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卷第二十五 内容: 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二十五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答曾侍郎(天游)○(问书附)开顷在长沙。 得圜悟老师书。 称公晚岁相从所得甚是奇伟。 念之再三。 今八年矣。 常恨未获亲闻绪余。 惟切景仰。 开自幼年发心。 参礼知识扣问此事。 弱冠之后。 即为婚宦所役。 用工夫不纯。 因循至今老矣。 未有所闻常自愧叹。 然而立志发愿。 实不在浅浅知见之问。 以为不悟则已。 悟则须直到古人亲证处方为大休歇之地。 此心虽未尝一念退屈。 自觉工夫终未纯一。 可谓志愿大而力量小也。 向者。 痛恳圜悟老师。 老师示以法语六段。 其初直示此事。 后举云门赵州放下著须弥山两则因缘。 令下钝工。 常自举觉。 久久必有入处。 老婆心切如此。 其奈钝滞太甚。 今幸私家尘缘都毕。 闲居无他事。 政在痛自鞭策以偿初志。 第恨未得亲炙教诲耳。 一生败阙己一一呈似。 必能洞照此心。 望委曲提警。 日用当如何做工夫。 庶几不涉他途。 径与本地相契也。 如此说话。 败阙亦不少。 但方投诚自难隐逃。 良可愍故。 至扣承叙及。 自幼年至仕宦参礼诸大宗匠。 中间为科举婚宦所役。 又为恶觉恶习所胜。 未能纯一做工夫。 以此为大罪。 又能痛念无常世间种种虚幻无一可乐。 专心欲究此一段大事因缘。 甚惬病僧意。 然既为士人仰禄为生。 科举婚宦。 世间所不能免者。 亦非公之罪也。 以小罪而生大怖惧。 非无始旷大劫来承事真善知识熏习般若种智之深。 焉能如此。 而公所谓大罪者。 圣贤亦不能免。 但知虚幻非究竟法。 能回心此个门中。 以般若智水。 涤除垢染之秽。 清净自居。 从脚下去一刀两段。 更不起相续心足矣。 不必思前念后也。 既曰虚幻。 则作时亦幻。 受时亦幻。 知觉时亦幻。 迷倒时亦幻。 过去现在未来皆悉是幻。 今日知非。 则以幻药复治幻病。 病瘥药除。 依前只是旧时人。 若别有人有法。 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公深思之。 但如此崖将去。 时时于静胜中。 切不得忘了须弥山放下著两则语但从脚下著实做将去。 己过者不须怖畏。 亦不必思量。 思量怖畏即障道矣。 但于诸佛前。 发大誓愿。 愿此心坚固。 永不退失。 仗诸佛加被。 遇善知识一言之下。 顿亡生死。 悟证无上正等菩提。 续佛慧命。 以报诸佛莫大之恩。 若如此则久久无有不悟之理。 不见善财童子从文殊发心。 渐次南行过一百一十城。 参五十三善知识。 末后于弥勒一弹指顷。 顿亡前来诸善知识所得法门。 复依弥勒教思欲奉觐文殊。 于是文殊遥伸右手。 过一百一十由旬。 按善财顶曰。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若离信根。 心劣忧悔。 功行不具。 退失精勤。 于一善根心生住著。 于少功德便以为足。 不能善巧发起行愿。 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 乃至不能了知如是法性。 如是理趣。 如是法门。 如是所行。 如是境界。 若周遍知。 若种种知。 若尽源底。 若解了。 若趣入。 若解说。 若分别。 若证知。 若获得。 皆悉不能。 文殊如是宣示善财。 善财于言下成就阿僧祇法门。 具足无量大智光明。 入普贤门。 于一念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 悉皆亲近。 恭敬承事。 受行其教。 得不忘念智。 庄严藏解脱。 以至入普贤毛孔刹。 于一毛孔行一步。 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与普贤等。 诸佛等。 刹等行等。 及解脱自在悉皆同等。 无二无别。 当恁么时。 始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 回六识为六神通。 回烦恼为菩提。 回无明为大智。 如上这一络索。 只在当人末后一念真实而已。 善财于弥勒弹指之间。 尚能顿亡诸善知识所证三昧。 况无始虚伪恶业习气耶。 若以前所作底罪为实则现今目前境界。 皆为实有。 乃至官职富贵恩爱。 悉皆是实。 既是实。 则地狱天堂亦实。 烦恼无明亦实。 作业者亦实。 受报者亦实。 所证底法门亦实。 若作这般见解。 则尽未来际。 更无有人趣佛乘矣。 三世诸佛诸代祖师。 种种方便。 