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六 内容: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六释四无量心开为五第一明次第。 第二释名。 第三明处所。 第四明修证。 第五明功德。 第一释四无量心。 所以次四禅后者。 明行人。 有二种。 一者世间行人。 二者出世间行人。 就凡夫行人。 中则有三。 一者乐高胜自在求作梵天王。 是故虽得四禅而更进修无量心。 何以故然。 四禅但是色界自行具足。 而无益他之德。 浅薄。 若生彼天不得王领。 若修四无量心缘于十方众生而入三昧。 慈悲普摄利他心大。 是故功德转多。 若生彼天必作梵天王王领自在。 是故能得四禅。 犹更修习四无量心。 二者外道行人。 虽得四禅而见有心识之患。 欲求涅槃无想寂灭不知破色。 直用邪智灭心入无想定。 三者或有凡夫外道行人。 悉厌患色犹如牢狱。 一心破色修四空定。 是为凡夫行人。 同得此定志乐不同。 各随所习爱乐不同。 若佛弟子有二种人。 所谓小大两乘。 是二种人得四禅时。 进修无量心者。 小乘之人。 为自调心增长福德。 易得涅槃故。 大乘之人。 欲度众生。 必以大悲为本故。 次四禅明修四无量心。 问曰。 如摩诃衍中假设问云。 是四禅中有四无量及十一切入等诸定。 今何故别说。 答曰。 虽四禅中皆有是法。 若不别说人则不知其功德。 譬如囊中有宝。 若不示人即无人知者。 若欲示大福德。 为说四无量心。 患厌色如牢狱。 为说四无色定。 于缘中不得自在观所缘。 为说八胜处。 若有遮道不得通达。 为说八背舍。 心不调柔不能从禅起次第入禅。 为说九次第定。 不能得一切缘遍照随意。 为说十一切处。 问曰。 若以论说今得四禅者。 亦应悉得四无量等诸禅定否。 答曰。 此依义而说。 若无漏四禅中说。 有四无量心则于义无过。 何以故。 无漏禅中具诸观行法门故。 若有漏根本禅。 说者当知乳中说酪耳。 第二释四无量名者。 一慈无量心者。 慈名爱念众生。 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二悲无量心者。 悲名愍念众生。 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三喜无量心者。 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 四舍无量心者。 舍三种心。 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缘此四法故说于四心。 遍十方平等无隔名无量心。 修慈心为除众生中嗔觉故。 修悲心为除众生中恼觉故。 修喜心为除众生中不悦乐故。 修舍心为除众生中憎爱故。 此四定次第阶级之相在下当释。 第三明修处所。 自有二种。 一为通明处。 二者别明处。 第一通明处者。 四禅中间定。 悉得修四无量心。 如释论中说。 是慈在色界根本禅。 亦在禅中间无色界。 无色于缘众生为不便。 欲界未到地定浅。 不任修诸功德问曰。 欲界未到地利根之人能用此定。 发见思真解。 何故不得修四无量心。 答曰。 缘理之慧利故。 得发若神通无量等。 是事法必假深定。 而欲界未到。 非全不得修无量心。 但发得即属初禅。 是故不说。 如初禅五支觉观二支分别。 欲界则生悲易。 喜支生喜易。 乐支生慈易。 一心支生舍易。 故说为修证之处。 问曰。 第四禅及中间无喜乐。 云何以喜乐与众生。 答曰。 内虽无有喜乐缘。 取外喜乐人相。 而平等与乐。 譬如离欲行人。 自不须五尘。 亦不与尘欲交染而为大福德故。 亦以五欲胜妙乐具给。 施前人。 而于自心无所染污。 于四禅中与他喜乐。 亦复如是。 未到中间类即可解。 第二别明修处者。 如初禅以觉观为主。 深识欲界众生苦恼之相。 此处修悲则易。 二禅内有大喜。 此处修喜无量则易。 三禅内有遍身之乐。 此处修慈则易。 四禅妙舍庄严。 此处修舍为易。 此则随地各有其便。 问曰。 若尔佛何故。 说住四禅修四无量易得耶。 答曰。 第四禅名念清净。 得不动定。 于此中修一切佛法功德易成故。 作是说耳。 问曰。 上说初禅行悲。 此则坏于次第。 如慈在前。 应初禅而修慈二禅修悲三禅修喜四禅修舍。 何故不尔。 答曰。 此逐义便不随次第。 譬如佛十弟子各有第一。 若问何人智慧第一。 应答身子是。 若以夏腊大而答第一者则于义大僻。 第四正明修证。 约四无量心即自有四。 一修慈证慈。 二修悲证悲。 三修喜证喜。 四修舍证舍。 第一明修慈证慈者。 即开为二。 第一正明修习方法。 此如佛处处经中说。 有比丘以慈相应心。 无恚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善修习。 云何名以慈相应心。 