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壹.总释名题 内容: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七○年五月十七日至六月七日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全篇分四部份来讲:一、总释名题,二、造论者,三、译者,四、别解文义。 壹、总释名题百法就是“一而十,十而百”之百,由一到十,十到百这么多法。 百法可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五种。 现在先讲题目,要解释这个论题,就要先解释这个百法。 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起来就是百法。 其中的内容,讲论文时会详细解释,现在只听听名词就好了。 “明门”的“明”字就是明白的意思,也就是不糊涂了,不愚痴了,明了。 明了什么呢? 明了这个百法了。 明了百法的门路,就可以修行了! “论”字就是议论、论说、语论、讨论、辩论的论。 论是什么呢? 可以说是讨论。 讨论就是我们大家来研究,我说了出来,要是你觉得这个法不对,你可以提出你的理由来和我讨论。 议论就是你说你的道理,我说我的道理,我们大家把见地拿来分析。 论也可以说谈论,我们大家来研究这个法,不是我的法,是佛法。 我所讲出来的佛法,你们无论那一个人认为我讲得不对,只管提出理由来发问,来研究,无论从四面八方任何地方来的人,若提出理由来,我都愿意回答。 这包括全世界的人,例如美国人,中国人或是日本人,无论那一个国家的人,甚至十方来的人,我都愿意作答。 怎么说从十方来呢? 因为现在有飞机和直升机,可以从天上降落到地上;又可以坐轮船从海里来,这就等于从地里来,所以我说从十方来的人,我都可以答覆他。 只要有问题来问,我们大家就可以开一个高度的辩论会来讨论佛法。 无论你是佛教徒,是外教徒或是任何宗教教徒,我都是有问必答。 如果有什么难题,我一定用智慧剑一剑把它斩断,再把这个人愚痴的舌头割下来,换上一个智慧的。 我会改造人的舌头,也会改造人的脑袋。 脑筋糊涂的可以换一个清醒的,谁的脑筋不清醒就得要来,但是我这种手术不是布施的,是要收费的,一万块钱就可以给你改造脑袋。 现在继续讲“论”字,为什么我刚才说这《百法明门论》一定要说呢? 没法子不说,因为有个论字,论就是要说,说什么呢? 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就是论的第一个意义。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以是为非,也不能以非为是,所以就要论,论清楚它。 例如修行就是是,不修行就是非,这是对出家人而言。 论的第二个意义是讨论邪正。 邪一定是邪,正一定是正,你不能以邪为正,以正为邪,所以必须要讨论。 第三个意义是讨论善恶。 善一定是善,恶一定是恶,你不能以善为恶,也不能以恶为善。 第四个意义讲的是因果。 因一定是因,果一定是果,你不能说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果要分明。 第五是论染净。 你不能以染为净,以净为染,不能颠倒是非,论就是把一切分别清楚。 论也可以变是为非,变非为是,把非去了就是“是”,把是去了就是“非”。 也可以说是不离非,非不离是;即是即非,即非即是;即善即恶,即恶即善;即邪即正,即正即邪;即因即果,即果即因;即染即净,即净即染。 你看这个论怎样都可以论,所以最怕你没有论,你若有论就来论一论,你说是是非,非是是,怎么都可以。 论就是研究是非的问题。 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你不知道就要学,学了就知道,妙就是在这个地方。 你知道佛法少就不能认为是多,你知道多也不可以说少。 以上就是《百法明门论》的题目略释。 @@@@@@贰、造论者天亲菩萨造现在讲造论的人,这个造论的人是天亲,又叫世亲。 为什么叫天亲呢? 因为有的人说他是天主的兄弟,天主是他的哥哥。 究竟是不是,这没有多大重要性值得来考证,这只是一般人的说法。 那究竟天亲有几位兄弟呢? 他们共是兄弟三人,都叫婆薮槃豆,这是通名,也是梵语。 那么,别名呢? 老大叫无着,老二就是天亲,最小的弟弟叫比邻持跋婆,比邻持是母亲的名字,跋婆翻译华言就是儿子的意思,也就是说比邻持的儿子。 他们三兄弟是在佛灭度后九百年出生的。 他们生来非常聪明,可是聪明是聪明,但各有各的偏见。 不过这是以前的事,后来明白了就没有了。 因为老大无着愿意无着─无所执着,偏爱大乘佛法,不喜欢小乘佛法;而天亲菩萨刚巧相反,他是执着小乘法,他认为小乘法是最真的佛法,所以他就学小乘佛教。 不但学小乘佛教,而且还帮着小乘骂大乘佛教,专门破坏大乘佛教。 他不相信《法华经》、《楞严经》和《华严经》。 你们看,哥哥学大乘法而不毁谤小乘法,二弟呢? 他学小乘佛法,却专门批评大乘佛教,甚至想把大乘佛教消灭了。 现在先谈两位哥哥斗法,不是互相斗争,是单方面来斗争。 学小乘的天亲菩萨就专门说哥哥的大乘佛教不对,而他哥哥始终没有说小乘法是对还是不对。 大乘佛法是要把“不对”也包容在内,所以他对弟弟的所作所为,只有怜惜,而没有怨恨。 他要想办法来度弟弟,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给弟弟说:“我俩原是亲兄弟,虽然我们各人所学的教义是不同,但是我们是兄弟却是真的,你是我的亲弟弟,我是你的亲哥哥,这绝对不是假的,你也相信是真的,我也相信是真的。 现在,我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我想见你一面,并且有一点事情想请你帮忙,我相信你无论如何都会满我的愿,如果你不满我的愿,我就是死了,也不瞑目。 ”天亲菩萨虽然不喜欢大乘佛法,但是一看哥哥的信,写的那么恳切,哥哥快要死了,要求见弟弟一面,你说弟弟又怎么可以不去见哥哥呢? 虽然大家信奉的教理不同,哥哥学大乘,弟弟学小乘,可是看完了这封信后,弟弟非常感动,就决定去见哥哥最后一面。 天亲菩萨看见了哥哥,便立即问道:“哥哥,你信上说叫我替你办点事情,如果我不帮你做嘛,你死也不瞑目,究竟你想叫我做什么事情呢? ”“我想请你留在这儿替我念《法华经》、《楞严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每一部念一遍。 ”哥哥知道弟弟非常聪明,什么书念一遍都记在脑海,永远不会忘记。 天亲菩萨心里想着:“这次为了满哥哥的愿,不愿意也做一次吧! ”于是他就答应了。 他把《法华经》、《楞严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大乘经典念过后,豁然明白,知道自己以前多么不对:讪骂大乘佛教,毁谤大乘经典,说大乘经典是假的。 这回可知错了,他非常后悔。 怎么办呢? 心里懊丧地自责:“我以前尽骂大乘佛教,我造了这么多的罪业,一定要下地狱啦! 我这舌头真是坏透了。 ”想着就拿刀要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 今天中午我为什么说要割人的舌头呢? 割人的笨舌头,割人的钝舌头,愚痴的舌头呢? 就是因为天亲祖师这位菩萨忏悔要把自己的笨舌头,愚痴的舌头割掉。 他说要割舌头,你看多危险啊! 你们大家想一想,自己拿着刀要把伸出来的舌头割去,这不是好玩的,这不是开玩笑的,他真要割自己的舌头哟! 无着菩萨在一旁看见这情景就吃惊地说:“二弟,你在做什么呀? 快告诉我吧! ”天亲菩萨悲哀地回答:“我真是罪无可赦,以前我尽骂大乘佛教,现在我看过这三部经典,才知道大乘的教理实在是太妙了! 过去我尽是毁谤大乘,岂不是一定要堕拔舌地狱吗? 我趁现在还活着,就把舌头割下来弥补我的罪过。 ”无着菩萨劝道:“二弟,你不要这么笨,这么愚痴,你可以换一个舌头啊! ”“怎么换法? ”“你以前那个舌头是用来毁谤大乘经典,现在你改变你的说法,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经典,不就可以了吗? 你又何必要割了它。 ”“对啊! 我如果把舌头割去,对大乘经典也没有帮助,要是我不割我的舌头,我便可以用这个以前毁谤大乘经典的舌头来赞叹大乘佛教,不是更好吗? ”他才这样想,本然的智慧也就现前了,于是他一气呵成地造了这本《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的勇气很大,他真的完全改变了,所以自此以后他所造的论都是赞叹大乘的。 他从前写了很多骂大乘佛教的书,他都通通烧毁了。 现在,只遗留下来他赞叹大乘佛教的论文。 以上所讲的是天亲祖师的公案,还有“菩萨”两个字的解释。 菩萨,也即是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略,所以就称为菩萨。 菩提萨埵是梵语,翻译华言叫“觉有情”,又叫“有情觉”。 什么叫“觉有情”呢? 这个觉就是觉悟,觉悟谁呢? 觉悟一切的有情,这是一个解释。 以自己的觉悟,自己开的智慧,来觉悟其他的有情众生。 什么是“有情觉”呢? 菩萨也是一个有情,也是一个众生,不过他觉悟了,他是众生之中一个觉悟的众生。 “觉有情”就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去觉悟其他的众生;“有情觉”就是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也就是菩萨。 菩萨的名称很不错吧! 很多人都愿意做菩萨,也愿意给自己挂上一个菩萨的招牌,叫人家称自己做菩萨,所以中国的出家人互相赞叹说:“哦,老菩萨你来了! ”“是的,老菩萨你也来了。 ”就这样他们互相打招呼。 菩萨的称呼是属于旁人尊称你的,不是要对人说:“你应该叫我做菩萨啊! ”太虚大师曾经说过:“大家应该称我为菩萨,为什么呢? 比丘已过佛未成。 ”就是说我比丘戒已经受过了,又受了菩萨戒,所以你们不应该称我做比丘,应该称我做菩萨,但是不可以称我为佛,因为我还没有成佛。 他这样说也不是一定要叫人家称他做菩萨,不过他是这么样和大家开玩笑吧! 因为太虚大师是过来人,也真是菩萨,你叫他菩萨,他也是菩萨;你不叫他菩萨,他仍然是菩萨。 你叫他,他也没多一点;你不叫他,他也没少一点,他故意和一些愚痴众生开玩笑罢了。 金山活佛也是一样的说:“你们应该称我做活佛啊! ”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意思。 那么天亲菩萨是不是自己写上“天亲菩萨造”这几个字在论文里呢? 不是的。 他当时造这篇《百法明门论》,只是写上“天亲造”罢了。 后学们愿意尊重他,就给他加上“菩提萨埵”这么一个名衔,我相信天亲祖师绝对不会自己给自己加上菩提萨埵的名义。 我们就将这一点来研究,应该知道不要好名。 古语说:“上士无名,下士好名。 ”愿意做上士也可以,下士也可以,全凭你自己。 至于“造”就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著作。 天亲菩萨着这部论。 《百法明门论》很短,我希望在暑期班还未开课前就能把它讲完。 @@@@@@叁、译者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现在讲翻译的人,这一部论是天亲菩萨所造,但他是以梵文写的,也就是古时候的印度文,必须翻译才能使印度以外国家的人明白,所以又要有人来翻译。 今天我们因为这一部论能明白一切佛法,依法修行,这都是翻译人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翻译这部论的人是谁,在佛教里有什么贡献。 “唐”就是唐朝。 在唐朝时代,有一位出家人,这个人在佛教里的贡献最伟大,自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位法师。 这位法师俗家姓陈,父亲是做官的,做的是穷官,不是有钱的官。 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贪污,不要老百姓的钱,甚至于政府的钱,他都不要。 不是像现在做官的,总以为待遇太少,还要多方的左右图谋,从商贾或百姓身上找便宜。 这一位清官,因为不贪钱,所以一生就是个穷官,虽然是个穷官,但是就积下福德,因此,生了几个儿子,就有两个出家修道。 玄奘法师的哥哥是个出家人,也是位在当时很有修行的讲经法师,玄奘法师呢? 他在十三岁时就出家了。 出家之后就学习佛法,除非没有法师讲经,要不然不论那一位法师讲经,也无论多远,他一定要听经去。 有讲经的,他就去听经;有讲律的,他就去听律;有讲论的,他就去听论。 经、律、论三藏他都去听,风雨不改,甚至为了听经,连肚子饿也忘了。 他是常以法为食──以佛法来作饮食。 像这样经过了五年,他也受了具足戒。 在这五年期间,他就是到各处听经学佛法,可是学了五年后,总觉得每一位法师所讲的道理都不相同。 同样的经典,这位法师就这样讲,那位法师就那样讲,有智慧的法师和没有智慧的法师所讲的义理,就有冲突。 可是玄奘法师他自己没有真正开悟,没有择法眼,不知道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 也就好像昨天我说:“如果你懂佛法,就知道谁讲得对或不对,如果还没有懂佛法的时候,也就不知道啦! ”所以我说唱歌唱得声音大一点,不懂佛法的人就认为这就是佛法,懂佛法的人就说:“啊! 原来是在唱歌。 ”当时玄奘法师听了这么多经典,发觉道理不相同,他也不知道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怎么办呢? 究竟是依照那位法师的讲法才可以呢? 于是乎他就发愿,发什么愿呀? 他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来,他相信印度必然有真正的佛法存在,于是乎他就写了一道奏章,向唐朝天子申请出国,到印度去求法。 但是皇帝不许可,没有批准他。 玄奘法师为要了他的志愿,心里想道:“皇帝不许可,我也要去,宁可违背天子的命令,甚至于把我的头割去,我也要去求法。 ”于是乎他就在寺里练习爬山路的方法,怎么练习呢? 在寺里,他把桌子、凳子摆成像一座山,他从这个凳子往上一跳,跳到桌子上,再由桌子又往高处跳,一天到晚他就跳来跳去,练习爬山。 大概是他住的地方附近没有高山,所以在自己庙上来练习。 一般小沙弥、大沙弥、老沙弥不明白他在干什么,还以为他在玩游戏。 这些人都在骂:“这个人一天到晚也不念经,也不修行,尽跳桌子,不知道他在弄什么玄虚? ”玄奘法师也从不告诉别人:“我要练习爬喜马拉雅山啊! ”一般人还以为他调皮、淘气。 这样子经过一个时期,他的腿和身体都锻炼得很健壮,于是乎他就从长安西行,开始他长途的旅程。 那时没有飞机、轮船、汽车和火车,有的只是木船。 于是他决定走陆路,经过很多国家,从中亚细亚那儿过去,几经艰险才到了印度,一去就去了十多年。 在他未去印度之前,唐太宗皇帝曾经问他说:“我不让你去,你也一定要去,那么法师什么时候回来呢? ”玄奘法师就对唐太宗说:“现在你看这棵松树的树枝是向西歪斜的,等到这松枝什么时候向东弯,那就是我回来的时候了”玄奘法师到了印度,也不懂那里的语言,经过慢慢地学习,会了印度话和梵文,又跟从了很多印度法师学佛法,在那里受了很多困苦艰难,学有所成便回到中国。 回到中国的时候,果然那棵松树的枝子、树梢都向东弯。 所以唐太宗看到这棵松树向东弯便说:“啊! 今天玄奘法师会回来了,我们快迎接去。 ”于是乎就派一些官员到西门外去迎接,果然把玄奘法师接回来了。 玄奘法师回国后就专门从事翻译经典,他把印度的梵文经典都翻译成中国文字。 当他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在那一年中桃开六度,那就是说寺里的桃花花开花落一共六次,这就是《大般若经》的祥瑞,不但人天共庆,连草木都欢喜。 由此可见,《大般若经》对我们的重要。 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很多,他在印度时又礼拜佛的舍利,佛的牙齿和佛骨,又看到佛陀过去千生之中舍眼睛的地方,舍头目脑髓的地方,又看见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行的古迹。 他参观过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舍身喂虎的地方,又看到佛坐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场,所有佛教胜迹,他都去参观礼拜,表示他的诚心。 他看到印度的出家人,不论是有没有修行,他都不轻慢,恭恭敬敬地礼敬所有的法师,一点也不生骄傲和贡高我慢之心。 玄奘法师学成之后,曾经有很多小乘法 师来和他辩论,他们都不能胜过他,都被他给降伏了。 很多外道也来和他辩论,也被降伏了。 我们称玄奘法师为唐朝的三藏法师,什么是三藏法师呢?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 这位法师能通达三藏,会讲经、讲律、讲论,经律论三藏他都通达无碍,所以就叫三藏法师。 “法师”就是以法施人,或者是以法为师。 这位三藏法师名玄奘,“玄”就是玄妙,没有人明白;“奘”就是很伟大的,强壮的“壮”加个“大”字。 玄奘法师所做的事情是非常壮大的,他的所作所为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可以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这部《百法明门论》就是这位法师翻译的,他既聪明,又有智慧,通中文又通梵文,所以他翻译的经典是不会错的,他翻译的这部论更是可信的,以上是翻译者的简介。 @@@@@@在当时,玄奘法师和八百多位比丘,共同在一起翻译佛所说的经典,其中人才济济,最有名的就是窥基法师,又叫“三车祖师”。 为什么叫三车祖师呢? 因为他在未出家以前,曾经要求皇帝给他三辆车跟随在他后面。 无论他走到那里,都要有三车跟着他,这是他未出家以前的事。 这三车就是一车酒,本来和尚不可以喝酒的,他说他是例外,因为皇帝叫他出家,他便说:“若要我出家,必须有一车酒跟着我,和尚戒酒嘛,我一定要喝酒。 ”还要有一车肉跟着他,因为他欢喜吃肉;还要有一车美女,所以他的外号就叫三车祖师。 三车祖师不是一位平常人,要是平常人,就没有这个胆量来要三车才出家,因为他是特殊的。 他的前身就是当玄奘法师去取经时,在半路上遇到的一位老修行,那时这位老修行在一处打坐,衣服上的尘土大约有一、二寸厚,头发上面就有鸟儿在那里筑窝,还生下鸟卵,孵出小鸟。 他在那儿入定,不知入了多久? 你想想看,他身上的尘土有一、二寸厚,脸上的尘土也不知有多厚,鸟雀也不怕他,在他头发上生蛋孵鸟不知多少次,多少年了。 玄奘法师就用引磬给他开静。 这位老修行不知入了定多久,出定后不能动弹,像木头似的。 他就问:“你干么把我叫醒? ”玄奘法师说:“老修行,你在这儿入定多久了? 为什么你总也不出定? ”“我在这儿等释迦牟尼佛出世,好帮他弘扬佛法。 ”“喔! 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你怎么还不知道,在这儿入定? ”“现在是什么年代? ”“我是唐朝人,现在是贞观元年。 ”“不要紧,我再在这儿等弥勒佛下生好了。 ”于是乎他又想再入定。 玄奘法师称呼他说:“老菩萨! (或者老同修,或者叫他老修行,总而言之就是这几句。 )你不要入定了,你不如和我一同弘扬佛法吧! 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可是佛法还在世间,你可以帮我弘扬佛法呀! ”“那么怎样办呢? ”“你到长安去,看见有一座黄瓦的房子,你就去托生啦! ”因为他身体已经不能用,要再换一个,像房子坏了,要换新的。 “请你先到那里去,等我回来,帮我弘扬佛法好吗? ”“可以,可以。 ”这老修行立即答应了,就到长安去托生做人。 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就向唐太宗贺喜:“我走了之后,陛下得了一位新储君,真是一件喜事啊! ”“没有呀! ”唐太宗答道。 于是玄奘法师一观想:“哦! 原来老修行跑错了路,到尉迟恭的家里去了。 ”尉迟恭是国公,是唐太宗的一名大将,他生来黑脸,但不是黑人,因为他脸上黑,身体不黑。 他很有本领,帮助唐太宗打天下,立了很多汗马功劳。 这个老修行大约做什么事情都是马马虎虎的,本来玄奘法师叫他找黄瓦的房子,可是他找错了,找了绿瓦的。 绿瓦的是国公府,黄瓦的才是皇宫,他走错了路,便跑到尉迟恭那儿,托生做他哥哥的儿子。 他长大后就欢喜喝酒、吃肉、玩女人。 可能因为他不知多少劫在那里打坐没有出定,在打坐时打这些妄想:“这个肉是不错,酒也很好喝,女人也过得去。 ”所以再托生做人就放不下这三种东西。 玄奘法师找到他后,便对尉迟恭说:“你这个侄儿是我叫来帮我弘扬佛法的。 ”尉迟恭说:“你叫他来,你就叫他去嘛! ”但是玄奘法师叫他出家,他不去,还说:“谁要出家? 出家有什么好处呀? 我才不出家! ”玄奘法师就对唐太宗说了这段因缘,唐太宗说:“那我下圣旨叫他出家。 ”“他如果出家,一定会要求条件,无论什么条件,请皇上都答应他,只要他肯出家就可以了。 ”唐太宗说:“好,就这么办! ”于是乎把尉迟恭的侄儿叫到金銮殿上,叫他出家。 中国那时不是讲民主和自由,不是愿意出家就出家,不愿意出家就不出家。 皇帝叫你出家,你不出家就要死的,会被杀头的。 他也怕杀头,于是乎就要求条件,要一车酒、一车肉、一车女人,唐太宗都答应了 。 这位侄儿没办法,就被安排了到大兴善寺出家去。 他一到大兴善寺时,寺里就打鼓撞钟来欢迎他。 他一听钟鼓响,就豁然开悟了。 明白自己原来是在某某山修道的老修行。 于是向后摆手说:“你们都回去吧! ”把三车都不要了,虽然他不要三车,但一般人还叫他三车祖师。 @@@@@@肆、别解文义如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 “如”当“正如”讲,就是正如世尊所说的。 世尊是佛的十号之一,佛是世出世之尊,所以叫世尊。 这是世尊所说的。 他所说的什么呢? 就是“一切法”,这一切法是要无我,为什么要无我呢? 这个“我”是真真实实的在这个地方,怎么又说无我呢? 就算你那个“我”在这儿,等你死了,还是你的身体,那么你那个“我”到什么地方去了? 你若说有“我”,这个“我”死的时候没有了,那么活的时候怎么会有个“我”呢? 