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金刚经》 内容: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今天是我们讲《金刚经》的第一天,我们将用三天的时间把《金刚经》的注解,简单的来消文释义。 《金刚经》从古以来,有八百多家的注解,诵的人最多,每天诵《金刚经》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真正体悟到《金刚经》的义理的,还是很有限,这个是列为见性的一部重要的法宝。 那么,欧洲世界,欧洲的世界,有人去过;美洲的世界,有人去过;亚洲世界,包括中国大陆、台湾,这些旅游家统统去过;现在的海域,深海的领域,这些科学家也曾经去探勘;只有一个世界,目前世间人,很少进去这个世界探讨,那就是佛的心灵世界。 佛陀的心灵世界是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大涅磐,很少人来探讨,也很少人能够进入这种高深的领域。 所以,《金刚经》是明心见性一部重要的宝典,注解最多,持诵的人也最多;但真正因为这样而开悟的却很少,因为看不懂,懂一点点,落入观念。 佛法很难,你要讲真如,他以为有一种东西叫作真如;你要讲不生不灭,他以为一潭死水,统统不动,叫作不生不灭;你要讲空,他认为什么都没有,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我们说:佛陀的心灵世界,叫作毕竟空的世界,可是这个空,又不是全部都空,它有作用。 譬如说我右边,(法师举起右臂示意,)如果是释迦世尊在我的右手边说法,他的心性就是不生不灭,佛陀正在说法,就是生灭,所有的生灭回归回来,世尊这一念清净心,就是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看不到,大般若智慧看不到,可是,它有作用,眼睛可以大用,眼见一切色,一切色法无碍;嘴巴说一切法,尘自生灭,自性不动。 所以,不生不灭,(是)站在本体界讲的;生灭,(是)站在现象界讲的。 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起大用现前,就是不离开生灭。 所有现象界,当体即空,就是本体界;所有的本体界,必须借重六根、六尘、六识,转换成佛性,显现出来。 所以,大彻大悟,就是纯一个佛性,没有色,没有受、想、行、识。 是四谛,当下就离四谛(苦、集、灭、道);是十二因缘,当下离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六度,当下就离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 言一物即不中,说什么东西统统不对,可是,开悟,(说)什么统统对。 要找本性,把全身碎为微尘,找不到本性;但是,开悟的圣者,随手拈来,统统是本性,慢慢体会。 所以,世尊派我来,我今天就是世尊派来的大使,我就是一个导游,我现在要引诸位,进入释迦牟尼佛清净心灵的世界,诸位务必要全神贯注,好好的听,听多少算多少,因为看眼神就知道,没开悟。 好了,慢慢进入领域。 诸位翻开第七页,看左右两边,不是看下面的页数,看左右两边。 昨天我们讲《净土十疑论》,叫作提起,要念阿弥陀佛,一念提起;今天要讲《金刚经》,叫作万缘放下。 今天要讲这个《金刚经》,就是万缘放下;昨天讲的,叫做一念提起。 所以,等一下你们出去外面的停车场,看看我那里面题了几个字,对联,你们都没看喔,太忙了喔! 车子开进来,赶着要回去。 你出去,去看看,我题了两个对联,停车场那个对联写什么? 开车进来请放下;另外一个对联:驾车出去请提起,放下跟提起是同时的。 我们这个叫作般若讲堂,大莲花居的般若讲堂,等一下你去看看,师父题的对联:无说无示无来去、生死涅磐无距离,三分钟就写出来了,三分钟,叫我题字。 所以,这个就跟《金刚经》有关系,因此,我们研究《金刚经》,这个因缘跟大家提示一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的清净自性,像金刚能破万物,不为万物所破,如同金刚一样的坚硬,能摧毁一切,不被一切所摧毁。 我们明心见性,内心里面的般若大智慧也是这样,能摧毁一切执著、分别和烦恼、颠倒。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就是我们的金刚般若的大智慧,能摧毁一切的烦恼,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磐的彼岸的一部经。 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梁昭明太子萧统分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六祖大鉴禅师注】【龙溪孙云鸿复生侯官杨 浚雪沧 重梓】这里面还有一些祖师大德所讲的话。 因为我们时间很有限,今天我们必须讲三分之一,要讲到三十二页到三十三页,今天不管讲到几点,讲到十二点,我没有下课,你就别想走,(笑)一定要把它讲完就是了。 三天决胜负,开不开悟,就看你有没有专心听。 金刚,诸位看注解,【金刚者,坚利之物。 能破万物也。】【般若者。 梵语也。】梵语就是印度话,中国话叫作智慧,(【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烦恼。】有智慧的人,就能够破烦恼。 【转为妙用。】【波罗蜜者。 梵语也。 唐言到彼岸。】其实会听《金刚经》,底下那八个字,如果你会背的话,这一部经就不必讲了。 底下那几个字就是这样:【不着诸相。 谓之彼岸。】如果你会听经闻法,这一句就OK了,好,课本盖起来,下课! (笑)为什么? 就着相跟不着相而已啊,就这个观念而已啊! 但是,说不着相很难,众生是看到什么执著什么是不是? 不着诸相。 谓之彼岸。 【若着诸相。 谓之此岸。】我们今天为什么会你争我夺? 就是着相。 【又云心迷则此岸。】此岸就是生死烦恼的此岸。 【心悟则彼岸。】【经者。 径也。】径就是道路,我们要走的路。 【见性之径路也。】这个径就是直的意思,没有弯。 见性直接了当的路,一点都不弯曲。 【法会因由分第一】经文:【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衹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 乞食於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师父先消文释义,说:我阿难听到一部这样的经典,世尊讲经的那个时候,佛正好在舍卫国。 印度当时候有十六个小国。 衹树给孤独,这是两个人,衹树是衹陀太子的树,给孤独是给孤独长者,给就是常常救济贫困的人,一个慈悲的长者叫作给孤独。 一个长者常常救济这些贫穷、困苦的人,有一个这样的长者。 这两个人,一个是衹陀太子的树,一个园;一个是给孤独长者出钱盖精舍,两个人加起来一个地方,叫作衹树给孤独园,佛就在这个地方。 与大比丘众,注意那个大字,不是大小的大,这个大,要做一下笔记喔! 这个大比丘,是善恶俱遣,有无不着。 不落入善的观念,行善,绝对不会动一个念头执着善,也绝对不会去瞋恨那一些恶劣的众生,善恶俱遣,统统除掉,没有落入善恶的观念。 有无不着,不着有相,也不着无,不着有无,这个叫作大。 要有这种心地的功夫,叫作大比丘。 与大比丘众,多少人呢? 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者。 如来临涅磐日。 阿难问曰。 佛灭度后。 一切经首。】经首就是一切经典的开始。 【初安何字。 佛言初安如是我闻。】【次显处所。】就是佛在舍卫国。 如是什么意思呢? 【如者。 众生之性。】就是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就是指我们的本体、本性。 这个如字,就是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叫做体。 【万别千差。】这个就是相,种种的千差万别。 【动静不一。 无可比类。】就是没有办法类比。 众生,每一个人之性,因为他没有开悟,彻底开悟,就是跟佛一样;可是,每一个人,众生习性都不一样,千差万别,动静不一,没办法一一来说相同,但是,我们的本性是一样的。 如果说我们开悟,就无可比类,不是相可以形容的。 【无可等伦。】伦就是比、比较。 没办法比较的,无相怎么比较呢? 【是者。 即是众生性之别名。】禅宗解释经典,跟一般经典不一样,单单这个如是我闻,所解释的,统统回归当下这一念。 是就是众生性的别名,【离性之外。 更无别法。】所以说:万法回归自性,才是正法,讲经说法离开了本性,就邪法了。 【又云。 法非有无。】法不是有,也不是无,你讲有,当体即空,缘生缘灭;你讲无,作用现前,不能落入有,也不能落入无。 【谓之如。】【皆是佛法。 谓之是。】【我者。 为性自在。】那么一般是执着这个假相为我。 【强名之也。】勉强说一个我。 【闻者。 听闻也。】因缘契合。 【一时者。 谓说理契机。 感应道交之时也。】【佛者。 梵音。 唐言觉也。】学佛,学佛,学佛是学觉悟啊! 感应道交的时刻,佛就现前说法,说了法,每一个人都觉悟了。 【内觉无诸妄念。】内心觉悟了,没有一切执着,这个妄念就是执着、分别、颠倒、妄想。 【外觉不染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值得执着,因为时间总会过去的,统统是无常怎么说,统统是无常? 你执着它,也会消失;你就是不执着它,它还是会消失啊,你活到生命的尽端,这些统统用不着啊! 【又云教主也。】佛就是教主。 【非相而相。】无相当中显相,【应身佛也。】相当体即空,非相就是空。 【相而非相。】就是空相。 【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非相就是空;非非,负负得正就是有,无量的庄严相,就是有相。 非相非非相,说有相也不对,说无相也不对,叫作非相。 那个非相意思是说:说无相也不对,佛有无量庄严相,怎么无相呢? 说有相也不对,就是这个意思,说无也不对,说有还是不对。 【法身佛也。】【在者。 所在之处。】【舍卫国者。 说经之处也。】【衹树者。 衹陀太子所施之树。】树是表法的,【树谓法林也。】法林,做一下笔记,法:万法,林就是如林。 万法就像一片树林,无量无边。 所以,世尊所说的法,如恒河沙说不尽。 【给孤独园者。】就是给孤长者,孤就是孤儿,没有人照顾的叫作孤。 独就是年纪大了,没有人养,单独一个人,所以叫作给孤独。 【给孤长者所施之园。 共建立精舍也。】【比丘者。 去恶取善。 名小比丘。 善恶俱遣。 名大比丘也。 若人悟达此理。 即证阿罗汉位。 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六贼就是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贼,盗我们心性的功德法财。 意思是说:眼耳鼻舌身意,看到什么,拼死命的执着,自己本性的功德法财,统统被劫走了,而不自觉知。 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尔时。 世尊食时。】那个时候,刚好是吃饭的时间,托钵的时间,所以,世尊就【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因为精舍都建立在比较郊区,入舍卫大城,人多的地方,就比较能够托钵到供养,没有供养,比丘当然没办法修行,要吃饭啊! 所以,入这个舍卫大城。 【乞食於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把笔拿起来,次第乞已,表法的,表示平等心,比丘托钵,不分贫,不分富,一律平等。 这个经典要懂得,这个是表法的。 【还至本处。】写一下,表示万法回归自性。 【饭食讫。】吃完了饭。 【收衣钵。】衣跟钵收起来。 【洗足已。】把脚洗一洗。 【敷座而坐。】注意听,这个很重要,敷座而坐,敷座这个座,第一个这个座,表示如如不动;而坐,第二个坐,表示万法皆空。 如果你会看经典,看到这儿就OK了! 清净自性没办法讲,世尊都是用表法的来告诉你,清净的自性,其实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身旁发现,随缘识得性,可谓不思议,随着种种的因缘,如果能够见到自己清净的自性,可以说是不可思议。 我们内心里面,有一个清净的自性,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 好! 因为我们重点放在消文释义,我们今天不举例子,尽量少举例子,因为没时间,我们全部的重点,全神贯注,消文释义,一而再,再而三的,让诸位听完了《金刚经》,印象深刻,以后你自己诵《金刚经》,也知道说:喔! 原来哪里是表法的,哪里是清净自性的展露,也知道世尊的用意在哪里。 说:尔时,世尊食时。 说,那个时候,世尊刚好托钵的时间,吃饭的时间,就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来到舍卫大城就乞食了,在这个城中乞食,用最平等的心,没有贫富分别的心,次第乞已。 还到,托钵完了,回到了原来的精舍这个位置,表示万法回归自性。 吃完了饭,饭食讫,就收衣钵,洗了足,就敷座而坐,就是安住在万法皆空,不可得的心性上。 敷座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展开了如如不动的本性,而安住在万法皆空的心性上。 【尔时者。 佛现世时也。 世尊者。 三界四生中。 智慧福德。 无有等量。】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跟佛比。 【一切世间之所尊也。】其实这个在警惕我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凡是出家众,披佛的袈裟的人,都应当柔和的心,要有忍辱的心。 袈裟也是表法的,不能说我们着了一个袈裟,却跟人家大小声,什么事情,所做的事情,跟世俗人没什么两样,世俗人争得你死我活,我们出家人,也跟人家争得你死我活;世间人嘴巴不留口德,我们出家众是柔和的心、忍辱的心,怎么可以像世俗人这样子呢? 所以,我们出家众,比丘、比丘尼既然披了袈裟,常怀柔和心,常怀忍辱的心,才不会辜负我们一生一世披了这个袈裟。 【食时者。 正当辰食将办之时也。 着衣者。 柔和忍辱衣也。】【乞食者。 欲使后世比丘。 不积聚财宝也。】佛陀当时在世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时空整个转换了,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虽然过着大乘不托钵的生活,但是,千万不能贪财。 【次第者。 如来慈悲。 不择贫富。 平等普化也。】表法的,表示【净身业也。】【洗足已者。】【敷座而坐者。】就是万法皆空,【一切法空是也。】【善现起请分第二】经文:【时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时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就是这样,袈裟,披我们这种袈裟;可是他们不穿我们这种衣服。 在印度,佛当时在世的时候,他们比丘就是没有穿,然后,披着袈裟。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所以,世尊在世的时候,没有五体投地,右膝着地,起来的时候有力量。 所以,右腿是跪着,左腿是呈弯曲状,只有跪一条腿而已,佛在世是这样子的。 五体投地是中国人的礼节,佛在世没有这样子的。