒求生者。 曰一日一夜持沙弥戒。 持具足戒者。 显戒法殊胜。 虽最促犹生。 何况久持。 然出家戒行精专。 亦生中上。 在家暂持斋戒。 亦生中中。 可互通也。 临终见佛往生。 七日华开闻法。 得须陀洹果。 经半劫成阿罗汉。 中下生者。 亦在俗男女素未归向三宝。 而天资仁孝。 进道有阶。 临终遇善知识开示。 即获往生。 七日见二大菩萨闻法。 得须陀洹果。 过十小劫。 成阿罗汉。 下上生者。 乃在俗恶人。 临终遇善知识。 教称佛名。 灭罪往生。 七日华开。 见二大士。 说甚深十二部经。 发无上道心。 经十小劫。 得入初地。 下中生者。 乃出家破戒恶人。 临终遇善知识。 称佛说法。 一念往生。 六劫华开。 见二大士。 闻大乘甚深经典。 发无上道心。 下下生者。 五逆十恶极恶之辈。 兼僧俗二类。 临终遇善知识。 教称佛名。 十念往生。 十二劫华开。 二大士为说诸法实相。 即发菩提之心。 后二生未言。 登地时数者。 亦如下上生。 发无上道心。 后十小劫也。 中三品虽以戒善求生。 自度心坚。 度他行缺。 故终得大乘。 而须暂登小果。 下三品虽系极恶凡夫。 以闻二大士说甚深法。 即能发无上心。 虽经多劫。 直入圣位。 然则一念大小。 顿越权乘小果。 一生精进。 远超多劫。 华胎大小迟速之间。 发心策行者。 当审所从事矣。 悟后求生者。 藉极乐境缘。 结习易断。 三昧易修。 速成忍力。 度诸众生也。 未悟求生者。 为亲近弥陀。 易于见性。 永明所谓但见阿弥陀何愁不开悟。 是也。 禅净二门。 各宜专务。 不必兼修。 但彼此相。 非深昧佛旨。 参禅者。 无论悟与未悟。 但获往生。 皆跻上品。 修净者。 虽五逆十恶忏悔犹预下生。 而必曰不谤大乘。 则谤者不生。 可知矣。 先悟后生者。 如巨帆遇彼顺风。 念佛谤禅者。 如败种植乎腴壤。 其优劣之相。 得失之关。 诚不可不辩也。 示夏子彝居士大阿弥陀经云。 娑婆世界修行一昼夜。 胜于极乐世界行善百岁。 葢以此土难于进修。 彼土易为功力故也。 例此而言。 则风尘世路中修行一日。 胜于深山净剎修行百千日。 无疑矣。 是故帝乡可游也。 红尘可入也。 所谓净愿不可忘也。 净行不可缺也。 嗟乎风尘亦何能染人。 第恐人自染风尘耳。 居士善根深厚。 信力专笃。 久知选官不如选佛。 此行葢非得已也。 然选佛场开。 是处可入。 无论深山净剎世路风尘。 要须心作南车。 愿为前导。 苟所向不乖。 虽终日途中何异家舍。 长安此地不隔一尘。 随伊冒暑冲寒。 经州历县。 操觚捉笔。 执辔扬鞭。 处处道场。 时时佛事。 净愿净行。 常得现前。 自然达清泰之上邦。 面无量之寿圣。 预九品之科目。 极住行向地之升进。 候十方诸佛息化之大阙。 然后分身补处。 发号施令。 统理九法界人天。 调熟七方便弟子。 如是选官选佛。 岂不诚大丈夫哉。 然而说则易。 行则难。 深山净剎则易。 风尘世路则难。 吾愿居士为其难者。 则他时异日。 必有大得。 力处当念。 流光如驶。 衰老日侵。 长途往还。 勿虗度好。 时节定课。 外有余晷。 但只加持佛号。 若楞严呪大悲呪等。 客路俱不必也。 示丁耕野居士昔寂室和尚云。 世人欲修净业。 不可言我今忙。 迫且待闲暇。 我今贫乏。 且待富足。 我今少壮。 且待老时。 若分定常忙。 分定贫乏。 分定夭折。 即于净业。 无缘修习。 忽尔丧亡。 虽悔何及。 何如趁身强健。 努力修之。 至哉言乎。 然今人无论。 信乐者少。 纵能深信净土。 而因循需待。 蹉过一生者。 比比皆是也。 居士天姿醕谨。 向见衲不久。 即能警悟无常。 长斋事佛。 葢宿缘有在也。 然居士家无恒产。 岁以馆获得。 糈夫家无恒产。 则不足可知矣。 身有馆职。 则不闲可知矣。 年方半百。 则未至衰老可知矣。 乃一旦谢馆不赴。 却诸门弟子。 秉持满分优婆塞戒。 楗户终年。 专力净业。 至于资粮薪水。 初无会计。 非勇猛丈夫。 而能若是乎。 且以斗室狭隘。 半供经像。 于中避嚣息影。 锐意精修。 一如夏屋宽舒。 