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竭诚方获实益论 内容: 竭诚方获实益论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 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 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 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 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汉魏昭,见郭林宗。 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 因受业,供给洒扫。 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 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 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 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 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 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 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 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 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 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 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 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 故得学成德立,玫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 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 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 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 以无缘种,莫由得度。 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 种种方便,随机利物。 千门具启,一道同归。 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云布慈门,波腾行海。 六度齐修,四摄普益。 其布施也,内外俱舍。 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手足,欢喜施与。 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 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 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 宏开法会,普应群机。 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 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 显密权实,偏圆顿渐。 随机而施,相宜而用。 乘虽有三,道本无二。 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 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 俯顺群机,循循善诱。 必令机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 学者虽则专主大乘,亦不可轻蔑弃舍小乘。 以小乘原为进入大乘而设。 乃如来之度生妙用,实下根之出苦宏猷。 故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大海虽有浅深,水味原无二致。 凡属佛经,固应一体尊重。 如轮王命令,事虽种种不同,其为王敕则一也。 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 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况如来金口所说之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乎哉。 及如来一期事毕。 示现灭度。 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遍界流通。 一千年后,教传此土。 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布佛经,不惜躯命。 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传,其道路险阻,非常艰辛。 不觉哽噎涕泣,莫之能已。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 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 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 于心性外,了无一法可得。 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 于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著。 由兹起贪嗔痴,造杀盗淫。 迷智慧以成烦恼,即常住而为生灭。 经尘点劫,莫之能反。 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 即彼客作贱人,原是长者真子。 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 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 回思从无始来,未闻佛说。 