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师品第十 内容: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法师品第十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师品:法师有五种:(一)受持法师:受,是受之于心;持,是持之于身。 这是心里明白这种法,身就要实行这种法。 (二)读经法师:对着经文读的法师。 读,就是对着经的本子来念。 (三)诵经法师:能背诵经文的法师。 对着本子叫读,背着本子名诵;就是离开经的本子,而还能把这部经诵念出来。 (四)书写法师:书写经文的法师。 书写,是用笔在纸上写这经典。 (五)讲经法师:能为他人解说经文的法师。 能受持、读、诵、书写,是对自己都有很大利益,这都是对着自利方面而说的;唯独为他人解说,这是对他人有利益,这是利他,也就是化他,教化他人。 这是五种的法师。 又者,“法师”也可以解释为“以法为师”,以佛法作为自己的教师;又有一个意思,也可以说是“以法施人”,他以佛法来布施给人,这也叫做法师。 在这一品,这些法师都得到佛给授记,所以这一品叫“法师品”。 C2. 法师品叹持经人与所持法(分二)D1. 叹美能持法人 D2. 叹美所持之法及通经方轨 D1(分二)E1. 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 E2. 明授道师功深福重 E1(分二)F1. 佛世弟子 F2. 灭后弟子今F1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 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藉着药王菩萨,来告诉这八万大菩萨。 药王! 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药王菩萨! 你看见了没有呀? 在这法会里的大众中,有无量数的诸天众、龙王;又有在空中飞行的夜叉,就是捷疾鬼;又有乾闼婆,就是在玉帝那儿的奏乐神;又有阿修罗王等;又有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又有紧那罗,这也是玉帝那儿一个奏乐的神;又有摩睺罗伽,这大蟒蛇;还有人与非人。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这么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 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有修小乘法的声闻众,有修中乘法的辟支佛众,还有修大乘佛法的佛道者。 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像这所有的这么多众生,这些不同种类的人,他们都能在佛的面前,听闻佛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或者就一首偈颂,或者一句,甚至于他在这一念之间,能这么随喜赞叹这部《法华经》的,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都给他们授记,令他们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佛果。 F2. 灭后弟子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告药王: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药王菩萨! 又如来灭度之后:又,我如来灭度、入涅槃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假使有人听到这部《妙法莲华经》,乃至于仅仅就听到这部经的一首偈颂或一句,而能在这一念之中,生随喜心。 这生随喜心,不是常的,就是一念;这随喜里边,就包括赞叹,包括受持、读诵、书写。 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等我灭度之后,能闻见这《法华经》一偈、一句的,我都给他们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成佛之记。 @@@@@@E2. 明授道师功深福重(分二)F1. 长行  F2. 重颂 F1(分二)G1. 别明  G2. 总明 G1(分二)H1. 明现世 H2. 明来世今H1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 药王! 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若复有人:假设再另外有一种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又能受持,又能读诵,又能书写,又能为人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或者他仅仅就能给人讲一个偈颂,这样的法师。 于此经卷,敬视如佛:对于《妙法莲华经》的经卷,一般人都应该礼敬,就好像面对着佛似的。 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用种种的好东西来供养这个经卷,或者用点香、用鲜花来供养,或者以璎珞宝珠来供养,或者用点香粉、涂香、所烧的香来供养,或者用绸子所作的宝盖、幢幡来供养,或者用衣服来供养,或者用伎乐来供养。 前边所说这十种供养,最后就是合掌恭敬;乃至于你用最少的,就是合掌恭敬这么一点的供养心。 药王! 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药王! 你应该知道这些人,他们在过去生中已经曾供养过十万亿的诸佛。 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他们在所有佛那个地方,能成就他们所发的这种大愿;这些法师因为愍念众生的缘故,所以又生到人间来;本来他都是大菩萨来的。 药王! 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 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何以故?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 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药王! 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药王! 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药王! 如果有人问你,在未来的世界中,哪一类的众生可以成佛呢? 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你应该指示他,唯有能书写、受持、读诵、解说这部《法华经》的这种法师,或者能听闻《法华经》的一句一偈,这一类的众生,将来都能成佛的。 何以故:什么缘故呢?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单单能以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又能书写;或者以种种的香华、饮食,来供养这部经卷;或者用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来供养这部经典。 这个经典,就是佛的法身,所以我们人都应该供养的。 合掌恭敬:甚至于若有人能合起掌来恭敬这部经卷,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这个人,就是这一切世间人所应瞻仰而供奉他。 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我们也应该供养这位受持读诵《法华经》的法师,也就应该像供养诸佛那么样供养。 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应当知道,在佛灭度之后,若有人能讲说这部《法华经》,他们都是大菩萨所示现的。 他们早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为什么又到这世间来呢? 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就因为他可怜这一切的众生,所以又发愿生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广为演说来分别解释这《妙法莲华经》;广演,广大这个演说。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何况是那些尽能受持这《法华经》、种种供养这《法华经》的人呢? 药王! 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药王菩萨! 你应该知道! 这个人他已经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因为怜愍众生的缘故,所以舍去他自己这清净的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这位法师在我灭度之后,为愍念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又再生到这五浊恶世,向所有的人来讲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所以讲《法华经》的法师,你若能把《法华经》研究明白了,再给人讲说,这不问可知,你就是菩萨再来的;要不然,你根本就也没有机会遇着这《法华经》;有机会遇着,你也没有法子可以懂,没有法子能讲。 所以你讲《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在数千年以前,已经给授过记了! 我们现在研究经典,每一个人应该研究一部经,把它真正研究明白了,真正通达了;这一部经,由一开始到最后,其中的义理都明白了,又能讲说,这样学佛法才是有一点根据。 不是单单听经,对哪一部经都听了;但是哪一部经真正的意思也没有懂、也不能讲,那就是把光阴空过了。 所以我们佛教讲堂,这一些学习佛法的人,你们把自己所欢喜的那一部经,都把它研究通达了;要明白,真正会讲了,那才算! H2. 明来世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假使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在我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窃,就是他不敢公开来讲经。 他有大众威德畏,怕大众这种威德,所以不敢给大众讲。 那么不给大众讲,他就偷偷地给一个人来讲这《法华经》,不给很多人讲。 为什么? 他给很多人讲,怕人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问他,他不能答覆,所以他就单单给一个人讲这《法华经》,乃至于就单单讲一句,不讲多了。 这《妙法莲华经》的经文,哪一句都可以,单单讲一句的意思;这一句有什么意思,他可以讲。 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你应该知道这个人,是如来派遣他来到这个世间上,为人讲说这部《法华经》的;他能讲《法华经》,这就是行如来事。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何况那些又能在大众之中,广为人来演说《法华经》。 所以你们现在无论谁,你们学会《法华经》,能为大众讲说,这如来都在那儿欢喜赞叹你们! 说:“我们去讲,如来欢喜赞叹;现在你在这儿讲《法华经》,如来赞叹没有? ”不单现在赞叹,过去也赞叹,未来也赞叹,所以我才这么欢喜讲《法华经》。 我又想起来,我过去常常讲《法华经》的事情,也常常听《法华经》;无论做什么的时候,我都欢喜听《法华经》,欢喜讲《法华经》。 G2. 总明药王! 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药王! 若有恶人:药王! 假设有这么一个恶人。 这个恶人,恶得什么样? 我告诉你! 不单骂师父,而且还骂佛。 你看这个人恶不恶? 以不善心,于一劫中:以这个不善心──就是以这个恶心,在一个劫这么长的时间。 这个劫,就算它小劫;这一个小劫,就是十三万九千六百年这么长的时间。 现于佛前,常毁骂佛:他现身在佛前,就是对着佛骂;好像提婆达多似的,对着佛就骂佛,结果活活的、带着肉身就堕地狱去了! 其罪尚轻:在一劫这么长的时间,他骂佛,这个罪过还是小、还不重。 那“尚轻”,我骂佛骂多一点喽? 这个罪不是轻,你不要听到这个“尚轻”,说骂佛就没有罪了。 不是的! 这个比毁谤《法华经》轻,但是比其他的罪更重得多! 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假设再另外有一个人,以一句恶言,毁谤读诵法华经的出家和在家人。 訾,也就是骂,“你看他念《法华经》,又讲大话、又杀生、又偷盗、又邪淫、又喝酒,他念什么《法华经》! ”这么样子毁訾;无论你是在家人或者出家人,都是一样这么的毁谤。 好像方才说“受持”,有内受持、外受持。 怎么叫内受持? 就像罗睺罗似的,罗睺罗是密行第一,他就念经也不叫人看见,念咒人也不知道;不是跑到人家前面,拿出一本经:“我这受持呢! 你看见了没有啊? 我现在受持《法华经》了! ”这是给人家看,这叫外受持。 内受持,就是自己身心时时刻刻都修行用功,不一定教人知道;这读诵,也是不论有人,他也读诵,没有人,他也读诵。 有的人在佛教里头,尽做一些个骗人的事情,看见人来了,他拿出一本经来念经;人家走了,他把经放到一边,也不念了,这叫给人看的。 看有人来了,他拜佛了,给人看个样子;没人来,他就不拜佛了。 念经也是这样子,诵经也是这样子,书写也是这样子。 有的人为着沽名钓誉,叫人称他“法师”,看见有人来了,他就那么写经;没有人来,他又不写了。 有的真正写经的,就是有人来,他也写,没人来,他也写;每一个字、每一笔,他恭恭敬敬地那么写。 我常讲那个如莲法师,他就写《法华经》,怎么样呢? 他结上跏趺坐,这么端然正坐写《法华经》,就好像对着佛似的;他也写得非常好,这是书写的法师。 现在这个恶人,以恶言来毁谤不论是出家、是在家,读诵这《法华经》的人,其罪甚重:这个人的罪,可就比骂佛那个人的罪还重。 骂佛的那个人的罪,本来就重了──他尚轻,不是说他就没有罪了,也是深重;但是你毁谤读诵《法华经》这种罪,比骂佛那个罪重几倍。 为什么呢? 因为佛是大慈平等的,你赞叹或毁谤他,他都不动心的,所以那个罪比毁谤经典这个罪轻。 那么毁谤经典怎么罪重呢? 因为人念经,他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你这一毁谤,他发起火来,就不念经了;所以你这罪业就重了,他不念经,就不会成佛的。 这经典就是佛的法身,所以你不能毁谤的。 《金刚经》上说:“凡是经典所在之处,皆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尚且这样说,何况《法华经》! 《法华经》就是佛的真身! 药王! 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 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药王! 其有读诵法华经者:药王! 假设有读诵这部《法华经》的人,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你应该知道这个人,他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的;佛有什么庄严,这个人就有什么庄严,所以他现在虽然没有成佛,将来一定成佛的。 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这个人就好像被如来荷在肩背上。 肩这么担着,这叫担;背到脊背上,这叫荷。 肩所荷担,就是在如来的肩背上所荷担。 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无论他到的哪一个方向,人都应该对着这个人来顶礼,一齐心合起掌,恭敬而供养这个人,尊重和赞叹他。 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用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或者用绸缎所造的宝盖、幢幡,或者用衣服,或者用菜蔬和米饭,或者奏种种的伎乐,来供养这个人。 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又可以用人间中最上等的供养具,来供养他。 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应用天上的宝花,把宝花散在这个人的身上,来供养这个人;也应该以天上这种宝聚,来供养这个人。 所以者何:什么原因要这样供养这个人呢? 是人欢喜说法:就因为这个人最欢喜说法。 你们听到没有啊? 最欢喜说法,就应该受这种种的供养。 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须臾,就是很短的时间。 