泰然自足。 惟虑其不能久久如斯也。 嗟乎夫人之居世。 亦何定哉。 窃尝论之。 暇莫暇于不失时。 富莫富于常知足。 强莫强于勤精进。 今居士兼三者而有焉。 则虽举天下之闲者富者强有力者。 与居士较。 吾知其有名而无义矣。 能如是于生净土也何有。 然更有一语愿。 相告诫者。 譬如万斛之舟。 欲有所往。 樯非不高也。 柁非不正也。 资具非不完备也。 去志非不决也。 乘风张帆。 有瞬息千里之势。 倘若船头一桩。 未肎拔却。 被一条缆索系住。 虽种种推排。 其能有济乎。 今时净业人。 终日念佛。 忏罪发愿。 而西方尚遥。 往生弗保者。 无他爱桩未拔情缆。 犹牢故也。 若能将娑婆恩爱。 视同嚼蜡。 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 靠着一句佛号。 如须弥山相似。 一切境缘。 无能摇动。 或时自觉疲懈。 惑习现前。 便奋起一念。 如倚天长剑。 使烦恼魔军。 逃窜无地。 亦如红炉猛火。 使无始情识。 销铄无余。 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 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 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 而始信其往生哉。 或曰。 彼居士勇猛精进如是。 岂复牵于情爱。 不几于无病而授药乎。 予曰。 不然。 古人云。 爱不重不生娑婆。 又云。 道念若同。 情念则成佛。 多时五通仙人累劫精勤。 尚以欲漏未除。 隳其功行。 故知未登圣果以还。 鲜有不被其系累者。 居士果世念轻微。 道心勇锐。 见欲避如火坑。 忆佛如恋慈母。 净斋清课。 永矢弗渝。 又何妨以无病好人常服良药。 岂不起居轻利转益强健乎。 总之烦恼无尽。 而生死根本则唯贪爱。 能漂溺行人。 障往生法。 是故先佛经中。 处处诃责。 但情爱一分疏淡。 则净业一分成熟。 于生死岸头。 庶得解脱。 也居士其勉之哉。 柬顾兆祯居士末法浇漓。 人趋诈伪。 求其履道存诚敦古反朴。 如我老居士者。 其人皆不啻披星拣月矣。 然净友中得君家公臣。 又得丁君耕野。 复得翁君舜仪。 皆属居士令亲。 何祥麟瑞凤之以类而聚耶。 就中翁君大孝遗身。 所谓难行苦行。 我所未曾为。 亦所不能为。 心焉钦服。 非复笔舌所可赞述。 读长歌允称其人。 三复再复。 弥见精丽。 昔也知章八十耽吟。 邱为九旬工赋。 居士年居邱贺之间而著作。 亦兼擅其美。 所冀惜分寸之阴。 淡笔墨之好。 回此精力。 唯以净业栖心。 则慧芽增长。 道种成熟。 异日佛前莲华化生。 便非邱贺辈所可同年语矣。 答顾兆祯居士前有数行奉寄。 想已尘覧。 顷接手书。 乃有尘业情缘。 卒难销陨。 何时得成妙观等语。 足知求道之切。 然依鄙见。 即此厌尘。 情忻妙观。 正坐学道。 内障且避。 諠求静处。 世未有其方尘。 情果可绝乎。 要知万法本闲。 惟人自闹。 善乎。 蕅益大师之言曰。 虽曰六根幻驰六情纷动。 仔细推求。 尘既不居其咎。 根亦岂职其愆。 根既不职其愆。 情岂独当其罪。 三科剖析。 既无真主。 纵使共合。 那有实法。 而我辈于此虗妄法中。 着我耽人。 舍彼取此。 犹如揑目乱华发生。 更欲分别华相孰妍孰丑。 不亦谬乎。 唯将身心。 世界全体放下。 则智眼昭明。 何处有尘情可厌。 然欲念佛求生净土。 正不妨炽然起忻厌心。 此忻厌心。 着之则成惑病。 了之则是方便。 亦存乎其人耳。 所言妙观者。 观经不云乎。 诸佛正徧知海。 从心想生。 众生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只此数语。 便是念佛三昧秘要。 一切观门。 无不从兹流出。 葢知作而不知是。 则堕在权小。 知是而不知作。 必落魔外。 作即空假观。 是即中道观。 全是而作全作。 