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内容: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现在是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 本来是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受记,现在只说出五百;这五百里边,已经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 这一品,是释迦牟尼佛给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授记作佛。 因为在《法华经》上,是开权显实的法,一切众生皆得作佛。 前边不说吗?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成佛可是成佛,但也是时间的问题;将来都会接著作佛,现在都还是在这个声闻或者菩萨的果位上。 F2. 授下根记(分二)G1. 授千二百记 G2. 授二千人记 G1(分二)H1. 授满慈子记 H2. 授千二百人记 H1(分二)I1. 经家叙其默念领解 I2. 如来与之述成授记 I1(分二)J1. 叙其得解欢喜 J2. 叙其默念领解今J1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尔时:在这时候,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翻译的意思就叫满慈子,这是从他父母合名。 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在佛的面前,他听闻这种的智慧方便法门,是随众生的机宜而说一切的权实之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又听见佛为舍利弗,以及为这一切的大弟子授无上正等正觉记莂号;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又听闻大通智胜佛往昔的这种因缘事情;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又听闻一切诸佛有大自在、不可思议的这种神通妙用力量。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从来也就没有听闻过这种的妙法,心里得到清净而欢喜得跳跃起来。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他想在那儿坐着,也坐不住了;坐不住,怎么办呢? 往起一蹦,就蹦起来了,跑到佛的前面去了,你看他从座上就跳起来了,很慌慌张张的,这时候,甚至威仪都不太好了,就跑到佛前去。 头面礼足,却住一面:到那儿就叩头。 叩完头,把身心定一定,这个“住”就是有点定了,不像他往起一跳起来的样子。 这时候,叩完了头,一想:啊! 这要恭恭敬敬的;所以他就退回去,又到他本座那儿,在那儿站着。 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站在那地方,瞻是瞻望,仰着头这么望佛的颜面,眼睛也不眨眼了,好像入定了似的;他大约和那木头人、石头人差不多了,站那儿,眼睛也不动弹了。 J2. 叙其默念领解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 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而作是念:但是他眼睛不动弹,心里可动;心里打妄想,作这么一个念。 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佛啊! 真是太奇特了,这是从来没有的,这简直是太希有了! 奇特,就是希有。 佛所做的事情,是从来人不能做的;佛所做的事情,都是第一,什么都是人所不能做的,佛才能做。 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佛能随顺世间一切众生的若干种性,他都能随顺。 怎么样子呢? 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佛能以方便权巧的智慧,这种的见地,而为众生来说法;他把众生这个贪着,就是一切的执着,给拔除去。 无论在什么地方,处处,就是任何地方的执着。 你无论是财色名食睡、色身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他都可以给拔除去。 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对佛的功德,我们这些声闻弟子所能说出来的话,都未能尽说宣达佛这种功德。 我们不能知道佛,佛可是能知道我们,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只有佛能知道我们心里所有的念头和本愿;本愿,是往昔所发的愿。 过去生和现在生一切的因缘,以及我们所发的愿力,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唯有佛都知道的。 I2. 如来与之述成授记(分二)J1. 长行 J2. 重颂 J1(分二)K1. 述本迹 K2. 与授记 K1(分三)L1. 约释迦世行因发迹 L2. 约过去世显其本行 L3. 约三世佛所述修因今L1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 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 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尔时,佛告诸比丘: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又告诉一切的大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你们大家现在看没看见哪? 这一位声闻众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他在宿世之中,发大愿力,帮助佛来弘扬佛法,你们看见了没有? 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在过去我常常称赞他,称赞他在这一切的说法人里,是第一。 所以佛当初讲经说法,也是这样子,也是叫这一切的弟子轮流说法。 《楞严经》上不是说四大弟子转大法轮? 转大法轮,也就是轮流说法;也不一定天天是佛讲法,就叫弟子轮着讲,你讲一天、他讲一天;讲完了,问问大家哪一个讲得最好? 大家一定都不讲,不知道哪个讲得最好。 佛就说了:“富楼那讲得最好! 他这说法是辩才无碍! ”佛常常这样问、这样说。 有的时候又这么样问:“你们大家觉得哪一个弟子讲得最不好? ”那么也没有人讲。 好像你们现在一样,我一问你们,你们就都入定了;没问的时候,那话不知多少! 这个舌头就想跑到口外边讲话去。 因为在口里边讲不过来了,想跑到外边,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去;但是我一问你们说哪一个讲法讲得最不好? 没有人说了;好讲话的人也不讲了,赶快把舌头缩回口里头去,不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了。 那么佛就说了,说讲得最不好的那个人,是讲得最不好。 这就是鼓励弟子发奋:“啊! 我也要往好了讲,我不要讲得最不好! ”讲得最好的那个人:“啊! 我就更要往好的研究,讲得更好一点。 ”所以佛入涅槃,这一切的弟子都会讲经说法,转大法轮。 我固然不是佛,但是我要学佛那个法门。 所以现在我和盘托出,我所知道的,就讲给你们听,但是不能讲完哪! 我所知道的讲不完;若要讲完,时间不够。 所以你们讲经的时候,不必说:“哦,师父没有讲这个。 ”师父没讲的多了! 不是单单没讲这个,那个也没讲。 所以这是在你自己去推而广之,扩而充之,你自己去发挥去;但是你发挥,不要离经的道理远了! 若合乎经的道理,那就可以的。 释迦牟尼佛在平时常常称赞这富楼那,说他“说法第一”;善说诸法,他说法说得最妙了! 天人也欢喜听他说法,饿鬼也欢喜听他说法,畜生也欢喜听他说法,阿修罗听见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法,他们即刻也就不战争了:“我们大家去听法去! ”阿修罗也欢喜听,阿罗汉也欢喜听,是菩萨也欢喜听富楼那说法;所以富楼那在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佛说,我也常常赞叹他在过去生中供养诸佛、供养三宝,栽培种种的功德,发精进心,勤修佛法、护持佛法、宣扬佛法。 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又善于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之中,指示佛教的方法,使令一切的众生都得到利益而欢喜。 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他的知见和佛的知见是相同的,所以他能解释佛的正法;而对一切修行菩萨道、修行清净行的,他能有大饶益,使他们得到大的利益。 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这个“舍”,就从佛以下,除了佛之外,其他的菩萨和声闻、缘觉,都辩论不过富楼那,他是辩才无碍的。 L2. 约过去世显其本行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 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 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 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释迦牟尼佛恐怕一般法会的众生不明白富楼那本记的因缘──他本来的这种因缘,不是仅仅现在他说法第一;所以对大家讲,说过去他也是说法第一。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你们这各位大菩萨和大比丘! 你不要以为富楼那这个满慈子,他仅仅地就在我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之中,来帮我弘扬佛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他也在过去九十亿那么多诸佛的地方,每一位佛出世,他都发愿去护持帮助宣扬佛的正法。 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在过去九十亿──其实不只九十亿,就举出来一个大的数目而已,这个也可以说或者九十一亿、或者九十九亿,都不一定的。 他在过去九十亿诸佛那地方,也是在说法的人当中,他最为第一。 又于诸佛所说空法:他又能在诸佛所说的般若法;空法,就是般若法。 在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字教──是三藏教、阿含教;满字教,是《法华》、《涅槃》;般若,是对半明满,对着这个半字教而说这个满字教的。 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诸佛所说的般若妙法,富楼那是明白而通达无碍,得到四无碍的智慧。 这四无碍智,也叫四无碍辩。 (一)辞无碍辩:所说的言辞无穷无尽,这种没有障碍的辩才。 (二)义无碍辩:这个义理,是由一个义理就说出无量的义理,由无量的义理又归纳到一个义理。 这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无量、一,一、无量,融通圆满而无碍;这无障碍的法门,叫义无碍辩。 (三)法无碍辩:由一法而通百法,由百法而回归为一法,所以这个法也无碍,这种的辩才也无碍。 (四)乐说无碍辩:他有辞无碍辩、义无碍辩、法无碍辩;他若不愿意说,谁也没有办法。 他有辩才是有辩才,他不说;有义理是有义理,他不愿意说;有法是有法,他不愿意说,这就谈不到这四无碍辩。 这三无碍辩,又加上一个乐说无碍辩,他随时随地都欢喜说法、乐于说法。 甚至于来一只猪,他也给它说法:“你好好的,再不要做猪了,猪是最苦啦! 只知道吃东西,吃饱了就睡,这有什么意思? ”给猪就说猪的法。 