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如法布施 内容: 不能施等情况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终不以施。 不施病人不净食药,不劫他物乃至一钱持以布施。 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瞋苦恼。 如法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至于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这些是使众生沉沦的器物,菩萨摩诃萨绝不会拿来布施。 譬如布施酒,众生喝了酒,会心性迷乱。 但是有时也有开缘而可以布施酒,譬如某人必须紧急外科开刀,但在野外并没有麻醉剂,只能用烈酒来当麻醉剂,那你就设法求来布施。 开缘的事都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行了:是善事。 如果是花天酒地的人,他要求你布施一瓶酒给他喝得烂醉如泥,当然就不布施了! 纵使你在学佛之前,家中收藏了很多好酒,一杯也不能布施给他,因为那只会害他。 同理,毒、刀、杖、枷锁等物,若是确实用来帮助众生的,就可以开缘而布施,否则都不许开缘,遮止和开缘一定要把握好,要以智慧来把握。 但这些物品多半是拿去做不利众生的事,所以原则上都不许拿来布施。 也不应布施不清净的食物和药物给病人,譬如有的食物已经长霉了才拿去布施,他想:我先把它洗一洗,反正洗了就看不到。 草药也是一样,不要放到已经有一些霉味了才拿去布施。 西药的保存期限有三年或多过三年的,若是保存得很好,一直放在低温而无阳光处,如果偶有超过半个月、两个月、一年的,马马虎虎还可以用;如果保存得很好,一直都摆在冰箱中,那就没问题。 如果已经过了十年,又没有放在冰箱里,或者某些药物的特性是不许超过一点点时间的,还把它拿来布施,那都是不清净的药,不能拿来布施给病人。 也不可以劫夺他人的财物,而用来布施,乃至一钱之微也不可以抢来布施,因为都是不清净的钱财。 菩萨在布施时,虽然自己是很有自在力、很有威德,但是始终不斥骂他的仆人、使用人,也不打他们,不让他们生起瞋心和苦恼。 而且布施时一定要如法财施,依照前面所讲的五个要领去布施,也不可非法求财而布施,也不求现在世或后世的果报。 因为当你心中生起未来世会得布施的快乐果报时,心中其实已经没有功德而只剩下福德了,所以菩萨不求现在、后世果报。 意思就是教你要有智慧:不但布施后要有福德,还要有功德。 假使心中想:我今天赠送一个肉包子给癞痢狗,来世得百倍之报,我来世至少可以拥有一百个肉包子。 那你就少了功德。 你根本就不要想它,那一百个肉包子的福德绝对跑不掉,无人可以夺取。 但你不想那个福德时,你就没有挂碍,就多了一样解脱的受用。 福德是绝对跑不掉的,因为佛说施必有主,既然你是施主,未来世的福德当然该你得,谁也得不到。 那又何必想它而少了功德呢? 对于贫穷众生应该方便教化他们然后再行布施佛于《菩萨优婆塞戒经》卷5说「善男子! 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 云何教化? 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于三宝不? 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 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盘寂灭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 若言我今能说二事,唯不能说诸法无我,复应语言:『汝若不能说诸法无我,能说诸法是无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 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善男子! 若能如是教化众生及诸怨亲无所选择,名大施主。」从经文中佛明显的告诉我们,对于贫穷众生应该方便教化他们,然后再行布施,如此,才能名为大施主。 