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布施之定义及种类 内容: 「布施」二字从梵文Dāna转译而来;「檀那」为Dāna之音译,意译为布施。 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布施可分为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 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宝爱惠舍施予所需之众生,是名布施。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言: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 显见积极面之布施就其样态,可划分为有形及无形两个面向;有形面系以世俗法上所认可之有价之物而行布施(财施),无形面则可区分为精神层面之抚慰依止(无畏施)及心灵成长之增上解脱(法施)两个层次。 而《说无垢称经疏》卷二亦言:布施有三:谓财施、法施、无畏施。 贫苦良田,惠奉珍物;处生死者,惠以正法;怖惧众生,惠以无畏,俱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此系依据受施者之所需而作之区分,依布施对象之生活所缺、或是昧于生死之理、或是心生忧愁恐惧之时,积极应机及时而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 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 财施者:谓以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 调伏悭吝垢者,谓舍财物执着;调伏积藏垢者,谓舍受用执着。 无畏施者:谓济拔狮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 法施者:谓无倒说法、称理说法、劝修学处。 如是一切总说九相,是名菩萨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 此中财施、无畏施,及此差别,能令众生此世安乐。 法施及此差别,能令众生后世安乐。 依此论文之意可知以修集善法面向来看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者之意涵:财施之财物须为合于法理非偷盗而来,并合于戒律如法的上妙清净高尚之物;且财施可调伏悭贪吝啬、调伏自己积聚收藏的习气,以舍弃执着受用享乐之心。 菩萨行无畏施乃是以解除众生对于猛兽、鬼魅、暴政、盗贼及天然灾害之怖畏。 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 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法施则令众生来世得利。 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 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 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进而生求法之心,于焉佛法之弘传日广。 《大智度论》卷十四亦从持戒的角度来说,有如是说明: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 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 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 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 行者不侵众生财物,持戒不害,则众生倾慕其行便生求法之心,此亦说明遮止恶业面向之财施及无畏施可引发修集善业面向之法布施。 此外关于布施所引发之功德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有如是描述: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 如上观之,此世之贫困、愚痴及怖畏,系因过去累世不行布施而得此恶果。 今闻此言,行者应生布施之心,努力作为,不唯求来世人天善果,更为修行累积资粮,否则如贫者日贫,无本生息故,欲求修行,难有可为。 若能行布施,则如大正藏中古逸部的《天请问经疏》卷一所言:1、财施,由无贪善根成;2、无畏施,由无瞋善根成;3、法施,由无痴善根成。 行布施能除贪瞋痴,此意三恶业渐趋淡薄,修行障碍较浅,复以精进修行资粮具足,则见道之日不远矣! 〖善男子! 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财施名下,法施名上。 云何法施?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 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 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众生闻法,生信无疑,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信心明了;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是故法施胜于财施。 〗 发布时间:2023-07-17 12:22:12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3:25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97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