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如来是教人善于保护自己的念头。 如来护持我们,念念不忘教导这些修行人。 叫做善护念诸菩萨。 而且特别交待我们,善付嘱就是交待,特别的交待,要好好的安住於无所住,要好好的降伏我们这一颗妄想心。 后面就讲到了。 说:这个时候啊,解空第一的长老须菩提,须菩提是悟到空性的大阿罗汉,他对空义跟空理的了解,是所有阿罗汉最强的,所以,这个当机者是须菩提。 时解空第一的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就偏袒了右肩,请法嘛! 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就对佛这么说:希有世尊,如来,就是佛陀,善於护佑我们,怜愍我们这些修菩萨道的人;善於交待我们修菩萨行的人,这些后代要念念精进,要如何安住,如何来降伏我们的心,就是要好好的来教化我们。 【时者。 空生起问之时也。】空生就是须菩提。 【长老者。 德尊年高也。 须菩提者。 梵语也。 唐言解空是也。 解空第一。】所以,我们说,《金刚经》,须菩提是当机者,须菩提有发问;净土法门,《弥陀经》说: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净土法门,连证阿罗汉果的舍利弗,只有在听的分,连问都问不出来,可见净土法门高深莫测,连证大阿罗汉果的舍利弗,也只有在旁边听的分而已。 所以,不要小看净土法门。 【故先起问。 右膝着地者。】要问法,【先净三业。】我们做一个佛弟子,也是这样子,说:不敬三宝,礼佛无益,做一个佛弟子,连恭敬三宝最基本上的都没办法,都做不到,不能称为三宝弟子。 【权伏身心。】权就是方便,方便降伏我们的身心。 【整仪赞佛也。】整理仪容赞叹佛。 【合掌者。】合掌是表示悲智,合掌是十个指头,大悲心、大智慧遍十方,合掌的意义,就是悲智遍十方。 【心合於道。 道合於心也。】【希有者。 我佛性能含容万法。 无可比类也。】【如来者。 如者不生。】毕竟空。 【来者不灭。】因为有缘起之相,所以是不灭。 【非来非去。 非坐非卧。 心常空寂。 湛然清净也。】所以,在大乘的经典里面,常常可以看到,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而凡夫是颠倒、妄想一堆。 圣人看这个世间,统统是静止的,凡夫看这个世间,是每天吵吵闹闹,好像有那么一回事情发生,圣人看这个世间,统统是虚妄的东西,没有一种事情是永恒的,没有一种东西是实在的,因为刹那变化,连我们这个色身的细胞,每一分每一秒,统统在变化。 我们的骨质细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我们的肌肉细胞、神经系统细胞,我们的全身、上上下下,没有每一分,没有每一秒不在变化的。 所以,世尊就悟到:哎呀! 原来根本就没有一种东西是实在的,心就不着一物。 心常空寂。 湛然清净也。 【善护念者。 善教诸人。 不起妄念也。】你为什么会起妄念呢? 拼死命的执着,以为在这个世间,能够搞出什么名堂,结果没有,临终双手一放,什么也没有。 【诸菩萨者。 诸者不一之义。 菩者。 言照。 萨者。 言见。】这个解释,跟我们一般的解释不太一样。 菩萨其实是菩提萨埵,是觉有情,可是,他现在把它解释成照见,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其实整部《阿含经》,四阿含统统在讲这六个字:照见五蕴皆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想要度一切苦吗? 你想要超越一切痛苦吗? 很简单,你要彻底的看破这个身心,要了解这个身心是怎么构成的。 第一个:【谓色】第二个:【受】种种的感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 第三个:【想】心取种种的相,不了解那些相,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 就像照相一样,照了相,留了这个影像在意识形态里面,种种的想,一直想一直想,然后睡不着。 譬如说:男孩子看了一个美女,看了一个美女以后,哇! 睡不着,心完全被控制住。 世尊就叫我们:再继续看啊! 有没有大美女这个人? 皮肤剥下来,这个肉剁一剁,火化,剩下骨头、骨灰。 现在环保,往生了,做环保工作,骨灰,以后埋在树下,让树成长,是一堆养分而已啊! 美女在哪里? 没有! 可是,我们那个想很可怕,想,一天到晚想取相叫作想。 第四个:【行】叫作生灭造作,当然这个还有更深的意义,我们时间有限,没办法解释很清楚。 行就是种种的造作,皆属于生灭,比较接近的,就是我们的意志,行就是我们的意志,坚定的意志。 最后一个:【识也。】就是分别。 【菩萨者。 梵语也。 唐言道心。】要加一个大,大道心。 【众生常行恭敬。 乃至鳞甲羽毛。 蛆虫蝼蚁。 (蝼蚁就是蚂蚁,蛆就是柔软的那个蛆。)悉起敬爱之心。 不生轻慢。 此佛所谓蠢动含灵。 皆有佛性也。】【善付嘱者。 念念精进。 勿令染着。 前念才着。 后念即觉。 勿令接续也。】这个是修行的关键喔! 你只要动一个念头执着,赶快觉悟,不可以执着,不可以贪嗔痴,这是伤害清净自性。 所以,世尊在经典里面开示:凡夫俗子每天所做的事情,都在伤害自己,你起一个动念,恨一个人,你还没有恨到对方,还没有伤到对方,你的清净自性已经重创了。 你嫉妒一个人的成就,嫉妒,一直嫉妒,想尽办法打垮他,对方不一定会让你打垮;可是,你已经把你的清净自性彻底的染污了,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的。 世尊说:我们每天都在做伤害自己的事情。 的确如此,我们每天都在做伤害清净自性的事情,每天。 勿令接续,千万不要让它继续执着下去,有所执着,有所分别、颠倒,赶快觉悟啊! 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回归万法,回归当下。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这些很有慧根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发无上的菩提心,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发想要成佛的心,要如何安住呢? 云何降伏其心:要如何降伏我们这一颗妄想心呢? 【善男子者。 正定心也。】心有正见。 【善女人者。 正慧心也。】这是表法的,有了定、有了慧的佛弟子。 【谓有刚断决定之心。 永无退转也。 发心之义。】【阿者。 无也。 无诸垢染也。】【褥多罗者。 上也。 三界无能比也。】【三者。 正也。 正见也。】【藐者。 遍也。 一切有情。 无不遍有。】【三菩提者。 知也。 知一切有情。 皆有佛性也。】其实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是发成佛的心。 【云何降伏其心。 是谓凡夫妄念。 烦恼无边。 当依何法即得调伏。】【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一直护念着一切的菩萨,善付嘱、交待这些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这表法的,有定慧心的佛弟子,叫作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这个是应诺之语。 说:好! 世尊,【愿乐欲闻。】非常喜欢听世尊的开示。 【如汝所说者。 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 善教诸人。 不起妄念。 心常精进。 勿令染着诸法相也。】【谛听者。 谛者。 名了。 汝当了达声尘。】我们这些声尘,【本来不生。 勿逐语言。】声尘不生,什么意思呢? 诸位,我举个例子,你注意看我的手,譬如说这个(师父举起一扇子),你听听看这个有没有声音? 没有! 你听听看这个桌子有没有声音呢? 没有,没有声音,本来就没声音,这个桌子也没声音,声音不是从这个来,单一的这个没办法出声,也不是从桌子来。 怎么样? 缘起而生。 (扇子敲桌子)因缘具足了,声音就跑出来了;虽然声音跑出来,还是无所来啊! 如果我们要探讨声音,你听听看,这一支有没有声音? (师父举起扇子)没声音啊! 桌子呢? 也没声音,这个就慢慢觉悟到,缘起而生,万法都是缘起才能生。 (师父以扇子敲桌子)你听到声音了吗? 因缘具足,声音就跑出来,虽然跑出来,还是无自性,刹那变化。 对不对? 当体即空,万法都是这样子,一即一切。 底下,所以说:你应当了达,这个声尘本来就是不生,不要随种种的语言,【详审而听也。】要好好的起观照,因为世尊讲经说法,是要你起观照的,不是要执着语言、文字的。 【应如是住者。 如来欲令众生之心。 不生不灭。 湛然清净。】这个湛是如如不动的意思,你的心不受影响,心就清净,【即能见性也。】【黄柏运禅师云。 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相,有形的事相碍了理,(【事碍理。】)【常欲(外+走之底)境以安心。】这个是古字,总是希望把这个境界除掉,来安住这颗心。 【屏事以存理。】这个屏事,就是希望把这个除掉,外在的事相除掉。 意思是说:这样是不对的。 【不知乃是心碍境。】因为你心没有智慧,境界不关你的事,尘自生灭,自性不动,是你心碍这个境。 【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只要你内心不执着,一切境界无碍,境界不存在的。 【理寂事自寂。】理就是无生的道理,如果你能体悟到,万法无生的空理,其实这些事相,纷纷扰扰的事相,当体即空,寂就是安静。 【勿倒用心也。】千万不要颠倒用心。 【如是降伏其心者。 若见自性。 即无妄念。 既无妄念。 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 应诺之辞。】【然者。 协望之谓。】说:好啊! 希望世尊能够讲经。 【愿乐欲闻者。 欣然欲闻其法也。】【大乘正宗分第三】经文:【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 若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磐。 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佛告须菩提:一切的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这些大菩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应当怎样降伏这颗心呢?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到这个地方一个括弧,写一个:欲界。 若卵生,譬如说蛇、乌龟、鸡、鸭;这都是卵生的。 若胎生,像人、狮子、大象、猫、狗、老鼠;若湿生,像鱼,或者水中的虫;若化生,譬如说天、鬼、神、地狱,这个统统是化生,命终以后,譬如说投胎成天人,死了以后,一下子变天人了;我们往生以后,恶业重,一下子变鬼了。 【若有色。】写一下,这个就是色界,色界。 前面讲的是欲界,现在讲的是色界。 【若无色。】做一下笔记,就是无色界。 若有色,就是初禅到四禅天,若无色,就是无色界天,就是四空天。 【若有想。】就是有这个想念,有想念的天人,但是,没有这个色身。 【若无想。】就是无想天的天人,这个若有想,就是有想念的天人,但是,他没有色身,叫做若有想。 若无想,就是无想天的天人,无想天就是一念寂静,因为他的第六意识是伏惑的,不是断惑。 【若非有想。】这个天又在无想天之上,这个天人,一念寂然不生不动,叫作非有想。 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念头,粗糙的念头都没有。 非有想,意思就是:非有就是不能说有。 【若非无想。】也不能说无想。 拿笔做一下笔记,叫作非想非非想天,这个就是三界的最高。 非想非非想,说想也不对,说无想也是不对,微细的妄念还在。 【我皆令入无余涅磐。】无余涅磐是对有余涅磐讲的,有余涅磐,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就算断惑了,我们还存在这个色身果报。 无余涅磐就是究竟圆满菩提了。 这些三界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我统统都要叫他们进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虽然度了这么多的众生,但是,不着众生之相。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当体即空,哪有度呢? 师父也没有度大家。 为什么? 自性自度。 你听了师父的开示,内心有智慧,自己懂得放下烦恼,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放下颠倒,这不是我度你啊! 是你自己清净自性起作用,你度你自己,不是我度你的,我没有那个能力度你啊! 做师父的人,只能给徒弟增上缘,我没办法度你的。 你清净的自性,大智慧心一展露出来,自己知道,懂得放下,你自己得度了。 所以说:实无众生可度,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实我没有度你们。 【何以故。】为什么?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我相就是内心里面根深蒂固,认为这个四大假合、五蕴假合的色身就是我,认为就是我。 【人相。】我以外叫作人相;【众生相。】有两种解释,各家的注解不一样, 一种解释是:集五蕴众生之相,我们这个色身,集色、受、想、行、识,五就是众多嘛! 众多的因缘凑合起来,这个叫作众生相。 第二种解释就是:我就是我相,诸位就是人相,六道众生,除了人类以外,统统叫作众生相。 【寿者相。】要做一下笔记:一期的生命,譬如说:我从出生到死亡八十岁,这一期的生命,持续的执着,叫做寿者相,持续一期寿命的执着,叫作寿者相。 直接说就是:你只要着相,统统不叫作菩萨,你做了多大的功德,只要动一个念头着相,【即非菩萨。】於这个世间无所求,你做了再大的善事,都不求任何的回馈,不求任何的福报,这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佛弟子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摩诃萨者。 摩诃言大。 心量广大。 不可测量。 乃是大悟人也。】【众生者。 谓於一切善恶凡圣等见。 有取舍心。 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 轮回六道是也。】【若卵生者。 贪着无明。 迷昧包覆也。】【若胎生者。 因境来触。 遂起邪心也。】【若湿生者。 才起恶念。 即坠三涂。 谓贪嗔痴。 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 一切烦恼。 本自无根。】烦恼本来不存在的。 【起妄想心。 忽然而有也。】忽然而有,就是一念不觉。 【又教中云。 一切众生。 不自具足。】这些众生都没有什么智慧。 【随业受报。 故无明为卵生。 烦恼包裹为胎生。 爱水浸淫为湿生。】底下这字念hu(左三火,右欠旁)平声,忽然的hu音,【(左三火,右欠旁)hu起烦恼为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 不能回光内烛。】烛就是照。 【有所贪漏。 即坠四生。 谓胎卵湿化是也。】