看见狗,他就说:“你不要这么悭贪了! 你太悭贪,就做的狗啦! 你贪心太重了,你只知道拿着一个铜板,就攒着攒着,把这铜板攒化变成水了,你一放,啊! 我这个钱哪去了? 殊不知你攒成水了! 你因为这样子悭贪,所以就变成狗了。 ”他见到狗就给狗说法。 见到猪,他就对猪讲:“你不要这么愚痴了! 你这样子不精进、这么懒惰,这太没有用啦! 你将来给人家杀了吃。 人家嫌你肉肥,说你这个肥猪! 简直肥得太厉害,这个肉不好吃! 你瘦,那个不愿意吃瘦肉的,又说你这只猪,吃东西都不会吃,吃得这么瘦! 这肉好像木头似的。 也就骂你一顿! ”见着一切众生,他给一切众生说法。 这随宜说法,见着嬉皮,就给嬉皮说法;见着不是嬉皮,就给不是嬉皮说法;是随时随地见到什么人,就说什么法,这叫乐说无碍辩。 所以你们记得,你们不论有辞无碍辩、义无碍辩、法无碍辩,你们总要有乐说无碍辩。 你若有乐说无碍辩,那辞也无碍、义也无碍、法也无碍了;你若没有乐说无碍辩,那你有这以上的三种,没有什么大用处。 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审谛,就这么审察一下,审视这个法的样子。 他常常能审察所说出来的都是清净法,不会说出来那种不清净的法。 说的法,令自己也没有疑惑,人家也不会疑惑。 不要说,“哎! 我头先那么讲对不对呢? ”那就生出疑惑来了。 你这么一讲,你自己都不知道对不对,那么听法的人就会说:“他胡说八道呢! 不要听他的! 这个有什么意思! ”这叫自己疑惑了,旁人也生出疑惑了。 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这位富楼那,你们看他是个声闻人,但是他却具足菩萨神通之力;这是因为他在宿世中,是行菩萨道的,并随着他的寿命长短而常修种种清净行。 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这在过去九十亿诸佛的世人,大家以为他是声闻,其实他是菩萨。 他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内里他的存心,是修菩萨行的,外边是现一个声闻的身体。 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而这位富楼那,以这种种的权巧方便,隐大示小,他不现菩萨身,而现声闻身,饶益一切无量百千万亿这么多的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教化很多很多的人,令他们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他因为要庄严清净诸佛国土的缘故,常常大作佛事,凡有利益,无不辛勤,对于佛教有利益的事情都去做,教化一切百千万亿的众生。 这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他有四无碍辩才;这乐说无碍辩才,能转一切的众生,而发菩提心、求无上道,把一切的众生都能度了。 我们现在的人,也要学这四无碍的辩才,学这种的说法;可是你不要只知道乐说无碍辩才,而被众生所转,跟着众生就跑了。 本来你想度这只猪,殊不知你给它说说法,自己也跑那个猪圈里头去了;你没能转这只猪,而被猪所转了! 好像出家人想去度在家人,不单没有度成这个在家人,反而被在家人转了。 譬如在家人是吸毒的人,你出家人本来不吸毒,就随着也去吸毒。 你度这只狗,度来度去,说这个狗这么好,我最爱惜这只狗了! 爱惜这只狗,也忘了你是度狗,反被这狗所度了,你跟着它去做狗了。 以前,这是在我东北的事,我记得有一个作戏的人,他最爱惜一只狗。 这个人因为是作戏的,也学了很多戏词;聪明是有点聪明,但是他就最爱他的一只狗。 他这只狗,等它来生──就还是他今生,就给他做太太了。 她一天到晚都和他吵架,也就好像那只小狗子那么“汪! 汪! 汪⋯⋯”的狂吠,在家里把他闹得啼笑皆非。 你说她是真闹,她又说是和你开玩笑;你说她是跟你开玩笑,她又是真的。 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好,他就对我讲,说他的太太一天到晚给他麻烦;他想要修行,她就不叫他修行。 我说:“你没有定力;你若有定力,她就离开你了! 她闹你,你不出声,怎么样你也不管;缘尽则散,就了了。 ”他说:“真的吗? ”我说:“你试一试看! ”他就在家修忍辱行,修了三年忍辱的功夫,他这个太太又闹了三年;结果,他太太死了,再没有狗咬他了。 L3. 约三世佛所述修因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 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诸比丘:释迦牟尼佛对一切的比丘就说了,各位比丘! 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七佛,就是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一位隐大示小的声闻富楼那,他在过去七佛说法人中,也都是第一名。 为什么富楼那在过去九十亿诸佛,皆说法第一? 在过去七佛,他又说法第一? 七佛,也就包括释迦牟尼佛;但是释迦牟尼佛又单提出来,说他现在于我这个法里头,他还说法第一。 他怎么得到第一呢? 我跟你们讲一讲他得到第一的因缘。 最初富楼那在无量劫、无量劫、无量劫以前,他是一个不怎么样会讲话的人。 每逢有人讲经说法,他一定要去听法;不单要去听法,而且他若听有人讲经,他也不吃饭、不喝水,就饱了,甚至于也不用睡觉,他以法为食、以法为水、以法为睡。 他不吃饭这还不算,最初他还尽站着听经;人家坐着,他就站着。 以后站站,他觉得还不够恭敬,就跪着听经;有人说法,他就恭恭敬敬跪到那地方,合起掌来听经。 他那时候不怎么样会说话,他听经听得有的讲得好的,他也听,讲得不好的,他也听;听来听去,他听得多了,懂得发愿了。 他就发愿说:“我将来一定要出家做法师,要修行;但是我讲经,一定要讲得比所有的人都好。 每一位佛出世,我发愿在这位佛的座下来讲经说法,但是我一定要得到第一,我不作第二! ”他就这样生生世世都发这个愿;发愿,就好像种菩提种子似的,你把它种下去了,它就会生出来。 他发这个愿,种下菩提种子、种下说法辩才无碍的种子;果然就遂心满愿,生到佛前,他就智慧无量、辩才无碍,开大智慧、得大辩才,所以他才能说法第一。 你想要得到第一,得要有一点真实的功夫,才能换得来;你若没有真实的功夫,那得不到的。 所以这是富楼那尊者“说法第一”大概的意思,其中的因缘要是详细讲,那可太多了。 甚至于他听什么法的时候,得到什么利益? 听某一个法师讲什么经,他得到什么利益? 怎么样子开小悟,又怎么样开大悟? 那很长的,所以现在我讲少少就可以了。 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现在于我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边,富楼那也得到第一。 这个“第一”不是容易得的。 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我们现在是贤劫。 怎么叫贤劫呢? 因为有很多圣贤都在这个时候出世,拘留孙佛是贤劫中的第一位佛,拘那含牟尼佛是第二位佛,迦叶佛是第三位佛,释迦牟尼佛就是第四位佛。 于贤劫中“当来诸佛”,就是应当来的这一切诸佛,现在还没有来呢! 贤劫有千佛出世,那么这一千佛的法会里边,富楼那都是第一。 你看! 这个“第一”不是争来的,他是用功夫修来的。 所以我们人,切记! 不要人家好一点,你就生了一种妒忌心:“嘿! 我这个第一不能叫他得到! ”那才没有意思呢! 你同人争个第一,那不是真第一。 若真正人家大家认为你第一了,那才是第一,你自己不要抢;抢那个第一,那变成好像土匪似的,抢到人家的钱,你得到,揣到你自己的袋里,那又有什么光荣? 一样道理,你在佛教里头,不可以抢第一,不可以争、不可以妒忌人、不可以障碍人,不可以有本事就生一种妒忌心。 应该怎么样子呢? 应该赞叹;人越有修行,我越要高兴。 无论哪一个人,他越有聪明智慧,我越要向他来学习,不要生一种妒忌心;你若生妒忌心,那就没有什么大成就的。 为什么? 你那个心量太小了。 富楼那尊者这个第一,是由苦工换来的。 他听法就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都可以的;这不仅仅这样子,甚至于他一听着法,什么都忘了,把其他一切的欲望、妄想都没有了,所以他要跪那儿听法。 在过去中国金山,有个活佛;这个“活佛”的名是怎么来的? 来得很容易的,他在他自己头上就写上“活佛”两个字,好像卖招牌似的,他就叫人叫他“活佛”;以后,人人果然都叫他叫“活佛”。 他在那个塔顶上跳下来,也摔不死;谁有什么病,他用手给一摸,或者吹一口气,或者他吐一点沫给人吃了,或者把他一点洗脚的水给人家喝了,这个病也好了──他叫他洗脚的水“波罗蜜汤”。 这活佛虽是活佛,但是他听经,不论谁讲经讲得好不好,他就跪着听;也没有沙发,也没有什么cushion(垫子),就是跪到砖地上。 你讲两个钟头,他就合起掌来这么跪着听两个钟头。 你看! 这个活佛都要跪着听经,何况我们这个“死佛”呢? 他有这种的苦行,所以才有一种灵感。 当时在上海,一般的人都非常相信这位金山活佛。 金山一没有米了,方丈和尚就找这个活佛:“去,去找米了! ”他一出去,一抢,就抢了很多。 你要学这金山活佛怎么抢? 他就念咒说:“米来! 米来! ”这个米就来了! 就这么奇怪! 你不相信? 那可是非常的奇怪。 在这贤劫千佛,富楼那尊者也是说法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并且他都护持、帮助宣扬佛法。 所以虽然他说法第一,这不是他自己说“第一”,是佛许可他是第一的;佛给他一个“第一”的名字,不是他自己去抢来的。 这点,你们各位要特别清楚一点,所以我不希望你们每一个人想要抢第一;你若想抢第一,那就变成土匪。 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等过贤劫千佛之后,富楼那尊者还在无量无边那么多佛的法会里边,都是第一的。 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所教化的众生也无量、利益的众生也无量,使令众生都建立成佛的基础、建立成就这无上正等正觉的基础。 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他为庄严而清净这诸佛国土的缘故,所以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谁若能常勤精进,谁就是能净佛国土;谁能不怕工做得多,谁就是净佛国土。 我们现在翻译经典,也是净佛国土;我们现在为佛教的前途不怕辛苦,我们这是净佛国土! 好像你们谁做工做得多,也是净佛国土。 我不是愚弄你们,不是说:“这个师父尽给我们说这么好的道理,不过想叫我们多做一点工! ”不是这个意思。 你做工,我也这样子;不做,我也这样子。 因为我没成佛呢! 我那国土不要你净;所以你懒也可以,你勤也可以。 你勤,是净诸佛国土;不勤,你就是不庄严佛国土。 又有一个道理,你要清楚,你庄严其他佛的国土,将来你自己成佛,你那国土也就庄严、也就清净;这叫“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清净其他佛的国土,也就清净你自性那个佛的国土。 你现在学佛法,将来一定成佛的;所以你那佛国土,你现在若不净、不修,尽懒惰,将来你成佛,你那个国土也是不净的。 现在我们这是五浊恶世,你成佛的国土或者就变成“十浊恶世”,加一倍。 真的! 就因为你在修道的时候不净佛国土,所以你的国土就那么肮脏、不清净。 我不是和你们讲笑话! 你们各位善知识,都应该要深深地懂得佛法,教化众生;你知道,富楼那尊者教化众生,我现在会讲经,也就是受过富楼那尊者的教化,所以学富楼那尊者来说法。 我也是不会讲话的人,很笨的,比你们任何人都笨;你们虽然不敢讲经,都敢讲几句话。 我在小时候,讲话都不敢讲。 你看! 现在我给你们说法,就是因为受过富楼那尊者的教化。 你们现在各位,都应该发心净自己那个佛国土! @@@@@@K2. 与授记(分三)L1. 明因圆果满 L2. 明国土广净 L3. 明劫寿法塔今L1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这是说富楼那尊者渐渐具足菩萨之道;他行菩萨道圆满了,就是成佛了,觉行圆满。 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现在开始,再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他就应该在这个娑婆世界成佛了。 这尊佛的名字叫什么呢? 