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决疑论 内容: 净土决疑论药无贵贱,愈病者良。 法无优劣,契机则妙。 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 即今之世,人根陋劣。 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种善根。 福薄慧浅,障重业深。 年当志学,不逢善友。 未闻圣贤传薪之道,争服韩欧辟佛之毒。 学问未成,业力先现。 从兹病困数年,不能事事。 谛思天地鬼神,如此昭著。 古今圣贤,如此众多。 况佛法自无权力以胁人服从,必赖圣君贤相护持,方能流通天下耳。 倘其法果如韩欧所言,悖叛圣道,为害中国。 岂但古今圣君贤相,不能相容于世。 而天地鬼神,将亦诛灭无遗也久矣。 又何待韩欧等托空言而辟之也耶。 中庸谓君子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 韩欧虽贤,其去圣人远甚。 况圣人所不知不能者乎。 佛法殆非凡情世智所能测度之法也。 遂顿革先心,出家为僧。 自量己力,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 从兹唯佛是念。 唯净土是求。 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 所恨色力衰弱,行难勇猛。 而信愿坚固,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稍移其操。 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 奈宿业所障,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 惭愧何如。 一日有一上座,久参禅宗,兼通教理,眼空四海,誓证一乘。 效善财以遍参知识,至螺山以叩关余舍。 时余适以弥陀要解,文深理奥,不便童蒙。 欲搜辑台教,逐条著钞,俾初学之士,易于进步。 非敢效古德之宏阐道妙,聊以作后进之入胜因缘。 喜彼之来,即赠要解一本,且告以著钞之意。 上座因谓余曰。 要解一书,吾昔曾一视之。 见其词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若此者不胜枚举。 直是抑遏宗教,过赞净土。 谤正法轮,疑误众生。 不亿蕅益大师,以千古希有之学识,不即直指人心,宏扬止观。 反著斯解,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 俾举世缁素,守一法以弃万行,取蹄涔以舍巨海。 同入迷途,永背觉路。 断灭佛种,罪过弥天矣。 欲报佛恩者,当即毁灭令尽,又何堪著钞,以助其流通耶。 愤心厉气,若对仇仇。 余俟其气平,徐谓之曰,汝以蕅益此解,为罪过薮者。 但知其末流,而不知其本源。 是逐块之痴犬,非择乳之鹅王也。 须知其过,实不在于蕅益此解。 在于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 与净土三经,及华严,法华,诸大乘经。 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也。 汝若能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举世奉行矣。 否则即是山野愚民,妄称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灭门诛族矣。 汝作是说,谤佛谤法谤僧。 当即生陷阿鼻地狱,永劫受苦,了无出期。 恃宿世之微福,造穷劫之苦报。 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即汝是也。 彼瞿然曰,师言罪在释迦弥陀等者,何反常之若是也。 请详陈其故,若其理果胜,敢不依从。 余曰,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 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 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 为实施权,开权显实。 于一乘法,作种种说。 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 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 曲垂接引,循循善诱。 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 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 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 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 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 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 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 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 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 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 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 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 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 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 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 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汝以禅教自负,而妄谓宏净土者,为谤正法轮,断灭佛种。 足征汝乃魔附其身,丧心病狂,认迷为觉,指正为邪之地狱种子耳。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 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 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 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 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 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 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 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 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汝历参丛林,何日日修习,而反生毁谤之若是也。 儒书所谓习矣不察,日用不知者,莫汝为甚也。 夫华严为诸经之王,王于三藏。 华严不信,即一阐提。 纵不生陷阿鼻,报终定堕无间。 吾欲离苦而求生净土,汝欲得苦而毁谤华严。 汝守汝志,吾行吾道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道不同不相为谋,汝去,吾不语汝。 彼曰,道贵宏通,疑须剖决,师何见拒之甚也。 尝闻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其佛所住,名常寂光。 则但证法身,当处即是寂光净土。 又何必以生灭心,舍东取西,然后为得也。 余曰,谈何容易。 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 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不能彻底亲得受用。 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证。 汝若圆证毗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便是寂光。 其或未然,则是说食数宝,不免饥寒而死也。 彼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宗门常谈,不应有错。 余曰,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 所以然者,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 然后依此理以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 汝何事理儱侗,知见颠倒之若是也。 又汝以舍东取西,为生灭者。 不知执东废西,乃断灭也。 夫未证妙觉,谁离取舍。 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断惑证真,何一非取舍之事乎。 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问,枣柏李长者华严合论,谓西方净土,乃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 何以华藏海众,同愿往生。 枣柏现生证圣,神通智慧,不可思议,定是华严会上菩萨示现。 所有言说,当无错谬。 答枣柏虽菩萨示现。 以经未全来,不能预断,故作此说。 