【色声香味。 回光内烛。】回光返照。 【无所贪漏。】漏就是烦恼的别名,你不贪,就没烦恼,动一个贪,本性就漏掉了,动一个贪念,烦恼就来了。 【即证四果。 谓须陀洹等是也。】须陀洹就是阿罗汉,后面会讲到。 【若有色者。 谓凡夫执着之心。 妄见是非。 不契无相之理。】因为《金刚经》有八百家的注解,统统不相同,大同小异。 所以,我们前面讲的,跟后面讲的,各个角度诠释,使它更加的圆满。 凡夫执着的心,妄见是非,众生就是这样,新闻报导每天都这样。 不契无相之理。 【若无色者。 执着空相。 不修福慧。】【若有想者。 眼见耳闻。 遂生妄想。 口说佛行。】心却放不下,【心不依行。】【若无想者。 坐禅除妄。 犹如木石。 不习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者。】非有想,非有就是无。 【教中云。】悟道的人是【有无俱遣。 语默双亡。】讲话也好,沉默也好,统统放下。 【有取舍憎爱之心。 不了中道也。】【非无想者。】非无就是有。 【谓有求理心也。】【我者。 佛自谓也。】【皆者。 摠也。】【令者。 俾也。】【入者。 悟入也。】【无余者。】究竟涅磐。 【真常湛寂也。】【法华经云。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涅磐者。 菩萨心无取舍。 如大月轮。 圆满寂静。 众生迷於涅磐无相之法。 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灭者。 除灭。】【度者。 化度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 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什么叫众生? 集五蕴身而生,叫作众生。 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 世尊是开悟了,就度自己的烦恼,无量无边都度尽了。 【得灭度者。 既已觉悟。 心无取舍。 无边烦恼。 转为妙用。 故无众生可灭度也。】如果一个人【有我相者。】哇! 那不得了,倚恃凌人,自己【倚恃名位权势。 财宝艺学。】凭借着自己的才艺、博学,【攀高接贵。】攀缘高贵的。 【轻慢贫贱。】轻慢这些【愚迷之流。】因为有你我相。 【人相者有能所心。 有知解心。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自恃持戒。 轻破戒者。】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学四分律的人,学这个戒律的人,学得很好,懂得开遮持犯。 可是,因为他不懂得禅,这个持戒律的人,自己觉得持得非常好;可是,他对禅不了解,听说有一个禅师大彻大悟,他就要来有一点要责难、有一点要批评,他是个律师,就故意要来看看,火候比较看看。 这个大彻大悟的人(指那位禅师),他有神通,他知道他的(律师)的来历,来了要让他折服。 持戒律的人进来,他是以礼相待,就问了,他就问这个禅师:什么是禅? 这个禅师回答得很妙:不敬持戒,不轻破戒,谓之禅。 单刀直入,我也没有特别去尊敬那些持戒人,因为持戒也是空;我也不会去轻视那个破戒人,破戒那个也是空,我只保持我这一颗清净心。 一下子,哎呀! 这个持律的持了那么久,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认为:我在持戒,我比较清净,别人都是不清净。 这还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不开四相啊! 唯有大彻大悟的人,心如大地,自己觉得,动一个念头,比别人更有修行,告诉诸位,累劫不得见性,百千万劫都没有办法见性的,没办法解脱,因为你有高下心:我比你行嘛!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来,不行的! 禅师单刀直入,就告诉这个持律的人,这持律的还不必自我介绍,禅师马上就知道:我不敬持戒,也不轻破戒。 一下子恍然大悟。 所以,这个禅师了不得! 底下说:自恃持戒,自己仗着自己:我是持戒的。 轻破戒之人。 【众生相者。】因为心不平等,就会这样子。 【谓有苟求希望之心。】有祈求,【言正】说话说得很好。 【行邪。】行为偏了。 嘴巴很善,心很坏,【口善心恶。】【寿者相者。 觉时似悟。 见境生情。】是指执着。 【执着诸相。 希求福利。】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同众生。 非菩萨也。】你跟凡夫没什么两样,就算你布施了很多,做了很多善事,一样是六道生死的凡夫。 【妙行无住分第四】经文:【复次。 须菩提。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 行於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 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 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复次。 须菩提。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因为,有所住即成非住。 菩萨对一切法,一点都不应当执着。 【行于布施。】而行这个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有形相的,看得到的,一点都不执着。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千万不能着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师父昨天不是讲嘛,真正悟道的人,是放下有限,而拥有无限;放下生灭,而进入不生不灭;放下有量,而进入无量。 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复次者。 连前起后之辞。】【菩萨于法者。 摠该一切空有之法也。】统统放下。 【应无所住者。 一切之法。】统统放下,【应当无所住着也。】【法华经云。 十方国土中。 惟有一乘法。 谓一心也。 心即是法。 法即是心。 二乘之人。 不能解悟。 谓言心外。 即别有法。 遂生执着。 住於法相。 此同众生之见解也。】众生也是执着,你修行人也是执着啊! 【行於布施者。 布者。 普也。 施者。 散也。 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烦恼妄相。 取舍憎爱之心。】除掉。 【世尊即以教法布施。】这个法布施才是重要,才能破烦恼。 【内破一切执着。 外即利益一切众生。 菩萨布施。 皆应无住。 不见有我。 为能施人。 不见有他。 为受施者。 不见中间。 有物可施。】因为你、我、他、中间这个物,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当体即空。 【三体即空。】能布施的我空,所布施的对象空,中间的东西也是缘起的空、性空。 【住无所住。 清净行施。 不忧己乏。】不会担心自己匮乏。 【中望报恩。】中间希望别人来报我的恩。 【不求果报也。】凡夫布施不一样,【凡夫布施。 希求福利。 此是住相布施也。】【不住色布施者。 谓智慧性。 照见一切皆空也。 梵语名檀波罗蜜。 此名布施。】【不住声者。 清净无罣碍也。 梵语名尸罗波罗蜜。 此名持戒。 二乘之人。 意谓从声色起。 遂向声尘中分别。 闻乐则喜。 闻悲则哀。 欲舍此声而取无声。 名之为戒。】菩萨没有声可取,【菩萨无声可舍。 色若是有。 声从是生。】就是声就从这个跑出来,产生。 【色既本空。】声音也不存在。 【声从何起。】当下就空。 【若能如是悟者。 虽在生死中。 生死不能拘。 虽在六尘中。 六尘不能染。】所以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什么叫作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就是: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在在处处。 心常清净。】【不住香者。 谓见色清净也。 梵语云。 羼提波罗蜜。 此名忍辱。 二乘之人。 妄生忍辱。 惟恐贪着。 欲行远离。 故名忍辱。 正是舍色取空。】舍这个色法,取这个空法。 【不了中道也。】是色空不二。 【殊不知香性本空。 菩萨忍亦无忍。】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忍耐的,当体即空啊! 辱,也没有所辱之人,(【辱亦无辱。】)【须是自性清净。 不起生灭之心。 方始悟明心地。】【不住味者。 谓众生性。 与如来同。 无所分别也。 梵语名毘耶波罗蜜。 此名精进。 了知舌根本空。 为不住味故云。 受诸饮食。 当如服药。】我们这个色身要吃东西,不吃,它会生病啊,当作吃药吧,一点都不贪着。 好的饮食(【或好】)【或弱。】或弱就是差。 好的饮食也这样,差的饮食也是这样。 【不可生憎爱也。】【不住触者。 谓心无取舍也。】没有取舍。 【内无菩提可取。 外无烦恼可舍。 梵语云。 禅波罗蜜。 此名禅定。 二乘之人。 认触为色身。 色身若是有。 即言离诸触。】可以说离开种种的触。 【色身既本无。】这个色身本不可得,哪里有触呢? 【诸触何曾有。 又云了触即无生。】所以,你今天这个接触很舒服,是妄想、颠倒;而不舒服,还是妄想、颠倒。 不要在触上面下功夫,衣服有得穿,不错了! 不要买那个一件几百万的。 有个床铺躺一躺,也不错了,搞个床铺十几万? 二十万? 我前几天看到电视报告新闻,一套床单,枕头、棉被、床单,一百万,一百万那个买回来,你睡得着吗? 你睡得着,我睡不着。 上次有个韩国的影星来,他住的大饭店,住了大饭店房间的隔间,两个总统套房连在一起,一个晚上多少钱? 一个总统套房十二万,隔壁也是十二万,两间二十四万,二十四万啊! 若我的话,进去睡不着,那不可能,一个晚上二十四万? 一个晚上,躺下去睡觉,二十四万? 我怎么睡得着? 我一个晚上睡四个钟头而已,我一个晚上才睡四个钟头,那二十四万,我睡一个钟头六万了,二十四除以四,我一个钟头六万,一个钟头六万,六十分钟,一分钟多少? 吓死人了,一千元呢! 进去小解一下出来,就花掉两千元了,这怎么睡得着呢? 躺在床上就想:怎么还不赶快睡觉? 一万元没了;过几分钟,两万元没了,看着二十几万渐渐流失,整晚都睡不着,吓死人了! 说到那个,那种开销、那种奢侈,我们花不下,也受不了,我们真的受不了。 如果像我们去,什么车仁表、裴勇俊来,对不对? 我看新闻报导的,不然怎么韩国影星,说谁长得有多英俊,我看了一下:嗯! 真的是很英俊,难怪会让那些女人尖叫:啊! 车仁表,(师父模仿影星fans看到影星时的疯狂样状)啊! 裴勇俊,疯子! 像精神病,讲《金刚经》,讲经说法没人来听,生死的凡夫去,挤爆了,挤爆了,没办法,众生嘛,就这样子,搞这个东西嘛! 因此我们不要对这个触,要求太多。 【不住虚分别。】虚妄分别。 【一切诸万法。 本来无所动。 六祖云。 一切万法。 皆从心生。 心无所生。 法无所住。】【不住法者。 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梵语名般若波罗蜜。 此名智慧。 诸法属意。】意就是意、意识。 【意属识。 此识是妄。 金刚三昧经云。 所见境界非我本识。】注意! 这个本识就是本性。 我们所看到的境界,统统妄想、颠倒、执着,不是我本来的面目。 【二乘之人。 分别诸相。 皆是妄识。 本识又何可得也。 菩萨了知本识。 究竟。 故无外分。】所以没有分别。 【黄蘗云。 本是一精明。】本来同一个本性。 【分为六和合。】六根。 【一精明者一心也。 六和合者六根也。 各与尘合。 眼与色合。 耳与声合。 鼻与香合。 舌与味合。 身与触合。 意与法合。】意:落谢的影子叫作意。 【中间生六识。】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 无所有。 一切皆空。 束六和合。 为一精明。 此乃了悟之人。 唯有真心荡然。】【清净菩萨应如是布施者。 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 然烦恼本空。】所以,【皆是妄见。 有何可舍。】【经云。 一切诸有。 如梦如幻。 一切烦恼。 是魔是贼。 夫见性之人。 十二时中。 凡遇逆顺境界。 心即安然。 不随万境所转。 一任毁谤於我。 我既不受恶言。 谤黩返自归己。】谤黩,这个黩就是任意的毁谤,还是回归到对方。 【所谓自作自受者也。 譬如有人手执火炬。 拟欲烧天。 徒自疲困。 终不可得。】意思就是:你碰到有人毁谤你,你如如不动,自自然然的就弹回去。 【故古德云。 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能幽。】这个幽就是清凉。 【随流认得性。】随种种的生灭法、因缘,认得清净自性。 【无喜复无忧。】清净自性,没有相的东西。 【不住於相者。 非但见色是相。 一切种种分别。 皆心为相。 如是之相。 皆从因缘而生。】底下很重要:【应知一切分别。 皆如梦幻。】一切的分别,统统是做梦,虚幻的东西。 【遇缘即施。】施就是作用。 遇到种种的因缘,就起作用。 【缘散即寂。】【是故佛言。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 法相若是有。 可言住诸相。 法相既本无。 故言不住相。 既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更有何思量。】【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 可思量不。】东方无相的虚空,你有没有办法去想像呢? 去思维呢? 【不也。 世尊。】【须菩提。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就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你不是说:叫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如何安住吗? 就安住在无相,安住在不可得相。 这一段就是告诉你无相的伟大,无相就是无量无边,无可穷尽,不可思议也。 只要有相的东西,就是生灭,就是隔阂,就是束缚,范围就是一点点。 这里所讲的就是:有相一定比不上无相。 记住:用有相、执着的角度修行,百千万劫;用无相的,单刀直入,就见性,就成佛。 【不也。 世尊者。 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 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 既已觉悟。 心无能所。 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所教住者。 乃谓诸学人。 当依佛教。 住无所住。 必得悟入也。】【如理实见分第五】经文:【须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须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用这个身相,看到真正的清净自性吗? 或者看到佛吗? 你要认识释迦牟尼佛,可以从这个外表、表相,看到真正的佛吗?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或者见到自己的清净自性。