如释论说。 若念十方众生令得乐时。 心数法中生法名为慈。 善是相应欲入禅定当先作誓愿。 一切众生悉受快乐。 我于定中悉得见。 受想行识。 是名心数法。 诸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是法和合。 皆名为慈。 是法皆以慈为主故。 慈得名。 譬如一切心数法皆是后世因缘。 而但思得名。 于作业中思最有力故。 是名慈相应相。 复次行者初修时用念清净心。 取外所爱亲人受乐之相。 若父母兄弟随取一最爱者。 一心缘之。 若有异念摄之令还。 令于心想的的分明见于亲人受乐之相。 其心爱念乃至中人怨人余五道亦如是。 复次行者如是修时。 若见种种善恶境界。 及发诸禅中事。 悉不得取。 但一心观于亲人得乐之相心心相续。 是则略说修慈方法。 第二明慈定发相。 行者禅定智慧福德善根力清净故。 如是一心慈念众生时三昧即发。 三昧力故即于定心中见所爱亲人受于快乐之相。 身心悦豫颜色和适了了分明。 如是见亲人得乐已。 次见中人乃至怨人亦复如是。 于定心中见一人。 次见于十人千人万亿一聚落一国土一阎浮提一四天下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悉皆受乐。 行者于定中见外人受乐。 而内定转深。 与外相应湛然无动。 是名慈相应心。 即是相应受想行识阴入界等法。 如前说。 问曰慈相应定见众生时。 为当如上说。 从一至十渐渐而见。 为当一时并见。 答曰。 行者根有渐顿不定。 一种慈相应心者。 慈名心数法能除心中愦浊。 所谓嗔恨悭贪烦恼。 譬如净水明珠置浊水中。 水即澄清。 无恚无恨无怨无恼者。 于众生中若有因缘若无因缘。 初生名为嗔。 嗔增长筹量持着心中而未决了。 是名为恨。 亦名为怨。 若心已定无所畏忌。 欲损于他。 是名为恼。 以慈心力除舍离此三事。 是名无嗔无恨无怨无恼。 此无嗔无恨无怨无恼。 以是赞叹慈心功德广大无量者。 一心分别有二种名。 如慈相缘见一方为广。 四方为大。 缘四维及上下为无量。 复次破嗔恨心名为广。 破怨心名为大。 破恼心名为无量。 慈缘亲人为广。 慈缘中人为大。 慈缘怨人得福多。 故名无量。 复次为狭缘故名为广。 为小缘故名为大。 为有量缘故名无量。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 初得慈不名为善修。 非但爱念众生中。 非但好众生中。 非但益一众生中。 非但一方众生中。 名为善修行者。 于上亲中亲下亲。 上中人中中人下中人。 下怨。 中怨上怨。 是九种人中爱憎正等无异。 乃至爱念五道众生中。 以一慈心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子侄知识。 常求好事。 欲令利益安乐。 如是之心遍满十方。 是名善修。 复次若但与众生欲界乐。 不名善修。 但与初禅乐不名善修。 但与二禅乐不名善修。 若能具足与欲界乐乃至三四禅乐。 是名善修。 如是慈心名众生缘。 或在凡夫人行处。 或有学人未漏尽者。 亦行此悲为调心。 得大福德入无漏故。 法缘者。 诸漏尽阿罗汉辟支佛诸佛。 是诸圣人破吾我相灭一异相故但观从因缘相续生。 以慈念众生时。 从和合因缘相续但空。 五阴即是众生念是五阴此慈念。 众生不知是法空定。 众生常一心欲得乐。 圣人愍之令随意得乐。 为世俗法故。 名为法缘。 无缘者。 是慈但诸佛有。 何以故。 诸佛不住有为无为性中。 不依上下过去未来现在。 知诸因缘为不实。 颠倒虚诳故。 心无所缘。 佛以众生不知是诸法实相。 往来五道心着诸法而分别取舍。 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 是为无缘。 譬如给济贫人。 或与财物金银宝物。 或与如意神珠。 众生缘法缘无缘亦复如是。 此义如摩诃衍中广说。 复次众生缘慈但见受果报乐相。 法缘慈则见受诸法门及涅槃乐相。 无缘慈则见一切同是佛性常乐平等相。 复次众生缘慈则在根本禅中。 法缘慈多在特胜通明背舍诸无漏禅中。 无缘慈多是首楞严。 法华三昧及九种禅中。 第二释修证。 悲即为二。 一者正明修悲方法。 如佛说。 若有比丘以悲相应心。 无嗔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善修悲相应心者。 行者于慈定中常念欲与众生乐。 从慈定起。 犹见众生受种种身苦心苦。 心生怜愍即作是念。 众生可念莫令受是种种身苦心苦。 复更念言。 我今无目五道之中亲中怨入并受种种身心诸苦。 而我不知不见。 长夜懈怠不生救拔之心。 作是念已即发愿言。 若有众生受种种苦我。 于定中悉愿得见勤加救护。 作是愿已即入禅定。 用定念净心先取一所爱亲人受苦之相。 系心缘之。 若有异念摄之令还。 令于心想的的分明。 