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位百法简介 内容: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 (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思,筹谋支配着心)别境五(个别境界)欲(欲望)胜解(审解后之决定)念(铭记不忘)定(专注)慧(拣择性)善法十一(助于修行)信(信心)精进(勇猛心)惭(惭于过错)愧(愧不如人)无贪(不贪)无嗔(不恨)无痴(不昏暗)轻安(身心自在)不放逸(守规矩)行舍(舍行蕴中与道不相应之念)不害(克己不损于人)根本烦恼六(五钝使和五利使)贪嗔痴慢疑不正见A身见(执身是我)B边见(不合中道)C见取见(非果计果)D戒禁取见(守牛狗戒、非因计因)E邪见(染污法、邪知邪见)随烦恼二十小随十种忿(嗔心遽发)恨(嗔藏心内)恼(恨之极点,恼怒形于外)覆(忿恨藏于心,待时暗害人)诳(假仁假义)谄(谄媚)憍(自负)害(损害于人)嫉(妒忌)悭(悭吝)中随无惭(不知惭,自视太高)无愧(不知愧不如人)大随八种不信(无信心)懈怠(懒惰)放逸(不守规矩)昏沉(常睡懵懂)掉举(烦燥不安)失念(失正念,存邪念)不正知(所知皆邪见)散乱(心不在焉)不定四睡眠(暗昧、无智慧)恶作(后悔)寻(粗思惑)伺(微细思惑)(三)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五尘落于意识之影子)(四)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得(由贪心起)命根(生命)众同分(同类)异生性(类同报异)无想定(外道外执未破)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无想报(生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天)名身(名显用)句身(句显法)文身(字显体)生(成)住(住)老(坏)无常(空)流转(轮回)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势速(迁变不停)次第(法之次第)时(时间性)方(方位性)数(数目性)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五)无为法六虚空无为(空于四相)择灭无为(权教菩萨所证涅槃境界)非择灭无为(有为缘缺,实教菩萨所证)不动无为(定不动,生有色界天)想受灭无为(苦乐不动心,生无色界天)真如无为(如来藏,圆成实性)三界中之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无漏有为法,皆因八识心王而有;乃至无漏无为法,亦因八识心王而显。 若离八识心王,无有一切法可得,故说万法唯识。 十方三世一切有漏无漏法,既皆因八识心王而有而显,八识心王复依第八识及无明而现于三界,无明业种及上烦恼随眠复由各自第八识所持而藉缘变现色身及世界山河,故说三界唯心--唯依第八识心而有,依第八识心而变现,以第八识为根本。 为令今世后世学人建立正见,故举《百法明门论》偈,略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若能明此者,修学三乘佛法,皆不堕于我见边见,偈曰: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如是次第。 论曰:一切最胜故;云何故作是说? 谓八识心王乃三界一切法之根本;若无八识心王,则无十方三世之三界万法。 例如:无色界天境界,必须有意识安住其境,方有无色界天境界现前,方有无色界有情;然意识于此四天已极微细,名为意识细心,乃至非非想天意识名为极细心,要皆不离第七识意根。 若离第七识意根,意识不得现起,意识要依意根触无色界天境界法尘、而后能起故,以意根为根故。 意根非自在心,不能持无色界天业种(异熟种),要依第八识阿赖耶方能现行运作故(此理详见拙著《真实如来藏》此略不述),是故无色界天不能离于六七八识而有;要依六七八识之现行运为,方能有无色界天有情及境界故。 次如:色界四禅天境界,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之色界天身,而后六七八识于等至位中安住,方有色界四禅天等至境界。 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之色界天身,而后八七六识及眼识耳识身识共于等持位中现行运为,方有色界天人之法会及一切身口意行。 