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付嘱品第十 内容: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付嘱品第十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付嘱:付,就是吩咐;嘱,也就嘱咐。 又,付就是给,付嘱,就是给他们一个嘱咐。 这一品是第十品。 师一日唤门人。 法海。 志诚。 法达。 神会。 智常。 智通。 志彻。 志道。 法珍。 法如等。 曰。 汝等不同余人。 吾灭度后。 各为一方师。 吾今教汝说法。 不失本宗旨。 “师一日唤门人”:六祖大师,有一天就叫所有的入室弟子。 什么叫入室的呢? 必须要得到传法的,才叫入室的弟子;没有得到传法呢,还不叫入室弟子。 现在六祖大师叫来他十大弟子,十个他最心爱、最欢喜的徒弟。 这十个徒弟,有“法海”:你们记得了,法海,就是作《六祖坛经》的法师,是六祖的大徒弟。 所以在这个地方,他也把他的名字放在前边,他一定要争到第一,无论如何,要得第一才可以。 “志诚”:就是神秀大师派去做间谍的那个。 做间谍到那儿去偷法,谁知不但没有偷到法,而且还弃暗投明,投降了。 “法达”:法达,是念三千部《法华经》,叩头叩不到地的那个。 “神会”:神会,就是同六祖大师互相打机锋,很顽皮的那个十三岁小孩子。 “智常”:有一个法师,就叫智常。 有个又叫“智通”,有个叫“志彻”:就是飞猫张,你们要认识他。 有个“志道”,有“法珍”,有个叫“法如”的。 这十大弟子“等”。 “曰”:就对他们说了,“汝等不同余人”:你们这十个人,和其他的人不同的,你们都是应该做一方的教化主,做一方的法主。 “吾灭度后”:等我圆寂之后,“各为一方师”:你们各人,就做一方的人天师表,应人天的供养。 “吾今教汝说法”:我现在教你们一个弘扬佛法的方法,你们怎样说法呢? 你们说法要“不失本宗旨”:不失去本宗旨;本宗旨就是顿教法门的宗旨。 须举三科法门。 动用三十六对。 出没即菩提场。 说一切法。 莫离自性。 忽有人问汝法。 出语尽双。 皆取对法。 来去相因。 究竟二法尽除。 更无去处。 “须举三科法门”:你讲法,应该根据这三科,以三科法门做根本。 “动用三十六对”:也要本着三十六对法去讲经说法。 “出没即菩提场”:你能这样子,就是在菩提道场里出没。 出没,走出去或者回来。 “说一切法”:你讲说一切法的时候,“莫离自性”:最要紧的,你要根据自性去说法,不要离开自性说法。 怎么样根据自性说法呢? “忽有人问汝法”:有人来请问你佛法,“出语尽双”:他说出的道理,一定都是有对待法,有双关语。 双关语就是怎么样说,怎么有理。 “皆取对法”:这种人哪,你就要用对待法,来应付他。 “来去相因”:来和去,是相因相循的,没有来,也就没有去;没有去,就没有来。 来,就是去的因;去,就是来的果。 “究竟二法尽除”:既是来去相因,就来去二法尽除;没有来,没有去,“更无去处”:再没有可去之处了。 三科法门者。 阴界入也。 阴是五阴。 色受想行识是也。 入是十二入。 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 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自性能含万法。 名含藏识。 若起思量。 即是转识。 生六识。 出六门。 见六尘。 如是一十八界。 皆从自性起用。 “三科法门者”:什么叫三科法门呢? 就是“阴界入也”。 “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这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是十二入”:什么叫十二入? “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这合起来,就是十二入。 界呢? “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六尘,这是色声香味触法;六门,就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六尘中间,就生出六识,所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识。 “自性能含万法”:在自性里边,包含着一切的法门;“名含藏识”:所以给它取个名字叫含藏识,就是第八识。 你如果转第八识,就成大圆镜智。 “若起思量,即是转识”:你若生出思量,这就是转识,转成到第七识;第七识又生了六识,所以说“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出这六门,就见六尘了。 “如是一十八界”:像上边所讲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都是从自性生出的用。 @@@@@@自性若邪。 起十八邪。 自性若正。 起十八正。 若恶用即众生用。 善用即佛用。 用由何等。 由自性有对法。 外境无情五对。 天与地对。 日与月对。 明与暗对。 阴与阳对。 水与火对。 此是五对也。 “自性若邪”:你自性要是邪了,不正当了,“起十八邪”:就起十八邪。 “自性若正,起十八正”:你自性若邪,这十八界,就变成邪了;自性若正,这十八界,也就正。 “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你要用得对,你若用得不对,就是众生;往好的地方用,就是佛用。 “用由何等”: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由自性有对法”:这就是因为自性有这种对待法,“外境无情五对”:外边境界,本来是无情的,这都是自性里,生出来的对待法;这有五对。 “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什么叫五对呢? 我告诉你们,他要是问天,就以地对,因为地就对着天。 你要知道日、月是一对,明与暗是一对,阴阳是一对,水与火是一对,这就是五对。 法相语言十二对。 语与法对。 有与无对。 有色与无色对。 有相与无相对。 有漏与无漏对。 色与空对。 动与静对。 清与浊对。 凡与圣对。 僧与俗对。 老与少对。 大与小对。 此是十二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又有法相、语言,就十二对。 这十二对是什么呢? 就是“语与法对”:言语与法,相对的。 “有与无对”:有和无,是对待法。 “有色与无色对”:有色和无色,这是对待法。 “有相与无相对”:有相和无相,也是对待法。 “有漏与无漏对”:有漏法、无漏法,这相对的。 “色与空对”:有色的就和虚空相对。 “动与静对”:动就对着静。 “清与浊对”:清净就和混浊相对的。 “凡与圣对”:凡夫和圣人是相对的。 “僧与俗对”:出家人和在家人是相对的。 “老与少对”:老的和少的,这是相对的。 “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这是法相、言语的十二对。 自性起用十九对。 长与短对。 邪与正对。 痴与慧对。 愚与智对。 乱与定对。 慈与毒对。 戒与非对。 直与曲对。 实与虚对。 险与平对。 烦恼与菩提对。 常与无常对。 悲与害对。 喜与瞋对。 舍与悭对。 进与退对。 生与灭对。 法身与色身对。 化身与报身对。 此是十九对也。 对,什么叫对呢? 对,就是相对待的。 相对待,就是有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一是一非,所以这叫对待法。 这对待法“自性起用十九对”:在真如自性里,生起这种的作用。 这种作用有十九对,就是“长与短对”:长就是对着短。 没有长,也就显不出来短;若没短,也显不出来长。 所以长短是相对待法,在长短的中间,就是中道。 “邪与正对”:邪和正的中间,也就是中道义。 “痴与慧对”:痴呆,和智慧来相对。 “愚与智对”:愚笨就和聪明相对的。 “乱与定对”:乱,心里为什么很乱呢? 没有定力! 所以乱与定对。 “慈与毒对”:慈能予乐,予乐就和毒相对着。 “戒与非对”:戒就是众善奉行,诸恶不作,所以和不对就相对着。 “直与曲对”:直的呢? 就和曲相对。 “实与虚对”:实与虚这相对。 “险与平对”:险就是危险;危险就和平安相对着。 “烦恼与菩提对”:烦恼和菩提是相对着。 “常与无常对”:常就和无常是相对着的。 “悲与害对”:悲能拔苦,和伤害是相对着。 “喜与瞋对”:欢喜就和瞋恚是相对待法。 “舍与悭对”:舍,是布施;悭,就是悭贪。 你能舍,就没有悭贪;有悭贪,就没有舍。 所以舍和悭贪,是相对着的。 “进与退对”:向前进就和向后退相对着。 “生与灭对”:生和灭,是相对待法。 “法身与色身对”:法身,就是遍满一切处的,和色身也是相对着。 “化身与报身对”:化身与报身相对待,“此是十九对也”:这是自性生出的用,有十九对。 @@@@@@师言。 此三十六对法。 若解用。 即道贯一切经法。 出入即离两边。 “师言。 此三十六对法”:六祖大师就说了,说这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假使你能明白这个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就能贯穿起来一切的经法;一切的经典、佛法,都是由这种的道理上,生出来的。 “出入即离两边”:都不会落于两边,这都是求中道的了义。 自性动用。 共人言语。 外于相离相。 内于空离空。 若全着相。 即长邪见。 若全执空。 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 直言不用文字。 既云不用文字。 人亦不合语言。 只此语言。 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 即此不立两字。 亦是文字。 见人所说。 便即谤他言着文字。 汝等须知。 自迷犹可。 又谤佛经。 不要谤经。 罪障无数。 “自性动用”:你自性生出的用,“共人言语”:你和人谈话的时候,“外于相离相”:外边要对相而离相;“内于空离空”:你要是对内而说,就要于空离空,空也没有了。 “若全着相”:假使你内外都着相的话,“即长邪见”:你就会生出邪知邪见。 “若全执空”:假使你不执着有,你执着空,“即长无明”:无明就会增长起来。 “执空之人有谤经”:执着空的人,他就说什么都不要了,所以经典也不需要了,你也不需要去学。 “直言不用文字”:他说一切都是空的,不用文字,文字是着相的。 “既云不用文字”:既然说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人也不要讲话了,不应该说话的。 “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你的语言,就是文字,文字也就是语言。 语言就是文字的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执着空的人,又说,直心是道场,不要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就是不立文字的“不立”两个字,“亦是文字”:还是文字,还没有离开文字啊! 你要是不立语言,也是文字;你若说不立文字,这“不立”两个字,也是文字。 “见人所说”:你见人所说的,“便即谤他言着文字”:见着人就毁谤人,说人家都着住到文字上。 “汝等须知”:你们这十个人,应该要知道,“自迷犹可”:自己迷了,那还可以,因为你自己迷,是你自己的事情;“又谤佛经”:你自己迷了还不算,又毁谤佛经,说佛经没有功德。 “不要谤经”:六祖大师对这所有的人就讲,说你不要毁谤佛经啊! 你若一毁谤佛经,“罪障无数”:你造的罪和业障,就是没有数量那么的多。 若着相于外。 而作法求真。 或广立道场。 说有无之过患。 如是之人。 累劫不可见性。 但听依法修行。 又莫百物不思。 而于道性挂碍。 若听说不修。 令人反生邪念。 但依法修行。 无住相法施。 汝等若悟。 依此说。 依此用。 依此行。 依此作。 即不失本宗。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假设你尽着相在外边,而用妄心去做种种着相的事情,来求真理,“或广立道场”:或者广建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或者说有,或者说无,这个过患。 “如是之人”:像这种的人,“累劫不可见性”:任何的时候,也不能明心见性啊!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你但听我所说的法,依法修行;又不可以百物不思。 你百物不思,那变成顽空,也没有用的。 “而于道性挂碍”:你如果百物不思,而对于修道的自性,就变成有了挂碍。 “若听说不修”:你若单听,不实实在在去修行,“令人反生邪念”:令一般人反生出邪念。 “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你依照我所说的法去修行,不要用那个着相的法施行。 “汝等若悟”:我所说的道理,你们若明白,“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你们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讲经说法,去生出变化的用来,去修行,去做去;“即不失本宗”:你们就不失去本宗顿教的宗旨。 @@@@@@若有人问汝义。 问有将无对。 问无将有对。 问凡以圣对。 问圣以凡对。 二道相因。 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 余问一依此作。 即不失理也。 设有人问。 何名为暗。 答云。 明是因。 暗是缘。 明没即暗。 以明显暗。 以暗显明。 来去相因。 成中道义。 余问悉皆如此。 汝等于后传法。 依此转相教授。 勿失宗旨。 “若有人问汝义”:假设有人问你意思的时候,“问有将无对”:他问你“有”的道理,你就用“无”的道理给他讲。 “问无将有对”:他若问你什么是“无”啊? 你就用“有”来对答他。 “问凡以圣对”:问凡夫是怎么样? 你就用圣人的道理来对答他。 “问圣以凡对”:他若问圣人,你就用凡夫的道理来给他讲。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这是两种的道理在相因相循;相因相循,这里边就生出中道的意思。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其余的,他怎么样问,你都依这样来问他。 “即不失理也”:这就不失去顿教的宗旨、顿教的理。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我现在给你预备一个问题,假设有人问,什么叫暗呢? “答云:明是因,暗是缘”:你应该这样答他,明,就是个因;暗,就是一个果的缘。 “明没即暗”:明没有了,就是暗,“以明显暗”:以这光明,来显出那黑暗。 “以暗显明”:以那黑暗,才能显出这光明。 “来去相因”:来和去是相因的,“成中道义”:这其中就发生中道的了义。 “余问悉皆如此”:他要是有其他的问题,你都根据这个道理去答覆。 “汝等于后传法”:你们在将来传法的时候,“依此转相教授”:依照这种的道理,辗转去转大法轮,互相教授。 “勿失宗旨”:不要失去真正的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 延和七月。 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 仍令促工。 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 集徒众曰。 吾至八月。 欲离世间。 汝等有疑。 早须相问。 为汝破疑。 令汝迷尽。 吾若去后。 无人教汝。 法海等。 闻悉皆涕泣。 惟有神会神情不动。 亦无涕泣。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这一年岁次是壬子,中宗(就是庐陵王)的弟弟睿宗年号叫太极。 怎么又有延和七月呢? 因为在五月间,他把皇帝的年号,又改成延和,所以说是延和七月。 等到八月,这一年,又改成先天元年。 在这一年期间,换了三次年号。 因为在七月的时候,睿宗把他的帝位,传给儿子玄宗,所以他的儿子这年的年号,就叫先天元年。 六祖大师在太极元年,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叫他一个弟子到新州国恩寺。 新州就是六祖大师的家乡;国恩寺就是他以前的住宅,以后改成寺院,叫国恩寺。 建塔,到那儿造一个塔,预备他死了之后,把身体放到塔里。 “仍令促工”:仍令,就是又叫他建塔的弟子,说你到那个地方要快一点,不要慢慢地做,工作要特别快。 “次年夏末落成”:在第二年夏天要终了的时候,也就是在七月间,落成了。 塔造完了,就叫落成。 “七月一日”:七月一日,就鸣钟击鼓,把寺院里的钟打响响的,鼓也打响响的。 “集徒众曰”:把所有徒弟都召集到法堂里,就说了,“吾至八月,欲离世间”:你们大家要注意,到今年八月间,我就要离开世间。 “汝等有疑”:你们如果什么事情还有怀疑,“早须相问”:你们应该趁早来问我。 “为汝破疑”:我为你们大家破除疑惑,“令汝迷尽”:令你们大家都没有迷惑,迷惑都穷尽了。 “吾若去后”:说我要是圆寂之后,“无人教汝”:没有人再教化你们,你们知道吗? 所以有什么怀疑,赶快地问! “法海等”:第一个弟子,又是法海! 这不能完全说有多少人,就说法海等;就是法海率领这所有的弟子。 法海是处处都欢喜第一的,所以这个地方,他也说我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听见这话之后,法海带着这一班徒弟,你说怎么样啊? 就都哭起来,都啼哭悲泣,眼泪也流出来,鼻涕也流出来;就像小孩子没有妈了,把妈失去的样子,没有奶吃的样子,就都呱呱哭起来,都变了小孩子。 有的偷着哭的;有的公开,也不怕丑,不怕人家见笑,就哭起来;大约也有装着哭的,看见旁人哭,他不哭不好意思,所以就假装哭起来。 这里都有真有假,就像作戏一样的。 “惟有神会神情不动”:就是这一个最小的小孩子不哭。 为什么他不哭呢? 他大约不懂事情,妈没有了,他也不管,因为他没有知觉? 不是的! 不是这样子的。 因为神会虽然年纪小,定力可大,他明白一切的境界来了,都要无动于衷,都要不动心。 孟子四十岁才学到不动心。 我告诉你怎么样叫不动心。 有人说你好,也不欢喜;有人说你坏,也不生气;有人说你用功修道,你也无动于衷;有人说你最懒惰,你也无动于衷。 但是你可不要真是懒惰的时候,人家说你,你说我这是定力啊! 我无动于衷。 那又错了! 你要真正不动心,好像神会这个小孩子,神情不动,也没有欢喜,也没有哭。 哈! 这个小孩子,真好乖的,广东话叫乖,乖就是非常好。 “亦无涕泣”:他最小的,他没有哭。 @@@@@@师云。 神会小师。 却得善不善等。 毁誉不动。 哀乐不生。 余者不得。 数年山中。 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 为忧阿谁。 若忧吾不知去处。 吾自知去处。 吾若不知去处。 终不预报于汝。 汝等悲泣。 盖为不知吾去处。 若知吾去处。 即不合悲泣。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汝等尽坐。 吾与汝说一偈。 名曰真假动静偈。 汝等诵取此偈。 与吾意同。 依此修行。 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 请师说偈。 “师云”:你看! 这回六祖大师就说了,“神会小师”:怎么叫小师呢? 受戒一年到十年,都叫小师,这叫下座。 受戒十年到二十年,这叫中座。 你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都能守戒,这叫上座。 小师就是下座,也就是他是最小的法师,所以叫神会小师。 他这时候不是小沙弥,因为已经受具足戒了,所以不可以叫小沙弥。 “却得善不善等”:神会小师,虽然年纪小,你们这些人看一看,他年纪小是小,但是他比你们都好。 为什么呢? 他因为善不善都平等了,好和不好都一样了。 他没有分别心了,他真是转识成智,他有大智慧。 你看! 六祖这样赞叹小师。 “毁誉不动”:毁,就是毁谤你,说:“那个法师啊,真是! 一点也不修行,一天到晚,各处去找女人。 ”这是毁谤。 有的又说:“哦! 那个法师真是用功啊! 一天到晚,也不睡觉,也不躺着,常常在那儿坐着,一天就吃一餐。 啊! 苦行真是了不起。 ”这是赞叹。 誉,揄扬你,就是说你好;毁,就是说你不好。 不动,说你好,也像没有这么回事似的;说你不好,也像没有这么回事似的。 有人说:“哦! 他像猪似的! ”就像猪了嘛! 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的人说:“哦! 这个人哪,道德又好,学问又好,简直在世界上,都找不到第二者了。 ”那你不要管他,你像没听见似的。 如果你听见赞叹你好的,你就高兴,好像说:“啊! 他在现在佛教里,是最有学问的人。 ”你若高兴,那你正是没有学问。 他骂你,你要是就发脾气,那也正是你被境界转。 怎么叫不被境界转呢? 就是不取不舍。 也不贪,也不舍,爱憎无动于衷,没有爱心,也没有憎恶的心,这就叫毁誉不动。 这讲起来,若往多讲,那多得很。 “哀乐不生”:哀,就是哭泣,乐,就是欢喜。 说这个小师,你看他年纪小,他毁誉不动。 你说他好,他不欢喜;你说他不好,他也不发脾气。 哀乐不生,他也不生悲哀心,也不生快乐心。 这真是中道了义! 这真是难得! “余者不得”:你们这些年纪老的,中年的,完全都没有合格啊! 你们都不可以的,你们现在火候还都不够呢! 火候,你若有火的时候,你候一候;候一候,它就没有了。 你发脾气的时候,你说:“哦! 等一等、等一等,等一等再发脾气。 ”咦? 等一等,就没有了,这叫火候。 你若有火,要得候;你若不候,就有火;你一候,就没有火了。 所以说神会够火候了。 就好像打铁,把铁烧红,这叫够火候了;你打,叮当一打,打成一个器皿。 你若不够火候,你就打,打也打不好,里边没烧红呢! 所以这也叫火候。 “数年山中,竟修何道”:你们这么多年在山里,修的什么道啊! 啊? 一点都没有定力! 一听我说圆寂,你们就都哭起来。 唉! 真是没有出息! 个个都被六祖骂了一顿:你们修什么道? 就是吃饭睡觉!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阿谁就是哪一个。 你们现在哭、忧愁,忧愁哪一个啊? 为谁哭啊? “若忧吾不知去处”:你们若担心,说我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的话。 我告诉你们,你们切记不要担心,你们大家都放心好了! “吾自知去处”:我自己自然知道我到什么地方去;不用你们担心我的事情! 我的事情,我自己自有安排。 