其心怜愍悲念无极。 如是乃至中怨憎一方乃至十方一道乃至五道亦如是。 是则略说修悲方法。 二明悲定发相行者。 福德智慧善根清净。 作是观时三昧便发。 即于定中见于亲人受苦之相了了分明。 其心悲愍欲加救护。 既见亲人受苦。 生怜愍心已。 次见中人怨人如是。 乃至十方五道众生受苦之相。 行者于定心中见外人受苦。 而内心怜愍。 从悲定起心转深固。 定心与外相应湛然无动。 是名悲相应心。 无嗔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皆如上说。 善修者。 于悲定中。 非但见亲人受苦深怜愍。 乃至中怨九种十方五道诸受苦者怜愍救护。 其心平等。 故名善修。 复次若见是受苦之人生愍念。 受乐者受不苦不乐者而不怜愍。 不名善修。 若见三种之人悉皆是苦怜愍不二。 是名善修。 复次见五道众生受苦差别。 名不善修。 若见受苦不异怜愍平等。 名曰善修。 亦可得言若见五道众生受苦一种。 名不善修。 若能分别五道众生受苦差别不同。 名曰善修。 如是略说善修之相。 问曰。 五道众生果报不同苦乐有异。 如三涂众生多苦报。 人道众生半受苦乐。 天道众生多受乐果。 云何行慈因缘皆见一切受乐。 行悲因缘皆见一切受苦。 岂非颠倒耶。 答曰。 不然。 是为得解之道。 行者欲学是慈无量心时。 先当作愿。 愿诸众生受种种乐。 取受乐人相摄心入定。 即见众生皆悉受乐。 譬如钻火先以软草干牛粪等。 火势转大能烧大湿。 大慈心初发亦如是。 初生之火唯及亲人。 慈心转广怨亲同等。 皆见受乐无复苦相。 复次一切众生五道轮转苦乐不定。 即虽暂乐后必大苦。 今虽大苦后当得乐。 虽即未然必有其事。 是故行者用得解之心。 缘于一切皆乐。 不堕颠倒。 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第三释修喜证喜。 即为二。 一者正明修喜方法。 如佛说。 若比丘以喜相应心。 无嗔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善修喜相应心者。 行者入悲定已。 其心愍伤一切众生长夜为诸苦恼之所逼迫。 我当云何而拔济之。 令是等众生从苦得乐从乐生欢喜。 尔时深观众生虽受苦恼此苦虚妄本无今有。 易可除灭。 所以者何。 如人有病苦若遇良药即便差愈。 更以衣食供给快乐无量。 复次如人火热身受苦恼。 若得清冷之水火苦即灭欢乐便生。 如人现受贫困。 以是因缘悭贪造恶。 若给施珍宝教修布施行善。 则现在离于贫弊。 身心庆快。 未来之世长受安乐。 复次又如世人愚痴颠倒萦缠烦恼受种种苦。 若闻无漏清净妙法如说修行。 烦恼病除即便获得禅定智慧及涅槃乐。 如是种种因缘苦无定性。 易可除灭令得欢乐。 行者作是观已即发愿言。 愿诸众生一切诸苦悉皆除灭受乐欢喜。 我于定中悉皆得见。 作是愿已即入禅定。 用念清净心。 取于亲人。 从苦得脱受乐欢喜相。 一心观之令于念心的的分明。 见于亲人受欢乐相其心悦豫欣庆无量。 次缘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受喜之相心生庆悦。 是则略明修喜方法。 二者明喜定发相。 行者如是修已。 念慧福德善根力故作是缘时。 即发三昧力故。 即于定中任运见于所爱亲人离苦得乐欢喜之相了了分明。 于三昧中其心悦豫不可说。 乃至十方五道众生受于欢喜亦复如是。 行者于三昧中见于外人受喜之相。 而于内心无有动转。 定渐增深。 是名喜相应心。 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善修之义如慈心中说。 问曰。 慈心令众生乐。 喜心令众生喜。 乐之与喜有何等异。 答曰。 如摩诃衍中说。 身乐名乐。 心乐名喜。 五识相应名乐。 意识相应名喜。 五尘中生乐名乐。 法尘中生乐名喜。 复次欲界中五识相应名乐。 初禅中三识相应名乐。 三禅中一切乐是名乐。 欲界及初禅意识相应名乐。 二禅中一切乐是名喜。 粗乐名乐细乐名喜。 因时名乐。 果时名喜。 初得乐时名乐。 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欢喜踊跃是名喜。 乐根相应名为乐。 喜根相应故名喜。 如是等种种分别喜乐之相异。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慈喜次第。 答曰。 行慈心时。 爱念众生犹如赤子。 心愿与乐出慈三昧。 犹见众生受种种苦。 深心爱念欲拔其苦令得安乐。 当如初乐后喜中隔于悲故。 不次慈记喜也。 譬如人母。 虽常念子令得安乐。 而未名喜。 后见染病其心愁毒病既得差家业付之大欢喜。 故次悲说喜也。 问曰。 何故约禅明喜乐。 喜即为粗。 约无量心明喜则为细。 答曰。 禅则以定为贵。 