翻为妄语矣。 承公发书时。 焚香对诸圣。 及遥礼庵中而后遣。 公诚心至切如此。 相去虽不甚远。 未得面言。 信意信手。 不觉忉怛如许。 谁若繁絮。 亦出诚至之心。 不敢以一言一字相欺。 苟欺公则是自欺耳。 又记得。 善财见最寂静婆罗门。 得诚语解脱。 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菩萨。 于阿耨菩提。 无已退无现退无当退。 凡有所求莫不成满。 皆由诚至所及也。 公既与竹椅蒲团为侣。 不异善财见最寂静婆罗门。 又发云门书。 对诸圣遥礼而后遣。 只要云门信许。 此诚至之剧也。 但相听。 只如此做工夫。 将来于阿耨菩提成满无疑矣又公处身富贵。 而不为富贵所折困。 非夙植般若种智。 焉能如是。 但恐中忘此意。 为利根聪明所障。 以有所得心在前顿放。 故不能于古人直截径要处一刀两段直下休歇。 此病非独贤士大夫。 久参衲子亦然。 多不肯退步就省力处做工夫。 只以聪明意识计较思量。 向外驰求。 乍闻知识向聪明意识思量计较外示以本分草料。 多是当面蹉过。 将谓从上古德。 有实法与人。 如赵州放下著云门须弥山之类是也。 岩头曰。 却物为上。 逐物为下。 又曰。 大统纲宗。 要须识句。 甚么是句。 百不思时唤作正句。 亦云居顶。 亦云得住。 亦云历历。 亦云惺惺。 亦云恁么时。 将恁么时等破一切是非。 才恁么便不恁么。 是句亦刬。 非句亦刬。 如一团火相似。 触著便烧。 有甚么向傍处。 今时士大夫。 多以思量计较为窟宅。 闻恁么说话。 便道莫落空否。 喻似舟未翻先自跳下水去。 此深可怜愍。 近至江西见吕居仁。 居仁留心此段因缘甚久。 亦深有此病。 渠岂不是聪明。 宗杲尝问之曰。 公怕落空。 能知怕者是空耶。 是不空耶。 试道看。 渠伫思欲计较祗对。 当时便与一喝。 至今茫然。 讨巴鼻不著。 此盖以求悟证之心。 在前顿放。 自作障难。 非干别事。 公试如此做工夫。 日久月深。 自然筑著磕著。 若欲将心待悟将心待休歇。 从脚下参。 到弥勒下生。 亦不能得悟。 亦不能得休歇。 转加迷闷耳。 平田和尚曰。 神光不昧。 万古徽猷。 入此门来。 莫存知解。 又古德曰。 此事不可以有心求。 不可以无心得。 不可以语言造。 不可以寂默通。 此是第一等入泥入水。 老婆说话。 往往参禅人。 只恁么念过。 殊不子细。 看是甚道理。 若是个有筋骨底。 聊闻举著。 直下将金刚王宝剑。 一截截断此四路葛藤。 则生死路头亦断。 凡圣路头亦断。 计较思量亦断。 得失是非亦断。 当人脚跟下。 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 岂不快哉。 岂不畅哉。 不见。 昔日灌溪和尚初参临济。 济见来便下绳床。 蓦胸擒住。 灌溪便云。 领领。 济知其已彻。 即便推出。 更无言句与之商量。 当恁么时。 灌溪如何思量计较祗对得。 古来幸有如此榜样。 如今人总不将为事。 只为粗心。 灌溪当初若有一点待悟待证待休歇底心在前时。 莫道被擒住便悟。 便是缚却手脚。 绕四天下拖一遭。 也不能得悟。 也不能得休歇。 寻常计较安排底是识情。 随生死迁流底亦是识情。 怕怖慞惶底亦是识情。 而今参学之人。 不知是病。 只管在里许。 头出头没。 教中所谓随识而行不随智。 以故昧却本地风光本来面目。 若或一时放得下。 百不思量计较。 忽然失脚蹋著鼻孔。 即此识情。 便是真空妙智。 更无别智可得。 若别有所得。 别有所证。 则又却不是也。 如人迷时唤东作西。 及至悟时即西便是东。 无别有东。 此真空妙智。 与太虚空齐寿。 只这太虚空中。 还有一物碍得他否。 虽不受一物碍。 而不妨诸物于空中往来。 此真空妙智亦然。 生死凡圣垢染。 著一点不得。 虽著不得。 而不碍生死凡圣于中往来。 如此信得及见得彻。 方是个出生入死得大自在底汉。 始与赵州放下著云门须弥山。 有少分相应。 若信不及放不下。 却请担取一座须弥山。 到处行脚。 遇明眼人。 分明举似。 一笑示谕。 自到城中。 著衣吃饭。 抱子弄孙。 色色仍旧。 既亡拘滞之情。 亦不作奇特之想。 宿习旧障亦稍轻微。 三复斯语。 欢喜跃跃。 此乃学佛之验也。 傥非过量大人于一笑中百了千当。 则不能知吾家果有不传之妙。 若不尔者。 疑怒二字法门。 尽未来际终不能坏。 使太虚空为云门口。 草木瓦石皆放光明助说道理。 亦不柰何。 方信此段因缘不可传不可学。 须是自证自悟自肯自休方始彻头。 公今一笑。 顿亡所得。 夫复何言。 黄面老子曰。 不取众生所言说。 一切有为虚妄事。 虽复不依言语道。 亦复不著无言说。 来书所说。 既亡拘滞之情。 亦不作奇特之想。 暗与黄面老子所言契合。 即是说者名为佛说。 离是说者即波。 旬说。 