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的名字,叫法明如来。 记得富楼那尊者将来成佛的名号,就叫法明佛。 应供,是应该受人天的供养。 正遍知,知道心生万法,这是正知;又知道万法唯心,这是遍知。 明行足,他的这种聪明智慧,也都圆满了。 善逝世间解,他对世间所不能解的,他都可以解了。 无上士,没有再比他高尚的了;佛是无上士,菩萨是有上士。 调御丈夫,他是调御三界的一个大丈夫。 天人师,是天上人和人间人的一个导师。 又叫佛;世尊是世、出世之尊。 这十个名号,是所有的佛都有的。 L2. 明国土广净(分四)M1. 明国大严净 M2. 明纯是善道 M3. 明三乘甚多 M4. 总结庄严今M1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这一位法明佛,他以无量恒河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作一个佛所化的国土。 七宝为地:这个地,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宝来造成的。 地平如掌:地像手掌这么平。 说我们这个手掌又不平! 这个掌,不是我们一般人这个手掌;像佛的手掌那么平的。 又在海底下有一种石头,就是微尘那么大的一块,也没有不平的,所以这种石头叫掌石。 “掌”有这么两个意思;这地平如掌,地就像海底下那个掌石那种平的样子。 因为地非常平,所以无有山陵溪涧沟壑:没有山;没有丘陵,就是没有小的山;溪水,也就是有的山谷底下的流水;河涧,是山谷之间,有那个山涧的流水;也没有沟壑等,没有这些不平的地方。 七宝台观充满其中:他这个台,都是用七宝造成的;观,也就是一个大的、好看的地方。 很多风景区都非常之好,到处都是。 诸天宫殿,近处虚空:有诸天的天人,又有天人的宫殿,在这个虚空里边。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天上的天人和人间的人,互相都能看得见;天上的人也可以看见世间的人,世间的人又可以看见天上的人。 我们现在只可以看见世间的人,看不见天上的人。 说我看见过。 你看见过,那是你看见的,我没有看见。 人人都可以看得见,那才算;不是说得到天眼通,看见天人就算见了。 你因为有天眼,若没有天眼,你就看不见了;所以,这样子就谈不到“两得相见”。 M2. 明纯是善道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 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这位法明如来成佛的国土,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互相可以看得见。 为什么? 因为他那国土里的众生都有神通,都会飞行变化;因为有神通的关系,所以就两得相见。 无诸恶道:诸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没有地狱,人死了就不受苦;没有饿鬼,人死了就不会挨饿;没有畜生,人死了之后就不会托生做畜生;没有一切的恶道。 亦无女人:那么没有女人,人从什么地方来的? 人从莲华化生的,不需要女人;所以在这个国土没有女人,极乐世界也没有女人;东方阿閦佛,就是消灾延寿药师佛的琉璃世界有女人,虽然有女人,但不做女事,也没有淫欲心;样子是女人,但是她和男人是一样的。 所以东方药师佛的世界,叫欢喜世界,西方叫极乐世界。 那么东方有女人,西方就没有女人;那女人也都是莲华化生。 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法明如来这国土里的众生,都是化生的。 怎么叫化生? 就是自有化无、自无又化有,变化无穷。 本来没有这么个人,突然间就化现出一个人;有的由莲华上化出来一个人,有的又在树上化出来一个人,有的在海里头又生出一个人来。 他那国土所有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的。 无有淫欲,得大神通:没有一种淫欲心,都有大神通。 这个淫欲心,是一种不清净的;我们人修行,不应该生这种的念头、不应该有这种的贪心。 你这种念,尚且不可以生,何况实实在在去做呢? 因为他没有淫欲心,所以才得大神通;这个神通,是菩萨所有的大神通。 身出光明,飞行自在:众生因为不是淫欲而生的,他们的身体是化生出来的,所以智慧也大;智慧显现,身就放出一种光明。 这个国家的众生,愿意到什么地方去,都随意而至;只要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就会飞到那个地方去了。 志念坚固,精进智慧:他们修习佛法,这种的志愿都非常坚固,只有进,不会退。 他修习佛法,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勇猛精进;他们因为有这一种精进的志愿,所以也就有大的智慧。 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众生身上也都是金色,他们的相貌都非常圆满,有三十二相。 这就是因为在三十二相不具足的时候,他们都是自己庄严自己国土,所以成就三十二相。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这国家的众生,有两种食。 这两种食是很特别的,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我不讲富楼那尊者一听法就不吃饭,也不睡觉了? 为什么他不吃饭可以呢? 因为他得到法喜食,以法为食。 好像你们这学佛法的人,现在一天都吃一餐,为什么能这样子? 本来这是人做不到的事情,很不容易的。 所谓“食色性也”,人欢喜吃,有一种欲念,这是与生俱来的,生来就有这种食的知识。 你在这时候能不吃,听佛法就饱了,这就是法喜食。 你听着佛法,一欢喜,把什么都忘了! 吃也忘了,睡觉也忘了! 不是在这儿一边听经,一边睡觉,那可不算! 那没得到法喜食,所以不但饿,而且还困,还阖眼,总想睡觉。 第二种食,是禅悦食。 天天坐禅,越坐越欢喜,越快乐;悦,也就是喜悦;越坐越高兴坐,也舍不得离开这个座。 禅悦这种的食,这种的味道,真是妙到极点了;你得到这个禅悦的滋味了,想不叫你坐,也办不到了。 为什么? 你吃着这个滋味了,一定要坐,天天都追求这个禅悦的滋味,修习这个禅悦的滋味,这叫禅悦为食。 “食”有很多种,我们凡夫所吃的是分段食,天人是思食,鬼神是触食。 凡夫怎么叫分段食? 这个“分”,也就是“分段生死”那个“分段”;你有你一份、我有我一份,吃饱了,就不会再吃了,这有一段落,这凡夫吃东西是这样吃。 天上人是思食,就这么一思想,就饱了;这就是有点禅悦为食的味道了。 鬼神是触食,也可以说是嗅食;鬼神吃东西不要用口来嚼着吃,他就用鼻子触到那个东西,这么一闻就饱了。 你们要是得天眼的人会看得见,譬如供的苹果或橙子,没有供过之前,它都是两个的。 怎么两个呢? 就有一个橘子,还有个橘子的性;就有形的是一个,还有一个无形的。 无形的,肉眼看不见;若开天眼就看见了。 这供佛,佛就受用那个性;你供完佛,那个性就没有了。 所以你布施给鬼,鬼吃东西也是吃的那个性;这种的情形是很妙的,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 在法明如来这个国土里的众生,有这两种食:法喜食和禅悦食。 M3. 明三乘甚多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 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有无量这么多的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的诸菩萨众;这菩萨有无穷尽那么多的数量。 所有的菩萨,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都又是得大神通的,都有这四无碍的辨才智慧。 他们都是善于教化众生,具足方便的法门,善能随机逗教,因人说法。 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那么菩萨是没有数量这么多,有没有声闻呢? 也有,这声闻也算不出来那么多的数目,怎么样去计算也无法知道。 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这些声闻众,他们都得到具足六通,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具足三明,就是宿命明、漏尽明、天眼明;以及得到八解脱,就是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M4. 总结庄严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 这位法明如来的国土,有像前边所说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功德;以无量功德来庄严,用功德所成就的。 L3. 明劫寿法塔劫名宝明,国名善净。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劫名宝明,国名善净:我们现在是贤劫,那时候的劫就叫“宝明劫”。 法明如来成佛的国土,叫“善净国”。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这尊佛寿命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佛法住世也非常的久远。 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等这位法明如来灭度之后,这些弟子也就造七宝佛塔;在这国土里,每一个地方都有这位佛的舍利宝塔。 @@@@@@J2. 重颂(分二)K1. 颂发迹显本 K2. 颂与之授记 K1(分二)L1. 总发诸声闻本迹 L2. 颂发富楼那本迹今L1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比丘谛听 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 不可得思议知众乐小法 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 作声闻缘觉以无数方便 化诸众生类自说是声闻 去佛道甚远度脱无量众 皆悉得成就虽小欲懈怠 渐当令作佛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 实自净佛土示众有三毒 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众生若我具足说 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 心则怀疑惑尔时:在这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要把这个道理说详细一点,以偈颂再来说一遍。 诸比丘谛听:你们各位比丘! 好好地听,慎思而听,不可以马马虎虎的。 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佛子富楼那所行的菩萨之道,他因为善于学习佛法的方便的缘故,所以他这种境界,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他知道一切众生欢喜小乘法,不欢喜大乘法。 为什么? 这众生怕有这个大的智慧,怕有佛的智慧;大智,就是佛的智慧。 众生喜小而畏大,欢喜小乘,而畏怕得到佛的智慧;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诸菩萨才隐大示小,把菩萨的地位收起来,现出声闻的身、缘觉的身,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以无量无数那么多的方便法门,都教化一切的众生;种种的众生,他用种种的法门来教化。 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这些菩萨自己说自己是声闻人、二乘人,离佛道很远;以是方便,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他因为想教化度脱无量的众生,令完全都得成佛道。 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虽然小乘人想要懈怠,想在中道路上停止了;可是这菩萨教化他,渐渐地使令他就成佛了。