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六)——宣化上人 内容: 「千二百五十人. ..」是佛之「常随众」,即常常跟著佛。 佛到任何地方去说法,他们一定都跟著去。 他们不管佛说的经是否已经听过,一定仍跟去听佛说法。 基本上应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佛先度五比丘,然後耶舍长者子及他的弟子四千九人也跟著皈依佛。 舍利弗尊者及大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位弟子跟随著皈依佛。 此外大迦叶兄弟三人及一千位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 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迦叶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其中五百人是优楼频螺迦叶的徒弟。 迦叶是梵语,翻为大龟氏。 优楼频螺翻为木瓜林。 有人说因他在木瓜林中修道。 又有人说因他胸前长一大瘤凸出如木瓜;或言凹进去成木瓜形者。 总之都可以如此说。 我相信他最喜欢吃木瓜,所以修道时身上会长出一个如木瓜的东西。 木瓜润肺,如肺有病,可以多吃木瓜。 木瓜林迦叶有两个弟弟。 一位叫伽耶。 伽耶是山名,翻为象头山。 另一位叫那提,翻为「河」或「城」。 我认为此河在城边,所以两者均可。 他们两人共有五百名弟子。 故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教化众生,首先度鹿野苑的五比丘,然後该度何人呢? 他观察迦叶三兄弟的机缘成熟,应该去化度他们。 於是佛就到大迦叶处去。 但不能直说:「我来度你们,你们信不信?」佛使用权巧方便法门。 走到他家时说:「此时已晚,我可否借宿一晚?」大迦叶修火道很久。 他已一百六十岁,见佛与众不同,但他却看不出佛的来历及何因缘,虽知佛绝非普通人。 正奇怪何以平时任何人的背景,他一望即知,但却无法了解此人究竟是何人。 於是他将佛安置在一个火龙洞中,那火龙是他的护法。 任何人去到火龙洞里,即会被牠烧死。 是夜三更,火龙想将佛烧死;但佛以火光三昧对付牠,使牠无法可施。 於是佛将牠放入钵中,对牠说法。 亦如六祖大师将毒龙收入钵中,但佛不会说:「你只会变大,不会变小,跳入我的钵中。」佛是很自然的将牠收入钵中,与之说法,火龙即皈依佛。 然後佛用种种神通变化,老迦叶一看自知不如,没这麽大道行,也跟著皈依佛。 他皈依佛後,没多久就证圣果。 他的五百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并都出家。 他的两个弟弟见哥哥跟了佛,於是他们二人也带著五百名弟子,一起跟佛出家。 出家後没多久也证了圣果。 因此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他们因为感谢佛的慈悲深恩之教化,故无论佛到何处说法,他们一定都常随著佛,在法会中听法,作佛的常随众。 亦如此时你们听经,虽有人已经听过,仍忠诚护法。 譬如有位弟子去很远的地方教书,但每逢星期六,一定赶回来参加法会,并在周末的两天假期中作佛事,这是他真诚护法的心意。 另一弟子在百忙中仍抽空出席听经。 白天工作繁忙,已很疲劳;但下班後,仍赶来听经,实在很有诚意。 「. .. 俱」,俱是大家聚在一处。 「皆是大阿罗汉」,聚会在一起的,都是大阿罗汉。 「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意义,与比丘义相近,比丘是罗汉之因,罗汉是比丘之果。 一、应供。 因中是乞士,果上就应受天人之供养。 二、无生。 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无生。 因中怖魔,怖烦恼魔、怖死魔。 三、杀贼。 因中叫破恶,果上叫杀贼。 杀无明贼、杀烦恼贼。 破五蕴之魔及诸烦恼魔与死魔。 死也是一个魔。 像有的人修道时病得要死,则恐惧起来了,此即是被死魔魔动。 修道者应不怕生也不怕死,生即死,死即生,应视生与死无分别;活的时候,就像死了一样,则欲念之心也没有了。 如果死了,怎麽会再有淫欲心、贪、瞋、痴、慢、疑之心呢? 那时一切烦恼也没有了。 你说这种境界多快乐,然而此境界不是很容易得到,但也不困难,只要肯去做就可。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德高望重,人人都知(指闻其名,但未见其面)且识(已见其面,并认识其人)。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 长老,乃对年长者之尊称。 长老有三种:(1)年耆长老:耆是老年人,年耆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2)法性长老:即明白佛法。 「性」是自性。 因为明白佛法而通达自性,故不论其年龄是长或少,有智慧无量、辩才无碍者,纵使年纪轻,一样可以讲解佛法。 如舍利弗在八岁时,即把印度所有的论师给战胜了。 他在七天内,即能通达佛法,故言长老。 (3)福德长老:有很多福报,人人欢喜供养他。 因为他接受人的供养,亦能令人种福,也因其有德行故。 舍利弗尊者未出生时,他的母亲和其弟弟(摩诃拘絺罗)辩论,可是每一次都是她辩输。 