使一般人听到这部《妙法莲华经》,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的,而得到这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 本来时间已经到了,但是我还有几句话一定要讲,因为有一个人对我说:“这五种法师,有的人就尽做表面工作,有的人就是自己修行。 ”我以前对你们大家讲,我在香港观音洞住的时候,有个法师天天放焰口,他放“千坛焰口”;这千坛焰口,要做一千天,也就是三年。 他天天下午大约三点来钟的时候,他就放焰口;放焰口,他不是就这么开始放。 他穿上袍、搭上衣,到前面那儿往下望;看见有十个、八个游客来了,他回来,把这个铃子也拿起来,“啰啰啰──吽”的,又打鼓、又敲钟,一个人做得非常闹热的。 这些个人来,把着门一看:“喔! 这法师真用功! ”所以这个也给钱,那个也给钱,就这样子。 有的人今天又说:“你这个法师,也是又讲说、又书写;你不自己书写,看着一定要晚间有人来了,你才书写。 这也是不是‘对外’的呢? ”我这个,现在我要向你们解释一下:我这不是对外,也不是对内,也没有外、也没有内。 我现在是教你们,不是我自己来书写;根本是教你们《楞严经》,教你们写中文字。 我自己根本懒得不得了,我也不愿意书写,也不愿意讲说,也不愿意读诵,也不愿意受持,我自己就是什么事也没有,这是最好了! “但是方才你又说你欢喜讲经! ”那因为佛赞叹,所以我这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要做一做! @@@@@@F2. 重颂(分三)G1. 奖励自行利他 G2. 重颂别总两义 G3. 结叹经最第一今G1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 受持法华者其有欲疾得 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 并供养持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把这个意思再详细说一说,令众生更容易明白,所以又用偈颂来再说一遍。 若欲住佛道:若,是假设之词。 佛道,你得能住,才能成佛呢! 你若不住到佛道上,你就没有法子成佛。 怎么才算是住到佛道上? 住,就是居住到那个地方,不要搬家;你若住到佛道上,又搬到外道去了,那就是没有住到佛道。 本来你已经皈依三宝,可以说是住到佛道上了,但是又去信那个外道去了;这样的人很多,我到这个国家,已经经验很多了。 我没有讲以前有一个对师父很相信的? 他说:“师父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叫我跳海去,我就跳海,也不要命了! 跳火里去,也就跳到火里去,也不怕死。 ”他听说以前有一个人,在我面前跪了五个钟头,请求我原谅他。 他就说:“这个我也做得到! 跪五个钟头、六个钟头,甚至于十个钟头,我也不会退心的。 ”结果我用一个小小的方法试验他,他就考不上了,就不合格了,并且又跑到外道里头去。 这也就是什么呢? 他没有住到佛道上。 那么现在住到佛道上,一切的境界来了,都能忍受。 善境界来了,也能忍受;恶的境界来了,也能忍受;顺的境界来了,也能忍受;逆的境界来了,也能忍受。 不是说只欢喜好的境界,你欢喜好的境界,这也是被境界转;我讨厌不好的境界,这也是被境界转;这都不是居住到佛道上。 住到佛道,就要修忍辱、修这个“忍”;你能有忍,一切境界,不能摇动你的心了,这才可以说“住到佛道上”。 成就自然智:想要住到佛道上,必须要先有自然智。 自然智,又叫无师智,不需要师父;但可不是说我原来就没有师父,我就会得自然智的。 不是的! 你要有师父,经过师父的指导,明白了,然后你才能得到自然智。 就好像六祖大师似的,五祖说:“合是吾渡汝? ”六祖大师就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其用不同。 ”这就是自然智。 得到自然智了,就不需要师度了;也就好像什么呢? 好像你过河不须舟了。 你若没有过去河,一定要有一艘船把你摆过河;你过了河之后,不能说,这艘船我再把它背到脊背上,我走到什么地方,就背到什么地方去。 你说,背着一艘船走路,多累赘呀? 负担太重了! 过了河,就要把这船放下了,所以叫“过河不须舟”。 得到自然智,自自然然就有智慧了。 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得到自然智? 怎么样才能住到佛道上呢? 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你就应该常常地勤精进来供养。 供养谁呢? 供养佛? 不是的。 供养你? 不是的。 供养我? 不是的。 那么供养谁呀? 你要供养这位受持《法华经》的法师。 他能受持《法华经》、又能读诵《法华经》、又能书写《法华经》、又能解说《法华经》;供养这样的法师,你就可以住到佛道上了,你也就可以得到自然智了。 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若另外再有人,想要很快就得到了;疾,就是很快,所谓“疾者速也”。 得什么呢? 得到这一切种智。 这一切种智是不容易得的,前边那个自然智,那不是一切智;这一切智,是包罗万有,无论什么智慧都有了。 这种的智慧是圆满的智慧,这一切种智慧得到了,才能成佛。 怎么样得法? 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你应当受持这部《法华经》;你若常常受持这《法华经》,你就会很快得到一切种智了。 你看《法华经》这个妙处,为什么叫“妙法”? 妙法也就在这个地方。 你只要来受持、读诵它,就可以得到这种的妙法、得到这一切种智的智慧。 你看! 所以你应当常常念这部经。 受持,就是口诵心惟;口里念这《法华经》,心里就思想这《法华经》的妙义,身上就身体力行这《法华经》的道理。 这就叫实行、受持这《法华经》的人,你这就会得到一切种智了。 你不是单单说你自己来受持这《法华经》,你也应该要转身供养其他受持《法华经》的人。 什么叫转身供养? 你自己受人家的供养,你再辗转供养其他受持《法华经》的人;你能这么样子去做,就可以得到一切种智。 你得到一切种智了,就不会再迷;你得到自然智,也就不会再迷了。 你为什么认不清楚道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你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没有得到自然智、没有得到一切种智;你才一念觉、一念迷,一念迷、一念觉。 前念迷,前念就是众生;后念觉,后念就是佛。 你这一念迷,就没有住于佛道;一念觉,就是住于佛道了。 所以你念念觉,就是念念住于佛道;你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就是在你“迷”和“觉”这里边。 迷,谁迷了? 自己迷;觉,又是谁觉? 也是自己觉。 既然是自己觉,就不能依靠着其他的东西去觉;依靠,也就是依赖。 好像李太白就依赖着喝酒,若不喝酒,他什么也都忘了,也不会作诗、也不会写文章了。 一喝起酒来,他精神就来了,诗也来了、文章也来了;这文章就像流水那么样源源不断,但是没有酒就不行了。 好像腿不能走路的人,一定要拄着拐杖才能走;如果拐杖丢了,路就不能行了,这就叫依赖。 又有的人吃了迷魂药,说是自己跑到虚空里去了,这是有了定力了;把这迷魂药一丢,再想到虚空,也去不了了,这也叫一种依赖。 这都不是你自己觉,正是你自己迷。 那么自己觉,住到佛道;自己迷,就是众生;迷和觉,都要自己去办,旁人没有法子帮忙你的。 不要说我们这一般的人,就是阿难是佛的亲弟弟,他自己若不用功,佛没有法子叫他开悟的。 由这一点,你若不用功,天天把光阴都空过,那真是太可惜了! 所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这一寸的时光,就是一寸的生命,不可以随随便便就把它放过去,也不可以随随便便就把它用完了。 妙,也就在这个地方! 你要是把时间空过了,这没有用的;你要是把时间用到没有用的地方,这也是没有用。 过犹不及,所以我们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应该住到佛道上。 怎么叫住到佛道? 你不迷,就是住到佛道上;你一迷,就离开佛道了。 怎么样才不迷呢? 你不要问怎么样不迷,你先问问你怎么样才迷的? 你若知道为什么你迷了,你就知道怎么样不迷了。 说:“那我不知道! ”那我现在告诉你! 就因为你那个无明、你那个不明白;若一明白了,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天空地阔,这个宇宙间都变成你的了。 无明是最坏的一个东西,但是也是最好的一个东西,它会帮助你成佛;由无明才会明,你若没有无明,怎么会明呢? 你看妙不妙? 这个地方你懂,你就开悟了;不懂? 慢慢地再等。 你快学着讲《法华经》! 讲《法华经》,你看这供养有多少? 但是我不希望你快点讲《法华经》,为什么呢? 你这是贪心,想要贪这供养。 你要快修行,修行住于佛道。 @@@@@@G2. 重颂别总两义(分二)H1. 颂别明 H2. 颂总明 H1(分二)I1. 颂现世 I2. 颂来世今I1若有能受持 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 愍念诸众生诸有能受持 妙法华经者舍于清净土 愍众故生此当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能于此恶世 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 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 供养说法者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假设有人能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你应该知道,这个人就是佛所使令他来的;如果不是佛命令他来,他就不会受持《法华经》。 你若受持《法华经》,你就是佛派来的;不过你自己不知道,时间太久了,你把你的任务、你的责任都忘了,现在又想起来诵持《法华经》。 那么你能诵持《法华经》,就是佛所使;为什么佛叫你来到这个五浊恶世呢? 就因为要怜悯这一切的众生,所以到这个世界来了。 到哪个世界? 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所有这一切众生,能受持《妙法莲华经》的这样人。 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他们都是自己愿意把他那清净实报庄严土舍了,而愿意生到这五浊恶世;因为对一切众生都有大慈悲心,怜悯众生,所以来到这五浊恶世的。 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你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他不是受轮回而到这个世界来的,而是他是由自己愿力,自自在在地那么生到这个世界上来。 为什么呢? 就因为要教化众生、愍念众生。 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他能在这个五浊恶世,这个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么不干净的一个世界──他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什么他也不怕;也不怕五浊、也不怕十使。 十使,就是五钝使、五利使;所以他广说这部无上的妙法,来教化一切的众生。 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所以,当你遇着这种能受持广说这部《法华经》的人,就应该用天华香,以及天上的宝华与一切的衣服,还有天上最微妙的宝贝,那种聚宝盆之类的。 什么叫聚宝盆? 这一个盆里头本来是空的,你装上什么,这个盆子里头就有什么。 你装上金子,它就有满满一盆的金子;你装上一块银子,这个盆子里变成满满都是银子;你若放了一粒珠宝,它就都变成一盆子的珠宝了。 用这种最微妙的天上的妙宝聚,来供养这个说《法华经》的人。 我方才不是说你快学着说《法华经》? 说《法华经》,是为的成佛,不是为的贪图供养。 供养有没有,这不成问题的;所以我在这儿,你们谁供养,我也说《法华经》,没有人供养,我还说《法华经》。 不是为的贪图供养而说《法华经》,那就是贪图名闻利养,那就变成和弥勒菩萨是一样的;所以你们各位要学着说《法华经》。 你看达摩祖师那个女徒弟──总持比丘尼,她死了,在口里都生出一朵青莲华来;因为念《法华经》的功德,这是给她证明。 你们切记! 要学佛法,要学着自己天天用功。 我在“公课”──譬如翻译经典、早晚功课、听经,这是正当的功课、这是必须做的功课;在这“公课”之外,我还能做自己的“私课”,看能做多少。 我是专持《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或者专诵《地藏经》,无论哪一部经,你是不是有专长? 你是不是对它有特别的研究? 这一部经,是不是真正到你肚里边去了? 所以你要有这种的能力,不要一天到晚把光阴随便空过了,那未免太可惜了! 不论出家人、在家人,我们都应该摄念观空,应该修习,令自己不要有那么多的习气毛病,把习气也要改,毛病也要除;这时候,才能住于佛道,才能对于佛法相应。 我们修道的人,不要叫人来供养宝贝;一供养宝贝,会惹得土匪眼睛就红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 道教很信仰这个吕洞宾;吕洞宾有一种神通,他用手指头这么一指,这一块石头就变成金子。 他到穷人那儿,他就变金子给这个穷人用;但是这个金子过五百年之后,还又变成石头。 有个作贼的,看见他这个手指头这么好,一点,石头就变成金子。 他想:“我一定把他这个手指头给偷来! 我这一生也不会穷了、也不必偷了,他这个手指头太有用了! ”他就发了心了,于是就想尽方法,等吕洞宾睡着觉时,就用刀一割他手指头;割的时候,吕洞宾虽然成了神仙,但是割手他也痛,就醒了,“喂! 你割我手干什么? ”这个作贼的没割断他手,就想跑;但是吕洞宾有很多神通,用手指头一指,他就不动了、跑不了了,被“定身法”给定住了。 他就审问贼说:“你干什么割我手啊? ”贼说:“你那个手太好了! ”他说:“怎么样好法? ”贼说:“你那个手指头,一点石头,就变成金子,现在我最需要的,就是你这个手指头;你这个手指头若给我,我也一点,就生金子了,那我就不穷了! ”吕洞宾一想,啊! 这个手指头会点石成金,也有这么多麻烦,对他说:“好了! 我这个手指头也不给你,以后我也不点了,我不用这个手指头了! ”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不要有那么多的宝贝。 I2. 颂来世吾灭后恶世 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 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 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 冀得须臾闻若能于后世 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 行于如来事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吾,是释迦牟尼佛自称。 释迦牟尼佛早就知道他灭度后,不单单是五浊恶世,还有很多种恶,数不过来那么多。 这种的世界,就是互相斗争,斗争坚固;你想把我打倒、我想把你杀亡了,有我、就不可以有你,有你、也不可以有我,互相不两立。 所以这种恶世,是最不容易处的时候,最不容易在这恶世里边生存。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想一个办法,说是我灭度之后,在这恶世中,若有人能以受持这一部《法华经》,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你若见着能以依照这《法华经》的道理来修行的人,你就应该向他合掌,恭敬他、叩头礼拜他,就像供养世尊那么样供养。 你看! 这个受持《法华经》的人,释迦牟尼佛早就给授记;谁受持《法华经》,谁就是和在世的如来一样。 他叫人要像供养世尊那么样供养,这就是说,你若能受持《法华经》,你就是替佛弘法的一份子;所以这《法华经》,是最要紧的。 为什么说“成佛的法华”呢? 你一听《法华经》,你就有成佛的机会了。 我在香港有一个老皈依弟子,大约有七十多岁了,很奇怪,我一讲经,她就一定要去听。 她耳朵听不见,是个聋子,听不见讲经,但是她还要听。 旁人讲经她不去听,因为根本就听不见;那么我讲的,很奇怪,她听不见,她也要去听。 那么听来听去,有一次,讲〈普门品〉时,她就听见了! 听得就不聋了。 你说是不是很玄妙的? 不聋之后,每逢我讲经,她也不怕下大雨、刮大风,她怎么样也一定要去听,一次也不懒惰。 这一位老徒弟,她自己对人说,她要是不来听这一次经,半个月她心里也不安乐,也觉得这次可把机会失去了。 这是一个老的,还有几个小的,很年轻的学生,也是很奇怪的;旁人讲经──香港,同时就有好几个地方有很多法师讲经的──他不去听;我叫他去听,他也不去。 我说:“你不要尽听我讲经,其他的法师讲得比我好,你应该去听去! ”他就讲:“不要说讲得好不好,就讲得好,我也不到旁的地方去听! ”那吴某就是这样子,他说:“听旁人讲经? 我何必听他们讲! 我讲得都比他们好! ”我说:“你不要这么贡高! ”他说:“真的,这根本就不能比! ”一些个小孩子也欢喜听我讲经,有的时候,被我大骂一顿──因为小孩子有的时候也会调皮、不守规矩,我就骂他一顿;骂他也不怕,甚至于打他一顿,他也不怕。 