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三十七种不净观   内容: 佛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地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历经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 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也因此世尊常常在经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贪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 例如 佛在《大宝积经》卷97 中云:  大王当知! 丈夫亲近女人之时,即是亲近恶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过患。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诸欲皆苦,下劣秽恶,脓血不净,深可厌畏。 众多过患,之所集处,何有智人,于此忻乐? 犹如厕中,不净盈溢,亦如死狗,若死野干,  及尸陀林,秽污充遍,欲染之患,可厌亦然。 诸愚痴辈,爱恋女人,如犬生子,未尝舍离;  亦如蝇见,所吐饮食,又若群猪,贪求粪秽。 女人能坏,清净禁戒,亦复退失,功德名闻;  为地狱因,障生天道,何有智人,于此忻乐? 1在家菩萨就得要远离对淫欲的贪著了,更何况是住如来家、吃如来食的出家菩萨,更是应该严守不淫的戒律! 我们如果想要离欲证得初禅,乃至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那么连想要看见异性的希望之心、乃至看见异性时产生的喜乐心行都应该要灭除。 如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也开示说:若是希望证得初禅者,如是喜见异性的希望之心,正见异性时生起喜乐的心行,也都应当断除,而不是只断除二根相交的身行贪著以后,心中仍对异性有所喜乐,否则是无法发起初禅的。 因为,觉知心还没有解脱于欲界他化自在天境界的贪爱,就不是已离欲界的心解脱者,初禅定境就不可能发起;所以说,初果及二果人都仍不是心解脱的圣者,严格的说,都还不是真正的圣人,只是预流或初入修道位的修道者;要在后来确实离欲而发起初禅时,成为离欲的三果人了,方才可以说是心解脱的圣者。 2譬如经典中记载,于佛世时,有一位名叫奈女的交际花,她带领著一群打扮如天女般妖娇美丽的女子来顶礼供养 佛陀及圣众时,佛陀就特别告诫比丘们要:摄心正意,并且用智慧观行;要正确地仔细思惟这些美艳女人的五阴身,只是血肉筋骨等一切之丑恶与不净之物的组合,不论是再怎么美丽的女人,都只是像个里面充满屎尿等不净物的画瓶。 用现代的名词来比喻,就说那是如同一座活动厕所。 3如《般泥洹经》卷1 中云:奈女闻佛从诸弟子自越只来,即严车衣服,从五百女弟子,俱出城诣奈园,欲跪拜侍觐。 佛遥见其五百女来,勅诸比丘:见是,皆当低头内观,自端汝心;彼好庄衣,譬如画瓶,虽表彩色,中但屎尿,当知好女,皆尽画瓶辈也。 4经中有云: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 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其实都曾经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等怨亲眷属,我们的如来藏就象是魔术师一般,无始以来不断地变生我们一世又一世不同的五蕴身;而所出生的每一世五蕴身都是无常变异,五蕴身无有恒常不坏的体性。 当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心中有了这样的如理作意时,对众生才能不再生起欲想! 如《生经》卷1:世尊曰:虽覩女人长者如母,中者如姉,少者如妹、如子、如女。 当内观身,念皆恶露,无可爱者,外如画瓶,中满不净。 观此四大,地水火风,因缘合成,本无所有。 5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一切女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年长者就如同我们的母亲,年纪比我们大一点的就当成是姊姊,年纪比我们小的就当成是妹妹或是子女一般。 同样的道理,女人看待男人时也是一样的,要当成是父亲、哥哥、弟弟或儿子。 此外,我们也应当要修不净观;观身不净犹如装满臭秽的美丽画瓶。 并且观察有情的五蕴身都只是因缘假合而成,是生灭法,本来就没有真实体性的存在。 如果是证悟的菩萨,更能藉由悟后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力,渐渐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另外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中也详细开示了出家菩萨要仔细观察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法相。 