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他虽然是小乘人,内里头所怀的是菩萨的心肠、菩萨的行为。 他在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声闻的人;实际上,他已经是个大菩萨。 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他有很少的欲;欲,有是有,但是很少的。 他想脱离生死,他实实在在的是自己庄严自己这个佛土。 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对众生故意示现他的行为也有三毒,有贪心、有瞋心、有痴心,故意现出这个样子。 他又故意示现出来一个邪见的样子。 好像迦留陀夷示现很欢喜女人的样子,实际他不是的。 迦留陀夷为佛住世时的六群恶性比丘之一,他故意那么样来示现,令这些人也不知道他是真是假? 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就知道他是游戏人间,故意现这么邪见的样子! 我弟子如是:释迦牟尼佛说,我的弟子是这样。 好像有的时候,舍利弗也现出瞋心来,有的又现出贪心来,有的又现出痴心来的,这种种不同的。 方便度众生:我的弟子,他是观众生的因缘而示现这么一个样子,实际上,他也就用这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来度众生。 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我要是完全说出我的每一位弟子怎样去教化众生,怎么样去给众生说法,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众生听见这些境界、这一些事情,心里就会生出一种疑惑,所以我也不说那么多了。 L2. 颂发富楼那本迹今此富楼那 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 宣护诸佛法为求无上慧 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 多闻有智慧所说无所畏 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 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 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 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 而自净佛土未来亦供养 无量无数佛护助宣正法 亦自净佛土常以诸方便 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 成就一切智今此富楼那:现在这法华会中的富楼那,他说法第一。 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他在往昔千亿诸佛那么多的劫,是很殷懃、精进的、不退的来勤修所修行的道路,那么不懈怠的修行,宣护诸佛法,为求无上慧:宣,是宣传、宣扬;他来宣说、护持所有佛的法,为求如来无上智慧,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他在诸佛的面前,说法第一,现居于一切弟子之上,为上首弟子。 多闻有智慧,所说无所畏:他多闻,智慧也很大的,所说的法也是无所畏的,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倦:十二大弟子各有所长,富楼那是说法第一,他说法能令大家欢喜,大家都愿意听。 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富楼那来大作佛事,已得到大神通及四无碍智;具足这四种智慧──说无碍智、法无碍智、乐说辩才无碍智、义无碍智。 他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根性,有没有善根? 是利根、是钝根? 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他所说的法,都是清净法。 他能以四无碍辩──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法无碍辩,演畅说法。 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净佛土:他教化了有千亿那么多的众生,令他们都得到大乘;他们都自净其意志。 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他于未来也供养无量无数的诸佛;护助宣正法,亦自净佛土:来护持助宣正法,也都是自净其意志,自心清净庄严佛土。 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用种种方便法门来给众生说法,都是狮子吼无畏说,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度有数不来那么多的人,使令成就这一切种智、一切的智慧。 K2. 颂与之授记供养诸如来 护持法宝藏其后得成佛 号名曰法明其国名善净 七宝所合成劫名为宝明 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 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 充满其国土声闻亦无数 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 以是等为僧其国诸众生 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 具相庄严身法喜禅悦食 更无余食想无有诸女人 亦无诸恶道富楼那比丘 功德悉成满当得斯净土 贤圣众甚多如是无量事 我今但略说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这位富楼那尊者,他又度脱一切众生,成就一切智,也供养无量的诸如来,护持佛法;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最后他成佛了,名号为法明如来。 其国名善净,七宝所合成:这一位法明佛,他成佛的国土,名为善净国,是以无量恒河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作为他所教化的国土,都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宝所合造成的土地。 劫名为宝明:这时期就叫宝明劫。 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这个国土里,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大菩萨,是没有数量那么多;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他们都得到大神通,威德力也充足。 充满其国土:这国土里,多数都是这样的菩萨充满着。 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这国土中,也有无数量那么多的二乘人,都已得到三明、八种的解脱,以及得到四种无碍辩才;以是等为僧:以这种的二乘人,作为僧人。 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这国土里所有的众生,他们都没有淫欲心;你看着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没有淫欲心。 这种的境界,就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你若修行,修道的人没有淫欲心了,也就是这种境界。 这种淫欲心若断,你会有一种考验,就是你对任何人都不生淫欲心,人对你有淫欲心,你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是你不生淫欲念。 如果你不知道,那就变成木头、砖头、瓦块;你知道有这个淫欲,可是不生这个淫欲心,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这淫欲心不生,就叫淫欲皆已断。 修道的人,你能以没有淫欲,说:“啊! 我没有淫欲呀! ”你没有淫欲,人家也就没有淫欲;你若有淫欲,对方才有淫欲。 你若没有淫欲,对方也没有淫欲了;即便他有淫欲,你这儿不动,也就没有事情。 这叫淫欲皆已断,没有淫欲心了。 纯一变化生,具相庄严身:这个国土的人,都是莲华化生,是自有化无、自无化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庄严其身。 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这个国土的人就以听经闻法作为饮食。 一听法,他就欢喜,就不饿了。 你们若不信,可以试一试! 你若是生欢喜心:“啊! 我听这个法,真是得未曾有,这比我吃什么妙味都好。 ”你心里生这么一种欢喜心,自然就忘了吃饭,肚子饿也不想吃,因为你得到法喜充满了。 禅悦为食,有的人打坐,一天到晚也不愿意吃饭,并不是有病,或说是不开胃;他不吃饭就饱了,以禅悦为食──以坐禅作为自己的饮食。 法明如来这国土就是有这两种食,一种是禅悦食,一种法喜食;他们不想吃其他的东西,根本想也不想。 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这个国土里,没有女人,也没有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四恶趣的众生都没有。 说:“这我可不明白了! 没有女人,怎么会有人呢? ”唉! 你就是懂得有女人才有人,你就不知道前边我讲的变化生吗? 这个国土的人,都是莲华化生出来的,他父母就是莲华──九品莲华为父母。 我之前讲正文的时候,不讲极乐世界也没有女人,怎么有那么多人呢? 就因为他们都是莲华化生的。 法明如来这宝明劫的善净国,所有的人也是莲华化生,所以不需要女人也有人;也没有三恶道、四恶趣。 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这位富楼那比丘,他的功德都成就了,都圆满了,自觉圆、觉他圆、觉行圆满。 当得斯净土,圣贤众甚多:他得到前边所说这种的净土,所以他这国土中,圣贤众最多。 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像这样无量无边的道理说不能尽,我现在仅略略地说一点,在这个无量无量里边说少少这么一部份。 H2. 授千二百人记(分三)I1. 默念请记 I2. 如来与记 I3. 领解今I1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大阿罗汉都着急了,着什么急呢? 听着释迦牟尼佛给富楼那授记,心不自在了,他们都等不了了,都想要授记,“佛会不会给我授一个记呀? 我有没有份可以得到授记呢? ”你看! 佛的弟子本来都心得自在,被佛一说法,也说得不自在了,都打起妄想来了。 难怪现在众生都有这么大的贪心! 当初证得阿罗汉果的人,都想要争着授记,贪着授记;所以我们现在都不要去除贪心了,把贪心让它加倍大一点。 贪什么呢? 我们现在要贪佛法,贪佛、贪法、贪僧,要生这种贪心。 连阿罗汉都要贪心被授记了嘛! 我们贪心,贪学佛、贪求法、贪学僧,这都不算太过了! 尔时:在这时候,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本来他们没有贪心,心好自在地坐到那地方,什么也不想了,不贪佛、不贪法、也不贪僧! 可是释迦牟尼佛给富楼那一授记,他们等不得了! 本来他们证无生法忍了,现在这个法忍也忍不住了,不能不生这个贪心了:“现在佛会不会给我授记啊? ”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有贪心。 这些阿罗汉贪着授记,有人听经听到“阿罗汉”这个名称,“什么叫阿罗汉呢? 这个名称我没听过! ”现在我把这“阿罗汉”请出来,给你们看一看。 阿罗汉,就是老比丘;这老比丘有多大年纪呢? 没有一定的,或者三十岁、或者二十岁、或者四十岁、或者五十岁。 那怎么叫老比丘呢? 因为他有一点定力,所以叫“老”;没有定力,这就“不老”。 所以老比丘就是有多少定力了! 那么这个老比丘,怎么不叫“老比丘”,又叫“阿罗汉”呢? 在因地修行时为“比丘”,到果地就叫“罗汉”。 