我在香港真打人,不是假打人的,把手都给打肿了;所以你们没有见过我发那种脾气,若见过,你们就不会这么样子放肆! 放肆,就是不守规矩。 听经,这也是要有缘。 若有缘的人,你就骂他,他也欢喜;没有缘的人,你就尽给他戴高帽子,说:“你真好啊! 你怎么样⋯”他也不欢喜;所以这个“缘”是最要紧的。 前几天,我就试一试看,发一发脾气,看看能不能骂跑了人? 大约骂得还不够厉害,所以还没有人跑。 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上馔,就是最好吃的东西。 你欢不欢喜吃呀? 你欢喜吃,也不给你吃,因为你不是受持《法华经》的。 给我吃,我是现在给你们讲《法华经》的。 给我吃,这是因为我借释迦牟尼佛的光;释迦牟尼佛说的《法华经》,我现在来讲《法华经》。 上馔,就是最好吃的东西;众,就是很多很多的。 甘,就是甜,吃的很甜的;美,是很好吃的,你吃了这一口,就想吃那一口,哦! 这个滋味太好吃了。 那这么好吃的东西要给谁吃呢? 要给这位讲解、受持《法华经》的这个人吃。 所以你们若想吃这么好的东西,先要受持《法华经》。 但是,又是前边所讲那道理,你不要因为想吃好的东西来受持《法华经》,那未免太小了! 你应该受持《法华经》,为了将来要成佛。 不单有好吃的东西,而且又应该用种种美妙的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供养这个佛的法子。 冀得,就是希望;须臾,是很短的时间。 希望在很短的时间,来听一听这部《法华经》。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如果在将来世的时候,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这一部《法华经》这样的人;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你知道为什么他能这样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呢? 这是我释迦牟尼佛派遣他到这个世间,来实行佛所做的事情。 佛所做的事情,就不是我们人所做的事情,佛所做的事情就是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这《法华经》。 你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法华经》,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派你来的。 那么说:“我听经,是不是佛派我来的? ”你自己问自己,不要问我;你要是对这经典有信心,那也就是佛派你来拥护道场。 你要是一边听,这个心就跑到金门公园去、又跑到海边,或者跑到离三藩市那个山顶上去。 你若跑到那个地方去了,那我相信你就不是释迦牟尼佛派你来的;你是不听经,尽打妄想。 或者你虽然在这儿听经,坐这儿觉得不大舒服;这大约就多少有问题了! @@@@@@H2. 颂总明若于一劫中 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 获无量重罪其有读诵持 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 其罪复过彼有人求佛道 而于一劫中合掌在我前 以无数偈赞由是赞佛故 得无量功德叹美持经者 其福复过彼于八十亿劫 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 供养持经者如是供养已 若得须臾闻则应自欣庆 我今获大利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一劫,是很长的时间;但是在这很长的时间,你一点好事也不做,尽做一些个恶事。 常怀,就是心里头所想的、所怀念的;都是什么呢? 不善心。 不善心怎么样不善法呢? 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罪:作色,就是面上不是现出笑容,而现出生怒气的样子、发脾气的样子。 对佛就发脾气了,就骂佛,觉得他比佛更厉害;佛的神通大,他这种魔通大,所以他就骂佛。 在这佛前骂佛,多长时间呢? 有一个劫这么长的时间。 这很长啊! 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这有一个劫。 在这一个劫里边,天天都是这样骂佛;这个人的罪,很重很重的。 在那长行说“尚轻”,这是比毁谤受持《法华经》的轻。 这偈颂就说“获无量重罪”,他得的重罪,无量无边,太多了。 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假设另外再有一个人,他读诵、受持,或者书写、或者为人解说这《法华经》的;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这不用一个劫那么长的时间,就很短的时间,甚至一秒钟,你毁谤这个受持《法华经》的人,所得的这种罪过,也比你骂佛一个劫那么长时间的罪要重。 所以有人讲《法华经》,他无论讲得好不好,你不要毁谤;你这一毁谤,那罪就不得了。 所以我这儿讲经,你也不要毁谤;你若毁谤,我虽然有慈悲心,但是也救不了你。 为什么呢? 这是释迦牟尼佛订出的法律,谁也不能改变的。 今天你们做了太多太多好吃的东西,我这一打了吃的妄想,都不会讲经了,这个道理就都忘了;所以一吃,就吃糊涂了! 不吃好的,就会聪明一点;吃好的东西,就会愚痴一点。 你们不相信这个道理,是吗? 我最相信! 你若吃好东西就会愚痴,你若吃的东西不那么好,就生智慧。 为什么? 你这一个心想要吃好东西,这已经就是愚痴了;不要说我吃了之后再愚痴,没吃之前已经愚痴了! 你若不愚痴,就不会想这个东西好吃;你一想这东西好吃,那就是愚痴、不聪明。 好吃和不好吃,都是吃嘛! 你何必打这么个妄想呢? 你打这个妄想,就是愚痴;你不打这个妄想,就是聪明! 不要到外边找去,就是在这一念之间。 明白了没有? 我方才说我不会讲经了,有几个人又打了妄想,说:“这个法师尽打妄语! 我知道他会讲经,他现在说不会讲经了! 这是法师也打妄语! ”你真聪明! 我就打这么一回妄语,就被你给猜着了、被你给揭穿了! 所以我这一回,妄语也不能打了,莫如老老实实,说我会讲经了。 因为把想要吃好东西的这个心,撇到一边去了! 也不管是什么饼好吃、是菜好吃,都把它放下了,所以现在我又会讲经了。 方才说不会讲经,也并不是打妄语;的的确确,在吃东西的时候,你叫我讲经,我不知道怎么样讲法? 我只可以讲一个“吃好东西”的经。 吃好东西,不过也是一个新陈代谢。 所以为什么我说:“你想吃好东西,这是个愚痴;你不想吃好东西,这就是一个聪明人”? 因为无论你吃好的或不好的,新陈代谢,将来都是一样的。 你吃好的东西,变了粪的时候,还更臭多一点。 你现在吃是愿意吃,等到了厕所,嘿! 臭不可闻! 没有用了,谁叫你吃那么好的东西来着? 所以现在搞得那么臭! 一样的,你钱多了,也是那么臭。 你不要以为吃东西多了,是臭得厉害;钱多了,臭得也是厉害的。 你官大了,臭也不小。 有的人说:“那个臭官! ”就因为他官做得大了,Government High Official(政府的大官),有的人就骂说他是臭官。 所以做法师的,若吃好东西吃得太多了,就变成一个臭法师;我不希望做个臭法师,所以我不希望吃好东西。 我这些徒弟,你们要记得,不要做臭法师。 怎么叫臭法师呢? 你讲经没有人听、说法没有人信,你还在这儿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讲经,说这个经真好、这个道理真妙! 人家怎么样呢? 把两个耳朵堵上了,充耳不闻。 好像在“疯魔扫秦”,地藏王菩萨想度秦桧,在手掌上写个“佛”字,对他说:“你看看这是什么字? ”秦桧说:“我中过头名状元,又做过九门提督,所有的外国文字,都经过我先看;什么字我都认识,但是我就是不念给你! ”你看! 厉害不厉害? 好像你讲经讲得再好,“我就不听! ”你说你有什么办法? 为什么呢? 就因为你太臭了,吃得太好了! 有人求佛道:有一个人,是谁呀? 就是一个人嘛! 或者就是你,或者就是我,你求佛道就是你,他求佛道就是他,我求佛道就是我。 你若不求佛道,你就没有份! 这个人,这就是求佛道的人。 而于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无数偈赞:一劫,这一劫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不是三年,也不是五年,也不是一百年、两百年。 这个劫,最低限度,也有几万万年。 这么长的时间,他因为求佛法、求佛道,合起掌来,恭恭敬敬地在我释迦牟尼佛的面前,以无量无边无数那么多的偈颂来赞叹于佛。 由是赞佛故,得无量功德:因为他赞叹佛。 佛虽然不欢喜赞叹,但是你赞叹,也比骂佛有功德。 你若骂佛一个劫,那就堕无间地狱;你赞佛一个劫,那就会结无上菩提果。 你看! 得无量功德! 这个无量,是没有法子数得过来的;不是一个恒河沙、不是两个恒河沙、也不是三个恒河沙那么多的功德,是无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功德。 你说这功德多不多? 我说是多。 你也不敢说是不多;为什么? 你数不过来,你怎么敢说是不多? 叹美持经者:赞叹受持《法华经》的法师;或者他是受持的法师也可以、读的法师也可以、诵的法师也可以、书写的法师也可以、为他人解说的法师也可以;总而言之,受持这《法华经》的法师。 其福复过彼:前边那个于一劫的时间来赞叹佛,这个所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已经就是数不过来了;可是你若赞叹这个受持《法华经》的,不要一个劫那么长的时间,就是短短的,甚至于一念间来赞叹他,你这个福报、这个功德,比你在佛前赞叹佛那一劫的功德还大。 《妙法莲华经》就是这样妙法,你不要问为什么他赞叹持经的功德就比赞佛的都大? 佛,你赞叹和不赞叹他,他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 那么这个读经的人,你赞叹他,他就会更精进一点。 你若是毁谤他,他发了脾气,就不修行了,不受持《法华经》了,这就是断佛种子,你这个罪就大了。 本来这个道理我不想讲,但是有几个人,一定想要听这个道理,说:“法师! 讲一讲给我听一听! 讲一讲给我听一听! 我真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我现在应这个众生的心声,来讲这个心法。 告诉你,现在你明白了! 于八十亿劫,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供养持经者:在这个八十亿这么长的时间里边,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以前你们翻译经典的人,这个“色”字,有的翻错了;这个字,应该翻译“最美妙的这种色”,就是 beautiful form;不要翻译那个意思,令人又迷了深一层。 因为我看有其他的翻译法,令人就头脑都不清净了,Too much dirty thoughts(太多不净的思想)。 现在,以最美妙的这种色、这种声,和这最美妙的香、最美妙的味、最美妙的触,供养持经者。 色、声、香、味、触,这是五欲;这五欲,都是最美妙、最好的,你就找不着比这种美妙的色、声、香、味、触再好的了,好像实报庄严土那个色、声、香、味、触似的。 实报庄严土,也有色、声、香、味、触,但是和我们这色、声、香、味、触不同。 释迦牟尼佛有一次讲实报庄严土的色、声、香、味、触,迦叶一听,本来他在那儿入定,坐着像老修行的样子,他听这“五欲”,在这个地方,自自然然就跳起舞来了。 你看! 那么有定力的老修行! 老迦叶一百七、八十岁了,他都跳起来跳舞! 老迦叶想起实报庄严土那种美妙的境界,他就跳舞起来;你没有到这程度,你不知道! 你问问老迦叶去,为什么你跳舞啊? 你这么大的年纪,怎么还要跳舞啊? 你看老迦叶怎么样答覆你! 如是供养已,若得须臾闻,则应自欣庆,我今获大利:能在八十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以这最美妙的五尘境界,来供养受持《法华经》的这个人。 像这样子供养完了之后,你若在很短的时间听见这部《法华经》,那你就应该给你自己庆祝一番;庆祝什么呢? “哦! 我现在可得到最大的利益啦! 我现在可得到最好的机会了! ”什么大的利益? 什么好的机会? 得到可以成佛的机会,这不是大的利益吗? 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吗? 就是你得闻《法华经》,成佛就有份;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你看看! 你听《法华经》,你一称“南无佛”,你一定成佛道。 就是这么大的利益! @@@@@@G3. 结叹经最第一药王今告汝 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 法华最第一为什么我说开智慧的是《楞严经》,成佛的是《法华经》? 因为《法华经》,这是佛的法身,这是佛的真身,这是佛的报身。 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也是《法华经》;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也就是《法华经》;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法华经》。 《法华经》里边,有佛的三身、四智,也有佛的五眼、六通;这《法华经》是经中之王,王于诸经。 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才这样子不怕麻烦,那么告诉药王菩萨和法会的大众们说,药王今告汝:药王菩萨! 我现在告诉你! 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我所说的这一切经典,由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到般若时,在这所有一切的诸经中,这一部《法华经》是第一里头的第一。 哪一部经都有第一,但是这在第一之中的第一;所以这《法华经》就称为经中之王。 我们现在能听人讲《法华经》,能念一句《法华经》,你对《法华经》明白和不明白,信、不信,都结这法华的因缘。 你到这儿听经,你就懂不懂,都已经结这个缘了,这是你在这法华会上结法华缘。 尤其有人一听《法华经》,就比今天吃那好东西都欢喜,这就是你与《法华经》有缘。 你能对法华生信心,明白这个妙法──妙法,就是本来你不应该明白的,现在你明白了、懂了;甚至于你现在没有懂、也没有明白,那还是妙法──在你那儿,已经种上这个妙法的种子了,你想要把它摆脱,也摆脱不开了。 等将来这学无学二千人成佛的时候,都叫同一个名字;你那时候,都会参加那个法会的。 要是你勇猛精进,就会更快就亲闻这《妙法莲华经》、亲近这一切的诸佛。 好像阿难、罗睺罗他们成佛的时候,你若是勇猛精进,在他们以前成佛也不一定的。 为什么? 这成佛,就看你勇不勇猛精进。 你对佛法勇猛精进,就走到前边去;你若不勇猛精进,一样落后的。 好像弥勒菩萨,本来他也应该成佛来着;阿难本来也应该早就成佛了,就是因为他学多闻,所以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才成佛。 弥勒菩萨就因为求名,释迦牟尼佛就精进;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先成佛了,弥勒菩萨还没有成佛呢! 这弥勒菩萨等将来成佛,这是和我们最近的、成佛的这位;弥勒菩萨是“龙华三会”,所以常常念那个偈颂说:“龙华三会愿相逢”,我们将来都去亲近很大肚皮的弥勒菩萨去! 你想遇着这位大肚的弥勒菩萨? 不单你可以遇着,而且你自己也可以做他。 你肚子大大的,你就是弥勒菩萨;我肚子大大的,我也是弥勒菩萨;人人肚子大大的,人人都变成弥勒菩萨了。 有人就说:“这个肚子大了,很麻烦的! 走路也很重的,吃东西也吃得很多! ”不错,这个肚子大,是很麻烦的! 我以前肚子很大,走路总觉着两只脚拖不动这个身体,负担太重了;现在我这肚子小了,没有那么重的负担了。 你看我今天吃得也不多,是不是啊? 比你们吃得少嘛! 因为我很讨厌这个大肚子。 那么说,要做弥勒菩萨,就要那么大肚子,才做得弥勒菩萨吗? 不错! 这个大肚子,不是那个大肚子。 这一个大肚子,是能忍、能让的大肚子,不是能吃、能装那个大肚子。 能忍、能让,要人家不能忍的,你可以忍了;人家不能让的,你可以让了;人家不能吃的,你可以吃;人家不能受的,你可以受。 所以,我对果舜曾讲过,“要吃人所不能吃的,做人所不能做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 ”不是别人没有吃着的东西你先吃,要人家不愿意吃的东西,你能吃──这叫吃人所不能吃的。 做人所不能做的;人人都不愿意做那种很麻烦的工作,很低下的工作、很肮脏的工作、又很臭的工作。 好像收拾厕所,虽然有卫生设备、抽水马桶,但是那个味道也是没有厨房的味道那么好,是不是啊? 我尽讲老实话,我这讲经,不是讲“人间的经”,讲的是“人的经”,也是一般人的经、人人都懂的经──我讲的经,你是人就会懂,那么畜生,它当然不明白了! 忍人所不能忍的。 什么叫忍人所不能忍的? 本来在你上边的人骂你一顿、打你一顿,你都可以忍;在你下边、比你低的人如果骂你、打你,你能受,那是真能忍。 不是说师父骂我一顿,我可以忍;我的徒弟若骂我一顿,我就不能忍了! 我徒弟骂我一顿,我一样忍! 我就想,你就是我的师父! 没有分别。 你若被徒弟骂一顿,能忍了,那也是火候差不多了! 你或者做父亲的,被儿子骂一顿,说你这个老而不死是为贼呀! 你听了,贼就贼了,没有关系! 