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无相,它才能容纳一切相 内容: 《大乘起信论浅释》◎马鸣菩萨造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1971年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此识有二种义。 能摄一切法。 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注:此处论文缺解释)“所言觉义者。 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所言觉义者。 ”我现在给你们讲经,和以前不同了。 以前,也没有“注解法师”,也没有“字典法师”,也没有“多意法师”,也没有“少意法师”。 那么随随便便,那么讲一点浅浅的道理可以。 现在要把这个理显出来了;不显出这个理,看注解的法师就要对一对注解,说注解不是这么讲的。 看字典的法师就要查一查字典,说字典上没有这么说的道理。 那么,这个多意法师,说,喔! 那不要紧,这个意思是很多的,那可以的。 那么少意法师说,没有我这个少意,不可以有那个多意。 所以这有很多的问题,现在都来了。 五年以前,我讲的这个三个人,今天又搬回来,昨天晚间又搬回来了。 什么是生忍? 什么是法忍? 什么是无生法忍? 你看这麻烦不麻烦? 你们大家说一说。 所以现在讲啊,等十年以后,或者又要搬出来。 我看,没有这么讲的。 哎! 因为没有这么讲的,所以我才这么讲;要有人这么讲呢,那我就不这么讲了。 你看这个对不对。 那么这个“所言觉义者”:“所言”就是所说的,谁所说的? 没有人说;要有一个人说,他就要提出一个人的名字来了。 说是啊,或者果护说的,或者果宁说的,啊! 或者果奇说的,或者果怪说的。 啊! 那么现在,果奇、果怪都不在这儿。 那么他们也都没说,所以说,没有人说;没有人说,为什么说一个所言? 这个所言就是大家说的,没有一个人说的。 大家是谁? 众生说的。 众生是谁? 佛说的。 佛是谁? 心说的;心又是谁呢? 就是你说的。 你看! 那么,这个所说、所言,没有一个指定的人,没有一个固定的人,他所说的,所以说“所言”。 这个所言呢,你也可以谓之所言,我又可以谓之所言,他又可以谓之所言:那么大家说的,所以这叫“所言”。 这个所言懂了吗? “所言”,就是这么说的。 你看! 你要不信,你找注解,也没有这么讲的;找字典,也没有这么讲的;找这个多意,也或者有;找这个少意啊,那恐怕就是谈不到的。 那么为什么这样讲? 这个所,是没有一定的,不定辞。 “言”,也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指定的人,所以“所言”,就是大家所说的。 所说的什么呢? “觉义”。 这个觉义,你不要以为这个觉又是个佛了。 不是的。 这个觉不是个佛;这个觉就是觉的这个意义,觉的这个道理。 觉悟这个道理,其中包括有本觉、始觉、究竟觉。 那么这个觉义呢,也不是本觉,也不是始觉,可以说是个究竟觉。 那么什么叫觉呢? 觉就是明明了了的,真明白了,真明白这个意义,真明白这个道理,真明白世出世一切法,真明白人为什么就做人了,狗为什么就做狗了,猫为什么做的猫。 啊! 那个雀鸟为什么做的雀鸟。 这天地间万事万物一切一切都明白了,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多多的东西不明白,这叫“觉义”,“言觉义者”。 那么怎么样呢? “谓心体离念”:就是这个心的本体离开那个妄念。 我们为什么不觉? 就因为有妄念,就因为那个心的本体,没有明白,那个妄念没有离开。 这个心的本体就是个觉义,也就是个佛义,也就是众生义。 但是因为没有离开这个妄念,所以他就不觉了。 那么要心体离念呢,就觉了,就是个觉义。 “离念相者”:什么叫离念呢? 离妄念呢? 这个妄念也就是一些个烦恼、无名、尘沙、粗惑、细惑、尘沙惑,这都叫妄念。 你要离念相者,什么叫离念的那个样子呢? 离念有个样子吗? 本来离念就如如了,就是那个真如。 那个真如又有一个什么样子呢? 没有样子! 你要想找一个样子,找一个相貌,那就错了! 所谓,你着相就头头错了,无为又落空了。 你执着相就没有一样是对的;你要落空了,无为了,又落空亡了,那又是错了! 你着相和无为都是一样的。 “等虚空界”:那么本来没有样子,现在勉强举出一个譬喻来。 这譬喻什么呢? 就譬如虚空,“等虚空界”也就是譬如虚空。 “等”就是等于虚空那个样子,也就是譬如虚空那个样子,也就好像虚空那个样子。 “等虚空界”,“无所不遍”:那个虚空虽然是空的,却没有一个地方不在虚空里头包括着,没有一样的东西不在虚空里边。 因为虚空是无相的;无相,它才能容纳一切相。 一切相都没有到这个虚空外边去,所以说,“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这个“等虚空相无所不遍”,也就是法界的一相。 “法界一相”又是什么?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这个“等虚空界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就是佛的一个平等的法身,就是佛的法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依这个佛的法身,再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叫“本”觉。 这个本觉就有不觉的意思在里头包括着。 要按着这个字义说,本来它就是觉的。 这个本觉又有一个意思,本来它是觉的,可是现在它不觉了。 所以讲这个道理,你怎么讲怎么可以,圆融无碍的。 你要说,它现在不觉,本来它是觉的,也可以。 这就可以用一个什么来譬喻呢? 好像这个镜子,这是个觉,被尘遮上了,它就不觉了。 那么不觉,是不是不觉了呢? 本来它还是觉的。 它那个镜子那光,尘虽然遮上了,它的光并不是没有了。 你把尘擦干净了,啊! 它那个觉义又现出来了,所以这叫“本觉”。 讲经,讲论,无论讲什么,你要细讲,那个道理多的很。 就这一个不觉和本觉这个道理,往千千万万那个理论上去讲都可以的。 不过,我现在对你们讲的,就因为最开始讲《楞严经》,本来不容易讲,因为你们都不明白佛法,那时候祇可以浅浅地讲。 那么一年比一年讲得深一点,一年比一年讲得多一点,那么够时候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这么一点一点的,这个佛法就明白了。 不是说听一部经,听一年经,就统统都懂了。 除非你们善根利智,有大善,上上的根,一闻千悟,闻一个道理,那一千个道理都明白了,不必再听了。 那才可以的。 所以,我给你们讲的经,是看你们的根性来讲的。 那么过了三年、五年,或者就不相当了。 虽然不相当,你们由这一点浅浅的,可以研究到深的地方去。 那么这讲经,是无有定法。 智者就见智,有智慧的人就看见很多智慧;仁者见仁,那个仁慈的人,就研究出很多仁慈的道理:这各人所见不同。 所以我现在给你们讲经,我希望你们讲经的时候,也讲自己的经,不要讲我的经。 像果宁似的,他自己有一部经,也不要尽看注解。 你看你自己那部“果宁经”,照着“果宁经”来讲,OK! 恭录自《大乘起信论》浅释 发布时间:2024-09-03 09:18:4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