山野平昔有大誓愿。 宁以此身代一切众生受地狱苦。 终不以此口将佛法以为人情瞎一切人眼。 公既到恁么田地。 自知此事不从人得。 但且仍旧更不须问。 大法明未明。 应机碍不碍。 若作是念。 则不仍旧矣。 承过夏后方可复出。 甚陕病僧意。 若更热荒驰求不歇。 则不相当也。 前日见公欢喜之甚。 以故不敢说破。 恐伤言语。 今欢喜既定。 方敢指出此事。 极不容易。 须生惭愧始得。 往往利根上智者。 得之不费力。 遂生容易心。 便不修行。 多被目前境界夺将去。 作主宰不得。 日久月深迷而不返。 道力不能胜业力。 魔得其便。 定为魔所摄持。 临命终时亦不得力。 千万记取。 前日之语。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则渐除因次第尽。 行住坐卧切不可忘了。 其余古人种种差别言句。 皆不可以为实。 然亦不可以为虚。 久久纯熟。 自然默默契自本心矣。 不必别求殊胜奇特也。 昔水潦和尚于采藤处问马祖。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祖云。 近前来向尔道。 水潦才近前。 马祖栏胸一蹋蹋倒。 水潦不觉起来拍手呵呵大笑。 祖曰。 汝见个甚么道理便笑。 水潦曰。 百千法门无量妙义。 今日于一毛头上。 尽底识得根源去。 马祖便不管他。 雪峰知鼓山缘熟。 一日忽然蓦胸擒住曰。 是甚么。 鼓山释然了悟。 了心便亡。 唯微笑举手摇曳而已。 雪峰曰。 子作道理耶。 鼓山复摇手曰。 和尚何道理之有。 雪峰便休去。 蒙山道明禅师。 趁卢行者至大庾岭夺衣钵。 卢公掷于石上曰。 此衣表信。 可力争耶。 任公将去。 明举之不动。 乃曰。 我求法。 非为衣钵也。 愿行者开示。 卢公曰。 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恁么时。 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 明当时大悟。 通身汗流。 泣泪作礼曰。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意旨否。 卢公曰。 我今为汝说者。 即非密意。 汝若返照自己面目。 密却在汝边。 我若说得。 即不密也。 以三尊宿三段因缘。 较公于一笑中释然。 优劣何如。 请自断看还更别有奇特道理么。 若更别有。 则却似不曾释然也。 但知作佛。 莫愁佛不解语。 古来得道之士。 自己既充足。 推己之余。 应机接物。 如明镜当台明珠在掌。 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非著意也。 若著意则有实法与人矣。 公欲大法明应机无滞。 但且仍旧。 不必问人。 久久自点头矣。 临行面禀之语。 请书于座右。 此外别无说。 纵有说。 于公分上尽成剩语矣。 葛藤太多。 姑置是事又邴比蒙诲答。 备悉深旨。 邴自有验者三。 一事无逆顺。 随缘即应。 不留胸中。 二宿习浓厚。 不加排遣。 自尔轻微。 三古人公案。 旧所茫然。 时复瞥地。 此非自昧者。 前书大法未明之语。 盖恐得少为足。 当扩而充之。 岂别求胜解耶。 净除现流。 理则不无。 敢不铭佩信后益增瞻仰。 不识日来随缘放旷如意自在否。 四威仪中不为尘劳所胜否。 寤寐二边得一如否。 于仍旧处无走作否。 于生死心不相续否。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公既一笑。 豁开正眼。 消息顿亡。 得力不得力。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矣。 然日用之间。 当依黄面老子所言。 刳其正性。 除其助因。 违其现业。 此乃了事汉。 无方便中真方便。 无修证中真修证。 无取舍中真取舍也。 古德云。 皮肤脱落尽。 唯一真实在。 又如栴檀繁柯脱落尽唯真栴檀在。 斯违现业除助因刳正性之极致也。 公试思之。 如此说话。 于了事汉分上。 大似一柄腊月扇子。 恐南地寒暄不常也。 少不得。 一笑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二十五 发布时间:2023-09-15 12:30:37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1:22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08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