你能这样子,这也差不多了,和弥勒菩萨那个肚子差不多。 让人所不能让的。 你最舍不得的东西能舍了,那是真舍。 譬如你有五百万,你舍了五十万,那不算舍;有五百万,就舍五百万,自己没有钱用,那不管它! 说:“那太愚痴了! ”就要愚痴,才能得大智慧呢! 你不愚痴,就得不了大智慧,这叫让人所不能让的。 若能这么样子去做,你绝对能成就你的道业的。 我对果舜这样讲,以后他果然就是什么也不贪、什么也不要了。 他跟我出家那么多年,就穿一件衣服,也没有另外做一件棉袄、一双棉鞋,什么都没有。 在东北,那是冷得再没有那么冷了;他不怕冻死、不怕饿死、不怕穷死,有这三不怕。 以后他还不怕火烧死,自己把自己用火烧了。 他这个烧法,可不是像有些和尚搞政治:“我把我自己烧了! 看你这个政府怎么样? ”发脾气,把自己烧了! 果舜不是发脾气烧的,他看这个尘世间太苦了,愿意代众生受苦,把身体焚身来供佛,在佛前替众生来回向;所以他焚身供佛,是这样的。 一样的事情,所做的是不一样的道理,这用途也不一样。 若能这样子忍,这就是具足弥勒菩萨那个“大肚子”了。 这不是说有形的肚子大,是你无形的那个能忍的肚子很大的。 所谓: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肚大能容”,弥勒菩萨肚子大,言其很能容,容人所不能容的事情。 我们也要学弥勒菩萨那么大肚子,谁说你好不好,不要管他,像没听见似的,要能这样子! “开口便笑”,一开口就笑,弥勒菩萨总开着口笑;但是他那个笑,是没有声音的笑,不是嘻嘻哈哈那么笑、不是笑得很难听那么笑。 他是笑得很妙的,笑得不可思议的那种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他所笑的,是看世间人太愚痴了! 你们这些人,尽追名逐利,在名利里边混来混去,太可怜了! 所以,本来他应该哭的,但是他不哭,反而笑起来。 为什么他要哭? 这众生太颠倒了,他也没有法子来救度了;所以他应该哭,但是他不哭,笑一笑,就有办法了! 笑一笑,就生智慧,哭一哭,就生愚痴。 所以弥勒菩萨他愿意有智慧,不愿意愚痴,他就笑起来。 人人都应该学弥勒菩萨那样子,他是修行,修行得现那种的相貌,来教化一切众生。 @@@@@@D2. 叹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经方轨(分二)E1. 长行 E2. 重颂 E1(分二)F1. 叹经法 F2. 示方轨 F1(分五)G1. 约法叹 G2. 约人叹 G3. 约处叹 G4. 约因叹 G5. 约果叹今G1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药王! 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以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在这个时候,佛以大慈悲心,恐怕众生不能明白佛所说经典的道理,所以再次告诉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我所说出来的经典,有无量无边千万亿那么多;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在过去已经说的经典,现在我又说的经典,或者当来我所说的经典,在我所说的经典之中,这一部《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人不容易信,人也不容易解释。 为什么难信? 因为它太妙了。 为什么难解? 也就因为它太妙了。 这个法是妙法,所以不妙的人就不信;这个法是妙法,所以不妙的人也就不能解。 听《法华经》,也要妙人才能听;信《法华经》,也要妙人才能信;解《法华经》,也要妙人才能解。 所以无论你是听、是信、是解,都要妙,所以叫《妙法莲华经》。 在这儿听《妙法莲华经》的人,都是妙人;他在这个地方坐着,也不觉得腿痛,也不觉得眼睛睁不开,也不觉得耳朵疲倦,想不听了。 没有这种情形,你说是不是妙啊? 这是不容易信的道理。 好像前边说,骂佛一个劫那么长的时间,虽然有罪,但是比在很短的时间,毁谤受持《法华经》的人,后者的罪还重! 怎么骂佛这个罪倒比毁谤受持《法华经》这个人的罪轻呢? 这地方就令你很难信,所以很难解的。 那么只有换一个,只要你是妙人,就会信了、也会解了。 我为什么可以给你们讲呢? 因为我是个妙人;我若不妙,怎么会给你们讲经? 你想一想! 在这个地方,不由你不信,因为这个太妙了! 你们学中文,为什么学得这么快呢? 因为听经就很容易开智慧;你们开了智慧,学什么都很容易的。 但是你也不要看得太容易了! 这不知道你学了多少生,才有这么个成就;不是今生今世,就有这个成就的。 好像我会讲经,这也不是一生一世会讲经的,学了不知多少世了! 我记得我过去看这《法华经》,看得眼睛流血;为什么它流血呢? 因为很多天也没有睡觉,跪那儿看《法华经》,看得越看越愿意看、越念越愿意念。 念得把吃饭也忘了、睡觉也忘了,所以自己眼睛流出血来都不知道。 这血淌到经上,把经也给染红了,这才知道:“哦! 眼里不是流眼泪,是流红血了! ”那么知道这眼睛不帮忙了,所以也就不得不休息休息了。 这是我记得我看《法华经》看得这个样子。 “唉! 法师! 那你这太愚痴了! ”不错! 我若不愚痴,眼睛就不会流血;像你那么聪明,眼睛绝对不会流血的。 对不对啊? 你在心里头笑起来了,说:“我当然是比你聪明了! ”你比我聪明,但你现在可是做我的徒弟;你再聪明,也要跟我学。 我还记得,不单念《法华经》念得这个样子,我还记得我过去──你不要以为你这个师父现在是个法师;我过去什么都做过! 也做过皇帝、宰相,也做过……,哦! 什么都做过了! 总而言之,这是我记得的;虽然不太清楚,马马虎虎有这么回事。 所以我现在不愿意做皇帝,也不愿意做转轮圣王,做这些个事情,太麻烦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若放不下,都是麻烦;你若放得下,就不麻烦了。 怎么放得下呢? 就是我常常对你们讲的:Everything OK, no problem! 就是这样。 你若能这么样子,你也变成妙人了;你听经,也就越听越妙了。 你若不能那样子,坐这儿听经,就有了问题了,“这没有什么大意思! 在这儿坐着听经,很枯燥的。 这个法师讲中文,又要翻译,啊! 浪费我多少时间! 这是 waste too much time! 我若出去玩一玩,多好! ”药王! 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药王菩萨,说,“此经”,这部经,这一部《妙法莲华经》。 你学中文的,说“此经”,就是《妙法莲华经》;那么你念《金刚经》,《金刚经》上也有“此经”,你可不要说这个“此经”,是《妙法莲华经》。 不能这样子。 《金刚经》若说“此经”,那就是《金刚经》,不是《妙法莲华经》了;在哪一部经,它就叫“此经”。 在《妙法莲华经》上的,就叫《妙法莲华经》;在《金刚经》上,就叫《金刚经》;在《弥陀经》上,就是《弥陀经》。 这个你要清楚! 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十方诸佛最秘密而不宣说之法。 这种法,它是诸佛认为最秘密的,他不宣说,所以是秘要之藏;最秘密而要紧的,就是这《法华经》。 秘要之藏的这一部经,不可以随便把它就分布给人听,就是不可以流通。 有人就说:“那不可以流通,怎么现在印了很多《妙法莲华经》,要送给人,欢喜人学习呢? ”这是以前不可分布来着,现在可以了,无有定法嘛! 你不要执着,说不可分布就不分布了;这是以前,诸佛拿着这部经就当宝贝,就是法宝。 好像我教你们这四十二手,不是弟子,我就不教他! 这是我的秘密──秘要之藏。 果护太自私了! 看见他女朋友来了,就想把〈日光陀罗尼〉和〈月光陀罗尼〉教女朋友。 我说:“不可以的! 她没有皈依,这两个陀罗尼不可以教她的! ”他虽然自私,也不敢教她,因为我说明白了;大约他女朋友没有学去这两个陀罗尼。 说:“把〈大悲陀罗尼〉学去了! ”那可以的;这“小悲陀罗尼”,不能学的! 果护太热心了,想把他这个女朋友也快点度来;但是时候没有到呢! 光着急是不行,这要有一个时候。 妄授,就是传授给不可以教、不可以讲的人。 这是以前,诸佛是这样子,把这个《法华经》不传授给人。 你说,我们现在这个机会多好啊! 这不传之秘、这秘密的法,我们现在都可以知道了。 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以来,未曾显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是十方诸佛世尊共同来保护这一部经的,从以前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很明显地把它说出来。 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过去诸佛也以《妙法莲华经》作为秘要之藏;就是我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我也没有说过这《妙法莲华经》。 所说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这些经,没有说这《妙法莲华经》。 可是怎么样呢? 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而这部《妙法莲华经》,为什么我不说呢? 就因为一般人都不相信、都不懂,所以我说出来也没有用! 并且当我说出这部《妙法莲华经》,这些天魔外道都会生出妒忌心来。 好像我们这斩魔剑一飞出去,魔王就眼睛都红了:“这还得了! ”这就是怨嫉。 我们想弘扬正法,他就发脾气了,不欢喜人明白正法;你若明白正法了,他那个邪法就变成没有用了,所以就怨嫉。 你看,释迦牟尼佛都要很小心、很小心的。 以前不说《法华经》,就是遭人怨嫉;那么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了,就不管了! 你嫉、我也要说,你怨、我也要说,我现在时候到了,我一定要说《妙法莲华经》了! 所以说,如来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就怨和嫉妒;何况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那怨嫉的人更多了!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说《妙法莲华经》都遭人怨嫉,何况现在我们这儿又是每个礼拜都讲《妙法莲华经》,一定会很多人怨嫉的。 因为我们这里行持正法,其他的魔王就都不舒服了,都觉得这对他不利,他那种不正当的法行不通了,所以他发大脾气。 但是到这个地方,发脾气了也没有用,因为你们这一些个都是修行正法的;邪不胜正,他又跑了。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就很多外道都妒嫉佛法。 现在到这个末法时代,外道更多了。 有的外道说他有神通,什么神通呢? 说可以把他放到冰里头,冻上一百年,然后还可以活过来。 算你还能活过来,你在这儿冻了一百年,这期间,你有什么用呢? 对人是有利益吗? 对自己是有利益吗? 我相信对人也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 或者过了一百年之后,根本就不能再活了;因为人人都很少活到一百岁,在以前见着他冻上的时候,以后可见不着他活了。 所以这有什么用? 这是一种雪藏的外道。 又有一种外道,是侍火外道。 他专门玩火。 把这个酒点着了,有火,他一口吞到肚里头去,他说他喝火酒。 “如果没有道行,怎么这火点着的火酒到肚里头,都烧不坏他? ”一般没有知识的人,一看就说:“是点着火酒,他吞到肚里去。 我看见火都着的,若没有一点神通的,是绝对做不到的。 ”这不单没有神通,连鬼通都没有。 这火虽然点着酒,你吞到肚里,它也不会再着了,因为不通气的地方是不会着的。 又有的外道,说是可以在火上走路,火烧不死他;这一般愚痴无知识的人一看:“嗳! 是啊! ”他想不到,你自己要是试一试,也可以的;在那个火上,你快快地跑过去,它烧不坏的。 怎么样子算真的呢? 我给你们一个试验法。 如果这个侍火的外道,他说他可以在火上走,那不算功夫;若可以在火上坐,这叫“火里栽莲”。 把身上淋上汽油,坐到那个地方,把它点着;如果这样子再烧不坏,那可以的,那真有点功夫了。 但是还不是究竟的,这不过是一种的邪术,它可以避住火而已,也不算得真功夫! 所以现在这种的外道很多很多的。 有的是喝水外道。 你们没看见过喝水外道? 他说:“我多少水,都可以喝了它! 甚至海水,我都可以把它喝乾了! ”把海水喝乾了,这又有个什么用处? 把海水给喝乾了,鱼都晒乾了,都不会活着了! 你说,这种的过错有多大? 这无形中,就杀了很多生。 所以不需要学这种的外道去! @@@@@@G2. 约人叹药王! 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释迦牟尼佛说,现在佛住世的时候,说《法华经》还有很多人怨恨和嫉妒,况且我灭度之后呢! 虽然是这样,佛也要说出这部《法华经》。 药王! 当知如来灭后:药王! 你应该知道! 当佛入涅槃之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假设有人能书写《法华经》、或者受持《法华经》、或者读这一部《法华经》、或者是诵这一部《法华经》,并且用种种香花和饮食来供养这一部《法华经》,又能给其他人解说经中的妙义──这个妙法的义理,就可以得到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如果有这样的五种法师,这个法师,就是佛用他的衣来披覆之;衣,就是袈裟。 我们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不念自念、念而不念的时候,得到这种的境界,就能见着阿弥陀佛用手来摩你的头、用衣来覆你的体,这将来,一定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 现在你若能受持《法华经》,这个人就会得到如来以衣来盖着你的身。 不单释迦牟尼佛用衣来覆你的身,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就是其他诸方,也就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十方诸佛都会保护着你,而且常常地来加被你,来令你得到大的智慧。 是人有大信力:这一个人,他有这种大的信力。 这个大的信力,不是对“小”而言“大”,不是还有个“小”来对着;这个大的信力,没有对待的,再没有这么大的信的力量。 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你若没有信心,是不能到佛法里边来的。 又有的讲这个“信”,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 ”这个“信”,是修道的一个源头,是功德的一个母亲。 你若有信心,就会有功德;你若没有信心,就不会有功德。 你若有信心,就可以修道;你若没有信心,就不可以修道。 所以这个“信”是最要紧的。 你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这部《法华经》,这就是有大信力;你若没有大的信力,就做不到这种的事情。 那么“信”又加上一个“力”,这个力量是什么呢? 就是怎么样也不生怀疑心,只有一个信心。 及志愿力、诸善根力:你有信力了,然后你就要立一个志气,就要发愿。 立志到比石头都坚固、比钢铁更硬。 要发这一种的愿,一定奉行这《法华经》;你能奉行这《法华经》,这就是有志愿力。 你光信,你若不愿意来修,那也没有用。 为什么你能有信心? 为什么你能有志愿去修行? 就因为你有这一切的善根。 这个善根,是在多生多劫以前,就种下的菩提种子,善根一天比一天增长。 所以,你若没有善根,也遇不着《法华经》的。 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你应该知道,这个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法华经》这个人,他常常与如来是在一起住的;共宿,就是住在一起。 因为这《法华经》就是如来的真身,你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这《法华经》,这就等于与如来在一起。 这个人也就常常得到如来摩顶;在佛教里,表示最慈爱这个人,就给他摩顶。 佛常常给众生摩顶,他对哪一个人有缘,就给哪一个众生来摩顶。 摩顶,是用佛的这种威德来加被,令这个众生一切的障碍都没有了。 这是单单摩顶,而没能授记;要是再给授记,那就将来是有成佛的机会了。 所以我们人修行,有的时候你打坐,觉得头上好像有什么东西走动一样;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这都是十方诸佛来给你摩顶。 这时候,你更应该生信心、发愿心,来实行佛道。 为什么呢? 佛对你最慈悲,来加被你;如果你不发心,这是辜负佛的这一种慈悲了。 G3. 约处叹药王! 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需复安舍利。 所以者何? 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药王! 在在处处:药王菩萨! 不论在哪一个地方;在在处处,就是所有的地方。 若说若读,若诵若书:假设有人能讲说《法华经》,或者对着经卷来读念《法华经》,或者不用经的本子就能随时随地读诵这一部《法华经》,或者随时随地书写这一部《法华经》,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凡是《法华经》这个经卷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就应该用七宝造起一座宝塔,所造的宝塔也要造得最高、最广大,不要造一个小的。 