这就是疑问。 佛就是讲这一切法无我的法。 不要像有些不明白的人,自己连法还不懂,但是却说:“这就是我讲的法,这是我讲的经。 ”总把这个“我”放在前面。 一对鸽子为什么做了鸽子(佛教讲堂的屋檐上常有鸽子飞来飞去)? 就因为它们都有“我”,没有行佛所说的法,它们不能够无我。 有了“我”就变成飞禽,变成畜生。 这个“我”就是一个我见,是不应该有的。 《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也就是无我见。 说深一层,不单是“我”不应该有,“法”也不应该有。 一切法都没有了,所以“我”更不应该存在了。 一般修道人,必须要达到“无我”这两个字,才能法法皆圆。 你要是能够无我,一切法都圆融无碍。 随拈一法,无非法界,这就是法界性,就是一切法现前。 虽然一切法现前,而又要没有一切法,妙就是妙在这个地方,不容易也就是在这个地方。 一切法现前,却不执着一切法,空诸法相,一切法相都没有了,到这个时候,真是圆融无碍,得大自在。 你若能没有我,才能得自在;你若不能没有我呢? 就不能得到自在。 但是,怎么可以没有我呢? 不容易。 我现在在这儿讲经,你怎么可以说没有我呢? 你在这儿听经,你就要不知道你在这儿,把我空了,无人无我,也没有人,也没有我,也没有法,人空法空。 但是你所以不能没有“你”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有执着。 执着什么呢? 执着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色身的假我,以为是我了。 其实我方才没说吗? 你死了,还是这个身体,却没有知觉了。 这个“我”跑到什么地方去呢? 你那个“我”像须弥山那么大,到死的时候,跑到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你说这可怜不可怜? 外道呢? 他们就执着有一个大我,又有个小我,神我,他们这个“我”就多着啦! 他们说:“没有什么比我这个‘大我’大了,没有什么比我这个‘小我’更小了,最有用的还是大小我中间的‘神我’。 ”这是外道执着的“神我”,亦即是外道的“我”。 还有小乘执着的涅槃偏见,这个偏见他说是“我”。 菩萨呢? 也有所执着,执着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求,在所证的真如境界上,未能达到无证亦无得。 他们还有所证、有所得,也知道证得这个真如,所以没有忘了我,还是有一个“我”。 有“我”就是有妄,所以佛所说的法,就是要把一切法,都用无我来修行到大乘境界上。 以下的论文都是天亲菩萨所造。 何等一切法。 云何为无我。 什么是一切法? 怎么是无我呢? 一切法者。 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 这是说一切法大略有五种,只能大慨讲,不能详细讲,详细讲就太多了。 “一者心法”。 第一种是心法,也就是心王,一切法之王,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心法建立起来,若没有心王,就没有一切法,所以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心法就是心王之法,共有八种,在下面将会详细解释。 “二者心所有法”。 亦即是心所法,又叫心使,使就是一个使唤人,也就是心的工人。 心是王,心所就好像是大臣或工人似的,替国王去做事。 做事的时候,必须用这个心所。 心所又叫“心数”,有五十一个,这些法都是依照心而起的,是心家所有,心家就是心王,所以叫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凡是有形质、有实体的都叫色法,不是单单有颜色才叫色法,有障碍的都是色法,有十一种,后面再讲。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这种法和其余的四法都不合作。 相应就是合作,它是不合作者,是自己单独不相应地从心生出来的。 这种法是属于一切行,有所表现的。 “五者无为法”。 前面四种都是有为法,后面这种是无为法。 无为法是修出世大乘的一种法,所以,要修出世法才能证得这种境界。 以上所说五种法,讲到正文时,我们会详细分析。 在这一切法中,前四种是有为法,最后一种是无为法。 如果单是认识前面四种,就是凡夫外道,若单认识无为法,就是小乘偏空,没有达到大乘境界。 大乘的境界是什么呢? 即有为而无为,就是在有为法上,体会到无为法;不是离开有为法,再另外找一个无为法。 有为无为只是一念心的转变,在有为法上,你就能了解无为法,即世间而出世间,在世界上你一切一切都明白了。 无争、无贪、无挂无碍,自在圆融,这种境界你说多快乐! 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大乘菩萨,如果再能在“无我”上用功夫,勇猛精进,就能达到究竟妙觉的果位了。 @@@@@@一切最胜故。 与此相应故。 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 四所显示故。 如是次第。 “一切最胜故”说的就是第一种心法。 因为在一切法中,它是心王,也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 “与此相应故”就是指第二种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与心王是相应的,它是听心王的指挥。 “二所现影故”说的是第三种色法。 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有法显现出来的一种影子,是八识中的一个相分。 本来是没有自体,因为我们看见的一切形相,根本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八识中的“见分”生起妄执分别,认取由八识中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影像以为实境。 “三位差别故”说的是第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行法也是由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所分别出来的。 “四所显示故”指的是特别深奥的第五种无为法。 是很难明白的,因为没法子明白,所以要藉“有为法”来显示“无为法”。 “如是次第”,这就是法的次序;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第一心法。 略有八种。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现在讲的是第一心法。 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 眼能见,不是眼能见,而是识能见。 你说眼睛能看,把眼睛割出来放在一边,你看它能看不能看? 你说我不去看电影,我把我的眼睛挖出来,你带它去看电影吧! 你说它会不会看? 当然不会看,所以眼睛是不能看,是什么能看呢? 是那个识。 这个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从心识那里来的。 (二)耳识。 耳能听,不是耳能听,因为如果你把耳朵割下来放在一边,它就不能听。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都是和上述同一道理。 刚才所讲的六识,是由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 这十八界在《心经》上说过,要详细研究,可以参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第六识意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 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七)末那识。 心法的第七种就是第七识─末那识。 末那是梵文,翻译华言为“染污”,所以又称为“染污识”。 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所以也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有的。 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第六识是意识之用。 第七识也叫“染净依”─染就是第六意识的染依;第八识是净,也是依第七识,所以第七识叫染净依。 (八)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转变过来,就是如来藏性,所谓转八识(八种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阿赖耶是梵语,翻译华言为“含藏”。 含藏就好像埋在地下的种子,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就藏在泥土里。 我们常说心田,也就是将心譬喻做田地,所以说:“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 ”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都放在第八识里,所以叫含藏识。 含藏识通过修行,就变为如来藏性,只要会用它,就是大圆镜智现前了。 如果不会用它,尽打妄想,每一个妄想,都是由第八识生出来的,这种微细的念,你觉察不到,所以说:“一念不觉生三细。 ”这时就把如来藏性变成第八识了。 从第八识变回如来藏性,就是返本还原。 含藏有三个意思:一、能藏。 能藏什么呢? 能藏善恶的种子。 二、所藏。 所藏的种子都在八识里面,一切善恶业都含藏在内。 三、执藏。 有所执着,都执藏在这第八识里面。 我们一切所行所作,一念善或是一念恶,都藏在第八识内。 所有一切法都是由八识变现出来的,我们所见的是八识的相。 看见的东西是八识的相分,我们能见就是识的见分,所以说万法唯识,一切都是由识生出来的。 净的时候是真如,染的时候叫识,这个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也就是善恶的本源,也就是一切凡夫和圣人都有的一座房子,也就是本有的家乡。 阿赖耶又翻译为“无没”,什么是无没呢? 就是真如随着生死而不会没失,不会脱掉,不会没落。 以上是第八识大慨的意思。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种。 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别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根本烦恼有六。 