按枣柏造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论成之后,随即入灭。 历五十余年,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茶国王,方进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梵文。 至十四年,始译毕流通。 其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 彼第八十,善财承普贤威神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 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 以文来未尽,故未结而终。 及行愿品来,第四十卷,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说毕,如来赞叹,大众奉行,文方圆备。 故古德以此一卷,续于八十卷后流通。 欲后世学者,咸得受持全经云耳。 古德谓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 则一切上根利器,净土总摄无遗矣。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 汝信枣柏而不信行愿品,大集经。 是遵县令一时权宜之告示,而违皇帝万古不易之敕旨,何不知尊卑轻重之若是也。 问,彼既海众示现,何待经来方知。 答,宏扬佛法,大非易事。 须有证据,方能取信。 华严一经,迥越群典。 无从引类,以自裁度。 问,涅槃全经未至,生公何以预倡阐提皆有佛性。 将谓枣柏,不及生公。 答,阐提原是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何得独无。 有智识者皆可预断。 往生圆满佛果,诸经绝未宣说。 谁敢自出心裁,竖此奇义。 二者事理绝不相侔,不可引以为证。 至于二公所证,则非吾辈博地凡夫可知,何敢戏论。 须知菩萨宏法,或顺或逆,种种方便,不可思议。 得非枣柏示以不知,以敦后世之信向耶。 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 答,禅宗诸师,唯传佛心。 所有言说,皆归向上。 汝参禅有年,尚不知此。 则汝之所解,皆破坏禅宗之恶知见也。 问,博地凡夫,岂敢自任。 诸祖诚言,断可依凭。 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 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则又何说。 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识取自心。 汝当作训文释义,辨论修持法门。 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几许误哉。 汝须知西方之人,见思净尽,进破尘沙,及与无明。 只有进修,绝无造罪之事。 谓彼求生何国者,若在此间,未断见思,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人,则生凡圣同居净土。 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 喻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 德人觌面,鄙念全消。 若是见思净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分破无明,则生实报无障碍净土。 无明净尽,福慧圆满,则生常寂光净土。 在此土现证者如是,在彼土进修者亦然。 汝何过虑彼无生处,而自障障人,不肯求生。 闻噎废食,自丧性命。 则天下痴人,莫汝若也。 汝但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何不领取下文僧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州云佛佛乎。 但欲依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何不依僧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以何报答,州云念佛乎。 又何不依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 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乎。 汝谓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 不知禅家酬机之言,名为机锋,名为转语。 问在答处,答在问处。 不知返照回光,叩己而参。 一向但□酒糟,逐土块,有甚了期。 吾出家三十余年,漱口佛不喜闻之言,则众口同宣。 至于以佛佛为人,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绝未闻一人说一句者。 夫言出一口,既以彼为实为可依,则此亦是实是可依。 何受损者即依,得益者即违。 一依一违,自相矛盾。 夫赵州所言,总归本分。 佛不喜闻,与念佛等,皆属转语。 若能直下识得自心,方知赵州道越常情,语出格外。 当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 倘不能亲见赵州,则宁可以念佛为修持,不可依拨佛为把柄。 依念佛,则即生便出轮回,将来定成佛道。 依拨佛,则谤佛谤法谤僧。 现生则罪业山积,福慧冰消。 命终则永堕阿鼻,长劫受苦。 其利害得失,奚啻天渊。 总之,今人率皆福薄慧浅,业重障深。 于得益者,皆若罔闻。 于受损者,全身顶戴。 (得益受损且约未悟错会说,非古德所说之法,有益有损也。)诸师酬机之言,悉皆如是,不劳备释。 汝谓诸祖诚言,断可依凭,何不依百丈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乎。 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悉回向往生净土乎。 将谓百丈唯令死者往生,不令生者求生乎。 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龙树菩萨,如来预记往生,龙宫诵出华严,广造诸论,偏赞西方。 如毗婆沙论,称为易行疾至之道乎。 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马鸣菩萨,于起信论末后,示最胜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弥陀,永不退转乎。 又何不依二祖阿难,初祖迦叶,结集三藏,与净土诸经乎。 倘净土不足为法,有害于世。 彼何不知好歹,贻后世以罪薮乎。 又诸大乘经,皆赞净土。 而小乘经则无一字言及。 将谓诸大乘经,不足为法乎。 又佛说弥陀经时,六方恒河沙数诸佛,悉皆出广长舌,劝信此经。 将谓六方诸佛,亦贻人以罪薮乎。 如谓六祖赵州等,不可不信。 则龙树,马鸣,阿难,迦叶,释迦,弥陀,六方诸佛,诸大乘经,更为不可不信。 若谓诸佛诸祖诸经,皆不足信,又何有于六祖赵州为哉。 见近而不见远,知小而不知大。 如乡民慕县令之势力,而不知皇帝之威德。 小儿见铜钱而即拾,遇摩尼宝珠而不顾也。 汝还知永明四料简,所示禅净有无,利害得失乎。 夫永明乃弥陀化身,岂肯贻人罪薮,谤正法轮,疑误众生,断灭佛种乎。 彼曰,永明料简,语涉支离,不足为法。 何以言之,彼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若如所说,则今之禅者,类多皆看念佛的是谁。 又有住念佛堂,长年念佛者。 彼皆现世能为人师,来生即成佛祖乎。 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 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 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法。 余曰,汝何囫囵吞枣,不尝滋味之若是也。 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 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 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 吾数十年来,见禅讲诸师所说,皆与汝言,无少殊异。 见地若是,宜其禅与净土,日见衰残也。 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 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 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 (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 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 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 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 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 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 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 或求生天,受天福乐。 