乐心恬静与定相扶故为胜。 无量则心缘众生。 因缘众生欢喜为胜故细。 复次行者初定既浅但以乐缘众生。 何以故。 若取喜相心散难摄。 后缘三昧渐深。 虽欢喜踊跃心不散乱故为细。 第四释修舍证舍亦为二。 一者正明修舍方法。 如佛说。 若比丘以舍相应心。 无嗔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善修舍相应心者。 行者从喜定出心自思念。 若慈与众生乐。 悲欲拔苦。 喜令欢喜。 而计我能利益不忘二事即非胜行。 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乃曰真亲。 复次众生得乐有多因缘。 不独由我。 若言我能与乐则为过分。 复次慈心与乐但是得解。 然诸众生实不得乐。 若以为实即是颠倒。 复次是诸众生受苦乐忧喜心生。 忧喜心生即是结使难得解脱。 我今欲与清净善法不应住此三心。 复次我虽慈悲爱念。 于彼无益。 今当舍此三心行诸善法实利众生。 如是念已即舍三心。 一心发愿。 愿一切众生皆得妙舍庄严令我悉见。 作是念已。 即入禅定用念清净心。 取于亲人受不苦不乐之相一心缘之。 若有异念摄之令还。 令于心想的的分明。 见于前人受不苦不乐。 如是次第缘中人怨人十方五道一切众生。 皆是不苦不乐其心平等。 是则略明修舍方法。 二者明舍定发相。 行者如是修已。 正念福德善根力故。 作是缘时。 三昧便发。 即于定中不加功力。 任运见于所爱亲人受于不苦不乐之相了了分明。 于禅定中虽见众生心无憎爱。 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 行者尔时于此定中见诸众生皆是舍相。 三昧开发无有动转深妙坚固。 其心安隐平等不二。 是名舍相应心。 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善修之义。 并如上说。 问曰。 前三种心中应。 有福德。 是舍心于众生不苦不乐有何等益。 答曰。 行者作是念。 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失时即是苦皆是恼累。 得不苦不乐则心安隐始终无患。 以舍饶益故得福亦大。 复次行者慈喜心时或时爱着心生。 行悲心时或时忧悲心生。 贪忧故则功德鲜薄。 入是舍心除此贪过无诸烦恼。 当知行舍福德甚大。 复次行者于舍心中能作种种益众生事。 是故福德增多。 略说舍无量心竟。 问曰。 悲喜舍中。 何故不说法缘无缘。 答曰。 义类前慈心可见。 不烦重说。 问曰。 是四无量心乐为二分。 悲喜舍何故不作二分。 答曰。 乐是一切众生所爱重故作二分。 苦不爱不欲故不作二分。 问曰。 四无量发愿入定见众生。 为实见为心想见。 答曰。 见有二种。 一得天眼无量心。 此实见。 二者但用得解忆想。 缘众生而入三昧。 既证三昧。 三昧力故。 入则得见。 出则不见。 此为三昧得解之力。 非实见。 问曰。 证四无量心。 何故不分别支及体用浅深进退等相。 答曰。 证无量心时亦非全无其义。 但既无的文故不须分别。 第五释四无量功德。 即为二。 一者现世。 二者未来世。 一现世功德者。 如佛阿含中说。 若入慈心三昧者。 现世得五种功德。 一入火不烧。 二中毒不死。 三兵刃不伤。 四终不横死。 五善神拥护。 以利益无量众生故。 得无量福德。 二未来功德者。 善修四无量心。 若生色界多作梵王。 以无量心广摄众生故。 若于初禅得即作初禅王。 乃至四禅亦尔。 问曰。 三藏中但说初禅号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今何故说。 乃至四禅悉有梵王。 答曰。 缨络经中明四禅。 禅禅并有梵王。 问曰。 若尔佛何以故。 说慈报生梵天上。 答曰。 以梵天众生所尊皆闻皆识故。 佛在天竺国常多婆罗门。 婆罗门法所有福德尽愿生梵天。 若闻行慈生梵天。 闻多信教修行慈法。 以是故说行慈生梵天上。 复次断淫欲天皆名为梵。 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 如五戒中律仪但说一种。 不妄语则摄三事。 复次若于四禅中修四无量心。 随是禅中悉得受生。 既随禅生无量心福德大故。 果报亦应有异。 岂得生于彼天而无君民之别。 复次如佛于人王经说十八梵。 亦应有王民之异。 又云。 四禅中有大静王。 而佛于三藏中。 但说初禅有大梵王者。 以初禅内有觉观心。 虽则有语言法主领下地众生为便。 上地无此故不别出。 问曰。 若尔佛何故。 说四无量功德。 慈心好修。 善修福德极遍净天。 悲心好修。 善修福德极虚空处。 喜心好修善修福德极识处。 舍心好修善修福德极无所有处。 云何言慈果报应生梵天上。 答曰。 佛法不可思议。 随众生应度者如是说。 