五随烦恼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是属于心法,不过这是心所,不是心法。 心王就是第八识,如果心法在现量时(现量就是真性现前,周遍法界的体量),就没有尘劳,那便可以停止一切的业报。 可是因为有心所,心所就帮着心王做出很多善事、恶事,以致造成善业、恶业。 好像皇帝没做什么事,做事的只是文武百官,全都是大臣们来帮他办事。 心王好比皇帝,心所好比宰官大臣,一共有五十一个大臣,这就好比五十一种“心使”,心使的意思就是供人使唤的。 又叫“心数”,因为心里头的思想不知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 重要的心数大略可分为五十一种,也就是论文说的“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 又说“分为六位”,这是说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可划分为六个单位,如下:“一遍行有五”:它是遍一切处,无不周遍的,遍行心所有法是五种。 “二别境有五”:别境是不周遍的、个别的、单独的和特别的境界,共有五种。 “三善有十一”:属于善法的有十一种。 “四根本烦恼有六”:我们人没有一时一刻无烦恼啊! 你现在有的是那一种烦恼呢? 这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这六种烦恼就可以给你一个答案。 六种烦恼就是六种毒药。 “五随烦恼有二十”:除了六种根本烦恼外,又有随烦恼。 随烦恼是枝末,末梢的二十种烦恼,分列为小烦恼、中烦恼、大烦恼。 “六不定有四”:第六单位是不定的心所有法,共有四种。 @@@@@@一遍行五者。 一作意。 二触。 三受。 四想。 五思。 现在详述遍行五。 (一)作意。 作意取境,为什么要作意呢? 作意就是要找境界,本来心王不会作意的,可是,因为历劫的习气和善业恶业的种子,薰进八识里面,好像烟薰一般,因为这种缘故,心被鼓动了,不知不觉间有了作意,这就是心生境的开始。 菩萨的境界无所不知,不必作意就知道一切善恶因果;罗汉呢? 就要作意,作意就是想一想,他对于什么事情作意观察,就知道因果本末。 譬如为什么檐前的三十二只鸽子都跑了呢? 原来它们是前生种下的业,做人的时候不修行用功,应出家也不出家,应修行也不修行,应吃斋也不吃斋,应念佛也不念佛,总是不认真去做。 不要说鸽子,就拿现在到这里来的人来说,有的来到了佛教讲堂,就不走了;有的一进门就跑了;有的连门口也不能进的。 不要以为这是很平常的因缘,这其中就有特殊的因果。 凡是到佛教讲堂来的人,要是没有善根,就没有办法入此门来;要是没有善根,也没有办法来这儿听经。 凡来听经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不过善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想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多听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会发菩提心了。 (二)触。 作意是周遍的,触也是周遍的。 可是这个触,是受、想、思这三个心所所依。 先有触,然后就有了受、有了想、有了思,所以这个触是受、想、思的所依止。 有这种触境,触的境界,就有了一种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 所以前边那个作意,是由心生境的一个开始;这个触,就是由境生心的开始,就生出这种妄想心来。 (三)受。 妄想心一生,就对于所对的境界有一种领受的心,生出受心所法来。 (四)想。 想要领受就有想相。 你想这个境界的时候,也就跟随着这个境界跑了! (五)思。 由境就生妄想心,由想相就有“思”了。 什么叫思呢? 思可以支配这个心,令这个心去筹量、盘算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想办法。 前面所说的就是遍行五,遍行就是遍于三性,何谓三性? 就是善性、恶性、无记性。 这五种遍行是通于善性、恶性和无记性的。 善性和恶性的意义很明显,无记性的解释就是没有记取,是善是恶都不知道。 大约和I don’t know差不多。 无记又通三时,又叫一切时,即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时也称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世。 例如今天是现在世,昨天就是过去世,明天就是未来世。 过去的时刻是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刻又不能停顿,未来的时刻还没有来。 所以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虽然说是通三世,也了不可得。 如果你能随时把这五种遍行停止,那就不会造成恶业,你要是不停止,它们又有了,所以叫遍行五。 遍行五还没有做出善恶业来,到了别境五就不能停止造业了。 @@@@@@二别境五者。 一欲。 二胜解。 三念。 四三摩地。 五慧。 “别境”。 别就是特别,也是分别、个别。 别境五和遍行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遍行五的境界中,如果具有任何其中之一,就连带着五种关系。 别境五是个别而不遍行,和遍行五正是相反,每一种境界都是个别独立生出来的,和其他四种境界并没有连带关系。 别境五的产生是以攀缘心为缘造成每种境界,而遍行五是由善恶念生出来的。 当遍行心所法刚要生出来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制止,叫它不要生,那就是用功修行,就可以停止这个善恶念的产生。 善恶念不生,所造的善恶业行也就没有了。 要是“别境”五种心所法生出来的话,善恶念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别境五就是为善为恶的一个开始。 (一)欲。 欲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想占有,所以就叫希望欲取。 欲取什么呢? 欲取这种快乐的境界,想得到这种境界。 (二)胜解。 什么是胜解呢? 胜解就是当境界来了,便去审决。 审就是审察,看一看这事情该怎么办,作出决定,这就是审决。 当这个心还在审决的时候,任何其他因缘都不能牵动这审决的心,那就是“胜解”。 (三)念。 念就是明记,明白的明,不忘记的记。 明记什么呢? 明记你以前曾经学习的境界。 例如你是学生,现在学校里的情形你都记得,这就是念,念就是明记不忘。 (四)定。 这个定不是戒定慧那个定,这个定就是专注于彼,心不散乱。 “注”是注意,“彼”是另外一个方向。 譬如你心里注意某一件事情,不想其他的事,这叫专一,专一就是当一般人希望成功地做成某件事,就集中精神,这就是“定”,有时这种定也会生出智慧、知识来。 (五)慧。 这不是出世智慧的慧,这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世间智慧,不是修道人修出来的智慧。 世间的智慧是含有一种拣择心的,拣是拣选,择是思量,即是去拣选可以或不可以,这就是譬如你已经做了一件事,然后你又思量这件事情做得好与不好,对或不对,这就是世间的智慧。 要是出世法的智慧呢? 出世法的定与慧是互相帮助的,定帮助慧,慧也帮助定;世间法的定慧,是单独成立的,不能同时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 世间法的定和慧,是不能同时现前的,有定就没有慧,有慧就没有定,所以定和慧是分开的个别境界,而不是有一种境就具有五种的遍行境界,也不是有一种心就附带着五种心。 别境是单独的,每种境界都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就于所乐的境界上生出一种“欲”;在决定的境界上,又生出一种“胜解”来;遇到以前熟习的境界,就生出一种“念”;在一心观想的境界上,就会生出“定”来,生出“慧”来。 @@@@@@三善十一者。 一信。 二精进。 三惭。 四愧。 五无贪。 六无嗔。 七无痴。 八轻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五十一种心所分成六位,第三位是“善十一”。 善都是好的,所以谓之善。 善是帮助我们的,帮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成功。 那么,这十一种善心所,是什么呢? (一)信。 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有信心。 第一要信自己,信自己什么呢? 要信自己决定可以成佛,要信自己和佛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没有分别是在佛性上说没有分别,但是还要修行,修行就可以成佛,我们一定要信这个道理。 不单信自己可以成佛,也要信其他的人都可以成佛;不单信其他的人可以成佛,也要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有了这种信心,自己就要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守戒律,守戒律才能成佛。 自己这样,也教其他人这样,也教一切众生这样。 这个信心要坚固,像石头那么坚固,那么硬,不要像灰堆那样的信心,用手一碰就没有了。 (二)精进。 有了信心,就要去做去,这就是精进。 精进什么呢? 精进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都要精进。 不要往后退,要往前进,精进又精进。 (三)惭。 是对自己说的,自己应该生一种惭心:“唉! 我自己做的事情很不对,应该改过自新。 ”(四)愧。 是指对人而说,对人要生一种愧心,觉得自己总不如人,不要总觉自己比人好,心里想:“啊! 这个人真比我好,他总是这么和颜悦色,不忧愁烦恼,为什么我会这么多忧愁? ”要有这种愧不如人的心。 (五)无贪。 不要生出一种贪心,这个贪,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这就是贪心。 希望人人都不要有贪心,不要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 我叫你们不要有贪心,但是我自己要有贪心,我这贪心是替你们生出来的,是为美国一切人生出来的。 贪什么呢? 贪想要造一个庙,建立一个道场,好给美国地区的人去修行。 大家共同有一个道场才可以修行,连道场都没有,修道就难了。 要有道也要有场,所以要贪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就要现出来了,为什么要现出来了呢? 就因为我生出这个贪心,就把它贪出来。 本来我不想生这个贪心,但是,如果我不生这个贪心,你们成佛的机会也就会很慢,所以我生出这个贪心,贪你们大家快点成佛,你们大家都要帮忙我生这个贪心。 