若无眼耳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六识,则不能具足色界天一切境界。 三如:欲界天及人间有情,以人间为例,必须有阿赖耶及意根末那入胎,执持受精卵(此即十二因缘所说之识缘名色:识谓阿赖耶,名谓意根,色谓受精卵),藉母血供给之四大,渐渐变现五色根(含五胜义根大脑)。 随于五色根之渐渐圆满,故令意根能触法尘,生起意识;意识起已,则令前五识或俱起、或渐起,具足八识。 若不具足八识心王,则不能具足领受人间六尘,名为残障者。 如是,若无八识心王,则不能成立五趣有情(阿修罗遍处于五道有情),傍生及饿鬼道有情莫不如是,故说眼等八识乃三界万法之王,三界万法以八识心故展转而起,故名八识为心王,故名一切最胜故。 有漏法如是,无漏法亦如是。 如四圣法界之佛界,最后身菩萨成佛于人间时,其身口意行已皆纯是无漏,而是有为法;此无漏有为法,亦须八识具足现行运为,方能于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说法,故说八识心王一切最胜。 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心王之二识。 有漏法之无想定亦如是,凡夫位之佛弟子入四禅中,不解三乘菩提故不断身见,而断意识心我见,恐堕断灭故不舍色界天身,以断灭觉知心我为涅槃,遂于四禅位中灭除觉知心我,定中息脉俱断,以为无余涅槃,实是无想定。 人间证得无想定之外道亦如是,以此为入涅槃,然实所入为无想定:定中无息无脉,无见闻觉知,状若人死。 佛说此位中仍有七八二识,故说无想定中有不离身识,识不离身,故身不烂坏。 然此非涅槃,三月五月后仍将因忽生一念,欲觉知色身坏抑不坏,而复起意识等六,又堕人间六尘境界。 综合上述三界一切身、觉境界,皆不得离于八识心王而有;若离八识心王,尚不能有六根,何况有命根? 何况有万法? 故说八识心王乃一切法之最胜者,一切法之所依故。 与此相应故;此谓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与此八识心王相应,故立此五十一法。 五十一法为:遍行法五(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法五(欲、胜解、念、定、慧),善法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昏沉、掉举),不定法四(悔、眠、寻、伺)。 如是五十一法中,遍行五法者,遍行于三界六道,遍行于四圣六凡,遍行于八识心王之一一识,遍行于一切时而未曾间断,遍行于一切善法染法无记法中,故名遍行法。 唯有出世定(灭尽定)中灭意根之受想二法,余一切定中俱有七八二识具足五遍行法。 (五遍行之受为刹那刹那之境界受,非为受阴之苦乐忧喜舍受;五遍行之想为境界受之刹那刹那了知,非想阴之连续知觉及思惟了别。)此五法乃是八识心王之体性,由八识心王生,非离八识心王容有此五法单独现行运为,故云五遍行法与此(八识心王)相应。 别境五法不与阿赖耶识相应,故不名遍行,不遍八识故。 不遍一切时现行运为,故不名遍行;眠熟、闷绝、二无心定、正死位等五位中,断而不现故。 此别境五法,遍三界九地(欲界地、初禅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与前七识或多分或少分或全部相应,故说与此(七识心王)相应。 此别境五法乃是七识心之体性,七识心生已,必具此五法之多少分,非离识七心王而有别境五法,故说别境五法与此(七识心王)相应故。 善十一法,唯遍行三界九地,不遍行于三性,不遍行于一切时,不遍行于八识(唯除究竟佛地),故非遍行法。 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故,离别境五法故,不与此十一法相应。 第七识意根不与欲胜解念定相应故,虽触法尘而与慧心法相应,然慧极劣故,不与善十一心法相应。 前五识为无记性,依意识而通善恶,时善时恶,非一切时与善十一法相应。 唯意识与此善十一法相应,然非一切时相应;虽遍三界九地,要须三乘有学之证定者方得有于欲界,于诸凡夫不能遍也。 然此善十一法,须依意识,与意识所俱五识乃至一识方有,而非离于心王得有善十一法现行,故名与此心王相应。 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定四,悉亦如是,依于八识心王而有,或多或少或全相应,要非离于八识心王而有,故说与此八识心王相应。 恐文长厌烦,不一一详叙;读者思惟即知,此处从略。 二所现影故;此谓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此十一种色法,乃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法共生而显示之影像;幻有幻灭,故名为影。 