我以前不讲过? 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矬子──就是很矮短的人,大约有三尺多高,就有五尺多粗,有这么一个人;他声音非常的响亮,唱得非常好。 有人请问佛这个因缘。 佛就说,因为在无量劫以前,有人造了一座很高的宝塔,他出来一看,就说:“造宝塔为什么要造这么高啊? 人都看不见宝塔的顶了,这太高了! ”他因为嫌宝塔太高,所以生生世世都受矬子的果报。 你看谁最矮,大约就是人家造宝塔时嫌太高,所以现在身体最矮。 为什么他长得那么粗呢? 因为他说:“你把这个宝塔造得面积大一点、矮一点,人人都容易看,也容易拜! ”所以他就有那么粗,比这高的尺寸还多,这是他的果报。 他声音为什么那么响亮呢? 一讲起话或者唱歌,就好像铜钟那么响似的。 他虽然嫌这个塔高,但是他在这个宝塔上,挂上那么一个铃子,所以他声音就特别响。 所以,以后有人造庙,譬如他造得大的,你不要说:“为什么要造这么大? 小一点得了! 这个地方也没有多少人! ”庙和宝塔,造得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塔,又叫高显处,又叫方坟。 他因为挂一个铃在那宝塔上,所以得的果报,声音就宏亮、就响。 由这一个人看来,我们想要声音响亮,在宝塔的檐上要挂上铃,你的声音就宏亮、就响。 所造的宝塔就是令它高到极点,广大也到极点;高广而又要庄严,把这个宝塔上边,用七宝镶塑得玲珑透剔的,白天也放光、晚间也放光,光明遍照,不需复安舍利:那么就不必再放舍利子到这宝塔里边了。 可是你如果有舍利,欢喜放到里边也可以;若没有,就不需要各处去找舍利来放那宝塔里头。 所以者何? 此中已有如来全身:什么原因呢? 因为有《法华经》这部经典在这宝塔里边,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有佛的全身。 有《法华经》在这个宝塔里边,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我们就应该用一切的花、香、璎珞、缯盖、幢幡,以及用一切的伎乐、歌颂,来供养。 所以我们在佛前唱香赞,这都是歌颂,因为我们没有法子表达我们对佛的这种恭敬、尊重、供养的诚心,所以我们就用人人都欢喜听的这种歌,来颂佛的功德,这叫歌颂。 法,不是只有一种法可以修行成的,八万四千法门,你依照哪一个法门去修行都可以成佛的。 又恭恭敬敬来恭敬这个塔,又要尊、赞叹这个宝塔。 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假设有其他的人,能看见这一座七宝所造成的宝塔,他能礼拜,或者拜一拜、或者只低低头、或者单合掌。 这单举一手在胸前,叫单合掌;这小低头,不是低得很厉害,就这么稍微一点头。 这么样来礼拜供养这座宝塔。 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应该知道这样的人,他们和佛无上正等正觉已经接近啦! 离佛的果位已经不太远了! 所以我们将来大家都一起发愿,发愿给这《法华经》造一座七宝塔;我们要造高高的,比纽约那个摩天大楼都要高、都要大,甚至于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一座宝塔。 只要大家来发愿,就可以做得到的。 志愿,这个“志”,就是我想做这个事情,一定要做成功;如果不成功,我几时也不停止我这种思想。 好像我一出家,我就立一个志愿:“我将来要把佛教推行到整个世界去,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我都叫它一定要有佛法;不单有佛法,而且还要有真的佛法。 ”这是我的愿力! 那么现在有没有达到呢? 还没有达到。 等到世界所有的地方都有佛法了,那时候,我这个志愿才成就了──不是单单这一个世界五大洲都有佛法,那只是一个很小的一个地方。 所以你们每一个人只要发愿、立志,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    ※    ※    ※为什么要放生呢? 因为放生,就是不杀生,这是佛教的一种慈悲心。 所谓“今生不笼鸟,来生不坐监。 ”你看坐监狱的人为什么坐监狱? 因为他前生养鸟,把它圈到笼子里,所以他今生受果报,自己也坐监狱里头。 我们现在不把小鸟放到笼子里,把它放出去,令它得到这种飞行的自由。 我们做这种事情,等将来我们生生世世也更不会坐监了,因为我们把在监狱里头的众生放出去了! 这是一点。 并且,你一放它的生,那么旁人就会放你的生。 说:“我也没做鸟,我何必需要人放呢? ”你没有做? 不过现在你忘了。 过去我们每一个人,什么都做过,也做过蚂蚁、蚊虫,这是往小了说;往大了说,也做过皇帝、大将军。 不过你就是被这个贪、瞋、痴,把你自性给遮住了。 你就做过,也都忘了,现在想不起来了。 ※    ※    ※    ※G4. 约因叹药王!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药王: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药王菩萨!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有多数的人,这个人或者是居士──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他们修行菩萨道。 在家的人,也可以行菩萨道;出家的人,也可以行菩萨道。 什么是菩萨道? 你能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道;你能自利、利他,这就是菩萨道;你能舍己为人,这就是菩萨道。 怎么是舍己为人? 就是好处给旁人,那个不好处作为自己的。 行菩萨道的人,就好像水似的;水,是利益万物而不居功。 所有一切的,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都需要水来帮助,才能生存;若没有水,就不能生存了。 可是这个水的本体,它没有向众生来报功:“我对你好处太多了,我的功德也太多了! ”它没有这种心。 行菩萨道的人也就像这样子;你利益一切众生,而不要以为我利益众生,我就有了功德了。 水在最洼下的地方──洼下,也就是低下,在最低的地方住着,谁也不愿意在那个地方住,而它在那地方住;所以你若能以这样子,这就是行菩萨道。 行菩萨道要推功揽过,有功德,让给人。 你越推功,这功德越大。 在表面上,你是把功推出去了;在真实的理上,那个功德还是你的。 好像有些不明白的人,处处争功、处处抢第一、处处要叫人知道自己,这是不明白的人;明白的人,就不求人知。 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你做善事,想要人家看见你这个善事,那不是真善;你做恶事,若怕人知道,那正是一个大恶。 菩萨做善事,不愿意人见;做恶事,人知道了没有关系。 所以菩萨行菩萨道,就是自利、利他──对自己有利益,对其他人更要有利益;甚至于对自己没有利益,对其他人有利益也要去做。 行菩萨道,就要修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布施,是布施给人,不是叫人布施给自己。 不是说我是三宝,怎么没有人布施给我? 你是三宝,应受供养,也应该转身布施。 持戒,也是要自己真真实实去持这个戒,不是叫人家去持。 忍辱,也是要自己忍辱,不是去叫人家忍辱的。 精进,也是要自己──你这个菩萨的本身,去精进,不是尽叫人家去精进;不是以为我已经成了菩萨,叫那个新菩萨精进,我这个老菩萨不需要精进了。 禅定,也是要自己有禅定,般若,也是你要自己有智慧,不要愚痴;不是叫人家去学般若、修般若、行般若,自己就是没有那么一回事。 这六度还不是一天行的,要天天都要行;修六度万行,甚至于连一秒钟也不休息。 所以我说:“Everyday is busy, busy! (每天都忙、忙!)”我有一个徒弟就说:“ lazy, lazy! (懒、懒!)”究竟他是明白这个 lazy 的法了! 所以行菩萨道,就是要 busy、busy,天天要很忙的,为的教化众生。 众生都在苦海里,你要是不忙一点,怎么能把他从苦海里救出来? 哪有时间去睡觉呢? 哪有时间去打妄想呢? 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如果他们不能见到闻着这《法华经》、读诵这《法华经》、书写这《法华经》、受持这一部《法华经》、供养这一部《法华经》的这样行菩萨道的人,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你应该知道行菩萨道这个人,他没能把菩萨道行到圆满。 他虽然行菩萨道,但是他的根机也不太好,所以对菩萨道还行不到圆满。 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如果有行菩萨道,再能听见这一部《法华经》,这样的人,他们方能把这个菩萨道行到圆满呢! 你看! 就是行菩萨道的人,你若没有听过《法华经》、没有见着《法华经》,菩萨道都行不圆满。 我们现在能听见这《法华经》、见着《法华经》,又能受持《法华经》、又能读诵《法华经》、又能书写《法华经》,只怕你不肯行菩萨道。 你若是愿意行菩萨道,这菩萨道一定会圆满的;菩萨道圆满,佛道也就成就了。 @@@@@@G5. 约果叹(分五)H1. 明近果 H2. 立喻 H3. 法合 H4. 释近 H5. 拣非今H1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在这世界上,有这一类的众生,一心想求得成佛之道这样的人。 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如果他能见着这《法华经》,或者听见这《法华经》。 听见《法华经》,这是闻慧,听闻的智慧。 听闻之后,就生出智慧了;生出智慧,就信解,深信这《法华经》的妙理,而能明白这《法华经》的妙理。 既然深信又明白了,然后就要受持──受之于心,行之于身。 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就应该知道,见着、闻着《法华经》这个人,他已经与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相离得很近了。 H2. 立喻药王! 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乾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药王菩萨! 譬如有人,渴乏须水:这我给你举出一个譬喻来告诉你,譬如什么呢? 这人渴得很厉害,渴得喉咙里都乾得要冒烟了,这时候就想要喝水;不单说饮茶,就有一点水喝都很好了。 于彼高原,穿凿求之:在很高的地方,就把这地挖成一个深坑,来找这个水;因为四外都没有水。 犹见乾土,知水尚远:虽然穿凿,因为这是个高原,地方太高了,土还都是乾的。 这就是说,我们人一向的习气毛病──这个无明、烦恼、我见,犹如须弥山那么高;你若想在须弥山那么高的地方要找一点水,那是很困难的事;我们有贡高我慢在心里,你想修道,想得到法性的理水,也很困难。 所以在贡高我慢这个地方修行修行,“犹见乾土”,还是只得到这个干慧地;有点智慧了,但是还不大,小小的,这叫干慧地,没有得到这个法性的理水。 这就是没有真正的开智慧,这干慧,也就是智慧不太大。 因为你看见乾土,知道离水还很远呢! 就是你得到一点小小的乾智慧,不是湿的智慧。 那么得到小小的智慧,这时候是有点不可思议的境界:“啊! 我怎么一坐,自己觉得就自性放光了? 觉得身心都清净? 无人、无我,真是不错的! ”这就是这干慧了,觉得不错了;但是不错是不错,没有真正开智慧,那黑漆筒还没有打破──就是无明还没有破。 但是这时候知道是有点意思:“奇怪! 怎么有这么妙的境界呢? 喔! 这一定会成佛的,成佛这法门不是虚妄的。 我现在得到这种以前都不懂的境界! ”这就是犹见乾土,看见点乾土;知水尚远,知道离真正佛的智慧、离佛这种法性的理水,还很远呢! 这时候,最要紧就是施功不已:就是修行不停止;天天用功,念兹在兹的──念也念这个地方,在也在这个地方;总也不是说今天莲花,明天又牡丹,就改变了。 所谓“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你把它拿出来晒太阳,晒了一天,放到雪柜里,又冻它十天;你若不晒,反而好一点。 这就是修行了一天,睡了十天;一天不睡觉,那我受不了啰! 就睡了十天觉。 在曼陀林 House,我给他们出一个题目考试,问他们:“什么多、什么少? 什么欢喜、什么恼? ”他们各有各的见解。 这个人说:“也没有欢喜、也没有恼,也没有多、也没有少。 ”那个人就说:“多就是多,少就是少;欢喜就是欢喜,烦恼就是烦恼。 ”说得都很妙的。 我就说什么呢? 我说:“徒弟多,师父少;休息就欢喜,修行就恼。 ”虽然不是个个都这样子,但是都差不多的;所以这叫“去水尚远”。 施功不已,就是不停止的修行,昼夜六时恒精进;就是用功修行,参禅、打坐,总也不停止。 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因为你施功不已,就好像你穿凿井似的,你今天穿深一点、明天穿深一点,穿凿来、穿凿去,时间一久了,虽然高远也见着湿土了;见着湿土,这就得到一点法性的理水。 湿土底下就有泥了,这就是“证果了”;证得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这时候证果了,觉得有点好的滋味了,决定了:“喔! 这个地方就快有水啰! ”就知道一定会得到法性的理水,决定成佛了。 这一个公案,是说的孔夫子。 孔夫子在中国来讲,是一位圣人,也是儒教的教主;虽然他是位圣人,当时也受了很多困苦艰难。 他在山东杏坛设教;设教,就是教书。 他有三千多个弟子,今天这个来了,明天那个跑了;今天这个到山西去,明天那个又到湖南;总而言之,常常跟着他的,大约有一百多人,他到什么地方,他们就跟到什么地方。 释迦牟尼佛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孔夫子有一百二十五个常随众,大约是释迦牟尼佛十分之一;孔夫子到哪一个国家,那一个国家就要供养他,要供他这一百多人吃饭。 孔夫子先在鲁国做司寇;司寇,也就是一个很大的官。 做了三个月,“鲁国大治”,把鲁国治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路上放上一块金子,也没有人捡;因为人人都知道不贪,没有贪心了。 夜不闭户,晚间睡觉,不用关门。 孔子做了三个月的官,鲁国就大治了。 这齐国就放不下了,说:“这还得了! 他要在那地方久了,我们这儿不就完了吗? ”于是给鲁国送了一班女乐。 女乐,就像现在当电影明星或作戏的,拣一班唱得最好、跳舞也跳得最好,一切一切都最好的,就给鲁国送去了。 这鲁王白天、晚间都看这个戏,不管国家大事了,“三日不朝,孔子行”,三天也没上朝,孔子说:“这不行的! 君王这样子,天天和女人在一起搞,还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就走了。 孔子带着一班弟子周游列国,他各处去演说,说政治的抱负、政治的宗旨。 但是孔子到哪个地方,也就好像现在似的,你和他讲真的,他都不愿意的;你若和他讲假的,他都很高兴的。 孔子到处尽讲真的,所以没有什么人欢喜他,外表都捧着他:“好啊! 好啊! 你鲁司寇到这个地方来。 ”很恭维他的,但是恭是恭敬你,不用你! 为什么呢? “如果用你,你太认真了,我一点也就不可以做不正当的事,那不行! ”所以谁也不用他。 以后到陈国和蔡国之间,在那个地方就绝粮了,没有人供养了;绝粮,就是粮食断了。 陈国和蔡国都抵制他,说我们不欢迎你! 他也没有带着粮食,到那个地方也没有钱了,买也买不着了。 没有东西吃,饿一天、两天、三天,把孔老夫子也饿得病莫能行了──饿得有病了,饿得就 very weak(很衰弱),不能站得起来了。 孔子说,现在怎么办呢? 这时候,大弟子中,有人就说:“范丹有粮食! ”范丹是要饭的,他有一个竹筒子,他各处要回来的米,就放这个竹筒里;这竹筒子多少米都装不满,千担、万担粮,都可以装得下,是个宝贝。 有人知道,就说:“范丹他有粮,我们去和他借去。 ”孔子说:“去借粮,叫谁去呢? 现在弟子饿得都有病了,不能走路了;就去借粮,也要有一个人去啊! ”子路站起来了:“我去! 我没病! 饿了几天也不要紧。 ”子路好勇,他有勇气。 孔子说:“好! 你去! ”子路到那儿,一见范丹,就说:“嗨! 范大哥! 我是孔老夫子的学生,叫子路。 我们在陈、蔡两国中间地方,已经没有东西吃了;现在到你这儿,想要借一点米! ”范丹说:“借米可以的,不过我有个题目,你要答得出才可以。 你答不出,我就不借给你米;你要是答对了,就借给你米! ”子路说:“你有问题,那不要紧的! 我一定可以对上你的问题。 ”范丹说:“那好了,我问你,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多? 什么少? 什么事情欢喜? 什么事情恼? ”子路不加思索就对出来了:“这个世界上,天上的星星多,月亮少;结婚就欢喜,死人就恼。 ”他认为这是很有道理,对得理直气壮的。 范丹说:“不行! 不行! 你这个没对上! ”子路:“我这对得是最圆满的,你怎么还说没对上? 你简直不讲道理! ”不管讲不讲道理,人家的米不借给你,你也没法子。 子路茫茫然然、又冒冒失失地回去见孔子。 孔子问:“你借米,借来了没有啊? ”“嗐! 这个老要饭的,真是很不讲道理的! ”“怎么回事啊? ”“他出了一个题目,叫我来对;我对的明明是对,他就说不对。 我想他就是存心不借给我们米,没有旁的意思! ”“他出的什么问题呀? 你说说看! ”“他问我说,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多? 