为什么说不要贪,现在又要贪呢? 这是为人贪,为众生贪,不是为自己贪,所以这个贪心不妨大一点。 贪嗔痴就是三毒,无贪、无嗔、无痴即是三善根。 上星期我说叫人不要贪而我要贪,这个贪不是为“我”就不算贪,要是为自己而贪那就是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众生,这不是贪。 可是这样就容易出毛病,容易令人认识不清楚,也很容易令人假借这个题目来贪,说不是为自己贪而是为他人贪,但实际上还是为自己。 为自己就是贪,要怎样才不是为自己呢? 不为自己的名,不为自己的利,那就是不为自己。 为什么贪是不好呢? 因为它是一种染污法,染着就是不干净,有贪就不干净,有所染污,有所执着。 这个贪能招苦果,我们受苦报受苦果,就是因为有贪而造成的。 (六)无嗔。 嗔是嗔恚,心里有一种恨。 我们也不要有嗔心。 (七)无痴。 痴就是昏暗,以暗为相,昏暗便是无明。 如果能够无贪、无嗔、无痴,那就是三善根成就了。 (八)轻安。 轻安就是禅定的一种前方便。 在禅定未得到以前,有一种轻安的境界。 这种轻安境界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它是从精进而来的。 精进于善法,而止住一切的恶法,再加上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 所得的功德,就会产生一种轻安的感觉─觉得身心舒畅,身自在,心也自在。 到了那种境界就会感觉非常快乐,这就是参禅时有的无上快乐境界。 (九)不放逸。 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不守规矩就是放逸。 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依法修行,时时刻刻都不随随便便。 什么叫放逸,好像有人初来在暑期班的时候,有时把腿伸直搁在前面的凳子上,就是放逸的表现;现在呢? 他就没有这种情形了,所以就叫不放逸。 (十)行舍。 行舍就是将五蕴中行蕴里面所有一切染污法都舍去。 舍什么呢? 舍去不合乎规矩的恶法。 行蕴中的舍和受蕴中的舍是不同的,受蕴的舍是随觉随舍,而行蕴的舍在行蕴内念念迁流,不停薰化不合规则的念,而令它舍掉。 舍一点就与道相应一点,所以念念舍就念念入,入就是入道。 (十一)不害。 不恼害一切众生。 不害和嗔不同。 嗔是由于他人不顺着我的心意去做,而生嗔恨;不害是克制自己,不去损害他人。 嗔是人违背我的意思时,我就生嗔恨心;不害就是我不去害人。 @@@@@@四烦恼六者。 一贪。 二嗔。 三痴。 四慢。 五疑。 六不正见。 “烦恼六者”应加上根本二字。 烦恼就是无明,无明也就是痴,应该排在六烦恼中第三,所以用“根本”二字作为分别。 根本烦恼就是十使。 十使即五钝使和五利使。 五钝使:贪、嗔、痴、慢、疑。 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就是五种不正见。 为什么叫钝呢? 因为它于事情上无所明了而不能决定,来得非常缓慢,所以叫钝使。 利呢? 利是很快的,遇到事情很快就决定了,所以就叫五利使。 (一)贪。 贪就是贪而无厌,所以一切的财、色、名、食、睡都贪;色、声、香、味、触也贪。 (二)嗔。 因为贪,得不到就生出一种嗔恨心,嗔恨之后就变成无明了。 (三)痴。 就是无明,有无明就胡作非为,什么都敢去做。 (四)慢。 是骄慢,轻人傲物,对他人看不起,很骄傲的。 (五)疑。 疑就是遇到事情不能决定,有所疑惑。 (六)不正见:1. 身见。 执着身是我的,执着我所有是我的,由身见就生出边见来。 2. 边见。 偏于一边,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不合乎中道,与中道不相合。 3. 见取见。 就是执着有所取,就是想占有,亦即十二因缘中的“取”,见取见是非果计果,未能得到的果,却妄认为能得到。 4. 戒禁取见。 “戒”就是守戒的戒,“禁取”就是不应该守的戒却去守,就好像印度持牛、狗戒的那一派,非因计因。 本来这个因不正当的,他以为正当。 5. 邪见。 即邪知邪见。 具有邪见的人,你叫他讲正法,他不会讲,只会讲染污法。 什么是染污法,讲男女的这一套,讲男的怎样,女的如何,这就是邪见。 他会对人说:“不要守戒啊! 守戒律是没用的,愚痴人才守戒律,有智慧的人何必守戒律呢! ”他就是讲这些染污法扰乱人家的道心,本来这个人心里很清净的,没有欲念,也没有染污心,正修行到快要得到禅定的境界,将把客尘都赶跑,正在这时,听了染污法,又给客尘黏着,生出很多欲念。 所以在说法的时候,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男人女人,都不应该讲任何染污法,应该要讲清净法,教人清净六根,不要引诱人生出淫欲心,否则将来一定会受到恶报。 以上就是“根本烦恼六”。 @@@@@@五随烦恼二十者。 一忿。 二恨。 三恼。 四覆。 五诳。 六谄。 七憍。 八害。 九嫉。 十悭。 十一无惭。 十二无愧。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举。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乱。 以下我们谈的是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跟随根本烦恼生出来的,可以分为三类:一、自类俱起。 大随烦恼和大随烦恼是一类,中随烦恼和中随烦恼是一类,小随烦脑也如是。 这是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例如学佛法的人只和学佛法的人在一起;学魔法的人也都跑到学魔法的地方去;学世间法的人就跑到世间法的地方去,这就是“人以类聚”。 再说到“物以群分”,生物是有说不完的这么多种类,同类的集合在一起。 自类俱起就是中烦恼和中烦恼一同生起来,大烦恼和大烦恼一同生起来。 二、遍不善性。 遍就是普遍,这种不善性是互通的,譬如你有“惭”,“愧”就生出来;你有“不信”,“懈怠”,“放逸”也都生出来了。 三、遍二染心。 怎么叫“二染心”? 这“二染心”,一个叫“有覆”、一个就叫“无记”,叫两种染污心。 “有覆”就是有所覆藏,掩饰遮盖,不叫人知道。 “无记”就是也不记善,也不记恶,也不知道是善、是恶。 如果这三类都具足,就列为大随烦恼;只有二类,就列为中随烦恼;单具一类就是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有十:(一)忿。 忿就是分下面加个心,也即是分心,一种违情的境界,不顺心意,于是嗔心遽发,这种嗔恨心突然而发,就是忿。 (二)恨。 嗔心没有发出来,藏在心里深处,永远都不能遗忘,好像用绳子打成死结缚牢似的。 这个埋在心的深处的心,就叫恨。 (三)恼。 烦恼也。 恼含有忿和恨,忿恨到极点,忍也忍不住,就生出烦恼来。 忿和恨都没有这么厉害,“恼”在忍无可忍而发作的时候,就厉害无比了。 (四)覆。 覆就是覆藏,盖藏着。 本来心里有烦恼,忿、恨、恼都具足了,可是一想,还是不发作出来的好,于是把烦恼藏在心里,这就是覆。 这种人有的念头是:“我不欢喜你。 我不告诉你。 我不愿意和你坦白的说。 ”他不发你的脾气,什么都隐藏起来,藏起来做什么,想叫你不知道的时候,来一个暗箭,偷偷地给你一刀,因为他知道明的打不过你,所以在背后一刀把你暗杀了,你也不知道是谁打死你的。 (五)诳。 就是假仁假义,表面好像对你好,但不是真的。 譬如有人对你说:“要不要吃药呀? 我这儿有,不要钱的,你拿去吃吧! ”等你上了毒瘾后,就非买他的药不可,他就是贩毒的,这叫假仁假义,也就是“诳。 ”(六)谄。 就是谄媚,俗语叫“拍马屁”,又叫“溜虚”,又叫“捧”。 当这种人见到你时便说:“嗨! 你现在想到那里去? 我现在正想找你,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赏识你啊! ”大约这人想和对方合股做生意,所以尽给人戴高帽子。 谄就是给人戴高帽子,尽向人家说好话。 又譬如自己穷,没有钱,所以见到有钱人便称呼对方什么“大爷爷”、“大奶奶”、“老太爷”,把这人捧得高高在上地说:“你是最好的啊! ”好像老百姓见到总统,慌慌张张,不知说什么话才好,这样的情形,就是谄媚。 (七)憍。 自己没智识,但却不佩服人。 自己没有读过书,却骄傲地说:“哼! 你们读书的懂得什么啊! 我不读书也一样活着,有衣有食,也一样有这么多钱。 ”憍的人很自负,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高贵。 (八)害。 害是损害人,前面善法十一说的是“不害”,现在说的是相反的害人恶法。 (九)嫉。 嫉就是嫉妒,嫉妒他人胜过自己。 譬如有一个人记忆力很好,怀着嫉心的人就生了妒忌,自忖地说:“如果他不在,我不就是第一吗? 有他在,我就得不到第一! ”有的人学问很高深,他也要妒忌,心里想:“要是没有这个人在,我的学问就是最高,我就是第一啦! ”总而言之,总是妒忌任何胜过自己的人。 (十)悭。 就是悭吝,不肯舍,不肯布施。 虽然他有钱,如果你叫他布施出来,他绝对是不肯的。 他要把钱拿稳,就算钱化成水,从手指缝流了出来,全部消失,他仍是懊丧地找:“我的钱那里去了? 怎么变成水了? ”这类人就是这么悭贪。 对于财的方面不能舍便是“悭”。 鸽子都是因悭贪才做鸽子,过去生中它们不但不舍,还吃人家的。 以上是十种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有二:(十一)无惭。 不知道惭,也不知道愧,自己觉得自己高于一切,自命不凡,自视太高,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人。 (十二)无愧。 这种人不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如人,也不怕人讥笑,也不怕人讽刺。 大随烦恼有八:(十三)不信。 前面善法第一谈的是“信”,现在说的是相反的“不信”。 什么都不信,师父也不信,徒弟也不信。 师父不信徒弟,徒弟也不信师父;父亲不信儿子,儿子也不信父亲;师兄弟之间,更不用提了。 这种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相信你,你相信我才对啊! ”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对他讲什么都不信。 你对他讲法,他却说:“这都是假话。 讲法? 讲什么法啊? 都是骗人的吧! ”不错,我所说的法,一句真法也没有,如果你们不要听,那就赶快跑。 好像那个在门口的人,他自己已经先说明白:“我愿意在门口外边。 ”如果你叫他进门来,他就会跑了。 (十四)懈怠。 这和精进正好相反。 懈怠也就是懒惰的一个别名,就是不精进。 (十五)放逸。 上面善心所法第九说的是“不放逸”,这儿说的是相反的“放逸”。 放逸就是不守规矩,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和美国提倡的自由是一样。 你们误解的自由就是放逸的别名,也就是教人不用守规矩,不要听别人的劝导,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所以我对于教化美国人真的很头痛。 