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五胜义根则不可见而可对,能以意识觉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于头部,即是大脑。 此五根由阿赖耶识藉意根无明及父母四大为缘而变生,为阿赖耶之所缘境,阿赖耶依之缘外五尘,变现内相分五尘,为意根所触(五尘上之法尘),为欲觉知故,乃令意识及眼等五识现行,此六识现行已,便有色等六尘相出现于有情心中;乃至法处所摄色(例如观想所见色及意识所见无表色. .. 等)亦得现起,具足十一种色法。 如是十一种色法,要依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法和合运作方得现起;若离此二,即无十一种色法可以现前。 而此十一色法,于三界中现前,非可谓无,然无实有不坏自性,念念变易,终归坏灭;如影似有,而无实质,故名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法之所现影,若离此二,尚无一法可得,何况十一? 故云万法唯识。 三位差别故;此谓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此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乃因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法、十一种色法之分位假立,而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譬如得,乃依七八二识,及所变生之色身,说名为得;实无得法,乃因心与色二位法而有;变生以来,乃至未坏之前,假名为得。 得法非与八识心王相应,唯五色根与八识心王相应,故名心不相应行法。 譬如命根,乃依业因(往世有支)及无明种,所起第八识上异熟果种执持色身七识不断,令色心不坏,假立命根一法;乃依第八识自身及其流注之异熟果种一位建立之法;亦如异生性,乃依第八识相续执持之凡夫异生种子现行而建立。 此等法不与前七识心相应,唯是假名建立,故名心不相应行法。 譬如众同分,以人同分而言,乃由一位建立之命根,及二位建立之得,合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法、色十一法等三位,而有人同分;天同分及傍生同分等亦复如是。 而此众同分五种(趣),悉不与七识心相应,故名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行法,依于心王、心法、色法上,分为一位显现,或二位三位合显,故总名三位差别法。 此二十四法悉堕行阴,若无行阴即无此二十四法,故名行法。 四所显示故者;此谓无为法略有六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悉依四法之所显示。 四法谓前述之八识心王、五十一心相应法、色十一法、心不相应行二十四法,由如是四类法和合,方显六种无为法,缺一不可。 譬如虚空无为,此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是一切有情之自心藏识所显体性--双具有性空性。 本来已有,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具有能展转出生三界万法之有性,亦具犹如虚空之空性,名为自性;随业及无明种轮转生死无量劫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故名清净;于无量劫之生死轮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始终住于如性:不生不死、不断不常、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 .. .. .故名涅槃。 此自心藏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名虚空无为,性如虚空,恒住无为性中。 而此虚空无为,若离八识心王之和合运为,则不能显示--譬如入无余涅槃位,尚不能现见第八识,何况能见其无为性孤(此唯别教证悟菩萨所知,不共通教菩萨及二乘无学;此中密意不得明言,佛不许故。)此虚空无为,若离五十一心相应法,亦不能显;以人间而言,要须八识以五十一心相应法,或多或少现行运作之中,方能显示。 