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 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 唐朝文人中,白居易与佛教僧侣往来最为密切。 《五灯会元》之四上有如下记载: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 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 十五年,牧杭州,访鸟巢和尚,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各广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 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后为宾客分司东都,罄己俸,修龙门香山寺。 贞元十六、十七年间,白居易两度到洛阳,参访了东都圣善寺法凝禅师。 求得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并发挥为八渐偈。 可以说法凝禅师是他的佛学启蒙导师。 贞元十九年,他从佛光如满禅师处接受斋戒。 他退居后,和在香山寺的佛光如满禅师结香火社,遂自称香山居士。 他与佛光如满的情谊延续了三十五年之久。 白居易曾与翰林学士钱徽一同学习金刚三昧经,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于大彻禅师,转向南宗禅的参究。 他写道:已年四十四,又为品官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 又在《闲吟》一诗中写道: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可见白居易对佛学的体验是十分深刻的。 他曾观照自己的前世为诗僧: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忠州时,开始学习坐禅,和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甚密。 在东林寺藏经楼读慧远大师文集深受启发。 他后来将自己的文集奉献给与他有缘的寺院收藏。 如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龙门香山寺等都收藏有他的诗文集。 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阐发佛学的精奥真谛是白居易晚年的理想。 他说:愿以今生世俗文学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 轮之缘。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曾参访鸟巢禅师。 鸟巢道林禅师见秦望山上松枝茂密,就居于树上,有如鸟儿筑巢而居,故人们称他为鸟巢禅师。 白居易仰观禅师在树上摇摇欲坠,迷惑地说:禅师住处甚为危险。 禅师说:太守的处境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说:弟子为一州太守,住镇江州,何险之有? 禅师说:你身居官场,明争暗斗,识性不停,譬如薪火炽燃,怎么不岌岌可危? 白居易请教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如此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 禅师说:三岁孩童虽会说,但是八十岁老翁却未必了解其意。 白居易除了自己皈依佛门,持斋守戒外,还大力倡导放生,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 他写下了《放旅雁》、《放鱼》、《赎鸡》等放生诗。 他写道:常慕古人道,仁信及鱼豚,见兹生恻隐,赎放双林园。 白居易在晚年最钟爱香山寺的幽静,以香山寺为他最后的归宿地。 他写道: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醖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爱风岸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浩缘境,他生当此作山僧。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他合三万两俸银请人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彩绘大型西方极乐世界图及弥勒像、西方三圣像、日日焚香顶礼,十分虔诚。 并且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共登莲城。 他的《念佛偈》流传广远,至今仍脍炙人口: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陀。 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 不达又如何。 普观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发布时间:2023-08-05 11:33:41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3:08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