复次从慈定起入三禅易。 从悲定起向虚空处易。 从喜定起入识处易。 舍定起入无所有处易。 复次慈心愿令众生得乐。 此果报自应受乐。 三界中遍净天最为乐故。 言福德极遍净。 悲心观众生老病残害。 行者怜愍心生。 云何令得离苦。 若除内苦外苦复来。 若为除外苦心苦复来。 行者思惟。 有身则有苦。 唯有无身乃得无苦。 虚空能破色。 是故福德极虚空处。 喜心欲与众生乐。 心识乐者心得离身如鸟出笼。 虚空处心虽得出身犹系心虚空处无得碍。 于一切法中皆有心识。 识得自在无边故以喜福极在识处。 舍心者舍众生中苦乐故得真法。 所谓无所有处。 以是故舍心福极无所有处。 若作如是明四无量心功德。 但诸圣人智慧方便自在故如是。 非诸凡夫。 何以故。 凡夫之人住初禅乃至四禅修。 四无量随。 禅受报不。 能方便巧入无色修四无量。 复次佛知未来世诸弟子钝根故。 分别着诸法错说四无量相。 是四无量心圣人所知。 众生缘故但是有漏。 但缘欲界故。 无色界中无。 所以者何。 无色界不缘欲界故。 为断如是人妄见故。 说四无量心。 无色界中亦以四无量心。 普缘十方众生故。 不重言不缘无色界。 如是说者多存法缘无缘。 复次行者若于众生缘中。 具足入法缘无缘。 是时众生缘四无量心是摩诃衍。 复次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此众生缘四无量心。 虽是凡夫所行亦应知应证。 证已以不可得空无所著。 善巧方便即能于此定中。 具足一切善法度诸众生。 即是行菩萨道。 复次四无量心中观行功德众多。 更欲论余事不具明也。 次四无量心后应释无想定。 何以故。 有诸外道深厌有为心识生灭。 欲求涅槃寂静常乐。 既无智慧不知真实。 得四禅时不见细色之过。 但觉心识生灭虚诳。 则厌患其心。 既不知破色断色系缚。 直以邪智灭却其心。 邪法相应心无忆想。 谓证涅槃。 既未断色系缚。 若舍命时即生无想天中。 犹是色界生死不得解脱。 亦名客天。 犹如阿那含人修五品熏禅。 为色界思惟惑未尽。 寄生色界亦名客天。 此无想定既是邪法。 非佛弟子所修。 今欲具足明三界定。 所以略明示知邪正相耳。 第三释四无色定。 四无色定者。 一空处。 二识处。 三无所有处。 四非有想非无想处。 今释此四定为二意。 一总释。 二别释。 一总释者。 前四禅四无量定悉依色法故有。 今此四定。 悉依无色法从境得名。 故云无色定。 是故经云。 四空灭色道。 心心互相依。 亦名四空定。 无形无质即是义同虚空故。 名四空定。 亦名四空定处。 此四种定心亦名定处。 此四种定心以所观之境为处。 如念处胜处一切处悉从所观处得名。 四空定次第之相在下当明。 而不名禅者。 前已受名不应重立。 今应更立胜名。 复次此四无色自体支林有阙。 不得名禅。 问曰。 缨络经说。 五支为因默然为定体。 此复云何。 答曰。 此但约义方便立支。 非如四禅具足成就支林之法。 故诸经论中并不说有支也。 第二别释空处即开为三。 一释名。 二修行。 三证相第一释名。 所以名空处定者。 此定最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 既与无色相应故。 名虚空定。 今此空处及上三无色定。 并是无觉无观圣默然及舍俱所摄故。 摩诃衍云。 得虚空处定。 不苦不乐其心转增。 问曰。 若虚空无色名空定者。 上来诸禅亦见空想。 何故不名虚空定耶。 答曰。 不尔。 彼六地中但是入定心细不见粗色之相。 意谓为空。 而实未能观色破散色法断色系缚。 所以定中或时见色或不见色。 非如空定一向永绝色相。 是故六地定中。 虽有空相。 不名虚空无色定也。 第二明修空方法。 就中有二。 一明所修之境。 二明能修之心。 一明所修之境中有二种。 一者障境。 二者相成境。 一障者行者欲入空处。 要须灭三种色。 一可见有对色。 二不可见有对色。 三不可见无对色。 故经中。 说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 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 摩诃衍云过一切色相即破可见有对色。 灭有对相即是破不可见有对色。 不念种种相是灭不可见无对色。 一切色法不过十一。 谓五尘五根及一入少分。 即是色法尘。 如阿毗昙说。 一则见十则说有对。 一入少分是不可见无对。 行者欲入虚空处定。 必须破此三色。 此三种色即是障境。 二成定境者。 虚空为智所缘因此入定。 即是成定之境。 第二明能修之心即为二。 一诃赞。 二观析修习。 言诃赞者。 如行者欲求虚空处定。 应深思色法过罪。 所谓若有身色则内有饥渴疾病大小便利滓秽粗重弊恶欺诳虚假等一切诸苦。 外受寒热刀杖枷锁刑罚等一切诸苦。 从先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 即是种种众苦之本不可保着。 