若离五十一心法,则不能显示--譬如三乘无学入灭尽定,尚无能知者,何况有虚空无为? 唯能显示想受灭无为。 然想受灭无为,须依七八二识现行及五十一心法之五遍行、及与色法五根及法处所摄色、再加心不相应行法之得、命根、众同分、灭尽定、住等,方能显示。 此虚空无为,若离色法之五根五尘及法处所摄色,亦不能显示;离此十一法,一切禅宗祖师悉不能悟入自心,以无色阴行阴故,无有入处。 此虚空无为,若离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亦不能显示;身且不得,命根不存,无有人同分,无有名句文身,无有生住老流转无常,无有相应势速. .. 等,云何能显虚空无为? 一切证悟者,皆多分少分知悉此理,无有不知者(唯除未悟错悟者)。 由具此不相应行法之多分少分故,学人得于其中觅得所显虚空无为。 然虚空无为由心不相应行法等四位所显,故名四所显示;心不相应行法由色等三位所显,故名三位差别;色法由心及心所有法等二位所现,故名二所现影;心所有法由八识心王所有,是八识心王之性,故名与此相应;由八识心王及展转所生诸法,方能显示虚空无为等五位百法,故名一切最胜。 五位百法之生起,有如是展转因果关系,故说如是次第。 五位百法如是次第展转生已,世间出世间法生焉显焉,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脱道,悉摄其中。 然此百法一一法中,各有三三昧,唯初地菩萨满心者所知,不许明言。 由斯五位百法之次第,归结于八识心王;若无八识心王,万法悉不能生,譬如七转识灭已--入无余涅槃位中;即是《般若心经》所述之是诸法空相,. .. ..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识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 .. 。何以故? 谓七转识若灭,尚无觉知者,何况有智有得? 何况有无明尽? 万法俱泯故,阿赖耶识亦不复受生,不再出现于三界。 而想受灭无为,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 .. 等,俱依八识心王等四位九十四法方得显示,若离此四位法,即如《心经》所言,尚无一法可得,何况有六无为? 是故世出世间万法,皆唯八识心王所生,故说万法唯识。 然若归结八识心王,则唯一心--阿赖耶识;七转识皆由阿赖耶现行,七转识种皆由阿赖耶心所持故,三界境界皆由阿赖耶相分所显示故,故说三界唯心--唯阿赖耶识之所现故。 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脱道,俱依八识心王而显而修而证;唯一佛乘既函盖三乘解脱道及佛菩提道,当知应依亲证八识心王一一自性而入、而圆成之,故云宗通与说通不离八识心王所生一切法;而此一切法归结于八识心王后,复须归结于八识之根本--第八识阿赖耶;如是,云何学人可效达赖宗喀巴月称印顺等人之否定意根与阿赖耶? 而主张无第八识如来藏? 而妄谓如来藏为假施设之名相? 愚不可及! 乃至如现代禅副宗长张志成之邪见--妄谓离如来藏有甚深般若可证。 斯名错悟凡夫邪见,何以故? 此谓甚深般若乃依如来藏之中道性而建立,如依刀有利;若离如来藏而谓有甚深般若可修可证者,则如愚人主张离刀有利,不免智者之所哂焉。 离如来藏而谓般若者,唯是法相之概念,非是佛法修证之本质,故名戏论。 是故大乘唯识诸经所说般若之种智,甚深极甚深,微妙极微妙,通教菩萨及二乘无学尚未能证,唯能知解,何况凡夫外道而能知之。 不知不证之人,何得以私心揣度而妄评之? 故说月称、宗喀巴、土观、达赖、创古、印顺、张志成等人为邪见,妄谓外于藏识有佛法可证故。 世尊于《楞伽经》中亦作是说: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意谓真如自住境界与空性之实际,四种涅槃境界及一切法界,以及大乘别教菩萨所证三种意生身,其实皆是自心藏识之现量----依藏识而施设建立种种法相。 由斯故说:般若中观及般若种智,要由亲证八识心王一一心,并现前领受八识心王一一心之自性同异,现前观见七转识由阿赖耶展转而生,与阿赖耶非一非异,方能现起般若中道智,住于中观境,名为别教宗通者;此人能随分为人宣说般若中观,名为说通。 复进修十行十回向位,内门修六度万行而起胜解与胜行,通达三转法轮唯识经已,方起般若之种智,名为宗通;是人能随分为人宣说般若种智如龙树菩萨,名为说通。 非未证悟藏识之人臆想思惟可证般若中道智也,何况躐等而证般若种智? 无有是处。 发布时间:2025-01-20 12:12:02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