你在笑,这是真的。 (十六)昏沉。 就是坐着听听经,就睡着了。 无论干什么,都想打瞌睡,看经也想要睡觉,拜佛也想要睡觉,翻译经典也想要睡觉,听经时更想要睡觉。 昏沉就是睡觉的别名。 昏沉和“痴”是不同,痴是暗昧,无明─无所明了是痴的相;昏沉是懵懂,以懵懂为相。 懵懂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坐了一会儿,什么都忘了,听经也忘了,说话也忘了,像做梦又不是做梦。 不像是做梦,可是心里却不明白,这就是懵懂,所谓“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十七)掉举。 什么叫掉呢? 你看见那天来的魔王没有? 他的行为就是掉举。 他不能静下来,不能安处清净的境界,他的身体不停乱动,刚坐下来又站起来,站起来又要坐下去。 他胡乱地跑来跑去,南走走,北走走,东跑跑,西跑跑,身乱行;口乱言,口里胡说八道,乱说一通;心里也胡思乱想,尽是想入非非,一会儿想起这个,一会儿又想起那个,什么都想起来:“我到天上去,那个天人对我说,说我过了三天就可以生天。 ”也许又想:“我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去打坐,像是坐在虚空里,虚空里什么都没有的,是不是这样子的呀? ”他总想个不停,想入非非,这就是掉举,你看可怜不可怜? (十八)失念。 把正念失去了,就是邪念。 邪念就是尽想入非非,到了“非非想处天”。 什么是不好的他就想什么,甚么是不和乎规矩的他就想什么,什么是合乎规矩的他就不想了。 (十九)不正知。 这种人知道的都是邪的,正的他不知道。 (二十)散乱。 这个散乱的心,纷纷扰扰的乱七八糟,这和掉举不同。 @@@@@@六不定四者。 一睡眠。 二恶作。 三寻。 四伺。 五十一个心所法分为六位,前五位已经讲完,现在只剩下第六位的最后四种心所。 为什么叫不定呢? 就是没有一定,所以叫不定;若有一定,就叫“定”了。 不定是善法,譬如发菩提心;不定也是染法,譬如生爱欲心。 有四种不定:(一)睡眠。 睡眠就是一种暗昧。 什么是暗昧呢? 暗就是黑暗,昧就是不明。 总而言之,暗昧就是不明白,不是心里不明白,而是根本所行所作都是黑暗的。 这样就把外缘减少,没有人缘。 外面没有人缘,内在也没有智慧了,这就叫暗昧,亦即睡眠。 (二)恶作。 也就是“悔”,后悔的悔,后悔什么呢? 譬如你后悔地想:“以前为什么我对那人不这样做? 我要是这样做,不就把他制服了吗? ”这是为了没有这样做而后悔。 但是如果真做了,这种人也会后悔地想:“唉! 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 ”做也后悔,不做也后悔。 譬如心里也许这样想:“为什么我不砍他一刀,要是我一刀砍断他的胳臂,他就不能打我了。 为什么我不先砍他的胳臂反而被他打了一拳呢? ”事情过去了总是后悔,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自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对,没有如自己的意。 在听法的时候,各位要注意留心听讲,不要像风从耳边刮过去就算了。 我给你们讲了这么多法,讲完了你们还不懂,什么事情惹你生气的时候,还一样生气;惹你发脾气的时候,还一样发脾气,这些法对你们一点都没用处,听过了就烟消云散,那就是白费了。 纵然听一百个大劫,那么样听经是没用的。 你们一定要告诉自己:“哦,这个经典教我不要有烦恼,我一个也不要有,六种根本烦恼,我根本就不要叫它生,这才是发菩提心的人应要学习的。 不要因为烦恼的名词你知道多了,你的烦恼就更多,发的脾气就更厉害。 有的时候你会说:“我知道现在该是‘忿’了。 ”或者说:“我今天发脾气是因为‘恨’。 ”以前你未有明白的,还不知道是那一种境界,现在明白了。 你知道你要“恼”了,你或者要用“覆”的方法在背后对付人家,那就错啦! 那你就白听经了。 (三)寻。 就是寻求,是粗意推度。 (四)伺。 就是伺察,是细意推度。 寻伺是一粗一细,在善恶将作的时候,自己就先来算一算,用意识自己和自己开会议:“这件事情你说这样做好不好,是不要这样做吧! ”粗的思惟是“寻”,微细的推度是“伺”,这两种不定的心所,都是以思惑为本体。 第三色法。 略有十一种。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舌。 五身。 六色。 七声。 八香。 九味。 十触。 十一法处所摄色。 前面所讲的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一共是五十九种,现在要讲的是第三位色法十一种。 什么是色法呢? 就是有色质可见,有障碍可寻的。 以下是十一种色法:(一)眼色法。 眼能观种种色。 眼的本身也是色,它有形质的,有眼睛的形像,你可以看得见。 (二)耳色法。 能听种种音声。 耳有耳法,当眼睛愿意看某种东西,常看也不厌倦;不愿意看的东西,一看就讨厌了,这都是由色法生出来。 耳朵也是这样,愿意听的,天天听也不厌倦;不愿意听的声音,一听就厌了,不愿意听了。 (三)鼻色法。 香的就欢喜,一点也不讨厌;臭的一嗅就讨厌了,不愿意嗅了。 (四)舌色法。 舌尝味,欢喜尝的总要尝,不欢喜尝的便说:“唉,太苦了! 我不要吃。 ”(五)身色法。 身体也属色法,欢喜接触,就想要接近,不欢喜的就想远离。 这是内五根的色法,为什么不说意根呢? 因为意根属于第七识(第七识不属色法)。 (六)色法。 就是有形色。 (七)声法。 有声音。 (八)香法。 有香气。 (九)味法。 有味道。 (十一)触法。 有感觉。 (十一)法处所摄色。 也就是法尘,法尘就是外五尘─色、声、香、味、触留下来在意识处的影子,所以也属于色法。 以上十一种色法,都是有形色可寻的。 @@@@@@我们找一找这些色法的来源,它们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呢? 原来色法的来源是从如来藏性,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的。 眼、耳、鼻、舌、身、意是由四大和合而成;色、声、香、味、触、法也是从这四大产生的。 地水火风充满于法界,所以在法界里面,它们是互相帮助的。 《楞严经》云:四大乃如来藏性,故地水火风,各各皆周遍法界,互不障碍。 在我们看来,水火是不相容,可是在法界内,水也周遍法界,火也周遍法界,风也周遍法界,地也周遍法界。 它们在法界中,互相帮助,互相不障碍。 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都是如来藏性。 由于四大形成我们的身体,所以才有这么多法。 你会惊诧我们的身体怎么会由四大所形成,不明白这道理的人,听到这样说,绝对不会相信;听过佛法的人,才会知道这是真的。 你身体上,有汗液,这是湿气,湿性属于水,大小便也属于水。 身上有温暖,暖气就属火。 我们有呼吸气,这就属于风。 我们的皮肉筋骨,就属于地大。 四大和合,就生出以上十一种色法。 这只是简单地说色法的来源,若真想知道,就要等开悟后,才能彻底了解了。 明晚就会讲完这《百法明门论》,你们明不明,是你们自己的事;我讲得明不明,是我的事。 总而言之,你要是明了,就明白这个百法;要是没有明,就是不明白这个百法。 这百法要是懂了,所有佛教的重要道理就会明白了。 我们明不明,就在明天晚上。 明白了这百法,那就可以说是开悟,要是不明白呢? 还是慢慢学。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 略有二十四种。 一得。 二命根。 三众同分。 四异生性。 五无想定。 六灭尽定。 七无想报。 八名身。 九句身。 十文身。 十一生。 十二住。 十三老。 十四无常。 十五流转。 十六定异。 十七相应。 十八势速。 十九次第。 二十时。 二十一方。 二十二数。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这二十四种叫心不相应行法。 什么是不相应呢? 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不合作。 你不和我合作,我也不和你合作。 我说我们向东走吧! 你却偏想向西方行,这就叫不合作,不相应了。 要相应就要合作,我说往东走,你就往东走;我说往西走,你就往西走。 好像手里拿着米,鸽子就来吃,这就是相应;它们若不吃,那就不相应了。 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是和谁不合作呢? 和你的心不合作,和心所有法、色法、和无为法都不合作。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心和心所都以能缘外境为功能;而二十四种不相应法就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缘境,所以与心和心所法不相应。 那么为什么和色法不相应呢? 因为这些不相应法没有形质,没有障碍,没有自相和本体,完全是虚假的。 就因为是假的,所以和各方面都不相应。 法有真有假,现在就给你们讲假的法,知道假的法,才能现出真性来;若假的法不知道,又怎么会得到真性? 认假为真,这叫假中之假,虚妄中之虚妄。 一切法本来就是虚妄,你又加上一个虚妄像阿难尊者想得到真的,却怕丢了假的。 舍不了这个假的,那个真的就不会现前,所以说:“舍不了假,成不了真;舍不了死,换不了生。 ”二十四种假法虽然没有形相,但却有生灭。 因为有生灭,所以和无为法又不相应。 无为法没有生灭,二十四种假法都有生灭在里面,它是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三种法交互显现出来的影子,所以是假,没有一个真的。 有人说:“我今天来是想听真法,这位法师偏讲假法,我若知道讲假法,就不来听了。 ”你不听假法,也没有真法;你要先听假法,然后才能认识真法。 所以还是为真说假,去假就现真。 @@@@@@现在我们来谈谈二十四种不相应法:(一)得。 什么叫“得”呢? “得”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 就是从贪心生出来的。 想要在没有希望的境界中希望得到。 例如有人想像中得到一块金子,是不是他真的得到金子? 这金子并没有得到,这个“得”只是虚名,是假的,所以这个法也是假的。 (二)命根。 我们生命之根。 当八识种子来投生,就有了生命。 生命具有寿、暖、识三个条件。 寿是年龄;暖是身上的暖气;识就是神识。 八识在身上就有命在,八识去了,命也就没有了。 所以命根也是假的,不是真实的。 不要认为我们的生命是真的,无论如何都在为我们这个报身打算,谁碰我们一下也不行,谁说我们一句不好也不愿意听。 这就是因为放不下这个命根啊! 所以才不能开悟,才不能成佛。 这个命根把我们害了,我们还拿它当宝贝,心里想:“我这生命可真宝贵啊! ”这是执着,认假为真。 自性才是真的,命根是假的。 (三)众同分。 就是大众都有相同的一分。 例如你有个身体,是你的一分;我有个身体,是我的一分,大家相同地有个身体,这就叫众同分。 