复次一切色法系缚于心不得自在。 即是心之牢狱。 令心受恼无可贪乐。 是则略说诃色过罪之相。 赞者赞叹虚空。 无色则无此过虚豁安乐。 此处寂静无众恼患。 今明诃责赞叹者。 即是修习六行之相。 类前可知也。 二明观析修习。 行者于四禅中应作是念。 我今此定依欲界身具足色法。 何故不见。 作此念已。 即当一心谛观己身。 一切毛道及与九孔。 身内空种皆悉虚疏。 犹如罗縠内外相通。 亦如芭蕉重重无实。 作是观时即便得见。 既得见已复更谛心观察见身。 如簁如甑如蜘蛛网。 渐渐微末。 身分皆尽不见于身及五根等。 如内身既尽外色亦然。 所以者何。 内身四微四大一切色法。 不异外身。 四微四大一切色法故。 复次行者。 如是观时眼见色坏故名过色。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觉坏故。 名灭有对相。 于二种余色及无教色。 种种不分别故。 名不念种种别异相。 一切色法既灭。 但一心缘空念空不舍。 即色定便谢而空定未发。 亦有中间禅。 尔时慎勿忧悔。 勤加精进一心念空当度色难。 是则略说修习禅定方法。 第二明证虚空定亦为六意。 一证相。 二明有支无支。 三体用。 四浅深。 五进退。 六功德。 第一明证相者。 行者既一心念空不舍则。 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 此亦似如前说未到地之相。 于后豁然与空相应。 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更增长。 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 虽缘无边虚空。 心无分散既无色缚。 心识澄静无碍自在。 如鸟在笼中笼破得出飞腾自在。 证虚空定亦复如是。 复次得空处定出过色界故。 名过一切色相。 空法持心种种诸色而不得起故。 名灭有对相既得胜妙空处。 决定能舍色法心不忆恋故。 名不念种种相。 是故经中多以此义。 明证虚空处定。 第二明有支无支者。 余经论中明四无色定。 例不立支。 唯缨络经云。 四空定五支为因。 第六默然心为定体。 方便道同体用相似故。 若依缨络所说。 虚空定即有五支。 五支者。 如经说一想二护三正四观五一心。 但上来四禅悉有支相貌可见。 今此空定既无别证支离之法。 此恐是据修空方便义立为支。 故经言方便道同体用相似。 故余经论悉不立支者。 当是为自体无有别证支林成就之相。 而于缨络中说有支者。 多是据方便及约义故说支。 约方便立支其义云何。 一想者修空定时。 想身如簁如甑想二护者即是舍支。 舍于三种色相。 又护者名护持。 遮三种色不令破于空心。 三正者。 不邪为义。 今修空定为正。 若念色相是则为邪。 四观者。 观达正念。 破三种色。 达于空理。 若观心住虚空无有分散名一心支。 通明支者谓。 支离为义。 因此五法支离非一故名为支。 约修方便论支正应如此。 佛意难知既无的文不可定判。 或是证空定时于空定中义立五支。 何以故。 经亦说言五支为因。 第六默然心为定体。 今约修空立支。 隐显明因果体用如似不便。 若约证空定时。 义立五支亦复宛然似如可见。 深推自解不烦多释第三体用者前五支为因。 第六默然心为果。 果后更起五支则为用。 默然为体。 例如前四禅不异。 问曰。 向言无证支那得例上。 答曰。 还用方便支义支对。 隐显例作亦当于义无失。 第四浅深者。 初得虚空定即离三种色。 心与十方虚空相应。 于后定既重发。 复觉心识明净见空亦广定又增深。 自觉初浅狭今则渐广深。 如是乃至九品类前可知。 第五进退者。 得虚空定亦有四。 种人不同。 所谓退分住分进分达分。 类如上四禅中说。 今不广明。 第六明功德者。 亦有共不共共如上说。 不共离过者。 始于此空定中方得离三种色过。 善心不共者得离色证空。 更得增胜信敬惭愧等诸功德。 第二明识处定者亦为三。 第一释名。 二修行方法。 三证相。 第一释名者。 所以名识处者。 舍空缘识以识为处。 正从所缘处受名故名识处。 第二修行方法者有二种。 一者诃毁空处赞叹识处。 二者观破空处系缘念识处。 云何名诃责空定。 行者知空处定与空相应。 虚空无边心缘虚空。 缘多则散能破于定。 复次虚空是外法。 缘外法入定定从外生则不安隐过罪多。 是名诃虚空定识处。 既是内法缘内法入定则多寂静安隐。 是故赞叹识处。 第二观破空处者。 观缘空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和合而有欺诳不实。 此即是八圣种观。 前四是对治方法便是事观。 后无常等四即是缘谛理观。 就此八种观中即有总别。 总者用此八法。 总观空处定。 四阴和合故有此定可患无实。 