自她怀孕後,奇蹟立刻出现,当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了。 所以聪明的摩诃拘絺罗立刻知道他姊姊胎里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 舍利弗及目犍莲均是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其父名「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为子意,故有些经文译为「舍利弗」或「优婆提舍」。 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做为其名字,故称「舍利弗」。 「舍利弗」有好几种翻译。 有的译为「身子」,或「鶖子」,或「珠子」。 何谓「身子」? 因为他母亲的身体非常得美丽(其相貌亦端严),故言「身子」,意即那个身体很好的女人的儿子。 「鶖子」,鶖鹭是一种鸟,此鸟的眼睛美丽异常,舍利弗母亲的眼睛亦如鶖鹭一般的美丽,故称舍利弗为「鶖子」。 又称「珠子」,珠子亦是指其母亲的眼睛如宝珠一般的美,而生出舍利弗的眼珠亦很美丽,故称「珠子」。 舍利弗在声闻里是智慧第一,其智慧无人可比。 当他仍在母腹中时,即帮母亲辩论,辩无不胜。 与谁辩呢? 即与其舅父。 本来他母亲未怀舍利弗时,常与她弟弟辩,屡辩屡败,每辩必败。 但自她怀孕後,再与她弟弟辩就不同了,後者所讲的道理,总没她讲得圆满。 其弟弟(即舍利弗的舅舅)亦很聪明,知道非其姐辩胜他,乃是她肚里的孩子帮著她来与他辩论的。 於是他便发心去南印度学论议,一学学了许多年。 那时也没电灯,但他白天、晚上都勤学论学:四韦陀典、四种论学,甚至不肯空过一分乃至一秒钟。 学了几年後,衣服破了也不补,脸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故指甲很长,因此一般人称他为「长爪梵志」。 当他把所有的论学学完了,便回来预备与其外甥辩。 因为他是个大论师,心想:「将来若不能胜其外甥,是很没面子的事。」不料学成归来,却发现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 他很不悦,认为是胡闹,他说:「佛有什麽道德? 只不过是一个沙门,我要去把我的外甥要回来。」他便去和佛交涉,拟要回其外甥。 佛说:「你凭什麽理由把他要回去? 你立一个宗来。」他答:「我以不受为宗。」佛言:「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的见呢? 你立宗这个见还受不受呢?」他本来是什麽都不受的,现在佛问他受不受这个见? 他自忖:「若说受,则『以不受为宗』,此宗便会倒了,立不住,因为有了受。 若说不受,连个见都不受,但立那个宗就是『见』,怎可说是不受那个见呢? 故答受与不受均立不住。」於是自认败了。 但在未辩之前,他与佛立了条约,他说:「若我胜了,则我带舍利弗回去,不跟你出家。 若我输了,我把头割下送你。」他以头为赌注,这回败了,他拔腿便跑,跑了三、五哩後,继而想之:「这也不对,既已讲好,输了要给头的,现在跑了,岂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呢?」便转回去,向释迦牟尼佛要刀,佛说:「你要刀做什麽?」他说:「我输了,要把头割下给你。」佛说:「我法无此法。 你既输了,就不要走,也在这儿出家好了。」他问:「佛您肯收我吗?」佛首肯,於是不但外甥没找回,连带他也跟著出家作比丘了。 出家後,随即得法眼净,证果了。 舍利弗在母腹内即有如此大的智慧,帮著母亲与舅舅辩论。 又舍利弗在七日内,即通达诸法实相,在八岁时即论胜一切的论师,故为大智舍利弗。 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说弥陀经,当机众即是以舍利弗为首,因为有舍利弗如此的智慧,才可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 舍利弗不仅是智慧第一,其神通亦是第一。 因为有一次,有位居士供斋,请佛应供。 那时舍利弗却入定了,人家叫也不出定(不是装模作样,好像入定的样子,是真入定了)。 於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欲以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可是使尽神通,却连舍利弗的衣角丝毫也动不得。 由此可证明舍利弗不仅智慧第一,神通亦为第一。 (不像我们打坐入定,周围动静还很清楚呢! 舍利弗才是真入定)。 为什麽舍利弗智慧第一呢? 为什麽称大智舍利弗呢? 这就要讲到因果上。 他在因地时,最初发心学佛,遇到一位师父,师父问他:「要不要智慧?」舍利弗说:「要。」於是他师父告诉他:「若要得智慧,就需学般若智慧法门,诵持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天天诵持,则可开智慧。」舍利弗便依教奉行。 白天晚上,行住坐卧皆念兹在兹,无有间断,甚至还发愿生生世世要拜这位师父学般若法。 於是一生一生的学习般若法门,一生一生的增加智慧,於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生,有这样的成就,能七日通达诸法实相。 谁是他因地的师父呢? 就是释迦牟尼佛。 