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的财富观 内容: 财富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资粮。 佛教的各种经论中,都有关于财富的论述。 一、佛陀对财富的看法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认为钱财是必须的,不仅是维持生活的需要,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 依靠自己正当的劳动获得的财富是佛教所鼓励的。 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大富长者都受到佛陀的称赞。 这些大富长者有钱财但不吝啬,他们用这些钱财供养三宝。 比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怯四事供养,此时的钱财是善的,拥有财富者是值得鼓励的。 佛教认为,钱财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处心积虑地储存钱财,或是贪求不义之财。 否则,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佛陀住世时曾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一为火烧,二为水漂,三为国王官吏所巧取豪夺,四为强盗土匪所劫夺,五为不肖子孙挥霍殆尽。 如果一个人广生只知道集聚财富,悭吝不舍,甚至还谋取不义之财,则财富就会是恶的,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有这样一则佛教故事: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 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 走到一条水沟旁时,佛忽回头对阿难说:阿难! 毒蛇! 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 世尊! 他们就走过去了。 那时,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劳作,听说有毒蛇,就跑过来看。 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哪里有毒蛇! 沟旁土里所露出的,是坛黄金。 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回家去了。 回家后,父子俩取块去金铺里兑换。 金铺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的去报告了官府。 一会儿,官府便把父子俩捉去了。 再到家里去搜,剩下的黄金也一起查了出来。 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凡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 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 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儿子说:阿难! 毒蛇! 儿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我们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死的,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 世尊! 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得稀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 国王听了,便问他们父子这两句话的由来,于是他们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 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 父子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怎么还不信呢! 波斯匿王因他们信佛,就把他们开释了。 这个故事说明,贪图不义之财,会使人堕落,作恶,乃至丧失生命。 佛教认为,对于自己手中的财富,如果应用得当,对人对己都是有利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钱财来维持,很多大众公益事业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办成。 我们如果能够将自己多余的钱财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如果我们能用净财利益他人,改善别人的生活,增加别人的快乐。 用福报再增福报,自利利他。 通过这种方式,将钱财运用在正确的地方,则钱财就不再是毒蛇,而是菩萨道上的助缘。 二、获得财富的方法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财富,但要掌握获得财富的正确方法。 佛经中对于获得财富的方法有详细的论述。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首先学会一门技艺作为谋生之本。 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诫善生言: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物。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 掌握一门技术,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特长。 有了技术,就能够靠所掌握的技术来创造财富,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获得教育子女所必需的支出。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佛陀还主张一个人应当以正当的职业,以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 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所从事的职业既不违反国法,也不违反佛法。 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提出正命的要求。 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 佛陀要求佛子在从事正命生活时,不能触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对于佛弟子所可从事的职业,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在这段偈颂中,佛陀告诉佛弟子,可以从事种田、经商、放牧、租房,以及建造房屋和家具出售等职业。 从事这些正当的职业,再配以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则财富自会与日俱增。 佛陀反对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告诫从事经商的弟子,如果受持了戒律,而不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交纳国税,或者偷税漏税,将应当交纳的国税据为已有,都属于犯戒,将会堕落。 有些职业,不定是国法所禁的,但依据佛法,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佛教也是禁止的。 比如从事杀、盗、淫、妄、酒等以解决生活的职业。 如屠宰、渔猎,或被雇负责杀人,或制造杀生的器具等,便是与杀有关的非法职业。 又如专门从事偷盗或提供卖淫处所,出售淫秽书画。 或者以妄言诈骗为业,或是从事酿酒,开设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从事的职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信徒所从事的职业也逐渐发生变化。 中国的寺院也从唐代百丈禅师所提倡的农禅并重转变为农工商并行的方式。 现代佛教界获取财富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比如,房租田佃、餐饮素食、佛经流通、参观门票、经忏佛事等各种不同的方式。 三、财富的分配佛教还告诫人们要善于合理分配财富,以发挥财富的最大作用。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佛陀认为在家佛教信徒,应当先学会通达世事,然后如法获得财富。 对于自己通过辛苦劳动所得到的财富,应当分作四分来使用:一分用来供养父母妻子的家庭生活;二分用作生产事业的周转资金,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还有分应当积蓄起来,作为不时之需。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财富分配方式。 经云: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彼得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济于贫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将财富分为三份来支配。 经中说: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除了将财富作为自用之外,佛陀认为应当将财富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是修福的最好方法。 还可将一些财富用于救济自己的亲朋好友,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佛教还特别提倡将多余的钱财用来布施需要帮助的人。 如《优婆塞戒经般若波罗蜜品》中说: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 《杂阿含经》说:居亲眷属中,嫖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寿尽而命终,当升天受乐! 佛教认为,将多余的财富作布施供养,不仅利益他人,也是给自己和众生种福田。 佛教认为布施供养有三种福田:一恩田,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阉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长养谷物,故称恩田。 二敬田,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由恭敬而生无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称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 因此,有财富要布施供养,种三种福田,福报则生生世世永远享之不尽。 纵然世界毁灭了,福报也不会毁灭。 诸佛菩萨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原因就在此。 四、财富的经营财富作为身外之物是变化无常的,如果不懂得经营管理,就会减少乃至失去。 因此,佛教将经营财富作为保持财富的重要方式来加以强调。 在经营财富上,佛陀告诫信徒应当守护财富。 如《杂阿含经》中说: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 何等为四? 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 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分失。 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不善守护。 佛陀认为,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果实,应当好好加以守护。 不使财物因为各种外在的原因而失去。 佛陀告诉佛子,对钱财的使用应当不要过于悭吝,被讥为饿死狗、守财奴;又要量人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渐困难。 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样的要量人为出。 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 《杂阿含经》中说: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钵昙花,无有种子,愚痴食欲,不顾其后。 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 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人等出。 佛陀还告诉佛子,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财富,还要防止六损财业的危害。 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诉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佛陀认为,一若沉迷于以上六种行为,不仅会使自己的财富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生病、斗争、恶名流布、人不敬信、家庭失和等损害。 佛陀为了让人明了六损财业的危害,还分别就以上六种损财行为作了详细的解说。 比如,佛在论述博戏六失中说: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 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 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佛陀认为,六损财业无论对一个人的财富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损害,所以佛陀特意告诉善生,一定要远离六损财业,避免辛苦得来的财富损失。 佛教的这些财富观,不但对过去时代有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正确地获得财富、分配财富、经营财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发布时间:2023-07-06 10:59:15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3:37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94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