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灵犀一点通万象 内容: 灵犀一点通万象茶心茶本是无情物,却因了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 禅茶因物赋情 传情见色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寓茶字),乐为大众献身。 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 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 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敬、和、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处世恭敬、为人平和、品质清洁、身心静寂。 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茶道敬、和、清、寂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 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 (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 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 如《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 禅师答曰:吃茶去。 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 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 茶心灵犀一点 化通万象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发布时间:2024-07-27 10:34:4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