别观者用此八法。 前四对治观四阴事。 如病者对治受阴。 如痈者对治想阴。 如疮者对治行阴。 如刺者对治识阴。 复次四无常等即对观四阴理相。 无常观识阴苦观受阴空观想阴无我观行阴。 此事理二观总别观虚空处。 事理无可贪乐。 即心易生厌疾能舍离。 善用念处中意寻此别对之义可见。 问曰。 离四禅时。 何故但说三方便。 今离四空定说八圣种耶。 答曰。 空定既细。 若不说圣种往观则过难见。 问曰。 若尔凡夫无八圣种。 云何得离。 答曰。 善修六行亦得离之。 但不如八圣种疾。 问曰若修有漏禅得用八圣种者。 与无漏复有何异。 答曰今此中用八圣种。 但是欲疾离下修上地定。 不能即深观自地发无漏慧故。 与无漏有异。 次明系心缘识行者既善知空定过罪。 心不喜乐便舍空处。 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 未来过去亦复如是。 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 加功专至不计旬月。 一心缘识无异念。 问曰过去识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 云何可缘而入定耶。 答曰心识之法实如所问。 虽三世心识不可得而亦可忆持如过去嗔心已灭不可复得。 犹可忆知。 亦如得他心智即能知他三世之心。 诸法虽空而不断故。 何况自缘已三世识心而不得作入定因。 缘此而推之亦得有缘识入定之义。 是故行者一心缘识空定即谢。 识定未生。 中间亦例如前。 问曰若尔亦说中间禅相耶。 答曰上已解之其义可见。 第三证相亦有六义。 一证相。 二明支。 三体用。 四浅深。 五进退。 六功德。 一证定发相者。 行者一心缘识即便泯然任运自住。 识缘因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 而于定中不见余事。 唯见现在心识念念不住。 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 亦于定中忆过去已灭之识无量无边。 及未来应起之识亦无量无边。 悉现定中与识法相应。 识法持心无分散意。 此定安隐清净寂静。 心识明利不可说也。 问曰行者未得三通。 云何知三世心。 答曰此是三昧之力类上四无量心其义可知。 二明支者。 如缨络经说。 四空五支方便道同用相似故。 例如空处不烦更说。 三体用及浅深进退功德等并类可知。 今不别释。 第三明不用处亦为三。 一释名。 二明修行方法。 三明证相一释名者。 不用处者。 修此。 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 外境名空内境名心。 舍此二境因初修得名。 故言不用。 处亦名少。 处亦名无所有处。 亦名无想处。 此三名从定体得名也。 二明修无所有处定方法为二。 一者诃赞。 二观行修习。 云何诃责识处。 行者深知识处过故。 所以者何识定心与识法相应。 若于定中心缘于识过去现在未来心识悉无量无边。 若心缘无边缘多则散坏于定。 复次上缘空入定名为外定。 今缘识入定名为内定。 而依内依外皆非寂静。 若依内心以心缘心入定者。 此定已依三世心生非真实。 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赞无所有处。 二观行修习者。 观于缘识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 无常苦空无我和合而有虚诳不实。 义如前释。 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既无所依。 缘心识则内静息。 求不用一切心识之法。 知无所有法非空非识无为法尘无有分别。 如是知已静息其心念无所有法。 是时识定即谢少定未起。 于其中间证相如前说。 问曰有人言。 修无所有取少识缘之入定。 此事云何。 答曰不然。 应舍一切但念无所有法。 故名无所有处。 而说言少处者。 但意根对无所有法尘生于少处。 非是缘少识入定。 名为少处也第三明证相亦为六。 一者正明证相。 二者明支。 三明体用。 四浅深。 五进退。 六功德。 第一明无所有定发相者。 行者于中间心不忧悔专精不懈。 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诸法。 寂然安隐心无动摇。 此为证无所有定相。 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 尚不见心相。 何况余法无所分别。 是名无所有处定。 亦名无想定。 二明支。 三明体用。 四明浅深。 五进退。 六功德。 例如前说。 第四释非想非非想定亦为三。 一释名。 二修行方法。 三证相。 