凡夫和凡夫是众同分,二乘与二乘是众同分,菩萨与菩萨是众同分。 众同分中也有不同处,比方说狂人和狷人,狂狷都是“犬”字旁。 《论语》内有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狂人积极地不顾一切往前进取,狷人消极地什么事都不愿意做。 狂人批评狷人说:“你看他有什么用? 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只会吃饭睡觉,这种人不如把他杀了。 ”狷人却说:“你看这个人,什么都干,这个世界就被他弄坏了,这样的人该早消灭他。 ”这两个人互相要消灭对方,互相嫉妒、障碍和毁谤。 又像做铠甲和做剑的人一样。 做铠甲的人,怕铠甲不坚固,会被刀枪剑戟刺透;做刀枪剑戟的人,怕自己制造出来的武器刺不透铠甲。 这两类物品都是武术中人用的,所以叫众同分,但是一类是用来保护人,一类却用来杀人,这就是众同分中的不同处。 还有禅、教互不相容为例,昨天一位听众,问我是什么宗,我说我没有宗,为什么没有宗呢? 因为没有宗,别人就无法攻击。 若是有个宗,禅宗就说教宗不好,教宗就说禅宗不对,互相毁谤,这也是众同分中的不同。 在其次,自古以来,一些闲人,互相排斥,那个说孔子根本没有知识,这个又批评孟子不懂什么,我比他们都有智慧。 你看,大家都是人,却互相毁谤,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这也是众同分中的不同。 (四)异生性。 在相同之中有异,异中又有同,这叫异生性。 例如同是人,但是各有个的所好和习惯。 (五)无想定。 这是外道所修的,他们厌倦生死,为求出离,就用一种强制的力量来令心和心所不工作,停止思想,但是这种做法是很勉强的,好像用石头压草似的,把草压得不长了,但是根还在。 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执着)和第八识“命根”尚存在,这时候就叫无想定,修无想定则生到无想天去。 (六)灭尽定。 也是外道所修的,也是用勉强的方法来修。 同样第六识和心所都停止了,不打妄想了,勉强不打妄想,像是妄想灭尽了。 这时第七识的俱生法执(这种法执也是与生俱来了,比我执细一点。 ) 和第八识混在一起,不能分离,这种定不是真定,只可以称之为灭尽定。 @@@@@@(七)无想报。 无想定和无想报不同,无想定是因,无想报是果。 无想定是未舍身之前的境界,无想报是已经舍身而受的果报。 舍身后就生到第四禅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可以说是无想了,但仍然以第八识微细色执作为生命。 这种微细色执,就是最微细的识里面出来的第八识相分,所以仍有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无想报。 这种生命仍是有尽的时候,那还会堕落的。 以前我曾讲过有一个人想修非想非非想处定,却被一些鱼儿来搅扰他,于是他就生一种嗔恨心:“我要变一只鱼鹰把你们都吃了。 ”所以他生到天上之后,天福享尽,就堕落为鱼鹰。 所以我说这房子前面两只鸽子,是从前两个不守规矩,不守戒律的出家人,现在他们便要受鸽子的果报,这是一样的道理。 暑期班就快开始了,今年的暑期和往年又稍有不同。 前两年的暑期班都是讲经、坐禅、练习讲演,很辛苦的,今年把这个“很”改成“更”,比以前辛苦。 一开始便要打观音七,然后才开始暑期的讲修班,十个星期之后,又要打一个禅七。 两个七就是十四天,再多一天就是十五,十五月光就圆了,我们人的性光也应该圆了。 参加这个暑期班究竟有什么好处? 你要想找好处,就不要来,这里没有好处。 没有好处,这里有什么呢? 有苦处,天天很辛苦的,从早到晚都很辛苦,没有休息的时间。 虽然这儿没有好处,只有苦处,但是却有个“道”处,修道的“道”就在这个暑期班里。 这个道字,又可以换一个“到”字而念成到处。 到什么处? 到佛处、法处、僧处,这个暑期班就是到三处地方。 我再给你们说清楚一点,你们根本就不应该有一个想得到好处的心。 为什么呢? 你若有这个心,就变成百法里的“贪”心了。 要想对自己有好处是不合法,不合道的。 那么,怎样才合道呢? 那就要无人无我,为修行而受苦,为求法而忘躯,好像二祖为求法而把自己的手臂斩断一只,那才是真正为法啊! 我们这些人又有谁会为求佛法而肯把自己的手臂断掉,那除非是喝醉酒了。 (八)名身。 名就是名称,例如我们都叫“人”,这就是通名。 东西也有名,好像炉有“炉”的名字,瓶有“瓶”的名字,各有各的名字。 名身呢? 却具有两个字,例如香炉、花瓶等,这是烧香的炉,那是插花的瓶,这些东西都有个名身了。 (九)句身。 名和句都是显法的。 什么叫句呢? 那就是一句句子的句,例如说:“诸法无常,是生灭法。 ”就是句身了。 总而言之,以一句显出法来,就叫句身。 (十)文身。 就是文字。 单单是一个字,称为字,当字连起来,有了意义,就叫文身。 一切的经典是文身,一切的书籍是文身,凡是文章都叫文身。 (十一)生。 凡物都有生,有生就有老,无论是人是畜生或是物质,都有生有老。 “生”就是以前没有,现在有了才叫生。 (十二)住。 住是停在本位而不动,住过后便成为老。 (十三)老。 凡物经过生住后,便渐渐衰老。 老是变坏,变异,这就是生住异灭。 (十四)无常。 就是灭,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 生的时候就是成,住的时候就是停留,老时就是坏,无常就是空。 @@@@@@(十五)流转。 就是说我们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在六道轮回中流转生死,万劫不息。 (十六)定异。 定就是肯定、固定。 异就是变异。 例如因果轮回的道理是肯定的,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在因上是同样的因,在果上有不同的变异。 (十七)相应。 二十四种不相应中,为什么会有个相应呢? 这真令人不解。 不错,这是令人真不明白。 这二十四种分明是不相应,却又说出一个相应来,岂不是自相矛盾? 但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是和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无为法不相应,而现在说的“相应”是和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法”相应。 怎样相应呢? 就是相应于因果轮回。 因是开始,果是终点,中间就是业相。 “相应”就是和因果相应,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中间的业相就与开始的因相应,与终点的果也相应。 所以流转定异,中间也决定相应的,如影随形地一点也没差错。 (十八)势速。 就是变迁不停的趋势非常迅速,像电光那么快,像风那么速,也像鸟飞和兔子跑般迅速,这就是势速的表现。 (十九)次第。 这是有上下、前后、一切层次的法,绝对不会混乱。 (二十)时。 时是有时间性的,例如年、月、日、时,再短的就叫刹那,长的就是无量劫。 劫的梵文整体是“劫波”,也属于时。 (二十一)方。 就是方向。 前后、左右、上下都各有其方向。 (二十二)数。 就是数目。 (二十三)和合性。 “和”是调和,譬如把水混在牛奶中,就分不清水和牛奶,这叫和。 “合”是盖合,茶杯有个盖子,一盖上正好相合,这就是合。 (二十四)不和合。 和“和合”刚好是相反。 和合就是因缘,不和合就是自然。 外道执着于自然不和合这是偏见;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 如来藏性是非因非缘,非和合非不和合,非自然的。 这二十四种不相应,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不属于心所和无为法,所以另成为二十四种不相应。 @@@@@@第五无为法者。 略有六种。 一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 四不动灭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 第五位无为法可分为六种:(一)虚空无为。 所谓虚空无为并不是说虚空是无所为的。 虚空根本就是无所为,要想叫它有为也没有办法,因为虚空是空的,那么虚空无为是怎样解释呢? 是你能观空,也即是照见五蕴皆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 假如你有一种想法:“我真心修行,我有一点功夫了,我长坐不卧,我又一天吃一餐。 ”你要是知道你长坐不卧,每天只吃一餐,还用功修行,那你就还没有到虚空无为的境界。 要是能达到自性如虚空,身体如虚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是虚空无为。 有人打了你一拳,好像打在虚空似的。 你想想看,若是有人一拳打到虚空,虚空也不会反击的,人如果修到这种境界,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虚空无为真是妙极,你能达到这个地步,也就能做到我常对你们说的:“Everything’s O. K. !”。 要是能“Everything’s O. K. !”,那就如虚空了。 虚空是包罗万象,什么也包含在虚空中,但是虚空不会讨厌你,也不会埋怨别人:“呀! 你把我弄得这么肮脏,你怎么在这儿大小便呢? 这虚空都被你染污了。 ”虚空没有这种思想。 鸽子常常在虚空飞来飞去,虚空一点也不障碍它们,说起来,例子太多了。 简单来说,就是常常观空。 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万物合一,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天有多大德行,我就有多大德行;地有多大德行,我也有多大德行。 太阳光明,我和太阳的光明是一样的;月光光明,我和月光的光明也是一样的。 春夏秋冬有四时的时间性,春天万物发芽,夏天万物成长,秋天收割,冬天收藏。 修行要是能达到虚空的境界,也就会与春夏秋冬四季顺序而生存。 再其次,鬼神所知道的事情,你也知道了,你看妙不妙? 这是说能到虚空无为的境界时,就与大自然合成一体。 (二)择灭无为。 择就是拣择,拣择这个灭的无为。 说有所拣择,这好像有为似的。 这个择是有为,等到灭的时候,也即是没有身体的时候,就是无为了,所以这个法不算在前面所说的九十四种法内。 (三)非择灭无为。 前面所说的择灭无为,是权教菩萨所证的涅槃境界。 二乘分析色相来观空,明白了空理,即是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则是本能的,而不用法性的拣择力,由本来清净自性所显现,是实教菩萨所证的境界。 权教菩萨所证的择灭无为,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 实教菩萨所证的非择灭无为也叫“有为缘缺”,那就是有为法中缺乏一种因缘,亦即有为的缘不具足,凡夫和二乘人有的时候也有这种境界。 (四)不动灭无为。 