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罗汉不能断烦恼习:佛与阿罗汉的区别 内容: 论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馀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 佛三毒永尽无余。 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残气,不得称婆伽婆。 大智度论卷二问曰: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婬怒痴,与佛何异? 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馀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 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 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婬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  大德世尊自当知!」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 愿佛勅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囓,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 时诸医言:『还令蛇嗽,毒气乃尽。』是时诸医各设呪术,所囓王蛇即来王所。 诸医积薪燃火,勅蛇还]嗽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 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嗽? 此事剧死!』思惟心定,即时入火。 尔时,毒蛇,舍利弗是。 世世心坚,不可动也。」复次,长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 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瞋! 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必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 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 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馀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如是诸阿罗汉虽断结使,犹有残气。 如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无憎爱,是以永无残气。 栴闍婆罗门女木杅谤佛,于大众中言:「汝使我有娠,何以不忧? 与我衣食,为尔无羞,诳惑馀人!」是时,五百婆罗门师等,皆举手唱言:「是! 是! 我曹知此事。」是时,佛无异色,亦无惭色。 此事即时彰露,地为大动,诸天供养,散众名华,讚歎佛德,佛无喜色。 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慼;天王献食,百味具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 如是等种种饮食、衣被、卧具,讚呵、轻敬等种种事中,心无异也。 譬如真金,烧锻打磨,都无增损。 以是故,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残气,不得称婆伽婆。 论曰:阿罗汉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佛诸烦恼习都尽无馀。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 如乳母衣,久故垢着,虽以淳灰淨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 如是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如难陀婬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如舍利弗瞋习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 又舍利弗自说偈言:「覆罪妄念人,  无智而懈怠,终不欲令此,  妄来近我住!」如摩诃迦叶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勅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淨人集法。」如毕陵迦婆蹉,常骂恒神为小婢。 如摩头婆和吒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 如憍梵鉢提牛业习故,常吐食而呞。 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 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馀,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 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讚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于此毁誉,心色无变。 又复旃遮婆罗门女,带杅谤佛,佛无惭色;事情既露,佛无悦色。 转法轮时,讚美之声满于十方,心亦不高;孙陀利死,恶声流布,心亦不下。 阿罗毘国土风寒,又多蒺藜,佛于中坐卧,不以为苦;又在天上欢喜园中,夏安居时,坐剑婆石,柔软清洁,如天綩綖,亦不以为乐。 受大天王跽奉天食,不以为美;毘兰若国食马麦,不以为恶。 诸大国王供奉上馔,不以为得;入萨罗聚落,空钵而出,不以为失。 提婆达多于耆闍崛山,推石压佛,佛亦不憎;是时罗睺罗敬心赞佛,佛亦不爱。 阿闍贳纵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华缨络出供养佛,佛亦不喜。 九十六种外道,一时和合议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从舍婆提来,欲共佛论议。 尔时,佛以神足从脐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国王波斯匿亦命之令来,于其坐上尚不能得动,何况能得与佛论议? 佛见一切外道贼来,心亦无退;破是外道,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养,心亦不进。 如是等种种因缘来欲毁佛,佛不可动;譬如真阎浮檀金,火烧不异,搥打磨斫,不败不异。 佛亦如是,经诸毁辱诽谤论议,不动不异。 以是故,知佛诸烦恼习都尽无馀。 问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同用无漏智,断诸烦恼;习,何以有尽、不尽? 答曰:先已说智慧力薄,如世间火;诸佛力大,如劫尽火。 今当更答:声闻、辟支佛集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佛智慧、功德,于无量阿僧祇劫广修广习,善法久熏故,于烦恼习无复馀气。 复次,佛于一切诸功德皆已摄尽故,乃至诸烦恼习气永尽无馀。 何以故? 诸善法功德消诸烦恼故。 