能够教化众生,使能三皈及持戒,乃至理解、言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盘寂灭」或「诸法无性」,如此,才能使沉溺的众生因为种下佛法种子,于未来世因缘成熟时,得以修行佛道,得到真正解脱。 否则,得到了救济,暂时的脱离物质或精神上的困苦,但终将因福德的不足及欠缺佛法正确知见,而不断的在贫穷与困苦中生死轮回。 因此,如法的布施应该要兼行教化的功能,如此才能真正解脱众生苦难。 法施、财施及目的善男子! 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 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 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得调伏。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善男子啊! 布施有两种:一种是法布施,第么种是财物布施。 如果是佛法的布施,后世可以得到财物及佛法上的两种回报。 换句话说,如果是做法布施,也就是为人说法,也会有财、法二报,意思是在未来世佛法的修证上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但若是布施的佛法是错误的,是引导别人大妄语,是残害别人法身慧命的邪法,未来世佛法的证量也会在错误的方向有大幅度的增长,不断的深入邪法中,这就是熏习的果报及回报的道理。 但是为人宣说正确的佛法,只要能正确的演说一场,不只是未来世在佛法上有大增长,而且还会同时获得财物上的增长,法布施有这样大的功德和福德。 想想看:出来当亲教师,未来世的福报会如何? 可真是不得了! 因为我们的亲教师可不是只有讲一场佛法而已。 如果自己的财物不多,无法大力财施,但是有能力说法,可以发愿将来当亲教师努力度众生;悟后为众生宣演正法以后,会在未来世得财、法二报。 如果是做财物布施,后世就只有很多财宝的回报。 如果未来世要做大事业:想在佛法中做大事业,只做法施就可能不太够,那也可以在法施过程中再布施一笔钱出来,补强财物布施,我正是这样做的。 这是希望后世能有资财用来利益更多的众生、能为佛教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必靠别人护持。 菩萨修行财施与法施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要使众生远离苦恼,因为佛法的布施,教导众生断我见、断我执,以及取证生命的实相! |法界的实相使得众生有智慧了,就可以远离苦恼。 你用财物来布施,他们也可以解除长时期或短时期的财物匮乏苦恼,所以财法二施都可以让众生远离苦恼。 而且布施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众生的心可以调伏下来,若众生心不能先加以调伏,想要让他们进入佛法就很不容易。 所以菩萨为众生说法之前,往往还先提供一些布施;就像我们同修会代表诸位不断的印行结缘书,让大众生起欢喜心。 一本结缘书少则二、三十元,多则六、七十元;这只是印刷成本,没有计算著作权及人工成本;如果加上著作权及人工成本,那就不只这些钱了。 我们这样布施,众生拿到书时,看到这么精美的一本书:纸张又好、印刷又好、装订又好、设计也很好,众生拿到了会想:这一本书要很多钱才印得出来! 正觉同修会还真的用心良苦,我不应该辜负人家。 所以他会好好去读。 细读以后思惟清楚就远离烦恼了,而且心得调伏。 除非情执深重、故意颠倒法义的是非,否则一定会远离烦恼而且心得调伏。 心调伏以后,不就被你度了吗? 他们虽然不一定会来会中学法,但也可以自己在家中努力进修,把过去所得的邪知邪见全部丢弃,回归正见中,那也算是调伏,也算是远离了苦恼:远离了我见的烦恼。 所以菩萨修法施和财施目的就在这两点。 过去世布施的种种差别,产生福德果报的种种差别。 布施有因有果,以什么为因? 以什么为果? 众生的福报又是从哪里来的? 众生在世间的福报,一定都是有因果的,不可能无因无果就变成很有钱或很穷。 