什么少? 什么欢喜? 什么恼? ”“你怎么样对的? ”“我说星星多,月亮少;结婚就欢喜,死人就恼。 这很有道理的,再没有这么圆满的对答了! ”“你这个不对! ”孔子说。 子路本来认为,十足他是对的,现在回来,孔子也说他不对;因为孔子是他老师,说不对,他不敢反驳了! 说:“那怎么样子? ”孔子说:“你再回去! 你对他这么样讲:世界上小人多,君子少;借的时候欢喜,要的时候就恼。 ”借东西、借钱的时候,就很欢喜;人家来要钱的时候,就恼了。 子路再去对范丹一讲,范丹这回点头了,“还是你老师的学问比你高得多! 你想不起来,你老师对得是最好了! ”就借给他米。 借米回去,吃了几天,单单有米、没有菜。 这时候,人人都吃饱了饭,就来了一个黑将军。 这黑将军,和黑人差不多的样子,很高、很大的,他手拿一支枪,到这个院子里就想要杀人。 这时候,子路吃饱饭了,勇气更增加了,拿一枝红缨枪就出去,和这黑人就打起来了。 两个人作战,子路总不能占上风;子路本来力量很大的,但是对着这黑人,他的力量就不够了。 孔子就站在门这儿望着,说:“由! 刺其喉! ”子路叫“仲由”,孔子就叫子路用枪刺黑人的喉;为什么叫他刺这个地方? 孔子看黑人这个地方总露出来。 孔子这一说,子路就明白了,一枪就把这黑人的喉咙给刺透了;之后,你说这黑人怎么样? 他不是人,是一条大鱼。 这条大鱼很长、很大的,把院子都装满了;孔子这一百多个徒弟吃饭,就用这条鱼来作菜,所以没有饿死。 子路他所长的是什么呢? 他有过错,谁告诉他,他就欢喜得不得了。 你告诉他说:“子路,你这个地方不对了! ”他就非常高兴。 所以子路是孔子的一个最好的弟子。 @@@@@@H3. 法合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亦复如是:行菩萨道的这位菩萨,也就好像和前边所说的,在高原想要穿凿得水的道理是一样。 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如果有人没有听见过《法华经》,也不明白和解说《法华经》,也没能依照《法华经》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行门来修行,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你就应该知道这个人,他离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还远呢! 虽然他行菩萨道,他没有听过、也不明白《法华经》的道理、也无法依照《法华经》这种妙法而修行,这个人他离佛道还很远呢! 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如果他得到这个闻,生出一种闻慧而明白了,他就有一种思慧。 思惟,就是静虑;就是没有妄想了。 修习,这是修慧,修行的智慧。 你若没有这种的智慧,很愚痴的,就无法依照《法华经》来修行;不单不能修行,而且你想也不会想,也不会思惟;不单不会思惟,你听也听不见,没有机会听到这部《法华经》。 所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从这个闻慧、思慧、修慧,然后才能得到定力、得到三摩地了。 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一定知道这个人,就距离佛果是很近了,因为他明白这个真实的道理。 《法华经》是开权显实,就说的真实的道理,一字虚假也没有;所以你闻到《法华经》的人,都有大善根、有大智慧;若没有善根、没有智慧,没有机会叫你听《法华经》。 不要以为你来这里听《法华经》,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这是不容易的,这是最难的! 在这儿能平心静气听一听这部经,这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过你多生多劫的习气太重了,虽然你愿意听《法华经》,有的时候就要打妄想。 好像有的人这么样对我讲,说他就像两个人似的,一个人就欢喜听经,一个人就不要听经,总这么好像作战似的,自己和自己就打──打妄想。 你愿意听经那个人,就是你的本性;你不愿意听经那个人,那就是你的习性;习气令你没有法子降伏你的心。 你在没有事情的时候,你自己就审察一下:为什么有一个我欢喜听经? 为什么又有一个我不欢喜听经,在这儿打妄想? 自己要审问。 你要是问明白了,你就会不听那个习气,它就不会来扰乱你了。 你要知道,不叫你听经的那个习气,他是想叫你堕落、想叫你走不正当的道;你里边叫你听经那个人,他是想你走到一条正路上,不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 所以你自己要有一点主意,不要随着那个习气转。 H4. 释近所以者何? 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呢? 怎么就会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远? 怎么又会近呢? 我告诉你! 因为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就是所有的菩萨和无上正等正觉这种佛的果位,都是在这部经里头包含着,都是属于这部《妙法莲华经》的。 所有的菩萨,也是从这部《妙法莲华经》生出来的;所有的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果位,也是从这部《妙法莲华经》生出来的。 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母亲。 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开方便门,指示这个真实实相的妙理,指示人人本具、各各不无,这种实相的理体。 这个实相的理体,并不是从外边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足的;在诸佛的份上,也没有增多了一点,在众生的份上,也没有减少了一点,都是一样的。 因为一般人在背觉合尘这种境界中,不知道自己有这个真实相;佛指示我们,若背尘,就合觉了,就得到本有的真实相。 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经藏,深固幽远;怎么叫“深”呢? 因为这《妙法莲华经》具足无量义,犹如大海,深不可测。 固,是坚固;因为《妙法莲华经》这个妙法,是没有任何的天魔外道可以破坏的,所以就叫“固”。 怎么叫“幽”呢? ,因为这《法华经》的道理,太微妙了,隐而难见。 很不容易明白它,所以这就叫“幽”。 怎么叫“远”呢? 以佛的果位来论,我们众生到佛的果位上,要经过九个步骤──由这九法界到佛的法界,这十法界;那么到佛的法界,是很远的,所以这谓之“远”。 因为太远了,所以人就不容易到《法华经》这种的程度上。 《法华经》告诉你:“人人将来都成佛的”;这个说法,是很不容易信的,难信、难解。 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现在佛开权显实,把方便权巧这个法门都不用了,而指示你真实的道路;真实道路,就是成就菩萨、教化菩萨,而才为你开示,才为你说这《妙法莲华经》。 你看! 天台智者大师,他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那药王菩萨焚身供佛;他读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这个地方,就入定了;就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释迦牟尼佛还在灵山那儿说法呢! 他也在那儿听《法华经》呢! 不单他在那儿听《法华经》,或者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你们一班人也都在那儿听过;所以现在你们虽然做美国人,还有机会听中国的《法华经》,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你讲《法华经》,就要讲这个妙法;我给你们讲《法华经》,这就是妙法;你们听《法华经》,这也是妙法。 若不是妙法,就没有法子听! H5. 拣非药王! 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药王! 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药王菩萨! 我对你现在讲一讲,假使有菩萨听闻到这一部《法华经》,心里就惊慌、怀疑、害怕了;惊,是惊慌;疑,是怀疑。 “咦? 怎么会有这么一回事啊? 太妙了,没有这个样子吧? 这是不是魔王来讲法了? 是不是真的? ”就惊疑害怕了。 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你应该知道,这是初发意的菩萨,他听《法华经》就惊疑、怖畏,为什么? 就因为他没有听过《法华经》。 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声闻,就是二乘人。 菩萨就是大乘的人,大乘的人听见大乘法都惊疑恐怖了,就因为他们是初发意的菩萨。 若二乘的圣人,闻到这一部《法华经》也是惊疑怖畏,因为他们害怕了、怖畏了! “啊! 这是讲的什么? ”你应该知道,这就是增上慢人。 增上慢人,就是他什么也不相信,也不信师父、也不信佛、也不信法、也不信僧,什么他都不信。 你费了很大力量给他讲经说法,他像这一股风从耳朵这儿吹过去,过耳不留。 增上慢,就是在《法华经》一开始,那五千退席的人。 五千退席,这五千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听说释迦牟尼佛要讲《法华经》,他们赶快跑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这些“增上慢人,去亦佳矣! ”他们走了最好! 我们现在剩下的都是最好的、最诚心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现在说这些声闻众听见《法华经》惊疑恐怖,这就是说的那五千人;也说的将来在什么地方讲《法华经》的时候,有的人一听见要讲《法华经》,他就跑了! 这也叫增上慢。 他增加他这个慢心,对师父也不恭敬、对佛也不恭敬、对法也不恭敬、对僧也不恭敬;一天到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 这样的人,就叫增上慢人。 @@@@@@F2. 示方轨(分二)G1. 正明方法 G2. 明五利益今G1药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药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药王菩萨! 我现在告诉你。 有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或者是出家的,或者是在家的,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如来入涅槃之后,想要给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为这四众弟子来演说这部《法华经》,应该怎么样讲这部《法华经》呢? 现在我告诉你!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这个或者出家、在家的善男子,或者出家、在家的善女人,他应该到如来所住的房子里边去,穿上如来所穿的衣服,坐到如来所坐的座位上。 像这样子,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坐,才可以为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广泛地来讲演这一部《妙法莲华经》。 如来室者:前边那一段文说,你要想在如来灭后,为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讲说这部《法华经》,你必须要入如来室、穿如来衣、坐如来座,然后才可以讲说这部《法华经》。 什么叫一个“如来室”? 是不是如来所住那个房子呢? 你要知道,讲经的人很多,如来所住的房子就一个;如果很多人都住到一起去,恐怕如来的室也不够住。 就是如来有神通,能以纳无量为一、放一为无量,但是这是暂时的;时间一长了,也不能住得了。 那么是不是把如来所住的房子,搬到你所住的地方去,给你住呢? 这样子,单单住你一个人? 那么,如来又到什么地方去住呢? 如来房子很多,他或者再住另外一个;那你这个屋子又不是如来室了! 讲经的法师是很多的,如果大家都和如来住在一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在这国家的、有在那国家的,不能都搬到一起去住。 那么这“如来室”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这是在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室;不需要互相搬家,也不需要把如来那个房子搬到你这儿来,也不需要你到如来那个房子里边去,这才算“如来室”。 怎么样啊? 所有的众生都有如来室。 你有大慈悲心,这就是个如来室;大慈悲心,怜愍一切众生。 这个众生对你毁谤,你也不生瞋恨心;对你打骂,你更不生瞋恨心;总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就是和你没有缘的;谁和你没有缘,你就对谁要慈悲。 慈,怎么样呢? 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你对他没有缘吗? 你就给他一点快乐。 好像众生受苦了,因为你看众生的苦,就像你自己的苦一样,这叫同体大悲。 他有什么痛苦,你就解除他的痛苦,所以观世音菩萨叫“大悲观世音菩萨”,他就是看众生的苦,就好像自己的苦一样,所以他要把它拔出去。 视人如己,看人就像自己似的。 你能以有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进如来室了。 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什么是着如来衣? 就是柔和忍辱的心。 柔是柔软,和是和合;既柔软、又和合,就是一点火气都没有了,一点脾气都没有了。 虽然受徒弟气,也不发脾气;虽然受儿子气,也不发脾气。 这就是柔和,一点也没有强硬的心,就很柔软的。 这柔软而和合,怎样呢? 忍辱。 忍辱是很不容易的,尤其青年人。 忍辱,不是说我是个老百姓,警察来,打我两巴掌,我忍辱;这是譬如你是警察,老百姓来打你两巴掌,你能不发火,这是忍辱。 在你之下的人对你不客气,你能忍,那才算真忍呢! 在你之上的人给你一点不好看的颜色,就是发脾气的样子,你能忍,那不算! 也就好像师父对徒弟发起脾气来了,你能忍,说:“这我要忍辱,我要不发脾气! ”这不算! 那不算你能忍辱。 那是你根本就应该这么样做。 怎么样忍辱呢? 譬如师兄弟,或者有个人管一管你,或者师兄弟发脾气,骂你一顿;你不动火,这是忍辱。 那么说,我这个做师兄弟的,我就发起脾气来,我看看他有没有忍辱? 我帮助他成道业。 你帮助他成道业,谁帮着你成道业? 到你那个时候,你能不能忍辱呢? 你若真能忍辱了,那你再考验人;你若不能忍辱,那你先要修忍辱。 柔和忍辱,这就是如来衣;如来衣,就是表示柔和,又表示忍辱,就是没有无明火了。 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如来座,并不是说如来讲经说法所坐的那个座,就是这所有的法都空了。 那空了,我学的是不是都叫它忘了? 空并不是忘,叫你有,还能没有;你用的时候还是有,不用的时候它就空了。 好像到修忍辱的时候,你就知道修忍辱了;不修忍辱的时候,你不要摆着一个“忍辱”在你心里头,说:“忍辱呀! 忍辱呀! ”一天到晚念着这“忍辱”。 等这横逆一来──横,就是这个事情不顺着你;逆,也就是你欢喜的它不来,你不欢喜的它来了。 譬如你不愿人对你发脾气,偏偏有一个人来,就骂你一顿、对你发脾气了;这时候,你忍辱,那你就懂得用这个忍辱的法了。 在没有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就不必总念着这个“忍辱”;这不是念的,是行的! 所以“诸法空”,你学了诸法,又要空;你若不空,你又有法的执着了。 这学法的人,要人也空、法也空。 你人若不空,就有人的执着,有人、我相;法若不空,你就有法的执着。 所以你坐如来座,讲《法华经》,要连法都空了,这就是“如来座”。 安住是中:你要住到大慈悲心里,穿上柔和忍辱衣,一切法空就是你的座;你能安住在这三种的里边,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我平时告诉你们,说“不要懒惰! 不要懒惰! ”你看这《法华经》上,就是叫人不懒惰。 你若想讲说《法华经》,就不要懒惰;不懈怠心,就是常常精进,有一种精进的心。 这个“精进”就是对“懈怠”;懈怠就是不精进。 那么以不懈怠的心,就是以精进心来为一切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的一部经,所以你若讲说《法华经》,那么一切的菩萨都来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都来听。 所以,你们不要以为这很容易听《法华经》的,得要有菩萨的程度,才可以听闻《法华经》;得要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才可以听闻《法华经》。 