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如来所说的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的相,其实它是空相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者。 须菩提谓色身既有相。 法身即无相。】【色身者。 地水火风。 假合成人。 法身者即无形状相貌。 色身即是凡夫。 法身即是如来。 须菩提以凡夫但见色身。 不见法身。 故答是语。】【如来所说身相。】如来,释迦牟尼佛说的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无也。】就是空。 【凡夫谓色身是有。 执着修行。】记住! 所有的修行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我要修行,想要修出什么东西,我要去修行,好像要修出什么东西,错了! 四大本空,五蕴无我,没有东西你可以修行的,你修不出东西来的。 很多人就是:好像要修出什么东西出来,不对! 看到所有的相,统统放下,这个就是修行,清净自性本来就存在了,修什么东西? 有修即成坏,有修就有败坏之相,墙壁坏了,你补一补,修一修,这可以啊! 无相的清净法身怎么修啊? 无相的清净法身是靠悟啊! 体悟到本来不可得的无相身。 所以,这个法身是无相;色身,地水火风假合成一个人。 法身就是无相状,色身就是凡夫,法身就是如来。 须菩提以凡夫但见色身,不见法身,所以作这样答:如来所说身相就是空相,非就是空,凡夫色身是有,执着修行,【所以不见佛性。 生死转重。 如来法身无相。 故言所说身相。 非身相也。】【华严经云。 佛以法为身。 清净如虚空。 故云门大师云。 我当时若见】底下少四个字:释迦老子,【一棒打杀。】意思就是说:你在这边多余的,清净自性,每一个人本来具足,何劳您释迦牟尼佛在这边唠唠叨叨。 这个当然是禅宗的禅语啦! 我当时看见释迦牟尼佛来说法,一棒打死他。 为什么? 意思就是说:你讲这个还是生灭的东西,悟到清净自性,表示说:他也悟到清净自性了,不需要借重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不必借重世尊说法了。 所以,有一个人问禅师说:禅师,禅师! 你们学禅的人,也看经典吗? 禅师说:哎呀! 你们凡夫看经典,眼睛要望穿了牛皮;我们看经典,遮遮眼睛,经典拿起来,遮一遮眼睛。 为什么? 佛法是心法的东西,哪里在文字上找啊? 是不是? 体悟到这个真理。 【与狗子吃者。】就是说:我一棒打死释迦牟尼佛,丢给狗吃。 意思就是:开悟,大家都平等,不是真的要去打释迦牟尼佛。 意思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说法的人、没有释迦牟尼佛、没有来、没有去。 这是见性的人说的话。 【此大乘先觉之人。 解黏去缚。 遣疑破执也。】底下这一段非常重要,这几个字贯通了,彻底放下了,《金刚经》就全部统统讲完了。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如果你看到所有的相,记住! 当体即空,觉悟到当体即空,彻底放下,就见到了本性,这个如来,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性。 再讲一遍,凡所有相,色声香味触法,所显现的相,统统是虚妄,若见诸相,看到种种的相,体悟到当下就是空,不可得,就见到清净的自性。 就见到我们每一个人清净的自性,就这么简单。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者。 虚则不实。 妄则不真。 既不真实。 相即非相。 又云。 非独佛身。】相就是当体即空,【相即非相。】【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色身有相。 故言虚妄。 法身无相。 故言非相也。】非相就是空相。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者。 言身虚妄。 即是人空。 言非相者即是法空。 若悟人法二空。 即见自性。 法华经云。 一切诸相。 皆悉空寂。 又云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没有什么二相,统统空。 【犹如虚空。】意思是说:大众所看到的,统统有;菩萨所看到的,处处空,就这样子。 你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 就是有嘛! 所以,师父现在要教你一个,最了不起的生活方式,你要好好的体悟我这一句话:当你碰到什么境界的时候,就当处:加一个无,什么都加一个无,日子很好过,完全不同。 当你拥有很多的时候,告诉自己:洋房、汽车、大楼,当下就是空,无,没有真正的洋房、汽车、大楼,我告诉诸位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只要你出生在这个地球,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这一句话要好好的体悟喔! 人类来到这个地球,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带不走任何东西。 要记住! 你今天所拥有的东西,到你死了以后,统统不是你在用,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你什么都带不走。 我们来到这个地球,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使用权。 今天暂时给你用,没有什么? 没有所有权,你有所有权吗? impossible,没有! 你体悟到这个,万法都空,日子好过了,你也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你也不必离开这个现实。 对不对? 因为你有空性的思想,你当下就超越,你有超越的思想,你可以面对一切的境界。 就悟到实相的道理,真理就是这样子。 每一个人,一中到乐透以后,拿到这个中乐透,两亿,看了:唷! 电视报导,台湾又多了一个亿万富翁了。 我告诉你:你今天来听到《金刚经》无相法,比中那个大乐透还乐透! 对不对啊? 中到大乐透所过的日子,能够比我们听《金刚经》无相还快乐吗? 不可能。 【正信希有分第六】经文:【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 后五百岁。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 而种善根。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 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 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 若心取相。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 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就对佛这么说了。 【世尊。 颇有众生。】有没有一类的众生。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有没有一类的众生,听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听到这言说章句,生实相的信心吗?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不要这么说,是的确有的。 【如来灭后。 后五百岁。】五百岁就是五百年,所以,离佛很遥远了。 【有持戒修福者。】而不着诸相。 有持戒修福,不着诸相者,【於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以此,实就是为依据。 不被境界所惑,能对《金刚经》产生信心,以此来做依据。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者。 须菩提。 谓前以无相。 行於布施。 即是因深。】在种子上下过功夫。 【得见无相如来。 即是果深。】果报很深远。 【既谈因果。 切恐如来灭后。 浊劫恶世之中。 无人听信。 故有是问。】【有持戒修福者。 不着诸相。 即是持戒心常空寂。】虽持戒,而无持戒之相。 【无诸妄念即是修福。 此人不被诸境所惑。】不会被一切境界所欺诳。 【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以此来作为一个依据。 意思是说:修无相行的人,才是真的修行。 【当知是人。】要是听到《金刚经》,生信心的人,这个人,【不於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 而种善根。 已於无量千万佛所。 种诸善根。】就像今天,诸位! 能来这里坐下来,听《金刚经》,打死不退,诸位绝对不是普通人,不是今生今世才来种的善根。 全世界有五、六十亿人口,单单台湾就两千三百万了,法师也很少在讲《金刚经》。 有的法师讲《金刚经》,讲了两、三百卷,两、三百片VCD。 有一个大陆的佛弟子写信来:说他看了一个老和尚的《金刚经》,两、三百片,我要看到何年何月何日,才看得完呢? 有没有比较快一点的? 我说:快了,快了! 我讲这个,三天。 他看了那几百片《金刚经》,看不完,看到快抓狂了! 我们现在三天的,快速班的。 【闻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一念生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佛都知道。 【是诸众生。 得如是无量福德。】因为我们无相嘛! 【不於一佛二佛者。 一劫千佛出世也。】【种诸善根者。 世间种种善事。 不可胜计。 大墍止是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是也。】就是都是这样子。 【法华经云。 随宜方便事。】随种种的方便。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我们现在都知道,每一个都可以作佛,非常快乐,非常欢喜。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谓凡夫於诸法中。 起一切善恶凡圣等见。】只要你在缘起法里面,立一个善,也是执着,立一个恶,还是执着;立一个凡,还是执着,立一个圣,统统叫作执着,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磐。 没有这一些心,没有这一些见。 【有取舍心。 种种妄念。 不能生净信者。 菩萨了悟人法二空。 无诸妄念。 心常清净。 听信其法。 故言一念生净信也。】【得如是福者。 此谓如来知见众生。 无诸妄念。 心常清净。 敬信其法。 所得智慧胜妙。 功德不可测量。】【何以故。 是诸众生。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也没有种种法相,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种种万相,叫作法相,【亦无非法相。】非法就是空,也不着一个空相,万法皆空,是证量,而不是说:我空掉。 有一个能空的心,连这个观念也没有。 亦无非法相。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意思是说:【谓不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 精进持戒。 轻慢贫贱愚痴懈怠破戒之流。】一点都不敢看不起这些人。 【无能所】能所,画一个句点,【知解】要加一个无,无能所、无知解【之心。】知解就是知见。 没有能所的心,能就是心,所就是境,心跟境都不可得。 【无苟求希望之心。】每天都在期盼什么,我们从小就是期盼什么,期盼这个,期盼那个,不晓得万法不可得。 【言行相应也。】【无法相者。 经云。 心生则一切法生。】心只要动念,妄想、颠倒、执着,万法就生起来。 这些妄想、颠倒、执着放下,一切法就没有了。 【心灭则一切法灭。 心既清净。】不取舍,【诸法皆空。 故无取舍。 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亦无非法相者。 谓不着能知解心。】不着一个:我知道。 我知道,变成一个能所了,知道没有关系,不要安入执着,安分别,安上种种的颠倒见,统统不坏。 【不作有所得心。 无人无法。 内明实相。 外应虚缘也。】内明实相,就是内在开采的清净自性,了悟实相的道理,外面,随着种种的因缘,虚缘就是不实在的。 【圜悟禅师云。 伶俐汉脚跟须点地。】一个智慧聪明,大智慧的,真正大丈夫,应当怎么样? 下定决心。 【脊梁要硬似铁。】表示要站立得稳。 【游人间世。】游玩这个人世间。 【幻视万缘。】把它当作统统在做梦,如幻,你只要了解这些统统是做梦的,不实在的,不止是晚上做梦,你白天看到的,也统统是在做梦。 【把住作主。】好好的把心、心性拿来作主,把住作主,就是心要把住,把握住这个心性,作主。 【不徇人情。】人情就是偏了。 【截断人我。】人见、我见彻底的放下。 【脱去知解。】知解就是意识生灭心。 除掉这个意识的分别生灭心,【直下】当下【以见性成佛。 直指妙心。】【外应虚缘不落窠臼。】窠臼就是陷阱,假相,落入假相。 当我们大彻大悟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有礼貌,怎么生活、怎么过日子,都跟正常人一样;可是,内心有大智慧。 对外,我们一样应付得非常得体。 外应虚缘,但是,不落假相,不落入无明。 【办一片长久。】就是坚持,这一个心,长久的清净心。 【守着寂淡身心。】寂淡身心,就是看破这个身心,非常自在,【於尘劳中透脱去。】你只要接触一切境界,都告诉自己:那个统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只有我们无所住的这一颗清净心是真的。 【此乃善之又善也。】【何以故。】为什么呢? 【是诸众生。 若心取相。】注意看这一段,非常重要,修行的根本。 只要你心执着一个相,种种的相,马上落入执着、痛苦。 【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马上掉入陷阱,凡所有相,都是陷阱;凡所有相,都是众生的牢狱。 记住! 见到一切相,都知道那个是假相,千万不要掉进陷阱。 凡所有相,都是假相;但是,凡所有相,都是陷阱,千万不要掉进去。 【若取法相。】法相就是心外有万法,叫作法相。 若取法相,万法之相,缘起的万法,种种的假相。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还是落入巢窟,落入陷阱。 【何以故。】为什么? 【若取非法相。】非法就是空相。 你也不可以取一个空相,认为:有不可着,我着一个空,也糟糕!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还是离不开这四相,只要执着,不但有不可执着,空也不可执着,着一个空,还是落入我、人、众生、寿者相。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取法就是取心外之法,就是有,心外无法,法外也无心,所以,不应当取有法,取法就是有,不应取非法,就是空。 这一句话有几个角度说:不应当执着世尊讲的正法;也不应当取这个世间善恶、凡圣、非佛法的东西。 连世尊所讲的正法都不可执着,何况这一些不是正法的东西,所以,这个都可以解释。 是故不应取法,不着有,不应取非法,不着空,这样解释也通。 