而是作是一念三观圆融。 故大集经偈云。 若入但念弥陀佛。 是名无上深妙禅。 至心想象见佛时。 即是不生不灭法。 智觉禅师云。 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 佛是本觉之理念。 即始觉之智。 故知正念佛时。 始本会合。 理智冥契。 能所俱忘。 自他不二。 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 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 超情越见。 离句绝非。 直捷圆顿。 无过此者。 除却念佛外。 岂别有妙观可成耶。 窃尝论之。 药无贵贱。 起病为良。 治本治标。 宜随缓急。 居士以耄期之年。 回心向道。 纵得百龄。 余光有几。 可不思束其功于至稳至易之途。 而尚似探。 元问妙。 徘徊跂望于其间乎。 衲前晤时。 非唯不谭妙观。 并为略去。 多种日课。 仅以六字真言。 相劝勉者。 此是海上奇方。 能疗急病。 抑又标本齐治。 缓急咸宜。 贵在深信力行。 古人所谓但见阿弥陀。 何愁不开悟。 然则何尘情而不销陨。 何三昧而不现前。 然在今日。 纵有百千法门无量妙义。 总置不用。 唯此一味单方相赠。 苟非斩钉截铁并力专持。 其何以自振拔哉。 若必谓持名功效。 不及用观者。 则彼佛所具身相微妙。 经论所开观法深细。 博地初心恐不易成办。 终不若依小经专一持名为稳当耳。 但持名时。 了达事理。 一心不乱。 即是观境。 不须别求。 元妙念老居士。 十分诚悫。 忘年齿之高。 殷殷下问。 故敢罄布愚直之私。 而一无讳忌也。 惟审之择之何如。 名字说与金水若居士天台以六佛拣滥。 初曰理性。 次曰名字。 始闻圣教。 乃至明心见性。 皆未出名字位。 故知名字其时甚长。 而其义亦甚深无量也。 居士名善。 字水若。 达此名。 识此字。 于见性成佛之道。 思过半矣。 告子曰。 性犹湍水也。 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异哉。 告子之言性也。 虽非儒宗中至义。 乃翻有类乎如来之契经也。 惜其屈于孟子之辩。 而卒无以申明其说。 是亦如虫御木耳。 夫十法界本乎一心。 则善不善法。 皆性具明矣。 所谓性中有染净种子。 故世出世间无有一法。 而能外乎性。 率性中净种子而起现行。 则为君子之道。 谓之修善。 率性中染种子而起现行。 则为小人之道。 谓之修恶。 中庸曰。 率性之谓道。 孔子曰。 道二。 仁与不仁而已矣。 道无分于仁不仁。 即性无分于善不善也。 若性惟善。 而无不善。 则三涂恶趣。 非由心造。 又岂得称为法界乎。 是故一阐提人虽断修善。 不断性善。 若断性善。 则终不成佛。 诸佛圣人但断修恶。 不断性恶。 若断性恶。 则不能现秽恶世界。 折伏众生。 此性修之关所当洞达。 既不能离性以起修。 亦不得废修而言性也。 请以水言之。 所谓性者。 即湿而就下。 东流西流者也。 所谓修者。 即决之东方。 决之西方者也。 居士欲修净业。 可不顾名思义。 而审其所以修之之术乎。 若其心念念趣贪瞋痴。 日深月甚。 挽之不回。 引之不出。 发于身口。 多与恶相应。 则所谓决之东方。 终为震旦国中人物。 若其心念念厌离五欲。 系想阿弥陀佛。 愿乐亲近。 如子忆母。 不为业境之所牵。 不为他岐之所惑。 则所谓决之西方。 定于极乐世界。 莲华化生。 见佛受记。 由是观之。 见性成佛亦在乎。 决之而已。 若能决之西方。 而为西流之水。 则必不入三涂鼎沸之水。 必不杂人天渴爱之水。 不混凡夫之浊水。 不沾魔外之恶水。 不堕二乘之死水。 不同权乘之客水。 常得理水。 以润心田。 智水以融万行。 即此名字位中。 而圆合如来之性水。 既得与性水合。 则会归七宝池中。 为澄净。 为清冷。 为甘美。 为轻软。 为润泽。 为安和。 为除患。 为增益。 而究竟成八功德之圣水矣。 