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就说法。 为什么说它是《妙法莲华经》? 这《妙法莲华经》,你这儿一讲经,那天龙八部、一切人非人等,都来听经;这种法雨,普润一切众生,所以才称之为“妙”。 G2. 明五利益药王! 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 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 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药王: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药王菩萨,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虽然我在这个娑婆世界入了涅槃之后,又到其他的国家去教化众生,可是若有能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这样的法师来讲说《妙法莲华经》,我会派一些个化人;化人,就是变化的人。 这变化的人,有两种说法。 一种,或者是我以前派遣天上的化人去托化人间──到人间去做人去;这也是他遣的化人。 有的你正讲经说法的时候,来一些个人,也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走了,也不知他到什么地方去,也没有人认识他。 这或者就是“化人”,是释迦牟尼佛派来的;所以你们每一个人也都不认识。 又有一个讲法,这个化人,或者变化成你认识的人来听经了。 你一看见他:“哦! 我朋友也来听经来了! ”结果,听完了经之后,你一问你这个朋友说:“在某天某天,你是不是去听过讲经啊? ”他说:“我没有去啊! ”“那我看见你啦! ”这就是化人了。 所以有的是已经生出来做人的化人,有的是临时的化人。 临时的化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已经做人的化人,就是那个化人来托生做人,就预备将来你到那儿讲经的时候,他好来听经。 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你们这一些都是化人,都是变化人;所以现在在这儿来听经。 说:“我不相信! ”你不信? 将来你到信的时候,你就信了;现在你不信,将来你一定信的。 这些个化人干什么呢? 就是各处去叫人来听经;叫你的朋友、亲戚、父亲、母亲来听经。 好像果某,先前大约是他父亲打电话来;你应该叫他来听经,因为你是化人。 你化人,就集诸听法之众;集,就是各处去找人。 你要知道,你请人来听经,那个功德最大;为什么? 他听一句经,如果明白了、开悟了,他成佛,是你帮助他成的。 你帮助人家成佛了,你自己想不成,都不可以的;所以,你们有亲戚朋友,或者姐姐、妹妹、哥哥、弟弟,你应该叫他们来听经。 要听经,这是最要紧的;你不要做自了汉,我管我自己,我不管他们那么多! 那自了汉,是二乘人的发心;你菩萨发心,因为你欢喜听经,你应该叫一切的人都来听经。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我告诉你们,你们现在这都是被如来所遣的化比丘、化比丘尼、化优婆塞、化优婆夷,来到这儿听法来了。 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这一切的变化人,听完了《法华经》之后,就能信受,而且能奉行,依法修行。 你讲的《法华经》,你怎么样讲,他都听着好听,不反对;不逆,就是不反对。 若说法者,在空闲处:假设这个说法的人,住在山上或是偏僻没有人的地方,只有自己在那地方修行。 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在这个时候,就派天上的天龙、一切鬼神,还有乾闼婆,以及那个无端正又好斗争的阿修罗等,来听你说法。 这个“等”,就包括大鹏金翅鸟、紧那罗等等。 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我虽然在其他的国土,但我常常能令说《法华经》这位法师得见我身。 得见我身,是不是见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或者报身、或者化身呢? 是。 这法身什么样子呢? 就是《妙法莲华经》;报身什么样子呢? 就是《妙法莲华经》;化身又是什么样子呢? 就是《妙法莲华经》。 你得见《妙法莲华经》,就是见着如来的真身;你能听《妙法莲华经》,这也是见着如来的真身。 所以你不要在外边找如来身;如来身,就是《法华经》。 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这个“读”字,读“逗”音。 什么叫句读? 句,就是一句、一句的解;读,就是它太长了,在那个不够一句的中间这个地方,点上一点,这叫逗点。 假如讲《法华经》的这位法师,忘记《法华经》的某一句经文,我再告诉他,令他把所忘的经文又想起来。 那么这个,你不要执着,说:“哦! 如来来告诉我,说是这怎么样念。 ”不是的,这是如来给你的灵感,令你又想起来了;给你这种智慧,令你已经忘的又想起来了! 这就是如来来告诉你。 说:“讲这个道理,我有点不相信。 我不信我读书忘了的,有的时候又能想起来了,是佛来告诉我。 ”那又是谁告诉的? 那就是如来告诉你的。 因为你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你和如来是相通的;也是如来加被你的。 就都好像是那个“孝德广被”的“被”,加被你;令得具足,令你把这个经的经文都不会忘了。 @@@@@@E2. 重颂(分三)F1. 总劝 F2. 颂长行 F3. 结劝今F1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欲舍诸懈怠 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 信受者亦难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想要再说清楚一点,就怕众生不明白,又由大悲心流露出来这种的慈悲,用这个偈颂再给说一遍。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懈怠,就是一种懒惰。 为什么人要懒惰呢? 就因为欢喜安逸,这叫“惰其四肢”;四肢,就是两只手、两条腿。 不愿意动弹,手也不愿意做工,脚也不愿意行路,或者坐到某一个地方,或者躺到某一个地方休息,这叫懈怠。 按照字义来讲,懈,是松懈;怠,也就是不愿意工作。 但是人人都不愿意舍它,你叫他把懒惰舍去,他不愿意。 《法华经》上所说的,是愿意舍这个懈怠、懒惰,想要舍弃它、离开它;想要离开它,你要有个方法。 如果你没有方法,你想离也离不开,所以才说欲舍诸懈怠。 这个方法到什么地方去找呢? 只怕你不愿意舍,你若愿意舍,现在这个方法,是很容易就得到了。 什么呢? 你就是来听这《法华经》,就可以把懈怠舍去了! 因为《法华经》都是叫人精进的,没有懈怠的;所以你一听这部《法华经》,就可以离开懈怠。 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这部《法华经》,不是谁都可以有机会来听的。 这是很难不容易闻到,是经难得闻哪! 如果你有机会来听闻这部《法华经》,可是你又不容易生出信心来;你若不信,就没有法子得到受用,也就是没有法子得到这部经的好处? 你必须要生出一种信心,就是没有怀疑。 说是这么容易的,但是信受很难的。 F2. 颂长行(分二)G1. 颂约果叹 G2. 颂示方轨 G1(分二)H1. 颂立喻 H2. 颂法合今H1如人渴须水 穿凿于高原犹见乾燥土 知去水尚远渐见湿土泥 决定知近水现在举出一个譬喻来,如人渴须水:好像有人在饥渴的时候想要喝水。 饥,就是肚子饿;渴,就是想要喝水,非常的乾渴。 那么在这乾渴的期间,想要喝水;这譬喻我们人在凡夫地,想要求佛果;佛果,就是“水”。 我们在凡夫的这种境界上,是非常的乾燥,所以就渴,想要喝这个法水、要得成佛果。 穿凿于高原:就在那高的地方,想穿凿一个井。 这穿凿井,就是修道;你修行,就像开井一样。 犹见乾燥土,知去水尚远:因为这高原地势太高了──你这贡高我慢的须弥山太高了,所以你就修道,修来修去,还是在这个乾燥的土上;就是你开这个井,因为在高的地方开井,开来开去,还没有见到湿土。 这只是到干慧地,得到这乾的智慧;你修道,修来修去,就得到一点小智慧,明白一点很浅的道理。 因为你得到这乾燥土──干慧地,你自己知道这离佛的果位还是很远;可是你知道一定会得到佛果的、一定会得到水了。 渐见湿土泥,决定知水近:由这乾土,你再修行,再向下挖、再穿凿,慢慢就看见湿土,得到一点修行的滋味、得到一点好处了。 泥,譬喻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到果,这是湿土泥了。 你证得果位之后,现在你确定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佛! 这叫“近水”。 又有一个譬喻,譬喻《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们人想要明白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好像在高原上要挖一个井;挖来挖去,也得不到《华严经》的道理。 又到了《阿含经》;《阿含经》就譬如“乾燥土”这个时候。 然后又施功不已──就是用功修行,来研究佛教的道理,这到了《方等经》;刚刚见着“湿土”,还没有看见“泥”。 等到《般若经》的时候,这好像穿过“湿土”,见着“泥”了似的;般若,就“转教付财”的时候,这譬如“泥”。 转教,就是从“方等、阿含、华严”,在“般若”的时候转教,转到“法华”。 付财,就是把所有的财产,都交给儿子。 也就好像老年人写遗嘱一样;写下将来我哪一栋房子交给哪一个儿子、哪一块地交给哪一个女儿。 现在到《法华经》了,这是佛的全身了;佛的全身就是《法华经》,就譬如“水”。 也就是说,我们人最初修道,很困难的,觉得修来修去,也没有得到什么;学了这么多佛法,还好像空空如也,好像很空虚的,也没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手里可以拿。 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想来想去,还是空的。 这很不容易的,但是你还要用功,这施功不已;用功,还是没有所得,这好像乾土似的。 又过了一个时期,这见着湿土,觉得有点意思了! 再往前去用功,啊! 觉得自己开了智慧了,这得到“般若的泥”了;得到“般若泥”,然后证得“法华的水”。 法华的道理,真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小无大,妙不可言──是可言的,就不妙了。 这《法华经》真是妙法,只有一个“妙”,可以形容《法华》的道理,这也就是见着“法华水”了。 喝着“法华水”,永远都不会做鬼了,做佛了! 为什么你做鬼? 因为你没有喝着“法华水”;为什么你做畜生? 没得到这个“般若泥”。 所以你看这些个鸟类,就都因为没得到“般若泥”! 这是一个讲法。 还有一个讲法;这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叫“妙法”。 你修道,这叫“穿凿高原”;穿凿高原,先到一个“暖位”。 暖,觉着有一股暖意;这股暖意,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 但是暖。 暖来暖去,就到了顶──到“顶位”了;顶,是头顶,就是最高的那个地方。 你先得到“暖位”,这是“想要喝水”;穿凿于高原,就到了“顶位”。 这像个小孩子,刚生出来,什么也都不懂呢! 到了“顶位”,不能往远去,就要守护着;守护,这是“忍位”。 在这儿要忍,你不要打妄想要往远了跑;跑到远的地方,你要小心,或者你就被妖魔鬼怪捉去。 所以这时候不能往远了跑,只能在这个“顶”上弯来弯去的;在“顶”上,还可以跳跟斗、打秋千。 好像那孙悟空,一跟斗,打到十万八千里;你不要打那么远,你若打那么远,也不容易回来。 在这个“顶”上,主要就要忍;你想要跑,也不要跑,要忍,修这个“忍位”。 这忍位,就是在这儿从得到乾土、湿土,到这个泥的地方了。 忍位修过一个时期,然后才能得到水、喝到水了;到“水”的这个位上,这叫“世第一”。 世第一,就是在世界上是第一个高人了! 就是某某法师所说的那个“开悟的人”了。 世第一,也就是得到水喝了、得到法华的水了。 所以法讲起来无穷无尽,说不完那么多的道理。 你若会听经的,我就不讲这个道理,你也明白这个道理;不会听经的,我讲这个道理,你也不明白,“说的是什么? 什么叫暖? 什么叫顶? 什么叫忍? 什么叫世第一? ”那你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    ※    ※    ※放生,在美国人看见,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为什么要放生呢? 我告诉你们,放生,就令众生得到自由,不在笼里边圈着了。 我们为的把我们这个慈悲心让它长大起来,所以要把众生都放开,让它们得到自由。 我们不杀生,这也是修慈悲心;我们放生,这也是修慈悲心。 这就是要我们这慈悲心一天比一天大起来,大得像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心那么大。 观音菩萨他就是放生、不杀生,所以他有大慈大悲的心;我们也想学观音菩萨这大慈大悲的心,所以我们就要放生。 这是按照现在这种逻辑学来讲,你放生,就会增加你的慈悲心。 又者,放生也就是“放我”;因为我和众生是一体的,众生也就是我、我也就是众生。 好像我自己若被人圈到笼子里,你说是不是很不舒服的? 没有自由了,很不高兴,希望被人放开。 自己被人圈到监狱里,也不愿意在那里头住,所以我不愿意到监狱里头去,我也不愿众生在笼子里头。 因为我和众生彼此有一种“同体”的感觉,所以要放生。 这又是一个讲法。 又者,这个众生,你不知道它在前生和我有什么关系? 或者是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一定,或者是我的兄弟姊妹也不一定,或者是我的子女也不一定,或者是我的朋友也不一定。 我没有得到天眼通、没有证得宿命通,不知道这种前因后果的关系;现在我看见这些个畜生没有自由,我心里就很不安乐,所以要放生。 这个放生,有人对我讲,是 very stupid things! (很笨的!)这不是 stupid,这也就是修行的一部份。 修行,不是只一条路修行成功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成无上道的道路;所以放生,这也是其中之一。 在美国这儿,过去很少人懂这个道理,因为没有人懂,所以我们就要做一个领导的人。 我们做了,开这种的风气,令大家都明白这种法。 所以切记,不要说这是一个愚痴的行为。 你有这种心理,对你自己修道上,是会有障碍的,所以方才我说我们不会愿意自己被人关到笼子里头、关到监狱里头去。 方才说的是比喻,现在我给你们说一个真实的法;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们,这不是比喻,这是个真的。 你自己这个身体,就是个笼子,你在你这个身体里头,始终都跑不出去。 好像方才说那个“暖、顶、忍、世第一”,你始终也没有到顶位上、也没有到这个忍位上、也到不了世第一,等你到“世第一”了,那就是出去这个笼子了,那是你自己放自己的生,那是“真放生”。 懂了没有? 现在我跟你们讲一点真正的道理,你要是想得到那个“放生”,就要先“放这个生”;你“放这个生”,就会增加“你那个生”,也就是你那个“生”也就会长大了。 所以放生在佛法里,是占很重要的地位,不过你自己没有得到这种的滋味、没有领悟到这种的道理,你认为它是很普通的。 你想要得到你自己的放生,就得要先修这个放生;你不修这个放生,就得不到那个放生。 这是生生不已,化化无穷的道理,你不要把这个放生看得小了。 你这儿做了一点,那地方就增加了很多;修道,就是自己要去修行的。 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切记不要批评这种法门。 现在我说这个法,你们里头的,大约或者有人明白、或者有人不明白! ※    ※    ※    ※H2. 颂法合药王汝当知 如是诸人等不闻法华经 去佛智甚远若闻是深经 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 闻已谛思惟当知此人等 近于佛智慧药王汝当知: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药王菩萨! 你应该知道! 如是诸人等,不闻法华经,去佛智甚远:像前边我所说这些人等,他们如果不听见这部《法华经》,都离佛智慧是非常之远的。 这如是诸人等,是指佛在世的时候,在法会中的这一切的人等,这是一个意思;也可以说是所有一切的人。 药王菩萨! 你应该知道,等我灭度之后,所有一切的人,或者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他们若是不听见《法华经》的,都是不会有成佛的机会。 为什么呢? 他没有佛的智慧,所以就不能成佛,离成佛是很远的。 若闻是深经,决了声闻法:若能听见《妙法莲华经》这种深远的妙法,他们就会真正明白声闻乘法不是究竟法,明白这个二乘法不是究竟,还应该向前去修行。 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才是成佛之法呢! 是诸经之王,闻已谛思惟:他知道这部《妙法莲华经》乃是一切经中的一个王,若能在听闻《妙法莲华经》之后,审谛来思惟这部经的义理;谛思惟,谛是审谛,详细来思惟。 