罗汉有三个名称:(一)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不单人间的人供养阿罗汉,天上人也应该供养阿罗汉,也就是一切神都应该供养阿罗汉。 除非你没有证果得到阿罗汉,你若是证得阿罗汉,那你就坐在那儿不要动,就等着天人来给你送供;因为你应该受供养,所以那就不用做工了。 你现在若想不做工,想要懒惰一点,就要先证得阿罗汉果,什么也都不用干了。 这是第一个,你看好不好? 很自在的。 (二)杀贼:杀什么贼呢? 杀烦恼贼,也杀不烦恼贼。 在罗汉,要杀这个“贼”,菩萨也要杀“不贼”;在罗汉不认为是贼,在菩萨又认为是贼了,又应该杀了。 所以这个菩萨戒和罗汉所守持的戒又不同了,菩萨不是贼也要杀。 你看! 厉害不厉害? (三)无生:就是烦恼没有生;不单没有生,而且也没有灭。 因为不生,它就不灭;不灭,它就不生。 不生不灭、不灭不生;若生,它就灭,若灭,它就生。 所以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无灭了。 你说这个阿罗汉多好啊! 这种的境界,是一点也不忙的,自自由由的,清清闲闲的。 这个阿罗汉,就是这样子──头光光的,脚秃秃的,也不穿鞋,他就是这样子,很自由自在的,谁也不能管他! 可是他也不管人,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是这么样子的。 心自在,就是心里不打妄想了,坐那地方,一入定就入几千年。 你看! 迦叶祖师在鸡足山入定,到现在还没有出定呢! 他就是得到心自在了。 我怎么说这一些个大阿罗汉,因为听着释迦牟尼佛给富楼那授记,也就打妄想了? 他作是念了嘛! “作是念”就是打妄想了,打什么妄想呢? 我等欢喜,得未曾有:我们现在非常高兴,非常欢喜。 富楼那得到世尊给授记了,这是太好了! 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事情啊! 这么好,可是他就生出贪心来了,就说了,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这时候,这些大阿罗汉请问佛了:“假如世尊能为我们每个人都给授记,我们将来什么时候作佛,就像其余的得授记的富楼那、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这一些个大弟子都得到授记了,我们什么时候得到授记呢? 我们什么时候成佛呢? 这有多好啊! 给我们也授一授记吧! ”@@@@@@I2. 如来与记(分二)J1. 长行 J2. 重颂 J1(分三)K1. 许记千二 K2. 别授陈如 K3. 别记五百今K1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佛没有睁眼睛,以五眼六通这个天眼一看,哦! 这一些个小孩子真好玩! 他们尽想这么妙的事情! 所以佛告诉大迦叶,因为迦叶尊者在里边是位长老,是最老的、最有德行的。 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一千二百个阿罗汉,我现在按照次第,一个一个为他们授无上正等正觉这种菩提记。 大迦叶,你告诉他们现在不要打妄想,不要这么着急! 等一等,我就给他们授记了! K2. 别授陈如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释迦牟尼佛说,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在这法会的大众里,我这最好的大弟子,我这最听话的大弟子,我这最不懒惰的大弟子,我这最愿意修行的大弟子,我这最能住持佛法的大弟子;谁呢? 憍陈如比丘,这是佛的大弟子。 在佛往昔的生中,憍陈如杀过佛、骂过佛、打过佛,把佛的胳臂给剁去,又把佛这个腿给剁去,又把佛的耳朵和鼻子也给割去,这样来割截释迦牟尼佛的身体。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发愿说:“我若成佛,我一定要先度你,令你明白。 ”所以释迦牟尼佛今生成佛了,就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这五比丘的头一位,就是憍陈如。 憍陈如是梵语,翻译为解本际,言其他明白自己本来的面目;又他是最初开悟的,所以叫最初解。 这位憍陈如尊者,在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里,他是个长老;因为他先跟着佛出家,所以就谁再来比他怎么样高的,也超不过他了。 这个比丘,是老比丘。 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他应该供养六万二千亿这么多的佛,然后就成佛,佛号为普明如来。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应供,他应该受人天的供养。 正遍知,他知道心生万法,这是正知;知道万法唯心,这是遍知。 明行足,他修行这个智慧聪明,修行都圆满了。 善逝世间解,他能到一个好的地方去,是世间最明白的一个人。 无上士,没有再比他高上的了。 调御丈夫,他是调御天人的大丈夫。 天人师,他是天、人的师父。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叫佛。 世尊,是世出世之尊。 每一位佛,都有这十个名号;憍陈如比丘成佛,也是具足这十个名号。 我们现在听经这一些个人,我相信没有人急着想要释迦牟尼佛来给授记的,有一个人打这个妄想,我一定知道。 K3. 别记五百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 [少+免] 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其五百阿罗汉:在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之中,有五百位阿罗汉。 优楼频螺迦叶:这位尊者,他胸前长一个窟窿,好像木瓜似的,所以又称为“木瓜迦叶”。 伽耶迦叶:伽耶,是伽耶城,是一个城的名字。 那提迦叶:那提,有的翻译说是“河”,有的翻译“江”;江、河,这没有什么大分别,就是他在那个江河边上修道,所以这位尊者就称为“江的迦叶”,也可以称为“河的迦叶”。 迦留陀夷:这位迦留陀夷尊者,他是当时六群比丘之一,很不守规矩的,常常跑到街上去游玩;不单跑街,而且还晚间去跑街。 他这个面是黑得不得了,好像油漆,身上也那么黑;他那么样黑,还有光,他在黑里边好像就是油漆油的光。 有一次,在晚间,街上也没有灯光,他这黑脸因为有多少光,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么他在街上走路,就遇着一间房子里边有个女人,这个女人一开门,他正走到那个地方,女人一看见他:“啊! 这是个鬼呀! ”以为他是个黑鬼。 人见着鬼,这是最不吉祥的一件事情,于是她就生了恐惧心;这一生恐惧心,偏偏这个女人还怀孕,把这个胎就掉下来,就小产了,小孩子不够月就生出来了;譬如本来应该十个月生,他五个月就生出来了,这叫小产。 那么生出,这一定不会活的! 这个女人,之后才知道这个黑脸的不是鬼,是个人,而且还是佛的徒弟,于是就提出抗议,就到佛那儿去抗议:“您不应该叫您的弟子在晚间出来,把我都骇得小产了! ”有很多人就对佛说,所以佛就立上一条规矩:晚间比丘不许到街上去。 佛拿这个法律对大家来讲:“你们看这法律可以不可以? 作比丘的,晚间应不应该到街上去呢? ”大家多数就说:“不应该去的! 把人家都骇得小产,这是修道人不应该有的。 ”于是这个法律就成立了,说:“以后你这个黑光的比丘再也不准上街! 你再上街,那就要把你赶走! ”迦留陀夷是梵语,翻译成黑光;你看那黑光不是吗? 很有人缘的,人人都听他教化,对他所讲的话都很相信。 你别看他是六群比丘之一,六群比丘是最不守规矩的;但是他很奇怪的,一般人见到他,就守规矩了。 他自己这个做师父不守规矩,这些个徒弟都非常守规矩;他教化出来有一千对夫妇,都开悟了,所以他是“教化第一”,教化人教化得最多。 这个黑脸很有人缘的,很多人都皈依他。 优陀夷:这是阿难的徒弟。 今天我说,我要让你们收徒弟;佛的弟子,阿难也一样收徒弟! 优陀夷是梵语,翻译为出现,他就是太阳出来的时候出世。 他是最守规矩的,精持戒律,也是佛弟子中“劝导第一”;劝发化导人,以优陀夷为第一。 阿 [少+兔] 楼驮:旧称阿那律、阿泥卢豆。 这位尊者,就是七天不睡觉把眼睛瞎了的那位尊者。 为什么他七天不睡觉? 因为被佛骂了,他发奋。 怎么发了奋呢? 什么道理被佛骂? 佛也发脾气? 当然发脾气了! 不发脾气,徒弟都不怕的,所以我说佛也要发火的。 发什么火呢? 因为佛一讲经,阿那律尊者就睡觉;佛讲经正讲得很妙的时候,他睡得也很妙,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听佛说,这个“妙”,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不可思议就是个妙;他想,那我就睡觉! 他这一睡觉,你说怎么样呢? 佛也发起脾气来了:咄咄胡为寐? 螺蛳蛤蚌类;一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 咄咄,这是责怪之词;胡为寐,你为什么要睡觉? 你就好像海里的蛤蜊,总眯在那蛤蜊壳里边睡觉。 一睡你要睡几千年,听不见佛名字。 这就是佛发起脾气来骂他,你真是没有出息,你真是不长进! 这么懒惰,就知道睡觉! 这阿那律尊者一听佛这样骂他──本来佛是他的堂哥,就是佛的父亲和阿那律的父亲是兄弟,所以这叫堂兄弟;堂弟被堂哥骂了,这时候,觉得太不好意思了! 当着这么一千二百五十个大弟子,被佛诃骂,他就发奋了;白天也不睡觉、晚间也不睡觉,七天不睡觉,把眼睛瞎了。 佛一看他还可造就,于是就教他“乐见金刚照明三昧”;他修这个法之后,就得到天眼通,观三千大千世界,好像观掌上庵摩罗果那么清楚,所以他是天眼第一。 这一位尊者,翻译为无贫,总是富贵的。 他为什么总是富贵,总也不穷呢? 因为他在往昔生中,曾供养过一位证果的老修行;虽然是证果的圣人,他也有自己的因果。 这位圣人在因地修行时,尽修慧而不修福;所以在他住世这段时间就赶上饥荒,人人都没有饭吃,没有人供养他了。 前边不说阿罗汉很不错,他很自在的,坐在那等着人供养他? 可是这位圣人不是阿罗汉,还是个辟支佛;辟支佛比较阿罗汉又高一点。 但是他修慧而不修福,所以就感上这个苦,在最困难的时期来教化众生。 虽然是圣人,也要吃饭,他发愿七天化一次缘,一次化七家,他就预备吃七天;如果化不着,他就不吃。 这位辟支佛是很有忍辱的这种精神,也很精进;偏偏这一天他化七家,没有化着,托空钵回来。 这位辟支佛经过一个的地方,有个农人在这儿种田,他很穷的。 他看见这位老修行,当时他不知道这是个辟支佛,他看这位老比丘化斋回来,就问:“你化了斋饭回来了? ”这位老比丘垂头丧气──虽然是个圣人,没有饭吃,也觉得不太高兴似的──就说:“我今天没有化着饭,等过七天,我再来化! ”这个种田的人,从家里带出来饭,他不回家吃饭,因为很远;他一想,唉! 这修道人这么苦,化斋饭也化不着! 我今天不吃饭了,把这个饭来布施给这一位老修行! 于是就问:“老修行! 我这儿有稗子米的饭,你可不可以吃? 如果你可以吃,我可以供养你! ”这辟支佛说:“真的吗? 那你吃什么啊? ”他说:“我一天不吃不要紧,我家里还有呢! ”这个辟支佛也不知道是不是生出了贪心? 也不知道是想给这个穷人种福? 总而言之,只有辟支佛他自己知道,于是就接受他的供养了! 讲经,就是要讲这个地方的道理:这个地方,没有人知道他是贪心? 是想给这个穷人种福? 所以我要提出来给你们听一听,将来你们作辟支佛的时候,遇到这种穷人供养你们,你们也好知道怎么样做了! 知道是应该生贪心? 还是应该生给人种福的心? 这时候,这位辟支佛接受这个穷人的供养,把这一顿稗子米的饭给吃了;吃了之后,就给他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你现在布施给我,我一定给你祈祷,你得到你应得的利益;你要是因为想求快乐,做布施,你将来一定得到快乐。 给他回向之后,这辟支佛就走了,到山上去用功去了。 这个穷人正耕田,在草里头跑出来一只兔子;这兔子很调皮的,就和他开玩笑。 譬如他用锄头来耕田、铲草,这只兔子就往锄头上这么碰,咬他的锄头;他就用锄头往前一拨它,这兔子怎么样呢? 很有一点的功夫的,一跳就跳到他的背上,他就用锄头拨这个兔子,拨不下去,好像长到他身上似的! 这回他可就生大怖畏:“这怎么办呢? 这个兔子长到我身上了! ”也不做工了,于是就赶快回家,叫他太太帮忙他把兔子给拿掉。 回到家里,就叫他太太:“你快来! 快来! 帮我把这兔子拿下来! ”他太太在他身上把兔子拿下来一看,这兔子变成金的了! 他就把这金兔子的两条腿给剁下来,拿去换钱;回来,这两条腿又长出来了! 这么样子,所以就发财了,而且不单一生不穷,九十一劫生生世世都不穷。 