西流而极于此。 真能尽水之性者与。 然吾审居士之名与字。 是从孟子义也。 非告子义也。 若夫决择善法。 修习令满。 决破不善法。 修除令尽。 则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 而终止于至善之地。 是未尝不与告子合。 未尝不与宣圣合。 亦未尝不与西方之大圣人合也。 居士其力决之乎。 首楞严经势至圆通章首楞严一经说。 在法华之后。 实为佛法堂奥。 昔智者判教时。 此经未来支那。 故唯以法华涅槃为后味。 若令一见。 必广有疏释。 且判属醍醐无疑矣。 奈四依大士已灭。 古今疏主各兴异见。 久如聚讼。 后学不具择法眼。 靡所适从。 至欲尽废疏解唯看经文。 亦过激之论也。 及乎以己智寻经。 又多不能达其旨趣。 则终于昧昧而已。 试平心论之。 众解岂无长处。 然不失之乖谬。 即失之粗略。 间有智识高超。 出乎其类者。 则又借此经。 发挥匈中。 剏论有真。 能舍己从经。 曲顺佛意。 则西湖鉴一疏之外。 吾未见其能并美者。 孰谓今人必不能迈古耶。 或病其主张太过。 讥其杜撰不无。 纵未能无遗憾。 要亦大有功于此经者矣。 至于舍识用根归重圆通之说。 则诸佛诚言谁敢不信。 此方教体谁敢不遵从。 而议之者。 皆违经抗佛者也。 现前诸善友既已标心净土。 复欲研究此经。 甚不易得。 然始末无论。 只此圆通文中大有淆讹处。 若非善读善会者。 则所谓醍醐毒药亦不甚远。 岂不闻楞严会上选佛场开。 观音登科。 势至下第。 修净土人。 于此若不拣辨。 何以发此经之密意。 而坚后学之行愿耶。 但势至法门非此经要义故。 鉴师疏中亦引而不发。 今则先辨法门。 次彰密意。 辨法门者。 当知此圣圆通属七大。 中根大以都摄六根故。 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 有三种不同。 一者念自佛。 二者念他佛。 三者念自他佛。 若念自佛则与诸圣圆通。 是同以根性为所念法门。 以旋湛为能念方便。 如央崛经云。 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见。 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知等。 亦如此经。 十方诸佛同告阿难。 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 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又如祖师云。 在胎名身。 处世为人。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 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识者知是佛性。 不识唤作精魂。 从上诸祖如斯指示甚多。 此念自佛三昧具摄一切教义。 一切禅宗直指法门。 罄无不尽也。 若念他佛。 则。 与诸圣圆通有异。 以六根为能念。 以果佛为所念。 法身虽复一体。 我无二种庄严。 诸佛福智圆满成两足尊。 念彼果德。 不生疲厌。 眼常瞻佛相。 耳常闻佛教。 鼻常触佛香。 舌常称佛号。 身常礼佛像。 意常缘佛法。 六根所注无非佛境。 如是相继无间无杂。 此念他佛三昧具摄一切弥陀药师弥勒上生等经。 及莲社一切业行事想法门。 罄无不尽也。 若念自他佛。 则与诸圣圆通。 同而复异。 先须开圆顿解。 了知生佛一如心土不二。 托彼依正显我心性。 既不迷性外。 有佛亦不执。 彼土非心。 此则开圆解处与诸圣同。 托他境处与诸圣异。 十六观经所谓胜异方便。 今文谓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以此方便最胜极异故。 不更假余方便也。 祇就圆顿教中三种念佛三昧。 对四种净土。 略辨摄生大用。 