这不动就是修的不动定,这不动定是本来不动的,不像修无想定那一种不动。 (五)想受灭无为。 前面说的不动灭无为是生到色界天去,到想受灭无为就生到无色界天去了。 这时,苦乐都不动于心,对苦的境界、乐的境界都无所摇动。 不像我们这些人,遇到一个苦的境界,就觉得受不了;遇到一个乐的境界,就想跟着它跑,“怎么回事? 哦,快去看看,试一试! ”或者听到有人说:“这是一件新奇的东西,这国家没有的,真是可口啊! ”“是吗? 我也想尝一尝。 ”于是跟着这个“味”跑了。 这是苦乐都动心,到想受灭的境界,苦乐就不动心了。 享福也可以,受苦也可以,一点也不加造作,一点也不用强忍,根本就无动于衷,也就是本来怎样都可以,Everything’sO. K. 了,这就叫苦乐不动。 想和受,苦受和乐受都灭掉,这就叫想受灭无为。 修到这种境界,就可到色界天了,也就是五不还天的所在,三果圣人所住的地方。 @@@@@@佛在世时,有一次舍利弗的舅舅说他什么法都不受,苦乐都不受来表示自己有定力,于是佛陀问他:“还受不受这个‘见? ’”即时他就无话可说。 因为他这不受,根本就是“见”要是他说受,那么他先前所说的什么都不受就不成立了,所以他还没有到Everything’s O. K. 的境界,因为他还有个“不受”,所以他就失败了。 若有不受,就有受了。 其实没有“受”,没有“不受”,那就无胜无败了,无为就是这样解释。 (六)真如无为。 什么叫真如无为呢? 有人说:“我听过了,真如就是本来的佛性,又叫涅槃,又叫如来藏,有很多名称,不就是这个真如吗? ”虽然是这个,但是你也没认识清楚,不是这个,你更不认识了。 这个是什么呢? 这个就是不妄不倒,不妄就是不打妄语,不倒就是不颠倒,不妄不倒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叫真如。 你想明白这个真如,就先要知道我们有的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是我们人人都有的颠倒。 真如就是圆成实性。 1. 遍计执性。 遍是普遍,计是计划,执是执着。 譬如有一天晚上你正在走路时,看见一条绳子在地上,还以为是蛇,害怕得叫了起来:“哇! 这条蛇这么长,有几丈长啊,不得了啊! ”黑暗中看见在远处这么长的东西,在路上好像移动,以为一定是蛇,这就是“遍计执性”。 一看见这条蛇就怕起来,遍计执性自然地说:“哇! 这么大一条蛇,不得了,快跑。 ”忽然碰见一个人问道:“喂,你跑什么? ”“我看见一条蛇,你从那边来,没看见吗? ”“那里有蛇? 我和你去看看,我们俩可以一同去把它打死。 ”于是他俩一同去,一看,那条所谓蛇原来是一条绳子,不是蛇。 2. 依他起性。 黑暗中看见东西就以为是蛇,这是遍计执性;误认绳子是蛇,这是依他起性,也就是从遍计执性转为依他起性。 遍计执性是妄,依他起性是倒。 3. 圆成实性。 这一条绳子,本来是麻,可以变成一条绳,又可以变成一条蛇,你说是谁叫他变的,是依他起性和遍计执性。 圆成实性是不妄不倒,亦即是真如。 修行人能达到诸妄已净,颠倒以穷,就是真如的境界。 现在我们谈的这个真如,还不是一个真的真如,它是个假的真如,是你知道它叫真如。 要说真的真如,根本是没有什么真如,没有什么叫什么,没有一,也没有异;没有法,也没有不是法。 真的真如是一切诸法的本体,好像水有波浪,水是波浪的本体,麻是绳子的本体。 没有真如,“法”也没有本体了。 @@@@@@言无我者。 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 二法无我。 前面所说的一切法,就是百法,都已经讲完。 现在再讲的是“无我”。 “言无我者”所说的无我是什么呢? “我”不是在这儿吗? 真实地在这儿,为什么又说无我? 岂不是自己骗自己吗? 要这样就没有明白“法”,如果明白了法,你就知道应该无我了。 无我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是梵语,华译为“数取趣”。 什么是数取趣呢? 就是说众生数数在六趣(六道)轮回,跑来跑去。 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及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凡夫和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这叫六凡法界。 又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 六凡四圣合起来就是十法界。 十法界从那里出来的,是由你我这现前一念心生出来的。 你心想修行成佛,将来就可以成佛;你心想修行成菩萨;将来就可以成菩萨;你心想做二乘人─声闻、缘觉、就可以做声闻缘觉;以上是四圣的法界。 你心要是想生天,将来就会生天,你只要实行五戒十善,就会生天;如果你要做人,那你就得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若想做修罗,那你一天到晚就发脾气,想要杀人,想杀人和发脾气就属于修罗法界,将来就会做阿修罗。 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 三恶道呢? 你要是贪心重,贪得无厌,将来就会堕地狱;你要是嗔心重,一天到晚尽发脾气,就会变饿鬼;你要是痴心重,胡作非为,就会变畜生。 贪嗔痴会令人堕三恶道,修戒定慧就会生三善道,进一步就可以成菩萨、成佛。 六道轮回是很危险的,古人说得很明白:“脱马腹,入牛胎,阎王殿前几度回,始从帝释殿前过,又到阎君锅里来。 ”从马肚里面刚出来做马,死后又入牛胎去变牛。 在阎罗王的殿前不晓得跑了多少次,那条路是太熟了,闭着眼睛也可以走。 刚从玉皇大帝的殿前走过,现在又到阎罗王的油锅里。 所以做人、做畜生都是由心造的。 若做畜生事,将来就做畜生;做人事,将来就做人;做鬼事,将来就做鬼。 有人说他不信鬼,他为什么不信鬼呢? 就因为他自己就是鬼,他怕人家认识他这个鬼,所以他就提倡不信鬼的法,也就是叫人不要相信他是鬼。 我常常这样说:“鬼和佛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恶到极点就是鬼,善到极点就是佛。 修道到开悟就是佛,不开悟而尽做愚痴的事就是鬼,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有人信有佛便说:“佛是有的,我却不相信有鬼,鬼是没有的。 ”“为什么没有呢? ”他说他没看见鬼,他就不相信鬼,于是我问他:“那你看见佛了吗? (不问而知,这人既然没有看见鬼,当然也没有看见佛。 )你没有看见鬼,就不信鬼,没有看见佛,为什么你信佛呢? 看不见的,你不应该信呀! ”“佛有佛像,我们可以看见。 ”“那么,鬼也有鬼像呀! 为什么你看见佛像就信有佛,看见鬼像你就不相信有鬼呢? ”这真是太愚痴了,比畜生还要愚痴,没有圆融无碍的智慧。 若不信鬼,就不要信佛,为什么呢? 因为是鬼、是佛,大家都没看过,既然没看见,可以说什么都没有。 不错啊! 本来是什么都没有,本来就是无人无我,无佛无鬼,一切都没有,这就是无我的境界。 但可不是在演讲的时候说无我,吃饭的时候比谁都吃得多,那就有“我”了。 工作的时候你也说:“法师告诉我们要无我,那我不要工作啦! ”到吃饭的时候,这个我就出现了:“我一定要吃饭呀! ”你看,要真正无我才算。 真正无我就一切都不执着了。 不执着就是无我,执着有个我,就是我执,是障道的因缘。 我执空了,也就是无我了。 如果你有“我”,就有烦恼,要是你没有“我”,所有的烦恼都无从而生,所以无我能破烦恼障。 @@@@@@(二)法无我。 不单是无我,还要无法。 法是因我而显的,没有了我,还要法干什么呢? 法也不用了。 你要是无我,就破了我执、我障;你若无法了,就破法执,也即是破“所知障”。 虽然我执空了,但是如果法执不空,就有所知障。 什么是所知障呢? 譬如你这样想:“我懂,所有的佛法,我现在都明白了,《般若》六百卷,我读了不知多少遍,《法华经》我也会讲,《楞严经》我也会说。 ”这就是所知障。 你知道的很多,这就给你带来障碍,心里会这样想:“我知道,你不知道;我会讲经,你不会讲经;我会修行,你不会修行;我有道德,你没有道德;我有智慧,你没有智慧。 ”这一切都是所知障。 换句话说,所知障就是法执未空。 如果你能够没有法执,虽然你明白一切法,还和未明白一样。 也许你会问:“那我学法有什么用呢? ”你能知而不知,那就是真知了,所知障也破了。 不要没有了烦恼障,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烦恼了,一切都过得去。 这样你就还有个执着,执着自己懂得“法”,应该把明白“法”的思想也放下。 人人都执着有个“我”,对“我”不执着了,又执着“法”。 佛知道众生的心理,所以就要破除人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佛说一切的法,就是破“障”。 真的无我见是很不容易的,你没有“我”了,可是还说:“你看,我没有‘我’了! ”你没有我了,那你又是谁? 譬如像说法,说来说去,还是说:“我比谁都说得好,这不是我说的,是菩萨说的。 ”无形中把自己奠定一个菩萨位。 无我不是口头上说:“我‘无我’了。 ”你“无我”,还有一个无我的见存在。 说法一定要彻底,不可以含糊,如果只是一知半解,认识佛法的人一听,就知道你似懂非懂了。 如果你尽欢喜戴高帽了,那就是我见未空。 我们现在再来研究这个“我”。 我们的头有头的名字,头发有头发的名字,眼睛、耳朵、鼻子、手、脚、手指头、指甲都各有各的名字。 我们身上八万四千毛孔有毛孔的名字,每块骨头有骨头的名字。 但是,从头到足,那一个地方有“我”的名字? 找一找看,那一块骨头叫“我”? 那一块肉是“我”? 那一滴血叫“我”? 找遍全身,没有一个地方叫“我”,所以何必再执着“我”? 有人说:“我知道我在什么地方。 ”你真的知道才行,不要有染污法。 你要知道你那清净的我,本来自性在什么地方吗? 找一找看,看谁能找得到。 现在我在这儿讲经也有个“我”,你在这儿听经也有个“你”。 我讲经有讲经的“我”,你听经有听经的“你”,那么,你不听经就没有你吗? 还是有个“你”,只不过没有你在这儿听经吧! 如果你能在这儿听经,也好像不在这儿,那就是得到一点功夫了。 也许有人说:“我真的有这种功夫啊! 刚才我在这儿听经,就打妄想在酒吧喝酒,那种酒的酒味不错。 ”那是你这个我跑了,并不是没有“我”。 另外一个人又说:“我曾经参加一个法会,那里很多人,有一个荷兰的沙弥,他会瑜伽术,又会跳舞,非常好看,可惜那晚我不在场错过机会。 ”很多人都打妄想,把这个“我”都拧跑了,不是没有我,是“我”跑了。 要是“我”能不跑也没有在这儿,那就是差不多了,这才是真的无我。 现在我讲完了这本论,也算我没有讲,你们也没有听,大家都无我了,这才是妙,就是真的无我了。 你说:“这个法师尽打妄语。 ”我这是跟你们学的,你们要跟谁学,我就不知道了。 发布时间:2023-04-25 13:54:18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0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8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