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 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 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 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 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 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 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然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无诚敬。 种种亵慢,难以枚举。 而习行既久,彼此相安。 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 视如来之法言,同破坏之故纸。 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无所益。 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头三昧,面门辉光。 如饥说食,如贫数宝。 虽有研究之功,绝无实证之益。 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 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 虽是善因,反招恶果。 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 用是心怀惨伤,敢陈刍荛。 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无损。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若尊重弟子。 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 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何以令其如此。 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 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 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 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 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 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 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 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 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 如囚遇赦书,庆幸无极。 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 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 无边利益,从闻经得。 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 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 既读佛经,何不依佛经所说恭敬尊重。 既亵佛法,岂能得佛法所有真实利益。 倘能暂息狂见,清夜自思。 当必心神惊悸,涕泪滂沱。 悲昔日之无知,誓毕生以竭诚。 从兹心意肃恭,身口清净。 永绝粗鄙之恶态,恒依经论之圣谟。 果能如是,庶可于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各获实益。 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虻,饮于大海,咸得充饱。 又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 如是,则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用。 而如来说经,诸祖宏法之心,亦可以稍得舒畅而慰悦矣。 今将古德恭敬经典之事迹利益,略录数条。 企欲真修实践者,有所取法焉。 齐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 常以华严为业。 读诵受持,妙统宗极。 遂修一净园,树诸谷楮。 并种以香草,杂以鲜花。 每一入园,必加洗濯,身著净衣。 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氛馥。 别造净屋,香泥壁地。 结坛净器。 浴具新衣。 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盥漱熏香。 剥楮取皮,浸以沉水。 护净造纸,毕岁方成。 别筑净基,更造新室。 乃至柱梁椽瓦,并濯以香汤,每事严洁。 堂中别施方柏牙座,周布香花。 上悬宝盖,垂诸玲佩,杂以旒苏。 白檀紫沈,以为经案,并充笔管。 书生日受斋戒,香汤三浴。 华冠净服,状类天人。 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呗先引之。 圆亦形服严净,执炉恭导。 散花供养,方乃书写。 圆胡跪运想,注目倾心。 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于一院,举众同见,莫不悲感,久之方歇。 复有神人执戟,现形警卫。 圆与书生同见,余人则不睹焉。 又有青衣梵童,无何而至。 手执天华,忽申供养。 前后灵感,杂沓相仍。 迄经二载,书写方毕。 盛以香函。 置诸宝帐,安彼净堂,每伸顶谒。 后因转读,函发异光。 至于严洁敬绝今古。 此经递授。 于今五代。 有清净转读者,时亦灵应昭然。 其经今在西太原寺贤首法师处,守护供养。 注此与下二条,皆系晋译六十卷华严经也。 谷,音谷,从木,不从禾,楮之别种。 德圆种楮,造纸写经。 入此楮园,尚须洗濯,著净衣服。 其平日礼佛诵经,诚敬净洁,盖可知矣。 今人登大雄殿,尚无彼入楮园之虔洁,良可慨叹。 浴具新衣者,浴,即浴室,新字宜作触,谓浴室中具有登厕之衣。 匠人斋戒,易服出入者,所用匠人,皆须持五戒,日受八关斋法。 凡欲登厕,先至浴室,脱去常服,著登厕衣。 及出,先洗净,次洗浴,方著常服。 