所以人固然应当要努力求财,但是应当如何求财? 这一生份内有多少财? 都是有因有果存在的。 份上不该属于你的财,你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份上该是你的财,你只要努力去赚,一定可以得到。 所以有人辛苦一世到老的钱财,都买不到一户公寓里的一间厕所;这种人很多,所以年纪老了都还在租房子住。 有人努力做生意,大家都不看好,可是他投资下去就赚钱。 有的人脑筋太好了,计划又很周详,别人没看到的他都看到了,可是一投资下去就赔钱;以同样的计划为老板做生意时,却又大赚特赚了。 有人傻傻的投资,一生就憨憨的赚,并且还非得要他赚不行,天下就是有这种事。 所以财物的获得,一定有它的因果存在。 所以有人先贫后富,有人先富后贫;又有人先贫后贫,有人先富后富。 为何会有这些差别? 这都有缘故的,都从过去世布施的种种差别,产生福德果报的种种差别。 现在开始就是要讲这一方面的因果,这对我们大家都是切身利害关系所在。 越穷越应该布施从前有个国王叫金色王,是一位贤王,一次遇到大难,国家遭遇12年旱灾,几乎全民都要绝粮,在这样的紧急关头,这位贤王却遇到了一位千年难遇的乞食者:时辟支佛缘觉世尊。 得天眼通清净过人。 普遍观察阎浮提处。 彼辟支佛缘觉世尊。 见阎浮提一切食尽。 唯金色王一食之食五升饭在。 既观察已起如是心。 我今怜愍彼金色王为作利益。 我今当往取金色王一食而食。 时辟支佛缘觉世尊。 即以神通飞空而去。 自现其身令人得见。 如舍居尼鸟身神通。 向金色王饶金城都时金色王住在楼上。 五千大臣一切皆见彼辟支佛缘觉世尊。 诸大臣中有一大臣。 于先遥见彼辟支佛缘觉世尊。 在于远处渐欲来近。 如是见已向余大臣如是说言。 君等皆看。 君等皆看。 于彼远处有一赤翅舍居尼鸟向此而来。 第二大臣看已答言。 君当谛观。 彼非赤翅舍居尼鸟。 彼是罗剎食力恶鬼。 欲来至此食我等力。 今来食我。 时彼大臣示金色王作如是说。 时金色王两手抹面然后谛观。 谛观察已语大臣言。 大臣当知。 彼非赤翅舍居尼鸟。 亦非罗剎食力恶鬼。 彼是仙人怜愍我故而来至此时辟支佛缘觉世尊。 于须臾间到金色王所住楼上。 时金色王见辟支佛缘觉世尊。 即便起迎顶礼其足。 顶礼足已设好敷具劝令就座。 彼辟支佛缘觉世尊在座坐已。 时金色王向辟支佛缘觉世尊。 作如是言。 不审仙人何故来此。 答言。 大王。 我今为食故来至此。 时金色王既闻是语。 即尔悲啼泣泪而言。 何期我今如是贫穷。 此阎浮提富乐自在我已得之。 忽于今者此一仙人不能供给一食好食。 尔时彼处有一天女。 住在饶金王都城中。 向金色王而说偈言何法名为苦  所谓贫穷是何苦最为重  所谓贫穷苦死苦与贫苦  二苦等无异宁当受死苦  不用贫穷生时金色王闻是说已。 诏唤厨宰而问之言。 有饭食不。 我欲供养此大仙人。 厨宰答言。 王今应知阎浮提中所有谷食一切皆尽。 唯天所食余一食在。 时金色王如是思惟。 我若自食我命暂存。 若不自食我命速尽。 如是念已更异思惟。 若我自食犹不免死。 若我不食死则俱然。 我今不取如是少活。 此大仙人清净持戒。 修行善法既来我家。 云何令其不得饭食空钵而出。 时金色王如是念已。 敕语大臣左右内外诸曹百官及眷属等。 而作是言。 汝等一切皆当随喜。 此我金色王最后布施。 以此善根愿阎浮提一切人民。 自今已后于当来世永断贫穷。 时金色王如是愿已。 持一食饭置辟支佛缘觉世尊所持钵中。 如是置已授辟支佛缘觉世尊右手掌中时辟支佛缘觉世尊法皆如是。 以身示法非口言说。 时辟支佛缘觉世尊。 受金色王所施食已。 即以神通飞空而去时金色王并诸大众。 一切合掌皆悉谛观目不暂瞬。 于是乃至过眼境界。 时金色王敕诸大臣左右内外诸曹百官防守门者及眷属等。 作如是言。 卿等皆去各到自家饥渴饿死。 彼诸大臣至眷属等。 一切皆言。 天胜乐时我等一切与天相随。 喜戏游观俱共受乐。 我今云何能舍天去。 时金色王既闻是语。 悲啼泣泪手抆泪已。 语诸大臣左右内外诸曹百官眷属等言。 卿等皆去各向自家。 勿令一切于我宫中饥渴饿死。 尔时大臣左右内外诸曹百官至眷属等。 一切悲啼皆悉泣泪手抆泪已。 相与前行近金色王。 既到王所头面敬礼金色王足。 礼王足已一切合掌向金色王作如是言。 随我多少所作诸恶。 唯愿大天忍我此事。 我于朝日最后见天。 如是时间彼辟支佛缘觉世尊受其施食。 将向余处食彼食时。 普于四方四云轮起。 