非法就是空,非法就是对立之法,善恶、凡圣对立之法,叫作非法。 连佛所讲的正法都不应取,何况这些善恶、凡圣,对立的世间生灭法。 【心若取相。 即取妄念】执着一个妄念,【故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佛与众生。 唯止一心。】同一个心,同一个清净自性。 【更无差别。 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 不曾生。 不曾灭。 当下便是。 动念则乖。】乖就是违背本性,你只要动一个执着的念头,坏了! 本性受到伤害;动一个念头分别,本性也受到伤害;动一个念头,无明,本性也受到伤害;动一个颠倒见,本性也受到伤害。 【犹如虚空。 无有边际。 惟此一心。 即便是佛。 佛与众生。 更无别异。 但是众生着相外求。 求之转失。】执著这个相,求什么东西,所以世尊说: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快乐是什么。 哎呀! 我看到这一句话,五体投地的佩服。 世尊说: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快乐是什么,拼命的追求,唱唱歌,看看电视,跳跳舞、办办酒席,就搞这个东西而已,这是生灭无常的东西。 所以,求之转失,【使佛觅佛。 将心提心。】拿这个心要找那个心,找不到,不晓得回归当下,没有妄念就是本心,拼命找。 【穷劫尽形。 终无所得。】怎么找,都是生灭无常;怎么找,统统是空,体悟到空,我马上怎么样? 息虑亡缘,马上放下。 【不知息念亡虑。】放下呀! 再放下。 有一个年纪大的老太婆就问:哎呀! 师父! 你讲这么多,我听不懂啦! 您能不能讲一个比较直截了当的。 什么是佛? 很简单! 彻底放下就是佛,就这么样,这样听懂了吗? 很简单,就这样,直截了当,要讲佛是什么东西? 彻底放下,你就是佛,没什么好讨论的,就是这样子。 【佛自现前。】这个佛是指佛性。 有一个人念佛,念阿弥陀佛,就这样,很高兴,他说:哎呀! 师父啊! 我看到阿弥陀佛了,很高兴啊! 我说:你念几年了? 十几年了,我说:这个没什么了不起,我现在是念念统统见佛,我每一念都见到自性佛啊! 每一个念头统统是清净自性,我每一个念头都见佛,所以不必羡慕人家。 我们也认真念阿弥陀佛,我们也见自性佛。 【此心即是佛。】佛不离众生,【佛即是众生。 为众生时。 此心不减。 为诸佛时。 此心不添。】也没有加。 【遇缘则施。】施就是运作。 碰到种种的缘,我们就拿这个清净心,拿出来运用。 【缘散则寂。】缘坏了,没有因缘了,就寂静。 【不假修证。】有修就会坏啊,墙壁坏了修一修,修一修还是坏啊,世间有会修的东西,统统坏,(本性)不假修证,【本自具足。】佛法是靠悟。 【若不决定。】如果你不下定决心,当下这颗心,【信此是佛。】你当下这颗清净心就是佛。 【纵使屡劫修行终不成道。】永远不能成道。 【取法相者。 谓言心外有法。 故着诸相也。 黄蘗云。 造恶造善。 皆是着相。 着相造恶枉受轮回。 着相造善】执着我在造桥、我在铺路、我在行善,执着一个这样的念头,一样六道轮回,【枉受劳苦。 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认识这个心性,清净的自性。 【心外无法。 此心即法。 法外无心。 将心无心。】刻意的拿心,说:我要把它放入一个无心,变成观念。 将心无心的意思就是:刻意的把他心进入一个无心,妄心,讲这个你听不懂。 我现在再告诉你,就举个例子:如果你造桥铺路,听起来很善良,人家就问他说:你执不执著? 我不执著,还有一个不执著的念头,你知道吗? 我不执著。 什么是个大彻大悟的人? 哎呀! 慧律法师啊,你真了不起,说法、讲经度众生,无量无边的善,了不起的圣者,我只跟他回答一句:我做我该做的工作,我是个比丘嘛! 不弘法利生做什么呢? 我也没觉得说我在讲经说法,也没有说我在度无量无边众生,也实无众生可度,我观念就是:做我一个比丘、世尊的弟子,应该做的工作,这是我的责任嘛! 我也不觉得自己很伟大,也不觉得我在讲经说法,来无来相,去无去相,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听。 就这样子,赤裸裸的清净自性就这样。 世间人:我在做善事,要不然就是你赞叹他,他就说:哎呀! 没有啦,没有啦! 其实还是很执著,你我们悟到心性,就不是这样子了。 哎呀! 慧律法师啊,您多么了不起啊我就跟他讲:做我该做的工作,会吧,就是这么一回事,赤裸裸的清净自性就展现了。 你是佛弟子,出家,好好的修行,转大法 轮,弘法利生,有能力的弘扬正法,没有能力的好好自修,佛弟子好好的护持正法。 这是什么? 本分事嘛,你应该做的工作嘛! 没有什么好骄傲的,没有什么好欺诳的。 是不是? 好! 将心无心就是这个意思:刻意的把他心放入一个无心的观念。 【心却成有。】还是执着。 【一切在我默契而已。】默契就是相应。 【若取非法相者。】如果你执着一个空相,还是一样。 【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还是落入四相。 【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者。】不应取有法,也不应取空法。 【此谓有无俱遣。 语默双亡。 若取法相。 即有法执。 若取非法相。 即有空执。 有执则烦恼炽然。 无执则信心清净。】你看,所有的世尊的说法,就是除掉一个执,有执就坏。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 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世尊真了不起啊! 因为万法皆空不可得,因为这个道理,不可以取法相,也不可以取非法相;因为这个道理,如来常常教诫大家,常常这样说法:你们这一些比丘啊! 知道我在讲的法是空法,毕竟空啊。 筏比喻般若。 般若就是让生死的此岸渡过,生死烦恼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过了彼岸以后,般就往下了,就象我们要渡河,从这边渡到那边,这个船到那边,到那边以后,你不能说,我上岸以后,把这个船也背在背后走。 如筏喻者:就像这个竹筏,我从这个此岸到彼岸,就放下了,般若智慧也是这样子,能够让你度生死,但是,你也不能著一个我有般若之相。 法尚应舍,连佛陀所讲的正法,统统不能动一个念头去执著。 何况非法? 非法,这里指外道法,或者世间法,跟前面的意义不同,前面讲的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说:不应执著有法,也不应执著空法,这里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大般若、大涅槃、了生死的正法,统统不可以动一个念头执著,说:我在学正法,我拥有正法,何况那一些不能了生死的外道法? 何况那一些不能了生死的世间法? 【执有说空。 因何用筏。】意思就是:众生执有,执着一个有,世尊才讲空。 为什么要用这个船呢? 就是有生死。 【有执既丧。】这个执着有,统统放下了。 【空说奚存。】讲这个空,哪里存在呢? 有是对空讲的,空是对有讲的,有,它已经放下了,没有讲空,没有空这个东西。 【既是渡河。 那更存筏。】哪里还要把那一只船、竹筏背在背后走路呢? 上岸了,渡到彼岸了,就放下了这一些般若法。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者。 经云。 若人欲识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注意! 虚空,表法的,就是无相。 你想要认识佛吗? 很简单,修无相行,不要跟人家计较, 不要跟人家比较,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一定要记住一个观念: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 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统统感恩。 我们今天做一个佛弟子,有一碗饭吃,有一张床铺睡觉,不错了,有一句阿弥陀佛可以念,可以了! 【外无一法而建立。】外面也没有一法可以建立。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乎。】【无得无说分第七】经文:【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你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呢? 【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就我所知道的,万法皆空。 【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相是生灭的东西,清净自性,又说不出所以然,清净自性又不是在相上,可是,又不能离开相,着相之人,累劫不得见性,所以,它没有一定的法。 所以,有的古来高僧大德,有的人在上厕所、小便,大彻大悟;有的人跌破碗盘,大彻大悟;有的人打坐,大彻大悟;有的人拜佛,大彻大悟,他那个悟的方式都不一样,世间也没有所谓的定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没有一定的法。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间,都是生灭变异,无常之相,没有一定怎么样,没有一定对,也没有一定错;没有一定是,也没有一定非。 各人站的角度不一样。 【亦无有定法。 如来可说。】要说什么定法呢? 是不是? 如来可说,释迦牟尼佛要说法,怎么说呢? 就随着种种因缘,时空不同,就这样子讲啊! 无有定法,因为都是虚妄的东西。 【如来有所说法耶者。 佛所问意,恐谓如来有所说也。】【无有定法者,根器有利纯,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 法华经云:诸根利纯,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要他能够承受啊,对方不能承受,再好的法也没有用啊! 【而为说法。 是故法无定相。】为什么? 刹那生灭变化嘛! 哪有一定呢? 【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似无所得。】迷跟悟是差别很大的,如果没有开悟,好像什么没有得到。 【若悟了时。 似有所得。 得与不得。 皆是妄见。】没有这种东西。 【但不可执著。】只要不执著,慢慢慢慢的【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 记住! 修行就是去除执著,就像你对,对得很痛苦,也是错;就象你对,不能忍辱,也是错,与其能辨,不如能忍。 也许你拥有正法,可是碰到人家来否定你的时候,气得不得了,这个也不是一个入道的人。 你拥有正法,人家来侮辱、人家来否定你,你内心里面要告诉自己:没有肯定跟否定这种东西,悟了就是我自己解脱。 对方来否定你,不代表我们没有拥有真理,如果因为对方来否定我们,我们又生气,跟他吵得半死,那这个也不是修行人。 有一个比丘住在山上,修行修了二十几年,有一次,人家骂他,他在讲经说法,有跟人家化缘,底下就有人骂他,骂他骗子。 他住山上茅蓬二十几年,下山讲经,讲经的时候,跟人家化缘,底下一个信徒跟他说:你这个骗子! 他开始不讲经了,一直很痛苦。 人家再怎么三请四请,还是不下来,不讲经,他心里很不安,内心里面就非常在意这种东西,因为他觉得他拥有正知正见,人家一否定他,受不了! 有一次,他的徒弟跟他建议说:要不然,您去参一参慧律法师吧! 您去参参看慧律法师怎么说吧! 这很难过啊! 您一个内心里面拥有正法的人,却被否定。 有一次,来我文殊讲堂的客厅,我就请他坐,这个老和尚年纪比我大了,出家二、三十年了,头一次被人家讲骗子,他是正法的法师,受不了。 我说:老和尚啊! 您有什么问题啊? 我们互相参考,我是晚辈啊! 哎呀! 慧律法师啊! 久仰大名啊,据说您是悟道者,您是很有成就的,我是想:内心里面我这样为法,为众生,就是被否定,我内心很难过。 我说:他怎么跟你藐视? 怎么跟您讲啊? 他当众就说我是骗子啊! 我说:好! 您现在假设您是那个众生,我是您。 来! 您说。 慧律法师,我怎么敢说您是骗子呢? 您是大悟的人,您是正法的法师,我这样子罪过,我这样会下地狱啊! 我怎么敢说您慧律法师是骗子呢。 我说:我叫您讲您就讲,讲! 他说:真的要讲喔? 讲! 慧律法师,你是个骗子! 我说:对! 我的确是一个骗子,我骗人家来行善,我骗人家来学佛,我骗人家来往生,我还骗人家来成佛呢! 我是个小骗子,释迦牟尼佛是个大骗子啊! (老和尚)悟到了,哎呀! 原来如此,觉悟了,好,解脱了,一下解脱了,马上就解脱,就这样子。 观念卡死了,这个老和尚:哎呀! 青出于蓝胜于蓝啊,哎呀! 太了不起了。 我说:您被一句话就拉倒了,讲什么修行呢? 两、三句话您就倒了,人家否定您,您就受不了了。 见性的,不管你认同不认同,我就是见性,见性不关生灭的事情,这些都是假相啊! 稍微转一下,不就OK了吗? 好,好! 了不起,很快乐,回去,他徒弟打电话来说:我师父好快乐啊! 他现在说他是骗子啊! 我说,这个私下讲一讲可以啦,我是为了他解脱才这样讲的。 喔! 这样子哦! 不可以在大众讲呢! 有时是门内可以讲,怎么对外面讲说:我师父是骗子。 那谁听得懂啊? 喔! 这样子哦! 是啊,是啊。 要常常讲:我的恩师知道吗? 他说:我师父很快乐,法喜充满。 我说:麻烦您转达您上人,说我慧律法师是晚辈,他出家了三、四十年,我有一点不恭敬;但是为了破他的执著,不得不这样做,请他包涵。 他说:没有! 我上人很赞叹您。 我说:慈济常常讲的:感恩喔! 感恩喔! 感恩,感恩。 好了! 底下就讲答案了。 【何以故?】为什么呢? 【如来所说法。】只要释迦牟尼佛说的法。 【皆不可取。 不可说。】执著也不行,说也不对,万法皆空,不可得的东西,执著也不对,说也不可以。 【非法】也不是有法,也不是空法,非法就是空,【非非法。】就是有,非非,负负得正就是有。 也不是空法,也不是有法,就是统统不是。 也不离空法,也不离有法。 注意! 你把它用笔写下来,你这样自己看,看得懂。 非法就是莫著一个空,不能执著一个空法,叫做非法;非非法,也不著一个有。 非法、非非法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无所谓的法,也无所谓的非法。 这个非,第一个非,当作无所谓,无所谓一个法,也无所谓一个非法,因为这个都是妄见,都是虚妄、执著、分别出来的:这个是法,这个是非法,毕竟空的东西,哪有这个东西啊? 所以说:何以故? 为什么呢? 如来所说的法,统统不可以执著,动一个念头都不行,不可说,皆不可取,也没能办法说。 非法非非法,无所谓的法,也无所谓的非法,不著一个空法,也不能著一个有法。 【不可取者。 空生深恐学人】空生就是须菩提。 须菩提恐怕后来的人,【不悟如来无相之理。】【不可说者。 深恐学人执着如来所说章句也。】【非者无也。 非非者不无也。】不无就是有。 【黄孽云。 法本不有。】法当体即空。 【莫作无见。 法本不无。】不能离开缘起啊,万法不能离开缘起,不可以说没有啊! 法本不无,万法都是存在的,缘起当然就有,不坏缘起,【莫作有见。】不可以著空,也不可以著有。 法本来就是空,不能著一个无;法本来就是有,也不可以执著一个有,不无就是有。 【谓无即成断灭。】你说无,就变成没有因果了,没有缘起法,没有因果法,那糟糕了! 就外道了。 【语有即成邪见。】说有也不对,缘起是性空嘛! 著一个有,就变成外道。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 皆以无为法。 而有差别。】