也就像那联语似的:“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修自了自安排。 ”“吾若不知去处”:假设我不知道我到什么地方去,“终不预报于汝”:我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说我要八月间就走了,我不会告诉你们的。 为什么呢? 我根本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嘛! 我怎么会预先报告给你们听?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你们这一班人,这样痛哭流涕来悲哀,大概你们是为的不知道我到什么地方去。 “若知吾去处”:你们若知道我到什么地方去,“即不合悲泣”:就不应该哭起来,就不应该悲泣。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法的自性、法的本性,本是不生不灭的,也没有来,也没有去的。 “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你们现在不要着急,不要慌张,不要悲哀,不要这么对着我面前哭! 唉! 这简直都是不听话的徒弟。 好好的,你们大家一起坐下,我现在给你们说一个偈颂。 什么偈颂呢? “名曰真假动静偈”:就是讲什么叫真理? 什么叫假的道理? 什么叫静的道理? 什么叫动的道理? 这个偈颂,就叫真假动静偈。 “汝等诵取此偈”:你们都念诵这个偈颂,都好好保存着,“与吾意同”:你就是和我意思相同。 “依此修行”:你们照此偈修行,“不失宗旨”:就不会失去顿教的宗旨。 “众僧作礼”:各位和尚,被六祖大师这样一骂,这样一呵斥之后,于是乎,大家都叩头,“请师说偈”:请六祖大师说偈颂。 偈曰。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偈曰”:六祖大师说偈颂,“一切无有真”: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不以见于真”:你不要以为这个不真的,你见它是真的。 “若见于真者”:如果在这个不真之中,你认为是真的话。 “是见尽非真”:你所见的见,也不是真的。 “若能自有真”:假设你能自己回光反照,反求诸己;在你自性里,你就知道它是真的。 “离假即心真”:你离开世间上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 “自心不离假”:你自己心里不离开这个假,“无真何处真”:你心里要是没有真,那么哪个地方又会有真的呢? 所以真的是不离自性的;离开自性就没有真的。 “有情即解动”:在你有情的知觉性上,你就能明白动。 “无情即不动”:你若是没有知觉性,你就不动。 “若修不动行”:假设你想修行这不动的行门,“同无情不动”:你也要好像无情那么样不动。 “若觅真不动”:你若再想找真正的不动,“动上有不动”:你不要离开这个动去找不动;在动上就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不动就是不动。 动,是在有情才有动;有情,你再能不动,这是真正的不动。 “无情无佛种”:你若没有知觉性,你连佛种都没有了。 “能善分别相”:你在有情的知觉性上,再能善于分别诸法相。 你不是用识去分别,而用智¾¾成所作智¾¾来分别诸法相。 “第一义不动”:你能证得自性的理体,得到第一义的境界,那是真正不动。 “但作如此见”:你但作像这种的见解,“即是真如用”:这种的情形、这种的见解,就是真如的妙用。 “报诸学道人”:我现在报告你们学道的人哪,“努力须用意”:你要努力、努力,要存心用你的真心去修行。 “莫于大乘门”:你不要在大乘佛法的门里头,“却执生死智”:却执着你生死那一种执相的智慧。 “若言下相应”:我现在给你们说偈颂,你们若听了之后,就能明心见性的话,“即共论佛义”:我现在就和你们共同来讨论佛的道理。 “若实不相应”:你若是不能言下明心见性开悟,“合掌令欢喜”:你应该合起掌来,令这一切的众生都欢喜。 “此宗本无诤”:我顿教的宗,本来是修这无生法忍的,是没有所诤论,不和人争执的。 “诤即失道意”:你若和人一诤论,就失去道意。 所以说“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 ”所以诤即失道意;你一诤论,就失去道的本旨了。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如果你一定执着诤论的法门,你的自性就不能出轮回,一定要受生死了。 @@@@@@时徒众闻说偈已。 普皆作礼。 并体师意。 各各摄心。 依法修行。 更不敢诤。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问曰。 和尚入灭之后。 衣法当付何人。 “时徒众闻说偈已”:当时在南华寺六祖大师的这些徒弟,听六祖大师说偈颂之后,“普皆作礼”:大家都起身叩头,向六祖大师来礼谢。 “并体师意”:并且都体谅六祖大师的意思,“各各摄心”:所有的人,现在都不哭,也不吵也不闹,也不互相辩论。 “依法修行”:依照偈颂的方法来修行,“更不敢诤”:大家也都不诤论。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大家都知道,六祖大师在世上,大约没有一个多月,很短的时间。 “法海上座”:这又是法海第一,他什么时候都忘不了他自己。 “再拜问曰”:就又去向六祖大师问了,说“和尚入灭之后”:和尚圆寂之后,“衣法当付何人”:衣法应该交给谁呢? 他现在大约也想接衣钵和法。 师曰。 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 钞录流行。 目曰法宝坛经。 汝等守护。 递相传授。 度诸群生。 但依此说。 是名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 不付其衣。 盖为汝等信根淳熟。 决定无疑。 堪任大事。 然据先祖达摩大师。 付授偈意。 衣不合传。 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吾于大梵寺”:我在韶关大梵寺¾¾现在叫大鉴寺¾¾“说法以至于今”:说我每一次所说的法,到于现在,“钞录流行”:当时没有taperecorder,没有录音机,所以都用笔写笔记。 钞录,大家互相你抄下来借给他抄。 流行,就像水那么流通。 “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你们互相都要守护法宝,要辗转来流通,你传给他,他再传给另外的人,这么互相钞录。 “度诸群生”:要广度群生。 “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你若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这就是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我现在给你们说法,你们都明白,所以我不传衣了。 “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为什么我不传衣呢? 因为衣是要表信的,现在你们这些人信根淳熟,对我决定没有怀疑,所以“堪任大事”:堪任,就是担当;大事,就是如来的家业。 你们都可以担当如来的家业,来教化众生。 “然据先祖达摩大师”:可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我是这样说,因为根据先代的祖师菩提达摩,“付授偈意”:他传授偈颂的意思,“衣不合传”:这衣从我这儿开始,就不应该再传出去。 “偈曰”,“吾本来兹土”:本来我来玆土;玆土,就是中国,“传法救迷情”:我为的传佛的正法,来救度一切众生的迷情。 “一华开五叶”:在我这花上,将来会开五叶。 五叶,就是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这是五个祖师。 “结果自然成”:到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传衣,只传法就可以了。 所以五祖大师也对六祖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说衣是争夺的开端,由你这儿就不要再传了。 你们现在看见“结果自然成”,结果的“果”,就是你们这一班“果”,要自然成了! 你不要忘了自然成。 后面六祖大师说的偈颂,他也说“菩提果自成”,你们这一些菩提果,要快一点成,最要紧的,不要懒惰。 所以你看! 菩提达摩,早就给你们授记。 六祖说“菩提果自成”,达摩祖师就说“结果自然成”;这预先就知道你们有这么多的果,将来都会自然成。 那个果,也就是这个果,这个果,也就是那个果,没有两样的。 明天是地藏菩萨的诞辰,又是虚老的生日,所以明天有一个居士来供斋,做了很多斋菜。 希望大家都来帮帮忙,行一行苦行。 我和果法,已经行了苦行,给送锅;爬了一道山,有五、六百蹬的石级,爬到这儿来,走了有一个多钟头,才找着地方。 所以我们先行苦行,你们大家后面来行一行苦行,我相信也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师复曰。 诸善知识。 汝等各各净心。 听吾说法。 若欲成就种智。 须达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 于彼相中不生憎爱。 亦无取舍。 不念利益成坏等事。 安闲恬静。 虚融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 行住坐卧。 纯一直心。 不动道场。 真成净土。 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 如地有种。 含藏长养。 成熟其实。 一相一行。 亦复如是。 “师复曰”:六祖大师又说,“诸善知识”:各位呀! 你们都是有智慧的善知识,都是有善根的善知识。 “汝等各各净心”:你们每一个人都自净其心,把你的心收拾干净,不要有一些贪瞋痴。 “听吾说法”:你们清净其心,然后来听我说法。 “若欲成就种智”:你们假设要成就一切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们应该要明白、要通达。 通达什么呢? 通达一相而无诸相的三昧,一行而无诸行的三昧。 什么叫一相三昧呢? 我现在对你们讲,“若于一切处”:你要是在任何的地方。 任何的地方,就是无论你在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在动的地方,静的地方,“而不住相”:你不着住到相上。 “于彼相中”:你就在外相上,“不生憎爱”:你见着境界,不要生出憎恨的心,不要生出爱欲的心。 憎恨,就是讨厌的心;爱欲的心,就是你欢喜。 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生憎爱的心,所谓憎爱不动于衷,心里如如不动。 “亦无取舍”:在你爱的境界上,你也不要想取为己有。 你有爱心,就想取、就有取。 十二因缘上不是有:“爱缘取,取缘有。 ”为什么要取呢? 就想自己占有,想为自己所有。 舍,就是憎;你憎,就想不要,就想舍弃,弃置到一边去。 因为你有爱憎,就有取舍。 “不念利益成坏等事”:你也不想念这种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 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利益,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你这么一想,对你有好处,你才做,那就是贪心,那就是攀缘心,那就是不干净的心。 知道吗? 成坏也不要计较,说这个事情,对我有所成功,对我有什么害处。 都不要有的,这种心都不存。 等事,这些事情。 “安闲恬静”:安闲,就是什么事情也没有;恬静,就像水没有波浪似的。 水没有波浪,就是你没有烦恼。 没有什么烦恼? 没有爱憎的烦恼,没有取舍的烦恼,没有你利益成坏的烦恼;你不计成功,也不知道什么叫失败。 “虚融澹泊”:虚,像虚空似的;融,是融会贯通。 你看! 万物都在虚空里生出来。 可是在虚空里生出来,虚空也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情是它办的。 它没有立一个办事处,说在那个地方,你去生啦! 那个去死去啦! 所有的万物,生生灭灭,生生化化,都是天然的,什么麻烦也没有;就是虚融恬淡,很澹泊的,澹泊以明志。 什么叫澹泊呢? 澹泊,就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就是平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一点贪心、瞋心、痴心,什么都没有的。 也就是什么呢? 也就是少欲知足,没有欲望,没有攀缘心。 没有说:“哦! 等我作一部书,这一部书作成了,一出版,我就成名了,就做为世界上有名的学者。 ”或者说:“啊! 我想在世界上标异现奇,做奇怪的事情,令举世注目,这也就成了名。 ”没有这种的心。 少欲知足,就是不论什么欲望都没有,知足,常常知足;所以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这是虚融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你在虚融澹泊上,就能在相离相,在尘出尘,所以这叫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怎么叫一行三昧呢? 我现在再给你讲一讲。 你能够在一切处、任何的地方,无论好处、坏处、善处、恶处、是处、非处,“行住坐卧”:你在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里,“纯一直心”:时时都用直心,直心是道场。 我们学佛的人,切记不要用弯曲心。 你对任何人,都应该直心、直言、直行,不要心里尽来回转弯抹角的,在你的心里,有很多弯弯曲曲的事情:应该直心。 直言,就是你心里想的,你口里就说。 不是说我心里想东,我口里就说西;我心里想西,口里说东,心口不如一,这就不直了! 你心和口,要一样的。 所谓直言,做事情也直,说话也直。 说出话来,没有委曲婉转的机谋智巧,所行所作都要直的,所谓“直心是道场”。 其心不直,你这因不直,将来你果也不直;所以必须要行住坐卧,纯一直心。 怎么叫纯一呢? 就是精纯到极点,就是一个了,绝对没有两个。 精纯到一个是什么呢? 就是直心。 我们修道的人,无论对人、对己、对事、对什么,都要有直心,不要尽心里总计算人:那个人有钱,我和他借一点来,我自己用一用。 就是穷到极点,也不要做这种没有廉耻的事情。 因为你借人钱,如果你快一点还给人钱,这还是不失为君子;如果只有借而没有还,简直行为很卑鄙的。 所以要“不动道场”:直心就是道场。 你心里直,就是不动道场。 “真成净土”:你直言直行,不动道场,这就是真正成就的净土。 “此名一行三昧”:这就叫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假设这个人具二三昧。 什么叫二三昧呢? 二三昧,就是前边所说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如地有种”:这两种三昧,你要是能依照着这道理去修行,就像地种上种子一样。 “含藏长养”:在地下,埋藏得时间久了,就会长出菩提芽。 “成熟其实”:就会成熟这个菩提的果实。 “一相一行,亦复如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这是一样的。 @@@@@@我今说法。 犹如时雨。 普润大地。 汝等佛性。 譬诸种子。 遇兹沾洽。 悉得发生。 承吾旨者。 决获菩提。 依吾行者。 定证妙果。 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我现在对你们所说的法,好像这及时之雨。 怎么叫及时之雨呢? 就是种的农作物,正需要雨,雨就来了,这叫及时雨。 你若不需要雨的时候,雨下得太多,农作物就会被水淹,就会涝死;需要雨的时候,若没有雨,那就会乾死、旱死。 正需要用多少雨,就下了多少雨,这叫及时之雨。 所以六祖大师说法时,也就像及时之雨似的,“普润大地”:普遍滋润大地。 “汝等佛性,譬诸种子”:你们自己本有的佛性,就比方种子一样。 “遇兹沾洽”:“洽”字,有读“霞”音的,有读“恰”音的,都一样。 遇兹沾洽,就是遇到时雨。 遇到时雨,就都有长养滋润的希望,都有成熟菩提果的希望。 “悉得发生”:完全都会发生菩提芽,而结菩提果。 “承吾旨者”:你们明白我所说宗旨、道理的人,“决获菩提”:一定会得到菩提。 “依吾行者”:你依照我所说的法去修行,“定证妙果”:一定得到菩提的妙果。 “听吾偈曰”:你听一听我说一首偈颂,你们注意一点。 我给你们说这么多法,你们大约听得都散漫无章的,所以我用偈颂再表达一下,再说一说给你们听听。 各位都要自净其心,注意来听我这首偈颂。 “心地含诸种”:心地,就是自性。 你自性里含藏着一切的种子。 “普雨悉皆萌”:现在由得到及时之雨,普遍来滋润这一切的种子,所以都生出菩提芽来了。 “顿悟华情已”:顿悟,立时明白。 你要知道有情的众生,你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又要结果。 那么花开过了,然后是什么呢? “菩提果自成”:菩提妙果,自然就成就了。 你看! 菩提果自成。 达摩祖师说:“结果自然成。 ”这个是“菩提果自成”,这都说你们现在这一班“果”。 说我们的果,能普遍到整个世界去,这叫结果自然成;自然到每一个地方去,每一个地方,都会结你们这种果。 什么果呢? 菩提果。 现在六祖大师,恐怕大家还没有明白,所以就说明显一点,说菩提果自成。 现在你们每一个菩提果,要自成啊,我不能帮忙你们;如果你们不自己成,那是自暴自弃,现在我告诉你们,你们都要成了。 你看! 就赶着这么巧,你们这些人的名字,都赶到这“果”字上。 我们的宗派,也是说到“果”字上,说得很妙的,说是:“思修常安果”,常、安、果,“亲传无为教”。 思修常安果,才能亲传无为教;你们将来要亲传这个无为教。 师说偈已。 曰。 其法无二。 其心亦然。 其道清净。 亦无诸相。 汝等慎勿观静。 及空其心。 此心本净。 无可取舍。 各自努力。 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师说偈已”:六祖大师,说完这首偈颂后,“曰:其法无二”:对大家又说,我所说这种顿教的法门,没有两个,就是一个。 一个就是什么呢? 就是顿教。 “其心亦然”:那么教是一个,心也要归一,也要变成一个。 “其道清净”:所修的道,本来就是清净的,“亦无诸相”:也没有一切的相。 “汝等慎勿观静”:虽然说无有诸相,但是你们也不要误会,就观这个“静”。 为什么呢? 你观静,这也是执着。 “及空其心”:也不要这么很乾燥地守着顽空;守顽空,又不对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一切众生“此心本净”:心的本体本来是清净的,是没有染污的。 “无可取舍”:也没有可取,也没有可舍。 “各自努力”:你们都要努力向前,不要懒惰呀! “随缘好去”:你们到处去随缘,到各处随你们各人的因缘去建立道场。 好去,你们好好地去修行用功。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这个时候,这一切的徒众¾¾六祖大师座下这几千人,都叩头顶礼,就退到一边。 @@@@@@大师七月八日。 忽谓门人曰。 吾欲归新州。 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 诸佛出现。 犹示涅槃。 有来必去。 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 归必有所。 众曰。 师从此去。 早晚可回。 师曰。 叶落归根。 来时无口。 又问曰。 正法眼藏。 传付何人。 师曰。 有道者得。 无心者通。 又问。 后莫有难否。 师曰。 吾灭后五六年。 当有一人来取吾首。 听吾谶曰。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六祖大师,在这一年的七月八日,忽然对大家说了,说什么呢? “吾欲归新州”:我呀! 想回到新州去了。 “汝等速理舟楫”:你们赶快预备一只船,预备摆船的来摇橹。 楫,就是橹。 “大众哀留甚坚”:这时候六祖座下这么多人,大家又有的哭起来。 前边哭了一次,这回一听说要走了,又哭起来,就不叫六祖大师走。 甚坚,就是执意不叫六祖大师走。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诸佛出现,犹示涅槃”: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于世,都尚且示现涅槃相呢! “有来必去”:有来必有去,有生必有灭,“理亦常然”:理是很平常的。 “吾此形骸”:我的这个形体,“归必有所”:我归回去,我一定有好去处去。 “众曰:师从此去”:大众就说了,祖师您从此一去,“早晚可回”:我们想祖师还不会圆寂,不会入涅槃,早早晚晚,还会回来的。 “师曰:叶落归根”:六祖大师说,我啊! 好像树叶落了似的,一定要归树根底下。 “来时无口”:我想无“口”,或者是错字,或者是个“日”字;来时无日,我来的时候,没有那一天了。 这个“口”也可以这样讲:无口就是“吴”字没有口,就是“天”;也就说我来时没有那一天了! 这又是一个讲法。 还有一个讲法,我来时无口,我来也没有说法,去也没有说法,没有口所说出的法。 法相本来是不增不减的,我虽然说这么多年法,也没有说法,所以说“来时无口”。 这有好几个讲法,都可以的。 法没有定法,怎样讲,只要合理就可以。 但是你不要讲到不好的地方去,你要往那好的地方讲;若往不好地方讲,把人都引到地狱去了。 就算无有定法,也不可以说这种法。 “又问曰”:这一般的弟子,啰啰嗦嗦的,总舍不得六祖大师走,所以这个问这个,那个就问那个,问得¾¾我相信当时六祖大师,觉得这些人真很麻烦的,我赶快走了。 “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就又问六祖大师,说正法眼藏,您传给谁了? 当时跟着六祖大师这么多人,没有人知道六祖大师的法传给谁了。 这些问的人,大约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这种贪心。 要不是,他问干什么? 你“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海心。 ”你在江边上站、海岸上站着,就想要望望海;你若不望海,你在那地方站着干什么? 所以这些问说正法眼藏¾¾也就是衣钵¾¾传给谁了? 当时这些人,都是对衣钵这么样重视,可惜六祖大师,也不会做买卖;当时若会做生意,恐怕就是六十五两银子,也很多人买的。