凉风吹扇令阎浮提其地皆净。 尔时凉风吹阎浮提。 其地净已中后半日。 天雨种种佉陀尼食蒲阇尼食如是色食。 所谓饭糗及以熟豆。 雨如是等蒲阇那食佉陀尼者。 所谓饼根茎叶华果及胡麻等。 此佉陀尼如是复有油脂粔[如/米]。 此佉陀尼稻米末饼。 此佉陀尼雨如是等种种食等。 时金色王见如是事。 心大欢喜踊悦无量善意心生。 语诸大臣左右内外诸曹百官至眷属等。 而作是言。 卿等当看。 卿等当看。 朝日如是一食施报得如是果。 复有无量余果报在后必当得。 如是讫日从第二日至七日中。 复更异雨种种谷等。 所谓胡麻。 大豆小豆。 大麦小麦。 江豆豍豆。 稻梁米等。 七日雨已。 如是次第七日雨酥七日雨油。 七日雨钱。 七日雨叠。 复作种种杂雨。 复于七日唯雨七宝。 所谓金银。 及毘琉璃。 私颇知迦。 赤色真珠。 并雨马瑙。 牟娑罗等如是七宝诸比丘。 汝等当知。 彼金色王施食因缘。 普阎浮提一切人民贫穷永断汝诸比丘于意云何。 彼过去世金色王者。 岂异人乎。 莫作异观。 何以故。 诸比丘。 彼过去世金色王者。 则我身是。 《金色王经》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 何以故? 不待求施,得无量果。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如果看见有人来求乞,我们应当善观察,知道他所需要的是什么财物,随他所需而送给他,不需要等到他开口。 如果有亲友很穷、或者负债累累,借不到钱而来找你,那你就三千、两千元送给他,让他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要等他开口。 有人面子薄,不好意思开口;甚至于有些人面子薄,想借一些钱,可是嘴还没张开,脸就先红了,你就不必让他难过,先送给他。 也许有人想:钱财要送给人家,还得要这样委屈自己。 但是佛说:不等待人家开口求,你就布施,这样后世可以得到无量倍的果报。 有这种好处给你,而你布施的钱财不多,只是二、三千元而已,但是未来世得无量倍的果报,所以应该不待求即施。 施贫穷时,起悲愍心。 施福田时,生喜敬心。 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所以施贫穷时要起悲愍心,因为对方接受了你布施给他的贫穷。 若是布施给福田时,要生起欢喜、恭敬心,因为福田有三,除了纯粹的贫穷田以外,有一部分是功德田,还有一部分是报恩田。 既然是这样,对功德田与报恩田当然应该生起欢喜心、恭敬心来报恩。 又因为是功德田,让我们可以具足未来世的广大福德资粮,所以更应该生起欢喜心、恭敬心来布施。 有些愚痴人,供养了师父三、五万元,就出去说:我师父都是靠我供养的。 这么愚痴! 有智慧的人就不会如此。 布施给亲友时,不可以生起放舍之心:这个亲友一天到晚要跟我求财。 不要放舍他,你就多少布施给他,让他能解决眼前的困境。 正因为你这一世常常接济他,所以未来世见了你,他就跟定你了:见了你就没来由的欢喜,就是愿意跟定你,不管别人对他怎么好,他还是跟定你。 同理,有些人过去世,我没有对他们布施过,但大法师们往世对他们布施过,所以他们就一定会笃定的永远跟大法师走,永远不会来跟我。 这一世,终于有一二本书布施到他身上,未来世才会跟我学法;所以度众生并不是一世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一世又一世这样连续下去的,就像演连续剧一般,每一集是一世,这种佛菩提的连续剧,演到成佛时暂告一段落;但是成佛之后度众生仍然是不终止的。 所以不应该对任何人生起放舍心,即使是无根诽谤你而抵制你的人,也要把真实法义写出来送给他,让他懂得思惟辨正法义的正邪,舍寿前有机会在佛前忏侮;即使是暗地里忏侮都是好的,所以你要为他写出来,多少都能利益他,这就是不生放舍心。 发布时间:2023-07-18 12:34:06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3:2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89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