惟念自佛者。 摄归实报寂光二种净土。 然但能竖入不能横超。 又但被利根不能普摄。 又则诸圣所同不显此门独异。 似非势至摄归本旨。 今谓正摄念他佛及念自他佛二种行人。 归于同居净土。 兼复横超方便实报寂光。 是故文中深明感应道交之益也。 次显经密意者。 选择圆通法门。 犹如国家用兵选将相似。 或推作先锋。 或压令殿后殿。 后者为正选。 余则各随常队而已。 其推与压。 要非无故而然。 祇如十八界中必先根次尘后识。 此常例也。 今以六尘居先而根次之。 六尘中必先色次声。 以及香味触法。 今以声最居先而色次之。 于六根中仅列其五。 抽出耳根置于二十四门之后。 葢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 以音尘开先。 闻根殿后。 而独详明之也。 虽不显言其故。 人已觉之。 既归重耳门。 一经要旨排列圆通法应如是。 然念佛法门亦逗此方机宜。 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 乃此经方令一门深入直了自性。 若复双选二门。 则昧本经旨趣。 若令念佛法门直尔混依常队。 又失他经广赞之意。 故今巧示推压。 如军中密令未许泄漏。 葢前于十八界中。 明抽耳根为重将矣。 今乃于七大中。 暗压根大为重将。 而此根大正属念佛法门。 既不违他经广赞之宗。 仍不乖此经用根之义。 可谓至巧亦至密矣。 夫七大次第。 曰地水火风空见识。 见即是根本。 应根先识后。 今移识居第六。 而以根大殿后。 亦如十八界中之耳门也。 又于前五大中。 推火大作先锋。 而以地水风空次之。 此有两意。 一为当机堕淫起教故。 以多淫召火。 警多闻人先除欲漏也。 故文云。 说多淫人成猛火聚。 乃至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诸佛呼我名为火头。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罗汉。 愿为力士。 亲伏魔怨等。 明以警之也。 一切经律中。 皆以不杀为首戒。 此经则以不淫为第一决定明诲。 于三缘中。 亦以欲贪先于杀盗。 均此意耳。 二为末世对治重障。 以烦恼虽多惟淫欲为生死根本。 最能障往生法故。 令行人观凡夫身内淫火。 即如来藏性空真火循业发现。 深观得悟成智慧光。 非唯不障往生。 且能将送行人托上上品。 所以净名赞淫怒痴以其体即藏性而染净。 功用在反掌间耳。 故以火头居先。 亦如十八界中之陈那也。 今请历观诸圣。 除此二先锋。 二重将外。 余皆一依常例。 次第不紊可见。 二十五圣起座之时。 诸大弟子结集之际。 一威一仪。 一起一止。 皆有深意。 悉符教义。 以粗心遇之。 又安可得耶。 然则观音虽独登科。 势至岂全下第。 但于观音则明选。 于势至则暗选耳。 良以圆根别入故明选。 诸根总摄故暗选。 此方教体故明选。 此土有缘故暗选。 通益当机时。 会现未众生故明选。 别益恶世法末时。 不见佛众生故暗选。 虎榜高题处。 人所共知朱衣暗点时。 人所不觉故。 曰大有淆讹。 须善读善会也。 或曰既是密意。 何得泄漏。 曰楞严选佛场中。 揭榜已二千余年矣。 此时若不明破密将焉用。 或又曰。 诚如子言则文殊说偈选择时。 岂亦不知密意。 何不遵前例一概都拣耶。 曰诸圣自陈各说第一故。 寄推压巧示密机。 若承敕正选时。 一依前轨。 何得成密。 然但声尘火大准归常次。 以此二门别意助显。 非本所归重。 故不更推出。 至于势至法门。 仍顺长行。 置识大后。 为二十四门之殿。 未始不遵也。 且既令专选一门。 何得不拣势至。 观其拣辞。 仍与诸圣不同。 但曰。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意谓彼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而此相继之念。 