注意听! 无为法,表面上的解释,叫做无所作为。 一切贤圣都是以毕竟空法,显中间,显出无量的差别之相,才有差别之相。 若论,譬如说我们现在,我慧律法师,你们每一个人,色身都不一样;可是,站在究竟的角度,我也是空,色身本空;你们也是身心本空,统统不可得啊! 所以,一切贤圣,这个贤人、圣人,怎么差别的? 为什么有贤圣之分呢? 站在毕竟空的角度,无为法就是毕竟空,统统平等,方便说,从这个显示出来无量的差别相,才有差别,有才差别。 所以说,无为法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如果讲到清净自性,大家统统平等,站在这个清净平等心性,方便说:我是慧律法师,你是某某法师,你是什么比丘,你是什么男居士,你是什么护法女居士,就这样子。 【无为法性。 本无浅深定相可取。 若有定相。 应无差别。 有差别者。 谓性有利纯。 学有浅深。 故名差别。 既有差别。 即无定相也。】【依法出生分第八】经文:【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多不多啊? 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啊? 种下这个善因,那不得了啊!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你讲这个福德,其实当下就是空,没有真正的福德性,当下就是空。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意思就是说:是福德,这一句话注意听,世尊所讲的真正的福德,是你修一切福德,当下体悟到空,不可得,不执著这个福德,即非福德性,没有一个真正有福德的东西,当下不执着,叫作即非福德性。 你所修的一切无量无边的福德,当下就是空,而不执著,所以,如来才说:你的福德是最多。 简单讲就是:不执著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行一切善,而不执著的人,就成就佛道,就是这个意思。 简单讲就是:修无量无边的有形,比不上一念无相,这样听得懂吗? 拼死命的一直行善可是却没有般若智慧,看不开,老是停顿在有,比不上一个统统不布施的人,在那边打坐,了解万法皆空的人,何况世尊还叫你积极的去行善,不但积极的去行善,还要在行善当中不可得,动念执著都不行。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 此是住相布施。 希求福利。 得福虽多。 而于识心见性。】识心见性,就是认识这颗心性【了无所得。】【傅大士云。 宝满三千界。】这个念:赍jī,赍持,赍持就是供养,【赍持作福田。】供养作福田。 【惟成有漏业。】还是生死业。 【终不离人天。 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你只要执著,就不是真的福德,不是心性的福德,心性本来就是万德庄严,你只要执著,统统不是本性的福德,【若人心无能所。】只要一个人,没有一个能,能就是心,所就是境,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彻底放下这些妄想心,彻底放下外境,能够把身心看得空的人,【识心见性。】就了解见性。 【方名福德性也。】这才是真正的心性上的福德,不生不灭的福德。 其实世尊讲来讲去,就叫你放下有相,进入无相;叫你放下执著,进入涅槃;叫你放下有为,进入无为;叫你放下有限,进入无限,统统在讲这个。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如果你想要修福报吗? 很简单,在这个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 前面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随便四句偈,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为什么? 你讲的这个是不生不灭法嘛! 你只要把这个不生不灭法,告诉人家,你的福德不可思量啊! 这个不是有相可以比较的,你可以让人家进入涅槃,彻底的了生死。 所以,我曾经说:一个道场没有正法,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只知道做善事,不知道解脱,善良不代表解脱。 知道吗? 善良要加上智慧啊! 善良跟解脱,不是画等号的,智慧最重要。 【受持者。 身口意。 皆清净是也。 晓解经义。 依教而行。 如船入海。 无所不通。 意名受持。 既不解经义。 而又懈怠。 心口相违。 如入沟港。】水沟港就是开不动了,很浅,大船开进这个水沟港里面,这怎么开呢? 【即有断绝。】水不动了。 【非受持也。】要心彻底的放下。 【四句偈者。 百丈云。 眼耳鼻舌。 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 是名受持四句偈。 亦名四果仙人。】这里注意听,经典里面讲的仙人,就是圣人的意思,这个不是我们拜什么八仙过海那个仙,不要弄错。 释迦牟尼佛在戒律里面讲:是大仙人道,我们称佛叫作大仙,就是圣人的意思。 四果就是四果阿罗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果阿罗汉。 【亦名六通罗汉。】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就讲过了,天眼通、天耳能、宿命通、漏尽通等等,这个是名相。 【若能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功德广大,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所以,在这里重复讲:推广正法,功德无量。 你推广这个正法,比你布施几百亿、几千亿功德更大,能让人家解脱嘛! 是不是? 你布施几千亿,能让他解脱吗? 吗?)。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所以,自古以来,诵《金刚经》开悟的,不计其数。 一切诸佛,以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从无相下手的。 【无相福德。 生出应身。】应身就是应化身,无相才能产生大智慧。 记得! 一个人有没有智慧,就看这个人能不能进入无相? 这个人执著金钱、金银财宝、世间的感情、男女、饮食,表示这个人的智慧没有开通,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为什么? 因为一切法不可得。 在座诸位,你今天要记住,无相才能开大智慧,任凭你这个人大修行,怎么搞,你只要站在有的角度,没有办法放下,输人家一刹那之间。 所以,禅师就说:有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你听过这一句偈颂吗? 你要有相,用执著的角度拼命修行,百千万劫;统统放下,无相修行刹那间,统统放下,一念之间就彻底解决了,OK! 没事,闲来没事。 六祖讲的:长伸两脚卧。 什么统统没事,也没有看到任何人的是非人我,内心里面也没有执著、颠倒、妄想,无相修行,刹那之间就见性,今天师父讲的这一句话,比你中一百期的乐透更重要! (众笑!)感恩喔! 这样的勉励我,感恩喔! 【无相智慧。 显出真身。】就是法性身。 【谓从此己心中。】从此在这个人的心中。 【出菩提法也。】所以在每一个人的心性当中,诸位! 你们心性中下定决心,无相,你们统统是佛。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世尊所讲的佛法,其实就是空法,空性的法,没有一种东西叫做佛法,只要方便善巧,让你解脱的,统统叫做佛法,但是也没能一种东西叫做佛法。 须菩提,我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法,其实没有这种东西,没有佛法之相。 这一句话再讲清楚一点:须菩提! 我释迦牟尼佛所谓的佛法,其实没有佛法之相,无相嘛! 所以,即非佛法,上面加两个字:就是其实,底下加之相,意思更清楚(其实即非佛法之相)。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其实没有佛法之相,意思就跑出来了。 【二乘之人。】声闻、缘觉。 【执着诸相。 以为佛法。 遂乃向外寻求。 菩萨於诸佛法。 都无染着。】没有染着心。 这个亦不舍离画掉,【见如不见闻如不闻。 心境空寂。 自然清净。】这句话要画两条线,双黄线,开悟的关键。 你去大马路,有看到画双黄线吗? 表示你要特别注意,这一句话你看,注意看喔,看他怎么说的? 你怎么成道? 见如不见,看到一切众生的是非、善恶、恩怨,统统没有看到,统统没看到。 闻如不闻,闻到一些是非、善恶、赞叹、毁谤,跟没有听到一样,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心境空寂,本来就没有,自然就清净了。 【是故佛法非佛法也。】佛法没有佛法之相。 也不能著一个我在学佛之相,不可以的! 【一相无相分第九】经文:【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须陀洹就是初果阿罗汉。 初果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证初果阿罗汉的人,能说:我得初果阿罗汉吗?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不可以,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 名为入流。】但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无所入,【而无所入。】是说而我们清净自性根本就无所入,没有入跟出,清净自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出跟入。 不入,不被染污,【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注意听喔!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不被色尘、声、香、味、触、法所染污。 证初果阿罗汉,见一切的境界,统统不会染污清净自性,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 于意云何。】二果阿罗汉【斯陀含。 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也不可以,不能着一个初果阿罗汉,也不能着一个二果阿罗汉。 世尊,【何以故。】二果阿罗汉【斯陀含。 名一往来。】可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没有来,也没有去,【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就是二果阿罗汉斯陀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三果阿罗汉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三果阿罗汉也不能执着说:我证得一个,得三果阿罗汉。 也不可以。 所以,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 三果阿罗汉,怎么可以动一个念头,执着说:我是三果阿罗汉呢?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就是不来人间。 清净的自性,没有来不来这个观念,清净自性当体即空,没有说不来,或者是来。 来跟不来,不来是对来讲的,来是对不来讲的。 所以,三果阿罗汉心空无我,哪里有什么来跟不来的观念? 三果阿那含,也不能着一个:我不来这个观念。 【而实无不来。】根本没有不来这个名词。 是故三果阿罗汉,【是故名阿那含。】【问第一果。 须陀洹者。 知身是妄。 欲入无为之理。 断除人我执着之相。】以不执着的心,(【以无取心。】)【契无得理。】不执着,心就空,(【无取则心空。】)【无得乃理寂。】理寂,在上面加两个字:无生理,理就是无生,无得就是无生,当体即空。 【此人不入地狱。 不作修罗饿鬼异类。 此谓学人悟初果也。】【入流者。 谓舍凡入圣。 初入圣流也。】而我们的清净自性是【而无所入者。 修无漏业。】无漏:没有烦恼。 【不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然终未能舍离尘境。】【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眼是对色尘,耳对声,鼻子是对香,我们嘴巴是对这个味道,触就是这个身体对触,色、声、香、味、触,对眼、耳、鼻、舌、身。 【厌喧求静。】厌离这个喧扰,求这个静,在这个【六尘之境。 於念未忘。】还没有放下这个微细的,对这个微细的念头,还没有完全放下。 【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粗糙的没问题,微细的还没办法。 【问第二果。 斯陀含者。 是渐修精进之行。 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统统不住,不执着。 【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可是,这个清净之心性,还是没有显露出来。 【一往来者。 谓人间报谢。】人间报谢就是走了。 【一往天上。 却来受生也。】就再来受生。 【实无往来者。 谓前念才着。】前念动一个念头才执着。 【后念即觉。】所以,我们不能一直堕入这个陷阱里面,哎呀! 我心情闷闷的,我执着、我痛苦。 要赶快喔,赶快觉悟喔! 时间会愈来愈短,以前一年放不下,两年放不下;现在缩短,一个月放下,七天放下,到最后,三天放下,到最后,一天放下,最后,一念马上放下。 这个放下要有一点时间、功夫的,世间人没办法的。 世间人碰到境界,一个月放不下,十年放不下,三十年放不下,我告诉你:世间人,一句话,三十年、一辈子放不下,决定跟他计较,一句话,好的朋友,变成怒目相视,反目成仇。 一句话,一年放不下,十年放不下,二十年、三十年,一直到死,一样恨对方,都一直恨对方。 恨对方,伤害的是自己的清净自性,世界上最愚痴的人,就是恨别人,恨别人,痛苦的是自己。 嫉妒别人就输两次,听不懂喔! 你的条件比别人差,已经输一次了,还嫉妒别人,就输两次了。 知道吗? 譬如说:她比你漂亮,你已经输一次了,你再嫉妒别人,那个漂亮的女人,糟糕! 输两次。 要怎么弥补呢? 哎呀! 你长得漂亮,我内心里面不但不嫉妒,还随喜功德,弥补我的缺失,摆平,这样才能平分秋色。 知道吗? 嫉妒人家,输两次。 前念才着,后念即觉,【是无得果之心。 心既无我。 谁云往来。 故曰】我们的清净自性,【而实无往来也。】【第三果者。 阿那含者。 已悟入人法俱空。 渐修精进。 念念不退菩提之心。 名为不来者。 谓能断除内无欲心。】内心里面,没有贪染、贪欲之心。 【外无欲境。 已离欲界。 不来受生。 故名不来。 心空无我。 孰谓不来。】心本来就空,本来就无我,哪有什么东西不来? 哪有什么东西,来跟不来这个观念? 【故云而实无不来也。】【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 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为什么呢? 【实无有法。 名阿罗汉。】没有东西叫作阿罗汉啊! 