他就因为能把自己所应该吃的饭,布施给辟支佛;得到的,就是九十一劫都受富有的果报,所以这一位尊者叫无贫。 离婆多:翻译为星宿。 劫宾那:翻译为房宿,就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个星。 离婆多、劫宾那这两位尊者,都是属于星宿的。 劫宾那为什么叫房宿? 因为他父母亲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儿子,偏偏他们家里就供奉着房宿,这两夫妇就跪到房宿前发愿说:“你给我们一个儿子,我们一定就要供养三宝,做种种的善事。 ”这么一祷告,虽然四十多岁这么老了,但是他太太就有孕了,所以这个小孩子生出,就叫房宿。 薄拘罗:薄拘罗也是佛的一个徒弟,他也很奇怪的;在过去生中,他持不杀戒,所以他在今生就得到五种的不死报。 他一生出来,就坐着,对母亲张开嘴就嘻嘻哈哈笑起来了,他的妈妈就发了神经病了:“这是个妖怪啊! 这不是个人哪! 要是人,他怎么一生出来就会笑呢? 怎么不哭呢? ”你说这个妈妈是不是神经病? 小孩子不哭,这是最好了,她认为不吉祥;于是她就把他放进锅里头像煎油饼似的,把他煎起来。 可是怎么样煎,这个小孩子也不怕她煎;煎不死,这是一种不死报。 他妈妈一看:“锅里煎不死,好了! 我用水来把你煮上了! ”于是就把他放入热锅里头,用热水煮这小孩子。 你们说他妈妈想干什么? 是不是想吃小孩子肉? 但是这个小孩煮不熟,所以这肉也没有法子吃。 没法子吃,怎么样呢? 煮不熟他,放他到海里去! 一定会淹死他的! 可是这火烧不死、水煮不死,掉到海里,水又淹不死。 这时候就有一条鱼来了,这条鱼不知多久没有吃东西了,一见这小孩子,它就把口一张,用呼吸气往里头一吸,也没有等着用牙咬,就把这小孩子吞到肚里头去了,所以这个鱼也咬不死他。 这说“鱼咬不死”,我相信鱼是没有用牙咬他;它大约饿得太厉害了,所以一吞,就把他整个吞下去了。 这鱼有多大呢? 当然是比小孩子大! 若比小孩子小,它不能吞下去的,那何必问呢! 那么这条鱼把小孩子给吃了,鱼也就活不了了;怎么活不了? 如果鱼活了,那小孩子会死了嘛! 这个小孩子一定还有他的工作的。 所以,这条鱼就被打鱼的人给网上来了,用刀把这个肚给割开;虽然用刀把鱼肚割开,但是这小孩子还没有割伤,一点都没有伤。 你看! 这有五种不死报:火烧不死、水煮不死、水淹不死、鱼咬不死、刀割不死。 为什么他有这五种不死报,我们连一种都没有? 因为你没有持不杀生的戒! 他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持不杀戒的,所以他有这五种不死的果报。 周陀、莎伽陀等:周陀,又叫周利槃陀迦,是弟弟;他的哥哥也是从佛出家,名叫莎伽陀。 这两兄弟,一个是非常的聪明,一个就是非常的愚痴。 聪明的这个,就叫大路,是哥哥;愚痴这个,就叫小路。 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 因为印度的风俗与其他国家不同,女子结婚之后,要生小孩子时,必须要回到娘家去生产。 他母亲等要生小孩子的时候,她才回娘家去;可是太晚回去,小孩子急着要出生,就在半路上生出来,所以这叫大路,这是哥哥。 他那个弟弟,也是这样子;他母亲大概欢喜在道路上生小孩。 第一个小孩已经这样,那么第二个小孩子,就应该早一点回娘家去! 可是她很有定力的,说:“不要紧! 头一个生到半路上,第二个不会了! 没有这么巧的。 ”于是她就等着,又等小孩子快要生的时候才回娘家;也是走到半路上,这个弟弟就说:“喔! 我哥哥是在半路上生的,我也要在半路上! ”就在半路上生出来。 所以弟弟叫小继道,哥哥叫大继道。 这个大继道很聪明,所有的佛法,他一听就记住,不会忘了。 可是这个小继道正相反,不单一听,就十听、百听、千听、万听,他也记不住;听过一万次,他也记不住! 有五百个罗汉教他学一首偈颂,教了很久,他也记不住;其他一些比丘就讲闲话:“他哥哥那么听明,为什么他就这么愚痴? 这太奇怪了! ”他哥哥听见这种话,心里很不高兴,就对他说:“这五百罗汉教你这么久,你连一首偈颂都记不住! 你赶快回家去,不要出家了! ”这个小继道,你说怎么样? 他还一定要出家。 他哥哥就说:“你一定要出家,我一定不叫你出家! 你在这儿,我就要管你! ”小继道一想,哥哥不让我出家,我学佛法也记不住,莫如就死了好啦! 于是到花园子里就想上吊寻死。 为什么他想上吊呢? 因为他太愚痴了,所以他想就一死了之算了! 释迦牟尼佛就用神通来见他,说:“你为什么要上吊啊? ”“我太愚痴了,学佛法也学不会,我哥哥叫我回家去,不要出家了! 我想我已经出家,我不能再回家去;我就宁可死也不回家,死了总干净! ”“你愿意出家,你哥哥不能不准许你出家。 你只要有诚心,你想出家,你就可以出家,不要死! ”佛说。 “不要死? 我学佛法也学不会,那我也没有什么用处! ”他说。 “我教你念一个东西,你若天天念,就会开悟的! ”佛说。 “您有什么妙法可以告诉我? 恐怕我记不住! ”小继道一听,很高兴说。 “这个你会记住! 你念‘笤帚’两个字,就念‘笤帚扫心’;你扫你的心,自净其意志。 你用这个笤帚就来扫你的心地;你心地扫干净了,你就开悟了! ”佛就教他说。 “‘笤’,那个字是什么? ”他说。 “帚! ”“哦! 帚,那个字是什么? ”“笤! ”“啊! 笤、笤,笤什么? ”“帚! ”“哦! 帚、帚,帚什么? ”“笤! ”佛又说。 告诉他个“笤”字,他就把“帚”字忘了;告诉他“帚”字,把“笤”字又忘了。 他说:“请世尊您再教我多一遍! ”佛就教他:“笤帚,扫你的心地! ”“啊! 笤帚,扫我的心地! ”就这么念:“笤帚,扫我的心地! ”念念,念了几遍,他就开大悟了:“哦! 这是笤帚,记住了! 这回记住了! ”豁然开悟了! 我们现在在座的人,相信比这一位尊者都聪明,哪一个不单能记住“笤帚”两个字,就是四个字、八个字都可以记得;教你一遍,你记不住,两遍决定差不多了! 等三遍,你可以常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 我们这一班人,比这一位尊者都聪明,可是我们开悟可就很慢;这一位愚痴的尊者,开悟可很快的;我们念了多少遍,还没有开悟。 喔! 你不要轻看这一位愚痴的尊者,他虽然愚痴,但是他在宿世种了很多善根,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今生他故意示现这么一个愚痴的相,来给众生作一个榜样,叫我们众生看看:“哦! 周利槃陀迦,这个小继道,他那么愚痴,都会开悟;那我比他聪明得多,我当然更可以开悟了! ”你就不会把自己开悟的机会放过去了。 为什么这一位尊者故意现出来这个愚痴相呢? 他因为在过去生中,是一位法师,他自以为懂佛法了,旁人都不懂佛法;他有这种心倒是可以,但他也不愿意给人说法,他说:“我明白佛法了,我不想叫众生明白佛法;这个佛法太妙了,我要妙在我自己这儿,我不想叫众生妙! ”他想叫自己妙,就吝啬佛法。 在五百世中,他是一位很有道德的法师,但是谁向他求法,他也不给人讲法,这叫吝法,就是舍不得法布施。 他因为不愿意给人说法,所以今生他所受的果报,就这么愚痴。 幸亏他往昔供养过诸佛,作很多功德,善根种得多,所以愚痴虽然是愚痴,但是今生他开悟得很快。 我们为什么比他聪明,还开悟这么慢? 就因为在往昔生中没有作那么多的布施、供养,没有供养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供养过三宝,所以今生我们开悟才开得慢。 这就好像一棵树,或者一株花,你把根给培得深了,它枝叶自然也就茂盛了;根没有扎下去,它枝叶也很少的,好像要乾枯的样子。 我们人种善根,善事做得多了,功德圆满了,才能开悟;所以我们现在要尽量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做善事,修福修慧。 你明白一句佛法,就给人讲一句。 切记啊! 不要不讲经说法! 好像前边听的“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顾各”,那个菩提萨埵,是不要管人家的毛病;不管他,是不管他人的毛病,不看他人的过错。 就是其他人有过错,你也不要管;你不要尽给人家洗衣服,就不知道自己那个衣服也一样肮脏。 你能懂得法,就为人说法,不要吝法;不要像这位小继道尊者,将来受的果报就愚痴。 这种愚痴还不要紧,如果你会讲佛法而不讲,来生受的果报,不单单会愚痴,恐怕还不会说话了,做一个哑吧;那更厉害了! 那就连“笤帚”两个字,说都没法子说了! 你看苦不苦? 那时候,就恐怕开悟的机会更少! 莎伽陀是梵语,译为善来,是另外一个比丘的名字。 以上所说几位尊者的名号,代表这五百阿罗汉,所以用“等”字。 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他们这么多的阿罗汉,都应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佛的果位。 佛必须要有名号,所以这么多的阿罗汉,都同叫一个名号;这五百阿罗汉,乃至这一千二百五十阿罗汉,都叫普明如来,因为这都受释迦牟尼佛的记。 @@@@@@J2. 重颂(分二)K1. 颂记憍陈如及五百 K2. 颂总授一切声闻记今K1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憍陈如比丘 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 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 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 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 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 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 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 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 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 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 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 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 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 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因为悲心切切,恐怕众生不明白,所以用偈颂再重复说一说这个义理。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最初解这位憍陈如比丘,他于来世应该见到无量无数那么多的佛,承事供养,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过无量劫之后,他就成佛了。 他成佛之后,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常放光明智慧,也圆满具足一切的神通。 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这一位佛的名字,十方众生都闻到,是十方众生所恭敬的;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常常演说无上的妙道,所以他的名号就叫普明如来。 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普明如来的国土非常清净,所有的菩萨都非常勇猛精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他们都到最微妙的楼阁,楼阁的门户重重无尽,所以是妙楼阁;他们能到十方诸佛国土去游玩,作游戏三昧,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用无上的供具,或者宝珠、宫殿,或者种种七宝,来供养诸佛。 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作完这种供养,心生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很快就回到本有的国土里,他们因为有以上所说这种种的神力。