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 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 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 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 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 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 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 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 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 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 回入娑婆,度脱众生。 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 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 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 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 孤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 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 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 四偈玄文,请详训释。 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 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 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 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 邪魔外道,闻名丧胆。 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 有来学者,随机说法。 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 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 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 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 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 最下即证圆教初住。 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 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 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 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 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 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 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 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 非万修万人去乎。 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 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 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 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 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 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 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 直须历缘□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 一毫未断者,姑勿论。 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 生死海深,菩提路远。 尚未归家,即便命终。 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 故曰十人九蹉路。 蹉者,蹉跎。 即俗所谓担阁也。 阴境者,中阴身境。 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 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 如人负债,强者先牵。 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 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 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 瞥,音撇,眨眼也。 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 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 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 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 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 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 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 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 悠悠泛泛,修余法门。 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 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 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者五欲,广造恶业。 既造恶业,难逃恶报。 一气不来,即堕地狱。 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 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 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 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 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 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 欲复人身,难之难矣。 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 阿难对佛,大地土多。 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 净土法门,专仗佛力。 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 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 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 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 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诠。 宿有何福,得闻出要。 愿厕门墙,执侍巾瓶。 余曰,余有何德,敢当此说。 但余之所言,皆宗诸佛诸祖。 汝但仰信佛祖,宏扬净土。 则无德不报,无罪不灭。 昔天亲菩萨,初谤大乘,后以宏大赎愆。 汝能追彼芳踪,我愿舍身供养。 上座乃礼佛发愿云,我某甲从于今日,专修净业。 唯祈临终,往生上品,见佛闻法,顿证无生。 然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逆顺隐显,种种方便,宏通此法度脱众生。 尽未来际,无有闲歇。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愿释迦弥陀,常住三宝,愍我愚诚,同垂摄受。 余曰,净土事者,是大因缘。 净土理者,是秘密藏。 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上座唯唯而退。 因录其问答,以为不知此法者劝。 发布时间:2023-08-17 12:41:56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1:3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0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