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有道者得”:传给谁了? 谁有道,就谁得了,我就传给谁。 “无心者通”:无心,就是没有攀缘心;谁没有这种攀缘心,他就明白我的法了。 这也就是得到前面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那种人,就得到我的法。 什么是六祖大师所传的法呢? 就是传所说这些偈颂、这些道理。 你能依照偈颂的道理去实行,就是得到他的法了。 “又问:后莫有难否”:又问说:将来我们教里,会不会有灾难、有困难哪? 将来有没有什么磨难、祸患呢? 这是问将来。 意思就是六祖大师在生的时候,遇到这么多的磨难;有人来杀他,又派间谍、派特务来盗情报,来偷法,又有人来放火,想烧死他。 你看这种种的灾难哪,一言难尽,说不完那么多。 《六祖坛经》上,只记了这么一点点,我知道当时有很多的灾难,比这些灾难更多。 有人来偷衣钵偷了六次。 偷衣钵,顺便就都想把六祖杀了,不过都没有得手,所以经典上,都没有记载。 @@@@@@六祖大师,叫他的徒弟立阶(又叫立楷),在前一年就去造塔;现在塔已经造成,所以他就要回新州去。 一般人就问:“后莫有难否? ”后,就是将来,说将来我们还有没有什么灾难哪? 莫有,就是不会再有;这是一种希望的口气,就说将来我们不会再有灾难了吧? 祖师圆寂了,会不会有人来杀我们这一班人呢? 意思就是在这儿:因为我们是您的徒弟呀,杀不了你,就杀我们来了。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六祖大师说,我入灭之后,等到五年或者六年,不一定,“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来,要把我的头割去。 你看! 活着有人来杀他,圆寂之后,入了涅槃,还有人要取他的头。 做祖师,真不好做的! 在当时祖师是不容易做的,现在没有那么严重了。 所以不要害怕,不要说:“祖师这么样难做,我也不做祖师。 ”还不要退心。 “听吾谶曰”:你听我说一个预言,给你们听听。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头上养亲”:谶是预言;在那个时候,当然没有人知道啦! 以后就证明:头上养亲,就是有一个高丽的贼和尚,想把六祖大师的头偷去。 偷去干什么呢? 偷到他国家去供养。 这所说的头,就是六祖大师的头;上,他是很恭敬的;养亲,是他要供养,好像当他父亲、母亲那么样供养。 这个和尚,叫什么名字呢? 叫金大悲。 金大悲在洪州雇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什么呢? 叫张净满。 金大悲,用了一点钱,就买得他来偷六祖的头。 “口里须餐”:为什么张净满来偷六祖大师的头呢? 就因为他想要吃饭。 因为他要吃饭,所以就收人这种的钱,受雇把圆寂祖师的头给斩来。 这高丽和尚大约很有钱,所以就给他很多钱;他因为钱多的关系,就答应来斩取六祖大师的头。 这个人姓张,名净满,所以说“遇满之难”:满,就是张净满,单单用他名字的一个字,来做预言。 遇满之难,这是因为这个满来了,要斩六祖大师的头,这也算有一种灾难。 “杨柳为官”:当时的官¾¾刺史¾¾姓柳,叫柳无忝;县官姓杨,叫杨侃。 所以说杨柳为官,杨,就是杨侃;柳,就是柳无忝,他们两个在这儿作官。 为什么说他们两个作官呢? 因为当时六祖大师的肉身在塔里,晚间就有和尚听见很大的动静在塔里。 因为六祖的徒弟预先听六祖有这种的预言,就把六祖脖子的地方都用铁包上。 所以张净满来的时候,用刀斩头,他照脖子上斩,怎么也斩不动。 一用力,就出响动,所以就把和尚都惊醒了。 和尚一醒,这个人从塔里就跑出了,浑身都穿着一身孝服。 孝服,就是白衣服,中国人父母死了,孝子孝女都穿白衣服志哀,这叫孝服。 这个人穿着一身白衣服跑了,和尚就去检查塔里。 一看六祖大师脖子的地方,被这个人用刀砍过,有刀砍的痕迹;虽然铁没有被砍动,但是也都有痕迹。 于是乎就报官,报韶州刺史和县官。 那时候,大概警察也很努力,在五天之内,就在一个乡村里,把张净满抓住了。 抓住了,柳无忝就亲身到南华寺,把贼带到南华寺去审问,说:“你为什么来斩六祖的头? ”他就说了:“因为有高丽的和尚,他想偷六祖的头,但是他自己不敢来,他就给我很多钱。 我因为用他的钱来吃饭,所以我就答应他做这个事情。 ”当时柳无忝就问六祖的徒弟令韬:“这应该怎么办呢? ”六祖这个徒弟令韬就说,若按着国法来讲嘛! 一定要杀头的,一点都没有保留的余地,一定要把他杀了。 但是佛教里,我们是冤亲平等¾¾没有冤,没有亲。 若让我的意思,还把他放了算了,因为我们祖师预先都有预言,是应该有这么一回事的。 柳无忝说:喔! 今天我才知道佛门广大,佛门太伟大了! 于是乎,就把这个人又放了。 @@@@@@又云。 吾去七十年。 有二菩萨从东方来。 一出家。 一在家。 同时兴化。 建立吾宗。 缔缉伽蓝。 昌隆法嗣。 “又云:吾去七十年”:六祖大师又说了,等我圆寂七十年之后,“有二菩萨从东方来”:有两位菩萨,是从东方来的。 “一出家”:一个是出家的菩萨,“一在家”:一个是在家的菩萨。 “同时兴化”:在同一个时间兴化。 出家的菩萨,据说就是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造丛林,百丈立清规。 ”所有的丛林,都是由马祖造的,清规是百丈禅师留下的。 在家人,据说就是庞蕴。 庞居士是开悟的,他全家都开悟了;他的太太也开悟,他的姑娘也开悟,他的儿子也开悟,统统都开悟。 在同一时期,统统都入涅槃,都往生。 所以有人说,是马祖道一和庞居士。 又有的说,是黄檗禅师和裴休丞相。 总而言之,谁都可以的,讲哪一种都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出家、一个在家。 说现在也可以,现在是哪一个都可以的,这没有一定的。 同时兴化,在同一个时间,来宣传佛法,“建立吾宗”:立下顿教的宗旨,禅宗的法门。 “缔缉伽蓝”:就是把庙宇,又修造了一次。 “昌隆法嗣”:就把佛法又发扬光大,隆昌起来。 法嗣,就是佛教里的后人。 有少少时间,讲庞居士。 他非常有钱,钱不知多少,喔! 数不过来那么多。 他造了一个大船,把他的金银财宝都装到船上。 船开到海里,把金银财宝都放到海里去,给龙王爷送礼,叫龙王爷庄严他的龙宫。 他自己做这一个最大的布施,然后回来,编竹笼来卖,靠此吃饭,过穷苦的生活。 虽然生活穷苦,可是他一家人都修道。 修道,庞公就讲了,说:“难! 难! 难! 十担芝麻树上摊哪! ”说非常之难,非常之难! 好像担十担的芝麻,一粒一粒放到树上,喔! 这个太困难了。 他的太太听了,就说:“你这简直地老得没有出息! 有什么难的? 难什么! 你看是难哪,我看是最容易! ”她说:“易! 易! 易! 百草头上祖师意。 ”很容易,很容易的。 百草头上,都是祖师西来的意,在这个地方,都现出来,只不过你没有慧根来看罢了。 他见的就是难,她见的就是易。 他的庞女来了,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说我也不觉得难,我也不觉得容易,我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有什么? 没有什么! 所以他们家里,庞居士虽然有太太,但是他和他太太就好像普通的朋友一样,并没有男女那些个问题,所以他们都开悟了。 做居士的,都应该学庞居士。 这庞居士,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弟子:他说难难难……上人:困难的难。 弟子:yeh(是),yeh(是),什么是难难难啊? 上人:十担芝麻树上摊,一担一百斤。 这芝麻粒是很小很小的,你要把十担芝麻摊放到树上,这不是很难吗? 弟子:yeh (是),很难! 他太太说是易易易,在哪个意? 上人:百草头上,草木的头,草的梢上,都是祖师意,就是祖师的心。 弟子:他有一个儿子? 上人:有儿子,现在不讲他儿子。 @@@@@@众复作礼。 问曰。 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 传授几代。 愿垂开示。 师云。 古佛应世。 已无数量。 不可计也。 今以七佛为始。 “众复作礼”:大家又叩头作礼,“问曰”:又问了。 你说是不是很啰嗦的? 左问右问的。 “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我们现在不知道从最初的佛祖应化示现到现在,“传授几代”:传授多少代了呢? “愿垂开示”:我们愿意请祖师还慈悲指示我们。 “师云”:六祖大师说了,“古佛应世”:古来的佛,应现于世,“已无数量”:那个数量啊,没有数量了,说不出来了。 过去威音王佛、日月灯明佛、大通胜佛,到现在,说不出来多少数,“不可计也”:我算不过来啰! 况且我也不识字,算术也没有读过,不要算它了。 “今以七佛为始”:现在以过去七佛,做我们的开始。 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 尸弃佛。 毗舍浮佛。 今贤劫拘留孙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叶佛。 释迦文佛。 已上七佛。 今以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 第二。 阿难尊者。 第三。 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 优婆鞠多尊者。 第五。 提多迦尊者。 第六。 弥遮迦尊者。 第七。 须密多尊者。 第八。 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 伏驮密多尊者。 第十。 胁尊者。 十一。 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 马鸣大士。 十三。 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 龙树大士。 十五。 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 罗喉罗多尊者。 十七。 僧伽难提尊者。 十八。 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 鸠摩罗多尊者。 二十。 阇耶多尊者。 二十一。 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 摩拏罗尊者。 二十三。 鹤勒那尊者。 二十四。 师子尊者。 二十五。 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 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 般若多罗尊者。 二十八。 菩提达摩尊者。 二十九。 慧可大师。 三十。 僧璨大师。 三十一。 道信大师。 三十二。 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 从上诸祖。 各有禀承。 汝等向后。 递代流传。 毋令乖误。 众人信受。 作礼而退。 “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在过去庄严劫,有一千位佛出世,第九百九十八位佛,就叫毗婆尸佛。 毗婆尸,有的翻译说是“胜观”,有的翻译“种种观”,又有的翻译说“胜见”,又有的书上说是“种种见”。 