一释名者。 言非想非非想者解释不同。 有言此定名一存一亡观。 所言非想者。 非粗想此则亡于粗想。 非非想者。 非非细想此则存于细想。 又解云前观识处是有想。 不用处是无想。 今双除上二想。 非想遣识处有想。 非非想遣不用处无想故。 又解言。 若非有想者。 此定中不见一切相貌故。 言非有想。 非无想者。 行人或作是念。 若一向无想者。 如木石无知云何能知无想故。 言非无想也。 问曰非有想非无想中实有想。 云何言无想耶。 答曰非想有四阴共成岂得言无。 但凡夫人入此定中阴界入细故。 不觉谓言无想。 佛法中说有四阴共成。 但因其本名故。 言非有想非无想。 亦有解言。 约凡夫说言非有想。 约佛法中说言非无想。 合而论之。 故言非有想非无想也。 第二修行方法亦有。 二一者诃赞二者观行。 修习诃责者深知无想中过罪。 是无所有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 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故。 摩诃衍云。 观于识处如疮如箭。 观无想处如痴。 皆是心病非真寂静处。 更有妙定名曰非想。 是处安隐无诸过罪。 我当求之。 二明观行修习行者尔时谛观无所缘受想行识。 如病如痈如疮如刺。 无常苦空无我欺诳不实和合而有非实有。 如是观已即便舍离心。 观于非有非无。 何法非有谓心非有。 何以故。 过去现在未来求之都不可得。 无有形相亦无处所。 当知非有云何非无若言。 是无何名无为心是无为离心是无。 若心是无不名为心。 以无觉无缘。 故若心非无更无别无。 何以故。 无不自无。 破有故说无。 无有则无无。 故言非有非无。 如是观时不见有无。 一心缘中不念余事。 是名修习非有想非无想定。 如是即依非有非无常念不舍。 则不用处定便自谢灭。 而非有想非无想定未发。 于其中间亦如上说。 第三明证相亦为六意。 一者正明证相。 二明支。 三明体用。 四明浅深。 五进退。 六功德。 第一明证相者。 行者既一心专精加功不已。 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 忽然真实定发。 不见有无相貌。 泯然寂绝心无动摇。 恬然清净如涅槃相。 是定微妙三界无过。 外道证之谓是中道实相涅槃常乐我净。 爱着是法更不修习。 彼若正观如步屈虫行至树表。 更不复进到退回还。 如经中说。 凡夫证此定法如绳系鸟绳尽则还。 已其不知四阴和合而有自性。 然其虽无粗烦恼。 而亦成就十种细烦恼。 以不知故谓是真实。 外道入此定中不见有无。 而觉有能知非有非无之心。 即计此心谓是真神不灭。 故言神至细不破神能知。 若佛弟子知是四阴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是中心想故。 知无别神知。 复次前虚空处破色故说空。 识处破空故说识。 说识为有想不用处破识故无识。 说无识为无想。 今此定破无所有说非无想故。 言非有想非无想。 此定于世间中沉浮等故。 智定空有均平。 是定安隐于世间中最为尊胜。 等智所不能破。 故数人言一常有漏。 复次无想有三义。 一无想天定。 二非有想非无想定。 三灭受想定无方便外道。 灭心入无想天定。 有方便凡夫外道。 灭心入非有想非无想定。 佛弟子灭心入灭受想定。 问曰无所有处亦名无想定。 何故不入三种灭心耶。 答曰不善灭无所有中心数法故非妙。 复次若在色界无想为极。 若在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为极。 若佛法中自有灭受想。 不用处于三处中。 皆非胜定故不取也。 第二明支。 三体用。 四浅深。 五进退六功德。 义类前可知。 般若灭一切法而能生一切法。 如从初禅来灭忧。 乃至非想非非想灭不用处之想。 皆是般若中前方便。 灭诸法为入空。 以其灭诸法故能生后胜法故般若能生万法故。 此十二门禅皆般若气分所摄。 问曰菩萨行菩提道。 入实相空尚不得空。 今云何随此不实颠倒之空分。 别有四耶。 答曰如释论解四空义中说。 与诸法实相共智慧行。 是四无色中。 无有颠倒。 是摩诃衍中四无色。 问曰何等是诸法实相智。 答曰诸法自性空是。 问曰色法和合分别因缘故空。 此无色中云何空。 答曰色是眼见耳闻粗事能令空。 何况不可见无有对。 不觉苦乐而不空耶。 复次色分别乃至微尘皆散灭归空。 是心心数法在日月时节。 乃至一念中不可得。 是名真实四无色空义。 菩萨如是知已。 亦能分别种种诸相。 以大悲方便为一切众生故。 行而不着。 以此功德回向菩提具一切佛法普施众生。 即是行菩萨道也。 发布时间:2025-02-04 12:31:0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5126