故现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成了大阿罗汉,这是舍利弗成就大智之因缘。 主要是因为他时刻不忘善知识之教诲,故所学之法在七日之内能通达。 我们为什麽念经念咒很慢,甚至几个月楞严咒也背不出来? 这是因为前生未学过这麽多佛法,现在才开始。 最要紧的是学佛法不能懒惰,必须学舍利弗那样勤奋,日夜不懈怠的来学佛法。 故现在记不住经与咒文的人,更应努力,所谓「勤能补拙」。 若能记得清楚,亦更应加倍努力,以增长自己的智慧。 为什麽我的智慧比别人低? 因为没有学过佛法之故,故现在应发愿学习佛法,将来赶上大智舍利弗。 要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的智慧比舍利弗大多了。 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有三种意思:1、大。 因为长老是国王、大臣所恭敬的,故大。 2、多。 他学习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故为多。 3、胜。 他超胜其他旁门外道。 目犍连是梵语,译为「采菽氏」或「莱菔根」,因为其先人修道时吃此物,故以此为名。 他的名字另一个意思是拘律陀(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的。 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最初证得阿罗汉,即得六通。 何谓六通? 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1、天眼通,不但能看见人间的情形,亦可见到天人的一举一动。 2、天耳通,不但能见,也能听天人的一言一行。 3、他心通,在彼此相对时,你内心有何意念,虽未说出口,但对方已知你所想及要做之事。 4、宿命通,不但知道你的意念,速你前世的因果,也能清楚明了。 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 何谓神足通? 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连鬼神都不知,有千变万化。 又称神境通,因能到一切境界,通达无碍。 如意通是遂心所欲,想上天或下地狱都能随意而之,甚至入火,火不能烧;下水,水不能淹,能任意穿墙而过,不须经过门户;遂心如意,如意可达。 6、漏尽通,已无有漏。 凡夫皆有漏,如破了的玻璃瓶,装不上水,一装即漏;洞大便漏得快一点,洞小则漏得慢,要是没有漏洞,就不会漏了。 人有什麽漏呢? 人喝水、吃饭,变成大小便时,即是漏。 爱发脾气,有贪、瞋、痴、慢、疑等心,皆是漏。 有漏即存不住。 漏尽通是把这些漏都没有了,这些漏即是所有的毛病。 人无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却有毛病;无大漏时有小漏;无小漏时,却有慢慢漏之习气,漏是讲不完的。 此即六通。 目犍连尊者得六通後,他即刻用天眼通遍观世界,找他的父母,先注意找他的母亲。 一看,却见他妈妈在地狱里。 为何他母亲在地狱里呢? 因为她在生时,不信佛、法、僧三宝,不单不信三宝,且毁谤三宝,又杀生,又爱吃鱼子,杀生太多,故堕地狱。 目犍连尊者於是拿一钵饭给他母亲吃,其母急忙一手拿钵,另一手遮住钵(因其贪心太重,怕其他饿鬼来抢她的饭。 饿鬼是贪心重的),偷偷的吃。 可是因其业障太重,饭未入口前,已烧成炭,不能吃了,而且还烧破了她的嘴。 目犍连尊者纵有神通,也无法使饭不成火炭,故即刻去求救於佛。 释迦牟尼佛即教他一个救他母亲的方法。 即是设盂兰盆供。 盂兰盆是梵语,译为解倒悬;把倒挂的人解下,言及人在地狱里变成饿鬼,就好像被倒挂起来一样。 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来供养十方僧,才能救其母亲离苦得乐。 目犍连依此而行,果然超度他的母亲生天了,不单他母亲生天,所有在地狱里的饿鬼都离苦得乐了。 有的人说:「我不相信我们所吃的饮食,当饿鬼吃时会化成求炭。」这难怪你不信,我以前也不信。 可是在宇宙间有许多事奇奇怪怪,一言难尽,更何况宇宙以外之事呢? 譬如清水,人和畜生看水是水;可是天人见水为琉璃;饿鬼见水是火。 这些都是随其业报所现。 天、人、饿鬼等,各有各的业报,乃业力所现。 这个就是目犍连尊者求佛救母之因缘。 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 「摩诃迦叶」,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 「迦叶」是梵语,译为大龟氏。 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的先人,看见有只大龟驮著一卷图一道修道,所以就以此为姓。 又叫饮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 他怎麽会这麽光明呢? 是在过去七佛时,在毘婆尸佛时,有一座庙,破烂不堪,佛像无遮蔽,任凭风吹雨打。 此时有一贫女发心要给佛像装金,修补庙。 她每天到各处化缘,等积蓄够了,就请一位金匠来为佛像补金身。 补完了,这金匠就对这女人生出一种爱心。 他向这女人说:「你修庙功德很大,但可否功德算二人的? 你出金,我出工,不收你的钱。」於是两人共同把佛像与庙宇装修好後,这金匠就向这穷女人求婚,两人便结婚了。 因为给佛像装金的缘故,後来生生世世两人身上都放紫金光。 