这个“思惟”,不是打妄想;谛,是审谛,就是叫你去参。 好像你参悟这个“念佛是谁”,这就是审谛;你能把这个“念佛是谁”参悟明白了,这就是开悟了。 现在你谛思惟《妙法莲华经》:“啊! 《妙法莲华经》这个法,怎么这么妙呢? 为什么叫‘妙法’呢? 怎么样个‘妙’法啊? ”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你应该知道谛审而思惟这《妙法莲华经》这样的人,就是听到《妙法莲华经》这个人,他近于佛智慧。 近,是相近了,离佛的智慧相近了;但是还没有到佛的智慧,只近于佛慧。 到佛的智慧,那你真正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 那才能是佛的智慧。 这个经藏怎么深入法? 我告诉你们怎么入法。 你由《法华经》一开始“如是我闻”那个地方,照见诸法实相;这个“照见诸法实相”,不是一句一句的念、一字一字的看;由《法华经》一开始,你那智慧彻始彻终,把这部《法华经》都明白了,得到法华的三昧。 好像天台智者大师,就是得到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入了法华定;他念经念到“药王菩萨焚身供佛”那个地方,说是:“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 ”他俨然入定了,把这部《法华经》,由始至终都照了了。 所谓“真心念经不用口,真心烧香不用手”,不用用口来念,不用手来烧香。 好像有人以前不会背〈楞严咒〉,有一天他说应该背〈楞严咒〉了,从一开始到背完,一字也没有错过。 根本他背不下来,现在能背诵得出,这是谁念的〈楞严咒〉呢? 念经,也就是这样妙法。 方才对你们讲,说“真心念经不用口,真心烧香不用手。 ”你们天天用手来上一支香,这是形式而已;你若得到烧香三昧──烧香也有三昧,就不用手上香。 说:“这个法师讲经,根本不知他说什么? ”我也不知道我说什么,不单你不知道;但是我说我没有说什么,你一定不相信! 真正念经不用口,但是还不离口;真正烧香不用手,可是也不离手。 那么也不用、也不离,这是怎么回事? 说是:“我知道了! 真正念经,是念无字经,一个字也没有的经;所以也不用口、也不离口。 ”真正烧香不用手、也不离手,因为你烧你的“心香”。 你这心香要是点起来,那是昼夜六时常常烧这个香;但是这香也不用你的手烧,可也不离你的手。 今天有一个糊涂徒弟来问一件糊涂事;问这个糊涂师父,问什么呢? 这个糊涂徒弟不认识自己。 说是:“我说话,有的时候是我说,有的时候又觉得不是我说。 ”这搞得一个人变成两个了! 你说,这是不是糊涂? 那么“那个”在什么地方呢? 他也不知道,来问这一个糊涂师父。 糊涂师父说:“我也不知道! ”这个师父也不知道。 又想一想,这糊涂师父教糊涂徒弟,无论如何,不要被糊涂徒弟给问住了;所以就又想出一个糊涂方法来教他。 怎么教呢? 我就说:“你也不要用‘你’来说话,你也不要用‘他’来说话,用那个‘真的’说话。 哪个是真的,你就用哪一个;哪个是假的,你就不用哪一个! ”这个糊涂徒弟一听,也没有糊涂问题了;把糊涂问题没有了,那么就是变成明白问题了。 想不到这个糊涂师父,教出来一个明白的徒弟。 @@@@@@G2. 颂示方轨(分二)H1. 颂正明方法 H2. 颂明五利益今H1若人说此经 应入如来室着于如来衣 而坐如来座处众无所畏 广为分别说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 处此为说法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着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释迦牟尼佛对药王菩萨说,假使有人在我灭度之后,想要为人解说《法华经》,他应该先进如来所住的房子里,穿上佛所穿的衣,坐到佛所坐的座位上,然后处众无所畏,广为分别说:处于大众之中,毫无所畏,不会被大众这种威德所压住;所以在任何的场合里边,都无所恐惧,那么来为众生广说这部《法华经》。 方才所说的“入如来室”。 什么是如来室? 大慈悲为室:并不是说佛所住的房子谓之“如来室”,这是大慈悲心;你能有大慈悲心,发愿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早成佛道。 慈悲,就是一株草、或者一棵树,也不忍把它折断;或者一个小虫子、一只蚂蚁,甚至一只蚊虫,也不伤害它,这都是慈悲心。 好像我们在佛教里放生,这个放生也就是本着你的慈悲心,来做一件事情。 你真正有慈悲心,和万物都同体了。 前边我们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和众生,都是同体的;众生在不自由的这种环境里边,我们都应该帮助它,让它得到自由。 所以在昨天我们放鸽子,不论它是我过去生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六亲眷属,我们就本着这种慈悲心,看见众生受苦,看见众生没有得到自由,我们就应该帮助它,让它得到自由,这就是慈悲心。 慈悲心不是对这种事情我慈悲,对那种事情我就不慈悲;要有广大的慈悲心,这“广大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慈悲。 不是对人行慈悲,对畜生就不行慈悲;或者对畜生行慈悲,对人就不行慈悲。 这个慈悲,是包罗万有的,把法界都包括到这个慈悲心里边;所以才说如来室,就是个大慈悲心。 柔和忍辱衣:着如来衣,如来衣就是“柔和忍辱衣”;柔和,就是不强硬、不刚强。 在《地藏经》上说:“刚强众生,难调难伏。 ”“柔和”就是对“强硬”来讲的,柔和忍辱是最妙的一个法门,所以在六度的第三度,就是忍辱。 忍有三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一切众生,他对你好不好,你都可以忍,忍人所不能忍的。 所以出家人就要修忍辱行,忍饥、忍渴、忍风、忍雨、忍热、忍寒,一切都要忍;这是出家人行这个忍、修这个忍。 因为你柔和忍辱,这就好像衣服似的,这就譬喻是“如来衣”。 “法忍”,学习佛法,有的人嫌佛法太多,不能忍了;有的人又嫌佛法太少,也不能忍。 所谓不能忍,是心里不平安。 什么叫法太多,他不能忍? 说是我学了这么多佛法、念了这么多经、学了这么多咒,学了这么多,总还有很多,学也学不完;就想要不学了,不能忍了。 有的觉得少的,就说人家学那么多,我学这么少! 心里也就生出一种着急的心。 你有这种着急的心,这也叫不能忍。 你对佛法要有一种忍力,修,要“行其所无事”;你学就是学不要着急,也不要想得太多。 你这一着急,都是妄想;你这一打妄想,把什么佛法,甚至于你学会的,也都忘了,这就不能忍了,没有法忍。 又要有“无生法忍”,悟无生法忍。 无生什么呢? 无生你的无明,不生无明了! 忍,就是忍可于心。 无生法忍,就是你将要得到佛法的时候,那时候是很难忍的。 譬如人要开五眼的时候,有很多的境界令你很不舒服,有的时候头就痛起来了,有的时候又觉得眼睛也看不见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你要忍着。 所谓“忍”,就是痛你也不要觉得痛,不舒服也不管它;修这无生法忍──没有法子忍,还要忍。 说我真是忍不了了! 你忍不了了,你就不能开悟。 你要能“忍了”,不要“忍不了”;你那儿一着急、一有脾气,那就不能“忍了”了。 这无生法忍,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忍,能忍的也要忍,忍不了的也要忍。 诸法空为座:你看看! 学佛法,还要把佛法忘了它。 人也空、法也空,也没有人、也没有法了。 你切记不要生出一种的自满的心:“你看我啊! 我现在会讲《楞严经》,也会说《法华经》,《金刚经》那更不用提。 我学这么多的佛法了,比旁人都高超了! ”这就没空了,这就被法障了,不单学法你没有得到智慧,你还障住了! 法障,也叫法执。 你对人就有个我执,对法就生出法执,生出一种执着了;有所执着,你这就不能得到“诸法空为座”。 根本这一切法,都应该诸法空为座;你能得到这个法空,就得到这个好处了。 处此为说法:你坐到这诸法空座上,不要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个大慈悲,就是个住的地方;所以我们出家人,要以大慈悲为我们住的地方。 柔和忍辱,像我们的衣服似的,我们拿它天天穿到身上,修这个柔和忍辱。 能明白“诸法空相”,所以《心经》上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说法还不要执着法,要以法空为座;要坐到这个法空座上来说法。 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口骂,加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如果你正在讲说《法华经》的时候,来一个人就把你骂一顿。 这《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若有人读诵此经,若为世人轻贱,彼人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做法师,有的时候遇着这种逆缘,也有人毁谤的;就是毁谤,也不动心,也不能就和人家发脾气。 甚至有刀加到脖梗子上,用杖来打、用瓦石来掷,这都要忍着,都要用这个忍辱衣来退这种的魔障。 本来你讲经说法,这是一种好事、一种功德,来一个人就恶口骂你,或者用刀要来杀你、用杖打你,或者用瓦、石头打你。 这时候,你应该念佛,具足大慈悲心;应该念法,具足柔和忍辱心;应该念僧,具足诸法空心。 一切法既然空的,那打你、骂你、杀你也是空,他怎么样来对你有不好的行为,这都是空的。 你既然能领悟到这种的理,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忍的呢? 又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发脾气的呢? 所以,念佛故应忍。 这念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 你念佛,就学佛的慈悲;念法,就修柔和忍辱衣;念僧,就修诸法空为座。 能这样子,这就是忍! H2. 颂明五利益我千万亿土 现净坚固身于无量亿劫 为众生说法若我灭度后 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 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 供养于法师引导诸众生 集之令听法若人欲加恶 刀杖及瓦石则遣变化人 为之作卫护若说法之人 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 读诵此经典我尔时为现 清净光明身若忘失章句 为说令通利若人具是德 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 皆得见我身若人在空闲 我遣天龙王夜叉鬼神等 为作听法众是人乐说法 分别无挂碍诸佛护念故 能令大众喜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于无量亿劫,为众生说法:释迦牟尼佛说,将来我灭度之后,到其他千万亿这么多的国土中,现清净和坚固的佛身;在无量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为所有的一切众生来说法。 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如果等到我灭度之后,有法师能讲解这部《妙法莲华经》,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我就会派遣我所化之人和所化的四众;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以及优婆塞、优婆夷,来供养这讲解说《法华经》的法师。 引导诸众生,集之令听法:我会引导这一切的众生,聚会到一起,令他们来听法;这其中,就有这些个化人和化四众等。 若人欲加恶,刀杖及瓦石,则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假设有人想要加害这位法师,或者用刀杖及瓦石来加害他,我就会派遣这所有的变化人,来保护这位说法的法师。 释迦牟尼佛虽然入了涅槃,现在在其他的国土又成佛,来教化一切的众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有解说《法华经》的,释迦牟尼佛在其他国土,也一样护念这说法的法师。 不单护念说法的法师,就是受持的法师也护持、读的法师也护持、诵的法师也护持、书写的法师也护持。 现在这一品,是讲的〈法师品〉,这〈法师品〉就是这五种法师,都受释迦牟尼佛的护念;释迦牟尼佛自己本身不来,也会派遣天龙八部来拥护这五种法师。 这五种法师为释迦牟尼佛所护念,究竟这“法师”两个字,又怎么样讲法呢? 法,是佛所说的法;师,是学佛法的,以法为师,以佛法作为自己的师父,这是一个讲法;以法布施,这也叫法师。 这一段文,是赞叹讲说《法华经》这个法师的功德。 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假使在我灭度之后,有人想要讲说这部《法华经》,或者他自己欢喜讲说《法华经》,或者为众生请求而说这部《法华经》。 这个说《法华经》的人,不是有人请他说《法华经》,而是他自己住在山上或者岩洞里边。 独,是单独;单独在旷野无人的地方。 这个地方非常的清净,一天也听不见一个人声、一月也听不见一个人声,甚至一年、十年、百年,都听不见有人的声音;这个地方,是独处空闲的地方。 那么没有什么人声,容易入定,容易得到禅定的三昧;所以他自己在这儿,或者对着本子来读这部《法华经》,或者离开经本来诵念这《法华经》。 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释迦牟尼佛说,我在这个没有人的地方,在这时候,我为这个修道的人,现出清净光明身。 这清净光明身,也就是清净的智慧,就是没有一切的妒嫉心、障碍心。 释迦牟尼佛现清净光明身,什么是清净光明身呢? 就是这部《法华经》。 这《法华经》令你生清净的智慧;你有了清净智慧,就得到清净的光明;有清净的光明,就现出清净的法身来。 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如果诵持《法华经》的人,他忘了《法华经》里的某一章或某一句的句读,我将在默默中,就好像在梦中似的告诉他说:“那个字你忘了,应该有那么一个字! ”或者在禅定之中来告诉他,他这儿坐坐禅,把《法华经》忘了:“啊! 〈法师品〉那几句偈颂怎么说来着啊? 是了! ‘若有人说法,独居空闲处,寂寞无人声’,下一句是什么呢? “寂寞无人声”……”然后自己就想起了:“哦! ‘读诵此经典’,那一句是‘读诵此经典’! ”这想起来了! 这个“想起”,不是你自己想起来,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常寂光净土,用智慧来加被你,以清净光明来照耀你,令你又记起来了。 你说这多妙呢? 这比你买个电脑总来得快! 电脑,你要用手指头按一按它,然后才知道;这个不用按,自己就想起来了。 这个“电脑”,比那个电脑更有用、更妙! 若人具是德,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如果有人具足这种清净修行的德行,也没有欲心、贪心、瞋心、痴心,具足戒、定、慧这种的德,或者为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讲说《法华经》,或者在寂静处来念诵经典。 怎么样呢? 他们都能见着我身。 什么是“我身”呢? 释迦牟尼佛说是“我身”,其实就是这部《法华经》。 你会念诵《法华经》,必定会得到《法华经》的智慧,这就是开佛的智慧;开佛的智慧,也就是得见佛身。 若人在空闲,我遣天龙王,夜叉鬼神等,为作听法众:假使有人在荒野空闲的地方,来讲说《法华经》,我将会派遣天龙八部,这些飞腾夜叉、鬼神,这一切的护法,去作听法众;因为那个地方没有人去,所以我派这一些个天龙八部来听法。 是人乐说法,分别无挂碍,诸佛护念故,能令大众喜:这个人欢喜讲《法华经》,能分别说这部经的道理,一变成无量、无量又变成一。 虽然是一,而具无量的道理;虽然无量,而归纳还是一个道理。 所以这无量为一、一为无量,其中无挂无碍,是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互无障碍,因为诸佛保护这位说法的、诵《法华经》的人。 佛加被这个人,这个人说法,大众也都欢喜,没有一个不愿意的;甚至于他骂人,人也愿意听。 为什么? 就因为他有这种德行。 F3. 结劝若亲近法师 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 得见恒沙佛你若能常常亲近这样的法师,很快就能得到菩萨所行的道了。 如果你跟着这样的法师来学佛法,将来一定会得见到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诸佛都给你摩顶授记,说:“善男子!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后叫什么什么。 ”你看! 所以听《法华经》,是不可思议的。 发布时间:2023-04-28 13:32:48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4:0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8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