此段经文大意是说:出家菩萨在空闲寂静的阿兰若处勤求佛道时,应该要在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仔细观察这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的,也是不坚固、不牢靠的。 首先,菩萨应当观察此五蕴身犹如坏器一般,外表虽以众多的彩妆以及金银七宝来巧妙妆扮严饰,里面却是装满了种种粪秽等不净;将这个外表光彩亮丽、内里装满粪秽的土瓶,以两肩担著沿路而行,所经之处凡是看到的人都心生爱乐,但却没有人知道这漂亮的彩瓶中装满了不净臭秽之物。 这装满粪秽的彩瓶里,还有六条黑蛇常住其中,而且只要有任何一条蛇不经意地动了一下,这个漂亮的彩瓶就毁了,毒害恶臭流露于外,完全没有任何能堪防护者。 世间人以种种衣饰彩妆、珍宝首饰来庄严自己的外貌,就好像漂亮的彩画瓶器,里头却充满著种种不净的道理是一样的;贪瞋痴三毒是为心病,而风黄痰癊等则是身病,这内外六病都能为害我们的身心,就像六条居住在瓶器中的蛇一样,只要其中一条蛇开始蠢动,其他的蛇也会跟著动,脆弱的瓶器也就被破坏了! 如其中一种病发,其他病也会接著发起,于是身命就渐渐产生衰损而致无常毁坏了。 这就是出家菩萨在空闲处观察自身的第一种不净观。 6出家菩萨又于日夜六时中不断地观察这个色身,臭秽不净就如同死狗一样。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这个色身是以父精母血不净之物为缘而出生的。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如同蚁丘一般,里面安住著大大小小众多的蚂蚁;此时有一只大白象来到这个安住众蚁的蚁丘旁边,以身体碰触蚁丘,那蚁丘就随即崩碎。 这个蚁丘就象是众生的五蕴身,大白象就如同是阎罗王的拘命使者,而此五蕴身的死亡就如同白象破坏蚁丘一般容易。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而心里能有这样的认知:我现在这个身体从头到脚,都是皮肤、血肉、筋骨、骨髓共同和合而成就的,分析起来就如同芭蕉树的树干一般,从外到内都象是一层一层的薄皮包裹而成,并没有真正坚固的结构,都是不真实的。 7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并没有强大的力量,皮肤在血肉上薄薄地覆盖著,就象是白泥涂附在墙上一般,亿万毛发就像杂草生长在地面上,微细的风大吹动出入毛孔,哪个有智慧的人会喜欢这样的色身呢? 这样的色身是刹那刹那在转变及衰败的啊!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就好像畜养的毒蛇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一般,如今虽然以饮食衣物来福资长养自己的五蕴身,但却如同毒蛇不知报恩,这个五蕴身竟然造作种种恶业,将来舍寿后就不免会下堕恶道。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就如同怨家假装成亲友来欺骗自己,伺机想要用毒药戕害自己的性命;而我们的五蕴身本来就不是真实有的,终将无常败坏,故一切三乘圣者皆不爱乐。 出家菩萨又观察我们的这个五蕴身心也象是水面上的泡沫,虽然七彩变换就像琉璃珠一般艳丽,但却是刹那刹那起灭无恒。 乃至又象是干闼婆城一样虚幻不实,又像遭逢外国强盛怨敌的侵犯(烦恼怨敌侵夺善根);又象是腐朽的屋宅,即便修缮而终当崩坏。 又像邻近敌国之边城中的百姓常怀恐怖。 我们的五蕴身心又如同猛火燃烧无量的薪材一般,以贪爱之火燃烧五欲之薪,而贪爱之心的增长就如猛火噬薪般没有厌足之时。 8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犹如新生儿一般,需要母亲的慈爱怜悯与长时守护,而自己的五蕴身也是一样,若是不好好地守护著,让这个身心生病了,在佛法上便无法有所修证。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本性是不清净的,就好像有人讨厌黑炭的颜色,因此施设种种方便,用许多水来加以清洗,但是即使经过不可计量的时间,仍然无法改变黑炭的颜色。 而我们的五蕴身也是如此,有漏的身心若不能转依无漏的清净真如心,即使用大海之水尽未来际不断清洗也不会有任何的帮助或改变。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犹如涂满油脂的柴薪,以火焚烧,又遭遇大风,那火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们的五蕴身亦如同薪柴,浇灌了贪爱油、点燃了瞋恚火,又因愚痴风力的不断助长,导致火势蔓延无有暂停休息之时。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犹如染患恶疾,因为此身是四百四十种病所安住的处所。 五蕴身又好像身体里的大肠,有八万四千虫住在里面。 五蕴身是无常的处所,只要一口气上不来就没命了,可知五蕴身是无常的。 五蕴身又如无情一样,只要我们的第八识舍离了五蕴身,那我们的肉体就是如同瓦石一般的无情之物。 五蕴身又如河水一般,前后生灭不断刹那都不曾暂时停住。 又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的缘故。 