人法统统空,叫作阿罗汉,既然统统空,有什么法呢? 实在是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如果证四果阿罗汉。 【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因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於一切法无诤。 这个世间就是你学佛学了这个无诤,哎呀! 不得了,无诤,家庭清净,没有杂音;团体安详,没有纷扰;政治清明,两党不对立。 刚好颠倒,你看看电视,哪一天不诤? 立法院啦对不对? 你到国外去,告诉人家:I'm come from Taiwan. 我来自於台湾,没有人认识。 你告诉他:那个立法院,台湾那个国会,打得最凶的那个啊! Oh! I see I see. 我知道了。 【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人中第一。 【问第四果。 阿罗汉者。 此是梵语。 由须菩提当此果也。】须菩提证大阿罗汉。 【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实无有法者。 谓无烦恼可断。】没有烦恼可以断。 【无贪嗔可离。】当体即空。 【情无逆顺。】情就是我们这个心性情无逆顺,就是我们这个心性上,没有顺境,没有所谓的逆境,顺境本空,逆境也是空。 所以,世尊告诉你:感谢你的敌人,因为敌人最先看到你的缺点。 【境智俱亡。】境界也没有,所谓能观察的智慧,也不存在。 【岂有得果之心。 我心既空。 无得道念。 若於道有得。 於法有名。 是凡夫之行。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也。】【无诤三昧者。 梵语也。】中国话,【唐名正定心。 心无生灭。 名为正定。 故云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离欲阿罗汉者。 能离一切欲。 亦无离欲之心。 微细四相。】我们有分粗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微细的妄想,叫作微细四相,微细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已灭尽爱染不生。】马上证阿罗汉果,【故谓之离欲耳。】欲是指烦恼的别名。 离开一切执着、分别心的烦恼,叫作离欲。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我一点都没有执着,我绝对不动一个念头,说:我是证阿罗汉果的人。 【世尊。】我如果动一个念头执着,说:我是得道的阿罗汉。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世尊! 我绝对不会这样说。 世尊! 如果我是这样说,【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阿兰那就是远离城市三、四公里的地方。 世尊在世的时候,不可以跑到深山里面去,那是虎、狼、野生动物居住的地方。 也不可以离开城市太近,离开城市太近,太吵杂,不好修行。 就像我们大莲花居,这个就是阿兰那,离城市没有很远,也没有很近。 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是托钵,如果离得很远,托钵吃饭很困难;如果离得很近,跟世俗闲杂人等凑在一起,不容易修行。 因此阿兰那就是寂静处。 世尊,我如果执着有一个说:我须菩提证阿罗汉果。 我执着有这样的念头,世尊就不会说:我须菩提是已经进入真正寂静处的一个修行人,我是一个无诤的阿罗汉。 世尊就不会跟我说:我是一个寂静,进入清净自性,涅槃不生不灭的阿罗汉、一个圣人,世尊就不会这样说了。 【以须菩提。 实无所行。】行就是生灭,实在是没有这样一个造作。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所以,世尊就说:我是希望无诤,没有斗诤的、清净的一个兰若,阿兰那行,也就是寂灭处。 【无我心寂。】无我就空,心寂灭。 【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得道果者。 若作是念。 即是心有生灭。 不名离欲阿罗汉也。 阿兰那者是梵语也。 此名无诤心。】这个诤,加一个言部,就是没有是非的人,嘴巴从来没有是非。 【若作是念。 心有生灭。 即是有诤心。】你跟人家诤论不休,表示离道太远了。 诤一个是非、人我、高下,你面对死亡的时候,又有什么用呢? 今天你赢了,你赢,带什么走啊? 今天你受了委屈,一样是生灭法,咽不下这一口气,死的时候,眼睛上吊,一点帮助都没有。 即是有诤心。 【须菩提。 实无所行。 是无生灭。 所以佛许须菩提。】你是真正喜欢寂静处的一个修行人。 【是乐阿兰那行者。】内心寂静,方便说,就像阿兰那,心寂静处,才是真的道场。 记得师父这一句话:心寂静处,心无诤,你就是住在阿兰那行,你就是住在这个精舍。 心无诤,无生灭,无分别,无执着,你就是住在阿兰那。 【只如今一切诸法。 若於藏府中。】藏府就是心中。 一切法,你在这个心中,【有纤毫停留。】只要有一点点的停留,【是不出网。】你跳脱不出这个烦恼网、生死网的。 【但有所求所得。】只要你有所求,有所得。 【生心动念。 尽是野干。】这个野干像狮子,可是,又不是狮子,表示是假的。 生心动念,就是不是本性的意思,不是真正的大般若。 你只要起心动念,统统是像狮子,而不是狮子,你只要起心动念,好像本性,可是,已经离了本性太远了。 【若藏府中。】若在心中。 【都无所求。 都无所得。 此人诸恶不生。】因为善恶是在起心动念论断的,【人我不起。 是纳须弥於芥子中。】注意! 这是表法的,纳须弥於芥子,须弥的旁边写一个大,芥子的旁边写一个小;芥子在旁边写一个动念,表法的,这是动念。 只要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起来,所有无量无边的人我,宇宙的这些,当体即空,就在我这一念间显现,宇宙万有,就在我的心性、清净心这一念,显现出来。 只要人相、我相、众生相不起,所有再大的境界,不离开我们芥子这么小这一念。 【不起一切贪嗔。 是能吸四大海水。】四大海就是一念清净,心量广大的意思,四大海就是表示广大。 【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 於一切境。 不惑不乱。】对一切的境界,不迷惑,也不动乱。 【不嗔不喜。】很平淡,【是无事人。】记住! 这一句话很重要:对于一切境界当中,不迷惑,也不动念,不落动乱,没有嗔恨,也不特别的专、执着、喜悦,这是无事人,这个就是见性无事人。 【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知解就是着知见而修行,叫作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 头陀是吃尽苦头,把这个身体弄得饥饿,一个礼拜吃一餐、两餐,吃一点点,吃尽苦头,可是,却执着自己的知见,认为:我最有修行,我能吃这种苦,别人不能吃这种苦。 我说:你不是修行人。 修头陀行,内心还不能执着:我在修头陀,我特别了不起,我特别能吃苦。 众生就是犯了一个毛病,佛教也是犯了这个毛病,自己很行的地方,就觉得别的道场不行;我自己觉得很行,就认为别的法师不行,这个就是最糟糕的东西。 你修头陀,就好好的修苦行,不要执着说:你很伟大,你在修头陀。 持律的人,常常看不起不持律的:哎呀! 我持戒律,我最了不起了。 弘法利生的人,看不起那些不弘法的人:住在山区的人就说:那些弘法的人,是攀缘五欲六尘。 这些弘法利生的就说:没有我这样,那佛教怎么兴盛啊? 这都不对的。 万法平等,各人安住各人的岗位,修苦行的,苦行无所执着,持律的,好好持你的律,弘你的律学,讲禅的,好好弘你的禅宗,不能互相攻击。 互相攻击是佛门不幸,互相攻击不是佛法,万法是平等的。 所以说:修无相行的人,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胜过一切执着自己知见是对的,拼命修行苦行的人,绝对胜过他。 【是名天眼。】这就透视一切,天眼就是没有障碍,我们肉眼看到墙壁有障碍,如果你不着一切知见,就是跟有天眼的人一样,无障无碍。 【是名有法界性。】这个是真正佛教的正法,大乘的悲哀,就是开太多的方便,使众生摸不着边,因此永远不得见性。 我现在请问你:把炉香赞唱得很庄严,很好! 能见性吗? 我们大寮有一个居士,每诵一部《无量寿经》,画一横,(写)正,诵了十五年。 我说:你诵多少部? 他说:我诵一万多部。 我说:你现在经过了十五年,你还执着吗? 他说:执着。 分别吗? 还分别。 有过颠倒、妄想吗? 还有妄想,还很多,没办法专。 我说:我现在问你一句话,你诵一万部的《无量寿经》功德大? 还是我诵一部《无量寿经》功德大? 说说看。 他说:师父诵一部的功德大。 那当然啦,我这一部是见性嘛! 你那个是生灭意识心,当然我的功德大嘛! 我这一念就是佛嘛,你也是啊! 所以,记住! 不能着相而修行。 【是作车载因果。 是佛出世度众生。】你现在自性自度,你就是佛。 诸位! 你要直下承担,你就是佛。 好,再一次合掌,跟着师父念:有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着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庄严净土分第十】经文:【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 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 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 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我们清净自性是本来无一物,我们见到一切相,强加执著、分别,这就坏了! 所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我们今天修行,也不是要修出什么东西出来,是要体悟到万法无所得,彻底放下,马上就见性。 【于法有所得不者。 如来欲破二乘之人执著之心。 故有此问。 白乐天】白居易。 【问宽禅师云。 无修无证,何异凡夫。 师云凡夫无明。 二乘执著。】二乘执着,就是执空,离开这个无明,还着空。 【离此二病。 是名真修也。 真修者。 不得勤。】要注意这个字,这个勤字,不是叫你不要精进,清净自性,不能有任何造作,没有任何的造作。 不得勤,这个不是说不要精进,那意思完全扭曲,是不能有任何的起心动念,认为你在修行。 【不得忘。】也不能懈怠、懒惰。 【勤则近执著。】你很努力的好像要修行,要修出一个什么东西出来,这跟执著没什么两样,看起来很精进的,很用功,不过死执不放,这永远不能见性。 【忘则落无明。】太过于懈怠、懒惰了,无明就显现了。 【乃为心要耳。】所以,修行就是不能太执著于一种精进,也不能太懈怠、懒惰,不急不缓,就是中道。 【此是初学入道之法门也。】【于法实无所得者。】我们听了这一句话以后,简单讲:你今天所拥有的东西,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是刹那生灭无常的东西。 所以,有人告诉我说:哎呀! 师父啊! 今天讲经,人会比较少一点。 我说:五祖讲经只有讲给一个人听,就是六祖,还得用袈裟把窗户隔开来。 我告诉诸位:这种最上乘法门,愈讲,人不可能愈多,愈讲,人一定会愈少,这叫做正常,因为留下来的,剩下的就是博士班,我们现在这一班叫做博士班(众笑鼓掌),所以说:这种见性的法门,百千万动难得闻。 所以对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心没有什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种数量的观念,来十万个人演讲,师父也在十万个人面前演讲,我还是这样的心情;你就是今天只有一个人来听课,我还是很认真、很诚恳,讲得非常感动,给这个人听,因为祖师只有一个嘛! 说不定我们这里面,出了一个七祖也不一定,六祖下来就跳给他了,是不是? 所以数量的多跟少,对一个悟道的人是完全没有影响的。 【须菩提。 谓如来自性。 本来清净。 而于然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所以,以无所得故,我们就没有颠倒,没有妄想。 今天我们为什么活在这个世间,会活得这么痛苦? 就是你一直认为这个世间是有的东西,有所得,你有所得到金钱,有所得到名利,你得到什么东西,记得! 它一定会消失,这个是无常变化的世间,它一定会消失。 你内心奠定一个观念,认为有,苦就一定跟着在后面来;你现在马上体悟,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也没有任何的相,当下就解脱,你所拥有的东西,你统统知道,这个都是幻化的东西,不实在的东西,你失去的时候,你就说:本来就没有。 本来就没有,现在也没有所谓失去,心就一片安祥,从头到尾,内心不增不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庄严,譬如说:我们现在印经啦,造寺、造佛像,菩萨有没有庄严佛的清净国土呢? 就像我们印经,我们现在庄严这个道场一样的。 所以,这个印经、造像、种种的佛事,统统叫做庄严道场。 【不也。 世尊。】须菩提现在有一点开悟了。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其实还是假相。 庄严佛土,【即非庄严。】就是当体即空,就我们清净本性来讲,不是在相上里面打转,有相就不叫作庄严,要悟到毕竟空,这个就是真正的庄严。 所以,你所谓的庄严佛土,其实本来无一物,也无所谓庄严,所以,即非庄严,就是当体即空,而为了方便众生,是名庄严,这是名庄严,就是要对因果负责。 我们还是继续印经典,还是一样讲经,还是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无众生可度。 不但要在本体界彻底的开悟,无所得,同时必须对因果负责。 你今天造了佛像,你有造佛像的功德;你买花供佛,就有买花供佛(的功德),你下辈子就漂亮;你今天推广正法,你下辈子就不会跑到邪知邪见、恶知见的这个外道去,这一定的道理,造如是因,得如是果。 简单讲:从凡夫到圣人,都要对因果负责,世尊就是在每一个因果的动点上,在一个因缘交会的点上,突然彻底体悟毕竟空,放下所有的时间、空间,所发生的一切现象。 为什么? 时间跟空间交会点,统统叫作妄想,人类因为有妄想,所以有时间、空间的观念,我们因为受时间空间的支配,所以没有办法跳出六道轮回,就是这样。 强烈的时间观念,有过去、现在、未来,强烈的国土观念,所以我们有十方世界、他方世界。 如果你有大彻大悟,就纯一觉性,纯一个清净自性在作用,没有时间、空间,六道轮回支配不了我们。 因此你也不能说:我悟到了本性以后,否定因果,错了! 悟到了本性以后,更了解因果。 什么是释迦牟尼佛? 对因果彻底的负责,同时在每一个因果上,彻底的超越,叫做非因非果,就这样子。 欲观清净自性,但观时节因缘,你想要了解这个清净自性,你有你的时间跟空间的因缘,没有这个因缘没有办法。 所以说:须菩提,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为什么呢? 庄严佛土还是相,当体即空,即非庄严。 所以方便说:【是名庄严。】因为众生只有在有相上来讨论。 【庄严佛土者谓造寺写经。 布施供养。 此是著相庄严。 若人心常清净。】佛法是心法,就是这样子。 一个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 任运随缘。 