诸阿罗汉于此功德不尽得故,但断世间爱,直入涅槃。 复次,佛断结使智慧力甚利,用十力为大刀,以无碍智直过故,断诸结使尽无复遗馀。 譬如人有重罪,国王大瞋,诛其七世根本,令无遗馀;佛亦如是,于烦恼重贼,诛拔根本,令无遗馀。 以是故说:「欲以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问曰:但断习? 亦除烦恼? 答曰:有人言:断烦恼及习俱尽,如先说习尽无馀。 阿罗汉、辟支佛但断烦恼,不能断习;菩萨断一切烦恼及习,令尽无馀。 有人言:佛久[己已]远欲。 如佛说:我见定光佛已来已离欲,以方便力故,现有生死、妻子眷属。 有人言:从得无生法忍来,得诸法实相故,一切烦恼及习尽。 有人言:佛从初发意来有烦恼,至坐道场,于后夜时,断一切烦恼及习。 问曰:如是种种说,何者为实? 答曰:皆是佛口所说故,无有不实。 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热、飢、渴等;无人生而无烦恼者;是故佛亦应随人法有烦恼。 于树王下,外先破魔军,内灭结使贼;破外内贼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人皆信受:是人能为是事,我等亦当学习是事。 若言久来无烦恼,若从然灯佛得无生法忍来断烦恼尽,是亦方便说,令诸菩萨欢喜故。 若菩萨久已断一切烦恼,成佛时复何所为? 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须菩提闻是已,问佛:「智慧故,有上、中、下分别,烦恼断复有差别不?」佛言:「无差别!」断时有差别,断已无差别。 譬如刀有利钝,断时有迟速,断已无差别。 如来烦恼及习都尽;声闻、辟支佛但烦恼尽,而习气有馀。 须菩提问佛:「世尊! 三种断,是有为、是无为?」佛答:「皆是无为。」复问:「世尊! 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佛答:「是法无相、无量,云何可得差别?」复问:「世尊! 若无差别,云何说是断中有馀、是断中无馀?」「须菩提! 是习不名真烦恼。」有人虽断一切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出;凡人见闻是相已,则起不清淨心。 譬如蜜婆私诧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犹腾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是比丘似如猕猴!」是阿罗汉无烦恼心,而犹有本习。 又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蔑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言:「小婢! 止流!」恒神瞋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犹称「小婢」! 如是等身、口业烦恼习气,二乘不尽;佛无如是事。 如一婆罗门恶口,一时以五百事骂佛,佛无愠色;婆罗门心乃欢喜,即复一时以五百善事讚歎于佛,佛亦无喜色。 当知佛烦恼习气尽故,好、恶无异。 又复佛初得道,实功德中出好名声充满十方,唯佛自知;而孙陀梨梵志女,杀身谤佛,恶名流布;佛于此二事,心无有异,亦不忧喜。 又入婆罗门聚落中,空鉢而出;天人种种供养。 又复三月食马麦;释提桓因恭敬,以天食供养。 阿罗婆伽林中,棘刺寒风,佛在中宿;又于欢喜园中,在天白宝石上,柔濡滑泽,又敷天卧具。 于此好、恶事中,心无忧喜。 又提婆达瞋心以石堆佛,罗睺罗敬心合手礼佛;于此二人,其心平等,如爱两眼。 如是等种种干乱,无有异想;譬如真金,烧磨锻截,其色不变。 佛经此众事,心无增减,是故可知:诸佛爱、恚等诸烦恼习气都尽。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三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问何故此八说名世法。 答世间有情所随顺故名为世法。 世间有情若遇利等四法其心则高。 若遭无利等四法其心则下。 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则生欢。 若遭无利等四法心则生慼。 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则染故生喜。 若遭无利等四法心则憎故生忧。 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则生爱。 若遭无利等四法心则生恚。 故此八种名为世法。 如来于此心不随顺故。 说不为世法所染。 问声闻独觉爱恚断故亦不随顺如是八法。 何故不说。 答彼不定故。 谓有不染如不动法者。 或复有染如退法等。 复次二乘犹有相似法故。 谓阿罗汉爱恚虽断。 而有爱恚相似馀习。 如二阿罗汉俱是不时解脱。 同止一处一则多得敬养名称。 一则不得。 彼得者便似自高如有喜爱。 彼不得者便似自下如有忧慼。 故不说为世法不染。 唯佛永拔爱恚习气。 假使一切有情皆得胜利恭敬名誉。 如来不得一毫之分。 终无自下似忧慼相反生庆悦。 设佛独得一切胜利恭敬名誉。 诸馀有情无一毫分。 终无自高如喜爱相反生慈愍故佛独称世法不染。 又佛世尊得利不高慢习断故。 无利不下乐远离故。 得誉不欢爱习断故。 非誉不慼得无畏故。 讚不生喜憍习断故。 毁不生忧住空三摩地故。 乐不生爱住无愿三摩地故。 苦不生恚住无相三摩地故。 此八世法唯欲界繫故。 但依未至定灭。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是故阿罗汉无出家受具足。 何以故? 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 何以故? 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 何以故? 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归依。 如阿罗汉有怖畏,以怖畏故依于如来。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 何以故? 唯有如来应正等觉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一清净;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 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何以故? 有二种死。 何等为二? 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 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 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 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 何以故有烦恼? 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 何等为二? 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 住地有四种。 何等为四? 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 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 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发布时间:2024-07-19 12:19:25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