而在九十一劫中,两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妇。 今生迦叶生於摩竭提国。 当他长到二十岁时,他父母要他成婚,他就说:「一定要找个身上有金光的女人,我才和她结婚,否则我就不结婚。」後来果然在另一个国家,有个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样的金光。 这是前因後果,作善业感现,故生生世世均有金光。 他们夫妇二人生生世世都是修道,共同研究修行之方法。 在今生,迦叶出家作比丘,他太太亦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 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本为树名。 因为他父母亦是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故以之为名。 摩诃迦叶尊者在佛教里,具有重要的地位。 佛说法时,大梵天王会来献金莲华供佛。 有一天佛手拿起金莲华示众,在这个百万人天的法会,谁也没表示,唯独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於是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予迦叶。」故迦叶为佛教之初祖,西天第一代祖师。 尊者现在还在这世界上。 佛入涅盘後,摩诃迦叶尊者便至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成佛时,他要把金缕袈裟交给弥勒尊佛,那时他所应做的事便做完了。 迦叶尊者皈依佛出家作比丘时,已一百六十岁了,等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尊者已年届二百余岁。 从佛入灭至今,已三千余年。 有很多修道人到鸡足山朝拜迦叶祖师。 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光:1、佛光。 2、金光。 3、银光。 人到鸡足山朝拜时,若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间有大钟响,但只闻钟响,而不见钟,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内皆可听见,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里,有两个第一:1、头陀第一。 2、年龄第一。 所有佛的弟子,论年龄皆没有比他大,故年龄第一。 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故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语,翻译为「抖擞」,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进。 头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种苦行。 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於世。 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 十二头陀行,即:1、著粪扫衣。 什麽是粪扫衣? 即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回来,洗净制成一件衣服。 穿这种衣服有什麽好处? 好处很大。 令你自己没有贪心,不爱好的衣服,穿上这种衣服令你心理很安静,减少贪心,也令其他人无贪心。 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再由羡慕而生出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贪心,然後生出盗心。 若穿粪扫衣,就没有人会来偷你的衣服,这对你有好处,对其他人亦有好处。 亦即是现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人亦称「衲子」,即是言出家人穿破衲衣。 2、但三衣。 即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只有三件衣、钵、具。 三衣:a、大衣,有二十五条,一百零八块,此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皇宫时所穿的。 b、七衣,即七条衣,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 c、五衣,即五条衣,是执劳服役,出入往返,迎宾待客时所穿的。 为什麽只有三衣、钵、坐具? 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贪多物质。 衣的方面是以上两项,以下是讲食物方面。 1、常乞食。 常托钵乞食,自己不举炊。 2、次第乞食。 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说避免到贫穷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 要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门口。 