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这位佛的寿命,有六万大劫那么长;正法住世,有十二万劫那么长;像法住世,也有二十四万大劫那么长。 法灭天人忧:这位佛,在法灭之后,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生忧愁了。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这五百阿罗汉,一个挨着一个,都应该成佛了;这五百个罗汉和憍陈如尊者,都是名为普明如来。 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他们互相辗转而授记,等我入涅槃之后,某某个比丘,就应该成佛了;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他所化的世间,就像我现在这娑婆世界说的一样,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国土那种庄严清净,以及一切神通的力量。 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菩萨和声闻众等,正法住世及像法住世,或者寿命多长、劫有多少,就如同前面我给普明如来授记时所说的一样。 K2. 颂总授一切声闻记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迦叶,你已经知道我所说的这个道理了,你是众中一个长老,你应该知道我为这五百个得到自在神通的阿罗汉授记;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以及其余的这些个声闻众,这就是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也就好像这五百个罗汉次第当成佛一样,也都叫普明如来。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现在没有在这个法会的,你应该替我来告诉他,说他也有机会成佛,我现在都给他们授记了,你不要忘了! I3. 领解(分二)J1. 长行 J2. 重颂J1(分二)K1. 经家叙喜 K2. 自陈领解今K1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在这时候,这五百阿罗汉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得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欢喜踊跃:他们所希望的,就是想要得到授记;现在已经满足了,所以就欢喜得跳起来。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这时候,他们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来到佛的前面,五体投地,向佛来顶礼。 悔过自责:自己在佛前悔过。 我们人若能知道悔过,就是圣贤的行为;若是不知道悔过,就是最愚痴人的行为。 你看这些阿罗汉,现在于佛前都知道悔过了。 悔,是悔其前愆,以前所做的错了,自己责罚自己。 为什么悔过自责呢? 因为他们以前得少为足──就是自己没有得到究竟的涅槃,他以为得到究竟的涅槃了;所以悔过自责,认为自己是错误了。 K2. 自陈领解(分二)L1. 法说  L2. 喻说今L1世尊! 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 所以者何? 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世尊! 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世出世之尊! 我们这些阿罗汉,常常作这种的想念,自已以为自己得到究竟了,证阿罗汉果,就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了,也不需要成佛,也不需要度众生,就是在这个地方,一天到晚就是得到自在了。 自在,就是他安安乐乐的,什么也不管了,也不求成佛道、不求度众生,这做自了汉,以为已经得到究竟灭度了。 今乃知之,如无智者:现在我们才知道自己是没有智慧的愚痴人。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情形是什么样呢? 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我们所应该得的,是佛的智慧;而我们不求佛的智慧,以为自己就是满足了! 这真是大错而特错。 我们自己以小果阿罗汉这种的智慧,就作为圆满了,作为是究竟灭度了。 @@@@@@L2. 喻说(分二)M1. 立喻 M2. 法合 M1(分二)N1. 醉酒不觉喻 N2. 亲友觉悟喻今N1世尊! 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世尊! 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世尊! 现在我举一个譬喻,好像有一个人到亲友家,醉酒而卧。 这个人,就譬喻着自己;亲友家,就是到佛的家里;醉,是昏迷、愚痴痴,就醉了;酒,就表示被这色、声、香、味、触五欲所迷了! 被“五欲的酒”和“愚痴的醉”醉住了,就躺下了。 躺下而卧,这就是表示得少为足,在这个地方得到自在了。 是时,亲友官事当行:这时候,佛因为在此地众生度完了,要到其他的世界去度众生。 这“亲友”就是佛;官事当行,就是譬喻此地缘尽了,应该到其他世界去教化众生。 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这时候,佛以无价宝珠系在他的衣里。 无价宝珠,就是实相的本体,就是本有的佛性;系其衣里,就是以实相的妙理来教化众生。 与之而去:与之,就是用大乘法来教化他,就去了。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可是这个人没有大的智慧,还在愚痴和五欲的醉梦之中;在那儿躺着,自己也不知道接受大乘佛法了。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那么得稍微醒一点,又想要求佛法,于是到各处去游行,就是去求小乘法。 为衣食故:为正道衣和助道食,勤力求索,甚大艰难:为求小乘法很辛苦,得各处去求;这种的艰难,是太不容易了。 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少有所得,就是得少为足;在这小乘里,得到一点小境界,就以为够了。 这是说他们得到二乘的涅槃阿罗汉果,就以为已经圆满了。 N2. 亲友觉悟喻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 何为衣食乃至如是?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正在这二乘人得阿罗汉道,就得少为足;这个时候,又遇到佛了! 佛就这样说了,咄哉丈夫:这也就是“咄哉男子”;咄,是惊叹词;惊叹,英文叫surprise。 丈夫,就是大丈夫,也就是个男子。 佛惊叹说,何为衣食乃至如是:你这个男子、你这个丈夫! 你为什么为这个衣食──就是指正道衣、助道食──为着修道,你怎么穷得这样子? 就是因为你们得少为足,虽然证得四果阿罗汉,就说已经“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这个世界就剩他一个人了,再什么也没有了,只知道做一个自了汉就算了。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在以前,我想令你们得到大乘的果位、圆满菩提,令你们得到五欲自恣;就好像这个也是色、声、香、味、触似的,都圆满了。 五欲,就表示得到五根、五力,什么都圆满了。 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以前在大通佛时,我就教化你们大乘的佛法。 我以大乘的佛乘来教化你们;我以大乘种子教化你们,这犹如得到无价宝珠。 今故现在,而汝不知:现在这无价宝珠还仍然在呢! 你们没有把它丢了,你们这些阿罗汉自己还不知道呢! 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你们把大乘法忘了,为了求小乘教,很辛苦的。 你们为修道,好像人维持生活似的这么拼命,你们太愚痴了!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你现在可用这无价的宝珠,修大乘法,你就能得到你所应得的果位,常常就得到如意了,不会这么贫穷。 M2. 法合(分二)N1. 合醉酒不觉喻 N2. 合亲友觉悟喻今N1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佛亦如是:佛就像这个亲友一样的,为菩萨时,教化我等:在以前做妙光菩萨的时候,教化我们这一切的众生,令发一切智心:释迦牟尼佛在大通佛时,已经教化我们了,现种种菩萨身而教化我们大乘佛法,令发一切智慧的心。 而寻废忘,不知不觉:但是我们离开这位菩萨时间太久了,尽挂着五欲,着到色、声、香、味、触上了,所以把大乘佛法都忘了,也不知道了,也不会觉悟了。 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我们既然得到阿罗汉道,自己说这已经究竟灭度了。 资生艰难,得少为足:阿罗汉这小乘的果位,就有如那贫穷人生活非常困难,一个样的;得到一点点,就已经很满足了。 N2. 合亲友觉悟喻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世尊! 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可是我们以前所受教这大乘的种子、这大乘的愿,还在不失呢! 所以我们以前所发的大乘的志愿,现在还没有丢;好像你们现在每一个人,也都知道发愿。 你看没有发过愿的人,就不知道发愿,不知道这个愿怎么发;发过愿的人,就知道每一个人自己要真正的发愿。 发愿,就是种大乘的种子。 你们会发愿这些人,大约以前都发过大乘的愿,所以现在这么一提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就会发愿。 你看这部《法华经》,这些罗汉都不会发愿,不知道发大乘的愿;可是他们以前也都发愿过,不过时间太久,都忘了。 你们这些不会发愿的人,也是以前都发过,现在因为时间太久了,就更迷了,不知道怎么样子好! 所以想往前进,又不知道怎样子进;想要往后退,又恐怕退了更不好;所以在这个地方,就又生出很多麻烦了。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现在,佛来觉悟我等,令我等回忆起来以前所发的志愿,佛就这么说了,诸比丘! 汝等所得,非究竟灭:你们各位比丘! 你们现在所得到的果位,不是究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我从很久以来,令你们种佛的善根,以方便权巧的缘故,来教化你们二乘的涅槃相,这偏空的理;但是,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你们以为是真正得到灭度了,这还没有真正得到灭度呢! 世尊! 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憍陈如等就又称了一声,世尊! 我们这一切众罗汉,现在才知道我们真真实实地是大乘的菩萨,不是阿罗汉;我们现在也得到授这无上正等正觉、佛果位的记莂号。 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以我们得授记这种的因缘,所以我们现在都高兴得不得了,从来也没有得过这么样的欢喜、这么样的快乐。 J2. 重颂(分二)K1. 颂得解欢喜 K2. 颂自陈领解今K1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时候,解本际尊者和这五百阿罗汉等,愿意用偈颂来对佛再说一说这个意思。 我等闻无上,安隐受记声:我们现在这一切的阿罗汉,听见佛、世尊,来安慰我们,给我们授记的声音;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我们得到最大的欢喜,从来也未曾有了,我们顶礼这无量智慧的佛、世尊。 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现在于世尊的面前,生大惭愧心,一想我们真是对不住佛,我们是有罪过了。 