并且五蕴身是无所依靠的,就像婴儿失去父母一样。 也是无人能救护的,就像被蛇吞食的虾蟆。 又象是深不可测的无底洞穴,因为无法了知一一心无量无边之心所法的缘故。 五阴永远都不会知足,因为觉知心对于五欲之乐从来不曾厌弃的缘故。 并且我们的五阴身永远都不得自在,因为都被断见、常见所系缚的缘故。 五阴身亦不生惭愧,不知第八识如来藏的恩泽,如同一个人蒙主人养育却背弃舍离自己的主人。 我们的五阴身又如同死尸,于日日夜夜中一步步接近灭坏。 我们因为有这个五阴身,所以才会领受诸苦,于一切处都没有真实的快乐可说。 五阴身是种种痛苦的所依,一切众苦都因为有五阴身才会存在。 五阴身又如空无一人的聚落,因为我们的五阴身没有一个真实主宰者的缘故。 五阴身毕竟空寂,是依遍计所执性而虚妄构画的缘故。 又如山谷中的回音,皆是虚妄显现的缘故。 又如船舶,如果没有船师在掌舵、划桨,那么就会漂流沉没。 此五蕴身又如一台运载财宝的大车。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能藉著五蕴身来修行,乘于大乘法船到达菩提之彼岸的缘故。 最后 佛陀告诉我们,出家菩萨如此日夜观察有漏身的三十七种不净之相,并非是要我们不爱惜自己如此不净的五阴身,而是为了要让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的缘故。 9最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中说: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 修如是行,此则名为出家佛子所观法要。 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佗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所、我所执,永断贪著五欲世乐,速能成就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 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印,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圆满,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欲为不净,我们若是想要成就佛道,必定要远离我和我所的执著,以及远离对五欲的贪爱,如此才能不退转于佛道,菩萨的六度万行才能快速圆满而早成佛道。 所以《楞严经》中也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因此我们学佛之人都要往离欲的道路上迈进。 ------------------------------------注1《大正藏》册11,页543,下29-页544,上13。 注2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正智出版社,2007 年2 月初版首刷。 注3《佛说除恐灾患经》卷1:佛与大众,游至柰女林树精舍。 柰女闻佛从大圣众至其树园,心喜无量,即便严驾,与其仆从诣园见佛。 到下宝车如云降电,趋翔入园如吉利天,服饰姿容殊天玉女,园树诸天莫不回目。 佛见其然,是魔使来,坏败净戒、定慧、解脱,度知见品,即以梵音告诸沙门:柰女来至,各捡汝意,各自执持精进刀弓,皆自严办智慧之矢,被定意铠,乘禁戒车,与尘劳战。 汝等当计女人所有欺诳,一切如金涂钱,皮薄如蝇翅以覆恶秽,筋骨连缀,血肉之聚,目眵洟唾,身体汗垢,若不洗拭。 作是计念:观女人身,以制迷惑色欲之意,谛观骨舍,束缚以筋,涂以血肉,覆以衣服,饰以华彩,犹如画师立墙以堑埿涂,恶露画以彩色;女人之身亦复如是,当谛计知,除灭婬心。 夫欲学道,先调其心,后可获安;不先调心,后悔无及。 邪行迷旋,譬如枥马,临其寿终,愿与意违,终不解脱。 其有视色心随惑者,无常计常,苦有乐想,无我计我,不净净想,慧觉无常、苦空、不净。 达如是者,即离长途生死患难。 佛以是教,告诸弟子,皆共受持,一心奉行。 《大正藏》册17,页556,中26-下18。 注4《大正藏》册1,页178,下24-29。 注5《大正藏》册3,页71,上16-19。 注6《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善男子! 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四威仪中,微细观察是有漏身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是不坚牢。 当观此身犹如坏器,外以杂彩、金银七宝巧饰庄严,内以粪秽种种不净填塞充满;两肩担负随途而行,其有见者皆生爱乐,不知器中盛满不净。 有六黑蛇常在此器,一蛇随动,器即破坏,毒害臭恶,竟无所堪! 世间之人庄严其身,如彼彩画盛不净器;贪瞋痴三名为心病,风黄痰癊名为身病,内外六病能害身心,如彼六蛇居于器内,一一蛇动,器即破坏,一一病发,身即无常。 善男子! 出家菩萨处于空闲观察是身,名为第一不净观相。 《大正藏》册03,页321,上23-中7。 