若七家皆无供养,则那一天就不吃饭。 不能拣择,要平等乞食。 不可像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有分别心。 大迦叶尊者专向贫穷人乞食。 因他想贫穷人太可怜了,若不种福,来生就更穷,於是他专门向穷人化缘。 而须菩提就专门向有钱人化缘,不向穷人化缘。 他亦有其见解,他认为:「富人若今生不种福,来生就会穷了。」各讲各的道理,佛就骂他们是阿罗汉心,不平等化缘,有分别心。 3、日中一食。 即早晚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时到十二时)才吃饭。 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 持午是早上吃,晚间不吃。 若是早、晚、中午皆吃,这叫能吃,就像受戒时,问:「能持否?」答:「能吃。」(吃与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来修行,因为中午是佛应供的时间。 早晨是天人吃东西,过午是畜生吃东西,晚间是饿鬼吃东西。 出家人为何晚间不吃东西? 因为晚间吃饭动筷子时,饿鬼会来抢吃东西,可是食物一到口中,就变成火,因而生出瞋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 故出家人晚间不吃东西。 4、节量食。 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多,肚子无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厕所。 5、过午不饮浆。 浆即是苹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浆。 过午之後,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有的人只修一种头陀行,或两种、三种、四种,或行全部头陀行,皆是量力而为。 以上五项是关於食物方面,以下五项是关於住的方面。 修道亦避免不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故定出十二种头陀行。 6、住阿兰若处。 梵语阿兰若,翻译为寂静处,即是人烟稀少,无杂乱声音的地方,所谓「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 好像人看见好吃的东西,贪欲就生出来。 耳朵不听很多杂乱的声音,心中就不生烦恼。 在寂静处容易用功修行,易悟道。 7、树下住。 修道人在树下住,但不超过三宿,住了两宿,就要搬家,为什麽? 你要是住了三宿,就有人来供养。 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得到好的供养。 8、露天住。 即是露地打坐。 9、塚间住。 即是住在坟墓旁边,令自己有一种警惕心。 「看! 那儿有死人,若不修道,以後我亦会像他一样,我还是赶紧修行。」可以对治放逸。 在坟墓旁边住,就不会懒惰懈怠。 10、搚不著席。 即是常坐不卧,不躺著睡觉,如此才能用功修道,而不懒惰。 迦叶尊者不单只修一种头陀行,而是修此十二头陀行,修得圆满。 到他两百多岁时,佛看见他,亦不忍心他修头陀行,有一日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分半坐与迦叶尊者同坐,然後对迦叶尊者说:「你年纪已经这麽大,应休息了,勿这麽辛苦行头陀。」迦叶尊者听了佛的话,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修头陀行,不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而停止行头陀。 佛知道了很高兴的说:「在我佛法中,迦叶的头陀会令佛法再多住五百年。」故他是头陀第一。 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修行。 有些在家人就说:「此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行,你对我们在家人讲,又有什麽用呢?」这一番话听起来,表面上好像是很对。 其实再往里面深一点研究,这是一个愚痴的问题。 你怎麽知道你以前不是修道人,不是修过头陀行的? 也许你忘记了,所以现在我再提醒你。 你又怎知道来生你不出家呢? 或者来生你的菩提种子成熟,功德圆满,来生就出家了。 来生时,你修行十二头陀行,觉得很熟悉、很相应,那是因为今生听过,故来生就很欢喜修。 亦是过去种过此善因,今生结此善果。 或今生种此善因,来生结此善果。 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在家人。 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出家人。 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凡夫。 发布时间:2025-01-29 13:49:19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