总而言之,这是一位佛的名字,我们就记得毗婆尸佛就好了。 过去七佛,庄严劫有三位,贤劫有四位佛。 第二位“尸弃佛”:尸弃,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火。 这位佛,叫火佛,这是庄严劫的第九百九十九尊佛。 第一千尊呢? 就是“毗舍浮佛”:毗舍浮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一位佛。 “今贤劫”:现在就叫贤劫。 什么叫贤劫呢? 因为这个劫里,有很多的贤人出世。 很多圣贤在劫里,所以就叫贤劫。 贤劫,也有千佛出世,第一尊佛,就是“拘留孙佛”:拘留孙佛,翻译叫“所应供”,就是一般人天都应该供养他。 又有一个翻译,叫“庄严”,也是拘留孙佛的意思。 “拘那含牟尼佛”:是贤劫的第二位佛。 “迦叶佛”:这是第三位佛。 “释迦文佛”:这是释迦牟尼佛,就是贤劫的第四位佛。 “已上七佛”:已上是最近的七佛。 “今以释迦文佛首传”:以释迦牟尼佛开始传,第一代的祖师,叫“摩诃迦叶尊者”:释迦牟尼佛,在百千万人天围绕之中,拿着一朵花,摩诃迦叶祖师就破颜含笑,旁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迦叶祖师就笑了。 释迦牟尼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的法门,已付嘱摩诃迦叶矣! ”说我已经传给摩诃迦叶:所以摩诃迦叶是初祖。 “第二”祖,就是“阿难尊者”。 “第三”祖,就是“商那和修尊者”。 商那和修尊者一生出来,就穿着一件衣服。 他长,这衣服就随着他长,在这身上穿着一件法衣。 阿难度他出家,他身上这件衣服就变成僧伽梨,就是大衣。 等他圆寂的时候,他把衣留下,说:“等释迦牟尼佛的法完全都灭完,这衣才会坏;如果法不灭完,衣还是存在的。 ”“第四”祖,就是“优波鞠多尊者”。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 “第六”祖,就是“弥遮迦尊者”。 “第七”祖,“须蜜多尊者”。 “第八”祖,“佛驮难提尊者”。 这都是一代一代的祖师,若讲起来,很多要讲,所以现在每一位祖师,就都直讲下去了。 “第九”祖,是“伏驮密多尊者”。 “第十”祖,是“胁尊者”:第十祖很奇怪的,怎么奇怪呢? 他在母亲肚子里,住了六十二年。 等他一生出,头发已白了,胡子也都白了,就和中国的老子一样。 可是生出之后,他就欢喜修道。 以后遇到第九祖伏驮密多,就跟他出家。 第九祖把佛的心印法门传给他。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富那夜奢尊者见着胁尊者的时候,问胁尊者说:“我想要成佛,怎么样才可以成佛呢? ”胁尊者就说:“你想要成佛啊! 现在这个没有成的就是。 ”富那夜奢尊者说:“我现在没有成的,就是佛;我怎么知道没有成的,就是佛呢? ”胁尊者就说:“你怎么知道没有成的,就不是佛呢? ”由这一问一答,他就开悟了。 开悟,胁尊者就把法传给他。 @@@@@@以后富那夜奢尊者遇着马鸣大士。 马鸣大士绝顶的聪明。 富那夜奢尊者,就去化马鸣尊者;知道他的机缘成熟,他应该做第十二代的祖师。 于是乎,就到马鸣大士那儿度他。 马鸣大士问富那夜奢尊者说:“我想认识佛,得要怎么办呢? 怎么能认识佛呢? ”富那夜奢尊者,就对他讲:“你想要认识佛,不是吗? 你不认识,这就是佛! ”马鸣大士说:“这个不认识就是佛;佛既不识,焉知是佛? ”我连佛都不认识,我怎么知道他是佛呢? 富那夜奢尊者就说:“你既然不认识佛,又怎么知道不是佛呢? ”这和他对胁尊者讲的道理,差不多的。 可是马鸣大士又说:“哦! 此是锯义。 ”就好像一个锯,saw,来回这么锯,我说这么样,你说那么样,这么来回,这是一个锯的意思。 富那夜奢就说:“啊! 彼是木义。 ”富那夜奢问:锯义是什么意思? 马鸣大士说:“与师平出。 ”和你一样的。 马鸣大士也问:“木义者何? ”木头是什么意思? 富那夜奢说:“汝被我解。 ”你啊! 你被我给锯开。 锯,就是锯木头的嘛! 就这么一讲,马鸣大士豁然就开悟了,即刻就剃度出家;十一祖富那夜奢,就传给他法,他就做第“十二”代祖师。 怎么叫“马鸣大士”呢? 马鸣大士能够说法,他一说法,马都叫,马统统都悲鸣。 本子上说“恶马悲鸣”,这不一定是恶,就是宝马,他一说法,教马叫,马就会叫,就有这样的感应,所以叫马鸣大士。 大士,就是菩萨的别名,就是马鸣菩萨。 “十三,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龙树大士”:第十四祖,是龙树大士。 你们听过《华严经》的都知道,他到龙宫里,把《华严经》取出来。 他非常有智慧。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祖,“罗喉罗多尊者”。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伽耶舍多尊者,在第十七祖见到他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 十七祖问他,说:“你多大岁数了? ”小孩子说:“我一百岁了! ”十七祖说:“你年纪这么轻,怎么说你一百岁呢? ”他说:“我若一百岁不明白佛的法,也不如生出来一天的小孩子能明白佛法。 ”所以十七祖一听,小孩子这么样聪明! 于是乎就度他出家,然后传给他法,是第十八祖。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二十”祖,“阇耶多尊者”。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祖,是“师子尊者”:师子尊者是被人杀的。 他行法去到罽宾国,罽宾国的国王信奉外道。 外道有两个领袖,一个叫末曼尼,一个叫蜜师何,专门破坏佛教。 所以罽宾国里,当时不准有比丘。 师子比丘到这国里,想教化国王。 一见国王,国王就问他,说:“你了生死了吗? ”师子比丘说:“已经了了。 ”国王说:“你生死已经了了,你应该把你的头布施给我。 佛教讲行菩萨道,要布施头、目、脑、髓,有人要你什么,你都布施。 现在我想要你的头,你可以布施吗? ”师子比丘说:“可以的。 我生死都没有了,这一个头,又算一回什么事呀? 你只管拿去啦! ”国王听他这样说,拿宝剑就把师子比丘的头斩下来。 斩下头来,头冒白浆,没有血出,就出像牛奶这种白色的浆。 这时候,国王拿剑斩师子比丘的那条臂,随着就断了;没有人斩,国王的臂,也就断了,因为这叫弑阿罗汉。 于是乎,他把两个外道¾¾末曼尼和蜜师何,也给斩了,但是斩的外道这两个人,像普通人一样,斩了也就斩了,没有流出白浆,什么事情也没有。 以后他就通告所有的国家,再有这种外道,不可以存留的。 由此之后,佛法就大兴。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在中国,他是初祖。 “二十九”祖,“慧可大师”。 “三十”祖,就是“僧璨大师”。 这以前都讲过,你们都听过。 “三十一”祖,“道信大师”:这是中国的第四祖。 “三十二”祖,“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六祖大师自己说,惠能我啊! 我是第三十三代的祖师。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都是以心印心,都是有所传承的。 “汝等向后,递代流传”:你们这一班人哪,将来向后也一代一代向下传。 “毋令乖误”:不要乖错违背佛法,而令佛法断灭了。 “众人信受,作礼而退”:大家听完六祖说历代祖师之后,都生出信心,叩头退到一边。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 八月初三日。 于国恩寺斋罢。 谓诸徒众曰。 汝等各依位坐。 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 和尚留何教法。 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六祖大师在唐朝先天二年时;这一年的岁次是癸丑,八月初三这一天。 “于国恩寺”:在新州家乡的国恩寺。 “斋罢”:吃完了饭。 “谓诸徒众曰”:对着所有的徒弟说,“汝等各依位坐”:你们依次而坐。 将来你们要去台湾受戒的五个人,也要注意,你们天天在什么地方坐,一定在什么地方坐;在什么地方睡觉,也有一定的地方。 不是今天坐这儿,明天欢喜,又坐到那儿去,一定要挨次而坐。 你到禅堂里,每天坐哪一个位子,一定的。 好像我们这儿参禅这班人,也是每天坐哪一个地方,天天就坐到那个地方,不是乱坐的。 座位呢,按照佛教,就是先受戒的,坐到前边,后受戒的,坐到后边。 总而言之,你先受戒一天,或者先受戒一个时辰,这也是先受戒的;以戒律为尊卑的次序。 各依位坐,你们都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吾与汝别”:我现在就和你们告辞,要分别了。 “法海白言”:又是法海,这头一个! 听六祖大师要走了,他就做一个代表。 在六祖座下,他一定是个长老,一定是比那一班的人都高,所以时时都是他出来讲话。 白言,对六祖大师说,“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和尚! 我不知道您现在要留下什么教法,使后代的迷人,能明心见性呢? 师言。 汝等谛听。 后代迷人。 若识众生。 即是佛性。 若不识众生。 万劫觅佛难逢。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 见自心佛性。 欲求见佛。 但识众生。 只为众生迷佛。 非是佛迷众生。 自性若悟。 众生是佛。 自性若迷。 佛是众生。 自性平等。 众生是佛。 自性邪险。 佛是众生。 汝等心若险曲。 即佛在众生中。 一念平直。 即是众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 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 何处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 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故经云。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吾今留一偈。 与汝等别。 名自性真佛偈。 后代之人。 识此偈意。 自见本心。 自成佛道。 “师言:汝等谛听”:六祖大师说,你们好好注意听着,我来告诉你们。 “后代迷人”:后代这一些个迷昧的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要知道,你若认识众生,就是认识佛性;你若不认识众生,也不认识佛性。 “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你要是不认识众生,你去找佛,就找一万个大劫,也找不着,也碰不见的。 你想要找佛吗? 就在众生这儿找。 为什么常不轻菩萨见到众生就叩头呢? 他就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见到谁,就给谁叩头。 因为他见人家是佛,所以他自己才能成佛;如果他见人家是魔,他自己也就是魔。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我现在教你们,要认识自己心里的众生;“见自心佛性”:要见自己心里的佛性:不要向外驰求,不要到外面去找。 “欲求见佛,但识众生”:你想要见佛的话,就先要恭敬众生;你恭敬众生,认识众生是佛,那你就是明心见性了! “只为众生迷佛”:为什么? 因为众生不认识佛,对佛不认识。 “非是佛迷众生”:不是佛不认识众生,是众生不认识佛。 “自性若悟”:你自心里的自性,你若觉悟了,“众生是佛”:你这个众生就是佛。 “自性若迷”:你自己要是愚痴不明白,你不觉悟,“佛是众生”:你不觉悟的时候,你本来是佛来着,也是个众生。 你若觉悟,你本来是众生,也就是佛,就成佛了。 “自性平等”:自己的佛性,是平等平等的,“众生是佛”:你若能真正平等,真正平等视众生,众生是佛。 “自性邪险”:自性尽看人家不对,尽看人家不好,“佛是众生”:你就是佛,现在也变成众生。 所以佛和众生,只在一念之间。 “汝等心若险曲”:你心里若不直,直心是道场,你心里若弯弯曲曲,“即佛在众生中”:就是佛在众生里面。 “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你能直心,就是众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我心里、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佛;“自佛是真佛”:自己的佛,才是真佛呢! “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你自己心里,连一个佛都没有,那么你又到什么地方去找真佛呢? 真佛,就是你心里要有一个佛;佛即心,心即佛。 你存一个正念,就是佛;你存一个邪念,就是魔。 你生一个清净念,就是佛;你生一个染污的念,就是魔。 所以看你生什么念,你能把你心里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佛! 你心里若不清净,没有真正的正心、佛心,你到什么地方去找真佛啊? 找不着的。 所以说:“佛在心头坐。 ”佛在你心里头。 “汝等自心是佛”:你们各位啊! 自己心就是佛啊! 你不要到外边找。 “更莫狐疑”:再不要生怀疑心。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你若向外驰求,没有一种东西能建立得成功的。 “皆是本心生万种法”:万法都是自己心里生出来的,不是外边生出来的。 “故经云”:所以经上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你因为心里生,所以就有种种法生出来;你心若灭,就种种法都灭了。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所以说,一切都不离自心,也不离自性。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我现在留一首偈颂和你们分别了。 我们要注意这一首偈颂,这部坛经最要紧的,就是最后这一首偈颂,讲得太好了! 所以六祖大师不单留给当时的人,也是留给现在的我们,都要依照这首偈颂来修行。 偈的名呢? “名自性真佛偈”:就叫自性真佛偈。 自性,就是自心;自心,也就是自性。 “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你看! 六祖大师,当时就看见你们在这儿听,所以说我们现在都有份呢,都应该依照这首偈颂来修行! 因为我们都是后代之人,不是后代的畜生,所以都有份。 后代的畜生,得要做了人,才可以有份。 六祖大师,是给人说的偈,不是给畜生说的,所以我们现在都有机会成佛。 又者,在畜生道里,畜生想成佛,也要转生到人道来,才能成佛。 我们现在都不要放弃这个机会。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量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太悠悠“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什么是真佛呢? 人人都有真如自性,你的真如自性,又叫实相,又叫如来藏,又叫佛性,又叫你自己的自性。 真如,就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也就是真如;自性真如,也就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那么真佛你认识了,你也应该知道魔王是什么? 魔王,就是你的邪见,你的三毒。 你的三毒,也就是你的邪见;邪见,也就是三毒。 你若没有邪见,就没有三毒;没有三毒,也就没有邪见。 你现在三毒和邪见都有,这是什么呢? 就是魔王。 三毒是什么呢? 就是贪心。 贪财是贪;贪色也是贪。 中文所谓贪色这色,就指着女人说的。 你贪一切,都是三毒。 好像你出家之后,你贪着攀缘,这也是三毒。 你各处去攀缘,想要收多几个徒弟,这都是三毒。 所以你看我们这儿这么久,你们这些皈依的,很少说有人叫你们皈依,要你们自己发心来皈依,这时候才皈依;若没有发心皈依,就想要你皈依,也不勉强你。 你看我们前几天皈依的,都是自动的。 如果我叫你:“啊! 你皈依我啦! ”你说:“你够不够师父的资格啊? 我皈依你,你是不是好的善知识? ”那我也没有话讲,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不是好的善知识,所以不叫的。 “邪迷之时魔在舍”:你若邪迷,就生出无明;生出无明,就生出爱欲;有爱欲,就是魔在舍,魔在你家里住着。 “正见之时佛在堂”:你要是有正见,没有邪知邪见,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你把你自己的心里收拾乾干净净,非常清洁;这时候,就是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佛和魔,是由你自性所显现的。 你自性里若生出邪见,就有贪、瞋、痴这三毒生出来;你若没有邪见,三毒就不生了。 你生出三毒,“即是魔王来住舍”:就是魔王来住你的房子。 你的房子是什么? 就是你的身体。 “正见自除三毒心”:你若有正见,就把三毒除去,贪瞋痴的心都变了,没有了。 你没有三毒心,就是“魔变成佛真无假”:魔王即刻变成佛祖;这个道理是最真,决定不会假的。 你只要存正见,就是佛;你存邪见,就是魔。 @@@@@@“法身报身及化身”:你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万化身,虽然说是三身,“三身本来是一身”:三身,就是由你一个身变化出来的。 所以这叫三而一,一而三;三身就是一身,一身也就是三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你要是在自性里,能自见自性的真佛,“即是成佛菩提因”:这就是将来成佛的菩提种子,菩提的因;因,就是菩提的种子。 你有了菩提种子,一定会结菩提果的;你结菩提果,一定就是成佛了。 “本从化身生净性”:你本来的自性,也从你的化身生出清净的自性来。 “净性常在化身中”:你清净的自性、清净法身,也在你这化身里。 “性使化身行正道”:你自己的自性,能使你的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量无穷”:将来就是圆满你的菩提自性,这种的量,也是无穷的。 “淫性本是净性因”:人虽说有淫欲心,但不怕有淫欲心。 你看《楞严经》上的火头金刚,原来他的淫欲心非常重,以后,他用锻炼的功夫,把淫欲的火,变成智慧的火,而做火首金刚。 所以这个淫性,淫欲心哪,本是净性因,你要是存正念,这就是净性因。 你若存邪念,它就是邪,就是不清净。 所以淫欲的性,不能说要断了它。 不是断,是把它变了;变了什么呢? 变了净性。 淫性,本来是不清净的,把它变成净性。 净性,就是正知正见;淫性,就是邪知邪见。 “除淫即是净性身”:你把淫性除去,就是变过来,并不是说叫你把它掉了,因为你无可掉的。 你就把念头一转,转成净性,就对了! 所以除淫即是净性身,这就是清净自性的法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在你自性里,你要离开五欲。 五欲是什么? 讲了很多次。 有的说是色声香味触,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有的又说是财色名食睡。 总而言之,这两种都是五欲。 财,人人都欢喜贪财;色,就是女色,这也是一种欲;名,欢喜名誉,这也是欲;食,欢喜吃好东西,这也是欲;睡,欢喜睡觉,这都是欲。 这五种欲,你要远离,你要在你自性里头,不起邪见,生出正知正见,离开这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你能离开五欲,就会见性的。 你见性,在很短的期间,就得到你自己真如的妙性了。 我再讲一讲财色名食睡五欲。 色,不单说是女色,就是男色也包括在内。 男人欢喜女色,女人就欢喜男色,这是对待法,我们不要以为就单单女色,这要知道。 “今生若遇顿教门”:我们今生都遇着顿教的法门。 顿教法门是什么? 就是禅宗的法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你忽然间开悟,自己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这个时候你就亲见世尊了;也就是十方诸佛,你都可以见了。 “若欲修行觅作佛”:你要是想修行,想要找着如何作佛的话,“不知何处拟求真”:你不在自性里用功夫,你向外驰求,不知道你到什么地方去找,才能找着真正的佛? “若能心中自见真”:你要是能自己在自己本心里头找,找你真正的佛性,“有真即是成佛因”:你能明心见性,知道你的真如妙性,这就是成佛的种子。 “不见自性外觅佛”:你不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你不向内里去求,你要尽向外边去求佛,“起心总是大痴人”:你生念头,想到外边去找一找佛,这就是最愚痴的人。 大痴人,就是最愚痴的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禅宗的顿教法门,我现在已经留给你们。 “救度世人须自修”:世界人遇见我这顿教法门,要自己修行啊! 不是不修行的。 “报汝当来学道者”:我现在对你们讲一讲,你们学道的这一些人,“不作此见太悠悠”:你要是不做这种见解,不像前边我所说偈颂的这种见解的话;那是空过时光啊! 把时光都空过,你一点好处,都得不到的。 悠悠,就是把时间都空过,一点利益也没有得着。 @@@@@@师说偈已。 告曰。 汝等好住。 吾灭度后。 莫作世情。 悲泣雨泪。 受人吊问。 身着孝服。 非吾弟子。 亦非正法。 但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无动无静。 无生无灭。 无去无来。 无是无非。 无住无往。 恐汝等心迷。 不会吾意。 今再嘱汝。 令汝见性。 吾灭度后。 依此修行。 如吾在日。 若违吾教。 纵吾在世。 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师说偈已,告曰”:六祖大师说完偈颂之后,又告诉大家说,“汝等好住”:你们都好好在这儿住着,不要尽打妄想,不要放不下,不要看不破。 你们要是看破放下,就得到自在。 “吾灭度后”:我圆寂入涅槃之后,“莫作世情”:你不要像世间一般的俗人那种世情的表现,不要有这种的举动。 什么举动呢? 就是哭! “悲泣雨泪”:喔! 