一无所得。 行住坐卧。】马上【与道相应。 是名庄严佛土。】【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意思是说:所以须菩提! 你们这些菩萨,而且这些大菩萨,应当这样生清净心,无相的清净心,无相,一尘不染,才能生清净心。 不应当执著任何的色法,因为色法是生灭。 所以世尊说:见一切色法,当下就要彻底的放下,因为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一定会消失,执著任何这个生灭、会消失的东西,你一定会痛苦。 你依靠金钱,金钱会带给你痛苦,你一定要依靠般若的智慧,你依靠这个家庭,有一天家庭一定会破碎,你一定会痛苦,当你了解这个缘生缘灭的大自然的法则是必然性,你就要慢慢的学习放下,一步一步来。 所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当执著这个色,而产生意识分别心、执著心;也不应当执著任何的声,声对耳朵讲的;香、味、触、法生心,统统不应当生这个执著心、分别心,因为没有这种东西,所以,见一切生灭法应当彻底放下,就是本性。 【菩萨之心。 心常空寂。】所以,生死涅槃并没有距离。 【无诸妄念。 不生不灭。】我们的本性不生不灭,因为它无相的东西。 【不动不摇。 即是清净之心也。】清净心就是无心,无心就是清净心。 【凡夫之心。 无明起灭妄想。 颠倒取舍。 善恶凡圣等见。 是明浊乱心也。】从来没有过过一刻静下来的。 【不应住色生心者。 心若清净。 即不被诸境惑乱也。】我们内心清净无所住,一切境界在你面前,你也是如如不动。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这一句就是《金刚经》的重点,这一句就是彻底大彻大悟的人讲的话:应当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其实这句而生其心是衬托的,我们说:拨云见日,所以后面这一句就是多余的,但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所以佛再一次的讲:应当无所执著,无所执著,自然就生清净心,知道吧! 所以,这一句话整句的意思就是:应当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心。 【众生之心。 本无所住。 因境来触。】境界现前,【遂生其心。】不知道我们所有的一切境界都是缘起,都是性空,(【不知触境是空。】)触,接触到一切境界,本来就是空。 【将谓世法是实。】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 你跟世间人讲:这个就是实实在在的桌子嘛! 大智慧的人一看,这个桌子在变化的,刹那变化,一百年不坏,一千年也要坏;一千年不坏,一万年还是要坏。 而大智慧的人,看到这个色身,我们各种不同的细胞,骨头细胞、神经系统的细胞、肌肉细胞、皮肤的细胞、头发的细胞,没有一分一秒停得下来的呀! 统统不是实在的。 因此,我们在这个不是实在的相上、在境界上,【便于境上住心。】就在这个假相境界上强烈的执著。 【正犹猿猴捉月。】跑到水中要捞这个月亮,不可得。 【病眼见花。】眼睛有毛病的人,就看到虚空中有花。 【一切万法。 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就是清净的本性,【无所住心。 即是智慧。 无诸烦恼。 譬如太空。】没有相,【无有罣碍。】如果【有所住心。 即是妄念。 六尘竞起。】竞起就是纷纷地起来。 【譬如浮云往来不定。】浮云,天上的浮云,往来不定,众生的心不定,就是这样子。 【维摩经云。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 随其心净。 即佛土净。 离却有无诸法。】彻底的放下有法,还有空法,统统放下。 【心如日轮。 常在虚空。 自然不照而照。 岂不是省力底事。 到此之时。 无栖泊处。】栖泊处,连停顿的地方都没有,随着刹那生灭,当下起来,当下回归,万法回归当下这一念,彻底的放下,就是见性。 无栖泊处,没有让你停留的地方。 【即是行诸佛路。 便是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是你清净法身。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须弥山王当然是很大了,可是,这个还是有相啊! 【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呢? 【是身为大不。】这个身体大吗? 【须菩提言。 甚大。】一个色身,像须弥山那么大,当然是很大。 须菩提就说:当然很大。 【世尊。 何以故。】要讲真正的大吗? 真正的大,底下就回答了:【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非身就是无相的意思。 无相身叫做非身,没有办法形容,你说须弥山很大,会比虚空更大吗? 世尊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你只要是有相的,统统不叫大,无相最大,就像虚空。 意思就是:你只要执著,就不叫作庄严;你只要颠倒、妄想、分别、执著,有相,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所以,佛说非身,非身的旁边,就写一个:无相身,无相才是最大,是名大身。 为什么? 无相就是绝对嘛! 所以说:【色身虽大。 心量即小。 纵如须弥山王形。 有相有可量。 不名大身。 法身心量广大。 等虚空界。 无形无相。 无可比量。 方名大身。】所以,凡所有相,都不叫作大,无相最大。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经文:【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印度的那一条恒河,这沙太多了。 【如是沙等恒河。】把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叫作:如是沙等恒河。 把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来计算,【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呢? 【是诸恒河沙。 宁为多不。】这些恒河的沙多不多呀? 当然是很多了,对不对? 【须菩提言。 甚多。】当然很多了。 【世尊。 但诸恒河。 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这一句话要注意听,如果加一个字,就更清楚了,但诸恒河沙,你只要算一算恒河里面的沙,已经不得了了;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注意听喔! 把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这样无量无边加起来的恒河里面的沙,单单一条恒河的沙就没有办法算,再把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 何况那么多的恒河加起来的沙? 因为古人翻译,翻译的很简单,一下子看不来。 (光是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恒河就已经不计其数了,已经多得不得了! 何况其沙?)再讲一遍:就像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把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于意云何? 你的意思怎么样呢?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沙多不多呀?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这个恒河已经算不完了,何况加起来那么多的恒河,里面的沙怎么能算呢? 何况其沙? 【如恒河中所所沙数者。 一沙即为一河。 是诸河中。 各有其沙河尚无数。 何况其沙也。】【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 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三千大千世界就很广,又多又大,那么大的一个范围来布施。 【以用布施。】用这个七宝,琥珀、珊瑚、玛瑙、珍珠七宝等。 用这个七宝,满,我们前面所讲的恒河的沙数,意思就是无量无边的意思,就像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广、这么大、这么多来布施。 【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当然很多了。 真的是很多。 【佛告须菩提。】佛就告诉须菩提了。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这一句话很简单,就是有相的东西,永远没有办法胜于无相,就是这个人怎么样布施,多少的供养三宝,建几百个道场,供养多少的阿罗汉、佛,还是比不上不生不灭悟到清净自性的人,悟到清净自性的人,一念就超三界,就了生死;布施再多的金银财宝,建再大的道场,不管你怎么样护持三宝,只有是有相,它的范围就算很大的福德因缘,做了很大的福报因缘,还是不能了生死。 有相生灭法,永远比不上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 所以,师父一直交代,开悟很重要,开悟以后,悟到不生不灭,念佛,万法回归自性,自性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大彻大悟以后,所有的拜佛,三轮体空,没有能拜之心,没有所拜的佛,没有中间所拜的这些礼数,三轮体空,统统没有,也是清净自性在拜佛,虽拜,而无能拜、所拜,心跟境统统没有,马上进入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 开悟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在般若的智慧上下手,般若是六度最重要的,五度如盲,般若就像我们的眼睛,因此听经闻法非常重要。 我再讲一遍,解释一遍:须菩提! 我现在实在是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执著的心、有相的心,用七宝,满刚刚所讲的恒河沙数这么多的七宝,就像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广、那么大、那么多,来布施,得福多不多呀? 须菩提说:很多呀,世尊! 佛就告诉须菩提:这些都是有相的,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重点就在这两个字:叫作受持。 不是听一听就算了,要去消化它,同时要去实践它。 所以,世尊在《佛遗教经》里面讲: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你听到这个空性的思想,一定要守住它,了解万法皆空,守住这个正确的知见以后,彻底放下,而且要放得真的有功夫,不只是说,今天你来听一听回去了,忘了;听一听,境界现前了,又忘了。 世尊告诉我们:这个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了解清净自性的无相,绝对胜于缘起的种种假相,你就守住,万法不可得,彻底放下,守得住喔! 两个人吵架:哎呀! 我没有彻底放下呀! 当我一天追求到境界的时候;哎呀! 我没有彻底放下。 所以,一直借重外在的境界,希望得到永恒的快乐,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世尊说:当一个开始了解真理,开始过精神领域生活的时候,这个人见道不远了,已经离道不远了。 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只有过物质生活的享受,唱歌、跳舞、花天酒地,鸡、鸭,或者乃至于海产,乃至说:我今天吃这个,明天跑到那个山头,去吃那个什么土鸡城,后天去吃什么燕窝,想尽办法用这个生灭法的色身,要去追求一种永恒的快乐,世尊说:错了! 这个路走错了,要怎么样呢? 随你自己的经济能力,随种种的因缘,随你种种的能力,去享受该有的物质,而后要彻底的觉悟精神领域的重要。 当一个人物质的世间要求得很少的时候,精神领域提升的时候,这个人就要见道了。 所以,佛陀说:我很富有,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因为我要求得很少。 世尊要求得很少嘛! 要求得很少,那就没有什么罣碍。 所以,你看这个世间,要求得愈多,你就痛苦不堪。 新闻报导的,不晓得真的还是假的,像综艺最爱宪,那个什么吴宗宪还是什么,是不是? 他说有五部车子,这一部玩一玩,玩那一部,一个人开五部车,怎么玩呢? 是不是? 钱很多,对不对? 叫他来造华严三圣有个信徒看不懂这个:师父! 观世音菩萨怎么拿剑? 弄错了,那个叫华严三圣,他把他搞成西方三圣了,中间这个毗卢遮那佛;左边拿智慧剑的文殊师利菩萨;这是普贤菩萨。 连佛像都看不来。 何况见性? 是不是? 连这个都看不来。 一尊六十万,有没有人要出的? 顺便啊! 没有喔! 没办法。 所以说:我们了解说,这个物质的世界,是生灭的东西,硬是在这里追求到永恒的快乐,世尊说:这是错觉,一定不可能。 不过我们最基本上的食衣住行,是一定要的,基本上的东西,自己修道一定要这基本上的东西,没有这些,我们怎么修行?)【甚多世尊者。 谓七宝满恒河沙数。 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福德甚多。】不如【受持四句偈者。 为他人说。】你告诉别人《金刚经》空性的思想,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者。 简单讲就是:无相修行,一定胜过有相的,不管这个人怎么样拜佛,怎么样念佛;可是碰到境界,散乱,马上执著,跟人家斗诤、是非,我相、人相、人生相、寿者相,拼个你死我活,绝对不如一个人坐在那个地方,如如不动的人,绝对比不上。 这个人硬干,从早上拜佛拜到晚上,诵《无量寿经》从早上诵到晚上,乃至于凌晨,可是一起座,马上菜市场人我是非、四相统统来,是非、斗诤、挑拨离间,什么统统来,不讲几句牢骚抱怨的话,日子不好过,对不对? 不给人家对方泄气几句,不能显示自己的价值观,老是在我相里面打转,打死不开悟,没功德的),【载应化非真分中。】前面是应化身,不比真分,就是真的法身。 载就是记,应化身,前面有讲的,是比不上清净法身的。 【为他人说。】了解《金刚经》,就了解清净法身,清净自性,【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者。 若能说此大乘经义。 化导众生了悟】开悟【住无所住心。】安住在无所执著的心。 【得无所住法。】万法不可得。 【当知受持此经。 无为功德。 胜前以七宝满恒河沙数。】你用再大的布施,绝对比不上一个如如不动的人,心性如如不动,就见性,就见到不生灭,是最大的功德。 【三千大千世界。 有为之福德也。】那都是有为的,有为就是生灭有漏的东西。 发布时间:2023-10-14 10:16:28 更新时间:2024-02-04 21:51:19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