旒苏,即须子。 乃聚众丝线,于头上绾一结子,下则散分者。 呗,唱赞也。 五代,即齐梁陈隋唐,此传系唐人所作,故曰于今五代。 德圆之诚,超越古今。 故其灵感,杂沓相仍。 今人虽无此财力,于力所能为者,可不竭诚尽敬,以期三宝垂慈,冥显加被乎。 倘惟事形迹,了无诚敬。 则无边法力,莫由感通。 谓为佛法不灵,其可乎哉。 此依华严悬谈及会玄记二书录出。 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不知氏族。 苦节成性,守道山林。 以华严起信,安心结业。 于永徽四年,发心抄写。 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兼种香花,灌以香水。 凡历三年,洁净造纸。 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 召善书人沩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花,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 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 德日入静室运想。 每写一卷,施缣十疋,一部总六百缣。 恭乃罄竭志诚,并皆不受。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 德以经成,设斋庆之。 大众集已,德于佛前,烧香散花,发宏誓愿。 方开经藏,放大光明,周七十余里,照定州城。 城中士女,普皆同见。 中山斋众,投身宛转,悲哽忏悔。 注此与上事迹大同,可见古人于三宝分上,多皆竭诚尽敬。 绝不似今人之怠忽亵慢,有名无实也,举笔吐气者,或欲咳嗽,或欲呵欠,即停笔少顷,面向旁边,令气出之,不敢以口气熏经故也。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者,以专心写经,不求名利,志诚之极,致令业尽情空,了生脱死。 高登上品宝莲,亲证不退转地矣。 观此,可见佛法不孤负人,而今之缁素,多多皆是孤负佛法耳。 奈何奈何。 此一条出会玄记。 唐僧法诚,姓樊氏,雍州万年县人。 幼年出家,以诵华严为业。 因遇慧超禅师,隐居蓝谷高山。 遂屏嚣烦,披诚请益。 后于寺南岭,造华严堂,澡洁中外。 庄严既毕,乃图画七处九会之像。 又竭其精志,书写受持。 宏文学士张静者,时号笔工,罕有加胜。 乃请至山舍,令受斋戒,洁净自修。 口含香汁,身被新服。 然静长途写经,纸直五十。 诚料其见,才写两纸,酬直五百。 静利其货,竭力写之,终部已来,诚恒每日烧香供养,在其案前。 点画之间,心缘目睹,略无遗漏。 故其克心钻注,时感异鸟,形色希世。 飞入堂中,徘徊鼓舞。 下至经案,复上香炉。 摄静住观,自然驯狎,久之翔逝。 明年经了,将事兴庆,鸟又飞来,如前驯扰,鸣唳哀亮。 贞观初年,造画千佛,鸟又飞来,登止匠背。 后营斋供,庆诸经像。 日次中时,怪其不至。 诚顾山岑曰,鸟既不至,吾诚无感也。 将不嫌诸秽行,致有此征。 言已剡然飞来,旋还鸣啭。 入香水中,奋迅而浴,中后便逝。 前后如此者,非复可述。 静素善翰墨,乡曲所推。 山路岩崖,勒诸经偈,皆其笔也。 手写法华,正当露地。 因事他行,未营收举。 属洪雨滂注,沟涧波飞。 走往看之,合案并干,余便流潦。 尝却偃横松,遂落悬溜。 未至下涧,不觉已登高岸,不损一毛。 注法诚张静,各竭诚敬。 故其感应,俱难思议。 出华严悬谈,及会玄记,并续高僧传。 唐僧昙韵,定州人。 行年七十,隋末丧乱,隐于离石北千山。 常诵法华经。 欲写其经,无人同志。 如此积年。 忽有书生,无何而至。 云所欲洁净,并能行之。 即于清旦,食讫入浴。 著净衣,受八戒。 入净室,口含檀香,烧香悬旛,寂然抄写,至暮方出。 明又如先,曾不告倦。 及经写了,如法奉衬。 相送出门,斯须不见。 乃至装潢,一如正法。 韵受持读之,七重裹结。 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无暂废。 后遭胡贼,乃箱盛其经,置高岩上。 经年贼静,方寻不见。 周慞穷觅,乃于岩下获之。 箱巾糜烂,拨朽见经,如旧鲜好。 注写经心诚,感圣来应。 圣虽来应,示同凡夫。 故一依其法,清旦食讫入浴,著净衣等也。 八戒,即八关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以不杀等八戒助成。 关闭贪嗔痴等烦恼惑业,不令生起。 乃令在家人受出家戒。 从今朝清晨受,至明日明相出为限。 写经令其日日常持,故须日日常受。 至暮方出,则午亦不食矣。 裹音果。 包也。 一重一度香水洗手者,即读一回经,先用香水洗一度手。 箱巾烂而经鲜好者,一以圣人之法力加持,一以韵师之诚心感格,一以妙经之功德难思故也。 韵师后住隰州。 道宣律师,贞观十一年至彼见之。 时年已七十矣。 此下数条,皆出三宝感通录。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敬信佛法。 欲写法华,金刚般若,涅槃等,无由自检。 凭彼土抗禅师检校。 抗乃为在寺如法洁净,写了下帙,还岐州庄所,经留在庄。 并老子五千言,同在一处。 忽为外火延烧,堂是草覆,一时灰荡。 轨于时任冯翊令。 家人相命拨灰,取金铜经轴。 既拨外灰,其内诸经,宛然如故。 潢色不改。 唯箱帙成灰。 又觅老子,便从火化。 乃收取诸经,乡村嗟异。 其金刚般若一卷,题字焦黑。 访问所由,乃初题经时,有州官能书。 其人行急,不获洁净,直尔立题,由是被焚。 其人现在,瑞经亦存。 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 注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 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诚敬为本。 若戒行精严,诚敬笃至。 则三宝诸天,皆为拥护。 否则无边法力,莫之能感。 观此诸经毫无所损,唯金刚经题,字迹焦黑。 以其人既无戒力,又无诚心故也。 受持佛经者,可不以持戒竭诚为急务哉。 唐河东有练行尼,常诵法华。 访工书者写之,价酬数倍。 而洁净翘勤,有甚余者,一起一浴,然香熏衣。 筒中出息,通于壁外。 七卷之功,八年乃就。 龙门寺僧法端,集众讲说。 借此尼经,以为楷定。 尼固不与,端责之。 事不获已,乃自送付端。 端开读之,唯见黄纸,了无文字,余卷亦尔。 端愧悔送尼。 尼悲泣受已,香水洗函。 顶戴绕佛,七日不休。 开视,文字如故。 即贞观二年,端自说之云。 (本拟广录恭敬三宝之利益,及亵慢三宝之罪愆,令研究佛学者取法有地,获罪无由,以目力不给,遂止,) 发布时间:2023-08-18 12:23:01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1:35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0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