注7《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出家菩萨于日夜中又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 何以故? 彼身亦是父母不净为生缘故。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蚁子台安住众蚁,时有白象来至台边,以身触台,台即崩碎。 善男子! 此台所谓五蕴之身,白象是为琰魔罗使,身归后世如象坏台。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而作是念:我今此身从顶至足,皮肉骨髓共相和合以成其身,犹如芭蕉中无实故。 《大正藏》册03,页321,中7-16。 注8《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无有强力,皮肉薄覆如涂附墙,亿万毛发如草生地,微细风大出入毛孔,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刹那刹那衰败转故!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养毒蛇而取其害,我今虽以饮食衣服资长是身,而不识恩,毕竟还令堕于恶道。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怨家诈作亲友,伺求其便而将毒药断彼命根;我身如是本非真实,终致无常非圣爱故。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水上泡,虽复妙好瑠璃珠色,刹那因缘起灭无恒,有为念念不久住故。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干闼婆城,虽现相状而不实有,今者我身亦复如是。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犹如影像,我身亦尔虽有非真。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外国强盛怨敌;今者我身亦复如是,烦恼怨敌侵掠善根。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朽舍宅,虽加修葺当必崩坏,我身亦尔,虽加爱念当必无常。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近怨国城邑,人民常怀恐怖,今者我身亦复如是,于念念中畏无常怨。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无量薪为火烧爇,然是猛火曾无厌足,我身亦尔,以贪爱火烧五欲薪,其心增长亦复如是。 《大正藏》册03,页321,中16-下9。 注9《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本性不净,譬如有人厌患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 我身亦尔,有漏不净,假使海水尽未来际洗之无益,亦复如是。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油沃薪,以火焚烧,又遇大风,势不可止;是身亦尔,名五蕴薪,沃贪爱油、纵瞋恚火,愚痴风力,无有休息。 出家菩萨观于自身犹如恶疾,四百四病所住处故。 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 是无常处,出息不还即无常故。 亦如非情,神识易脱同瓦石故。 亦如河水,刹那前后不暂住故。 亦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故。 无所依者,犹如婴儿失父母故。 无救护者,犹如虾蟆蛇所吞故。 如穴无底,心心所法不可知故。 恒不知足,于五欲乐心无厌故。 恒不自在,断常二见所系缚故。 不生惭愧,虽蒙养育弃舍主故。 亦如死尸,于日夜分近灭坏故。 唯受诸苦,于一切处无真乐故。 为苦所依,一切众苦依身住故。 如空聚落,于是身中无主宰故。 毕竟空寂,遍计所执妄构画故。 如谷中响,皆是虚妄所显现故。 亦如船舶,若无船师即漂没故。 亦如大车运载财宝。 何以故? 乘于大乘到菩提故。 善男子! 出家菩萨日夜观察,非不爱惜如是之身,欲令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故。 《大正藏》册03,页321,下9-页322,上8。 注10《大正藏》册25,页180,中17-下11。 注11《大正藏》册25,页181,上11-24。 注12《大正藏》册25,页181,中12-下6。 注13《大正藏》册25,页181,中24-下6。 注14《大正藏》册25,页181,下6-8。 注15《大正藏》册25,页182,上6-8。 注16《大正藏》册25,页182,中3-12。 注17《大正藏》册25,页183,下16-20。 发布时间:2023-06-16 12:07:46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3:57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8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