咎,就是过错。 K2. 颂自陈领解(分二)L1. 颂法说 L2. 颂喻说今L1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槃分如无智愚人 便自以为足于无量佛宝,得到这少分的有余涅槃,就自以为足了。 就好像无智慧的、最愚痴的那个人,自己满足了,以为这是可以了、得到究竟了;实际上,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涅槃。 @@@@@@L2. 颂喻说(分二)M1. 颂立喻 M2. 颂法合 M1(分二)N1. 颂醉卧不觉喻 N2. 颂亲友觉悟喻今N1譬如贫穷人 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 具设诸肴膳以无价宝珠 系着内衣里默与而舍去 时卧不觉知是人既已起 游行诣他国求衣食自济 资生甚艰难得少便为足 更不愿好者不觉内衣里 有无价宝珠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阿若憍陈如等就说,我们就譬如一个贫穷的人,到亲戚朋友的家里去;就是到佛的教里边来。 贫穷人,就譬喻是众生;众生得闻佛教了,就譬如到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这个佛教是最富有的,是具大富的家庭,其中也有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以法喜禅悦为食。 肴膳,就是好吃的东西。 以无价宝珠,系着内衣里:这时候,这位亲友因为有官事需要到其他的国家去,所以就用这无价的宝珠,以这大乘的佛法、佛乘,来给予这个穷人,默与而舍去:默默中,就到其他的世界去教化众生了。 时卧不觉知:这穷人得到大乘的种子,因为他从来也不明白佛教,所以佛就教化他大乘佛教,但是他也不觉得,也不知道这是最宝贵的;就在这儿醉了,喝这五欲的酒,喝得他自己也没有知识,就在这儿醉卧不起。 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醉醒起来了,就譬喻这个人稍微有点智慧了,就是求小乘法;他不修这大乘法了,又想找其他的小乘法门去了。 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求修小乘的道、求阿罗汉果;因为这小乘的阿罗汉果,也就好像穷人生活非常的困苦艰难一样。 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他得着证了四果阿罗汉,就以为足了、够了,不愿意再上求佛道了;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法身,这个佛性里边,在自己自性里,已经有大乘的根性,大乘的种子,但是他不知道。 N2. 颂亲友觉悟喻与珠之亲友 后见此贫人苦切责之已 示以所系珠贫人见此珠 其心大欢喜富有诸财物 五欲而自恣与珠之亲友:这是说,佛说大乘的佛法给这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没有注意,反而把这大乘的佛法忘了。 好像有一个人来到这儿学佛法,给他说的是开大智慧成佛的法门;他听是听过,但是没有完全明白,时间一久,他又忘了。 忘了这大乘的佛法,他又去找小乘的教;或者跑到印度,或者到暹罗(泰国)、缅甸、锡兰、尼泊尔,或者又跑到巴基斯坦,去各处找佛法。 找来找去,都是小乘教,所以穷得不得了;这小乘教,就是贫人。 他有这大乘的种子,以前学过大乘佛法;他拿它没当回事,以为是很平常的,反而不修大乘的佛法,去找小乘。 找来找去,非常的困苦艰难;以后又遇到真正大乘法了,所以他又学大乘。 这“珠”,就是大乘佛法。 后见此贫人:佛见着这个贫人,或者教你大乘佛教的这个法师又遇着你了。 苦切责之已:苦,是苦口,说你不愿意听的话;婆心,就是一种慈悲心。 用这个婆心来责备你,或者骂你一顿,或者对你发脾气,但这都是一种慈悲的表现。 你不要以为发脾气,这就是对你不好了;若不发脾气,你不发这个回小向大的心。 这是说的佛,“苦切责之已”。 苦切,就是佛本来应该讲大乘法,但是他不讲,要费了很多麻烦的手续,先说三藏教,然后又说方等教。 在方等教,就是“弹偏”,说偏空是不对的;“斥小”,诃叱小乘;“叹大”,赞叹大乘;“褒圆”,说圆教是最好的。 在方等教时,佛就说这个;为什么要说这个呢? 说《法华经》不可以吗? 那时候若说《法华经》,没有人懂,小乘的人还接受不了;所以尔后就说般若,这“般若”是将要讲大乘圆满的顿教了,是渐次入大乘的初门。 在这个时候,这都叫“苦切责之已”。 由这三藏教到般若时,这几十年──“二十年般若谈”,再加上前边方等时、阿含时。 这几十年的说法,都是为了要讲《法华经》;所以前边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这都是苦切责之已,这就是说完了小乘法之后。 示以所系珠:指示明白你所系珠。 这就是这位亲友,以前用一粒无价宝珠,系藏到这个穷人的衣服里边;这位亲友因为官事当行──就是佛在这个地方的缘尽了,要到其他世界去弘法;虽然到其他世界弘法,但是先前他跟你讲过这大乘的法、种下这个大乘种子,不过你忘了,不修! 好像方才我说“跑到各小乘的国家去找佛法”是一样的。 所以现在佛指示明白你,说本来你应该修大乘的,你怎么去学这个小乘法呢? 这个人因为在小乘里边大约时间也久了,他也发觉小乘是很艰难的、很贫穷的。 所以,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这个二乘人,见着这无价宝珠,就是大乘的佛教,他的心里就生出很大的欢喜心;富有诸财物:所有大乘富有的财宝,这一切的富贵,他都得到了。 你明白大乘法了,这才是真正富有。 头先我看见有人在那儿读《楞严经》,我非常的欢喜,我说:“你若把《楞严经》读会了,那你就是一个大富财主了。 ”的确地,有这个佛法到你的心里,你就是一个最有钱的人;所以果逸说“没有得到什么”,你连无价宝珠都得到了,在你衣里边你不知道,这可真是的! 自己还以为是穷人! 五欲而自恣:这五欲,本来是色、声、香、味、触。 自恣,这不是一定说得到五欲;这就说是你得到大乘的妙理了,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焉”,你没有一个地方不得到好处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有一种妙不可思议的这种神通妙用。 所以“五欲而自恣”就比方我们这个色、声、香、味、触都充足了,都圆满了;而自恣,你愿意要色就有色,愿意要声就有声,愿意要香就有香,愿意要味就有味,愿意要触就有触。 这五欲,随你自己欢喜哪一种;也就是这财、色、名、食、睡五欲,你什么都有了,什么都具足了! 你愿意睡觉,睡几万年都可以,你看! 那有多妙! 不要说睡几十年。 好像初祖摩诃迦叶在鸡足山那儿入定,那就等于睡觉,他在那儿睡到这时候,几千年了,这还不算长;这几万年,都是就这么一转眼的时间。 你愿意吃东西,所有这法界最美好的东西,你都可以吃;你愿意好名吗? 世间人人都得不到的名,你有了;你愿意要财吗? 那是随便你! 到处都是黄金,你伸手,就可以拿到珠宝,什么都有的。 你说这多妙呀! 你愿意要这个色,那也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有的,一点都不用动脑筋:到什么地方去得到? 不用想! 只要你欢喜就有了! 这叫五欲而自恣。 M2. 颂法合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 令种无上愿我等无智故 不觉亦不知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乃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我等亦如是:我们现在闻到这个大乘的佛法,也就像这穷人得到那衣里之珠。 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世尊在这黑暗的长夜里,常常地慈悲愍念我们,来教化我们二乘人,令我们发无上的菩提心、发无上的菩提愿、修无上的菩提行。 可是,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我们以前非常的愚痴,做了很多的错事,,但是自己还不知道是错了。 现在得到这个宝珠、得到大乘的佛法、得到这个法宝,我们知道以前真是太笨了、太蠢了! 现在才知道这完全是不对了。 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我们以前得到有余涅槃那种不生不灭的境界,自己就觉得知足了,认为够了,我这么多就可以了! 也不找其他的大乘佛法了;证阿罗汉果,以为就是究竟了生死。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现在佛告诉我,令我得到觉悟,说这个不是究竟的灭度,这是在中道一个化城上,不是真的。 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若得到佛无上的智慧,那才是究竟;尔,就是尔时。 到那个时候,才是真正地得到究竟的灭度、究竟的涅槃了。 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我现在从佛这儿,听见这种大乘的法,并且给我们这一些个人又授成佛之记,有这种国土的庄严,这种不平凡、这种殊胜的事情;乃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辗转先给须菩提、舍利弗等授记,以后又给憍陈如、大迦叶,现在又给我们大家都授记,我们身心都充满了欢喜。 因为心欢喜,所以身也就有一种欢喜的表现,这叫身心遍欢喜;心也欢喜了,身上也觉得很欢喜的,甚至于有什么病痛,欢喜得把这个病痛都忘了! 因为求法要有种种的忍耐心,你想要开悟,就要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一切的什么问题;你有忍耐了,你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方才有一个人就发了大乘菩提心,他说:“这个大乘法真是好! 得到这种神通妙用,五欲自恣! 我从今天,一定也要发大菩提心,要得到五欲自恣的这种境界;欢喜什么就有什么,这是太好了! 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这种的境界。 ”你错了! 你要是为得这种的境界而发心,那不久的将来就会堕地狱,因为你这个发心,发得错了! 你是为了求这五欲自恣而发心,这简直是错中错! 那么怎么样子呢? 怎么样子也不怎么样子,你就不要为了求“五欲”而发菩提心,你要为“无欲”而发菩提心。 无欲,不要那个五欲;你修大乘法,怎么还可以有这五欲执着呢? 方才我说这种的道理,这都是一种比喻,你不要以为愿意睡几万年,这最妙了! 世界最好吃的东西,我可以得到,这真是好! 完全错了! 大乘根性的菩萨,他就是能得到也不要这些东西;不过在经典上,这是形容他这种快乐自在,他这种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子。 可是他也不会稀罕这些个五欲的问题;不稀罕,就是不会欢喜。 为什么? 他若欢喜这种境界,这就有所执着了! 他是一切无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要是再为了这个五欲而发菩提心,那就是魔王的心;魔王都放不下五欲,觉得财也是好的、色也是好的、名也是好的,吃的东西也是好的、睡觉也是好的,所以这就是魔王他所有的。 现在有一个──我觉得有一个半人,不是一个;这“一个半”人,都要为了这五欲而发菩提心了;所以我要讲清楚,你不要将来到地狱里头去,像那个魔王似的,到了地狱才知道觉悟,那就晚了! 所以你发,要发“无欲”的菩提心,没有这种执着、没有这种欲念,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的;只改一个字,这个“五”字,改为“无”字,就对了! 你要是把这个“无”弄清楚了,要无这个五欲,那你将来一定成佛的,不会下地狱。 所以你们听经要听清楚了,不要一听五欲这么好,就发了菩提心了,这简直是颠倒众生相。 发布时间:2023-04-28 13:23:19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0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8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