眼泪像下雨那么多,种几百亩田,都可以不会乾了。 “受人吊问”:受人来祭奠,来吊问;就是来祭祀。 “身着孝服”:你身上穿上为死人穿的孝服;“非吾弟子”:你们如果这样做,就不是我的徒弟! 我的徒弟,就要听我的话。 你们若这样做,不单不是我的徒弟,“亦非正法”:而且这也不是佛法,和佛法也不相合,所以你们不可以这样做。 要怎么样子呢? “但识自本心”:你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见自本性”:见到你自己的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你本心、本性什么样呢? 它是没有动,也没有静的。 自性是不动不静的,自性是无生无灭的,自性是无去无来的,自性也无是也无非的,自性是无善无恶的,自性是无好无坏的,自性是无黑无白的,自性是无长无短的,自性是无住无往的,也不是在这个地方,也不是到旁的地方去。 你们在自性里头用功夫,要明心见性;如果不明心见性,那你就是空过光阴。 “恐汝等心迷”:我现在恐怕你们这一班人心里还迷惑不清楚,“不会吾意”:不明白我对你们说的道理,“今再嘱汝”:所以我现在再告诉你们一遍。 “令汝见性”:我无非就想你们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你们都能明心见性。 “吾灭度后”:等我圆寂入涅槃之后,你们要“依此修行”: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如吾在日”:就和我在的时候是一样的。 “若违吾教”:假使你违背我的教化,“纵吾在世”:纵然就是我在世界上,我不入涅槃,“亦无有益”:对你们也没有益处。 “复说偈曰”:又说了一首偈颂。 “兀兀不修善”:兀兀,就是不动的样子,就是在那儿“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种境界。 不修善,也不知道做善。 这不是不修善,而是叫你不要着住修善。 你做善不要像梁武帝,那个贪心鬼:“啊! 你看我有多少功德! ”不要有这种的思想。 并不是说叫你不修善,是叫你就不要着住到修善。 “腾腾不造恶”:腾腾呢? 就是逍遥自在,很优游自得的样子。 优游自得,很好玩的,一天到晚,都很快乐,这叫腾腾。 不造恶,不修善,是不着住到善上;但是不造恶可不是说,我造恶,我也不着住,没有关系。 不是的! 这是决定不可以造恶的,不可以去做恶事。 什么叫恶事? 你杀生、偷盗、邪淫,这都是恶事。 邪淫这条路啊,所谓“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 ”万种的恶事,邪淫是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你若有邪淫的行为,这就是往死路上走呢! 所以这一条死路,不可以走的。 “寂寂断见闻”:寂寂,就是安静的样子,很平静的。 这种境界,就是又平安,又舒服,又快乐:这安静的样子。 断见闻,也无见无闻,把见闻都断了,不要在这六根门头,生出一种邪见。 生正见可以,要把邪见、邪闻都断了,譬如人做不正当的事,你不要去看;人讲不正当的话,你也不要听,这是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荡荡,是平坦的样子。 荡荡然,就是平坦、高大、宽广,有这种种的意思,就是无边无际。 心量包括宇宙,充塞天地,这是荡荡然的样子。 你荡荡然无所著住,这叫心无着。 @@@@@@师说偈已。 端坐至三更。 忽谓门人曰。 吾行矣。 奄然迁化。 于时异香满室。 白虹属地。 林木变白。 禽兽哀鸣。 广韶新三郡。 官僚洎门人僧俗。 争迎真身。 莫决所之。 乃焚香祷曰。 香烟指处。 师所归焉。 时香烟直贯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 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 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 入塔。 忽于塔内白光出现。 直上冲天。 三日始散。 韶州奏闻。 奉敕立碑。 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 年二十四传衣。 三十九祝发。 说法利生。 三十七载。 嗣法四十三人。 悟道超凡者。 莫知其数。 达摩所传信衣。 中宗赐磨衲宝钵。 及方辩塑师真相。 并道具。 永镇宝林道场。 流传坛经。 以显宗旨。 兴隆三宝。 普利群生者。 “师说偈已”:六祖大师说完这四句偈后,就“端坐至三更”:就坐那个地方结双跏趺坐。 至三更,就是半夜十二点钟的时候,“忽谓门人曰”:六祖大师在打坐,这一班门人也都陪着。 六祖大师,到半夜十二点钟时,就对门人讲了,“吾行矣”:说我到时候了,我要走了,和你们大家再见啰! see you again! “奄然迁化”:说完这话后,忽然间气就断了,人就不动弹,入涅槃了。 迁化,就是搬家。 谁搬家了呢? 肉身的菩萨搬家了。 “于时异香满室”: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异香,从来没有闻见过的香。 满室,在法堂里都满了。 “白虹属地”:虹,就是在天空里现出霓虹,这种的光。 白虹,也就是白光。 属地,由天空一气接连到地下。 “林木变白”:为什么林木变白呢? 因为白光照得林木都变成白色,这是一个说法。 又有一个意思,就是林木自己都觉得祖师圆寂,他们也都生出悲哀,好像穿孝服似的,都变白色。 “禽兽哀鸣”:当时山上有很多飞禽,很多的兽类,好像老虎,这一切的兽类。 哀鸣,都哭起来。 你看! 草木本来无情的,也变成有情,也要穿孝服。 禽兽本来是无知的,也有灵性,也都哭起来。 “广韶新”:广,就是广州;韶,就是韶关、韶州;新,就是新州。 “三郡”:这三个地方。 “官僚洎门人”:作官的官僚,和他的皈依弟子。 门人,就是皈依弟子、徒弟。 “僧俗”:僧,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在家人,“争迎真身”:广州就要迎到光孝寺去,那时候叫法庆寺,就是六祖大师落发的地方。 说:“六祖祖师的发,都埋到这个地方,祖师的真身,也应该请到我们广州供养。 ”新州的和尚,和在家皈依弟子,就说:“六祖大师是我们新州的人,他应该回到我们的家乡来,在我们的家乡供养。 ”韶州的人说:“大师在南华寺这儿开山,是个开山的祖师,应该请到我们南华寺才对。 ”大家就争论,你说你的道理,他就说他的道理,不能决定,大家几几乎就打起来了:“不行! 一定要我们请去。 ”就这样子。 你要知道,当时的人,都想要争祖师来供养。 祖师活着,在生的时候,他们不争,因为祖师在生,他有自由。 这回圆寂,没有气了,都想:我们都有权利要来供养! 所以你说你的理由,他就讲他的道理,各有各的辞。 你看! 本来六祖大师,是新州的人,请到新州去也对啊! 六祖大师自己都说,他是叶落归根。 南华寺这儿呢? 南华寺,是六祖造的,请到南华寺也对的,也合理。 广州光孝寺,是六祖落发的地方;落发落法,法应该落到这个地方,他们要请去也对的。 所以各人都有理由。 “莫决所之”:莫决所之,就是说不能决定。 你看经文,你就知道在这时候,情形很严重,非常紧张,因为各人都想要抢六祖的宝身嘛! 大家几几乎要打架,其中就有一位聪明人,说:“不要,不要,不要! 六祖大师在生的时候,我们要听六祖大师的教;六祖大师圆寂了,我们还应该听六祖大师的教,叫六祖大师来决定啦! ”@@@@@@有人就说:“那已经圆寂了,怎么会教我们到什么地方去呢? ”这一个聪明人就说:“有办法,我有办法! ”大家说:“你有什么办法? ”他说:“六祖大师非常灵的,在生的时候,他有他心通;圆寂之后,他当然也有他心通啦! 我们为争着供养他老人家真身要吵架,他一定不很欢喜的。 我们现在来焚香,香烟指到哪一边去,六祖大师就是愿意到哪个地方去。 我们谁也不要争,我们听六祖大师的吩咐。 ”这样一说,大家说:“好好! 这样可以,这是六祖大师的意思。 ”“乃焚香祷曰”:于是乎就焚起香来,祷告说,“香烟指处,师所归焉”:六祖菩萨,你大发慈悲,大显神通,你令香烟向什么地方指去,我们就把您送到什么地方。 “时香烟直贯曹溪”:香烟呢? 就向南华寺指,就是直指到曹溪。 所以广州那个地方也没有办法;新州那个地方也没有办法啦。 于是乎,就把六祖大师真身,送到南华寺去供养。 “十一月十三日”:在十一月十三日这天,“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在十一月十三日那一天,就把六祖大师真身,和达摩祖师所传衣钵,请回到南华寺。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到第二年七月二十五日那天“出龛”:就把六祖肉身¾¾这个真身¾¾由龛里请出来。 这龛是什么样子呢? 龛,就像椅子,四面都有挡着的,就像佛龛似的。 那个龛,是把六祖大师放到里边,但是不是玻璃门,是用木头造的门。 在第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把六祖真身,从龛里请出来。 “弟子方辩”:你们还记得善造佛像的方辩? 他也是得六祖传法的弟子之一。 “以香泥上之”:用香灰和泥,就把六祖身体有塌进去的地方,用泥补一补。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这一班的门人,记得取首之记;就是六祖大师说,过了五、六年,有人来取他头的预言。 所以“仍以铁叶漆布”:所以用铁的叶子和漆布,“固护师颈”:就把六祖大师脖子封固,用铁叶子包上。 “入塔”:放到塔里。 “忽于塔内白光出现”:忽然间,在塔里,又有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白光冲到天上,这一股白光,三天才散去。 “韶州奏闻”:韶州的刺史,就把这灵瑞的情形,奏给皇帝听,说是六祖大师放白光有三天。 于是就“奉敕立碑”,“纪师道行”:记载六祖大师道德和修行的情形。 “师春秋七十有六”:一春一秋,这叫一年,所以六祖大师的春秋七十有六年,就是七十六岁。 “年二十四传衣”:二十四岁时,他得到法,到“三十九祝发”:三十九岁他才落发,才把发断了。 “说法利生,三十七载”:他说法利生有三十七年这么久的时间。 “嗣法四十三人”:他传法的弟子,有四十三人。 “悟道超凡者”:开悟得道、超凡入圣的这一些人,“莫知其数”:不知道有多少。 “达摩所传信衣”:达摩祖师所传做证据的袈裟,“中宗赐磨衲宝钵”:中宗赐给他的袈裟和水晶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和方辩法师造的六祖大师真相,“并道具”:道具,就是修道所用的东西。 三衣钵具,或者锡杖,都叫道具。 “永镇宝林道场”:永远都在宝林这儿镇守道场,为镇寺的宝贝。 “流传坛经”:流传六祖的坛经,“以显宗旨”:好显出来禅宗法门的道理。 “兴隆三宝”:这都是令三宝发扬光大。 “普利群生者”:就是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的。 发布时间:2023-04-27 13:15:01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0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8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