既属行薀迁流。 亦生灭法。 以此为因。 欲往生见佛。 谁曰不可。 今欲现证不生灭圆通。 则因果不符。 何能克获。 此拣现获圆通为难。 非拣往生后益也。 其余诸圣单念自佛。 唯属现修现证。 故拣则全拣。 以不逗此土机宜。 不合此方教体故也。 有志修证者。 亦可以深长思矣。 然此为信力未坚者说。 若果深信净土。 纵令楞严独贬势至。 亦自不疑。 何以故。 以他经广赞故。 曰不可思议功德。 曰世间难信之法。 曰一切佛护念。 曰无上深妙禅。 曰胜异方便。 曰三昧中王。 多处极赞。 既不生信。 一处乍贬。 何辄生疑。 而况曾不独贬。 而况复示暗选乎。 奈末世众生读此经者。 既不能依教。 从耳门深入现证圆通。 偏于念佛法门好起疑惑。 乃至破他净信障他善行。 薄福少智人。 往往习气如是。 故兹约法依经。 曲为辩析。 不自知其辞之丛沓也。 岂得已哉。 旅三字说妙法华经云。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若贪着生爱。 则为所烧。 故先佛世尊方便劝谕。 引之令出。 以此宅中众苦充满。 难可安居也。 蕅益大师净信集云。 自寂光真性。 翳于五住尘劳。 而一切含识鲜有恒居。 虽四禅四空及方便土。 亦属旅泊。 旅之时义大矣哉。 夫旅者。 以行旅之人。 次于旅舍之谓也。 旅必有伴。 亦必有处。 亦必有其本业。 今旷观三界之中。 同一旅也。 而人异其业。 业本既异。 而处与伴亦殊焉。 慨自有识以来。 经尘沙劫波。 积骨逾于富罗。 饮乳过于溟渤。 于中竛竮之状。 飘泊之苦。 有不可胜言者时。 而与狱种为伴也。 则恶逆为其本。 有间无间是其旅处时。 而与鬼趣为伴也。 则悭贪为其本。 旷野山泽是其旅处时。 而与畜类为伴也。 则愚痴为其本。 水陆空界是其旅处时。 而与修罗为伴也。 则瞋慢为其本。 须弥大海是其旅处时。 而与人道为伴也。 则纲常为其本。 四洲诸国是其旅处时。 而与欲天为伴也。 则戒善为本。 地居空居是其旅处时。 而与色无色界为伴也。 则禅定为其本。 四禅四空是其旅处。 方其旅也。 随处而着。 不知其旅也。 嗟乎故乡之梦。 尚自朦胧。 客次之居。 岂为究竟。 是非托赡养以横超。 悟寂光而上彻。 又孰能外乎旅义也哉。 天都汪润生居士。 法名性净。 别字旅三。 去家游学。 有年矣。 晚居琴川。 有令嗣。 长于才。 夙柄家政。 故居士得不为家累。 虽厚栋华轩。 可以逸老。 以居士视之。 萧然若寄也。 居士恒长斋事佛。 以淡泊无欲为养。 以操修问道为兢兢。 康熙乙卯岁。 仲秋之朔。 乃其七十揆辰。 诸亲友故旧。 争为文以祝之。 诗以颂之。 居士谢而弗视。 视亦不审。 曰。 徒周章乎耳目耳。 与其谀言之来。 以沽吾名。 孰若法言之及以裨吾心。 爰以旅三之字。 而请说于予。 予思。 居士既旅乎三界。 是得其旅之大者也。 岂天都琴邑云乎哉。 然吾窃观夫居士之邦人族士。 类多操奇。 赢走四方。 其于旅也。 惟获其利。 未尽其义也。 今居士旅于斯。 设有人焉。 告之以猗生煑海之谋。 进之以郭氏治山之策。 吾知居士必掩耳而去之矣。 独兹七旬介寿之期。 乃能却朋樽而不顾。 置牲鼎而不御。 访予于枯澹寂寞之濵。 咨予以异世乖俗之旨。 可谓真湻未散。 大朴犹存。 其几于道者乎。 曰。 犹未也。 夫既曰旅三。 则一切法趣旅。 更无有法过于旅者。 所谓随处而着。 不知其处理性旅也。 了此三界。 同为逆旅。 本业处伴。 各各差殊。 名字旅也。 知其非家。 不住不着。 于粗敝境。 不生贪恋。 观行旅也。 客尘烦恼。 方便折伏。 悠悠旅梦。 彷佛欲醒。 相似旅也。 不离法界。 随寄尘寰。 哀此旅人。 尽力津济。 分证旅也。 是朽故宅。 属于一人。 我常在此说法教化。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究竟旅也。 苟不达此义。 则于邮亭传舍。 误认家乡。 诸所谋求。 无非火宅中事。 又或畏此旅途。 多诸苦难。 归心孔亟。 去不还来。 将使六宇同昏四生。 奚赖若此者。 皆无当于旅义也。 然则居士之在今日。 惟当以赡养为归宿之地。 毋终为堪忍之旅客。 若夫华开见佛。 获证真常。 又当睠此娑婆。 再来侨寓。 将护众伴。 诱掖羣迷。 更于异域殊方。 分身应迹。 往来三界。 终不疲厌。 斯为究竟旅人。 庶不虗居士立字之意矣。 观佛毫相法观无量寿佛经云。 若欲生西方者。 当观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又云。 身相众多。 不可徧观。 须从一相好入。 谓专观白毫一相。 待观成熟。 余相自然显现。 毫长一丈五尺。 周围五寸。 外有八棱。 中则虗通彷佛。 如瑠璃筒。 在两眉中间。 表中道也。 右旋宛转。 白如珂雪。 莹净明彻。 显暎金躯。 依此想时。 令心坚住。 心若昏散。 制令明静。 葢明则不昏。 静则不散。 当知明静是止观之效。 定慧之体。 亦即心之本体。 止观是工夫。 定慧是因行。 明静是功效。 明静之极。 顿合本体。 若至果上。 即成福智二种庄严也。 今身心寂定。 止也。 观佛毫相。 观也。 毫相历然。 明也。 坚住不动。 静也。 所谓托彼身相。 熏我心性。 观智若成。 自然显现。 正此义耳。 然欲修此观。 须了万法唯心。 经云。 心如工画师。 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 莫不从心造。 故知弥陀毫相。 自是我心本具。 定中所现。 亦是我心造出。 是心作毫相。 是心是毫相。 不从他得。 不向外来。 如是了达。 方名如法修观也。 总之。 能观观智为一心三观。 所观毫相是一境三谛。 何以故。 定中毫相。 虽现在前。 皆想念因缘。 无实性相。 此因缘所生之法。 法尔无自性。 无他性。 无共性。 无无因性。 四性皆空。 故无实性。 而此想念所生毫相。 非惟性空。 相亦巨得。 如镜像水月。 故无实相也。 性相无实。 故即空即真。 随念能见。 故即假即俗。 即假即俗。 故非真空。 即空即真。 故非俗假。 此则作是一念。 遮照同时。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故为三一圆融不可思议中道观境也。 全谛发观。 观还照谛。 境观不二。 唯是一心。 故古德颂云。 境为妙假。 观为空。 境观双亡即是中。 亡照何曾有前后。 一心融绝了无踪。 此颂影略。 须略释其意。 言境为妙假。 则空与中。 在其中矣。 不具空中。 焉称妙假。 言观为空。 即妙空也。 而中与假。 在其中矣。 言境观双亡。 则双照在其中矣。 双亡即非空非假。 双照是即空即假。 二边不着。 亦复不离。 故即是中道。 而下二句即言亡照同时。 一心融绝也。 葢境虽具三。 既属所观之境。 但称妙假。 观虽具三。 既属能观之观。 但名妙空。 境观虽各具三。 既用双亡双照之妙观。 冥合双非双即之妙境。 但是妙中。 由是举一即三。 言三即一。 三一非同。 三三非异。 不可以意识思量。 不可以名言分别。 故曰亡照。 何曾有前后。 一心融绝了无踪也。 境观圆融妙理。 以四语总摄无遗透。 此妙伽陀。 胜读台宗书数百卷。 然非明了一心淹贯台教者。 恐未易透也。 经云。 但闻白毫名字。 灭无量罪。 何况如法系念释迦如来金口垂示。 天台智者劝令专修。 近代唯幽溪大师。 常修此观。 今净业行人。 苟能一心持名。 往生可保。 兼修妙观。 则托品必高。 利根上士。 胡不勉而行之。 发布时间:2023-01-25 10:06:28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23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8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